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髖骨,身高,肩寬之間的比例關系
從理論上講,女性的身高與體重,四肢與軀乾等部位在一定的比例下最美。專業人士在進行了大量研究後,終使美麗得以量化:
1、上、下身比例:以肚臍為界,上下身比例應為5比8,符合「黃金分割」定律。
2、胸圍:由腋下沿胸部的上方最豐滿處測量胸圍,應為身高的一半。
3、腰圍:在正常情況下,量腰的最細部位。腰圍較胸圍小20厘米。
4、髖圍:在體前恥骨平行於臀部最大部位。髖圍較胸圍大4厘米。
5、大腿圍:在大腿的最上部位,臀折線下。大腿圍較腰圍小10厘米。
6、小腿圍:在小腿最豐滿處。小腿圍較大腿圍小20厘米。
7、足頸圍:在足頸的最細部位。足頸圍較小腿圍小10厘米。
8、上臂圍:在肩關節與肘關節之間的中部。上臂圍等於大腿圍的一半。
9、頸圍:在頸的中部最細處。頸圍與小腿圍相等。
10、肩寬:兩肩峰之間的距離。肩寬等於胸圍的一半減4厘米。
骨骼美在於勻稱、適度。即站立時頭頸、軀乾和腳的縱軸在同一垂直線上;肩稍寬,頭、軀干、四肢的比例以及頭、頸、胸的連接適度。肌肉美在於富有彈性和協調。過胖過瘦或肩、臀、胸部的細小無力,以及由於某種原因造成的身體某部分肌肉的過於瘦弱或過於發達,都不能稱為肌肉美。膚色美在於細膩、光澤、柔韌、摸起來有天鵝絨之感,看上去為淺玫瑰色的最佳
參考資料:http://health.china.com/zh_cn/bonny_hairdressing/base/10000984/20050913/12650846.html
人體美學中的黃金分割
人體美學觀察受到種族、社會、個人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牽涉到形體與精神、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只有整體的和諧、比例協調,才能稱得上一種完整的美。本次討論的問題主要為美學觀察的一些定律。
(一)黃金分割律 這是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所發現,後來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將此稱為黃金分割。這其實是一個數字的比例關系,即把一條線分為兩部分,此時長段與短段之比恰恰等於整條線與長段之比,其數值比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說長段的平方等於全長與短段的乘積。0.618,以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 為什麼人們對這樣的比例,會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其實這與人類的演化和人體正常發育密切相關。據研究,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骨骼方面以頭骨和腿骨變化最大,軀體外形由於近似黃金而矩形變化最小,人體結構中有許多比例關系接近0.618,從而使人體美在幾十萬年的歷史積淀中固定下來。人類最熟悉自己,勢必將人體美作為最高的審美標准,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廣之,凡是與人體相似的物體就喜歡它,就覺得美。於是黃金分割律作為一種重要形式美法則,成為世代相傳的審美經典規律,至今不衰! 近年來,在研究黃金分割與人體關系時,發現了人體結構中有14個「黃金點」(物體短段與長段之比值為 0.618),12個「黃金矩形」(寬與長比值為 0.618的長方形)和2個「黃金指數」(兩物體間的比例關系為 0.618)。 