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把自己弄漂亮點,誰來幫我?
我最喜歡這樣的問題了 因為本人有親身經歷 還可以幫到人 好開心哦
1 用VE 吧`效果是大家都認證的哦 早晚各一次 抹到睫毛上 大概半個月就有效果 一定要堅持哦
2 我就是一個但一個雙哦 郁悶死拉 所以我就用粘假睫毛的膠 用牙簽點一下 然後按照眼睛的印 塗一下 就可以咯 是不是又好用又方便呢
3 這個呢我推薦你做一些美容 因為說實話一般的秘方什麼的啊都沒有用的 去美容院 做一些瘦臉的產品吧 平時適當的在做一些臉不運動
4 眼線啊眼影啊都可以地 還有就是上面我說的第2條
5 眉毛呢是根據自己的臉型 最好找專業的紋眉師給你設計或者畫一下 本前上周做的立體織眉哦 效果我很滿意地 呵呵
6 這個也要根據自己的臉型來 自己不要隨便設計哦影響效果
7 用薑片和VE 這個么說實話也是只能讓傷疤暗淡 並不能除掉 真的 我也有的 只是暗淡哦
8 這個簡單 平時洗澡的時候多蒸一下然後做奶浴
2、呼啦圈的正確搖法
用你的垮垮肘子,左搖三圈,右搖三圈。
拓展:
一、簡介:
呼啦圈又稱健身圈,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歐美、澳日等國。由於其輕便美觀,練習活動佔地不大,很快成為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熟練者能獲得腰腹肌肉、臀部肌肉、腿部肌肉較好的運動與發展,能有效提高人體腰、髖、膝關節的靈活性、柔韌性。呼拉圈除了可當成一般玩具之外,也常用於比賽、雜技表演,或當成減肥用具使用。
呼啦圈可用藝術體操的圈代替,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練習者通過四肢或身體其他部位繞環運動,使呼拉圈繞身體旋轉。圈繞身體某一部位旋轉的時間越長,或一人同時旋轉的圈的數量越多,則表明其水平越高。這項運動對素質要求不高,練習的身體各關節的運動幅度不超出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屬自然性動作,適合不同年齡的人。呼拉圈運動趣味性強,形式生動活潑,既能培養練習者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又能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在美國中小學課外活動開展得較為廣泛。自從八十年代呼啦圈傳入中國之後,就被大眾所喜愛,呼啦圈在全國各地都相當普及。
二、運動技巧
1.雙腳站立,與肩同寬,兩臂在身後呈3點和9點位置,握住呼啦圈,使之與身體保持30公分遠。吸氣挺胸,盡力夾緊肩胛骨。
2.順時針轉動呼啦圈,直到左手置於頭部正上方,右手置於臀後。堅持10秒鍾,慢慢深呼吸,感到肌肉在拉長。
3.回到初始姿勢,逆時針轉動呼啦圈,直到右手置於頭部正上方,左手置於臀後。堅持10秒鍾,慢慢深呼吸,之後恢復初始狀態。
3、夫妻保健推拿常用手法有哪些?
