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鏡手術後遺症

髖關節鏡手術後遺症

發布時間:2020-08-15 00:27:54

1、脫臼有後遺症嗎

又稱關節脫位。因外力或其它原因造成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因外傷引起者為外傷性脫位;因關節病變引起者為病理性脫位;脫位後,關節面完全喪失對合關系者為完全脫位;部分喪失者為半脫位。外傷性脫位較多見,且多發生在青壯年。最易發生脫位的關節是肘關節,其次是肩及髖關節。傷後關節局部疼痛、腫脹、活動障礙及出現畸形,多可據此作出診斷。為了確定脫位的方向、程度及是否合並骨折,X線檢查是必要的。對脫臼者應及時進行手法復位,越早越好。復位後應使關節固定於穩定位置2~4周;解除固定後還應進行主動的功能鍛煉,以利恢復關節功能。如果手法復位失敗,應行手術切開復位
復發性或俗稱習慣性肩關節脫臼,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可以把肩關節弄脫位,然後,又可以再弄回正常位置,也就是患者可以」表演〃自己的肩關節自由進出;第二類是最常見的,主要是因為創傷,也就是經由外力造成肩關節脫位後的後遺症。
成因
第一類的習慣性肩關節脫臼的患者,沒有明顯創傷的病史,而且身上多處關節也可能有過度伸展及鬆弛的現象。譬如說,大拇指可以輕易後折並觸及前臂;肘關節或膝關節過度挺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先天性身體的組織較鬆弛而造成的關節不穩定,而且是多方向性的。至於第二類,其因受傷後造成的習慣性脫位,多是因為明顯的創傷,如運動傷害,像投擲動作太過用力,或投擲過程忽遇阻力,柔道、角力等身體接觸的技擊運動;又如摔倒時以手撐地,或是肩膀著地等意外的動作,造成肩關節脫位,幾乎都是前方向的脫臼,在保守治療636f70797a6431333332633034(關節復位)後,又再發生脫位或半脫位的情形。
臨床表徵
第一次的肩關節因受傷而脫位的經驗是非常深刻的,原因不外劇痛,感覺肩膀脫出,並且隨之卡住而動彈不得。大多數的人都需要再次經由外力(西醫或中醫)才能將肩關節」復位〃,少部分的人可經由自己或同伴的協助而」拉〃回去。總之,經過一番折騰之後,」脫落的肩膀又回去了〃,在經數周休養,肩膀又恢復了正常的功能。但是某一天,患者在運動或是工作時做肩膀上舉、外轉及外展的動作,簡單的說,就是一個類似投擲的動作,肩關節又掉出來了,卡住、劇痛,其無法自己」 弄〃回去,這是復發性脫位;也可能是感覺」卡〃一聲,肩膀扭到了而且突然不聽使喚,但可以自己將其轉回去,這是復發性半脫位。脫位再復發的機率和第一次發生脫位時的年紀有密切的關系。據統計,第一次因創傷造成肩關節脫臼,如發生在20歲以下的年輕人,則以後再復發脫位的機率為60%到95%;如發生在20至30歲的人,則復發機率為40%到70%;發生在30歲至40歲,則其復發機率為10%至40%;如發生在喜好運動的年輕人,則復發機率亦可高達80%。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一但復發性脫位開始發生後,就會限制了許多肩關節的正常活動及動作,不僅無法從事許多運動及工作,即便自己再小心、再注意,都常會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不經意的發生脫位或半脫位,如拉扯重物、穿脫衣服, 睡覺翻身等。脫位的次數愈多,就會發覺肩關節愈易脫位,自己也愈會「自行復位術」,當然關節的活動范圍也就受到更多的限制。
病理
問題出在第一次受傷時,肩關節內維持穩定的重要構造(肩盂唇韌帶),因關節脫位而從間盂的邊緣撕裂,並且和骨頭剝離。之後雖然關節復位,但受傷的部位沒有癒合,形成一永久性的缺口,而無法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度。90%以上的肩關節脫位都是由前方脫出,所以,肩盂唇韌帶剝離處亦位於肩盂的前下方,也就是如此;再脫位都發生在肩上舉外展及外轉的動作。另外脫位次數多了,前方的關節囊亦被」撐〃的變成愈來愈鬆弛,也使得脫位愈易發生。脫位一次,關節就受傷一次,不但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或是剝離掉落,甚至也會造成上盂唇韌帶的撕裂。大多數的病人對於肩關節」進進出出〃的不穩定不以為意,認為只要多加註意某些不良姿勢或避免某些活動,其就可以減少脫位發生的機會;有些人也認為許久才脫出一次影響不大;更有人認為自己愈來愈會自行復位,是否病情減輕了?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及我們自己的經驗顯示,常時間的肩關節不穩定,累積了多次的脫位或半脫位,這都會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而有很大的機會得到肩關節炎
治療
對於先天性的習慣性脫位的治療,由於沒有明顯病灶,問題出在組織結構鬆弛,所以原則上以保守(非手術)復健治療為主,訓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加強肌力來幫助穩定關節。成效約為80%,除非得已,才以手術方式縮緊關節囊膜,減少關節活動的范圍以維持穩定。至於,創傷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則分兩方面來說:在急性期,也就是第一次脫臼發生時,以往都是使用保守關節復位術後就」靜觀其變〃,但是對於年輕人及愛好運動患者的高復發率(80%―95%),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更好的治療方式以降低」明明知道,必然會發生〃的不良預後。近年來,由於關節鏡手術的發展,以微創傷口的手術技術,針對年輕人,運動員,愛好運動的患者,或特殊職業的軍人、警察等在其第一次肩關節脫臼後,適時予以修補剝離的肩盂唇韌帶,以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及所帶來的困擾,與復發後再治療的復雜性。關節鏡手術的結果可以將這些高復發率患者復發的機會降至 10%―20%以下。另一方面,保守復健治療對於創傷後習慣性脫位的效果並不好,成功率不到20%。但這些病灶如果以手術的方式矯正,縫合撕離的韌帶並收緊鬆弛的關節囊膜,術後以肩吊帶保護二至四周,並開始被動關節活動,八周開始肌力訓練,十二周恢復日常生活活動,四至六個月恢復運動。我們統計過去10年間手術成功率可達95%。近年來,我們更開始使用關節鏡手術的方式來治療,除了前述急性期第一次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更對於某些習慣性脫位而其病灶受傷並不是太嚴重的患者進行修補。關節鏡手術的好處是傷口小(三個小洞),術後較不痛,較容易復健,關節不易僵硬,容易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及功能。短期的治療效果和開放式手術的結果差不多。
建議
不要輕忽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重要性,診斷要先確定(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磁振造影),才決定治療方向。非因受傷引起的習慣性脫臼最好以復健的方式治療。由受傷造成的脫臼則最好已手術的方式治療。唯有將不穩定的關節轉為穩定的關節,才有機會享受無拘無束的活動,並減少關節炎發生的機會。

