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骨頭壞死早期的典型症狀(有經驗的醫師進)
在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症狀中,有膝蓋疼的特徵,還可能伴有臀部外側放射性疼痛,且疼痛為漸行性,也就是說,逐漸增強,並有從陣痛向持續性疼痛轉變的趨勢。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症狀很難在X光片上發現,所以,容易被忽略不見。hui!
2、磁共振檢測結果:髖內側皺襞增生,症狀:膝蓋下蹲時有骨擦聲,遇陰天下雨或受涼就不舒服
髖內側皺襞增生,如果沒有症狀,一般可以不處理,也不是一種疾病。你描述的是膝關節骨擦聲,不適髖關節,有沒有膝關節的檢查呢?這個症狀像是小時候受過外傷後的創傷性關節炎表現。
3、坐骨神經受損?
坐骨神經損傷為腰髓4,5和骶髓1,2,3神經根組成損傷原因:多由股部或臀部火器傷引起有時髖關節脫臼和骨盆骨折亦可合並坐骨神經損傷.臀部坐骨神經損傷是周圍神經損傷中最難處理和療效最差的損傷之一其各段損傷與局部解剖關系密切治療應持積極態度根據損傷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葯物注射傷應爭取早行神經松解術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術後採用高壓氧治療可有效促進損傷坐骨神經再生修復患者年齡越小手術越早效果越好;如為切割傷等銳器傷應一期修復行外膜對端吻合術術後固定於伸髖屈膝位6~8周;如為髖關節脫位或骨盆骨折所致的坐骨神經損傷早期應復位減壓解除壓迫觀察1~3個月後根據恢復情況再決定是否探查神經;如為火器傷早期只做清創術待傷口癒合後3~4周再行探查修復術晚期足踝部功能重建可改善肢體功能 修復神經對促進感覺及營養恢復意義較大可防治營養性潰瘍坐骨神經的顯露如下述 1.臀部及股上部坐骨神經的顯露俯卧體位手術步驟如下 1)切口:自髂後上棘下外4~5cm處斜向下外經股骨大粗隆內側約2cm處呈弧形向內至臀皺襞遠側中點處再沿股後正中線向下切開至需要的長度 (2)顯露坐骨神經:切開臀筋膜分開臀大肌直至股骨大粗隆處再縱行切開股部筋膜至臀皺襞處切斷臀大肌外側附麗於髂脛束及股骨的腱性纖維將臀大肌連同其神經血管翻起以顯露坐骨神經及梨狀鉀要時切斷梨狀肌以顯露坐骨神經在梨狀肌深面的部分可用咬骨鉗咬除部分骶骨或髂骨顯露坐骨神經出骨盆處
4、胳膊不疼,但胳膊肘一伸直就咯噔響
是關節活動時周圍肌腱滑動動的聲音;例如膝關節屈伸活動時,關節外側月國肌滑動產生的聲音,醫學上叫「彈響膝」。
膝關節屈伸和旋轉運動時關節發出聲音和震動稱為彈響膝,關節發出彈響常提示關節組成的某些部位發生變化。
單純的關節彈響沒有任何痛苦,不需進行治療,對人體也沒有太大影響。做為某種膝關節疾病的一個症狀而出現彈響,則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常見引起膝關節彈響的關節內病變有先天性盤狀半月板,半月板越厚,彈響越明顯;先天性膝關節脫位,主動或被動過伸30°~40°時出現彈響;內外側半月板損傷;半月板鈣化;半月板骨化;剝脫性骨軟骨炎;滑膜軟骨瘤病;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
引起膝關節彈響的關節外異常有:半腱肌、半膜肌腱滑脫;股二頭肌腱滑脫。
運動時常能聽到有人發出「嘎嘎」的聲響,比如蹲起時膝關節有響音,走路時髖關節發出輕輕的「嘎嘎」聲,轉脖子頸椎有聲音,攥手指聽到手指有聲音……這些聲音人們通常稱之為「彈響」。
一般來說,僅有彈響、外表不紅不腫,也不感到疼痛,不伴有活動障礙者屬於生理性彈響,不需要特別處理,也不必為此過於惶恐不安。
關節活動時,關節面之間、軟骨墊與關節面之間、肌腱和關節囊之間等,總會發生摩擦而發出聲音。在大部分人身上,這種聲響不明顯,而在有些人身上則聽起來比較清楚。特別是那些久坐的人,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加大了關節摩擦的損耗,更容易聽到彈響了。
當伴有疼痛或關節活動受限時,需要到醫院就診,以確定是否是關節錯位或關節受損。像教師、編輯、秘書、電腦錄入員等這些常年伏案工作的人時常會抱怨頸椎「彈響」,彈響的出現恰恰在提醒人們不要同一姿勢維持過久,而要多加鍛煉。最好15-30分鍾稍微起來活動一下
5、髖關節處有響聲什麼原因?
