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側髖關節全脫位該如何治療?
真幸運你家寶寶2個月就查出來了 我家16個月才知道 現在只能手術了 這邊的醫生說一歲以前打石膏就可以 別耽誤 多去幾個醫院 在網上查查你們當地可治療此病的醫院和醫生 查好了時間再去 但盡量要快!我推薦好大夫網站去查一下,一次我查到周三專家能治療,結果沒時間周二去的,狗屁醫生啥都不知道,所以再好的醫院也一定要找對人!像你這么大的孩子一定要多背背,就是把腿分開背,出門就別坐小車了 背著出門!朝鮮人沒有此病 因為他們一直背著 就算有先髖 也自行復位了 !
3個月以內患兒用石膏固定維持雙髖外展位半年至1年。3個月至2歲小兒,手法復位,外展內旋位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一年。2~6歲兒童需手術治療,但也能取得較好療效。如果12歲以上再手術,療效一般較差。因為孩子超過12歲,髖關節長時間脫位,又負重,股骨頭與髖臼上緣長期摩擦會變形,發生骨性改變;真臼發育差,里邊會充滿纖維或脂肪,發生退變,而且上緣被磨掉,變成斜坡形,股骨頭無位可歸。如果強行手術復位,就會造成較大的壓力,導致股骨頭壞死或髖關節僵直。
治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關鍵是一個「早」字,年齡越小,復位治療時間越短,功能的改善就越顯著。如果不能早治療,必將給孩子以後的生活、工作、心理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家長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2、髖關節內旋,
髖骨錯位(骨盆歪斜)所造成
先教你自我檢測之法
1:躺平(面朝上),手腳伸直,請家人將你的腳跟並攏,看是否有長短腳。
2:看胸部是否有傾斜(大小邊)
3:趴著(相同姿勢)看屁股是否大小邊(通常和胸部同邊)
看西醫及中醫多半都沒有療效,你該找的是信譽佳的正骨師(只是真正會矯正骨盆的人非常少)
後遺症每個人都不同:酸痛、萎縮、婦科、泌尿科、內科疾病、長短足、高低肩、脊椎側彎、椎間盤凸出、骨刺、...........。
3、髖關節脫位的問題。
您好:
從你提供的資料上看,一個嬰兒4個月時查出來有脫位現象,略談我的幾點粗淺觀點: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
2、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
3、有時可合並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4、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早期診斷,嬰兒期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35歲以後,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獲得痊癒的重要措施;
5、典型性先天性髖脫位,若能早期正確治療,在正常功能刺激下,發展成正常髖關節可能性很大,3歲內治療者有很高治癒率;
6、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達到正常;
7、建議你到301醫院骨科就醫,醫生會根據病情進行相應處理及治療。
以上僅供參考,祝你的女兒早日康復!
4、什麼叫髖關節?髖關節在什麼部位
就是髖臼與股骨頭的連接啊 形成髖關節 或者說是大腿根部與骨盆連接的地方。
意見建議:髖部是連接人體軀乾和下肢的重要樞紐。髖關節上撐軀干下連雙下肢,是人在行走、坐卧中最需要、也是最關鍵的部位。
5、髖關節與膝關節分別是腿上那個部位。
如圖 紅色方框為髖關節位置 綠色為膝關節位置
很清楚吧
呵呵
6、髖關節脫位是怎麼回事?在哪裡可以做個更好的檢查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有時可合並有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臨床表現
