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痛風石

髖關節痛風石

發布時間:2020-08-26 13:30:03

1、痛風的前兆

痛風是一種突發性疾病。大多數痛風患者在發病前無先兆症狀。他們通常在發病前血尿酸升高多年,但通常沒有任何症狀。急性痛風發作沒有先兆症狀。少數患者在發病前出現疲勞、過敏和關節輕度疼痛症狀。在疲勞的情況下,往往會突然發作,發作時疼痛難忍。在這個時候,他們經常去急診室就醫。

2、痛風的痛在什麼地方

痛風又稱尿酸鹽沉著症,是由於雞腎臟或輸尿管發生障礙,血液中尿酸鹽濃度增高,引起其在腎臟、肝臟、心臟、腸、腹膜等處以及輸尿管內,關節腔內異常沉積的一種疾病。臨床上內臟型痛風較為常見,關節型痛風多為散發性。

3、尿酸高,髖關節疼痛,不知道是不是尿酸高引起的

可以的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學名叫高尿酸血症
主要在關節處沉積,影響關節功能出現屈伸不利,關節疼痛,腫脹,關節部位的結石等

4、痛風性關節炎好發於哪些關節

腳趾及趾關節是痛風性關節炎最好發的部位,其中又以腳拇趾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跗、踝、跟、手指關節,再次為掌指關節及腕、肘、膝關節等。較大的關節如髖、肩、骶髂、關節受累機會較少。而下頜、胸鎖、脊柱、胸肋等關節發生痛風性關節炎則更為少見。痛風性關節炎主要侵犯手、腳、踝、腕等人體末端的小關節,而軀幹部位的關節較少發生痛風性關節炎。這是因為這些末端的小關節具有以下幾個有利於血尿酸沉積的特點:(1)末端小關節皮下脂肪很少,血液循環差,皮膚濕度較軀幹部位低,血尿酸易於沉積。(2)末端小關節由於血循環較差,組織相對缺氧,局部PH值(即酸鹼度)稍低,亦有利於尿酸沉積。軀幹部的關節如髖、骶、脊柱、胸肋等關節,局部均有肌肉及較多的脂肪組織胞圍,溫度比末端四肢的小關節高,血管也較豐富,血循環較末端關節好,局部PH值不低,因而尿酸不易沉積,發生痛風性關節炎及痛風石的機會就少。

5、痛風的初期症狀

痛風是一種常見且復雜的關節炎類型,各個年齡段均可能罹患本病,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痛風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突然性的關節疼,發病急,關節部位出現嚴重的疼痛、水腫、紅腫和炎症,疼痛感慢慢減輕直至消失,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當疼痛發作時,患者會在半夜熟睡中疼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大腳趾被火燒一樣。最常發病的關節是大腳趾(醫學術語:第一跖骨),但發病的關節不限於此,還常見於手部的關節、膝蓋、肘部等。發病的關節最終會紅腫、發炎,水腫後組織變軟,活動受限,最後影響日常生活。
痛風日常保健,得甫的茲風草茶中草葯配方,每天兩袋,緩解痛風症狀,無副作用,可以長期使用。
第一:要注意避免受冷、過度疲勞、感染、外科手術、進餐過飽、飲酒等誘發因素。
第二:控制攝入含嘌呤的食品。患者以肥胖者居多,因此必須控制飲食,降低體重。適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入,以減輕腎臟排泄蛋白質代謝產物的負擔。本病系嘌呤代謝紊亂所致,故每個患者應熟知各種食物中所含嘌呤的多少。
第三:盡量多飲水。必須使每天尿量至少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以利尿酸的排泄,保護腎臟。在炎熱的夏季,尿量往往較少,故更應注意多飲水。