單純的關節彈響沒有任何痛苦,不需進行治療,對人體也沒有太大影響。做為某種膝關節疾病的一個症狀而出現彈響,則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常見引起關節彈響的關節內病變有剝脫性骨軟骨炎;滑膜軟骨瘤病;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Z
6、髖關節滑膜炎反復發作愈後步態不正常【髖關節及雙膝滑膜炎】
如果經保守治療後仍反復發作,不能排除膝關節內結構紊亂或滑膜皺襞綜合症可能,建議做膝關節鏡檢
(廣州兒童醫院李旭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7、髖關節怎樣檢查?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8、我想知道,,脊柱側彎這種病,是不是很嚴重啊?
其實很多人都會有一點的脊柱側彎,你不要太擔心,如果你想矯正的話,那就堅持每天鍛煉就是,一定會有效果的,相信你自己
9、髖關節保健操
膝關節是人體滑膜最多,關節面最大和結構最復雜的關節,由於膝關節滑膜廣泛並位於肢體較表淺部位,故遭受損傷和感染的機會較多,膝關節滑膜炎主要是因膝關節扭傷和多種關節內損傷,而造成的一組綜合症。如半月板損傷、滑膜損傷、交叉韌帶或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內損傷和脫位,膝關節骨關節炎繼發膝關節慢性滑膜炎和關節游離體等。另一種原因是感染,其中常見的是滑膜結核,一般講,滑膜內血管豐富,血液循環良好,對細菌抵抗力較強,但在感染結核菌的情況下,病情進展較緩慢,其症狀表現時好時壞,此為膝關節慢性滑膜炎之一。
滑膜解剖與性能
滑膜是一層具有豐富血管的結締組織,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之外,它覆襯了關節內大部分結構,包括關節纖維囊內側面、關節內韌帶和肌腱表面,以及關節內骨面。
(一)滑膜
滑膜可分為兩層,即較薄的表層和滑膜下層,表層有2---3層細胞,在電鏡下可確認出兩種細胞,但兩者之間無明顯界線,它們和巨噬細胞密切相關,構成滑膜表層的兩種細胞如下:
1、巨噬細胞樣細胞(A(M)):這種細胞體積大,並有許多偽足伸入滑膜間隙中,胞漿內有大量的溶酶體和吞噬空胞,這種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進入關節腔的內源性或外來的異物,如關節內出血、關節磨損脫落的軟骨微屑及注入的葯物。異物被吞入一個吞噬空泡內,隨後空泡與溶酶體融合,在空泡內溶酶體被激活,通過降解酶作用,產物從細胞排出,進入滑液,或疏鬆結締組織內。但有些物質以不溶解形式存在於滑膜細胞內,保持不活動狀態。
2、纖維母細胞樣細胞(B(F)):這種細胞有大量粗面內質網、核糖體和多糖體,也有Golgi器和光面內質網,以及很多的含氧化酶和用於氧化磷酸化場所的線粒體。這種細胞和滑液內的透明質酸鹽--蛋白質的合成及分泌有關。滑膜細胞層與滑膜下層之間沒有基底膜,此點與上皮不同。滑膜下組織可以是疏鬆性、脂肪性和纖維脂肪性。
(二) 關節囊與滑液
包繞滑膜的關節囊與關節兩骨端的骨膜緊密相連,關節囊常為"間斷性",故滑膜組織可以從孔隙中突出,而形成滑囊。完全正常的滑膜是平滑的,一般沒有絨毛狀突起。除非在大的脂肪皺襞之間,但此處絨毛小而少,且無血管,故這些部位損傷不易癒合。
滑膜液
