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手杖

髖關節手杖

發布時間:2020-08-24 00:17:48

1、綁腿式助力拐杖,用於雙側股骨頭壞死的患者

減輕髖部的負荷,保護性減輕負重,是股骨頭壞死最基本的預防治療。所以,股骨頭壞死患者應拄拐行走,減輕身體對髖關節的負重,避免疾病進一步的惡化。然而很多患者並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拐杖,下面就請北京北亞骨科醫院的專家為大家詳細講解拐杖的正確使用方法。
一、拐杖的選擇
股骨頭壞死如何選擇拐杖,當然以木製和金屬制的最合用。要選擇無裂隙、疤結等質優的拐杖,柄部要有足夠的海綿維護。假如需求用手杖,應留意手杖的高度,不能高於自己的左粗隆頂端。
二、扶拐杖行走法
一、控制正確的扶拐杖行走,如二點步行:右足和左拐,左拐和右足相互交替行走;三點步行:兩拐和患側足三點行走,健側足獨立行走;四點步行:先把左拐前移,後邁右下肢,再前移右拐,最後邁左下肢。
二、得學會用上肢和手控制拐杖,控制適合的高度,這里所說的適合的高度是從足底到腋窩的高度,比身高少40厘米,站立時從足小趾前外側15厘米到腋下2~3橫指的高度。
三、股骨頭壞死患者假如需求用單拐時,必需將拐杖放在健側腋下,並與患肢同時行走,這樣能夠消弭患側臀肌疲倦、減輕患髖的受力,並增加穩定性。
四、必需留意這點下樓時,應該先讓雙拐下,然後下患肢,最後下健肢;上樓時,應先邁上健側下肢,後邁患肢,最後雙拐再上去。
通過以上簡要簡要的介紹,我們知道了股骨頭壞死患者對拐杖的要求、注意事項以及拄拐有哪些好處,所以,建議患者在接受治療的時候,為了減輕負重,拄拐不失為一個有效辦法。

2、人工關節的作業治療方法有哪些?

人工關節置換術可以緩解關節疼痛,矯正關節畸形,改善關節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術前術後進行康復訓練,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假體關節功能圍手術期的處理和術後康復是否正確直接影響手術效果的好壞精湛的手術僅給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病人創造功能恢復的條件,欲達到預期目的,則必須強調康復治療康復計劃的制定必須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和全面性三大原則

(一)治療目的

作業治療是整個康復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①訓練患者體位安全轉移的方法②在保護人工關節的前提下,提高患者ADL的安全性和獨立性③為患者設計製作必需的輔助器④人工關節的護理及安全教育⑤改善功能性作業活動的能力,使患者的肌力關節活動度協調性等各方面得到提高

(二)治療方法

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作業治療

(1)ADL練習:ADL練習與骨折部位及其嚴重程度手術方式內固定物或人工關節承受應力狀況骨的完整性患者的體重以及認知等因素有關

1)治療師應根據手術側下肢允許負重的體重百分比,為患者選擇並教會患者使用步行器或拐杖(表11-5-3)

表11-5-3髖部手術負重的進程

2)治療師應教會患者安全地進行ADL活動,該ADL應與醫囑以及術後允許負重體重相一致當患者處在非負重或接觸式負重階段,為了保存能量和保證活動的安全性,患者應在坐位下完成一些ADL當患者處在部分負重階段,可安全的在站立位完成個人衛生動作對於存在人工關節脫位的危險因素的患者,ADL活動需要在其他人的幫助下進行,如下肢穿褲沐浴動作

3)康復治療組成員之間的密切交流,可以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對於出院前患者的作業療法重點是:評估患者BADL和IADL的安全性和獨立性的能力,以及所需要的輔助具或需要他人的幫助

4)對於那些不能負重或接觸式負重的患者,最好在採用坐位的姿勢下進行ADL從能量守恆以及安全性角度考慮,一旦患者能部分負重,患者即可安全地站立進行洗漱對於有些患者,在術後第一周即可開始上述活動;對於另外一些患者可能推遲到第三周或第四周進行;有些患者需要推遲到第六周由於這些限制,使患者身體不能過度屈曲或將足靠近手,所以需要使用輔助具來解決沐浴穿衣功能性活動以及家務勞動等問題(表11-5-4)

