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膽經與髖關節

膽經與髖關節

發布時間:2020-08-23 12:33:52

1、敲打膽經穴點陣圖

膽經的准確位置圖

(1)膽經與髖關節擴展資料:

膽經的作用:

1.減肥 由於敲膽經可以使膽經的活動加速,將大腿外側堆積在膽經上的垃圾排出,因此,這個運動直接就會使臀部和大腿外側的脂肪減少,大約一至二個月就會感覺褲管變大了。 

2.促進膽汁分泌 膽經連接膽臟,常敲膽經能夠使膽經通暢,促進膽汁分泌。膽汁能夠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促進溶解膽固醇,防止脂肪在體內囤積,促進腸胃蠕動,抑制腸道細菌生長,對於人體健康有益。 

3.調理臟腑 敲膽經可以調整臟腑的氣機。熟話說肝膽相照,肝與膽的關系密切,敲打膽經能夠條暢肝臟氣機,使氣機暢達,臟腑氣機的升降就會趨於有序。

參考資料:膽經  網路

2、求完整的膽經圖解和原理

1.循行部位:足少陽膽經起於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後(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復返向耳後(風池穴),再沿頸部側面行於少陽三焦經之前,至肩上退後,交出於少陽三焦經之後,行人缺盆部。 2.分支 耳部分支:從耳後(完骨穴)分出,經手少陽的翳風穴進入耳中,過手太陽經的聽宮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後方。 眼外角分支:從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領部足陽明經的大迎穴附近,與手少陽經分布於面頰部的支脈相合,其經脈向下覆蓋於頰車穴部,下行頸部,與前脈會合於缺盆後,下入胸中,穿過橫膈,絡肝,屬膽,沿脅里淺出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部(環跳穴)。 缺盆部直行分支:從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窩,沿胸側部,經過季脅,下行至髖關節部(環跳穴)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關節外側,行於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淺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外側進入第四足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足背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於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3.聯系臟腑:屬膽,絡肝,與心有聯系。

3、膽經在哪裡?

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膽募)、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合)、陽交、外丘(郄)、光明(絡)、陽輔(經)、懸鍾、丘墟(原)、足臨泣(輸)、地五會、俠溪(滎)、足竅陰(井)。

1. 起於目外眥(瞳子髎);

2. 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

3. 下行至耳後(風池);

4. 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

5. 向下進入缺盆部;

6. 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

7. 出走耳前;

8. 到目外眥後方;

9. 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

10. 下走大迎;

11. 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

12. 下行經頰車;

13. 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

14. 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

15. 聯絡肝臟;

16. 屬於膽;

17. 沿著脅肋內;

18. 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

19. 經過外陰部毛際;

20. 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21. 缺盆部直行的脈:從缺盆;

22. 下行腋部;

23. 沿著側胸部;

24. 經過季脅;

25. 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

26. 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側;

27. 出於膝外側。

28. 下行經腓骨前面;

29. 直下到達腓骨下段;

30. 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

31. 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32.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一、二跖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4、膽經在腿的哪裡

膽經,即足少陽膽經之簡稱。中醫有「少陽為樞」的說法,足少陽膽經循行於人體頭、身側面,如同掌管門戶開合的轉軸,為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能夠調節各臟腑功能,為十二經脈系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足少陽膽經樞機不利、開合失司,可致多種病變。如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變:偏頭痛、脅痛、腿側部疼痛等。另外,還會出現面部皮膚失卻光澤、像蒙有一層灰塵,經常唉聲嘆氣、口苦等預警信號。足少陽膽經共有44個穴位。足少陽膽經起於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後(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復返向耳後(風池穴),再沿頸部側面行於手少陽三焦經之前,至肩上退後,交出於手少陽三焦經之後,向下進入缺盆部。
分支
耳部分支:從耳後(完骨穴)分出,經手少陽的翳風穴進入耳中,過手太陽經的聽宮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後方。
眼外角分支:從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領部足陽明經的大迎穴附近,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前脈會合於缺盆後,然後向下入胸中,穿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分支:從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窩,沿胸側部,經過季脅,下行至髖關節部(環跳穴)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關節外側,行於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足背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間,出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5、膽經怎麼走?從那裡開始到那裡,謝謝。

