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會出現髖關節脫位?
據蘇大附二院骨科專家介紹說,前脫位時,髖關節多處於外展外旋和屈曲位。在膝部暴力由前向後,關節囊的前方被撕裂,股骨頭經髂股韌帶和恥股韌帶間破口處脫向前方。位於閉孔前,故又稱閉孔脫位。有時可壓迫閉孔神經。另外當髖關節在過度外展時,小粗隆後方受到向前的暴力也可發生前脫位。據蘇大附二院骨科專家介紹說,後脫位多由間接暴力引起。當髖關節屈曲90°時同時在內收內旋位,暴力來自膝部向骨盆或骨盆推向股部即可發生後脫位。如坐在公交車上,髖、膝屈曲各90°並內收位(即一腿搭在另一腿上,即所謂二郎腿),骨盆固定暴力經膝部向後即可發生後脫位,或者膝頂住前面靠背當猛烈剎車或撞車時暴力經軀干骨盆推向前方也同樣可引起髖關節後脫位。若下肢內收較少,股骨頭撞擊髖臼後緣,可合並髖臼後唇撕裂骨折,或股骨頸骨折,撞擊或牽拉坐骨神經而產生神經挫傷。中心脫位暴力強大,損傷較重,常可伴有盆腔臟器損傷和休克的發生。應特別注意。
2、髖關節脫位的問題。
您好:
從你提供的資料上看,一個嬰兒4個月時查出來有脫位現象,略談我的幾點粗淺觀點: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
2、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
3、有時可合並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4、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早期診斷,嬰兒期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35歲以後,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獲得痊癒的重要措施;
5、典型性先天性髖脫位,若能早期正確治療,在正常功能刺激下,發展成正常髖關節可能性很大,3歲內治療者有很高治癒率;
6、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達到正常;
7、建議你到301醫院骨科就醫,醫生會根據病情進行相應處理及治療。
以上僅供參考,祝你的女兒早日康復!
3、髖關節後脫位
需要手術的,修補下髖關節臼窩的肌腱,使之不易脫位。
可以恢復的。
注意不要右下肢太過於用力。
4、人工髖關節老脫位怎麼辦不要可以嗎
脫位一般考慮幾個問題,首先手術角度不好,容易脫位,還有或者活動不當,許多體位容易脫位,還有或者肌肉鬆弛,也容易脫位。
5、金毛髖關節習慣性脫臼
很麻煩,網上看看吧 這一方面內容很多,
6、髖關節脫位的症狀表現有哪些?
1、兩條腿活動少,不一樣長;
2、大腿內側及臀部皮紋皺褶不對稱;
3、活動髖關節有彈響;
4、髖關節外展受限,即兩條腿不能自如地向外張開。
5、學習走路較晚,而且走起來像鴨步,站立姿勢異常。
7、無奈的髖關節脫位。。。
對於現在這種情況強骨葯復吃不吃都無所謂,髖關節疼痛的原因是長期的關節脫位導致創傷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一般卧床後疼痛會減輕,但也有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會出現靜息痛,而且你母親現在是手術後,過段時間必須要下床,不然長期卧床所引起的並發症會更嚴重,比如褥瘡、墜積性制肺炎、泌尿系感染,而長期卧床也會使以後的髖關節手術受到影響,生命在於運動。所以,這段時間以卧床為主,下床為輔,在床上要進行雙下肢的功能鍛煉,疼痛時可以少量短期的吃一些非甾體類的鎮痛葯,等到手術條件許可時,盡早進行髖關節的手術。有些人覺得人工關節手術不能做,其實,現在都講生活質量,如果不作手術,那你媽媽的關節疼痛將不會得到減輕,現在才55歲,換了關節仍然可以很好的生活,享受晚年。具體的還是要和當地的骨科醫生詳細談談比較好,因為他們知道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