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注射位置圖

髖關節注射位置圖

發布時間:2020-08-16 00:58:50

1、髖關節打玻璃酸鈉方法

您好!髖關節玻璃酸鈉注射多用於髖關節外傷性關節炎骨折增生,注射時應與聯合利多卡因和激素連用,自腹股溝處進針,7天注射一次,連用4周。

2、各種注射法的名稱和進針角度

一、皮內注射法(ID)  皮內注射法是將小量葯液注入表皮與真皮之間的方法。  (一)目的  1.用於各種葯物過敏試驗,以觀察局部反應。  2.預防接種。  3.局部麻醉的先驅步驟。  (二)部位  1.皮膚試驗 取前臂內側下段。因該處皮膚較薄,皮色較淡,易於注射和辨認。  2.預防接種 常選用三角肌下緣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盤內放無菌1ml注射器和4.5~5 號針頭,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做皮試前,應詳細詢問有無過敏史,如對需要注射的葯液有過敏史,則不能作皮試,應和醫生取得聯系,更換其他葯物後再作試驗。  2.用1ml注射器及針頭,抽取葯液,排盡空氣。  3.選前臂掌側(或三角肌下緣部位),用70%酒精棉簽消毒皮膚待干,左手綳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使針頭斜面向上,和皮膚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內(圖10-5)。  4.待針頭斜面進入皮內後,放平注射器,注入葯液0.1ml, 葯量要准確,使局部形成一圓形隆起的皮丘,皮膚變白,毛孔變大。  5.注射完畢,迅速拔出針頭,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時觀察反應。  圖10-5 皮內注射法  6.如需作對照試驗,用另一注射器和針頭,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滲鹽水20分鍾後,對照觀察反應。  (五)注意事項  皮膚消毒忌用碘酊,進針勿過深,拔針不按壓,以免影響結果的觀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將小量葯液注入皮下組織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達到葯效、不能或不宜經口服給葯時採用。如胰島素口服在胃腸道內易被消化酶破壞,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葯或術前供葯。  3.預防接種。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緣、上臂外側、腹部、後背及大腿外側方(圖10-6)。  圖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1-2m注射器和5.5~6號針頭,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選擇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進行皮膚消毒,待干。  2.將葯液吸入注射器,排盡空氣,左手綳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針栓,針頭斜面向上和皮膚呈30度到40度角,過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圖10-7),迅速刺入針頭的三分之二,放開左手固定針栓,抽吸無回血,即可推注葯液。  3.注射完畢,用消毒棉簽輕按針刺處,快速拔針,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項  1.針頭刺入角度不宜大於45度,以免刺入肌層。  2.盡量避免應用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葯物作皮下注射。  3.經常注射者,應更換部位,輪流注射。  4.注射少於1ml的葯液,必須用1ml注射器,以保證注入葯液劑量准確。  圖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內注射法(IM 或im)  肌內注射法是將葯液注入肌肉組織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葯量較大的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者。  (二)部位  應選擇肌肉較厚,離大神經、大血管較遠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為最常用,其次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頂點向左或右一側劃一水平線,從服務員骼嵴最高點作一垂直平分線,將臀部分為4個象限,其外上象限並避開內角(從髂後上棘至大轉子連線),即為注射區(圖10-8)。  (2)聯線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線的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圖10-8)。  圖10-8 臀大肌肌內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別置於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緣處,這樣骼嵴、食指、中指便構成一個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與中指間構成的角內。此處血管、神經較少,且脂肪組織也較薄,故被廣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以病人自體手指寬度)為標准。  為使臀部肌肉鬆弛,可取以下各種體位。  側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彎曲。  俯卧位:足尖相對, 足跟分開。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於操作。  3.股外側肌注射部位為大腿中段外側,位於膝上10cm,髖關節下10cm處約7.5cm寬。此區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部位較廣,適用於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為上臂外側自肩峰下2-3指,此處肌肉分布較臀部少,只能作少劑量注射。  三角肌九區劃分法;把三角肌的長度和寬度中線都均分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為九個區,分別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後區。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後區為三角肌肌內注射的絕對安全區。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區為相對安全區。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後區深面,因有橈神經通過,為三角肌注射的危險區。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區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內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注射器2-5ml,針頭6-6.5號,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解釋,以取得合作,協助病人取適當體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膚,待干。  3.吸取葯液排盡空氣,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綳緊皮膚,右手持針,如握筆姿勢,以中指固定針栓,針頭與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內。一般約進針2.5~3cm(消瘦者及兒童酌減)。  4.松開左手,抽動活塞,如無回血,固定針頭,注入葯物。注射畢以消毒棉簽按壓進針點,快速拔針。  5.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五)注意事項  1.切勿把針梗全部刺入,以防針梗從根部折斷。  2.兩種葯液同時注射時,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長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應交替更換,避免硬結的發生。  3.兩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損傷坐骨神經的危險,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發育不好,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處注射  (六)病區內集中進行肌內注射  1.在同時間內為多數病人作肌內注射時,可將用物、葯物注射本放於治療車上,治療車下層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療碗,內襯紗布,以收集用過的注射器及針頭,然後推車到病房,按病床順序邊吸葯,邊注射。  2.在同一時間內為多數病人作肌內注射時,需准備集體用的治療盤,內放無菌巾、注射器及針頭、葯物,治療碗一隻,內放消毒液紗布。  3.操作方法  (1)治療盤上鋪無菌治療巾(雙層)。  (2)核對大、小注射卡,將小卡按床號固定在治療盤內,准備葯物。  (3)吸取葯液,套上安瓿,放在無菌治療盤內,使活塞柄對准小注射卡,最後蓋上無菌治療巾備用。  (4)按床號順序核對,向病人解釋後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紗布擦拭雙手後,再行注射。   