黃金點:(1)肚臍:頭頂-足底之分割點;(2)咽喉:頭頂-肚臍之分割點;(3)、(4)膝關節:肚臍-足底之分割點;(5)、(6)肘關節:肩關節-中指尖之分割點;(7)、(8)乳頭:軀干乳頭縱軸上這分割點;(9)眉間點:發際-頦底間距上1/3與中下2/3之分割點;(10)鼻下點:發際-頦底間距下1/3與上中2/3之分割點;(11)唇珠點:鼻底-頦底間距上1/3與中下2/3之分割點;(12)頦唇溝正路點:鼻底-頦底間距下1/3與上中2/3之分割點;(13)左口角點:口裂水平線左1/3與右2/3之分割點;(14) 右口角點:口裂水平線右1/3與左2/3之分割點。 面部黃金分割律 面部三庭五眼 黃金矩形:(1)軀體輪廓:肩寬與臀寬的平均數為寬,肩峰至臀底的高度為長;(2)面部輪廓:眼水平線的面寬為寬,發際至頦底間距為長;(3)鼻部輪廓:鼻翼為寬,鼻根至鼻底間距為長;(4)唇部輪廓:靜止狀態時上下唇峰間距為寬,口角間距為長;(5)、(6)手部輪廓:手的橫徑為寬,五指並攏時取平均數為長;(7)、(8)、(9)、(10)、(11)、(12)上頜切牙、側切牙、尖牙(左右各三個)輪廓:最大的近遠中徑為寬,齒齦徑為長。
黃金指數:(1)反映鼻口關系的鼻唇指數:鼻翼寬與口角間距之比近似黃金數;(2)反映眼口關系的目唇指數:口角間距與兩眼外眥間距之比近似黃金數。 0.618,作為一個人體健美的標准尺度之一,是無可非議的,但不能忽視其存在著「模糊特性」,它同其它美學參數一樣,都有一個允許變化的幅度,受種族、地域、個體差異的制約。
(二)比例關系 是用數字來表示人體美,並根據一定的基準進行比較。用同一人體的某一部位作為基準,來判定它與人體的比例關系的方法被稱為同身方法(見中圖)。分為三組:系數法,常指頭高身長指數,如畫人體有坐五、立七,即身高在坐位時為頭高的五倍、立位時為7或7.5倍;百分數法,將身長視為100%,身體各部位在其中的比例;兩分法:即把人體分成大小兩部分,大的部分從腳到臍,小的部分為臍到頭頂。 標準的面型,其長寬比例協調,符合三停五眼(見右圖)。三停是指臉型的長度,從頭部發際到下頦的距離分為三等分,即從發際到眉、眉到鼻尖、鼻尖到下頦各分為一等分,各稱一停共三停;五眼是指臉型的寬度,雙耳間正面投影的長度為五隻眼裂的長度,除眼裂外、內此間距為一眼裂長度、兩側外眥角到耳部各有一眼裂長度
2、胯是人體的什麼部位(有圖片的)
你好,胯部一般是指髖關節,那麼髖關節就是大腿根部這個地方,髖關節組成上面有個臼叫髖臼,下面有一個頭叫股骨頭,股骨頭跟骨骼相連接的這是一個髖關節。髖關節是人體裡面最大一個關節,一個最大的負重的關節,它需要很堅強的關節囊,肌肉附著,激烈的運動都需要髖關節的運動,這是髖關節的結構,是一個很穩定的關節,不容易發生脫位的一個關節。
資料擴展:
人體共有206塊骨,它們相互連接構成人體的骨架——骨骼。分為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3個大部分。其中,有顱骨29塊、軀干骨51塊、四肢骨126塊。
骨骼的作用:
(1) 支持作用:人體不同的骨骼通過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連成一個整體,對身體起支撐作用。假如人類沒有骨骼,那隻能是癱在地上的一堆軟組織,不可能站立,更不能能行走。
(2) 保護作用:人類的骨骼如同一個框架,保護著人體重要的臟器,使其盡可能的避免外力的「干擾」和損傷。例如顱骨保護著大腦組織,脊柱和肋骨保護著心臟、肺,骨盆骨骼保護著膀胱、子宮等。沒有骨骼的保護,外來的沖擊、打擊很容易使內臟器官受損傷。
(3) 運動功能:骨骼與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協同,共同完成人的運動功能。骨骼提供運動必須的支撐,肌肉、肌腱提供運動的動力,韌帶的作用是保持骨骼的穩定性,使運動得以連續的進行下去。所以,我們說骨骼是運動的基礎。
(4) 代謝功能:骨骼與人體的代謝關系十分密切。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鈣、磷及其他有機物和無機物,是體內無機鹽代謝的參與者和調節者。骨骼還參與人體內分泌的調節,影響體內激素的分泌和代謝。骨骼還與體內電解質平衡有關。
