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阻滯

髖關節阻滯

發布時間:2020-08-27 21:56:31

1、我寶貝老公坐骨神經疼痛怎樣緩解

坐骨神經疼痛是由於壓迫神經所引起的。 我建議你用中葯外敷試試。主要採取透皮給葯,直達病灶。以軟體通絡的葯物,軟化和分解突出並已經發生轉變了的髓核物質。消除水腫,改善新陳代謝。從而使突出的髓核得以分解,軟化和吸收。並且以一些蓄養葯物,使得纖維環及周圍組織,得到充分的蓄養,進入良性循環。使纖維環重新恢復彈性及韌性。

2、奇怪的病,髖關節上的肌肉疼痛已不能走路怎麼辦?

股骨頭沒事。就繼續扎針刀。沒別的好方法。效果不理想就換地方換.人做針刀。
小針刀治療頸肩腰腿痛效果很好。如果扎准了百分百有效,如果扎不準一點效果也沒有。勸那些庸醫學藝不精的人快改行,免得影響小針刀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我見過很多人都做完沒效果。一般他們參加學習班20天左右。能見多少患者病例,那麼多學員有幾個能親手實踐的。你是那的要離山東近。去山東菏澤三院找我師傅他都干20多年了經驗豐富。離黑龍江近來在找我。你可以上網收菏澤三院。或收常高華,我老師

3、大腿骨折,膝關節僵硬

骨細胞、骨質細胞、髓質細胞(血管和神經)發生了壞死,致骨組織營養中斷或嚴重不足,使骨的代謝障礙,局部骨組織失去了營養,即為骨壞死。
骨壞死原則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於細菌感染所致的骨壞死,如:骨髓炎、骨結核、化膿性關節炎等。另一類是因缺血造成的骨壞死,如外傷、飲酒、激素葯、寒濕、肝腎虧虛、骨質疏鬆、扁平髖、脊髓異常空洞症等導致的骨壞死。人體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骨壞死,臨床以手舟骨、足舟骨、距骨、肱骨頭、肋骨、髕骨、鎖骨、股骨頭為多見,尤以股骨頭發生率最高。骨壞死發生在股骨頭部位,就叫股骨頭壞死。 人體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骨壞死,而股骨頭壞死最多見,其主要原因:
第一是負重大。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它支撐著整個軀乾的重力,頭與臼壓力自然也就大。長期保持這種較大的壓力,容易造成結構上的損傷變形,骨小梁中斷、骨折,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
其次是髖關節的活動范圍僅次肩關節,伸屈、內收、外展、旋轉等,能完成多方向運動。因此,損傷的機會也增加。

西醫認為形成骨壞死的病因有哪些?
臨床上我科專家將其劃分為肯定性病因與可能性病因。肯定性病因是部分病因關系是清楚的並被臨床骨科醫師所接受的,包括以下幾種:
① 外傷 股骨頸骨折、扭傷、摔傷、髖關節脫位、髖臼發育不全易發生股骨頭壞死,其發生的時間,一般認為絕大多數在骨折後1-5年,最早可以在傷後2-3個月出現,發生率一般在75%-95%,骨折手術後大部分均可發生骨壞死。髖部損傷(包括髖關節脫位、股骨頸骨折、轉子骨折等)直接影響局部的血運供給,尤其是股骨頭的供血不足,而超過24小時未整復的骨折脫位,股骨頭會100%發生壞死。
② 激素類葯物 長期大量使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如:強的松、地塞米松之類),均可造成骨質疏鬆、動脈血管阻塞,使骨細胞、骨髓細胞、骨髓細胞逐漸發生壞死。
風濕 一般多發生於氣候寒冷潮濕地區,在我國普遍存在,華南較少,往北逐漸增多,常與強直性脊性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並。
④ 骨質疏鬆 因骨組織的內部結構發生改變,骨小梁部分變性,骨的血液循環受阻,易致股骨頭壞死。
⑤ 高血脂症 血液中脂質的成分過高、血中脂質包括膽固醇,甘油三脂和磷脂。由於血中脂類成分增高,血液本身的粘稠度必然增加,流速減慢,從而開成小栓子而堵塞小動脈和小靜脈,導致骨壞死。
⑥ 慢性酒精中毒 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許多並發症如:A脂質代謝紊亂;B脂肪肝和高脂血症;C局部血管炎;D骨質疏鬆,以上幾種病理變化皆是導致骨壞死的罪魁禍首。
⑦ 減壓病(如潛水員、沉箱工人、飛行人員等)由於環境壓力改變,減壓不當,即減壓速度過快,幅度過大,以致減壓前已溶解於體內氣體(主要是惰性氣體氮)脫離溶解狀態,形成氣泡而栓塞脈管和或壓迫組織所引起。
⑧ 髖臼先天性發育不良及扁平髖,由於髖臼發育不良,頭臼不對稱,使股骨應力分布異常,長期作用導致髖臼壞死。
⑨ 骨營養不良 因長期飲食不佳,體內鈣、磷的攝入量不足,不能滿足骨組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易致循環受阻,股骨頭因供血不足,可發生壞死。
可能性病因是這些病因可能與以後骨壞死的某一過程有聯系或者在某種特殊的疾病中增加發病率,但尚未得到證實。包括:①痛風;②高尿酸血症;③靜脈疾患;④妊娠;⑤發育不良;⑥脂代謝失調;⑦結締組織疾病;⑧骨軟化等。
中醫將骨壞死的病因病機分為哪幾種?
我科博士科研專家組經多年臨床實踐經驗將骨壞死病因病機分為以下幾種:
① 肝腎不足:先天之本在於腎,腎藏精、生髓、主骨,若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腎氣不足,則骨失所養;筋骨不堅,或為各種先天畸形。肝與腎同源,主脈,腎氣既虧,肝亦不足,故臨床上常筋骨病症並見,而表現為筋骨同病。
② 氣血虧虛: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而為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失運化,則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以充養機體,同時先天之精亦得不到後天之精的補充,腎陽虧虛,不能溫煦、推動脾胃運化,二者相互影響,益加虧虛,遇有各種誘因,則易發為骨壞死。
③ 外感六淫: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氣既傷,則氣血失於鼓動而運行遲滯,終致瘀阻不通;同時,陽氣一虛,筋脈也失去溫煦而拘攣不舒,陽虛陰無以化生,骨失所養,而漸骨枯髓減,發為本病。
④ 情志因素:七情太過,臟腑功能失調,腑經絡的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人體的陰陽失去平衡協調,並導致疾病的發生。
⑤ 飲食所傷:過食肥甘厚味,釀濕化痰生熱。濕熱內蘊,消灼陰津,致使骨髓失充,發為骨痿、骨蝕。
⑥ 各種損傷:包括勞逸失度、髖部創傷、傷後失治、誤治。使髖部氣血運行失暢而瘀阻,經脈不通,骨失所養而為患;髖部遭受外傷後,該處機理因之虧虛,易感風寒濕熱燥邪,閉髖部筋脈而痹。
⑦ 痰濁阻滯:身體肥胖之人,氣虛濕盛,或過食肥甘味,或長期大量飲食飲酒,均可化濕生痰。痰既生成,隨氣而行,無處不至,如阻於髖部經脈,則該處筋骨失養,骨枯髓空而為病。
⑧ 血瘀不通:髖部跌撲扭挫,骨斷筋傷,手術創傷,都可引起血行遲滯而為瘀血。瘀血形成以後,反過來又成為致病因素,進一步阻滯經脈,使氣血不能化生,筋骨失去氣血榮養,遂變生本病。
⑨ 葯物濫用:長期應用激素,能引起氣虛血滯,傷陰傷陽或脾腎陽虛,導致筋骨,失養,發為本病。

股骨頭壞死有哪些臨床表現?