四、靜脈注射法(IV或iv)  靜脈注射法是將葯液注入靜脈的方法。  (一)目的  1.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內注射,需迅速發生葯效時,可採用靜脈注射法。  2.葯物因濃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採取其它注射方法。  3.作診斷、試驗檢查時,由靜脈注入葯物,如為肝、腎、膽囊等X線攝片。  4.輸液和輸血。  5.用於靜脈營養治療。  (二)部位  常用的有肘窩的貴要靜脈、正中靜脈、頭靜脈,或手背、足背、踝部等處淺靜脈。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注射器(根據葯液量選用),針頭6.2-7號或頭皮針,止血帶,治療巾或一次性紙巾。按醫囑備葯物。  (四)操作方法  1.將備齊用物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  2.用注射器吸取葯液,排盡空氣,套上安瓿。  3.選擇合適靜脈,以手指探明靜脈方向及深淺,在穿刺部位的肢體下墊治療巾或紙巾,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約6cm處扎緊止血帶,用2%碘酊消毒皮膚,待干後以70%酒精脫碘,囑病人握拳,使靜脈充盈。  4.穿刺時,以左手拇指綳緊靜脈下端皮膚,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針頭斜面向上,針頭和皮膚呈20度角,由靜脈上方或側方刺入皮下,再沿靜脈方向潛行刺入。  5.見回血,證實針頭已入靜脈,可再順靜脈進針少許,松開止血帶,囑病人松拳,固定針頭,緩慢注入葯液。  6.在注射過程中,若局部腫脹疼痛, 提示針頭滑出靜脈,應拔出針頭更換部位,重新注射。  7.注射畢,以消毒棉簽按壓穿刺點,迅速拔出針頭,囑病人屈肘按壓片刻。清理用物。  8.注意事項  (1)注射時應選擇粗直、彈性好、不易滑動的靜脈。如需長期靜脈給葯者,應由遠心端到近心端進行注射。  (2)根據病情及葯物性質,掌握注入葯液的速度,並隨時聽取病人的主訴,觀察體征及其病情變化。  (3)對組織有強烈刺激的葯物,注射前應先作穿刺,注入少量等滲鹽水,證實針頭確在血管內,再推注葯物,以防葯液外溢於組織內而發生壞死。  9.靜脈注射常見失敗的原因。  (1)針頭斜面一半在血管內,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斷斷續續,注葯時溢出至皮下,皮膚隆起,病人局部疼痛。  (2)針頭刺入較深,斜面一半穿破對側血管壁,見有回血,但推葯不暢,部分葯液溢出至深層組織。  (3)針頭刺入過深,穿透對側血管壁,葯物注入深部組織,有痛感,沒有血,如只推注少量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五、股靜脈注射法  (一)目的 常用於急救時作加壓輸液、輸血或採集血標本。  (二)部位 股三角區,在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劃一聯線的中點為股動脈,股動脈內側0.5cm為股靜脈。  (三)用物 注射盤內10ml或20ml無菌乾燥注射器、紗布、試管。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平卧,下肢伸直略外展,局部常規消毒,待干。  2.術者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然後於股三角區捫股動脈搏動,或找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聯線中點的方法作股動脈定位,再消毒穿刺點及術者手指,並用左手手指加以固定。  3.右手持注射器,針頭和皮膚呈90度或45度角,在股動脈內側0.5cm處刺入,見抽出暗紅色血提示已達股靜脈,固定針頭,根據需要採取血標本或注射葯物。  4.抽血或注射畢,局部用無菌紗布加壓止血3-5分鍾,確認無出血,方可離開。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項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防止感染。  (2)抽出為鮮紅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動脈,應立即拔出針頭,緊壓穿刺處5-10分鍾,直至無出血為至。  六、動脈穿刺注射法  (一)目的 作血液氣體分析; 重度休克,須經動脈輸入血液以增加有效血容量;施行某些特殊檢查(如腦血管造影);施行某些治療(注射抗癌葯物)。  (二)部位 採集血標本常用橈動脈與股動脈。橈動脈穿刺點位於前臂掌側腕關節上2cm、動脈搏動明顯處。股動脈穿刺點見前面。  (三)用物 注射盤內加無菌的5ml或10ml乾燥注射器,7號針頭及標本容器,手套。若作治療、檢查,另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規消毒,范圍要廣泛,術者立於穿刺側,戴手套或用2%碘酊與70%乙醇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以固定欲穿刺的動脈,右手持注射器,在兩指間垂直或與動脈走向呈40度刺入動脈,見有鮮紅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針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射葯液或采血。操作完畢,迅速拔出針頭,局部加壓止血5-10分鍾。