滑膜液位於關節腔內,也稱關節液或滑液,是由滑膜下毛細血管內的血漿濾過,經過滑膜進入關節腔,同時滑膜細胞也分泌許多透明質酸,共同形成滑膜液,以潤滑關節,營養軟骨,在正常情況下,關節腔的滑液量很少,不宜抽取,即使大關節如膝關節最多也不超過4ml,各種原因所致的關節疾病,均可使滑膜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關節炎性反應,使滑膜液的量和成分發生變化,通過關節穿刺抽取滑膜液進行分析,對關節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正常滑膜液呈淡黃色或無色,清晰透明,但不能自行形成凝集塊,粘蛋白凝集試驗良好,白細胞數<0.2×109/L中性粒細胞<25%,葡萄糖含量(空腹)略低於血糖水平,細菌培養為陰性。
1、滑膜液中可有多種晶體成分,如在偏振光顯微鏡下發現強烈的雙折射光的尿酸鈉結晶,有助於痛風的診斷;如呈弱陽性雙折射光為焦磷酸鈣結晶,支持假性痛風的診斷。
2、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滑膜液中可發現類內風濕細胞或稱"類風濕關節炎細胞"是帶有折光的周邊包涵體的中性粒細胞,包涵體內含有免疫復合物和補體,此類型的RA預後差。
3、葯物性狼瘡患者滑膜液中有時可看到典型的狼瘡細胞,但對狼瘡的診斷幫助不大。此外,有些患者可有多核細胞及腫瘤細胞。
4、對懷疑為感染關節炎者,即使滑膜液革蘭氏染色,顯微鏡下觀察找不到細菌,或細菌培養為陰性,也不能除外感染性關節炎的診斷,必要時作厭氧菌培養,真菌培養及結核菌培養等檢查。
病因病理
(一) 病因
膝關節滑膜炎,在老年人多繼發於膝關節骨關節炎,主要是因軟骨退變與骨質增生產生的機械性生物化學性刺激,繼發膝關節滑膜水腫、滲出和積液等。在青壯年人多因急性創生和慢性損傷所致。急性外傷包括有:膝關節扭傷、半月板損傷、側副韌帶或交叉韌帶損傷,關節內積液或有時積血,表現為急性膝關節外傷性滑膜炎。有時也可因單純膝關節滑膜損傷所致,如外傷較輕,或長期慢性膝關節勞損。加上風、寒、濕邪侵襲,可使膝關節逐漸出現腫脹和功能障礙者,則形成慢性膝關節滑膜炎。
關節腫脹型主要是過度運動後腫脹為主,疼痛輕重不一。非腫脹型,以關節疼痛為主,常伴有輕度腫脹。研究證實,兩種類型實質相同,只是滑膜病理改變程度不同而異。研究者發現,當膝關節長時間單一動作超量運動之後,滑膜組織充血水腫,紅、白細胞及纖維素滲出與關節腔內壓升高及氧分壓下降呈正相關系,且當滲出速度超過滑膜代償性吸收速度時,關節積液,進而使關節腔內壓繼續升高,氧分壓繼續下降的惡性循環,久之滑膜退變脂肪化生等慢性無菌炎症形成,從而認為,超量運動之後,創傷性滑膜炎的發生,不僅與關節面的重復揰擊,關節囊的損傷有關,而且在病程的發展及轉歸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二)病理
膝關節滑膜損傷後,滑膜呈現充血、水腫和中性粒細胞浸潤。滑膜血管擴張,血漿和細胞外滲,產生大 量滲出液,同時滑膜細胞活躍,產生大 量粘液素。滲出液中含有紅細胞、白細胞、膽紅質、脂肪、粘液素和纖維素等。嚴重者關節積液呈血性。關節腫脹及活動受限。如不及時處理,晚期可發生滑膜肥厚、關節內粘連和軟骨變性等。如果反復損傷,滑膜反應即可轉為慢性,表現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這些現象均為非特異性滑膜反應。嚴重損傷造成滑膜缺損時,其癒合較快,這是由於滑膜細胞可以再生和增生,同時其它組織和細胞也可以生化為滑膜細胞。但是嚴重增生性膝關節炎,滑膜絨毛水腫、肥大、增厚,形成許多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滑膜皺襞,滑膜下結締組織組纖維增生,以及滑膜組織生物學的老化等,使滑膜組織再生與修復能力顯著降低。
