1、~髖關節在哪裡?
髖關節是由股骨頭與髖臼構成的關節.
髖臼周圍是由纖維軟骨構成的髖臼唇,以增加髖臼深度,容納股骨頭的2/3面積,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其關節囊外還有3條韌帶(前方的髂股韌帶,前下方的恥股韌帶,後上方的坐股韌帶),關節囊內有股骨頭韌帶,其內含有滋養股骨頭的血管(該血管幾乎是股骨頭唯一的營養來源.一般股骨頸骨折易損傷此血管致使股骨頭壞死,導致行動障礙).
髖關節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和環轉運動,是人體支持負重和行走的重要關節.
2、人體的髖部在哪裡?
人體的髖部在大腿的正上方。大腿旁邊的兩根很硬的圓形骨頭所圍成的就是髖關節,可以對照一些醫學用書進行學習和參考。髖部是人體下半身十分重要的連接部位。髖部可以讓人做各種方向的運動,正常人的跑跳行走都離不開髖部,一旦髖部受損就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所以,對於大家來說髖部的保養是十分重要的。
體力勞動者在一天勞累之後,都會感覺下肢十分沉重。這是由於髖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損。髖部磨損通常表現為下肢疼痛難忍,嚴重者甚至不能下床行走。所以,體力勞動者在平時也不能過於用力。防止因為髖部損傷而導致身體出現不適的狀況。這對於每個人而言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運動員和舞蹈家的髖部也容易受到磨損。經常能聽到某些運動員因為身體的受傷而導致退賽或者甚至退役。在籃球賽場上,更是容易出現這種狀況。賽場上兩個人身體的對抗往往比自己預想的要激烈許多。所以,運動員和舞蹈家在運動或跳舞之前,要進行充分的熱身工作以防意外情況的發生。如果不幸真的出現了損傷,也不要緊張。人的身體是有恢復機制的。輕度的髖部受損對身體來說是可以接受的。身體是可以自行慢慢恢復的。大概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到達正常水平。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髖部的保護。在進行劇烈運動時,一定要戴好防具,做好熱身工作,不做危險的和高難度的動作。身體素質差的人也不能不運動,而是要適量運動。提高身體素質永遠是保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慢跑就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它不但輕松,可以鍛煉身體,而且有助於心理壓力的舒緩。
3、髖關節怎樣檢查?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4、髖關節的檢查有哪些方法?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
5、髖關節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6、什麼叫髖關節?髖關節在什麼部位
就是髖臼與股骨頭的連接啊 形成髖關節 或者說是大腿根部與骨盆連接的地方。
意見建議:髖部是連接人體軀乾和下肢的重要樞紐。髖關節上撐軀干下連雙下肢,是人在行走、坐卧中最需要、也是最關鍵的部位。
7、髖關節在哪個部位
髖關節在臀部。
髖關節(hip joint)俗稱胯軸百子,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髖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窩最深,也是最典型、最完善的杵臼關節,它既堅固又靈活。由股骨度頭與髖臼相對構成,屬於杵臼關節。髖臼內僅月狀面被覆關節軟骨,專髖臼窩內充滿脂肪,又稱為Haversian腺,可隨關節內壓屬的增減而被擠出或吸入,以維持關節內壓的平衡。
髖關節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和環轉運動,是人體支持負重和行走的重要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