6、誰能幫幫我,我今年27歲,可經多次檢查說我患有痛風,已經4年了,現在關節變形,誰知道哪有得治?謝謝

編輯本段痛風早期症狀
(1)急性關節炎每月發作1次以上;
(2)炎症反查在1天內達高峰;
(3)急性單關節炎發作;
(4)患病關節可見皮膚呈暗紅色;
(5)第一跖趾關節疼痛或腫脹;
(6)單鍵關節炎發作,累及第一跖趾關節;
(7)單鍵關節炎發作,累及跗骨關節;
(8)有可疑痛風結節;
(9)高尿酸血症;
(10)X線攝片檢查顯示不對稱關節內腫脹;
(11)X線攝片檢查顯示不伴侵蝕的骨支質下囊腫;
(12)關節炎發作期間關節液微生物培養陰性。
編輯本段痛風原因
血液中尿酸長期增高是痛風發生的關鍵原因。人體尿酸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
(1)人體細胞內蛋白質分解代謝產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類化合物,經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內源性尿酸。
(2)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類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經過消化與吸收後,經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
尿酸的生成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需要一些酶的參與。這些酶大致可分為兩類:促進尿酸合成的酶,主要為5-磷酸核酸-1-焦磷酸合成酶、腺嘌呤磷酸核苷酸轉移酶、磷酸核糖焦磷酸醯胺轉移酶和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尿酸合成的酶,主要是次黃嘌呤-鳥嘌呤核苷轉移酶。痛風就是由於各種因素導致這些酶的活性異常,例如促進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強,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減弱等,從而導致尿酸生成過多。或者由於各種因素導致腎臟排泌尿酸發生障礙,使尿酸在血液中聚積,產生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如長期存在,尿酸將以尿酸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腎臟等部位,引起關節炎、皮下痛風結石、腎臟結石或痛風性腎病等一系列臨床表現。
本病為外周關節的復發性急性或慢性關節炎,是因過飽和高尿酸血症體液中的單鈉尿酸鹽結晶在關節,肌腱內及其周圍沉積所致.
編輯本段痛風病理生理學
當血尿酸超過7mg/dl或0.41mmol/L血漿就呈飽和狀態(在pH7.4,溫度37℃及血清鈉正常情況下).在30℃時,尿酸鹽的溶解度為4mg/dl,因此針形單鈉尿酸鹽(MSU)就會在無血供(如軟骨)或血供相對少的組織(如肌腱,韌帶)沉積,這些部位包括遠端的周圍關節及像耳朵等溫度較低的組織.嚴重及患病時間長的病人,單鈉尿酸鹽結晶可在中央大關節及實質器官如腎臟中沉積.
痛風石是MSU結晶聚集物,最初大到可以在關節的X線片中出現時,為"穿鑿樣"病變,較後期表現為皮下結節,可肉眼觀察到或手感覺到.由於尿液pH呈酸性,尿酸易形成晶體,並聚集成結石,可導致阻塞性泌尿系疾病.
持續高尿酸血症常見的原因是由於腎臟尿酸鹽清除率下降,尤其在接受長期利尿劑治療的病人及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的原發性腎臟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程度越高病程越長,發生晶體沉積和急性痛風發作的機會就越大.然而,仍有很多高尿酸血症的人並未發生痛風.
嘌呤合成增加可為原發病的異常狀態,也可由於血液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或溶血性貧血等引起的核酸蛋白周轉加速,或如銀屑病等引起白細胞增殖,死亡速率增快所致.引起大多數痛風病人尿酸合成增加的原因不清,少數病人是由於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基轉移酶缺乏或由於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升高引起.前一酶異常可在幼年階段引起腎結石,腎病及嚴重的痛風,如完全缺乏此酶,可引起神經系統異常,手足徐動症,痙攣狀態,智力發育遲緩及強迫性自殘(Lesch-Nyhan綜合征),飲食中的嘌呤也影響血清尿酸水平.不加節制的暴食嘌呤富含食物,尤其同時飲酒可顯著使尿酸水平增高.乙醇既可促進核苷在肝臟分解代謝,又可抑制腎小管尿酸鹽的分泌,但是嚴格低嘌呤飲食僅能降低血尿酸約1mg/dl(0.06mmol/L).
