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月狀面

髖關節月狀面

發布時間:2020-08-24 11:01:24

1、人造髖關節的髖關節

髖關節概述
股骨頭與髖臼相對構成,屬於杵臼關節。髖臼內僅月狀面被覆關節軟骨,髖臼窩內充滿脂肪,又稱為Haversian腺,可隨關節內壓的增減而被擠出或吸入,以維持關節內壓的平衡。在髖臼的邊緣有關節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窩的深度。在髖臼切跡上橫架有髖臼橫韌帶,並與切跡圍成一孔,有神經、血管等通過。關節囊厚而堅韌,上端附於髖臼的周緣和髖臼橫韌帶,下端前面附於轉子間線,後面附於轉子間嵴的內側(距轉子間嵴約1厘米處),因此,股骨頸的後面有一部分處於關節囊外,而頸的前面則完全包在囊內。所以股骨頸骨折時,根據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內、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髖關節周圍有韌帶加強,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韌帶,長而堅韌,上方附於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於股骨的轉子間線。髂股韌帶可限制大腿過度後伸,對維持直立姿勢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關節囊下部有恥骨囊韌帶增強,可限制大腿過度外展及旋外。關節囊後部有坐骨囊韌帶增強,有限制大腿旋內的作用。關節囊的纖維層呈環形增厚,環繞股骨頸的中部,稱為輪匝帶,能約束股骨頭向外脫出,此韌帶的纖維多與恥骨囊韌帶及坐骨囊韌帶相編織,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股骨頭韌帶為關節腔內的扁纖維束,主要起於髖臼橫韌帶,止於股骨頭凹。韌帶有滑膜被覆,內有血管通過。一般認為,此韌帶對髖關節的運動並無限製作用。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加之關節囊厚,限制關節運動幅度的韌帶堅韌有力,因此,與肩關節相比,該關節的穩固性大。而靈活性則甚差。這種結構特徵是人類直立步行,重力通過髖關節傳遞等機能的反映。當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時,股骨頭大部分脫離髖臼抵向關節囊的後下部,此時若外力從前方作用於膝關節,再沿股骨傳到股骨頭,易於發生髖關節後脫位。
A、適應症
關節因退化、創傷後或風濕性疾病而產生磨損。
骨折或缺血壞死。
先前手術後的狀況,例如關節重建(切骨術)、關節固定術、半人工髖關節或全人工髖關節(THR)。
B、禁忌症
急性與慢性之局部或系統性感染。
可能危及肢體的嚴重肌肉、神經或血管疾病。
關節近側或末稍缺乏骨質結構,以致於不易甚至不可能將植入物固定。
完全或部分缺少肌肉或韌帶組織。
生理年齡小於60歲,但其關節疾病可能需要不同之重建手術(切骨術)或人工關節手術的病患。
任何伴隨而來並可能會危及植入物的功能性與成功與否之疾病。
對於植入物材料的過敏,尤其是金屬(例如鈷、鉻、鎳等)。
腎功能低下:雖然對於血清鈷與血清鉻水準之間的因果關系不甚了解,但仍舊無法完全排除長期額外的劑量對於健康狀況的影響。然而在慢性腎功能低下的狀況下,Metasul金屬配件則不宜使用,或只有在密切觀察進展的狀況下(血清鈷、血清鉻、血清肌酸、BUN、心臟超音波)以避免血清鈷與血清鉻水準增加,並在審慎評估後認為治療的優點大於風險才使用。

2、髖骨的骨性標志?

髖骨是人的骨性標志

3、髖關節的組成和特點及作用

1、髖關節主要由股骨頭、髖臼組成。

2、髖關節特點:1髖臼窩深,股骨頭深陷與髖臼之間,關節面接觸面緊密2關節囊厚,囊外有韌帶加強,前壁最堅固3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彎曲角,與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結構

3、髖關節作用:負重並具有廣泛的運動范圍

(3)髖關節月狀面擴展資料:

解剖結構

股骨關節面占頭面積的2/3,嵌入髖臼內。臼的月狀面圍繞髖臼窩,窩內充填脂肪;髖臼唇附著於臼緣增加臼的深度。髖臼橫韌帶封閉髖臼切跡,神經血管經過韌帶下出入關節。

髖臼凹陷與股骨頭關節面之間的間隙為髖關節間隙,正常成人此間隙寬為4~5mm。間隙的上半較窄,顯示兩相對骨性關節面的距離。

下半較寬,顯示股骨頭與髖臼窩底之間的距離。在正位片上,正常人股骨頸下緣與閉孔上緣雖不相連,但共同形成一比較自然的弧形曲線,稱為恥頸曲線(Shent-on曲線)。

關節囊一般堅厚,而其後下方較薄弱;在髖骨附於髖臼周緣及橫韌帶;在股骨,前方附於轉子間線,上方與下方附於大小轉子附近,在後方附著於離轉子間嵴約1cm處。

4、髖關節在哪個部位

髖關節在臀部。
髖關節(hip joint)俗稱胯軸百子,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髖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窩最深,也是最典型、最完善的杵臼關節,它既堅固又靈活。由股骨度頭與髖臼相對構成,屬於杵臼關節。髖臼內僅月狀面被覆關節軟骨,專髖臼窩內充滿脂肪,又稱為Haversian腺,可隨關節內壓屬的增減而被擠出或吸入,以維持關節內壓的平衡。
髖關節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和環轉運動,是人體支持負重和行走的重要關節.