(1)疼痛:疼痛部位可在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外側或膝部,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特別是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緩解或減輕,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到晚期,行走活動後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
(2)跛行:導致跛行的原因有疼痛,髖關節功能受限。疼痛跛行的特點是患肢不敢負重踩地,患側足部剛一踏地便立即抬起,即健足落地重而時間長,患足落地輕而時間短,功能受限。跛行的特點除疼痛、患肢短縮,最主要的表現是患髖內收。患側膝關節緊緊向健側靠攏,甚至兩膝之間相互摩擦。
(3)髖關節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外展、內收前屈後伸困難、下蹲困難,不敢盤腿,關節僵硬,抬腿不靈活。
(4)患肢短縮,肌肉萎縮。

股骨頭壞死的早期信號與病因?

骨壞死病的早期信號和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要引起注意:
(1)髖病膝痛,又稱異位性疼痛,是早期股骨頭缺血症狀的主要表現,因其「遠」離髖關節常被忽視,易被誤診關節炎或關節損傷,實則是股骨頭壞死的相關的放射症狀。這種疼痛可因勞累、外傷、大量飲酒、過度活動、上下樓梯等誘因而明顯。
(2)3-10歲的兒童,發病前有輕微外傷或上感史。突然發病,患兒指膝關節及大腿內偵痛,幾天後轉為髖痛,後引起跛行,體溫不高和低熱,髖關節有壓痛,患髖維持於微屈、內收位,髖關節內旋、外展活動明顯受限,患側髖關節照片對比,骨骺及軟骨面不光滑。
(3)皮膚疾病(如牛皮癬、多形性紅斑症等)使用類固醇葯物治療的患者,可使成骨細胞的骨膠質合成減慢,阻礙前成骨細胞向成骨細胞轉變,影9向鈣從腸道的吸收,發生骨質疏鬆,外傷後可發生骨骼的細微骨折,對抗力減低,引起骨質壓縮或塌陷。因壓縮髓細胞和毛細血管,血運受阻可導致骨壞死,若發生在股骨頭則為股骨頭壞死。當你發現走路時跛行,休息後減輕,下坐時有髖部不適或酸困感覺時,多數提示應警惕本病。
(4)長期過量飲酒後出現的高血脂症,目前日益增多。據統計,男士每日飲酒量超過250克(半市斤)以上,會出現血中游離脂酸升高,能夠發生骨內血管栓塞,最後導致骨壞死。早期感覺髖膝痛,以夜間或勞累後尤甚,有時覺大腿內側或膝關節痛,多診為風濕病。這種異常感覺,就是早期"髖關節冠心病",延誤治療會造成難以補救的殘疾後遺症。
(5)無聲的疾病。指骨組織細胞減少,起負荷作用的髖骨質結構疏鬆,骨的物理強度減弱,因反復發生微小骨折而造成骨缺血,因自身並不知道,數年後才有症狀發生,故稱為「無聲的疾病」。城市老年人發病率高於農村老年人。髖關節易發,生股骨不完全性骨折,早期患者也不易發現,走路過久,僅感酸困無力或跛行、大腿肌肉逐漸萎縮變細。這些異常現象,提示「髖關節冠心病」即將發生。預防勝於治療。注意在飲食中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常吃蝦米、小魚和螃蟹,對強筋壯骨有奇效。
如何判斷自己患有早期股骨頭壞死病?

股骨頭壞死症,最早出現的症狀是髖關節酸、困,有時呈間斷性疼痛。這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引起髖 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外傷、髖關節脫位、退行性病變、炎症、腫瘤、腰椎疾患及內科、皮膚科疾病等, '都可以引起髖關節的疼痛。股骨頭壞死症僅是諸多引起髖關節疼痛的一種,股骨頭壞死症作為一種獨立 的疾病,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檢查,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股骨頭壞死症:
(1)髖關節疼痛向腹股溝區或臀後側、外側或膝內側放射。
(2)髖關節僵硬、無力、活動受限,抬腿不靈活,早期出現的症狀是盤腿或向外撇腿以及下蹲困難。
(3)跛行:即走起路來患肢不敢用力負重,象踮腳樣走路。
(4)骨折、脫位或髖關節扭傷癒合後,又逐漸或突然出現髖部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行走活動後加重, 有時為休息痛,疼痛多為針刺樣或酸痛,並出現上述反應。
(5)長期或短期大量使用激素或經常酗酒者出現髖關節疼痛,多為隱痛、鈍痛,常位於腹股溝,活動時 明顯,休息後減輕。
(6)寒濕:天氣寒冷時,髖關節酸困、疼痛加重,功能受限。
(7)炎症:感冒發燒時,血沉加快,白血球升高,患側髖關節則疼痛加重。
出現了上述情況者,就有可能患有股骨頭壞死症,需到醫院確診。
股骨頭壞死早期和晚期疼痛的表現有哪些?

股骨頭壞死最先出現的自覺症狀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或膝部。早期 疼痛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以緩解或減輕。但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不 管是勞累還是休息,甚至躺在床上也痛。而且,疼痛逐漸加重。此時在X線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形態異常改 變,但是髖關節已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比如病人患側髖關節外展、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等等。
到了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 直接關系。活動時關節內因骨性磨擦而疼痛,靜止時頭臼之間不發生磨擦,疼痛也就不明顯了。所以說, 行走、活動疼痛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或減輕。
總之,早期是以疼痛為主,伴有功能受限;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伴有疼痛。

股骨頭壞死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①患者朋友,當你感到髖關節疼痛時,不要亂用葯,先觀察幾天,然後到醫院咨詢。
②自我感到疼痛加重時,可深壓疼痛部位做一下「4」字征試驗,若是陽性,證明為有病變。
③自我做一下髖關節功能試驗,如髖關節外展、骨收、屈曲等,有無股內肌痙攣、疼痛。
④早期可作ECT或者做磁共振檢查,一般早期缺血都能診斷出來。
⑤中期和晚期做放射檢查就可以明確診斷出來。

股骨頭壞死治癒後會再復發嗎?

股骨頭壞死治癒後一般不復發,但是,如果治癒後,又有以下情況發性,仍可能發生股骨頭壞死:
①嚴重創傷;
②激素葯物長期使用;
③寒濕因素;
④大量飲酒等。
這些誘發因素的長期存在,都易導致股骨頭壞死。因此在生活中要避免這些情況。
如何預防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症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般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髖部的自我保護意識。
(2)走路時要腳下留神、避免摔跤,若滑倒時盡量不要讓臀部著地。冬季在冰雪地行走時,要注意鞋底 防滑。
(3)在體育活動之前,要充分做好髖部的准備活動,以感覺自身發熱、四肢靈活為度。
(4)在扛、背重物時,要避免髖部扭傷,盡量不要干過重的活。幹活時要注意地面平整。
(5)髖部若受傷後應及時治療,切不可在病傷未愈情況下過多行走,以免反復損傷髖關節。
股骨頭壞死有哪些治療方法?