血清尿酸鹽反映了細胞外可混合尿酸鹽池的容積,正常情況下每24小時周轉1次;1/3尿酸鹽從糞便中排泄,2/3從尿中排出.在3天低嘌呤飲食後正常24小時尿酸排出量為300~600mg,正常飲食情況下600~900mg.因此,攝入食物來源的尿酸每天約450mg.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是器官移植後接受環孢黴素治療患者常見的並發症.絕經前的婦女尿酸水平要比男性低1mg/dl(0.6mmol/L),但絕經後接近男性水平.
編輯本段男性易患痛風病的原因
痛風病在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生。但最常見的是40歲以上的中年男人。男女發病比例是20∶1。腦力勞動者,體胖者發病率較高。
痛風偏愛男性的原因是:女性體內雌激素能促進尿酸排泄,並有抑制關節炎發作的作用。男性喜飲酒、赴宴,喜食富含嘌呤、蛋白質的食物,使體內尿酸增加,排出減少。有醫生統計,筵席不斷者,發病者佔30%,常吃火鍋者發病也多。
這是因為火鍋原料主要是動物內臟、蝦、貝類、海鮮,再飲啤酒,自然是火上添油了。調查證明:涮一次火鍋比一頓正餐攝入嘌呤高10倍,甚至數十倍。一瓶啤酒可使尿酸升高一倍。高血壓病人患痛風可能性會增加10倍。痛風與糖尿病一樣是終生疾病。關鍵是自己控制飲食,多食含「嘌呤」低的鹼性食物,如瓜果、蔬菜,少食肉、魚等酸性食物,做到飲食清淡,低脂低糖,多飲水,以利體內尿酸排泄。
男人不要酗酒,葷腥不要過量。一旦診斷為痛風病,肉、魚、海鮮都在限食之列。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宜多吃,還要下決心戒酒。
編輯本段痛風症狀和體征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病前沒有任何先兆.輕度外傷,暴食高嘌呤食物或過度飲酒,手術,疲勞,情緒緊張,內科急症(如感染,血管阻塞)均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常在夜間發作的急性單關節或多關節疼痛通常是首發症狀.疼痛進行性加重,呈劇痛.體征類似於急性感染,有腫脹,局部發熱,紅及明顯觸痛等.局部皮膚緊張,發熱,有光澤,外觀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大趾的跖趾關節累及最常見(足痛風),足弓,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和肘關節等也是常見發病部位.全身表現包括發熱,心悸,寒戰,不適及白細胞增多.
開始幾次發作通常只累及一個關節,一般只持續數日,但後來則可同時或相繼侵犯多個關節,若未經治療可持續數周.最後局部症狀和體征消退,關節功能恢復.無症狀間歇期長短差異很大,隨著病情的進展愈來愈短.如果不進行預防,每年會發作數次,出現慢性關節症狀,並發生永久性破壞性關節畸形.手足關節經常活動受限;在少數病例,骶髂,胸鎖或頸椎等部位關節亦可受累.粘液囊壁與腱鞘內常見尿酸鹽沉積.手,足可出現增大的痛風石並排出白堊樣尿酸鹽結晶碎塊.環孢菌素引起的痛風多起病於中央大關節,如髖,骶髂關節,同樣也可見於手,甚至破壞腎小管.
編輯本段痛風診斷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具有明顯特點,以致通過病史和體格檢查一般即可初步診斷.血清尿酸鹽含量升高〔>7mg/dl(>0.41mmol/L)〕雖可支持診斷,但並非是特異性的.約30%患者在急性發作時血清尿酸值仍正常.在組織和滑膜液內呈現針形尿酸鹽結晶(或呈游離狀態存在於滑膜液內,或被巨噬細胞吞噬)是診斷本病的有力依據.在光學顯微鏡上附加一個交叉偏振光濾光鏡觀察時,尿酸鹽結晶為負性雙折射結晶.
用秋水仙鹼治療在24小時內可顯著改善痛風性關節炎.然而並非所有的痛風都對秋水仙鹼有顯著療效,而且秋水仙鹼對假性痛風,鈣化性腱炎或其他疾病也可有顯著療效,因此用秋水仙鹼作為診斷治療也屬過時.
受累關節的X線檢查可顯示出軟骨下骨的穿鑿樣病變,通常見於第一跖趾關節.這種現象只有在尿酸鹽沉積直徑達到5mm以上才能在X線片上顯示出來,而且一般沒有特異性和診斷價值,但總是發生在皮下痛風石出現之前.
痛風鑒別診斷
