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髖關節置換術
可以理解你的擔心,現在不靠 譜的多啊!比如說一個醫院,南京邦德骨科醫院呢,幫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後期的功 能 鍛 煉和 康 復 保 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主 張治 療與功 能 鍛 煉同時進行,避免 愈 後並 發 症,配 合 正 確的功 能 活 動,形成一個良 好的生活習慣,康 復 後的保 健 至 關 重 要
2、請對坐位體前屈進行動作解刨學分析。跪求答案
自己總結的,僅參考。
1,開始姿勢:略(這個自己查)
2,動作階段:1,軀干向前前屈。2,維持階段
3,列表分析:這里列不了表。分為,運動環節運動趨勢,運動環節名稱和關節運動,運動環節運動方向和外力矩作用方向,原動肌,肌肉工作條件,肌肉工作性質,6項,下面的分析就是這六項的順序來
第1階段:軀干相對於下肢,髖關節屈,慢反,豎脊肌,近固定,離心運動
前臂相對於軀干,肩關節屈,反同,三角肌前束、喙肱肌,近固定,向心運動
第2階段:軀干相對與下肢,髖關節屈,相反(M原=M外),豎脊肌,近固定,支持工作
前臂相對於軀干,肩關節屈,相反(外力矩=動力矩),三角肌前束、喙肱肌,近固定,支持工作
3、臀大肌近固定收縮時可使上部肌束?
應該是可以的
4、怎樣踢出標準的橫踢,答好給分
實戰姿勢開始。右腳蹬地,重心前移至左腳,右腳屈膝上提,兩拳置於胸前;左腳前腳掌碾地內旋,髖關節左轉,左膝內扣;隨即左腳掌繼續內旋至180度,右腿膝關節向前抬至水平狀態,小腿快速向左前橫向踢出;擊打目標後迅速放鬆收回小腿。右腿落回原地成實戰姿勢。動作要領:膝關節夾緊,向前提膝,盡量走直線;支撐腳外旋180度;髖關節往前順,身體與大小腿成直線;嚴格注意擊打的力點在正腳背;踝關節放鬆,擊打的感覺是「面團」,「鞭梢」。橫踢攻擊的主要部位有頭部,胸部,腹部和肋部。橫踢是跆拳道中主要的進攻動作和得分手段之一。據統計資料顯示,在跆拳道比賽中橫踢的得分成功率達到80%以上。橫踢在攻擊角度、方向上類似於散打的邊腿、泰拳的橫掃踢,在跆拳道中又名旋踢、掄踢,是從側面發力攻擊對手的強線型有效腿法,其特點是充分利用自身髖、軀干、腳掌的轉動為發力源,打法上攻擊距離可長可短,可高可低,戰術上可進攻,也利於反擊;橫踢技術攻擊過程肢體傳遞形式按腳、膝、踝等關節的運動順序完成蹋擊動作。
下面先介紹下橫踢的技術要領:
橫踢技術過程圖解要領:左實戰姿勢開始(如圖1),目視前方,兩拳置於胸前;後腳蹬地,重心前移至前腳,後腳屈膝正前方上提,左腳前腳掌碾地內旋,右側扭腰同時髖關節左轉,左膝內扣;隨即左腳掌繼續內旋至180度,右腿膝關節向前抬至水平狀態,膝關節夾緊,呈折疊狀態(如圖2),上動不停小腿隨即快速向左前方快速踢出(如圖3);蹋出發力時頭肩、腰、髖、膝、腿和踝成一直線;大小腿直線踢出,原路線收回,擊打目標後迅速放鬆收回小腿。右腿落回還原成實戰姿勢(如圖4)。
教練員在講解時,應當進行簡化橫踢技術的教學(如圖5),這樣容易使學員理解掌握,重點抓好橫踢技術的外型、關鍵要點與動作的協調性,使練習者能更好地掌握其技術發力要領,以下先簡單將橫踢技術進行力學分析;
由於橫踢技術的攻擊路線較長,肢體運動幅度相對較大,利於全身肌肉的充分收縮,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因此,為了提高橫蹋技術的打擊效果,應注意全身整體的協調與配合,嚴格按照橫踢技術的發力的順序來完成攻擊動作。特別是在肢體的擺動過程中,肩、髖、膝、踝這四關節不要過於緊張,但要避免肌肉鬆弛現象出現,力求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當腳背擊打到目標的一瞬間,身體應集扭腰、轉髖、送胯、甩肩之合力作用於腳面上,給對手致命一踢。
從運動解剖學角度來說,橫蹋技術是屬於全身性的肢體運動,其涉及到人體的四肢與軀乾等身體關節的肌肉工作。在完成橫蹋技術動作的過程中,各擺動肢體繞身體關節軸的轉動效果(如圖6),下面我們對肢體擺動的幅度和速度進行分析。
橫蹋技術中肢體的擺動幅度影響橫蹋打擊效果好壞。如攻擊中擺動幅度過大,將造咸負面的影響,失去進攻的隱蔽性。由於在橫蹋啟動瞬間軀干相對垂直軸的逆時針轉動幅度加大,蹋擊時由於支撐腿的蹬伸,必然產生了一個方向相反、力量相等的力,支撐腿給地面的蹬伸力量越大,得到的反作用也越大,因攻擊腿的擺動積極擺動造成了合理的身體姿勢,兩腿的蹬擺支撐使髖關節即刻作一個繞人體額狀軸的迴旋動作,是隨擺動腿的前擺而形成的,一側腿的加速擺動,能增加支撐腿蹬伸的力量,又使兩腿夾角增大,還為支撐腿蹬伸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同時使攻擊的肢體相對髖關節的垂直軸的轉動幅度也加大,但是在整個攻擊動作中,由於轉腰、折疊、彈腿增加了擺動時間,卻容易暴露出攻擊意圖,所以在動態橫踢技術變化中自我的防守能力將下降,容易給對方反擊提供機會。但如果擺動幅度過小,剛參與工作的肌肉群未能達到最佳的發力狀態,其擺動的速度和力度減小,同樣也不到踢擊效果。以上分析表明了,橫蹋技術動作幅度的大小與最終打擊效果是直接相關。從人體肢體運動鏈的運動規律結合橫蹋技術動作的結構可知,合理的擺動幅度應以組咸肢體的各運動鏈等環節特點而定。在整個攻擊過程中,根據橫踢技術動作結構特點可分為三個動作階段。