(1)局部介入法為世界領先技術,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快速恢復局部血液供給,使骨壞死快速吸收,新生骨迅速長成,具有療程短、見效快之明顯優勢,無論是從X線片中或是患者自覺症狀均在短期內可見到明顯好轉。
(2)內服有效方葯為博士科研組會診的辯證用葯,具有療效佳,修復快,在全國已成為人人皆知的有效治療方法。
(3)外用葯物治療,採用博士科研組研製的外貼膏葯,促使局部血管壁擴張,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消炎止痛。
(4)為便壞死骨塊快速吸收,可適當先用無任何毒副作用的西葯對症治療。
(5)按摩療法,可減輕局部疼痛、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髖關節功能。
(6)針灸療法,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部分疼痛。
(7)葯敷、理療熏蒸等輔助治療,可改善部分症狀。
(8)不負重治療,行走、站立使用雙拐杖和施行床頭牽引。
(9)食療,多吃含鈣、磷適當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合理搭配飲食。
(10)心療,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增強信心,爭取早日戰勝疾病。
(11)手術治療,對於IV期股骨頭壞死患者已出現各種並發症或經保守治療已無法逆轉者,可根據病情選擇手術方案。
早、中、晚期股骨頭壞死都可用局部直接介入法嗎?

在大量臨床中觀察,經局部直接介入法治療的股骨頭壞死患者,X線、CT、核磁共振片,好轉明顯優於其它單獨只用中葯內服及外貼治療的患者,其功能恢復也明顯增快。但以上這些必須要求患肢不負重。該介入法不僅受到大量患者的好評,而且還獲得多次國內及國際論文大獎。也為骨科同行們提供了局部介入法可治癒骨壞死的依據。
該先進療法適合於各期骨壞死,尤對股骨頭壞死療效奇佳,股骨頭壞死患者在我科經系統的治療後,有的患者40天之內,自我感覺疼痛減輕和功能上活動有好轉,一個療程拍片,CT、X線、核磁片上有所改善,80天後疼痛基本消失,肢體功能基本,一般I期半年,II期10個月左右,III期1年以上,IV期15個月以上。臨床治癒標準是活動功能正常,疼痛消失。

4、得了怪病,求醫,急!

1 非手術治療

以往,對有症狀的腰椎管狹窄多主張行早期手術治療,因為認為該病總是進展性的,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應先行一階段保守治療後再確定是否需行手術治療〔1〕
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用葯、改變活動方式、應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閉。哪一種方法也未能證實肯定有效。非類固醇抗炎葯除減輕神經受壓所致的炎性反應外,還具有止痛效果。這類葯物應用較多,但尚未見到治療腰椎管狹窄獲得確切療效的研究。撲熱息痛影響肝腎功能,非類固醇抗炎葯可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也影響肝腎功能,用葯時應注意。經雙盲交叉對比研究結果表明,肌注降鈣素(Calcitonin)可減輕疼痛,增加行走的距離〔1.2.4〕。
治療腰椎管狹窄較有效的理療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療法、腰肌強度鍛練和無氧健康訓練。騎靜止的自行車對有些病人很有效,這種鍛練腰呈屈曲位,多數病人能耐受。用馬具設計的踏車行走鍛練,因腰椎不受力,故對腰椎管狹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於軟組織理療的方法較多,包括:熱療、冰療、超聲、按摩、電刺激和牽引等方法,雖較常用,但對腰椎疾患的療效尚未得到證實。然而,對輔助腰椎活動和進行更強的理療做准備還是有益的,鍛練和理療較安全,可延遲手術治療,鍛練可改善病人全身情況,即使不減輕症狀,也有利於更好地接受手術治療〔1-3〕
腰圍保護可增加腰椎的穩定性,以減輕疼痛,但應短期應用,以免發生腰肌萎縮。
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腰椎管狹窄的方法仍有爭議,一般認為,用於治療根性痛的療效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組病人,用於減輕根性疼痛,經雙盲交叉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在對照組(硬膜外注射生理鹽水)與實驗組(硬膜外注射激素)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Rosen等 人回顧性研究了一組應用硬膜外激素治療的病人,60%疼痛症狀短期有減輕,僅有25%疼痛症狀長期有減輕。
Derby等人研究的結果表明,對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反應好,其手術治療也取得滿意的效果,對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反應差,其手術治療也未取得滿意的效果,對根性痛<1年者,應用激素封閉治療不能預測手術效果。Rosen等人回顧性研究了一組應用硬膜外激素治療的病人(40例),24例(60%)疼痛症狀短期有減輕,10例(25%)疼痛症狀長期有減輕。Ciocon等人對30例腰椎管狹窄患者進行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每周1次,連續3次,疼痛減輕長達10個月。硬膜外激素封閉療法治療腰椎管狹窄雖有硬膜外血腫、感染和化學性腦膜炎等並發症,但在非手術治療中,仍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不少作者認為,具有相對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於接受等 優點〔1.2〕。