在二水焦酸鹽結晶沉積病(CPPD),其急性滑膜炎是由弱陽性雙折射的二水焦磷酸鈣結晶所致,纖維軟骨或透明關節軟骨(尤其是膝關節)中還有不能透射的鈣沉積物,臨床表現也比痛風輕微.急性化膿性關節炎容易與急性痛風相混淆,但滑液培養發現有細菌.具有關節受累的急性風濕熱和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痛風類似,但絕大多數發生於青年,而痛風極少發生於此人群.周期性風濕病(一個或多個關節急性發作性炎症)常見,好發於中老年男性;發病甚至比痛風更突然,而關節疼痛程度與痛風相似,1~3天後,症狀可自行緩解.該症可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表現,類風濕因子常呈陽性(10%痛風病人類風濕因子也可呈陽性).其發病與局部纖維蛋白沉積有關,關節一般無積液.Heberden結節可為痛風石發生的部位,尤其易出現在服利尿劑的老年女性.
編輯本段痛風預後
如果能夠早期診斷,且病人能夠按醫囑治療,現代治療方法能使大多數病人過正常生活.對晚期病人,痛風石可以溶解,關節功能可以改善,腎功能障礙也可以改善.30歲以前出現初發症狀的痛風患者,其病情更為嚴重.大體上20%痛風病人發生尿酸或草酸鈣結石.並發症有尿路梗阻和感染,並有繼發性腎小管間質病變.未經治療的進行性腎功能障礙常常與合並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一些腎病有關,可進一步導致尿酸鹽排泄障礙,這不僅能加速關節內的病理進程,同時也是對生命的最大威脅.
編輯本段痛風治療
治療目的在於:(1)用抗炎葯物終止急性發作;(2)每天預防性應用秋水仙鹼以防止反復急性發作(若發作頻繁);(3)通過降低體液內尿酸鹽濃度,預防單鈉尿酸鹽結晶進一步沉積和消除已經存在的痛風石.預防性保護措施應針對兩個方面,即防止骨,關節軟骨侵蝕造成的殘疾和防止腎臟損傷.特殊療法應根據本病所處不同時期及病情輕重選用.應治療同時存在的高血壓,高脂血症及肥胖症.
急性發作 秋水仙鹼的療效一般都很顯著,通常於治療後12小時症狀開始緩解,36~48小時內完全消失.秋水仙鹼的用法及劑量是每2小時口服1mg,服到獲得療效或者一直服到出現腹瀉或嘔吐為止.嚴重發作者可能需要服4~7mg(平均5mg).對一次發作給予的劑量在48小時內不可超過7mg.該治療常可引起腹瀉.若消化道對秋水仙鹼不能耐受,也可經靜脈給葯,用0.9%氯化鈉溶液將秋水仙鹼1mg稀釋到20ml,緩慢注射(>2~5分鍾),24小時內用量不得超過2mg.預防性口服秋水仙鹼同時給予靜脈注射秋水仙鹼可引起嚴重的骨髓抑制,甚至死亡.秋水仙鹼引起的腹瀉可造成嚴重的電解質紊亂,尤其在老年人可導致嚴重後果.
非類固醇抗炎葯(NSAID)對已確診的痛風急性發作有效.通常與食物一起服用,連續服2~5天.NSAID可以引起許多並發症,包括胃腸道不適,高鉀血症(出現於那些依賴前列腺素E2 維持腎血流量的病人)和體液瀦留.用NSAID有特別危險的病人包括老年病人,脫水者,尤其有腎臟疾病史的病人.
抽吸關節和液,隨後注入皮質類固醇酯也可控制痛風急性發作.根據受累關節的大小,注入強的松龍叔丁乙酯10~50mg.ACTH80u單劑量肌內注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和靜脈用秋水仙鹼一樣,特別適用於術後不能服葯的痛風發作的病人.多關節發作時,也可短期應用強的松,如20~30mg/d.偶爾需聯合應用幾種葯物治療痛風急性發作.
除特殊療法外,還需要注意休息,大量攝入液體,防止脫水和減少尿酸鹽在腎臟內的沉積.病人宜進軟食.為了控制疼痛,有時需要可待因30~60mg.夾板固定炎症部位也有幫助.降低血清尿酸鹽濃度的葯物,必須待急性症狀完全控制之後應用.
慢性疾病的治療 秋水仙鹼每次口服0.6mg,每日1~3次(取決於對葯物的耐受能力和病情輕重)能降低痛風急性發作的次數.當發現急性發作的第一徵兆時,立即額外服用一次秋水仙鹼1~2mg,常能制止痛風發作.長期服用秋水仙鹼可引起神經病變或肌病.
秋水仙鹼不能阻止痛風石造成的進行性關節破壞.然而,無論是用促進尿酸排泄葯物來增加尿酸排泄,還是用別嘌呤醇阻斷尿酸合成,均可使血清內尿酸鹽濃度下降到正常范圍並長期維持下去,從而防止發生上述關節損傷.在出現嚴重痛風石時,每日並用這二類葯物,可使多數痛風石溶解.總之,凡是具有痛風石,血清尿酸鹽濃度長期>9mg/dl(>0.53mmol/L)或者血清尿酸濃度雖然輕度升高但有持續的關節症狀或腎功能受損者,都是降低血清尿酸鹽治療的指征.
在靜止期,控制高尿酸血症開始時必須每日並用秋水仙鹼或NSAID治療,這是因為控制高尿酸血症的各種療法在開始幾周或幾個月內易於引起痛風急性發作.定期檢查血清尿酸鹽濃度有助於評價葯效.根據能否有效降低血清尿酸鹽濃度,來調節葯物的種類與劑量.痛風石需要數月乃至數年才能溶解,應維持血清尿酸水平<4.5mg/dl(<0.26mmol/L).