表11-5-4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需採用的輔助具

患者必須記住:髖關節術後屈曲不能超過90°;不能旋轉髖關節;手術側下肢不能交叉於健側下肢或內收手術側髖關節不能主動或被動屈曲,或者下肢內收超越中線(表11-5-5)

給患者提供長柄穿衣器及修飾用自助具,治療師教會患者使用自助具,進行身體手術側的洗澡穿衣動作,避免過度屈髖或下肢過度內收假如允許患者洗澡,有些患者可進行站立位淋浴,為了安全考慮,應在浴室處安裝扶手及防滑墊為安全起見,一些患者必須採取坐位洗澡,洗澡椅子高度應適宜,髖關節屈曲不能超過80°~90°,也需要安裝扶手及防滑墊

表11-5-5髖關節術後的運動限制

5)安全用廁方法:為了減少患者坐下和起立時的髖關節屈曲,應教育患者使用加高的廁所坐墊床墊和椅墊,並應教會他們起立時不能過度屈曲手術側髖關節如果患者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患者將身體移動至椅子前緣,保持手術側髖關節伸直位,雙手支撐扶手,不要向前屈曲軀體如果坐在無扶手椅子上,患者將身體移至椅子一側邊緣,使手術側大腿超過椅子邊緣,足放置於椅子的中線,保持手術側髖關節伸直位,使足靠近身體重心,使患者瞬間起立,而不需要過度屈曲髖關節健側髖膝和踝關節應置於適當位置負重

在術後6周,幾乎所有患者能使用手杖步行,大多數患者能恢復駕駛汽車游泳及工作在穿鞋襪時應限制患者身體屈曲及手術側側卧位睡眠繼續使用加高的坐墊至術後8~12周

(2)預防教育1)手杖的使用:手杖所提供的支持,特別是對側手杖,可以減少手術側髖關節外展肌力,據估計下降幅度在40%左右,因而關節負荷也大為減少手杖使用時限應至無疼痛及跛行時,方可棄杖最好終生使用單手杖,減少手術側髖關節的磨損,尤其是外出旅行或長距離行走時

2)控制體重:減輕體重是最有效的減少關節負荷的方法體重減少1kg,則髖關節的受力可減少約3kg

3)預防及控制感染:對拔牙扁桃體摘除插導尿管等有可能造成感染的任何手術或治療措施都應及時預防,防止血運傳播造成關節內感染

4)術後6~8周內避免性生活,性生活時要防止手術側下肢極度外展,並避免受壓

5)避免重體力活動及需要髖關節大范圍劇烈活動的運動項目,以減少術後關節脫位骨折假體松動等問題

6)避免將髖關節放置在易脫位的姿勢:髖關節過度屈曲內收內旋位,手術側髖關節伸直內收外旋位

7)避免在不平整或光滑路面行走,以防跌倒

8)保持患肢經常處於外展位或中立位術後6~8周內屈髖不要超過90°

9)出現手術側髖關節任何異常情況,均應及時與手術醫生聯系

(3)其他康復治療方法:

1)術後第1~7天A.手術當天:仰卧位,在手術側肢體外下方墊入適當厚度的軟墊,使髖膝關節稍屈曲,患者穿防旋轉鞋(丁字鞋),避免下肢外旋,並減輕疼痛

B.手術後第一天:撤除軟墊,盡量伸直手術側下肢,以防屈髖畸形根據引流量,術後24~48小時內拔除引流管,引流物作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術後使用足底靜脈泵,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可適當服用鎮靜止痛葯,減少疼痛刺激,保證好病人休息

C.手術後前3天:深呼吸練習;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股四頭肌腘繩肌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術後1~2天,拔除引流管,拍攝X光片,判斷假體的位置,如無特殊問題,可開始下列練習

D.手術後4~7天:髖膝關節屈伸練習練習時臀部不能離開床面,可以在床上坐起至髖關節屈曲小於45°逐漸由起初的被動運動向助動,再到完全主動練習過渡髖關節伸直練習,可在仰卧位屈曲健側髖膝關節,手術側髖關節主動伸直,充分伸展屈髖肌及關節囊前部,股四頭肌等張練習,上肢肌力練習

E.注意點:①避免手術側髖關節置於外旋伸直位為防止患者向對側翻身而髖外旋,床頭櫃應放在手術側②保持手術側肢體的外展或在雙腿間置入三角墊,但須防止下肢外旋③如有手術側髖關節中度屈曲不穩定,在坐位進行髖關節練習時,應避免上身向手術側傾斜④手術後入路,應避免患側下肢過度屈曲內收內旋,特別是屈曲內收內旋的聯合動作手術側方入路和前側入路,應避免患側下肢的過度伸展內收外旋,特別是伸展內收外旋的聯合動作