2 手術治療

2.1 手術指證 當病人生活質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經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手術治療,同時症狀和體征應與影像學檢查結果相一致。單純影像學改變絕不能作為手術適應證。必須強調:手術治療目的是減輕下肢適應症狀,而不是減輕腰痛,雖然術後腰痛也有減輕,手術目的是減輕症狀而不是治癒。術後遠期隨訪中,仍有增生再長入減壓區的可能,使神經受壓症狀復發。手術也不可能使已經發生退行性改變的椎間盤和小關節恢復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變的自然發展過程〔1〕。
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式文獻報告很多,基本上分為廣泛椎板切除減壓和有限減壓兩類。
2.2 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 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橫向平面,由側隱窩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黃韌帶,受累神經根在直視下從硬膜起始部至神經孔出口的整個行程行徹底減壓,所有嵌壓神經根的側隱窩行減壓,盡管臨床症狀提示僅為單平面狹窄,單側神經根受壓。理由是椎管狹窄是一種多平面疾病,單平面減壓遠期效果不理想〔1.2〕
2.3 有限減壓方法 理由是退變性椎管狹窄多為階段性,主要為黃韌帶打折、增生性肥厚、小關節和關節囊的增生以及纖維環膨出所致。在矢狀面骨性椎管常常不狹窄。因而應行選擇性的有限減壓,以保留較多的後部骨和韌帶結構,從理論上講,可減少術後發生脊椎不穩定。該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將椎板外側前部斜行切除,選擇性的行單側或雙側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術。McCulloch〔5、6〕介紹的方法:後正中皮膚切口(單平面5cm),向兩側游離後,分別作雙側減壓,一般先行左側。距中線1cm弧形切開腰背筋膜,避免損傷棘上和棘間韌帶,順棘間韌帶和椎間隙向側方剝分離椎旁肌,單側椎板切除范圍:向上達黃韌帶起點處,向下至黃韌帶止點(連帶下位椎體上1/4椎板)。內側小關節切除至椎弓內界,以保證達到關節突下徹底減壓,對Ⅰ。滑脫同時行橫突間植骨。然後,在另一側行類似手術。這種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間韌帶的技術稱之為減壓術(Microdecompression)〔6〕。
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方法與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相比較的前瞻性與隨機分組研究的結果已有報告。這兩種方法平均隨訪3.7年,其臨床結果相似。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手術時間較長,發生神經損傷為12%。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中26%因術中減壓不理想,不得已又改為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的術式。
近年來,人們主張對雙平面狹窄的患者行選擇性椎板切除,應通過神經學檢查選擇其中之一為引起症狀的平面(責任椎),可行走路前後檢查或選擇性神經阻滯。某一神經根阻滯後症狀消失,即表明該神經根受壓。一組報告中,28 例兩平面解剖性椎管狹窄中,23例(82%)認為是一平面引起症狀,5例(18%)認為是兩平面引起症狀,減壓手術僅在認為引起症狀的1~2個平面進行。雖是兩平面狹窄,但僅行一平面減壓手術,術後效果與兩平面狹窄者相似〔6〕。
2.4 植骨融合問題 近年來,對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後行融合的作用討論較多。減壓後沒有同時行植骨融合術,已有並發腰椎滑脫的報告,減壓同時行小關節全切,術後腰椎滑脫多達2倍,是術後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時行植骨融合術,使手術復雜化,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失血量,術後並發症增多,康復時間延長,一般認為同時行脊椎融合術對患者康復無益〔1〕。下列因素應考慮需同時行植骨融合術〔1、2、6~11〕
2.4.1 伴有退行性椎體滑脫 Laus等人報告單純減壓取得成功。這表明由於椎間隙變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該階段可獲得自然穩定。然而,另有資料表明, 同時行滑脫階段融合,有利於改善臨床症狀。Postachini等人報告16例術前有滑脫,術後隨訪8.6年的結果,其中6例單純減壓,另10例同時行融合術,發現未行融合者骨質長入椎管較多,臨床效果不及同時行融合者。近年來的文獻分析資料表明,若同時行滑脫階段融合,可獲得更滿意的手術效果〔1.5〕。Postacchinit 和Cinotti等人發現,術後骨質增生在腰椎單純減壓未同時滑脫階段融合者較常見。
2.4.2 伴有脊柱側凸或後凸 對腰椎管狹窄合並退行性腰椎側凸行廣泛減壓,有造成脊柱失穩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時行關節融合術。但並不是所有椎管狹窄伴側凸後凸者均行融合術,是否同時行融合術,取決於4個方面:①應考慮彎曲的柔韌性。如果在側屈位X線片顯示彎曲可部分糾正,單純減壓有彎曲發展的危險。②彎曲是否為進展性,若有進展就有融合的指證。③伴有椎體側方滑脫,表明該階段不穩定,單純減壓會加重不穩定。④側凸凹側有明顯的神經受壓時,行凹側椎板和部分小關節切除,難以達到凹側神經充分減壓,擴大減壓需考慮融合術〔1〕。
2.4.3 同一平面復發性椎管狹窄 當確定再次行手術治療時,應考慮同時行關節融合術。因再次手術需增加小關節的切除,以擴大側隱窩和中央椎管,小關節切 除超過50%會導致階段性不穩,特別是小關節向矢狀面傾斜時。復發性椎管狹窄伴有醫源性滑脫時,再次手術必然要考慮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
2.4.4 小關節去除過多 由於手術時小關節切除或切除>50%會引起不穩定,應同時行脊椎融合術,以防術後脊椎不穩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側小關節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穩定性就能維持。但是,生物力學研究表明,單側小關節切除後(表明節階活動性明顯增加),即使另一側完整性良好,也將會發生不穩定,單側或雙側小關節內側部分切除(<50%),對脊椎的穩定性影響甚微〔13.14〕。
2.5 脊柱內固定 植骨融合是否同時應用內固定器械爭議較多。內固定的目的是:①糾正脊柱畸形;②穩定脊柱;③保護神經組織;④降低融合失敗或提高融合率;⑤縮短術後康復時間。因而其適應證為:①穩定或糾正側凸或後凸畸形;②2個或2個以上平面行較為廣泛的椎板切除;③復發性椎管狹窄且伴有醫源性椎體滑脫;④屈伸位X線片顯示,椎體平移超過4mm,成角大於10°時。內固定方法的選擇應以短階段固定為主,根據術者掌握的熟練程度和病人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滑脫行融合術時,同時行內固定是有益的〔15~17〕。
2.6 手術療效 腰椎管狹窄行手術減壓的療效普遍認為較好〔1.5.12〕。文獻中取得療效滿意的差異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結果表明,術後臨床症狀改善隨時間推移又有加重的趨勢。在一組研究中,20%術後獲得短期滿意療效,平均8.2年症狀又復發。另有一組,27%術後初期療效尚好,5年後症狀又加重。Katz等人發現,不論減壓融合與否,75%效果滿意持續7~10年後,23%需再手術。術後遠期療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況差和曾行單平面椎板減壓。症狀復發可以是原手術部位狹窄復發、鄰近平面狹窄有發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穩。相反,也有作者報告一組病例,術後平均13年的臨床結果滿意優於平均7年者〔18~20〕。
2.7 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
2.7.1 糖尿病對腰椎管狹窄手術減壓後的療效影響,文獻所報告的差異較大。在一組報告中,糖尿病術後療效差的比例較大,易發生術後傷口並發症。優良率僅為42%,而無該病者為91%。另有一組報告卻取得較滿意的臨床效果(72%),無該病者為80%。有資料表明:術後減輕與活動有關症狀的療效與無該病者相似,但對減輕下肢持續疼痛與感覺異常的療效不肯定。這是因為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本身殘留神經症狀〔1〕。
2.7.2 其他因素 滿意的手術效果取決於:①病人選擇適當;②術式確定正確;③術中操作精細。Katz等人報告194例手術結果,其中40例療效不滿意,認為主要原因為:①術前全身情況差;②存在多種疾患;③背部症狀較下肢症狀突出。④以往腰椎有手術史者,腰管狹窄術後的療效受影響。已有資料表明,在腰椎手術中發生小關節骨折是發生晚期腰痛的一種潛在因素。

胸椎疼痛是不可能的,,骨頭上並沒有神經,,准確說法是胸椎部位疼痛,,如果骨頭沒有病變表現(骨折,骨質疏鬆),,應該就是附近的肌肉有問題,x片當然是看不出來的,,風濕類風濕可能性不大,風濕類疾病多侵蝕小關節。。如果可能詳細說明部位,,或者先熱敷一下看看。。強制性脊柱炎可能性也不大,,不用怕。很有可能性是放射痛。。胸椎後邊有食管,心臟病有時也會放射痛.請問有沒有其他症狀.檢查么..有錢就作個螺旋ct好了..沒錢就再詳細說明一下
5年。。。時間好久啊。還請具體描述,比方說。什麼時候疼,還是一直疼,,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緩解,或者沒有緩解。疼痛的性質:刺痛,悶痛,絞痛?有沒有受過傷?6樓的建議也值得參考。當然適當的鍛煉不論什麼病都有好處的,能進行鍛煉就不要不進行

5、髖關節術後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

現在未治療,在醫院時醫生用過一些葯,有西樂葆,甘露醇,維生素c等葯來治的,過一段又不行了,還痛。 想醫生幫我看看我的病情嚴重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疼痛科賈東林:髖關節術後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多種: 1 首先應查血沉和C反應蛋白,如果正常,感染可以排除。 2 然後復查髖關節X線片,看是否出現假體松動。(假體松動發生多在術後2年,而你現在才術後3個月,如有松動,可能與你術後過早負重有關) 治療建議: 1 患肢制動; 2 局部理療; 3 對症口服止痛葯物; 4 坐骨神經阻滯,可明顯緩解症狀; 5抗骨質疏鬆治療;葯物可選用阿侖磷酸鈉+鮭魚降鈣素。因阿侖磷酸鈉連服3個月至半年可明顯增加假體周圍骨量。鮭魚降鈣素對於骨質疏鬆性骨痛效果良好。 6 若保守治療無效,建議行翻修術。

6、誰知道預防股骨頭壞死七定律?