(5)造血功能:骨骼的造血功能主要表現在人的幼年時期,骨髓腔內含有大量的造血細胞,這些細胞參與血液的形成。人到成年後,部分松質骨內仍存在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
3、髖骨有哪些主要的形態形態和體表標志?有何作用
髖骨形態形態:由三部分組成:髂骨,坐骨和恥骨。兩個髖骨在恥骨聯合處連接,並與骶骨和尾骨(脊柱的骨盆部分)一起構成骨盆的骨骼組成部分。
髖骨首先出現 在魚類中,在那裡它由一個簡單的,通常是三角形的骨頭組成,骨盆鰭與其結合。每側的髖骨通常在前端彼此連接,甚至在肺魚和鯊魚中牢固地融合,但它們從不附著在脊柱上。
在早期的四足動物中,這種早期的髖骨進化成為坐骨和恥骨,而髂骨形成為一種新的結構,最初呈棒狀形狀,但很快就會增加更大的骨性刀片。髖臼已經存在於三塊骨頭相遇的位置。在這些早期形式中,與脊柱的連接不完整,一對肋骨連接兩個結構;盡管如此,骨盆已形成大多數後續形式的完整環。
(3)人類髖關節擴展資料
現代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基於其不同的形式和生活方式對這種祖先結構進行了實質性改變。閉孔在這些動物中通常非常小,盡管大多數爬行動物確實在恥骨和坐骨之間具有較大的間隙,稱為甲狀腺窗,其呈現與哺乳動物的閉孔相似的外觀。在鳥類中,恥骨聯合僅存在於鴕鳥中,並且兩個髖骨通常被廣泛分離,使得更容易產生大蛋。
在therapsids中,髖骨逆時針旋轉,相對於其在爬行動物中的位置,使髂骨向前移動,恥骨和坐骨向後移動。在所有現代哺乳動物中都可以看到相同的模式,並且甲狀腺窗孔和閉孔將合並形成單個空間。髂骨在哺乳動物中通常是狹窄的三角形,但在有蹄類動物和人類中髂骨更大,其中它固定了強大的臀肌。
有袋動物也擁有第四對骨頭,預浸管或「有袋動物的骨頭」,從恥骨向前延伸,並有助於支撐腹部肌肉,並在有袋動物中支撐小袋。在胎盤哺乳動物中,整個骨盆在女性中通常比在男性中更寬,以允許年輕人的出生。
4、人體的髖部在哪裡?
人體的髖部在大腿的正上方。大腿旁邊的兩根很硬的圓形骨頭所圍成的就是髖關節,可以對照一些醫學用書進行學習和參考。髖部是人體下半身十分重要的連接部位。髖部可以讓人做各種方向的運動,正常人的跑跳行走都離不開髖部,一旦髖部受損就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所以,對於大家來說髖部的保養是十分重要的。
體力勞動者在一天勞累之後,都會感覺下肢十分沉重。這是由於髖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損。髖部磨損通常表現為下肢疼痛難忍,嚴重者甚至不能下床行走。所以,體力勞動者在平時也不能過於用力。防止因為髖部損傷而導致身體出現不適的狀況。這對於每個人而言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運動員和舞蹈家的髖部也容易受到磨損。經常能聽到某些運動員因為身體的受傷而導致退賽或者甚至退役。在籃球賽場上,更是容易出現這種狀況。賽場上兩個人身體的對抗往往比自己預想的要激烈許多。所以,運動員和舞蹈家在運動或跳舞之前,要進行充分的熱身工作以防意外情況的發生。如果不幸真的出現了損傷,也不要緊張。人的身體是有恢復機制的。輕度的髖部受損對身體來說是可以接受的。身體是可以自行慢慢恢復的。大概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到達正常水平。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髖部的保護。在進行劇烈運動時,一定要戴好防具,做好熱身工作,不做危險的和高難度的動作。身體素質差的人也不能不運動,而是要適量運動。提高身體素質永遠是保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慢跑就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它不但輕松,可以鍛煉身體,而且有助於心理壓力的舒緩。
5、如何轉動髖關節?
