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可以做哪些運動
1、屈髖蹬天法:患者仰卧位,雙上臂置於體側,屈髖屈膝90°,使小腿向上蹬,次數逐漸增加至50次。
2、抱膝法:仰卧位,患髖屈90°,膝屈45°,雙手叉指合掌抱膝關節前下方,屈肘
3、屈髖開合法:仰卧位,雙髖、膝關節屈曲,雙手置於臀外側,以雙足跟為軸心,作雙膝內收、外展、內旋、外旋活動3~5分鍾。
4、盤腿壓膝法:病人坐床上盤腿,雙掌置膝內側,用手掌向外、向下按壓膝關節,提高外展、外旋肌力,改善內收內旋肌協調動作,滑潤關節。
5、髖關節伸屈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髖關節伸展,雙手叉指合攏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復屈肘力量抽動上拉與主動屈髖相結合,持續活動5~10分鍾,次數幅度逐漸增加。
6、髖關節外展/內收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患肢自動抬高25°~35°,作外展/內收活動,持續5~10分鍾或坐位操練。
7、髖關節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兩腳分開,與肩相等,以足跟為軸心,作肢外旋/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8、髖關節屈曲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膝關節屈曲40°,髖關節屈曲90°,雙手抱膝,利用手腕力量反復作外旋/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9、扶物下蹲操練法:雙手前伸,抓住固定物,身體直立,雙足分開,與肩相等,緩慢下蹲後再站立,反復操練3~5分鍾。
10、髖關節擺動操練法:雙手前伸,抓住固定物,健肢負重而立,患肢足懸空,先按順時針方向作圓形擺動3分鍾,再作逆時針方向活動3分鍾。
2、關節活動度的評定標准
關節活動度(ROM)的評定具體內容
ROM評定的工具與規則
ROM的測量
一、測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動測量(皮尺)。
二、測量方法
1、舒適體位 2、暴露測量的關節
3、確定測量關節的骨性標志
4、專人測量 5、主動關節活動測量、被動關節活動測量(以劃線方式定位)。
6、正確找准運動軸、固定臂、移動臂
三、測量結果的記錄
內容:關節名稱、左右、主動ROM、被動ROM、關節強直(纖維性、骨性)、攣縮、痙攣等
第三節 ROM的測量方法
一、脊柱
(一)頸椎ROM
1、頸前屈 0 ° -- 45°
2、頸後伸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下頜角 固定臂:肩上
3、頸側屈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第七頸椎棘突 固定臂:雙肩上
4、頸旋轉 0 ° -- 45°
體位:仰卧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體位:直立位 軸心:L5棘突 固定臂:體側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彎腰手指離地距離、彎腰時第七頸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長度1.6CM
2、脊柱側屈0°-4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背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側屈時指尖與膝關節的距離
3、脊柱後伸0°-3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體側中線
4、脊柱旋轉0°-45°
體位:仰卧或直立位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關節
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鎖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組成肩部六個關節:盂肱、肩鎖、胸鎖、喙鎖、肩肱、肩胛胸壁關節。盂肱關節是全身活動范圍最大的一個關節,分別可在三個面圍繞三個運動軸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運動。
肩部的運動主要是盂肱、胸鎖、肩鎖、肩胛胸壁四關節配合協調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關節完成,以後的運動由肩胛胸壁關節參與,運動比例2:1。
1、肩關節屈0°-180°
體位: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2、肩關節後伸0°-60°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3、肩關節外展0°-180°
體位:坐或俯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後上臂中線