您好!股骨頭壞死臨床主要表現為髖關節疼痛及跛行,常有外傷史,疼痛多為輕痛或鈍痛,常位於腹股溝、大腿內側,並放射到膝部。
防治股骨頭壞死,需要注意:
1.外感濕邪。主要是肺癆的致病因素。同時,外感寒濕之邪,阻滯經絡骨節,痰滯血凝,日久寒邪化熱,耗傷氣血,腐筋蝕骨局部腫脹化膿,亦可發為骨癆。所以要避免受到濕邪的侵襲。
2.避免長期或過度的疲勞。以免耗損人體氣血,使人體質下降而抗病能力減弱,常常使人發病。
3.預防股骨頭壞死也需要注意精神因素。因境遇不順,頻繁而強烈的精神刺激,是感染癆病的最常見的致病因素之一。
4.注意飲食因素。營養不良,體質下降,體弱多病,長期進食無序,人體消耗大而補養不足對肝臟及胃有極大的損傷。
5.盡可能減少激素用量,對於預計需用較大劑量的激素3個月以上者,應盡可能加用免疫抑制劑,以盡早減少激素劑量,防止股骨頭壞死等不良反應的出現。
6.對股骨頸骨折採用堅強內固定,同時應用帶血管骨瓣頭植骨,促時股骨頸癒合,增加頭部血運,防止骨壞死,術後應定期隨訪,適當口服促進血運的中葯和鈣劑,預防股骨頭缺血性發生。
7.早發現 及時治療。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祝早日康復!

7、人工髖關節置換後一個月腹股溝處有時刺痛,為什麼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疼痛原因分析

全髖關節術後出現的疼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它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與植入物有關的、關節內的,關節周圍的、以及遠處神經所致的。做全髖關節翻修術的骨科醫師面臨著許多技術上的挑戰,這些病人常常年齡較大而且身體虛弱,同時合並有組織的不完整和代謝儲備不全。可能有許多問題必須要解決,如術後疼痛、假體松動、不穩、下肢的長度不等、假體周圍骨折、感染、骨量減少或有明顯的骨質缺損。疼痛是全髖關節翻修的主要適應症,但並不是所有疼痛都需要翻修手術。一部分病人盡管沒有嚴重的疼痛,但有時臨床檢查及X線片發現有短期內需要翻修的病變,而延遲手術將使以後治療更加困難,也要進行翻修手術,但這種情況只佔少數。要分析疼痛出現的原因,確定疼痛是由於全髖關節置換失敗引起的,針對原因再考慮是否需要進行翻修手術。如是由於其他因素引起的,如椎間盤病變、脊柱關節炎、椎管狹窄、轉移性或原發性腫瘤、血管阻塞、應力性骨折或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等,則不是全髖翻修的手術適應症。