病因學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當然,多發性畸形附有髖關節脫位應屬於先天性畸形。總的說來,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病因並不是單一的。這說是說有許多因素參加才會引起此症的產生。
(一)遺傳因素 無可否認的事實說明此症有明顯的家族史,尤其在雙胎嬰兒中更為明顯,有此症之患者家族中其發病率可以高達20~30%,而且姐妹中更為多見。同樣的疾病在姐妹中可以出現髖脫位半脫位與發育不良三種類型,倘若不進行詳細的,早期的檢查與X線片診斷,除第一類之外,後兩類往往可以遺漏而到達7、8歲時髖關節已完全正常。
(二)韌帶鬆弛因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告證明關節韌帶鬆弛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動物實驗中Smith將小狗的關節囊,圓韌帶切除後,產生髖脫位現象的百分比很高,臨床上Andren指出X線片中恥骨聯合的分離在髖脫位病例中為正常嬰兒的兩倍,他認為這是母體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內分泌使韌帶鬆弛,超量的內分泌變化是引起髖脫位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Andren、Borglin在新兒髖脫位病例3天以內發現尿中雌酮(Estrone)雌二醇17β(Estradil)排出量與正常嬰兒比較有變化。但是Thieme利用16個病嬰兒與19個正常嬰兒比較,逐月測量時,經統計學處理發現沒有區別。因此,內分泌變化引起韌帶鬆弛學說尚不能成立。
(三)體位與機械因素 髖脫位病例中臀位產有人報道高達16~30%之多,正常生育中臀位產僅佔3%,Wikinson(1963)將幼兒髖關節固定於屈曲、外旋、膝關節伸直,並給予雌激素和黃體酮。可出現髖關節脫位畸位。
出生後的體位亦有人認為是引起此病的一個因素。如在瑞典和美洲印地安人的發病率高的原因是由於嬰兒應用襁褓位有關。
病理改變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理變化包括骨質變化及周圍軟組織改變兩部分:
(一)骨質變化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髖臼、骨盆、股骨頭、股骨頸,嚴重者還可影響到脊柱。
1.髖臼 安全性髖關節脫位者出生時尚屬正常,而有髖臼外上緣外有切跡,隨著生長發育髖臼逐步變狹而淺,呈三角形。髖臼唇盂增厚,由於股骨頭的不斷擠壓可造成內翻或外翻,髖臼後上方由於股骨頭的擠壓形成假臼,髖臼前緣內上方往往可見一缺損。髖臼由於沒有股骨頭的造模作用而發育不良,髖臼逐漸變小,變淺,臼底充滿脂肪纖維組織,圓韌帶經過不斷牽拉往往增厚肥大充塞於髖臼中。
2.股骨頭 新生兒的股骨頭為畸形,表面有光滑的軟骨面,而後由於脫位於髖臼外,股骨頭的形狀可逐步改變,頭可變大或變小,呈尖錐形或葺形,股骨頭受壓處往往出現部分股骨頭扁平。股骨頭骨骺出現遲緩。有時應用強大暴力手術復位,由於髖臼與股骨頭不相適應,對股骨頭的壓力過大,可造成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3.股骨頸 由於髖關節脫位,股骨頸一般變短而粗,是肢體縮短的一個原因。股骨頸前傾角變大,據Caffey報道正常新生兒前傾角為25°,以後逐步減少至5°~15°之間,當股骨頭外移後,由於正常肌力作用,向股骨頭向前旋轉,前傾角因而增大,一般在60°~90°之間。如果能早期復位,前傾角多能逐步自行糾正。尤其在1歲以內得到復位者幾乎都能恢復正常。
4.骨盆和脊柱 脫位一側的骨盆往往伴有發育不良情況,髂翼較斜,坐骨結節較分開。在兩側脫位時,以上病變存在外,骨盆向前傾斜而使腰前突弧度增加,有時可以出現側彎。
