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引流

髖關節引流

發布時間:2020-08-18 10:07:11

1、髖關節康復訓練

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人,以下動作應盡量避免,否則您的人工髖關節發生松動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術後早期禁止"蹺二郎腿",更不要在蹺二郎腿的同時施壓
●禁止坐低矮凳(20cm左右),包括蹲便
●禁止直腿從高處跳落
●避免做劇烈運動
●避免摔倒
●不論平卧位還是行走時盡量不要向外旋轉您的髖關節。
●側卧位時盡量不要向手術側側卧
為了使您輕松愉快地完成訓練,我們為您制定了以下訓練計劃:

術後72小時內
-

1.傷口處放置引流管……
傷口處放置引流管,避免術後血腫的發生,24~72小時後拔除。

2.早期應盡量平卧……
早期應盡量平卧,手術一側腿向外打開30o,膝關節前面和足尖保持向上,雙腿內置入三角枕。避免向手術側翻身。可以側卧後,睡覺時最好在兩腿之間放置一個枕頭。

3.抬高手術一側腿……
抬高手術一側腿,主動屈伸踝關節。有條件者使用下肢靜脈泵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4.72小時內疼痛將較劇烈……
72小時內疼痛將較劇烈,術後早期疼痛多因手術創傷所致,適當服用鎮靜止痛葯或採用病人自控型止痛泵,減少疼痛刺激,以保證病人較好地休息。

5.術後一般使用抗生素……
術後一般使用抗生素,具體需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6.全身靜脈麻醉的病人術後常規霧化吸入……
全身靜脈麻醉的病人術後常規霧化吸入,鼓勵排痰防止肺部感染。多飲水,多吃粗纖維和多維生素類食物防止便秘。

術後1~3天
-此期訓練以恢復肌肉力量和促進下肢血液流動為目的,防止血栓形成。但暫不活動髖關節。

1.屈伸踝關節
慢慢地將腳尖向上勾起,然後再向遠伸使腳面綳直。每隔5~10分鍾就可以練習數次;手術後立即開始直到您完全康復。

2.轉動踝關節
由內向外轉動您的踝關節;每天3~4次,每次重復5遍。

術後3天~2周
-此期可以開始進行一些卧位髖關節活動,以恢復肌肉力量,逐漸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為目的。

1.3~13天使用關節被動活動器(cpm)
術後早期CPM的使用既可以使剛剛更換的人工關節提前進入角色,有效地防止周圍軟組織粘連又可以對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CPM開始活動度:30o~40o,2次/日,每次30~60分鍾,逐日加10o,達到100o~120o止

2.1屈伸膝關節
每天3~4次,每次重復10遍以下三種練習方式之一:
1) 屈伸膝關節:如圖所示屈曲膝關節使您的腳跟滑向臀部,然後伸直。注意不要使膝關節向兩側擺動。

2.2臀部收縮
每天3~4次,每次重復10遍以下三種練習方式之二:
2) 臀部收縮:平卧位使臀部肌肉綳緊,保持5秒鍾。

2.3外展練習
每天3~4次,每次重復10遍以下三種練習方式之三:
3) 外展練習:平卧位伸直腿盡量向兩側分開,然後收回,注意不要完全並攏。

3.1股四頭肌收縮
綳緊您的大腿前方肌肉(股四頭肌),盡量伸直膝關節,保持5~10秒鍾,每隔10分鍾練習10次或直到您感覺大腿肌肉有點兒疲勞。

3.2股四頭肌收縮
直腿抬高:綳緊您的大腿前方肌肉,盡量伸直膝關節,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秒鍾,慢慢放下。重復練習,您會感覺大腿肌肉有點兒疲勞。

手術2周後
-  此期以恢復正常髖關節活動度和增強肌肉力量為目的。
  如果您的人工髖關節是骨水泥型的,那麼此期您的人工髖關節已經可以負重了,可以逐漸坐起,並開始練習站立和行走。但請您務必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下康復訓練內容。

1.14~21天起坐,坐床沿,坐椅子。
從椅子上站起時,首先身體要挪到椅子邊緣,把患肢放在前面,讓健側腿承受身體大部分重量,主動進行屈髖屈膝、伸髖伸肢運動,可繼續使用關節被動活動器。

2.22天起醫生雙手平舉扶患者雙手,練習平地步行
22天起醫生雙手平舉扶患者雙手,練習平地步行,每次100~300步,2~3次/日。
走路不在多,而要走正確,同時練習等步上下梯,上樓梯時先邁健腿,下樓梯時先邁患腿。平步時足不要外旋或內旋,不要拖步,跳步,不要跛行,要大膽讓患髖負重。切記避免意外跌倒。一般不用拐杖,以免延晚獨立行走期。第4周起同時練習下蹲,起立和立地踏步。

3.站立練習
手術不久您就可以下床站立。開始的時候您會感覺頭暈,所以您一定要有人在身旁幫助。直到您有足夠的力量站立。進行站立練習時您一定要扶著床旁或牆上的扶手。每天3~4次,每次10遍。