一.痛性人工全髖的評價

全髖置換術後的疼痛按持續的時間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往往有明顯的誘因,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慢性疼痛定義為一個月以上,通常超過了一般疼痛的自行癒合時間。有一個慢性的進程,呈持續性或間隙性發作。疼痛原因通常可分為骨骼肌肉性疼痛和神經性疼痛。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疼痛大多數屬於前者。疼痛是翻修病人的主要症狀。然而,幾乎所有關節置換的病人在長時間坐位後開始行走活動,都會出現一些疼痛和僵直。在美國Mayo醫院所進行的333例骨水泥Charnley全髖置換關節的隨訪發現,有25%的病人在術後一年有髖部疼痛不適,有20%的病人在術後5年、10年及15年時有髖部疼痛不適。有些病人的疼痛可以很輕微,對日常活動沒有任何影響,也有些病人的疼痛可以嚴重到致殘的地步。如人工關節松動的病人會有持續較長時間的疼痛,不能長距離的行走。髖臼杯松動的疼痛以局限在腹股溝居多,股骨柄松動的疼痛以大腿部為多,也可以放射到膝關節。疼痛通常在負重時明顯,休息後可減輕或緩解,髖部旋轉動作疼痛加重,也可出現Trendelenburg證或痛性步態,有時會自願使肢體縮短並轉向外側。人工關節置換術後不久即出現疼痛是非常令人擔心的,表明可能出現了感染或假體沒有獲得初始的穩定性(Initial Stability),或為髖外因素引起的髖部牽涉痛。如果出現假體的分離,可出現異常響聲。疼痛也可以由於粘液滑囊炎,肌腱炎,腰椎疾病,膿腫和疝氣等疾病引起。對疼痛性人工全髖的評價包括:
1.病史 病史對確定全髖術後疼痛來源非常重要,應對患者的病史詳細地追問、分析,包括疼痛部位,疼痛出現的時間,嚴重程度,發作特點可能會提示診斷,尤其對鑒別診斷很有幫助。例如,有腫瘤或夜間疼痛病史提示是否存在腫瘤性疾病,能導致菌血症的操作病史提示細菌性感染的可能,有腰背部疼痛史可能提示脊柱疾病可能是髖關節疼痛的病因。代謝性骨病問題或嚴重的骨質疏鬆症,能使醫生警惕患者發生應力性骨折的危險。外周循環疾病有時也會表現在髖部或大腿區的不適。另外,通過患者的主訴,可提示髖關節置換術後疼痛的程度、部位、發作時間等各種特點,使下一步的檢查具有了針對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1)疼痛的時間特點。需要確定疼痛是否與手術有關,術後不久出現超過預料的疼痛應考慮的可能為急性感染、血腫、異位骨化、組織卡壓、假體撞擊、初始固定失敗或不穩。當髖關節置換術後有一段時間無痛後出現髖關節疼痛,需要考慮的原因有:假體松動,慢性感染,生物學應力反應,軟組織問題(如肌腱炎或滑囊炎)以及假體不穩定。假體長期使用後導致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磨損顆粒反應,能導致假體周圍骨溶解,引起假體松動。磨損顆粒導致的滑膜炎也能引起髖關節的疼痛。
(2)疼痛的部位特點。髖臼杯松動常導致臀部或腹股溝區域的疼痛,單極或雙極人工股骨頭假體使用後可出現肢體過長、頭臼壓力過大出現髖臼軟骨磨損,股骨頭內陷,所出現的疼痛也常在腹股溝部位。如果股骨柄假體松動,則通常表現為大腿痛。一旦股骨柄假體失敗,特別是長柄假體,某些患者疼痛可表現在膝關節部位。對一個穩定的非骨水泥股骨柄假體,如出現疼痛,則常在大腿部位(大腿痛)。髖關節外側或大腿外側疼痛,應考慮有股骨大轉子滑囊炎的可能。位於腹股溝的疼痛也可以繼發於髂腰肌腱炎或髂恥滑囊炎。
(3)疼痛發作的特點。突然改變體位而引起的疼痛,如坐一段時間後站起,或行走時開始的幾步(「起始痛」),通常和假體松動有關。疼痛可以位於腹股溝部位、臀部或大腿,與假體松動的組件有關。松動的疼痛常常和活動有關,並在行走一定距離後加重。然而,同樣的疼痛也可以發生於假體固定良好的病人,如大腿痛,尤其多見於活動量大,勞動強度大的病人中。人工股骨頭置換後肢體過長、髖臼所受壓力過大,並有髖臼軟骨的磨損也可引起活動性疼痛。由於髖關節不穩或者半脫位引起的髖關節疼痛,常在髖關節處於一定的位置時出現。病人可以主述或沒有主述半脫位的經歷,而主述在腹股溝處或臀部疼痛,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可以導致關節囊的炎症或軟組織炎症。在休息或夜間出現的持續疼痛,應多考慮與感染或腫瘤有關。雖然原發性腫瘤或骨盆、股骨及脊柱的轉移性腫瘤不是常見原因。術後存在與術前一樣的疼痛也應考慮有否關節外的原因。如果有放射性的膝關節以下疼痛,麻木,麻刺或燒炙感,應考慮腰椎疾病為可能的原因。神經根性疾病,椎管狹窄,神經源性疾病,機械性下腰痛需要作鑒別診斷。
(4)假體固定良好病人的大腿痛。大腿痛常見的原因是股骨柄假體的松動。但是大腿痛不僅發生在假體松動的病人,也發生在假體固定牢固及一些固定很好的骨長入型假體的病人。通常假體固定良好病人的大腿痛被解釋為與股骨假體柄的硬度(Stiffness)有關。在過去發表的文獻中,大腿痛在非骨水泥股骨柄假體中的發生率多於骨水泥股骨柄。對其術後持續大腿痛的發生比率,各家報道不一,但是有高達30%的術後2~4年大腿痛的發生。Heekin報道,對於微孔解剖型全髖關節置換(porous-coated anatomic, PCA)的病人,術後疼痛的發生率在5-7年的隨訪中為15%~26%。大多數這樣的病人術後疼痛表現為大腿痛。Xenos等在同系列病人的至少10年的隨訪中,大腿痛的發生率為12%。Vresilovic等發現在柄穩定的患者,大腿痛與柄直徑較大有關。他們認為在有些患者,假體與周圍骨的彈性模量不一致是大腿痛的根源。在最近的文獻報道中,Barrack 等對照研究了非骨水泥全乾微孔(Porous Coated,AML)、非骨水泥近端微孔與骨水泥股骨柄固定的大腿痛發生率,發現近端固定的非骨水泥股骨柄假體病人大腿痛的發生率是全乾固定非骨水泥股骨柄假體病人或骨水泥股骨柄假體固定病人的2倍,P值小於0.01,顯示有顯著性差異。而全乾固定非骨水泥股骨柄與骨水泥固定股骨柄兩者的大腿痛發生率沒有明顯區別。大多數大腿痛發生於術後一年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病人大腿痛會自行消失。大腿痛的疼痛程度並不嚴重。按目測0-10計算嚴重程度,三組中大腿痛平均在3-3.5之間。
2.體格檢查 通過體檢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重復病人的疼痛。理學檢查應包括步態的觀察,步態觀察有助於識別髖部疾病的特殊表現。確定是否有跛行及跛行的類型,如有否Trendelenburg征、麻痹步態、下肢的短縮等,以及有否神經症狀,如足下垂、帕金森氏病震顫等。有些非骨水泥全髖置換的病人在步態觀察中可能會發現髖關節完全伸直受限,這種情況可見於非骨水泥股骨柄假體的微動或不穩定的纖維固定,也可見於殘留的髖屈曲攣縮。在檢查髖關節活動時,如在屈曲或伸直的極點上出現疼痛可能是由於全髖關節松動引起的,而在髖的全程活動中均有疼痛可能提示有急性感染的存在。在髖關節屈曲90度時採用推拉的手法可能有助於半脫位的發現,也可以證實有不穩定的存在於否。檢查還應包括手的觸摸檢查,包括髖關節、附近的滑囊及肌腱的止點。如大轉子的滑囊炎患者不願向患側卧,大轉子有壓痛,髖關節內旋時使臀大肌緊張壓迫滑囊使疼痛加重。恥骨支的壓痛提示有應力骨折的存在可能。大腿的局限性壓痛在股骨柄假體松動時很常見,也可能是應力集中的表現。
由於臀部及大腿的疼痛有可能繼發於腰椎的疾病,檢查腰背部及下肢神經的症狀有助於發現疼痛的來源。沿脊柱或骶髂關節的觸痛,可提示這些部位有病理變化,在大轉子、坐骨的腘繩肌起點、臀大肌止點以及梨狀肌區域的觸痛,可提示這些部位的軟組織炎而引起局部的疼痛。神經的檢查應包括股神經、坐骨神經及閉孔神經。椎管狹窄可存在全髖置換術前,但由於髖部病變限制了病人的活動,神經症狀可能不明顯。全髖術後,長距離的步行成為可能,椎管狹窄的症狀會變得明顯而引起病人的重視。
全髖術後的急性疼痛可能由術後血腫引起。嚴重的血腫有可能導致坐骨神經的麻痹。術後過分地使用抗凝劑增加了血腫的危險性。與脫位、骨折或其他創傷性損傷有關的急性疼痛一般均有明顯的相關病史,體格檢查的發現以及X線片的表現。關節感染通常有局部的紅腫,皮膚溫度的升高,保護性痙攣。