2)手術後第2~6周:使用骨水泥固定假體的患者可以進行下列練習,但必須在醫生PT師的直接指導下進行

A.床上練習:屈髖肌力量練習:髖關節半屈位的主動或主動抗阻屈髖練習須注意:

術後不宜主動早期進行直腿抬高練習,因為不僅對屈髖肌鍛煉的意義不大,相反卻經常引起髖臼承受過高壓力,不利於非骨水泥固定的髖臼假體的骨組織長入同時傷口區疼痛,影響患者鍛煉,故術後早期不提倡這項練習如無特殊情況,可允許患者翻身正確的翻身姿勢是:伸直手術側髖關節,保持旋轉中立位,伸直同側上肢,手掌墊在大粗隆後面,向手術側翻身,防止患肢外旋俯卧位,有利於被動伸展髖關節

B.坐位練習:術後6~8周內,患者以躺站行走為主,坐的時間盡量縮短,每天4~6次,每次30分鍾因為坐位下髖關節最易出現脫位半脫位,如果患者術中關節穩定性欠佳,不宜坐位練習坐位練習的內容:伸髖,屈髖,屈髖位旋轉

C.立位練習:髖關節伸展,骨盆左右搖擺,髖內外翻畸形矯正,屈髖練習,髖旋轉

D.步行練習:若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體又是初次髖關節置換術,術中也沒有植骨骨折等情況,患者術後第3天即可步行練習若用非骨水泥固定型假體者,則至少在術後6周才能開始步行練習有大粗隆截骨術中股骨骨折的患者,行走練習更應根據X線片情況,推遲到術後至少2個月先用步行器輔助行走,待重心穩定,改用雙側腋杖步行練習時,手術側下肢至少負重20~30kg

E.踏車練習:開始時間多在患者步行練習之後,一般在術後2~3周開始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開始時,稍用力,保持車速25m/h左右,術後6~8周逐漸加快,以踏車10~15分鍾後出現疲勞感為宜雙足踩板後,盡可能升高車坐墊以減少屈髖程度能踏滿圈後,逐漸調低坐墊以增加髖關節屈曲度先練後跟蹬,熟練後改前掌蹬身體前傾,可增加髖關節屈曲,雙膝並攏或分開,可使髖關節內外旋

3)手術後第7周:患側下肢可以全負重,可以坐普通的椅子,但不可蹲下

手術後6~8周進行第一次隨訪,根據復查髖關節的正側位X線片結果及體檢情況,提出下一步的康復計劃此階段康復重點是提高肌肉的整體力量,指導患者恢復日常活動能力對髖關節某些活動仍受限者,應加強針對性的功能鍛煉

手術後第二次隨訪時間為術後4個月評定內容:①肌力恢復是否正常②能否獨立行走(無需支具輔助),無跛行,能行走較長距離③關節活動度能否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如無疼痛跛行,可棄拐此階段康復重點是提高肌肉的耐力,方法包括抗阻力的直腿抬高練習側卧位髖關節外展和俯卧伸髖練習等

(4)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後患者注意事項1)手杖使用時限應至無疼痛及跛行時,方可棄杖最好終生使用單手杖,減少手術側髖關節的磨損,尤其是外出旅行或長距離行走時

2)預防及控制感染:對拔牙扁桃體摘除插導尿管等有可能造成感染的任何手術或治療措施都應及時預防,防止血運傳播造成關節內感染

3)手術後6~8周內避免性生活,性生活時要防止手術側下肢極度外展,並避免受壓

4)避免重體力活動及需要髖關節大范圍劇烈活動的運動項目,以減少手術後關節脫位骨折假體松動等問題

5)避免將髖關節放置在易脫位的姿勢:髖關節過度屈曲內收內旋位,手術側髖關節伸直內收外旋位

6)避免在不平整或光滑路面行走,以防跌倒

7)保持患肢經常處於外展位或中立位術後6~8周內屈髖不要超過90°

8)出現手術側髖關節任何異常情況,均應及時與手術醫生聯系

9)第三次復查在術後1年,以後每年復查一次復查內容包括髖關節正側位X線片人工髖關節功能評分等

2.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的作業治療及其他方法(1)手術前:此期康復重點,是讓患者了解術後康復的一般程序,恢復體力,盡可能增強股四頭肌及腘繩肌肌力,增強關節活動范圍