推拿手法是以手和肢體的其他部分(也可藉助於器械)按照特定的技巧和規范化的動作在人體體表特定穴位和部位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它是推拿治病的關鍵之一。手法的熟練程度及如何適當運用手法,對治療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要想進一步提高治療內、婦科疾病的效果,除了辨證確切、認真負責外,在適當的穴位或部位上運用相宜的手法,顯然是一種重要的環節。
手法在臨床應用中,同樣要貫徹辨證施治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發揮手法的治療作用。在臨症時,人有老少,體有強弱,證有虛實,因此,手法的選擇和力量的運用在內、婦科推拿治療中尤其重要,過之和不及都會影響治療效果。
一指禪推法【操作手法】用大拇指指端、螺紋面或拇指橈側面著力,吸定於經絡穴位或治療部位上,肩肘關節及上肢肌肉放鬆,通過腕關節的連續擺動而帶動拇指關節的活動,使產生的力持續作用於經絡、穴位或治療部位上。
【手法要訣】(1)沉肩,使肩關節放鬆,肩部不能聳起用力,即肩部下垂之意。
(2)垂肘,上肢肌肉放鬆,肘部自然下垂,略低於腕部。
(3)懸腕,腕關節自然懸屈(切忌用力屈曲)拇指處於垂直位,便掩腕部作左右擺動。
(4)指實,拇指端、螺紋面或偏峰自然著力,吸定於治療部位上。
(5)掌虛,手握成空拳狀,四指不著掌面,拇指垂直。
(6)緊推慢移,緊推就是腕部擺動及拇指指間關節或拇指掌指關節作屈伸有節律的活動,拇指端著力點作緩慢的移動。動作靈活自然,用力均勻柔和,頻率均勻等。
【生活應用】用於頭面部,能開竅醒腦,鎮靜明目;用於胸腹部,能寬胸理氣,健脾和胃,調節二便;用於頸項、背、腰、骶部,能調節臟腑陰陽功能;用於四肢、關節,能溫通經絡、活血散淤、祛風除濕、滑利關節。
拿法【操作手法】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對稱用力,提拿一定部位,進行一緊一松的拿捏。
拿法刺激量較大,故每次每一部位或穴位所拿時間不宜過長,根據患者忍受力適當控制手法的輕重。可反復多次實施。
【手法要訣】(1)肩肘關節放鬆,手掌空虛,指腹應緊貼所拿部位或穴位。
(2)拇指和食、中兩指對稱(食、中兩指平行或中指指面壓在食指指甲上),或拇指和其餘四指對稱,用力夾住所拿部位或穴位。應蓄勁於內,貫注於指。作連續的一緊一松的動作。
(3)用力由輕而重,切忌蠻力或力用淺表。
【生活應用】由於所拿部位或穴位不同,功用也不同,用於頭部,能開竅醒腦、祛除風寒;用於肩背部,能疏風解表、舒通經絡。常應用於治療各種頭痛、牙痛、腹痛、腰痛及風濕痹痛等。
按法【操作手法】按是壓的意思,用手指、掌面或肘尖著力逐漸用力下壓,稱為按法。用指面著力的稱指按法,用掌面著力的稱掌按法用肘尖著力的稱肘壓法。
【手法要訣】(1)按壓的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輕而重,穩而持續,或下按要有節奏。
(2)拇指按:拇指伸直,拇指面著力,其餘四指張開起支持作用。
(3)掃:肘關節伸直,上肢自然下垂,用掌根、魚際著力,可單掌或雙掌交叉重疊著力下壓。
臨床常把按法與揉法結合使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即在按壓力量達到一定深度時再作小幅度的緩緩揉動,使手法既有力而又柔和。
在腹部應用時,按壓的力不宜過強,同時手掌要隨著患者的呼吸而起伏。本法的運用,切忌用迅猛的爆發力,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生活應用】指按法有開竅通閉、散寒止痛之功能;掌按法則能舒松筋脈、溫中散寒。指按法接觸面小,刺激強弱容易控制調節,適用於人體各部的經絡穴位。如按揉足三里、三陰交、胃俞穴等。
摩法【操作手法】用手掌掌面或食、中、無名指相並指面附著於穴位或部位上,腕關節主動作環形有節律的撫摩運動,稱為摩法。
摩法有掌摩和指摩之別。臨床習慣上掌摩法多用於脘、腹部;指摩法則胸、脘、腹部均用。通常掌摩法的壓力比指摩法稍大,脘腹部脂肪組織較多者宜用掌摩法。
本法為寬胸和中之法,常可配合葯物,以加強治療效果。
主治氣管炎、哮喘、心痛、胃脘痛、膽囊炎、痛經。以及痰壅阻塞、氣滯胸悶、便秘、泄瀉、尿閉、尿崩、失眠等。
【手法要訣】(1)肩肘關節及手臂放鬆,肘關節微屈。