二.疼痛性人工全髖的影像學評價

標準的X線片包括受累髖關節的骨盆正位片和不同類型的上段股骨X線片。系列的正位片、側位片及斜位片X線片對評價疼痛性全髖非常有幫助。X線片必須有良好的質量以便進行骨量的評估和檢查出現的任何細小的放射學改變,例如骨膜反應和在骨水泥和骨質,骨水泥和假體以及假體和骨之間出現的透亮帶。根據股骨頭相對於髖臼邊緣的位置,可以定量的觀察聚乙烯磨損的程度。如有可能,當前的X線片應該與以前的X線片相比較,因為這可以證明髖臼或股骨假體有無移位,移位是假體的松動的證據。進展性的骨與骨水泥間的透亮帶、假體與骨水泥間的透亮帶或骨水泥骨折是令人不安的發現,通常和啟動痛及負重痛聯系在一起,可以診斷為症狀性的假體松動。減數髖關節X線片對確診有幫助,報道顯示X線平片對股骨柄假體松動較髖臼杯假體松動敏感和易於發現,而減數髖關節攝片對股骨柄及髖臼杯的松動更准確。Lyons等報道X線平片對診斷髖臼杯假體松動的准確率約69%,股骨柄假體松動的准確率約84%,減數髖關節X線攝片對兩側假體松動的准確率約96%。
最為常用的還是X線平片,假體松動產生的透亮帶常在邊緣有反應性的硬化線,這可以和鄰近松質骨的正常的透亮帶相區別。其他一些徵象也明顯提示骨水泥假體的松動,包括骨水泥斷裂,假體和骨水泥壁之間出現X線透亮帶,股骨乾和/或髖臼聚乙烯的斷裂等。應該仔細觀察X線片上有關骨長入表面的分離,骨溶解或假體斷裂的現象。骨溶解多年以後會出現明顯的進展而沒有明顯的體征和症狀。建議對於功能良好的假體,盡管缺乏臨床症狀,應每隔一年進行一次X線片檢查以評價是否出現了進展性的骨溶解、髖臼內襯的磨損及其他問題。
其他有幫助的X線片是骨盆的Judet X線片檢查,用來評估骨盆前後柱的骨量。側位片對於後柱殘留骨量的評估以及髖臼相對於骨盆的定位是有用的。盡管金屬假體對成像有分散干擾,骨盆和股骨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仍有助於顯示殘留的骨量。CT掃描結合血管內造影可顯示松動假體周圍主要血管的情況。磁共振成像(MRI)的作用有限,但是有助於對關節周圍軟組織的評估,特別是在查找與假體無關的疼痛原因時。採用鍀-99核素骨骼掃描假體松動的敏感性較高,但准確率有待提高,Lyons等報道髖臼側約為77%,股骨側約為89%。有標記的白細胞骨骼核素掃描有助於區別無菌性松動和感染。
1.骨水泥型全髖關節置換
(1)普通X線平片
研究表明,100%移動的髖臼假體有松動,94%有連續透亮帶(不管帶的寬度)的髖臼假體有松動。而無髖臼遷移、無放射X線透亮帶或者僅在髖臼Ⅰ區有透亮帶的髖臼,只有5%在術中發現假體有松動。當髖臼Ⅰ區和Ⅱ區均有透亮帶時,則79%髖臼假體有松動。但是,有許多患者僅依靠普通X線平片仍不能作出診斷。
對股骨柄假體與骨水泥之間的透亮帶,其意義尚有爭議。Berry等認為這一透亮帶與股骨柄松動出現髖關節疼痛沒有必然的聯系,他們對297例非選擇性的Charnley全髖關節置換至少20年或至翻修時的隨訪研究表明,<2mm寬度的股骨假體外側的假體-骨-骨水泥的薄透亮帶,並不與股骨柄假體的遠期松動明顯相關,統計分析表明也不與髖關節疼痛相關。可能是置入骨水泥後形成的纖維層。這種透亮帶在光滑、無領、楔形的骨水泥股骨柄假體中較多見,但沒有臨床症狀和股骨柄假體的失敗。但如透亮帶寬度超過2mm則與股骨柄假體的松動有明顯的關聯性。Lyons等的研究認為這是股骨柄假體松動的可靠證據,有這一透亮帶的患者96%在翻修手術時有股骨柄假體的松動。骨與骨水泥界面出現的透亮帶進行性加寬的病人為骨水泥固定假體松動的表現。但非進行性的股骨柄假體輕度下沉並不代表假體松動。
最佳評估全髖術後效果的方法是拍攝系列X線片。骨與骨水泥交界處透亮帶進行性加寬常常提示肉芽腫樣的膜狀物,它與假體松動以及磨損的碎屑反應相關。如果透亮帶變化迅速,邊緣毛糙,有骨膜反應出現,應高度懷疑有關節感染的出現。
(2)造影術
與普通X線平片比較,關節造影術提高了骨水泥髖臼松動的檢出率,但有一部分的結果為假陽性。診斷髖臼假體松動的最敏感指標是在整個髖臼假體周圍連續出現造影劑,而且寬度均超過2mm。Maus等報告對97例手術證實的關節造影中,診斷髖臼松動的敏感性為97%、特異性只有68%。然而,也有作者認為關節造影術在診斷假體松動上沒有太大的價值。如Miniaci等發現關節造影術對髖臼假體松動的檢出率為68%,不如普通X線平片及核素掃描。
Lyons等研究顯示,關節造影術能提高骨水泥股骨柄松動的檢出率。如果骨-骨水泥界面的造影劑延伸至股骨柄假體的轉子間部分,即提示假體松動,其准確性非常高。其敏感性從普通X線平片的84%提高到96%。Maus等報告經手術證實的關節造影中,診斷股骨柄假體松動的敏感性為96%,特異性為92%。因而,雖然大多數股骨柄松動均能通過普通的X線平片發現,而關節造影術也不提高其診斷的總的敏感性,但是關節造影術能偶爾檢出X線平片漏診的病例。而且,關節穿刺造影可以得到關節液進行塗片與培養,穿刺物塗片與培養是判斷關節感染的重要手段。
(3)骨掃描
對手術後無疼痛症狀的患者行99m鍀骨掃描,結果可表現為正常攝取或呈灶性攝取增加。一般術後6個月,小傳子和假體的體部核素攝取可恢復正常水平,髖臼、大轉子和假體末端的核素攝取要到2年左右才大致穩定。但Utz等發現,有近10%的全髖置換術患者股骨柄假體末端的核素濃聚可持續更長一段時間。在術後1年行鍀99骨掃描,在髖臼、大轉子、股骨柄遠端均有異常的核素攝入。傳統的鍀99掃描對全髖術後假體松動檢出具有較好的敏感性,但沒有特異性。沒有並發症的全髖置換術後2年仍可見股骨柄周圍放射性核素濃聚,通常位於股骨柄尖端。如系列骨掃描出現進行性的核素濃聚增強則表示病理反應,為松動或感染的表現。Jensen和Madsen發現,鍀99骨掃描在評估全髖置換術疼痛時無明顯價值。他們發現骨掃描在松動檢出率的敏感性僅77% (X線平片為97%),特異性僅4 6%(X線平片為70%)。鍀99骨掃描的假陽性為23%(基於99mTc骨掃描的結果作手術探查,發現並無松動)。Leiberman等通過對54例患者的研究發現,相對於X線平片,鍀99骨掃描不增加松動的依據。在10例最後被確診為假體感染的患者中,有3例骨顯像正常;44個股骨假體松動的患者中,也有3例骨顯像未發現異常;而43例髖臼松動中,4例未發現異常。因此提出,鍀99骨掃描僅用於臨床高度考慮關節松動,但是X線平片沒有表現的患者。
白細胞可用銦111進行標記。標記白細胞顯像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並發感染時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發生感染後,局部攝取白細胞量可明顯增加,其部位可在假體周圍、關節腔或鄰近組織中。不過,標記白細胞也可以在無菌性炎症病灶、骨壞死組織、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部分松動的假體中濃集。
2.非骨水泥型全髖關節置換
穩定的股骨假體的多孔長入型表面應該有骨組織的長入,它們之間沒有透亮帶。皮質骨的近端變薄(應力遮擋)是不常見的。骨內膜點的焊接區是連接骨內膜表面和骨長入區的骨集中區,這種現象在骨長入的遠端最常見,有時它類似小的漂浮的支持璧。透亮帶常見於光面柄的遠端周圍,它帶來的後果較小。松動的股骨和髖臼假體可能造成假體的移位,但是常常在鄰近骨長入的表面有透亮帶的出現。出現松動後,股骨假體出現下沉,常常可以見到在假體的尖端出現連接骨內膜表面的厚的骨底座。這些包圍在松動移位假體周圍的骨組織形成多年後可以出現明顯的骨再塑形。
非骨水泥型全髖關節置換的廣泛應用使得對術後髖關節的疼痛處理更為復雜。對骨水泥假體松動的標准並不適用於非骨水泥型假體。而且,對於非骨水泥假體,盡管沒有松動的影像學上的依據,但術後髖關節的疼痛發生率較骨水泥型假體高。
(1)普通X線平片
進行性的髖臼遷移和髖臼位置改變表明髖臼有松動。髖臼固定螺釘的折斷也表明髖臼松動。進行性的珍珠面從微孔表面的脫落,與髖臼遷移有一致性,可以預期髖臼將會發生松動。
柄松動和大腿痛有很好的相關性,而發生率也較髖臼松動高,判斷柄松動的標準是由Engh等基於對髓腔解剖自鎖型假體(anatomic mellary locking, AML)的廣泛研究而制定的。顯示骨長入和假體穩定性的依據有:(1)無下沉;(2)在骨與假體微孔表面沒有放射線密度增加。穩定的纖維固定提示:(1)無進行性的下沉;(2)在柄微孔表面骨與假體之間,廣泛的不透X線的帶形成。不穩定假體的特點有:(1)假體的進行性下沉;(2)在柄周圍散開偏斜的X線密度增強帶。
對假體柄尖端的硬化骨基座形成的意義,目前判斷不一。一些認為其說明假體有松動,而有些研究則說明假體沒有松動。Engh等經過研究認為,這種硬化骨與假體的緊密接觸,表明假體穩定,而如果局部有X線透亮帶,則往往表明假體不穩。
(2)關節造影術
Barrack等報道了對一些非骨水泥型全髖關節置換後關節造影術的結果,在16例非骨水泥髖臼中,他們發現關節造影術的敏感度為29%,特異性為89% ,准確率達63%。在股骨柄假體,他們發現假陽性和假陰性的例數均比例較高,准確率為67%
(3)骨掃描
對非骨水泥全髖術後骨掃描顯示,從術後至2年,大部分患者的股骨幹在延遲相上可見核素攝取增加現象,Maniar等發現2年後仍有20%的病人有核素攝取增加,少部分病人這種現象可延續到術後4年。Oswald等在三相骨顯像發現,76%的非骨水泥髖臼假體在術後2年或更長時間有延遲相呈現核素攝取增加。在非骨水泥股骨假體中,有72%的股骨柄尖端在術後2年有異常的鍀同位素攝入。因而,骨掃描對非骨水泥全髖術後患者並發症方面的應用價值可能有限。非骨水泥假體的骨掃描對評估假體穩定性的意義尚令人質疑。
在非骨水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即使沒有並發症的出現,患者的髖關節仍可出現銦111標記的白細胞攝取增加的情況。研究表明,在術後兩年時行白細胞標記的銦111顯像,有50~80%的病人出現股骨幹遠端或髖部攝取增加的現象。因此,用標記白細胞顯像檢查術後並發症的產生是不很可靠的。