(2)手術當日至手術後第3天:

1)注意患者有無心肺功能異常休克傷口出血過多等症狀,必須待患者全身和局部狀況平穩後方可開始功能訓練

2)深呼吸鍛煉

3)手術側下肢肌肉等長收縮訓練;伸直膝關節,主動或被動踝關節屈伸

4)雙上肢主動性活動訓練

5)手術後第2~3天拔引流管,引流管尖部及其管內凝血塊做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拍膝正側位及屈膝45°髕骨軸位X線片

(3)手術後第4天~2周:康復訓練的主要目標是逐步恢復膝關節ROM,至少0°~90°恢復股四頭肌繩肌肌力每次訓練強度應在病人耐受程度內進行,並且訓練完畢後,不應加重肢體原有的疼痛腫脹

1)CPM練習,開始運動范圍20°~70°

2)主動膝關節運動(去掉CPM器械後訓練)

3)股四頭肌繩肌訓練

4)使用骨水泥者,一般情況下,術後第4天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練習站立行走

如關節不穩,可帶膝支架對術前有嚴重屈膝畸形者,在此期間夜間仍需用石膏托固定於伸膝位,一般應連續4~6周

5)CPM活動范圍0°~110°

(4)手術後第2~6周:

1)繼續關節活動度和肌力訓練

2)ADL訓練作業治療理療

3)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

(5)手術後第6~12周:膝關節ROM0°~125°,自行車踏車蹦床緩步游泳手術側下肢負重斜板平衡訓練

(6)手術後第12~20周:散步靈敏技巧訓練跨越障礙訓練側向運動

3、髖關節置換後走路久了膝關節疼痛?

限制運動量,同時可以使用臂杖或者手杖,來輔助行走。

4、哪些股骨頭壞死可以保守治療?

早、中期股骨頭壞死都可以保守治療,且晚期股骨頭壞死如果不適合手術患者也可以保守治療。但早期股骨頭壞死保守治療效果最顯著。
保守治療股骨頭壞死和股骨頭壞死保頭治療不同,通常保守治療是採用靶位體液滲透療法等中醫外敷、針灸、磁療等方法治療。

5、髖關節受傷適合拐杖還是手杖我是陳舊性髖關節脫位

6、髖關節炎怎麼治療好?白天活動就不會疼,可一到晚上睡覺時疼得難受啊,翻身就很難

髖關節炎這種病,相信有很多人還是很陌生的。其實髖關節炎是一種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骨科疾病,且患髖關節炎者女性較男性略多一些。肥胖者的老年人則更容易患上髖關節炎。如果您想要治療髖關節炎,建議您用葯物治療或者手術治療為主,非葯物治療為輔的方法。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些治療髖關節炎常用的方法。
(一)葯物治療 1.鎮痛劑和非甾體類抗炎葯 由於老年人對非甾體類抗炎葯易於發生副作用,且在骨關節炎中滑膜炎症,尤其在初期並非主要因素,故可先選用一般鎮痛劑,如對乙醯氨基酚。非甾體類抗炎葯使用原則及注意事項與其它疾病中應用相同,老年人易對非甾體類抗炎葯產生不良反應,尤其應注意胃腸道和腎臟的副作用。 2.糖皮質激素 全身使用糖皮質激素對骨關節炎絕對沒有必要。對其它治療無效的個別急性炎症表現的關節,以及關節周圍肌腱炎等可予關節內或病變部位行糖皮質激素局部注射,但是注射本身可損害軟骨,因此不宜反復使用。同一部位2次注射間隔至少3個月以上。 3.軟骨保護劑 目前有一些過去所謂的「軟骨保護劑」,現改稱為改變病情葯,含氨基葡聚糖多硫酸鹽酯、氨基葡聚糖多肽復合物、透明質酸、硫酸葡糖胺、腺苷基蛋氨酸S等。這些制劑有的是軟骨中氨基葡聚糖的基本成分,是軟骨細胞合成氨基葡聚糖的主要原料,有的能抑制軟骨中多種蛋白酶活性,有的能增加軟骨分化或刺激軟骨細胞生長。目前這些制劑還在探索研究階段,不宜推薦給患者常規應用。透明質酸為關節液的主要成分,也見於關節軟骨,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對緩解症狀及保護關節軟骨有一定作用。 (二)手術治療 包括骨贅切除術,關節固定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人工關節置換術應用於:(1)嚴重疼痛經各種治療無效者;(2)發生功能障礙而影響日常生活者。因為人工關節均有一定壽命限制,而增加手術次數則增加手術難度和降低成功率,故一般用於年齡在60歲以上者。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年齡限制也會有所降低。 (三) 物理治療 理療在骨關節炎的治療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對葯物不能緩解症狀或不能耐受者。急性期以止痛、消腫和改善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中醫針灸、按摩、推拿等傳統治療可有一定效果。 不是每個40或50歲以上的人都會患本病。除了增齡,外傷、肥胖、炎症、遺傳、內分泌異常、不良的生物力學等因素都與髖關節炎的發生,發展有關。因此,適當休息、減肥,避免機械性損傷,使用手杖、拐杖或其他輔助設施以減輕受累關節負荷,進行有關肌肉鍛煉以增加關節穩定性等,均有利於病情的恢復和疾病的控制。