(2)掌摩時,腕關節微伸,作主動的環形活動,帶動前臂、肘關節作小幅度的屈伸活動,使掌作盤旋運動。
(3)指摩時,食、中、環三指並攏,腕關節懸屈,作主動環轉活動,帶動前臂及三指作盤旋運動。
(4)動作自然協調,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按摩。
【生活應用】摩法主要是長時間地旋轉摩擦,通過穴位對經絡對人體產生作用。所以摩法的功用常因所摩部位不同,而體現不同的治療作用。如用於胸、腹、脅肋部,具有寬胸理氣、豁痰宣肺、健脾化濕、溫中和胃、消食導滯的作用;用於下腹部,則有調暢氣機、通調水道、清腑排濁的作用。
揉法【操作手法】用手指螺紋面、大魚際、掌根等部位著力於一定部位或某一穴位上,作輕柔緩和的環旋轉動,並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揉動,稱為揉法揉腹部,常用魚際,但要求壓力不宜過重。揉中脘、魚際,掌根,揉均可運用,但要避免手掌或手指不斷撞擊兩肋弓或劍突,以免產生局部疼痛腫脹的不良反應。運用揉法在腹部還可與摩法結合施用,組合成摩揉法。
【手法要訣】掌揉法用大魚際或掌根部著力,手腕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小幅度的迴旋混動,壓力要輕柔,揉動頻率一般為每分鍾120~160次。
【生活應用】本法有寬胸理氣、健脾和胃、活血散淤、消腫止痛等功用。本法刺激緩和舒適,老幼皆宜,臨床用以治療脘腹脹痛、痰阻氣脹、胸悶脅痛、便秘泄瀉等五臟六腑病變火功能失調。
搓法【操作手法】用兩手全掌面,挾住肢體的一定部位,或腰部、脅肋部兩側,作相對用力來回快速搓動,稱為搓法。
【手法要訣】腕關節放鬆,兩手緊挾體表,肘關節屈曲,相對用力來回快速搓動。
【生活應用】本法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放鬆肌肉、調節陰陽、調整臟腑功能之功用。本法主要運用於上肢及脅肋部。治療因肝氣不和導致的胸脅脹痛、暖氣、惡心、嘔吐、呃逆以及肺氣不宣導致的胸脅滿悶、痰鳴咳嗽等。也可用於治療因四肢筋脈不利、氣血不行而至均勻關節、筋肉酸痛,以及胸脅進傷等。
抖法【操作手法】用色手或單手握住四肢遠端,微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連續顫動,使關節有松動感,稱為抖法。
【手法要訣】(1)肩部放鬆,肘關節微屈曲。
(2)兩手相對握住腕部或單手握住腕部,以前臂的輕微屈伸運動帶動腕關節運動,使患肢作小幅度的上下顫動。
(3)動作要有連續性,頻率略快,且有節奏感。
【生活應用】本法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養心安神、滑利關節之功用。
搖法【操作手法】用一手握住(或挾住)被搖關節近端的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遠端肢體,作緩和迴旋的轉動,稱為搖法。
【手法要訣】動作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由及幅度須在生理許可范圍或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圍內進行,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而快,用力由輕而重。
【生活應用】(1)頸椎關節搖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後面或側面,用一手扶住頭側面,另一手托住下頦部,作左右徐徐搖動。
(2)肩關節搖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正面或側面,用一手扶或握住肩部,另一手托住肘部或握住手腕,作環轉搖動。
(3)腕關節搖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正面或側面,用一手握住腕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四指,作環轉搖動。
(4)腰部搖法:患者取坐位,醫者站在患者側方,一腿夾住患者下肢,兩手挾住兩肩,用力向左向右旋轉搖動。
(5)髖關節搖法:患者仰卧位,醫者站於患側,患者髖膝關節屈曲呈90度,醫者用一手扶住足跟,兩手協同,作髖關節環轉搖動。