4、肩關節水平外展0°-40°
體位:坐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5、肩關節水平內收0°-130°
體位: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6、肩關節外展內旋0°-70°
7、肩關節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肱尺關節:肘關節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運動。
肱橈關節:協助近端橈尺關節的運動。
橈尺近端關節:完成前臂旋前、旋後運動。
2、肘關節伸展-屈曲0°-135°/150 °
體位:坐位 軸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線
3、前臂旋後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運動學
腕部關節是由橈、尺骨遠端及8塊腕骨組成。狹義:橈腕關節。廣義:橈腕、腕骨間、橈尺遠端關節。橈腕關節可行掌屈、背伸、尺、橈偏四種運動;橈尺近、遠端關節共同完成旋前、旋後運動;腕骨間關節協助橈腕關節的屈伸運動,掌屈以橈腕為主,背伸以腕骨間關節為主。
1、腕關節掌屈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平行
2、腕關節背伸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
3、腕關節尺偏0°-30°
體位:坐位 軸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線
4、腕關節橈偏0°-20°
(四)、手部關節
1)解剖:骨的構成 8個腕骨、5個掌骨、14個指骨(拇指2個指骨)數個籽骨。
A、腕間關節:腕骨間關節(相鄰腕骨間)運動很小。腕橫關節(兩排腕骨間)運動大。
B、腕掌關節 拇指腕掌關節外展、對指活動大,其餘小,4、5屈、伸15`20`
C、掌骨間關節 3個(2-5間)
D、掌指關節屈、伸、側方運動,被動旋轉。
E、指間關節 屈、伸運動。
2)運動學概要
拇指:掌腕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2--5指掌指關節屈、伸、外展、內收。
3)手的功能
3個功能軸;縱軸、前後軸、橫軸
手的動作;握、捏、鉤。
手的休息位與功能位;休息位 腕關節背伸曲10 ~15度,其餘手指關節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側外展。
4)活動范圍測量;
手指ROM
1、掌指關節( M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關節(MP)過伸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關節(MP)外展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間關節(PIP)屈曲0°-110°
體位:坐位 軸心: PIP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5、遠端指間關節(D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 DIP頂部 固定臂:遠節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關節(MP)屈曲0°-5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間關節(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指間關節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3、拇指橈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4、拇指掌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5、拇指對指
用尺測量
三、下肢ROM
1、髖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髖關節是球凹形關節。頸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為髖外翻,〈110度為髖內翻。前傾角20度,股骨內旋時前傾角消失,外旋時前傾角增大。
髖關節的運動軸:額狀軸屈、伸。矢狀軸內收、外展、垂直軸。
2)ROM測量
量前屈125度,後伸15度,內收35度,外展45度,內外旋各45度。
2、膝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膝關節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構成。股脛關節、髕股關節、脛腓近端關節。膝關節屈伸運動,屈膝時輕度旋轉
膝關節內半月板功能:保護、充填、制動、調節壓力、滾珠作用、潤滑作用、彈簧作用。
2)ROM測量