4.站立抬腿練習
雙手握住扶手抬起您的患肢,注意抬腿時膝關節不要超過腰部。每次2~3遍。

5.站立外展練習
注意保持您的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每次2~3遍。

6.站立後伸練習
將患肢慢慢後伸,注意保持上身直立,每次2~3遍。

2、髖關節壞死引起血澄高,引流後要什麼時候進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 股骨頭壞死手術,而且是二次手術之間的間隔是比較長的,建議:具體時間需要看患者的恢復情況而定,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的醫生詢問: 查看原帖>>

3、髖關節置換術後血漿引流管拔管指征

您好,引流液在50毫升以下。

4、髖關節置換術多久恢復正常

理論上講,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
實際上,最好等術後一周左右,既不影響術後恢復,也不會增加傷口出血,影響傷口癒合
至於恢復正常走路的時間,跟病人情況、術前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相關性的。比如,年齡較輕的病人,肯定要比年齡大的病人恢復時間短;術前能正常走路的肯定比術前不能正常走路的恢復時間短。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而且,跟手術做得好壞也有很大關系,這是顯而易見的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

髖關節置換術後不單純是身體的恢復,更需要預防並發症。大手術給病人體力帶來很大消耗,病人很需要卧床恢復體力,但卧床太久會產生褥瘡、肺炎、誘發心臟病。一旦出現這些並發症則嚴重影響整體的康復。另外,缺乏運動時肢體血流會減慢,血流緩慢的時候血管內的血液容易發生凝固,造成血管栓塞,堵塞血管的栓子如果脫落,順著血液流到心臟進一步流到肺臟則會堵住肺臟的大血管,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手術後要早起下地運動,預防並發症的發生。

手術後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康復運動合適呢?應該說手術結束後越早恢復運動越好,但由於傷口一般放有將傷口內的瘀血引流出來的管子,在引流管拔出之前不方便下地行走,所以手術當天一般只能在床上做被動的運動,如按摩下肢,這樣可以促進下肢血流加快,預防血管的栓塞。手術後第一天就可以把引流管拔除,拔除引流管後就應該下地練習下地行走了。年齡太大的病人,比如9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手術是不是可以酌情考慮晚幾天下地呢?恰恰相反,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手術後卧床並發症,就越應該早下地行走。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恢復選擇何種運動比較好呢?這個沒有統一的意見,應該因地制宜,但有統一的原則,那就是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比方手術當天可以幫患者按摩下肢的肌肉和關節,術後第一天上午可以增加床上運動,讓患者自己練習在床上屈伸下肢關節,主動抬高下肢,下午就可以練習下床站立,如果病人體力允許,除了站立之外還要增加逐漸練習行走。術後第二天開始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次數和行走距離。術後5-7天就要開始練習上下樓梯、登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運動的協調性。術後兩周,如果病人體力較好,在能站穩不摔倒的情況下可以逐漸放棄助行器練習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原發病、手術中使用的人工關節假體類型、有沒有使用骨水泥固定等等對手術後的運動恢復有沒有影響呢?一般是沒有影響的,只要患者沒有感覺到手術部位的疼痛,就可以完全負重,也就是說將身體的重量完全放在手術的肢體上。除非手術中因為患者骨頭結構缺損比較大進行了重建,一般都能在術後一到倆天內恢復下地行走。手術中如果重建了骨頭,也應該早期下地,但醫生可能會告訴病人手術側的肢體不能負重或者不能完全負重,需要拄拐來代替患側肢體的負重。

患者術後選擇何種運動要根據患者本身的情況及醫院的條件來定,注意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注意不要摔倒,上下床時預防關節脫位。為了預防並發症和增加康復速度,髖關節關節置換術後的病人應該能走的時候不要站,能站的時候不要坐,能坐的時候不要躺。如果運動後感覺傷口疼痛加重或者夜間疲勞感很重,說明運動量過大,需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5、我2月份做了髖關節積液切開沖洗引流手術。出院後多活動,偶爾受涼,手術至今已有五個月左右,腿還是疼

我真的服了這個病也要手術!!!!!500多塊錢就把你治好了,看看你現在!!!

6、髖關節置換後引流管傷囗的線什麼時候拆最好

這個情況你這個地方這個像頭一般不用刻意去管他幹啥,千萬下,等到你這個地方的刀口正常開線了的話,順便把這個地方也拆線了就可以了呀

7、化膿性髖關節炎要引流多久

沒膿就可以不引了,時間要看你弟的身體狀況及恢復能力

8、左腿髖關節內有積液,請問怎麼辦?

你好,導致髖關節滑膜炎的原因為髖關節滑膜的炎症,細胞滲透性增強,關節腔產生大量積液,導致關節腔內壓力升高,使股骨頭供血不足易成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誘發因素,如果治療方法不當,可轉為化膿性關節炎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外用活血止痛的中葯,口服消炎抗感染及舒筋活血片治療並關節制動、注意休息及增加營養。祝你早日康復。

與髖關節引流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