促進尿酸排泄療法,口服丙磺舒(500mg片劑)或苯磺唑酮(100mg片劑)均可,調節用葯劑量以維持血清尿酸鹽濃度在正常范圍.開始給予半片每日2次.逐漸增加葯量達到每日4片.苯磺唑酮比丙磺舒作用強,但毒性也大.水楊酸鹽能對抗上述兩種葯物的促進尿酸鹽排泄作用,應避免作用.對乙醯氨基酚具有與水楊酸類似的鎮痛作用,卻不影響尿酸排泄.
用別嘌呤醇200~600mg/d(分次用)抑制尿酸合成,同樣也能控制血清尿酸鹽濃度.與促酸葯合用時,最初劑量宜小,逐漸加量直至尿酸水平接近4.5mg/dl(0.26mmol/L).該葯除能阻斷尿酸形成中酶的作用(黃嘌呤氧化酶)之外,還能糾正嘌呤的過度合成.這時處理反復出現尿酸結石或有腎功能障礙的病人,特別有利.明確的尿酸結石能通過別嘌呤醇治療得到溶解.別嘌呤醇的副作用主要有輕度胃腸道不適,潛在危險性的皮疹,肝炎,血管炎和白細胞減少.
輔助療法 所有痛風患者都需要攝入大量液體,每日至少3L,尤其是以前患有慢性尿酸結石患者更應如此.服用碳酸氫鈉或檸檬酸三鈉5g,每日3次,使尿液鹼化.臨睡前服用乙醯唑胺50mg,能有效鹼化晨尿.注意避免尿液過鹼化,因為這可能促進草酸鈣結晶沉積.因為葯物完全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尿酸鹽濃度,所以通常不需要嚴格限制飲食中嘌呤含量.在痛風靜止期應設法減輕肥胖病人的體重.正常皮膚區域的巨大痛風石可以手術切除,其他的痛風石均應通過適當的降低血尿酸治療緩慢地解決.為使腎結石崩解可考慮使用體外超聲波碎石術.
痛風飲食治療
一日食譜舉例早餐:香米粥(香米50克),牛奶(鮮牛奶250克),饅頭(麵粉50克),拌黃瓜(黃瓜100克) 午餐:軟米飯或面條(大米或麵粉100克),肉片炒蘿卜(蘿卜100克,木耳5克,水煮肉片75克),素炒捲心菜(捲心菜150克) 晚餐:紅棗大米粥(千紅棗15克,大米500克),饅頭或花捲(麵粉50克),西葫蘆炒雞蛋(西葫蘆150克,雞蛋50克),醋溜土豆絲(土豆200克) 全日烹調用油30克。 以上食譜含熱能1827千卡(7.64兆焦耳),蛋白質64.4克,占總熱能的14.1%,脂肪49.5,占總熱能的24.4%,碳水化物281克,佔1.5%,維生素A350微克視黃醇當量,維生素E22.2毫克,維生素B11.39毫克,維生素B20.92毫克,維生素C163毫克,尼克酸12.6毫克,鈣635毫克,鐵20.2毫克,鋅12.5毫克,硒34.0毫克,銅1.6毫克,鎂295毫克,磷1024毫克,鈉3489毫克,鉀2401毫克,膽固醇434毫克,膳食纖維11.3克。
編輯本段預防痛風飲食三多三少
假日歡聚飲食要節制,特別是不要過多進食水產品等含嘌呤高的食物。以往每每有人在飽食魚、蝦等美味後出現足踝、膝關節疼痛,到醫院一檢查,血液中尿酸含量明顯增高,被診斷為患了痛風。
痛風是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因體內嘌呤代謝異常,血中的嘌呤代謝產物——尿酸含量增高所致。痛風一旦發生就無法治癒,所以要注意預防,最好的辦法就是定期檢查血尿酸濃度(每3個月一次),一旦發現血尿酸超過正常值,就要服用降尿酸葯物,只要控制了高尿酸血症,痛風就不會發生。治療痛風的總體原則是:1)合理控制飲食;2)攝入充足的水分;3)生活要有規律;4)適當參加體育活動;5)採取有效的葯物治療;6)定期進行健康體檢。
為了預防和治療痛風,飲食上應做到三多三少:l)多飲水,少喝湯。血尿酸偏高者和痛風患者要多喝白開水,少喝肉湯、魚湯、雞湯、火鍋湯等。白開水的滲透壓最有利於溶解體內各種有害物質。多飲白開水可以稀釋尿酸,加速排泄,使尿酸水平下降。湯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飲後不但不能稀釋尿酸,反而導致尿酸增高。2)多吃鹼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痛風患者本身有嘌呤代謝紊亂,尿酸異常,如果過多吃酸性食品,會加重病情,不利於康復。而多吃鹼性食物,能幫助補充鉀、鈉、氯離子,維持酸鹼平衡。3)多吃蔬菜,少吃飯。多吃菜,有利於減少嘌呤攝入量,增加維生素C,增加纖維素。少吃飯有利於控制熱量攝入,限制體重、減肥降脂。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期的患者應忌食高嘌呤食物,如:酵母、胰臟、濃縮肉汁、肉脯、沙丁魚、鳳尾魚、動物心臟等。可吃葡萄、橘子、山楂、番茄、蘋果、咖啡、茶、奶、蛋、海藻類等低嘌呤偏鹼性食物。切忌喝啤酒。