(6)踝關節搖法:患者取仰卧位,醫者站於患者足底部,用一手托住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前掌部,在拔伸牽引下作環轉播法搖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松解粘連,增強關節活動功能。主要應用於脊柱及四肢關節。主治關節強硬,關節粘連,關節「錯縫」,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等症。
抹法用拇指螺紋面緊貼皮膚,自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線往返移動,稱為抹法。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單手或雙手同時操作均可。
【手法要訣】(1)指面緊貼皮膚作緩慢的直線或曲線往返移動,其餘四指抵住相應的部位。
(2)用力重而不板滯,輕而不浮滑。
【生活應用】抹法所施部位穴位或經絡不同,其功用也不同,如抹印堂、前額、面部迎香、人中、承漿穴有明目、醒腦開竅之功用;抹頸項兩側橋弓、頸後部有平肝降火、疏風解表之功效。
主治高血壓病、頭痛、眩暈、失眠、口眼斜、感冒等症。
滾法【操作手法】以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緊貼於治療部位上,掌指關節略屈曲,依靠腕關節最大限度的屈伸動作,使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在治療部位上持續不斷地來回運動。
【手法要訣】(1)肩關節放鬆下垂,肘關節微屈並不宜抬高,肘部離開身體約15厘米左右。各手指任其自然,不宜過度屈曲或伸直。
(2)腕關節屈曲幅度要大,使手掌背部一半以上接觸在治療部位上,上臂和前臂不宜用力。對皮肉筋脈運用壓力的著力點是在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
(3)著力點必須緊貼於治療部位上,不應有移動、摩擦、頂壓或跳動的現象。
(4)在進行腕關節屈伸動作時所運用的壓力必須要均勻,動作要協調,節奏均勻,不要時輕時重。
【生活應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淤、濡調筋骨等功用。
平推法平推法又稱擦法,分為掌推、大魚際推、小魚際推、指推,不論哪一種推法,都作直線來回平推,稱為平推法。
【操作手法】(1)掌推法:囑患者端坐方凳或站襠勢(兩手叉腰),穿單衣,醫者立於一側取站位,一手扶住患者(推胸腹扶背,推背扶胸),另一手成虛掌,著力患者體表,作直線左右平推,由上而下慢慢移動,並由下而上反復3次。前胸由鎖骨下起,至上腹部中脘穴處,左右側至腋中線。背部由大椎穴始至12胸椎,左右側到腋後線。然後醫者站於另一側,重復平推胸腹及背部,再立於患者後面,兩手同時平推兩脅肋,由腋後上向前斜下方作直線來回推動2~3分鍾。如氣喘胸悶在平推過程中同時配合用中指螺紋面按揉諸穴。如平推前胸可以按揉膻中、中府、雲門、華蓋穴,胃脘痛在平推中可以結合按揉上脘、中脘穴,平推脅肋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若見胸脅進傷,在乎推兩脅肋時,配合按揉期門、章門、大倉、肝俞、膽俞穴。平推時間宜長,以熱為度。
(2)大魚際平推:本法使用時要求暴露治療部位,常用於四肢,一手握肢端,另一手以大魚際由肢端向心方向直推,來回往返平推,稱之推三陰三陽,對四肢關節扭挫傷部位使用手法時可塗少許潤滑劑。既可提高治療效果,又能防止推破皮膚,可以結合拔伸法、搖法,最後配合熱敷。
(3)指推法:拇指螺紋面平推常使用於頸部兩側,由耳後翳風穴直線向下至缺盆穴約推15次,左右交替,男左女右,俗稱推橋弓,對高血壓、失眠病人,手法時間、次數適當延長。用於胸前時,醫者一手膚肩背,另一手拇指直立,四指平伸並攏,拇指橈側偏峰著力,用掌結合平推,俗稱擋法。常用於胸背部。本法適宜慢性病恢復期,或體質強的肥胖者,對肺氣腫、肺結核、哮喘等症,有寬胸理氣之功用。
(4)肘推法:用肘關節在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作平推的方法。
【手法要訣】(1)上肢放鬆,腕關節平伸,使前臂和手掌處於一直線上。
