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骨和髖骨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股骨就是你大腿這根骨頭,是一根棒狀的骨頭。髖骨就在股骨的上方,是兩塊對稱的骨頭,兩塊髖骨形成盆狀,就是我們常說的骨盆。你穿褲子時卡住褲腰的骨頭就是髖骨。
2、請問,全髖和半髖有什麼區別嗎?
"半髖關節置換」嚴格上稱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只要更換股骨頭就可以了。全髖關節置換是把患者得把股骨頭和髖臼一起置換。是兩個不同的手術。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相對比較簡單,術後髖關節功能恢復比較好,不容易脫位。但病人自己得髖臼和人工得股骨頭長期磨損後期容易出現關節疼痛。故適用於年紀大得患者,一般70歲以上。目前雙動頭可以有效得減輕這種疼痛得發生。
對於年紀輕,為了防止髖臼得磨損產生疼痛,已經磨損後髖臼得變形不利於二次翻修,故換股骨頭得時候把髖臼也換成金屬的。通過金屬磨金屬這樣就可以避免了。但這種手術比較容易脫位,術後站立、穿鞋、穿襪子、性生活姿勢要比較注意,總的原則髖關節不能夠屈膝屈髖超過90°不能過度內收。現在這種技術比較成熟,脫位得發生率也比文獻上報道得
3、骶髂關節和髖關節各在什麼部位
?強直是一種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的疾病,特別是骶髂關節和髖關節。那麼究竟?下面我們請專家給我們做詳細的介紹。 ?骶髂關節是人體的微動關節,活動度很小,骶髂關節是由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面相互聯接而成的關節。骶髂關節,是在骶骨與髂骨之間的關節,在臀部上部系腰帶以下,大約在嵴柱兩側約兩三公分處各有一個看起來凹下去的地方,直截可以觸摸到硬硬的骨頭,從這邊往上下約4、5公分處是骶髂關節,這是屬於可動關節,但活動度很小,大約只有4度,骶骨側為透明軟骨,髂骨側為纖維軟骨,裡面有滑囊液,最常發炎的部位是從骶髂關節以下的部位。骶髂關節發炎時,由於它原本活動度就很小,因此不會嚴重影響行走能力,但它是屬於中軸與周邊的連結,因此行走翻身等活動都會造成疼痛,上身向後側傾斜時格外疼痛,走路時落在後方的一邊可能比較疼痛.移動痛大多在臀部大腿後方,外側,間或可以到小腿後外側或大腿前內側。 ?相信看完上面的講解,你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4、什麼叫髖關節?髖關節在什麼部位
就是髖臼與股骨頭的連接啊 形成髖關節 或者說是大腿根部與骨盆連接的地方。
意見建議:髖部是連接人體軀乾和下肢的重要樞紐。髖關節上撐軀干下連雙下肢,是人在行走、坐卧中最需要、也是最關鍵的部位。
5、髖關節與膝關節分別是腿上那個部位。
如圖 紅色方框為髖關節位置 綠色為膝關節位置
很清楚吧
呵呵
6、髖關節的組成和特點及作用
1、髖關節主要由股骨頭、髖臼組成。
2、髖關節特點:1髖臼窩深,股骨頭深陷與髖臼之間,關節面接觸面緊密2關節囊厚,囊外有韌帶加強,前壁最堅固3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彎曲角,與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結構
3、髖關節作用:負重並具有廣泛的運動范圍
(6)骨盆與髖關節擴展資料:
解剖結構
股骨關節面占頭面積的2/3,嵌入髖臼內。臼的月狀面圍繞髖臼窩,窩內充填脂肪;髖臼唇附著於臼緣增加臼的深度。髖臼橫韌帶封閉髖臼切跡,神經血管經過韌帶下出入關節。
髖臼凹陷與股骨頭關節面之間的間隙為髖關節間隙,正常成人此間隙寬為4~5mm。間隙的上半較窄,顯示兩相對骨性關節面的距離。
下半較寬,顯示股骨頭與髖臼窩底之間的距離。在正位片上,正常人股骨頸下緣與閉孔上緣雖不相連,但共同形成一比較自然的弧形曲線,稱為恥頸曲線(Shent-on曲線)。
關節囊一般堅厚,而其後下方較薄弱;在髖骨附於髖臼周緣及橫韌帶;在股骨,前方附於轉子間線,上方與下方附於大小轉子附近,在後方附著於離轉子間嵴約1cm處。
7、髖骨在哪個位置
髖骨為人體腰部的骨骼,共左右兩塊。幼年時,髖骨分為髂骨,坐骨和恥骨以及軟骨連接。成年後,它們之間的軟骨會骨化,成為一個整體,即髖骨。左髖骨、右髖骨、骶骨、尾骨以及它們之間的骨連接一起構成骨盆。髖骨與股骨構成髖關節。髖骨是全身最大的不規則扁骨。
為不規則的扁骨。上部扁闊,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髖臼。16歲以前由髂骨、坐及恥骨以軟骨連結而組成,成年後軟骨骨化,三骨在髖臼處互相癒合。
髖臼是髖骨外面中央的環形關節窩,由髂、坐、恥三骨的體構成,與股骨頭相關節,其底部中央粗糙,無關節軟骨附著,稱為髖臼窩。窩的周圍骨面光滑,附以關節軟骨,叫做月狀面。髖臼的前下部骨緣凹入,叫髖臼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