3、打針的准確注射部位?

臀大肌注射區域定位方法 臀大肌是臀肌中最大且表淺的肌肉,近似四方形,幾乎占據了整個臀部;其外上1/4肌質豐厚,神經和血管細少是臨床肌內注射最常選用的部位

4、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注的具體部位在哪裡

你好,皮內注射的部位主要在上肢的內側,皮下注射的部位主要在上肢的三角肌部位,或者大腿內側等,肌注的部位在臀部。

5、股外側肌注射定位時取什麼位置

網路里有: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為臀大肌,其次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對注射部分的精確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從臀裂頂點向左或右劃一水平線,從髂嵴最高點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線,將臀部分為四個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開內角為注射區。連線法:從髂前上棘到尾骨連線的外三分之一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該處血管、神經分布較少,且脂肪組織較薄,目前使用日趨廣泛,定位方法有兩種: 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別置於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緣處,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間構成一個三角形區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構成的角內。b骼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病兒應以其手指的寬度為標准。
股外側肌注射定位:位置為大腿中段外側:一般成人可取髖關節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圍,該處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且部位較廣,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側,肩峰下2~3橫指處。此處肌肉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劑量注射。

6、肌肉注射部位有哪些?如何定位?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1)十字法:從臀裂頂點向左或右劃一水平線,然後從髂脊最高點上作一垂直平分線,在外上方四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避開內角)。(2)聯線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聯線的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
2、臀小肌注射法體位:
(1)側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彎曲。
(2)俯卧位:足尖相對,足跟分開。
(3)仰卧位:注射時,囑病員肌肉放鬆,勿緊張。
(4)坐位:囑坐好,放鬆局部肌肉。
3、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別置於髂前上棘和髂脊下緣處,髂脊、食指、中指便構成一個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構成的角內。
(2)以髂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病兒以自己手指寬度為標准)。
4、股外側肌注射法定位:
部位為大腿中段外側,大約7.5厘米寬,位於膝上10厘米,髖關節下10厘米左右。
5、上臂三角肌注射法定位:
部位為上臂外側,自肩峰下2-3橫指。

7、屁股打針要打在屁股的哪個位置才是正確的?

