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蹲舉運動怎麼做
蹲舉練習在站姿下進行,雙腳與肩同寬。雙腳外旋大約10度(像站在時鍾上,左腳向11點,右腳向1點)。將杠鈴平衡放於肩上,重量放在三角肌後束和上斜方肌。背部保持直立,避免膝關節超過腳尖。大腿最低的位置不要低於水平面。
1. 大腿不能低於水平面
就前面所提及,在蹲舉時大腿低於水平面會使膝關節的屈曲角度變大。這時膝關節的壓力隨之增大,而且髕骨後的軟骨磨損也增加。長期如此將加速膝關節的退化。
此外,當蹲舉動作在低於水平面的最低位置時,壓力會促使膝關節的骨骼滑動超越另一個骨骼(例如:股骨會趨向於滑動超過脛骨),這樣會扭傷後十字韌帶(PCL)並增加膝關節受傷的機會。
2. 膝關節不能超過腳尖
在蹲舉動作中,如果膝關節超過腳尖,力矩便會增加。Fry et al (2003)比較了膝關節超過腳尖(無限制的蹲舉動作)和膝關節不超過腳尖(受限制的蹲舉動作)的兩種蹲舉的力矩。結果很明顯,受限制的蹲舉動作中,膝關節的力矩小於無限制的蹲舉動作,而髖關節力矩則大於無限制的蹲舉動作(表1)。這說明髕骨與股骨間的壓力減小了並且髖伸展肌群的訓練效果增加了。膝關節力矩的減小是因為髖關節力臂的增加;增加的力臂是因為水平面相關角度的減小,因此保持了阻力的中心在支撐點的正上方。此外,受限制的蹲舉動作中,踝關節與地面角度的增加代表腿部更加合乎正確位置,這才是正確的蹲舉技術。但是,腿部保持正直的代價是軀乾的進一步前傾,這樣會造成腰椎壓力增加。因此,腰椎受傷的機會也就增加了。
3. 在向下的過程中髕骨向著2、3腳趾的方向
按照我們正常的關節活動路線,下蹲時髕骨應與第2、3腳趾成一條直線。正確的蹲舉動作能使髕骨和股骨在正常路線下活動,同時關節表面並沒有反常或過分的接觸,因此減少關節軟骨與股骨重復活動之壓力,最終是減少了膝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機會。正常的關節活動路線也會減少內側和外側副韌帶的過分壓力而引起的關節不穩定及相關症狀。
4. 背部盡量保持直立
肩部負重的蹲舉會增加脊椎的壓力。保持直立的姿勢可以幫助平均分散脊椎的壓力。之前也提到過減少前傾可以減輕腰椎壓力。因此,可以減少背部損傷的機會。
2、右腿髖關節發出響聲
我跟你一樣,已經3年了,去年夏天醫生確診為臀肌攣縮,說想解決必須手術,我沒管,但是走路時左側屁股外側靠近大腿處會有彈響,下腰起身時外側髖關節會發出巨響。
也有可能是彈響髖,還有可能是髂脛束磨擦綜合症。
最後一種是股骨頭壞死。最後一種可以通過X光,CT,磁共振來確診,最好的辦法就是磁共振。
前兩種主要靠骨科醫生查體做一系列的屈髖實驗來證明。我也很煩惱,一走路就外側屁股髖關節受限制,走路一扭一扭的,但是不想手術。
3、為什麼我覺得平底鞋比深蹲鞋舒服多了?
在使用舉重鞋以後,由於抬高了腳後跟高,膝蓋可以進一步前移,這樣可以使軀干處於一個更加豎直的位置,對於挺舉的下蹲接鈴更為有利,所以舉重鞋不僅僅是強化腿力,更重要的是讓運動員可以發揮出最大的力量,屬於一種戰術,但由於抓和挺對其依賴性很高,因此融入於訓練之中。
4、彈響髖可以下叉踢腿嗎?
明天可以吧?只要你自己的身體可以承受的了,沒有什麼不適的感覺,都是可以的
5、足球射門問題
如果說速度慢應該增加擺腿的幅度,或是多去跑跑步,鍛煉小腿肌肉,讓它有充分的爆發力...
而旋的話,不是壞事情,用得好的話可以干擾對方守門員的判斷。不過你要想去踢直的話吃好觸球部位就好了,用腳的內腳背或是外腳背,就是腳尖的左側或右側去踢球離你最近的地方,而且助跑最好在球的正後方。
6、關節在運動中起 作用? A.支點的作用 B.杠桿的作用 C.固定的作用 D.連接的作
A
7、軸類機械零件偏心距的計算?
J
8、問偏心距怎麼計算?
偏心距計算方法:X=1.5e(1-e/2d)
其中,X、墊片厚度,e、偏心工件的偏心距離,d、被卡爪夾住部分的直徑。大偏心通常要計算配筋,而小偏心按照構造配筋即可也就是最小配筋率0.2%。
附加偏心距的物理意義:考慮由於荷載偏差、施工誤差等因素的影響,附加偏心距會增大或減小,另外,混凝土材料本身的不均勻性,也難保證幾何中心和物理中心的重合。其值取:20mm和偏心方向截面尺寸的1/30兩者中的較大者。
(8)髖關節力臂擴展資料:
一般凸輪都存在偏心距。
舉例說明:滾子推桿凸輪,推桿所在線到凸輪基圓的圓心所在線(此線與推桿所在的線平行)之間的距離。
圓也會有偏心距,這個就是它的速度中心不在圓心的時候了。速度中心到圓心的距離就是偏心距。
液壓傳動中變數泵里有一種就是靠偏心距來完成改變流量的目的的。
其實歸納起來,是點到圓心的距離,這個點一定在圓內。
9、髖關節外旋肌肉與內旋肌肉包括哪些
負責髖關節外旋的大腿肌肉這些肌肉包括(主要+次要)主要外旋肌:臀大肌閉孔內肌上、下孖肌股方肌梨狀肌臀中、小肌(後側纖維)閉孔外肌髂腰肌(髖外展狀態下協助外旋)縫匠肌股二頭肌長頭。
一個髖關節是兩塊的骨頭組成的(股骨和髖骨),髖關節的獨特解剖結構使它變得強壯而靈活,並可以控制下肢在每個承重與非承重的位置產生動作。
(9)髖關節力臂擴展資料
髖穩定中的作用:
深層外旋肌(梨狀肌、股方肌、閉孔內、外及、和上、下孖肌)是髖關節後側的穩定器。也被稱為髖部的「肩袖肌群」當在承重時,深層旋轉肌具有較短的力臂,力線都在水平面上,更重要的是把關節面壓緊,從而在運動中創造更多的髖關節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