(二)軟組織變化 這是指所有一切髖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包括皮膚、筋膜、肌肉、肌腱、關節囊、韌帶以及髖關節內盤狀軟骨,其中以關節內盤狀軟骨、關節囊與肌腱最重要。
1.盤狀軟骨(Limbus)正常14.8mm的胚胎,髖關節是一堆間質細胞,此後髖臼與股骨頭之間出現間隙,間質細胞塊中間開始吸收至僅存邊緣。到達25mm時出現關節囊與髖臼環狀韌帶(glenoid labrium)任何機械刺激在髖臼形成的主要階段時就會產生正常間質停止吸收出現盤狀軟骨,實際上盤狀軟骨吸收不全多半見於髖臼後上部,它的增生與肥大使股骨頭不能直接指向髖臼中心。Leveurf與Somerville認為這是髖脫位的主要原因,復位的關鍵。在手術中3歲以上的患兒凡牽引後股骨頭不能進入髖臼者,多半有肥厚的盤狀軟骨。這類軟骨完全像膝關節中的盤狀半月板一樣,它遮住了很大一部分關節面使股骨頭與髖臼不能接觸,引起二者之發育不良。
2.關節囊 正常的髖關節囊是一層纖維組織0.5~1.0mm厚薄。自從股骨頭脫離髖臼向外向上移位,小孩負重後,關節囊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有時可大2~3mm之多,長期牽拉使關節囊與髖臼上方髂翼粘連,加上圓韌帶、盤狀軟骨與關節囊之間粘連,形成整整一片結締組織,阻礙股骨頭進入髖臼。關節囊在後期呈葫蘆形,有狹窄的頸部,股骨頭本身就不能通過。髂腰肌腱經過關節囊前面,有時在很早期出現一個切跡,阻礙股骨頭復位。關節囊附著在股骨頭以下而不是附著大小粗隆之間。
3.圓韌帶 正常圓韌帶連接股骨頭中心凹與髖臼之內下方。髖關節脫位病例中,關節囊與圓韌帶同時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久而久之圓韌帶與關節囊粘連成一片而消失。圓韌帶內的中心動脈亦因牽位增厚而過早閉塞。
4.肌肉 由於股骨頭向上移位,凡是起自骨盆沿股骨向下行走的大部分肌肉都發生短縮,其中以內收肌及髂腰肌更為明顯,而且許多肌腱有纖維變性。後側肌群包括臀肌,亦有縮短,肌力減弱,影響關節穩定性,出現搖擺步態。
5.筋膜 雖然外側肌群在理論上是被拉長,但可見到臀筋膜有攣縮,患者不能內收,這種筋膜都有纖維組織增生,嚴重者有膠原變性。手術中必須進行筋膜鬆懈才能保證復位。
診斷鑒別
患兒的母親常發現患兒肢體不正常,而來院求診,若無炎症或外傷史,就應引起對本病的警惕。症狀可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關節活動受限 在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通常是以無痛和關節活動不受限為其特點。然而在嬰兒和新生兒時期則恰恰相反,有暫時性關節功能障礙,呈某種固定姿勢。典型症狀主訴為患兒肢體呈屈曲狀不敢伸直,活動較健側差,無力,牽拉下肢時則可伸直,但鬆手後又呈屈曲,少數嬰兒下肢呈外旋位,外展位或兩下肢呈交叉位,甚至髖關節完全呈僵直狀態,少數患兒在牽拉下肢時有哭吵。
(二)肢體縮短 單側髖關節脫位常見患側肢體縮短。
(三)其它常見症狀有大陰唇不對稱,臀部、大腿內側或腘窩的皮膚皺折加多,加深或不對稱,會陰部加寬,有時可在牽動患肢時有「彈響聲」或彈跳感。
以上一些症狀如能及時發現,進行仔細檢查,則能做出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治療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
治療預防
診斷
主要依靠體征和X線檢查和測量。新生兒的檢查亦注意下列的各點:
(一)外觀與皮紋 多發性畸形伴有髖脫位時,檢查者往往發現大腿與小腿的比例不相稱,大腿短而粗,小腿卻細長,往往臀部寬大,腹股溝皺紋短或不清楚。臀部檢查時可見兩側的皮紋不同,患側一般升高或增加一條,整個下肢在放平劑時往往感覺患肢外翻15~20°有縮短現象。
(二)股骨頭不能摸到 屈髖屈膝各90°一手握住小腿上端,另一手拇指置腹股溝韌帶處,其它4指置臀部環跳處,將手旋轉小腿時,正常情況下在前面可以發現股骨頭的活動與突起。脫位時,前面空虛而臀部後面的四指卻感到股骨頭在活動。