這種事最好問醫生,每個人情況不同,所要用的方法也不一樣。
6、胯骨在哪個位置圖片
胯骨的位置圖
胯骨也稱為髖骨,位於腹部兩側,是一個大的不規則骨,從中心向上面和下面不規則膨脹。
一般腰帶的位置就是胯骨的位置,胯骨上面連接著脊椎,下面連接著大腿。
在一些脊椎動物(包括青春期前的人類)中,它由三部分組成:髂骨、坐骨、恥骨。
(6)人類髖關節擴展資料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由與軀干相連的肢帶骨和自由活動的游離肢骨組成。上、下肢骨的數目和排列方式基本相同,特點是上肢骨輕巧靈活,下肢骨粗大堅實,起支持和移動身體的作用,這與人類直立行走密切相關的。
上肢骨由鎖骨、肩胛骨和肱骨、橈骨、尺骨、手骨構成。上肢骨構成的關節有肩關節、肘關節、手關節等,這些關節使人進行勞動時更加靈巧。
下肢骨由髖骨、股骨、脛骨、腓骨、髕骨、足骨組成。髖骨與軀干骨中的骶骨、尾骨共同連接構成的環叫骨盆,是軀干骨與四肢骨之間的骨性成分,有傳導重量、支持、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
從青春期開始,骨盆逐漸出現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骨盆寬而短,男性骨盆窄而寬等。女性骨盆的特點主要與妊娠和分娩機能有關。
7、為什麼說人類的大腿骨比水泥還堅硬?
因為混凝土的韌性沒有同截面骨頭的韌性和剛度大,人的大腿骨可以受1噸的力(垂直)。混凝土具有抗壓強度高,耐久性好,強度等級范圍寬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其使用范圍十分廣泛,不僅在各種土木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業,機械工業,海洋的開發,地熱工程等,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
水50%、脂肪f15.75%、有機物(骨膠質等)12.4%、無機物(鈣、鎂、鈉、磷等)21.85%。正是這些物質所構成的組織結構保證了骨骼擁有一定的堅硬度。
科學家發現,骨皮質里的組織結構特別精緻,好像鋼筋水泥一般。骨的有機物宛如鋼筋一樣,組成網狀結構,有層次地緊密排列,使骨骼具有彈性與韌性。骨的無機物,特別是鈣與磷結合成的羥基磷灰石,會緊密地填充在有機物的網狀結構中,像鋼筋水泥中的水泥一樣,使骨骼具有相當的硬度與堅固性。大腿骨為骨骼名,即股骨。股骨又名大腿骨、髀骨、楗。上端以股骨頭與髖臼構成髖關節,下端與臏骨、脛骨上端構成膝關節,支撐全身體重。
股骨是人體最大的長骨。股骨上端有球形的股骨頭,朝向內上方。頭外下的縮細部稱股骨頸,頸與體交界處的外側有粗糙的隆起,稱大轉子,後內側突出部分叫小轉子。股骨下端膨大,兩側各有一個向後方突出的有關節面的部分,稱內側髁和外側髁。
8、胯骨在哪個部位
胯骨位於骨盆的兩側。
胯骨是一個大的不規則骨,從中心向上面和下面不規則膨脹。在一些脊椎動物(包括青春期前的人類)中,它由三部分組成:髂骨,坐骨和恥骨。
兩個髖骨在恥骨聯合處連接,並與骶骨和尾骨(脊柱的骨盆部分)一起構成骨盆的骨骼組成部分,即圍繞骨盆腔的骨盆帶。它們在骶髂關節處與骶骨連接,骶骨是軸向骨架的一部分。每個髖骨通過大的球窩關節連接到相應的股骨(大腿骨)(形成下肢骨骼和軸骨架之間的主要連接)的臀部。
(8)人類髖關節擴展資料
人體骨骼的作用:
1、支持作用:人體不同的骨骼通過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連成一個整體,對身體起支撐作用。假如人類沒有骨骼,那隻能是癱在地上的一堆軟組織,不可能站立,更不能行走。
2、保護作用:人類的骨骼如同一個框架,保護著人體重要的臟器,使其盡可能的避免外力的「干擾」和損傷。例如顱骨保護著大腦組織,脊柱和肋骨保護著心臟、肺,骨盆骨骼保護著膀胱、子宮等。沒有骨骼的保護,外來的沖擊、打擊很容易使內臟器官受損傷。
9、人的髖骨和類人猿的髖骨有什麼不同
人類的骨盆寬大,髖骨向兩側張開,既便於支撐腹腔的內臟器官,又為臀肌和一些保持人體直立的肌肉提供附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