1.身體肢體的牽引階段
2.下肢蹬地產生反作用力階段
3.肢體擺動發力階段。
在整個橫踢技術過程中,四肢與軀幹完成了一個復合運動,即在起腿的剎那間,上肢、下肢與軀干同時伴隨曲伸與外展動作。在啟動瞬間人體後腿髖關節在蹬腿的同時伴隨著內旋動作。髖關節在先曲後展的過程中,主要是臀大肌、大腿收縮肌、股二頭肌、半肌腱等肌群在近固定時作向心工作;髖關節內旋則是臀中肌和臀小肌前部及闊筋膜張肌在近固定時所作的向心工作。同時到小腿折疊是膝關節由股四頭肌在近固定時作向心工作完成的,踝關節在最後擊打到目標的瞬間主要是右小腿三頭肌和脛骨等肌肉在近固定時所做的向心工作完成的。此時,踝關節周圍的肌肉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使全身的力量能更好的集中在腳背上。
人體運動中相對不同的參考系數其運動的結果是不同的,在下肢完成橫蹋技術最後一瞬間是由於軀干與上肢整體牽拉、帶動下肢,因此涉及到肢體擺動中攻擊擺動腿相對靜坐標系的速度,可稱為絕對速度,而相對動態的軀乾的速度為相對速度。並且軀干相對靜坐標系的速度為牽連速度;所以在出腿的攻擊瞬間即絕對速度實際上是下肢大小腿的擺動速度與軀干轉動速度的矢量之和。
通過以上對橫蹋技術幅度與速度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由於肢體擺動過程中肩、髖、胯所對應的夾角是曲伸擺動是很關鍵決定於最後發力瞬間爆發力的大小(如圖7,圖8)。如果其角度過大,增大了肢體的轉動慣量,但對提高肢體的速度、加速度不利;如果其角度過小,又不利於肌肉的收縮,同樣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強調橫踢技術動作的規范性與科學性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對於跆拳道初學者來說,應從每一個細小環節入手,捉住本質,嚴格訓練。以下介紹些橫蹋技術輔助訓練方法,希望對練習者有所裨益。
7.折疊連續出腿
練習者實戰姿勢站立,提起一腿,轉髖折疊大小腿於右側,小腿連續向前快速彈出,再回收,如此反復20-35次為一組。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可在小腿處縛住一沙綁腿進行練習。初學者水平所限,可將雙手扶於欄桿處,然後再進行此動作訓練(如圖9、圖?0)。
2.壓髖
練習者抬起一腿,將踝關節以下部位放於比自身腰高5-10公分的地方。雙手握拳放於身體兩側。然後,身體向抬起腿方向,大小腿作不停做曲伸性運動。注意上體與抬起之腿要在同一直線上。壓髖的另一有效方法是跪坐於墊子上,兩腿折疊打開,然後髖部盡量向下壓(如圖11、圖12)。
3.扭腰
練習者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上舉放干身體兩側,然後以腰為動力源帶動下肢快速來迴旋轉。20-35次為一組。
4.高抬腿
練習者前後開立站立,雙手放於身體兩側前後擺動,上體正直或微前傾,後腿啟動快速向前提膝到髖部位位置(即大腿與地面平行,綳腳尖),並稍稍帶動同髓部向內旋,大小腿盡量折疊,直腿足前掌著地,在落地的同時,另一腿的大腿也積極向前提膝,重心要提起,兩腿如此上下交替(如圖13、圖14)。
5.仰卧起坐
練習者找一用於仰卧的毛巾或墊子。然後雙膝彎曲仰卧,雙腳著地。雙手置於腦後,運用腹部肌肉,將肩部抬離地面一些(注意:不是坐起),然後慢慢放低身體。開始時做2-3組,每組30到50次;中等水平者做2-3組,每組50到了70次;熟練者做2-3組。每組70到100次(如圖
15、圖16)。
6.跳繩
練習者找一有彈性和用於跳繩的場地,比如墊子或木地板(條件不允許也可在水泥地面上跳躍)。練習時應保持膝蓋彎曲,肘部彎折在身體兩側。不要跳得過高,以恰好躍過跳繩為佳,這樣可節省體力,不易過快疲勞。連續跳3分鍾為一組,然後放鬆1分鍾。掌握跳繩技巧後逐漸延長時間,直至達到10分鍾以上。通過此法訓練可讓下肢的四頭肌、腿筋及腿肚等得到有效鍛煉。
通過以上素質訓練方法,練習者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找出適合個人的練習方法。注意:掌握、運用好橫踢技術還必須加強柔韌性與協調性練習,有些練習者先天條件差點,但是通過後天的培養,隨著訓練、比賽的不斷加深,也可以使自身各方面素質有所提高。
5、屈髖屈膝的肌肉有哪些?