(三)加里阿齊征(Galeazzi) 將小孩平卧,兩下肢屈膝到85°~90°之間,兩踝放平對稱位,發現兩膝有高低,稱為加氏征。股骨縮短,髖脫位者均出現此征。
(四)外展試驗(Otolani征)將小孩平卧,屈膝、屈髖90°,醫師面向小孩臀部將兩手抓住兩膝同時外展,正常情況兩膝可以放平而觸及桌面。但髖脫位中一側不能到達90°,往往是65°~70°之間,內收肌明顯隆起,稱做外展試驗陽性。有外展至75°~80°之間有滑動或跳動感覺,以後卻可以更外展至90°,稱為Otolani跳動聲,是診斷上一個重要依據。檢查中有時候髖臼內外的彈響聲,彩關節的半月板跳動聲必須分清,不能相互混淆。
(五)關節松動試驗 檢查關節松動的先決條件是股骨頭周圍軟組織很松,肌肉不緊張,股骨頭可以上下移動,進入以及退出髖臼。這類試驗包括下列三種方法:
1.妥馬試驗(Thomas)在新生兒中將健腿屈至腹壁上使腰部前凸消失,將患側腿伸直時可以完全呈一直線。正常嬰兒伸直時仍有30°左右的屈曲存在,又能完全放平成一直線。
2.巴羅試驗(Barlow) 將患肢屈膝使足跟觸及臀部。一手握住踝關節以及同側的大小粗隆,另一手拇指推住恥骨聯合另外4指抵住骶骨。在外展中途時,大拇指用力可感到股骨頭向後脫位,大拇指放鬆時骨頭復入關節。巴羅試驗陽性說明關節鬆弛容易脫位但並不是髖脫位。
3.套疊試驗 小孩平卧,屈髖90°屈膝90°,一手握住膝關節,另一手壓迫骨盆之兩側髂前上棘,將膝關節向下推動,可感到股骨頭向後突出,向上提升時,股骨頭復入髖臼,稱做套疊試驗陽性。
上三組關節松動檢查法一般適用於新生兒,並且能合作不哭吵鬧的情況下才能正確,否則往往不能檢查,因此,尚有一定的限制。
(六)跛形步態 雖然早期診斷非常重要,但仍有不少病例是因跛行而來門診。此類步態在行走中稍加分析即可看出。小孩走路當患肢在負重期(stance phase)是骨盆有下垂,晃動,不能上升:在擺動期(swing phase)時卻不明顯。此類檢查一般在小孩行走之後才能明確診斷,最早約2足歲以上,但治療時就比較晚了。兩側髖脫位患孩在行走中骨盆兩側撮動非常明顯,常稱做鴨步搖擺姿態,臀部向後突出,腰椎向前突增加,檢查很容易想到髖脫位。
(七)屈氏試驗(Trendelenurg征) 這是一個古老方法,目前已很少應用。小孩站立,當健側單腿站立,患腿上舉,骨盆同側向上升高。相反,當患肢單腿站立時,因患側股骨頭不在髖臼內,加上臀肌萎縮,髖關節不穩,致使骨盆向下垂。
(八)大粗隆上升 正常嬰兒自髂前上棘經大粗隆頂點至坐骨結節呈一條直線,稱做奈氏線(Nelaton)。倘若股骨頭不在髖臼內,而向上脫位時,大粗隆隨之上升,這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
X線檢查 臨床檢查是診斷的第一步,它只能說明髖關節有問題,但最後作出診斷需用X線攝片。嬰兒出生後2~3月內,股骨頭骨骺骨化中心尚未出現,X線檢查乃依靠股骨頸的干近側端與髖臼關系來測量。骨化中心出現後,攝片包括雙側髖關節的骨盆片可以確定診斷,攝片時將雙下肢並攏,將患肢上推和下拉住各攝一片對比測量,則變化更明顯可靠。測量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連接雙側髖臼Y型軟骨的水平線(稱Y線或Hilgenreiner線),自髖緣外側骨化邊緣的垂線(稱Perkin線或Ombredarne線),兩線交叉將髖臼劃為四區,正常股骨頭骨化中心應在其內下區,若位於其它地區,則為脫位。脫位側骨化中心常較小。
(二)髖臼指數 自Y形軟骨中心至髖臼邊緣作連線,此線與Hilgenreiner線間夾角稱髖臼指數,此角說明髖臼之斜度亦是髖臼發育程度(圖6)。出生時髖臼指數為25.8~29.4°,6個月嬰兒在19.4°~23.4°(Caffey 1956)。2歲以上者在20°以內。多數學者認為超過25°即為不正常,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如超過30°則有明顯脫位趨向。近年來對於正常新生兒的髖臼指數發現高達35~40°,而絕大多數以後轉化為正常髖關節。因此在診斷上下不能單看髖臼指數一項。但大於正常值者說明臼頂傾斜度增加,為髖臼發育不良。