7、我的左腳正常,右腳大腳有痛風石,想買雙寬點的網鞋

風濕、痛風治療

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發生障礙,血液和組織中積聚大量尿酸和尿酸鹽而引起。症狀是手指、腳趾、膝、肘等關節疼痛腫脹,甚至變形。
痛風,是由於長期在風濕寒的環境下而導致的;因此,應該遠離風濕寒的環境,生活在相對溫暖乾燥的環境下。痛風,可以少吃酸性食品,少攝入鹽;吃海鮮喝啤酒,會導致痛風。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8、什麼是痛風啊?

本病發生的原因主要與飼料和腎臟機能障礙有關。
(1)喂過量的蛋白質飼料,尤其是富含核蛋白和嘌呤鹼的飼料。常見的有動物內臟、肉類、魚粉以及大豆粉、菠菜、萵苣和甘藍等植物。
(2)腎臟機能不全或機能障礙。幼鴨的腎臟功能不全,飼喂過量的蛋白質飼料,不僅不能被機體吸收,相反會加重腎臟負擔,破壞腎臟功能,從而發生本病。
(3)缺乏充足的維生素。
(4)其他方面,如鴨舍潮濕、通風不良、缺乏光照,以及各種疾病引起的腸道炎症都可成為本病的誘因。

與髖關節痛風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