肌肉注射是一種常用的葯物注射治療方法,指將葯液通過注射器注入肌肉組織內,達到治病的目的。不是什麼情況下都能進行肌肉注射的,如在注射部位有硬結、感染時就不宜做肌肉注射治療。肌肉注射主要適用於:不宜或不能做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時,以及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葯量較大的葯物時。 在進行肌內注射之前要做相關的准備工作。包括注射部分的定位和相關葯品、器材的准備。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為臀大肌,其次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對注射部分的精確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臀大肌起自髂後上棘與尾骨尖這間,肌纖維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注射時應避免損傷坐骨神經。坐骨神經起自股叢神經,自梨狀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注射時注意坐骨神經體現投影:自大轉子尖至從骨結節中點向下至胭窩。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該處血管、神經分布較少,且脂肪組織較薄,目前使用日趨廣泛,定位方法有兩種: a以食指尖和中指類分別置於骼前上棘和骼吟下緣處,在骼峪、食指、中指之間構成一個三角形區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構成的角內。 b骼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病兒應以其手指的寬度為標准。 股外側股注射定位:位置為大腿中段外側:一般成人可取髖關節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圍,該處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且部位較廣,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取得臂外側,肩峰下2~3橫指處。此處肌肉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劑量注射。 體位:可取坐位或卧位。 (1)卧位:臀部肌內注射時,為使局部肌肉放鬆,減輕疼痛與不適,可彩以下姿勢: 側卧位:上腿伸直,放鬆,下腿稍彎曲。 俯卧位:足尖相對,足跟分垂,頭偏向一側。 仰卧位:常用於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採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較為方便。 (2)坐位:為門診病人接受注射時常用體位。可供上臂三角肌頭,如注射用葯為油劑或混懸液,需備較粗的針頭;按醫囑備葯液。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排攜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 (2)幫助病人取適當體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單獨用3%絡合碘消毒皮膚,待干。 (3)排盡抽取葯物之注射器內空氣。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開皮膚,右手持針如握筆姿勢,以中指固定針栓。針頭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內,一般進針約2.5~3cm(針頭的2/3,消瘦者及病兒酌減)。 (5)松開左手,抽動活塞,如無回血,固定針頭,注入葯物。注射畢,以干棉簽按壓進針處,同時快速拔針。 (6)幫助病人卧於舒適體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應注意下列問題: (1)需要兩種葯液同時注射,應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無回血時,方可注入葯物。 (3)注射部位適合於個體。2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股注射,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發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損傷坐骨神經的危險。 (4)定位準確,尤其是臀大肌注射應避免損傷坐骨神經。 (5)切勿將針頭全部刺入,以防針頭從銜接處折斷。一旦針頭折斷,保持局部及肢體不動,迅速用血管鉗夾住斷端拔出。如斷端全部進入肌肉,則行手術取出。 (6)需要長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經常更換,以防局部形成硬結,若出現硬結,則可採取熱水袋或熱濕敷、理療等處理。 怎樣護理肌肉注射的孩子? 肌肉注射是小兒患病時常用的一種給葯方法。一般常用於葯物不宜口服、病兒不能口服葯物,或根據病情需要快速葯物效果的時候。一般情況下,肌肉注射雖然由護士執行,但作為家長也應該協助做好護理工作。 (1)對懂事的孩子,應給予說明打針的必要性,讓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應給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緊張害怕心理,減少不良反應。 (2)協助護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三對工作,務必做到准確無誤。 (3)如葯物在使用前需作過敏試驗,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有無異常或不適。如有無胸悶、氣短、呼吸不暢、蒼白、青紫或煩躁不安,以便及時報告醫護人員,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4)肌注過程中,對嬰幼兒要固定好,不讓其掙扎亂動,以免弄斷針頭。 (5)注射後不要立即離開,應停留在醫院觀察15分鍾左右。 (6)肌注後應讓孩子休息一段時間,不要作劇烈的跑動。肌注後如孩子訴說打針部位疼痛,走動不便,要嚴密觀察。必要時到醫院請醫生檢查。 (7)肌注後葯物引起的局部硬塊,可用熱敷或艾條促其吸收。

與髖關節注射位置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