(三)骨骺外移測定 自股骨頭骨骺中心至恥骨聯合中央垂線之間距離稱為旁氏中心距,兩側比較,有距離增寬表明股骨頭向外移位。常用於髖關節半脫位,此法在測量輕度半脫位時很有價值,骨骺出現前,同樣可用股骨頸內側緣為點作測量。
(四)Von Rosen線 雙側大腿外展45~50°並內旋,攝包括雙側股骨上端至骨盆正位片。作雙側股骨中軸線,並向近側延長即Von Rosen線。正常時此線通過髖臼外上角;脫位時通過髂前上棘。在股骨頭骨化中心未出現前,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五)興登(Shenton)線 正常骨盆X線中恥骨下緣之弧形線與股骨頸內側之弧形可以連成一條完整的弧度稱做興登氏線。凡有髖脫位,半脫位病例中,此線完整性消失。
此線在任何脫位中都消失,因此不能區別炎症、外傷、先天性等情況。但是仍不失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這一。
(六)股骨頸前側角攝片 偶爾需要X光攝片進一步明確前傾角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是患兒平卧,髖部向上作骨盆正位攝片。同樣,將大腿完全內旋再作骨盆正位攝片,將兩片比較可以看出完全內旋時股骨頸全長出現,股骨頭清楚,髖骨向上時股骨頭與大小粗隆重疊,可以估計前傾角的存在。
(七)關節造影 一般情況之下很少有必要進行關節造影來明確診斷,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明確盤狀軟骨、關節囊狹窄、復位失敗原因時,造影術偶有必要。在全身麻醉下,髖關節進行皮膚消毒無菌操作,在關節前作穿刺注射1~3ml35%碘油造影劑(diodone diodast)。在透視下可以發現髖臼外緣有無障礙,髖臼外緣的軟骨情況以及關節囊有無狹窄,必要時手法復位後可以再次造影明確股骨頭是否完全進入髖臼,盤狀軟骨的復位與變形。由於操作復雜,造影充盈不足,讀片困難,近年來較少有人應用造影診斷。
(八)中心邊緣角(CE角) 隨訪病例時常需測定股骨頭進入髖臼的程度,偉氏(Wibeng)取股骨頭中心為一點,髖臼外緣為一點,連此兩點成一直線。髖臼外緣作垂直線向下,兩線成鈍角於髖臼外緣稱邊緣中心角。此角正常范圍為20~46°,平均35°;15~19°為可疑;少於15°,甚至負角,表示股骨頭外移,為脫位或半脫位。
並發症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後出現的並發症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並發症有:
(一)再脫位 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
(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這類並發症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及還有一些原因不明。
(三)髖關節骨性關節病 是晚期的並發症,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些類並發症出現。
(四)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
7、髖關節內旋怎麼矯正?
O型腿成因很復雜,有後天和先天的原因,絕大部分與小時候缺鈣,不良的姿勢,踢足球絕對算O型腿的高危因素,有文章報道,足球運動員的O腿是正常人的,20倍,你可以觀察足球運動員,基本上都是O腿。
關於鍛煉目前稍微有作用的就是多種壓腿動作,除此之外,基本上作用不大。,
如果你要糾正,就只有綁腿這個土方法,要不就是做手術。
你先看一下你是不是O型腿。
如果准確測雙小腿的間距,標准方法是腳踝並攏,然後在放鬆狀態下測雙膝蓋和雙小腿之間最大的間距,如果在,5到,8公分左右就是輕,中度O型腿。從你描述的來的看你的大腿中間也有縫隙,可能與你從小不正確的姿勢有關,因此如果不影響你生活,你可以不用管它,如果很愛美的話,就可以用綁腿這個土方法糾正。
知道 水滴石穿嗎?