膝關節屈--伸0~130度。內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踝關節:下脛腓關節(上下、前後、旋轉、側方運動),距小腿關節(背伸、跖屈)
踝關節韌帶:前、後韌帶、三角韌帶(內; 距脛前韌帶、脛舟韌帶、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腓側副韌帶(外; 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
足部:共26塊骨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趾骨間關節。重要關節;距下關節(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前兩個關節使足發生內、外翻,後兩個關節稱為跗橫關節使足發生內收外展。
ROM測量
踝關節活動范圍:跖屈45度、背伸45度,內翻40度,外翻40度,
3、髖關節可以叫做那些運動?各運動有哪些肌肉參與動
髖關節的主要運動是:屈曲、伸展、內收、外展、內旋、外旋。完成動作的主要肌肉:
1、屈曲:髂腰肌、股直肌。
2、伸展:臀大肌、股二頭肌長頭。
3、內收:內收肌群、內收大、長、短肌。
4、外展:外展肌群、臀中、小肌。
5、內旋:臀小肌、闊筋膜張肌。
6、外旋:外旋肌群、臀大肌、梨狀肌、閉孔內、外肌、上、下拮肌、股方肌。
(3)髖關節運動度擴展資料:
髖關節保養守則
1、注意步行方式。走路邁腳時,腳跟先落地,注意挺胸直背,手臂自然擺動;腳掌落地,身體重心自然轉移到腳尖;邁另一隻腳時,前腳應該腳跟先離地,腳尖自然支撐重心。
這樣走路的好處是,把體重壓力均衡分散到兩腿肌肉和各處關節,而不是僅由髖關節來承壓,以減少磨損。
2、肌肉鍛煉法。包裹髖關節的周邊肌肉,對關節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可以通過下蹲運動、腹肌運動、拉伸肌肉運動來鍛煉。
4、怎麼鍛煉髖關節的靈活度
一、床上鍛煉法
(1)髖關節伸屈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關節伸展,雙手叉指合掌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復屈肘力量往上拉與主動屈髖活動相結合,持續活動5~10分鍾,次數幅度逐漸增加。
(2)髖關節外展直腿抬高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患肢外展直腿抬高25°~35°,持續1分鍾放下,作10次。同理可作側卧及俯卧抬腿,鍛煉外側及後側肌群。 (術後3個月開始)
(3)髖關節作外展、內收活動,雙膝屈曲約90度,與肩同寬,膝關節作內收、外展運動,持續5~10分鍾。
(4)髖關節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兩腳分開, 與肩相等,以足跟為軸心,作下肢外旋 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5)髖關節屈曲位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膝關節屈曲100°,髖關節屈曲90°,雙手抱膝,利用手腕力量反復作外旋、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跪位外展屈伸髖活動鍛煉法:取跪位,雙膝盡可能分開,雙上肢伸直支撐上身,膝關節固定,身體作前後運動,屈伸髖關節。
二、床下鍛煉法
(1)扶物下蹲法:單或雙手前伸扶住固定物,身體直立,雙足分開,與肩等寬,慢慢下蹲後再扶起,反復進行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2)患肢擺動法:單或雙手前伸或側身扶住固定物,單腳負重而立,患肢前屈後伸內收,外展擺動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3)內外旋轉法:手扶固定物,單腳略向前外伸,足跟著地,作內旋和外旋運動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4)屈髖法:正坐於床邊或椅子上,雙下肢分開;患肢反復作屈膝屈髖運動3~5分鍾。
(5)抱膝法:正坐床邊、沙發、椅子上,雙下肢分開,雙手抱住患肢膝下反復屈肘後拉與主動屈髖運動相配合,加大屈髖力量及幅度。
(6)開合法:正坐於椅、凳上,髖膝踝關節各成90°角,雙足並攏,以雙足尖為軸心作雙膝外展,內收運動,以外展為主3~5分鍾。
(7)蹬車活動法:穩坐於特製自行車運動器械上,如蹬自行車行駛一樣,速度逐漸加快,活動10~20分鍾。
5、髖關節的正常屈曲范圍是多少度
髖關節的運動:
一.屈:在屈膝時屈髖,股前部可抵達腹前壁(約114°);在伸膝時屈髖,由於受股後部肌(腘繩肌)的緊張限制,僅可達80°左右。
二.伸:由於受強大的髂骨韌帶的限制,一般只達35°左右。
三.展和手:運動范圍約為45°,外展受恥股韌帶的限制,內收受髂股韌帶的限制。
四.旋內和旋外:運動范圍為40°--50°,旋外運動大於旋內。旋內受坐股韌帶限制,旋外受恥股韌帶的限制。
你的這個問題:「髖關節的正常屈曲范圍是多少度」。應該是「B」。
6、如何提高髖關節的運動幅度
原地徒手練習法
(1) 兩腿左右開立(大於肩寬),體前屈,兩臂伸直,手握踝,復原姿勢後連續做。
(2)原地弓步壓腿頂髖。要求軀干與地面垂直,前腿大小之間大於90度,後腿伸直,腳前掌撐地,身體重心壓在前後腿的結合點上,主要牽拉後腿前側的腹股溝部位。