屈髖的肌肉有:髂腰肌、股直肌、縫匠肌、闊筋膜張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
屈膝的肌肉有: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縫匠肌、股薄肌、腓腸肌。
「屈髖」動作的「拮抗肌」則有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伸髖」肌群。正常情況下,伸髖肌群的收縮能有效制約屈髖肌群的作用,防止過度屈髖。
任何一個肢體運動A都必須有一個定點作為基礎,然後主動肌附著在此定點上收縮,才能產生相關骨關節遠端運動的結果。所以,當這個「定點」本身也是一個可動關節B、或具有可移動性的時侯,負責固定/穩定這個「定點」的肌肉就被稱為運動A的「穩定肌」了。
穩定肌的主動收縮固定的關節B,使關節B成為了一個穩定的整體,繼而使之可以成為運動A
的支點或基礎。
由於股四頭肌的近端附著在骨盆的髂前下棘;髂腰肌中腰大肌的近端附著在T12~L5的椎體外側(含椎間盤),髂肌近端附著在骨盆的髂窩及髂脊的內唇;所以「屈髖」動作的「穩定肌」主要就是對骨盆及腰椎起到穩定作用的肌群,如:豎脊肌、腹肌(內、外斜肌、直肌、橫機)等;以及固定骨盆髂、恥、坐骨的諸多韌帶。
的支點或基礎。
由於股四頭肌的近端附著在骨盆的髂前下棘;髂腰肌中腰大肌的近端附著在T12~L5的椎體外側(含椎間盤),髂肌近端附著在骨盆的髂窩及髂脊的內唇;所以「屈髖」動作的「穩定肌」主要就是對骨盆及腰椎起到穩定作用的肌群,如:豎脊肌、腹肌(內、外斜肌、直肌、橫機)等;以及固定骨盆髂、恥、坐骨的諸多韌帶
6、髖關節痛,不能走路
有沒有腰椎間盤突出的病史,走路疼痛加重嗎?患者:沒有醫生:你的腰痛嗎?髖關節有沒有受外傷或者最近勞累的醫生:,行走跛行嗎?是持續痛還是偶爾痛患者:哺乳時間長一些患者:偶爾痛醫生:你現在沒法做檢查的,建議你先行熱敷觀察下患者:謝謝,一般都怎麼熱敷?患者:電烤嗎?醫生:熱水袋,或者電烤都可以的
7、人工髖關節假體松動的主要症狀是什麼 – 手機愛問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你是骨肉瘤股骨頭置換,如果股骨頭松動了是可以重新手術再次置換的,不要擔心。
8、大腿外旋的肌群是哪些
大腿外旋的肌肉有:
臀大肌、縫匠肌、恥骨肌、長收肌和短收肌。
臀大肌:
1、部位:在骨盆後外側面臀部皮下。
2、起點:髂骨翼外面,骶、尾骨背面及骶結節韌帶。
3、止點: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脛束。
4、支配神經:發自脊神經骶叢的臀下神經。
5、機能:
(1)近固定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和旋外;肌肉的上半部收縮可使大腿外展、下半部收縮可使大腿內收。
(2)遠固定一側收縮,使骨盆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使骨盆後傾。並使軀干後伸,維持身體站立的平衡。
(8)近固定髖關節擴展資料:
適合老年人練習腿部肌肉:
1、坐在椅子上,抬起一條腿水平伸直,堅持5~10秒後放下,再換腿做。
2、膝蓋下方放一塊捲起來的毛巾,平躺,膝蓋用力向下按毛巾,堅持5~10秒後換腿。這兩個動作可以鍛煉大腿前側肌肉。
3、面向右側躺下,將右腿向上方抬起20厘米,堅持5秒放下,換另一側。
4、坐在地上,兩腿伸直,雙腳間隔距離同肩寬,慢慢彎曲膝蓋,讓腳後跟帶著毛巾向身體側滑動,最大程度彎曲膝蓋後再慢慢還原,換腿重復該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