我一個親戚的朋友50歲學習打乒乓球 打了1年 天天打,最後近視300度 居然好了
還有聽別人說的 幾十歲了 練習翻腰的,堅持下來都練出來了
只要毅力 沒什麼練不出來的
綁腿成功的例那就更多了,關健是有沒有這個毅力,國旗班,閱兵村的戰士要想站穩腳跟,直腿是第一要素。
你仔細看完,相信會對你有幫助的
正常人雙腳並攏時,小腿中間是能合攏的,當然有些人也不能合攏,好看的腿型對一些職業是很重要的,比如模特,舞蹈演員,空姐,飛行員,軍人等,比如國旗班戰士,09年閱兵戰士的要求就更高了,他們的要求是,雙小腿中間能夾住一張朴克牌。也就是要求戰士們站立時雙腿筆直,雙腿中間幾無縫隙。
著先你要確定你是小腿變還是大腿,不過大多數都是小腿彎,因此大部分是綁小腿,一般是坐著綁,可以坐在沙發上或板凳上,雙小腿並攏,然後,用皮包帶,肩帶或皮帶等能綁緊,彈性差的材料綁住,用力綁緊雙膝蓋下面一點的部位,用力綁緊後,可以發現雙小腿能拼得非常直,堅持長一些的時間,同時將不正確的姿勢改掉。
綁緊後,可以伸直或彎曲,時間一般為每天,4小時左右。
如果小腿彎得較厲害可以適當的增加皮帶數量。
程度較輕的O掉,一般是,2月左右會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首先O得程度比較輕,如果你綁腿的時間足夠的話,比如每天,在4小時以上,並且綁腿力夠大,綁得夠緊,那麼一個月就會有效果,為了防止反彈,你可以綁的時間更長一些,把不正確的姿勢改掉,如走路,等等什麼的,只要綁的時間夠長,只會越來越好。
如果年紀較小骨髂還沒有完全定型,因此非常有希望在短期內矯正,
如何綁成直腿,骨骼可以通過外力重新塑形,,因此通過綁腿是能收到一副相當好看的直腿的,
,舞蹈演員,跳水運動員比如黃豆豆,陶虹等,先天有O型腿的大部分都是通過後期的綁腿矯正的,因此通過堅持綁腿是會收到明顯效果的。
綁腿材料可以用肩帶,皮帶,布帶等能綁緊,網上賣的帶子千萬不要用,因為它彈力強,綁不緊,是不會有任何作用的,綁腿一般要選彈力差的材料,綁腿時一定要用力綁緊,如果力度太小,綁不緊,沒有力度無論綁多久都沒有作用的。如果你是輕O的話。想短期見效,就只能用綁腿這個雖土,但是實用的方法,可以用皮帶,或是肩帶每天用力綁3小時左右,一到,1到2個月後你會收到非常明顯的效果。
同時注意 走,坐,站的正確姿勢。
據體方法是皮帶,肩帶,布帶,或是其它能綁緊的材料捆膝蓋以下的小腿先站立然後雙腿並攏後皮帶,肩帶,布帶捆緊,固定住,也可以雙腿並攏,取坐位,用力綁緊小腿並固定住,如果大腿中間有空隙也可以綁上一根,注意力度一定要大,用力綁緊後可以使雙小腿中間縫隙變小,甚至閉合,雙小腿會有一種往內拉的感覺, 時間一般為2到,3小時,中間可休息一下。有時間的,想短期見效的晚上睡覺也可以綁。
如果O得較重,綁直後還會有一些增高的效果。
99年閱兵戰士綁腿二月矯正O形腿
綁腿兩月糾正「羅圈腿」
「每天訓練回來,衣服都濕透了,一天要換洗三套。 」在盛夏季節,站軍姿訓練中,汗水順著手套不斷滴落。腳一挪開,便能看到地下一灘水。吳曉峰說,這些別人難以想像的場面,在當時都是很普通的。
對於訓練中的點點滴滴,吳曉峰至今記憶猶新,可在談笑間,卻不經意「暴露」了一個「缺陷」:有顆門牙缺了一半。原來,吳曉峰當年在一次站軍姿訓練中,由於過於勞累,眼前一黑,昏倒了,重重摔倒在地,大門牙被磕掉一半。「當時為了形象,補好了,後來吃東西又磕掉了,也就算了。 」
為了完成使命,沒有人計較得失和辛苦。由於愛好踢球,吳曉峰曾經有些「羅圈腿」。這在受閱官兵中可是一大忌。按照標准,雙腿之間能夠夾住一張撲克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吳曉峰每晚上床前,都用背包帶用力緊緊捆住雙腿睡覺。每天早上,要比別人提前半個多小時起床。「因為剛起來,雙腿都是麻的,小腿紅腫,不能立即下床,要緩和一會兒才行。」這一捆,就是兩個多月,羅圈腿就這樣硬被糾正了過來。
相信上述能讓你滿意,如果滿意請給個好評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