膽經是足少陽膽經的簡稱,人體十二經脈之一。膽經起於眼外角,向上到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後。膽經聯系膽、肝、膈、耳、眼、咽喉等臟器。

足少陽膽經起於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後(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復返向耳後(風池穴),再沿頸部側面行於手少陽三焦經之前,至肩上退後,交出於手少陽三焦經之後,向下進入缺盆部。
分支
耳部分支:從耳後(完骨穴)分出,經手少陽的翳風穴進入耳中,過手太陽經的聽宮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後方。
眼外角分支:從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領部足陽明經的大迎穴附近,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前脈會合於缺盆後,然後向下入胸中,穿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分支:從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窩,沿胸側部,經過季脅,下行至髖關節部(環跳穴)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關節外側,行於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足背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間,出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6、如何護理膽經

膽經,一般指足少陽膽經。膽經共四十四穴,原穴為丘墟穴,絡穴為足闕陰肝經之蠡溝穴,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他能治療發熱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質介於陰陽明之間。
臟腑病:口苦,目眩,瘧疾等。經脈病: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1.經脈循行:起於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額角返回下行至耳後,沿頸部向後交會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過膈,聯絡肝臟,屬膽,沿脅肋部,出於腹股溝,經外陰毛際,橫行入髖關節(環跳)。
耳部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處後向下經頰部會合前脈於缺盆部。下行腋部 側胸部,經季肋和前脈會於髖關節後,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行於足陽明和足太陰經之間,經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明);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間,至大趾端(大敦)與足厥陰經相接。
2.主治概要: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腧穴
瞳子髎 聽會 上關 頷厭 懸顱 懸厘 曲鬢 率谷 天沖 浮白 頭竅陰 完骨 本神 陽白 頭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 肩井 淵腋 輒筋 日月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髎 環跳 風市 中瀆 膝陽關 陽陵泉 陽交 外丘 光明 陽輔 懸鍾 丘墟 足臨泣 地五會 俠溪 足竅陰
本經一側44穴(左右兩側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於下肢的外側面,29穴在臀、側胸、側頭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主治胸脅、肝膽病症、熱性病、神經系統病症和頭側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本經穴位:瞳子髎 聽會 上關 頷厭 懸顱 懸厘 曲鬢 率谷 天沖 浮白 頭竅陰 完骨 本神 陽白 頭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 肩井 淵腋 輒筋 日月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髎 環跳 風市 中瀆 膝陽關 陽陵泉 陽交 外丘 光明 陽輔 懸鍾 丘墟 足臨泣 地五會 俠溪 足竅陰

7、膽經在身體的哪個部位

膽經,即足少陽膽經之簡稱。中醫有「少陽為樞」的說法,足少陽膽經循行於人體頭、身側面,如同掌管門戶開合的轉軸,為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能夠調節各臟腑功能,為十二經脈系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足少陽膽經樞機不利、開合失司,可致多種病變。如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變:偏頭痛、脅痛、腿側部疼痛等。另外,還會出現面部皮膚失卻光澤、像蒙有一層灰塵,經常唉聲嘆氣、口苦等預警信號。足少陽膽經共有44個穴位。

8、不知中醫所謂的膽經和心包經在哪裡?有圖最好!謝謝

膽經循行頭部、軀干兩側及雙下肢的外側,心包經則主要循行於上肢內側中線附.

膽經: 起始於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
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的脈:下行腋部,沿著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面,直下到達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一、二跖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目外眥,顳部,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穴。

心包經: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脈:沿著胸中,出於脅部,至腋下三寸處(天池)上行到腋窩中,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和手少陰之間,進入肘窩中,向下行於前臂兩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著中指到指端(中沖);
掌中支脈:從勞宮分出,沿著無名指到指端(關沖),與
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等證。
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乳旁,上膠掌側面中間及中指末端。起於天池,止於中沖,左右各9穴。

抱歉,沒有找到適合貼的圖。

與膽經與髖關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