(3)左腿伸直,前腳掌著地頂髖,雙手抱右膝,使其盡量觸胸。兩腿交換做。
(4)前後劈腿:兩膝伸直並前後保持在一直線上,上體保持正直,難度逐漸加大,使髖部接觸地。
(5)左右劈腿:兩膝伸直,兩腿左右分開,上體盡量保持正直,盡量使兩腿和臀部完全觸地。進行時可兩手扶地,逐漸加大難度。
(6)左腿屈膝下蹲,右腳側伸直成左弓步,腳尖綳直,右手壓右髖,兩腿交替做。
(7)兩腿側分成坐勢,兩臂上舉,做體前屈轉髖伏地動作。
(8)仰卧雙腿交替側擺轉髖:上體仰卧姿勢不變,兩腿交替側擺,擺動腿的大腿與上體基本成直角,擺至觸地後回擺。
(9)肩肘倒立姿勢,兩手撐腰。兩腿前後交叉擺腿以提高髖部扭轉幅度。
3.2行進間練習法
(1)行進間做弓箭步,增大送髖幅度。
(2)行進間的屈體壓腿:上體盡量前屈做有節奏的振動動作,膝關節充分伸直。
(3)行進間單腿屈膝外展:一側大腿外展,屈膝,與髖關節成90度,另一腿髖,膝,踝三關節始終保持充分蹬直,兩腿交替做。
(4)行進間連續做正踢腿,里合腿,外擺腿練習。要求正踢腿勾腳尖,里合腿,外擺腿劃圓盡量大寫些。
(5)行進間做擺臂跑跳步動作練習。
(6)行進間做體轉跑步動作練習。
(7)行進間做髖下擊掌跑跳步動作練習。
(8)行進間做交叉步轉髖練習,練習時上體要保持正直。
(9)高抬腿練習:要求通過高抬腿充分伸展後蹬腿的一側髖,高抬擺側骨盆,保持一個高重心,重心是使骨盆支撐腿這個支點的額狀軸,垂直軸,尤其是骨盆的水平面繞點狀軸運動的能力,從而起到加大運動幅度的作用。
(10)後蹬跑練習:要求擺側骨盆的額狀面繞垂直軸轉動,提高骨盆繞三軸運動的能力。跑時支撐腿,膝,踝三關節充分蹬直,其支撐反作用力應通過身體重心與軀干,最後以腳尖離地。同時擺動腿大腿前擺高抬,推動骨盆部位前移,並與支撐腿保持平衡。
(11)雙足或單足起跳的多級跳:多級跳時注意上體基本正直,積極前擺高抬大腿,落地用全腳掌,髖的伸展幅度要大,上下肢配合協調。
利用器械練習法
(1)面對肋木站力,兩手扶肋木,連續做前擺腿和後蹬腿:做前擺時膝可伸直也可微屈,擺動發力時迅速有力,擺動幅度要大,後擺幅度小且放鬆;做後擺時,後擺幅度要大,挺髖,前擺幅度小且放鬆。髖關節周圍肌群發力。
(2)面對肋木,前擺置於肋木上,後腿伸直用前掌支撐地,身體重心壓在兩腿上,做髖部用力向前下方頂送動作。
(3)面對肋木站力,兩手扶肋木,連續做側擺腿:要求膝關節放鬆,內擺時幅度小且放鬆,外擺時幅度要大,注意髖關節周圍肌群發力。
(4)側對木架站立,右手扶架,左腿支撐,右腿屈膝置於木架上,挺胸,頭後仰,接著做體前屈動作,復原姿勢後反復做。
以上的練習,由於動作舒展大方,難度低,幅度大,變化多,易掌握,因此很適宜男女孩練習,而運動強度較大,經常練習對提高蹬擺力量,強化送髖運作,對身體各部分的協調配合很有幫助,也可作為訓練的素質練習內容。
7、髖關節活動不足,會造成什麼影響?
相信很多在健身中,都會遇到深蹲腰痛的情況,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髖關節靈活度不足,那麼你知道除此之外,髖關節靈活度不足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嗎
1.臨近部位發力受限
當髖關節屈肌過於緊張時,會導致其他相鄰肌肉發力有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一些朋友在做腹部運動時,大腿上側感覺會非常明顯,而腹部不會。因為我們的身體會優先使用具有小刺激閾值的肌肉群來完成動作,也就是說,用更容易激活的肌肉群來做動作。因此,當臀部屈肌過於緊張時,刺激閾值變低,為了更容易使用臀部屈肌進行運動,就會導致大腿上部和髂前部疼痛。
2.相鄰關節代償
當髖關節的柔韌性不夠時,為了完成運動,會引起其他相鄰關節發生代償,通常包括膝關節和腰椎的代償。例如,在深蹲時,由於髖關節不夠靈活,股骨無法向外旋轉,因此膝蓋和腳趾會處於同一方向,因此力量不能穩定維持。這就會導致膝關節屈曲完成下蹲運動,時間一久,就會導致膝關節半月板或韌帶損傷。
那該如何提高髖關節靈活性呢
關於髖關節柔韌性的改善,我們主要從加強髖關節屈肌的力量入手
我們可能想知道臀部屈肌已經如此緊張了,為什麼需要練習?這樣不是越練越緊嗎?的確沒錯,就是要鍛煉髖部屈肌的力量,這塊肌肉在平時生活中容易發生緊張,但是長期縮短會導致髖部屈肌的虛弱。然而,當髖關節屈肌有足夠的力量時,髖關節的柔韌性就會大大提高,特別是類似骨盆眨眼的現象可以得到很大改善。
改進動作:仰卧舉腿
動作優勢:
仰卧舉腿可以很好地發展我們臀部屈肌的力量,同時改善我們腹部的力量和形狀,而且這個動作很容易學,所需要的場地也非常小。
動作描述:
平躺在地上,雙手自然放鬆;腿部伸直,骨盆底肌肉收緊(肛提肌);收緊核心,將腿部抬高至90度或以上;然後回到原處再重復動作。
8、怎麼鍛煉髖關節柔韌性
髖關節柔韌性練習方法:
1. 髖關節繞環。雙手扶腰,站距同肩寬,將髖關節向外頂出反復劃大圈,注意圈要由小逐漸變大。
2. 坐姿彈膝。坐在地上,雙腳腳心相對,盡量靠近襠部。上身盡量挺直,雙手扶住雙膝,有節奏地上下(主要是向下壓)彈動。
3. 豎角式。基本姿勢同上,上體挺直後向前屈髖,達到極限後堅持一段時間。注意是屈髖,一定不能弓腰。
4. 俯身盤腿坐。盤腿坐在地上,雙腿要一上一下,臀部和膝蓋要貼緊地面,向前緩慢俯身,直到上體的大部分緊貼地面,臀部不能抬起。
注意事項:
動作要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