2、右髖關節滑膜軟骨瘤診斷是否正確,手術是否簡單?【滑膜軟骨瘤】

你好:
患兒有沒有外傷或臀部注射葯物病史等情況?髖關節游離體很少見於小孩子,有條件可以拿影像學資料來我院就診。

(北京腫瘤醫院白楚傑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髖關節脫位

你去醫院拍個片子吧。X光就好了。不治的話估計以後會難受。

4、髖關節炎能治好嗎

你好,骨關節炎的手術治療骨關節炎症狀十分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的,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干預。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有人主張先行關節鏡下關節清掃術,這一類手術對有些病人術後近期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則不能肯定。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大多數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5、關節鏡手術的後遺症

關節鏡手術屬於微創手術,後遺症?留疤算么?
簡單點說,任何手術都是創的,要切開皮膚對么,但就你的半月板1個月撕裂關節鏡手術進行處理,這個手術所造成的創傷對於你半月板撕裂造成你以後軟骨的破壞,就相當於一顆手榴彈和一顆原子彈的破壞力對比,你會選誰?

6、做了關節鏡手術後,半月板損傷能治好嗎

半月板損傷分為三級,一般一二級是影像學的表現,患者可以沒有症狀,臨床不需要治療,三級損傷表示半月板撕裂,患者有膝關節疼痛,絞索,打軟腿,彈響,上下樓梯受限,臨床查體有體征如麥氏征(+),應該行關節鏡手術。術後第二天可以下地行走。

7、北京協和醫院治療膝關節退行性骨病的專家是?

膝關節退行性骨病,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避免膝關節負重受力,平時可以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營養關節軟骨。如疼痛明顯可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配合中醫針灸理療的。經過積極治療是可以延緩發展的。

8、關節脫臼後自己掰回來,會留下什麼後遺症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多人由於意外把自己身體的關節弄脫臼,這時好多人會自己關節脫臼後自己掰回來。這種做法正確嗎?會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傷?事實上,關節脫位後應盡早手法復位,適當固定,以利軟組織修復;及早活動,以恢復關節功能。早期復位易成功,功能恢復好;復位晚則困難大,效果差。需要我們格外注意的是復位過程中切忌粗暴,以防止發生附加損傷,如骨折、血管和神經損傷等。

關節脫臼一般指的是關節穩定結構受到損傷,使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脫臼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暴力所致的關節脫位稱為創傷性脫位,另一種是由疾病所致稱為病理性脫位。關節脫位經常發生在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等部位,臨床症狀常表現為關節囊的撕裂或韌帶損傷。關節脫臼患者如果以前受過創傷,那麼脫臼後會出現程度不等的疼痛、腫脹等。脫臼的骨骼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比如脫臼的骨骼壓迫神經,會造成脫位關節以卞的肢體麻木;若壓迫血管,脫位關節以下肢體動脈波動難以觸及且肢體顏色發紫。

關節脫臼患者一般都有明顯的外傷,受傷關節處出現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有的甚至會出現關節畸形和關節窩有空虛感。在我們出現關節脫臼症狀時不能因為沒有明顯不適而拖延治療,熟不知這樣對關節的正常恢復有不利影響,有的會出現關節長歪的現象。這時我們的正確做法是不要讓受傷部位受力,應該盡早到醫院去看醫生,切記不要讓非專業人士進行復位。最後,在進行運動時,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比如拉伸、環繞等動作,這樣都可以有效避免身體出現脫臼。

與髖關節鏡手術後遺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