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大轉了

髖關節大轉了

發布時間:2020-08-28 08:22:01

1、髖關節活動不足,會造成什麼影響?

相信很多在健身中,都會遇到深蹲腰痛的情況,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髖關節靈活度不足,那麼你知道除此之外,髖關節靈活度不足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嗎


1.臨近部位發力受限


當髖關節屈肌過於緊張時,會導致其他相鄰肌肉發力有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一些朋友在做腹部運動時,大腿上側感覺會非常明顯,而腹部不會。因為我們的身體會優先使用具有小刺激閾值的肌肉群來完成動作,也就是說,用更容易激活的肌肉群來做動作。因此,當臀部屈肌過於緊張時,刺激閾值變低,為了更容易使用臀部屈肌進行運動,就會導致大腿上部和髂前部疼痛。



2.相鄰關節代償


當髖關節的柔韌性不夠時,為了完成運動,會引起其他相鄰關節發生代償,通常包括膝關節和腰椎的代償。例如,在深蹲時,由於髖關節不夠靈活,股骨無法向外旋轉,因此膝蓋和腳趾會處於同一方向,因此力量不能穩定維持。這就會導致膝關節屈曲完成下蹲運動,時間一久,就會導致膝關節半月板韌帶損傷。



那該如何提高髖關節靈活性呢


關於髖關節柔韌性的改善,我們主要從加強髖關節屈肌的力量入手


我們可能想知道臀部屈肌已經如此緊張了,為什麼需要練習?這樣不是越練越緊嗎?的確沒錯,就是要鍛煉髖部屈肌的力量,這塊肌肉在平時生活中容易發生緊張,但是長期縮短會導致髖部屈肌的虛弱。然而,當髖關節屈肌有足夠的力量時,髖關節的柔韌性就會大大提高,特別是類似骨盆眨眼的現象可以得到很大改善。


改進動作:仰卧舉腿



動作優勢:


仰卧舉腿可以很好地發展我們臀部屈肌的力量,同時改善我們腹部的力量和形狀,而且這個動作很容易學,所需要的場地也非常小。


動作描述:


平躺在地上,雙手自然放鬆;腿部伸直,骨盆底肌肉收緊(肛提肌);收緊核心,將腿部抬高至90度或以上;然後回到原處再重復動作。

2、髖關節置換術多久恢復正常

理論上講,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
實際上,最好等術後一周左右,既不影響術後恢復,也不會增加傷口出血,影響傷口癒合
至於恢復正常走路的時間,跟病人情況、術前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相關性的。比如,年齡較輕的病人,肯定要比年齡大的病人恢復時間短;術前能正常走路的肯定比術前不能正常走路的恢復時間短。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而且,跟手術做得好壞也有很大關系,這是顯而易見的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

髖關節置換術後不單純是身體的恢復,更需要預防並發症。大手術給病人體力帶來很大消耗,病人很需要卧床恢復體力,但卧床太久會產生褥瘡、肺炎、誘發心臟病。一旦出現這些並發症則嚴重影響整體的康復。另外,缺乏運動時肢體血流會減慢,血流緩慢的時候血管內的血液容易發生凝固,造成血管栓塞,堵塞血管的栓子如果脫落,順著血液流到心臟進一步流到肺臟則會堵住肺臟的大血管,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手術後要早起下地運動,預防並發症的發生。