三.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及其治療

全髖術後病人出現異常或不可解釋的下肢疼痛,應考慮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可以由任何一種創傷引起,它的發生率,嚴重程度以及病程的進程和損傷的嚴重程度,手術的大小沒有必然的關聯性。早先該綜合症有許多稱呼,現在准確的專業名字為Ⅰ型復雜局限性疼痛綜合症(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但目前被廣泛接受的術語仍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RSD)。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是指以肢體疼痛、腫脹、僵硬、皮膚變色、多汗和骨質疏鬆為特點的一組臨床表現,由交感神經系統異常和延長反應所引起。
對於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的病因還不是非常清楚。有多種理論,包括損傷區的短路效應,即傳出的交感興奮刺激感覺性傳入纖維,神經損傷節段的動脈周圍炎,以及異常反饋進人脊髓聯絡中心。
臨床表現 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是一種劇烈的燒灼樣疼痛,常常被描述為伴有難以忍受的抽痛、刀刺樣破裂感、扭痛或壓榨痛.病人可於手術後立即發生疼痛,也可以發生在術後幾周內。疼痛一般不局限於某一神經的皮支分布區,可因情緒刺激(如驚嚇、發怒)或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加重,多見於嚴重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的病人。也會出現一些古怪的行為來減輕疼痛,如某些病人喜歡用濕毛巾將患肢包裹起來以緩解疼痛。不喜歡醫生檢查局部疼痛區域。某些病人睡覺時不願蓋被,因為被單也會引起疼痛加劇。許多病例輕微觸摸、熱或軀乾和肢體輕微活動都會加重原有的疼痛。通常疼痛較嚴重,有燒灼感,撕裂樣疼痛,疼痛可沒有誘因而加重,休息後不會緩解。疼痛常開始出現在肢體的遠端,隨時間的延長而向近端發展。以痛覺異常、痛覺過敏、感覺過敏及有血管舒縮和出汗異常為特徵。
在早期階段,往往因交感神經過敏而出現明顯的血管運動不穩定和疼痛。水腫、充血、溫度升高、多汗以及僵硬是本期的特徵。肢體有經常性的潮紅,發燙或變冷,蒼白及疼痛。典型的早期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的病人為肢體疼痛但臨床檢查沒有發現其他異常情況。兩側肢體經常有顏色不對稱,或溫度不對稱,或兩者均有。痛覺過敏使病人即使是非常輕微的觸摸也可引起疼痛。經常病人在睡覺的時候都不願蓋被,因為被子在患側的皮膚上都會引起不適。疼痛症狀與體征與周圍神經分布區不相吻合。以後肢體會變得蒼白和乾燥,伴有僵硬加重以及皮膚營養改變。休息時病人可能會較舒適,但要運動時疼痛仍然存在。
在後期階段,可導致嚴重的肢體病殘,如乏力、僵硬、發涼、肌肉萎縮,皮膚營養不良會變得明顯,可持續幾個月或許多年。疼痛程度不恆定的。出現骨質疏鬆的表現。
Mittal 等已證實,鍀-99三期放射性核素骨掃描有助於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的早期診斷。但其他文獻報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仍有很大的差異。所以,目前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的診斷仍以詳細的病史及臨床檢查為主。可以通過局部阻滯進行診斷性的治療,明確診斷。一般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的診斷不易與其他神經疾患相混淆。
目前對於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還沒有很滿意的治療方法。早期交感阻滯配合體療或口服葯物是廣泛推薦的治療方法。如果交感神經阻滯效果良好,可按病人症狀緩解的時間進行持續的阻滯治療,通常一次持續的時間不超過2周。對於一些症狀較輕的病人,如果能耐受輕微的主動活動及積極的輔助活動而且反應良好,可以先用理療部分病人也可得到緩解疼痛。早期的發現和治療可能對預後有一定的影響。
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可進行交感神經切除手術。交感神經切除的手術適應證是:使用局部交感阻滯可得到暫時症狀緩解,但沒有持久療效者。採用節前交感神經切除手術,做交感神經節和交感鏈的切除,一般可以緩解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的疼痛。

四.實驗室檢查

五.疼痛性人工全髖關節的治療

8、髖關節滑膜炎在中醫上稱為什麼病?

髖關節滑膜炎屬中醫痹症范疇,是損傷引起經脈痹阻,濕濁流注關節所致。傷後關節內積血積液,瘀而化熱,濕熱相持,使關節發熱腫脹,筋肉拘攣,關節活動障礙。受傷後肌肉、筋膜、肌健、韌帶、關節囊滑膜、關節軟骨等組織的經脈隨之受傷,氣血不暢,故疼痛跛行。正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說的:「若素受風寒濕氣,再遇跌打損傷,瘀血凝結,腫硬筋翻,足不能直行。」風寒侵襲加外傷可導致筋強(血癌凝結,僵硬強直),筋結(氣血凝滯,局部腫脹結塊),筋阻(癌血阻滯,組織痙攣或變性),筋萎(肌筋功能減弱,萎軟無力),筋柔(關節松遲乏力)。所以治療應著重辨證施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急性損傷初期,多有瘀血內阻,濕熱下注,治療應以活血利濕為則。自擬的活血利濕通絡湯,方中益母草、赤芍、雞血藤、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葯下行;意苡仁、茯苓健脾利濕;地龍、青風藤、忍冬藤通經止痛;柴胡、白芍疏肝理氣,黃柏清熱燥濕;和而共奏活血通經,清熱利濕之效。

與髖關節阻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