5、人的髖骨在那裡?

髖骨
髖骨hip bone

為不規則的扁骨。16歲以前由髂骨、坐及恥骨以軟骨連結而組成,成年後軟骨骨化,三骨在髖臼處互相癒合。髖臼是髖骨外面中央的環形關節窩,由髂、坐、恥三骨的體構成,與股骨頭相關節,其底部中央粗糙,無關節軟骨附著,稱為髖臼窩。窩的周圍骨面光滑,附以關節軟骨,叫做月狀面。髖臼的前下部骨緣凹入,叫髖臼切跡。

(一)髂骨

髂骨illum在三骨中最大,位於髖骨的後上部,分為髂骨體和髂骨翼兩部。髂骨體位於髂骨的下部,參與構成髖臼後上部。由體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內面凹陷名髂窩,為大骨盆的側壁,窩的下方以弓狀線與髂骨體分界。弓狀線前端有一隆起名髂恥隆起,髂窩的後分粗糙,有一近橫位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相關節。髂骨翼的上緣肥厚且呈弓形向上凸彎,叫髂嵴。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約平齊第4腰椎棘突,是計數椎骨的標志。翼的前緣彎曲向下,達於髖臼,生有上、下兩個骨突,分別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後緣也生有上、下兩骨突,分別命名為髂後上棘和髂後下棘。兩側髂後上棘的連線約平第2骶椎。從髂前上棘向後約5-7厘米處,髂嵴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嵴)結節,是骨髓穿刺常用的部位。

(二)坐骨

坐骨ischium位於髖骨的後下部,可分為坐骨體及坐骨支兩部分。坐骨體構成髖臼的後下部和小骨盆的側壁。體的後緣有一向後伸出的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與髂後下棘之間的骨緣呈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跡,坐骨棘下方的骨緣小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跡。由體向下延續為坐骨上支,繼而轉折向前內方,叫做坐骨下支,其前端與恥骨下支相連。坐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後部,骨面粗糙而肥厚,名坐骨結節,是坐位時體重的承受點。

(三)恥骨

恥骨pubis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可分為恥骨體及恥骨支兩部分。恥骨體構成髖臼的前下部和小骨盆的側壁。由體向前下內方伸出的骨條叫做恥骨上支,繼而以銳角轉折向下外方叫做恥骨下支。恥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內側面為一卵圓形粗糙面,叫做恥骨聯合面,與對側同名面之間以纖維軟骨連接,構成恥骨聯合。恥骨上支的上緣有一銳利的骨嵴,叫做恥骨梳,其後端起於髂恥隆起,前端終於恥骨結節。恥骨結節內側的骨嵴稱為恥骨嵴。由坐骨和恥骨圍成的孔,叫做閉孔,在活體閉孔有閉孔膜封閉。孔的上緣有淺溝叫做閉孔溝。

髖骨
①指環跳穴。《針方六集》列為環跳穴別名。
②經外穴名。《類經圖翼》:「髖骨,在膝蓋上,梁丘旁外開一寸。主治兩腳膝紅腫痛,寒濕走注,白虎歷節風痛,腳丫風痛,舉動不得。」可斜刺或直刺0.5-1寸。艾炷灸3-4壯;或艾條灸5-15分鍾。

6、髖骨在哪個位置

髖骨為人體腰部的骨骼,共左右兩塊。幼年時,髖骨分為髂骨,坐骨和恥骨以及軟骨連接。成年後,它們之間的軟骨會骨化,成為一個整體,即髖骨。左髖骨、右髖骨、骶骨、尾骨以及它們之間的骨連接一起構成骨盆。髖骨與股骨構成髖關節。髖骨是全身最大的不規則扁骨。

(6)髖關節月狀面擴展資料

為不規則的扁骨。上部扁闊,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髖臼。16歲以前由髂骨、坐及恥骨以軟骨連結而組成,成年後軟骨骨化,三骨在髖臼處互相癒合。

髖臼是髖骨外面中央的環形關節窩,由髂、坐、恥三骨的體構成,與股骨頭相關節,其底部中央粗糙,無關節軟骨附著,稱為髖臼窩。窩的周圍骨面光滑,附以關節軟骨,叫做月狀面。髖臼的前下部骨緣凹入,叫髖臼切跡。

7、髖骨是不是就是骨盆呢?

骨盆(pelvis):由左,右髖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間的骨連接構成. 界線:由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聯合上緣構成的環形線.
大骨盆:界線上方的髂骨翼和骶骨構成.
小骨盆:骨盆上口:即界線;骨盆下口: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支,恥骨支和恥骨聯合下緣圍成,呈菱形.

髖骨:為不規則的扁骨。16歲以前由髂骨、坐及恥骨以軟骨連結而組成,成年後軟骨骨化,三骨在髖臼處互相癒合。髖臼是髖骨外面中央的環形關節窩,由髂、坐、恥三骨的體構成,與股骨頭相關節,其底部中央粗糙,無關節軟骨附著,稱為髖臼窩。窩的周圍骨面光滑,附以關節軟骨,叫做月狀面。髖臼的前下部骨緣凹入,叫髖臼切跡。

與髖關節月狀面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