手術後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康復運動合適呢?應該說手術結束後越早恢復運動越好,但由於傷口一般放有將傷口內的瘀血引流出來的管子,在引流管拔出之前不方便下地行走,所以手術當天一般只能在床上做被動的運動,如按摩下肢,這樣可以促進下肢血流加快,預防血管的栓塞。手術後第一天就可以把引流管拔除,拔除引流管後就應該下地練習下地行走了。年齡太大的病人,比如9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手術是不是可以酌情考慮晚幾天下地呢?恰恰相反,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手術後卧床並發症,就越應該早下地行走。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恢復選擇何種運動比較好呢?這個沒有統一的意見,應該因地制宜,但有統一的原則,那就是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比方手術當天可以幫患者按摩下肢的肌肉和關節,術後第一天上午可以增加床上運動,讓患者自己練習在床上屈伸下肢關節,主動抬高下肢,下午就可以練習下床站立,如果病人體力允許,除了站立之外還要增加逐漸練習行走。術後第二天開始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次數和行走距離。術後5-7天就要開始練習上下樓梯、登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運動的協調性。術後兩周,如果病人體力較好,在能站穩不摔倒的情況下可以逐漸放棄助行器練習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原發病、手術中使用的人工關節假體類型、有沒有使用骨水泥固定等等對手術後的運動恢復有沒有影響呢?一般是沒有影響的,只要患者沒有感覺到手術部位的疼痛,就可以完全負重,也就是說將身體的重量完全放在手術的肢體上。除非手術中因為患者骨頭結構缺損比較大進行了重建,一般都能在術後一到倆天內恢復下地行走。手術中如果重建了骨頭,也應該早期下地,但醫生可能會告訴病人手術側的肢體不能負重或者不能完全負重,需要拄拐來代替患側肢體的負重。

患者術後選擇何種運動要根據患者本身的情況及醫院的條件來定,注意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注意不要摔倒,上下床時預防關節脫位。為了預防並發症和增加康復速度,髖關節關節置換術後的病人應該能走的時候不要站,能站的時候不要坐,能坐的時候不要躺。如果運動後感覺傷口疼痛加重或者夜間疲勞感很重,說明運動量過大,需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3、什麼叫髖關節?髖關節在什麼部位

就是髖臼與股骨頭的連接啊 形成髖關節 或者說是大腿根部與骨盆連接的地方。
意見建議:髖部是連接人體軀乾和下肢的重要樞紐。髖關節上撐軀干下連雙下肢,是人在行走、坐卧中最需要、也是最關鍵的部位。

4、如何打開髖關節?

在瑜伽體式鍛煉中,或許您會發現一些朋友始終做不好前曲式(站立前曲,以及坐姿前曲還有其它變式)。一般來說是大腿肌肉韌帶沒拉開的緣故,您感覺疼痛和受限制的一般也是來之於腿部。實際上,很大的原因是由於您的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沒有打開的緣故,這是很容易被忽視和誤解的。
與髖關節的外轉能力相關的肌肉包括:閉孔內肌和閉孔外肌,上下孑孑肌,梨狀肌,股方肌,這些肌肉雖然短寬但非常有力。這些肌肉各自分開但同時協助股骨頭外轉起作用,使人在行走l過程中保持骨盆相對穩定,單腿直立時,也能同時保持骨盆和股骨的相對固定。一個人在做前曲姿勢時,你的背部肌肉必須得引伸,尤其是這些髖關節轉動肌群。梨狀肌在這里起了很特殊的作用,因為梨狀肌直接連接骨盆與股骨大轉子。
(髖後部肌肉結構圖一)
(髖後部肌肉結構圖二)
梨狀肌如果壓迫坐骨神經將導致一系列的放射痛(從臀部到大腿後面以及前腿和腳),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坐骨神經痛。如果轉動肌群不夠靈活的話(太緊),將會使骨盆向下拉從而影響髖關節的功能。髖關節功能不正常將導致下背部(骶椎骨部位)受影響,這也是下背部疼痛的主要來源。
做前曲體式有困難的朋友(指不能達到完全體式,如下顎接觸膝蓋或小腿),開始或許是因為大腿肌腱沒拉開,可以繼續針對性鍛煉。但如果鍛煉了很長時間還是一直完成不了的話,應該考慮是髖關節沒有打開的原因。下面是幾個可以用來針對髖關節進行鍛煉的體式:圖一圖二圖三圖四圖五

5、髖關節大轉子外側疼痛是什麼病

你好,髖關節疼痛,兩大腿對稱疼痛,按壓疼痛,附近的肌肉酸痛,初步考慮髖關節炎,要警惕股骨頭壞死,建議及早做髖關節拍片或核磁共振及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規范治療,生活規律心情舒暢,避免誘發因素。

6、如何轉動髖關節?

這種事最好問醫生,每個人情況不同,所要用的方法也不一樣。

與髖關節大轉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