臨床表現與診斷
多數膝關節滑膜炎,是在上述各種膝關節損傷等情況下並發的,但也可以單獨發病或繼發於膝關節骨關節炎,後者多為老年人。在青壯年人多有急性膝關節外傷史,傷後膝關節開始發生輕度水腫、疼痛、活動受限及跛行。通常在傷後6---8小時出現滑膜反應性積液,膝關節明顯腫脹、發熱,不敢活動。檢查發現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下蹲困難並伴有疼痛,關節周圍可有局限性壓疼點,浮髕試驗陽性。慢性損傷性滑膜,可能無明顯外傷史,主要表現膝關節發軟及活動受限,腫脹持續不退,不敢下蹲。活動增多時加重,休息後減輕。久病者,可捫到膝關節囊肥厚感。對膝關節積液多者或反復出現積液者,可做關節積液檢查,它能反應出滑膜炎的性質及其嚴重性。故關節穿刺和滑液檢查,對膝關節滑膜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膝關節創傷滑膜炎,易誤診為"良性關節痛",給予單純對症治療,效果差且常遺留後遺症。因為滑膜病變及關節液滲出性變化程度與關節腔內壓升高及氧分壓下降正相關系,所以提高關節腔氧分壓,降低關節腔內壓,具有促進炎症吸收及滑膜修復作用。
滑膜炎能否徹底痊癒
滑膜炎是滑膜受到刺激產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調形成積液的一種關節病變,長期以來,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帶來了很多麻煩,有些患者四處求醫,反復發作,痛苦不堪,甚至心理蒙上一層陰影,滑膜炎是不治之症,那麼滑膜炎能不能徹底治癒,我們認為注意三個環節,1.及時明確診斷;2.及時有效的綜合治療;3.及時的功能鍛煉,做好日常保健,此三個環節缺一不可。
1、及時明確診斷
滑膜炎症狀主要是關節腫脹,其次是疼痛,功能障礙,肌萎縮,所以如果發現有類似的情況應及時就診,明確診斷,排除其它因素的可能,仔細檢查,以防漏診,避免延誤病情。有些患者在沒有正確診斷下,盲目的治療,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2、及時有效的綜合治療
經確診後及時正規有效的治療是很關鍵的,滑膜炎早期一般主要是急性期,採用西醫方法,比如:激素、抽液、沖洗、抗生素等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若治療不徹底,錯過最佳治療期,炎症逐漸轉化為慢性期,反復積液滑膜肥厚、粘連,影響到關節的功能問題,本中心治療技術綜合,主要運用外貼以拔毒外出,軟堅散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口服益腎膠囊,補益肝腎,通經活絡,祛風除濕,強骨壯筋,同時輔助九針,熱敷等方法徹底治療急慢性滑膜炎,療效顯著,2-3個療程治癒,有些患者在用葯以後症狀很快控制,消失就停止治療,但不知此時炎症並沒有完全消除,容易造成積液反復,正確方法是症狀消除後連續鞏固15-30天時間。
3、及時有效的適度鍛煉和康復後保健
滑膜在治療過程中,關節要停止活動,甚至可能制動,目的是減少積液分泌,但是此方法容易引起關節功能喪失,肌萎縮,誘發關節的其它病變,我們主張治療與功能鍛煉同時進行,避免愈後並發症,因為本中心葯物能快速有效控制滑膜炎症,配合正確的功能活動,可以加快積液的吸收,康復後的保健至關重要,因為正常的關節容易誘發滑膜炎,何況滑膜炎的愈後,所以愈後保健是很有必要,做到以上幾個方面,滑膜炎可以徹底治癒
10、髖關節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