7、膝蓋脂肪墊炎怎樣治療

1、一般治療包括熱療、水療、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針灸、 按摩和推拿、牽引等,均有助於減輕疼痛和緩解關節僵直。 減輕關節負荷,保護關節功能受累關節應避免過度負荷, 膝或髖關節受累患者應避免長久站立、跪位和蹲位。可利用手杖、步行 器等協助活動,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肌肉的協調運動和肌力的增強可 減輕關節的疼痛症狀。因此,患者應注意加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性鍛 煉,並設計鍛煉項目以維持關節活動范圍。 2、葯物治療 主要可分為控制症狀的葯物、改善病情的葯物及軟骨保護劑 (1)控制症狀的葯物 ①止痛劑由於老年人對非甾體類抗炎葯易於發生不良反應,且骨關節炎中的 滑膜炎症,尤其在初期並非主要因素,故可先選用一般鎮痛劑,如對乙醯氨基酚。 該葯因對骨關節炎疼痛的療效確切,長期應用安全性較高,且費用低。此外曲馬 多為一種弱阿片類葯物,耐受性較好而成癮性小,平均劑量每日 200-300mg,但應注意不良反應。②非甾類抗炎葯(NSAIDs) NSAIDs 是最常用的一類骨關節炎治療葯物,其作用在於減輕疼痛及腫 脹,改善關節的活動。主要的葯物包括雙氯酚酸等,如果患者發生NSAID 相關胃腸道不良反應的危險性較高,則羅非昔布、塞來昔布及美洛昔康 等選擇性環氧化酶-2抑制劑較為適用。葯物劑量應個體化,並注意對老 年患者合並其它疾病的影響③局部治療外用NSAIDs或關節腔內注射葯物。關節腔注射糖 皮質激素可緩解疼痛、減少滲出,療效持續數周至數月,但在同一關節 不應反復注射(一年內注射次數應少於4次)。 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類制劑對減輕關節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 保護軟骨有效,治療效果可持續數月,適用於對常規治療不能耐受或療 效不佳者。 (2)改善病情葯物及軟骨保護劑 此類葯物具有降低基質金屬蛋白酶、膠原酶等的活性作用,既可抗 炎、止痛,又可保護關節軟骨,有延緩骨關節炎發展的作用。一般起效 較慢。主要的葯物包括硫酸氨基葡萄糖、葡糖胺聚糖、S-腺苷蛋氨酸及 多西環素等。雙醋瑞因也可明顯改善患者症狀,保護軟骨,改善病程。 骨關節炎的軟骨損傷可能與氧自由基的作用有關,近年來的研究發 現,維生素C、D、E 可能主要通過其抗氧化機制而有益於骨關節炎的 治療。 3、外科治療 對於經內科治療無明顯療效,病變嚴重及關節功能明顯障礙的患者 可以考慮外科治療。 (1)關節鏡手術對明顯關節疼痛及對止痛劑、關節內糖皮質激 素注射而療效不佳的患者,可予關節內以大量灌洗來清除纖維素、軟骨 殘渣及其它雜質,或通過關節鏡去除軟骨碎片,以力線平衡,有效緩解 患者的髖或膝關節疼痛。對60 歲以上、正規葯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患可予以關節置換,由此可顯著減輕疼痛症狀,改善關節 功能。 此外,新的治療方法,如軟骨移植及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等仍在臨床研究之中。

與髖關節手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