(2)手掌、大魚際或小魚際,指面都需緊貼治療部位(但不能硬用力壓,以免擦破皮膚),可以藉助潤滑油進行平推。
(3)以肩肘關節屈伸,帶動手掌或大、小魚際、指面作直線往返運動。
(4)動作均勻連續,用力安穩,不能屏氣。
【生活應用】本法具有溫通經絡、祛風散寒、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寬胸理氣、健脾和胃的作用。
捏法【操作手法】拇、食、中三指捏拿肌膚,稱捏法。捏脊時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節橈側緣頂住皮膚。拇指前按,兩指用力提拿肌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行。或用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兩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肌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行,本法俗稱翻皮膚。
【手法要訣】(1)捏拿肌膚不宜過多,但也不宜過少。過多則不易向前推動,過少則皮膚較痛且容易滑脫。
(2)捏拿時手法不宜過重,但也不宜過輕。過重則手法欠靈活,過輕則不易「得氣」。
(3)拿捏時不要擰轉肌膚。
(4)操作時,當先捏肌膚,再提拿、再捻動、再推動,動作要協調。
【生活應用】捏法主要用於脊柱,故有捏脊之稱。也可捏於肢體、腹部。因為該法能夠強健身體和防治多種病證,因而作為一種療法已廣泛應用。通常在應用時是由下向上而行,先捏脊1遍,第4遍時要行捏三提一法,即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
拍法用虛掌拍打體表部位。
【操作手法】操作時手指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患部。
【手法要訣】(1)上肢平伸放鬆,移動時保持直線。
(2)手掌、指面在拍打時保持水平面。
(3)動作均勻連貫,注意用力平均及節奏。
【生活應用】拍法適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對風濕酸痛、局部感覺遲鈍或肌肉痙攣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療。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擊法【操作手法】以較重的力量擊打某一體表部位,稱為擊法。主要有拳擊法、掌擊法和側擊法三種。
(I)拳擊法:握拳,腕關節伸直,以拳背或拳側緣擊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主要用於頸、腰及四肢(2)掌根擊法:手指微屈,腕關節背伸挺緊,以掌根部著力擊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主要用於臀部及大腿肌肉豐厚處,肩背部、四肢關節及指(趾)縫處(3)側擊法(小魚際):手指自然伸直,腕微屈,用手指或小魚際部擊打一定部位。可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操作時,每一部位擊打3~5次,力量由輕到重。
【手法要訣】用力要快速而短暫,垂直叩擊體表,不能有拖拉操作。速度要均勻而有節奏。每分鍾150次左右。
【生活應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對風濕痹痛,感覺遲鈍,肌肉痙攣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4、如何利用推拿手法消除運動後腰背部肌肉酸痛
運動後的肌肉酸痛學名叫遲發性肌肉酸痛。其由兩個因素決定。
1、乳酸堆積。
2、肌肉微細結構破壞所致。
乳酸堆積是因為力量訓練中糖酵解代謝中,代謝產物中有乳酸所致;肌肉微細機構的破壞會在訓練後恢復期出現癒合,癒合後的肌肉會比原來肌纖維變粗,這叫超量恢復原理,是肌肉生長的原動力。
由於訓練後肌肉微細結構破壞,立刻的按摩會使破壞情況加重,等於加劇了肌肉組織的損傷。所以按摩過的小腿會更痛,而且疼痛恢復時間也要比不按摩的那條腿慢。這就好比是頭上磕了一個包,馬上用手揉(按摩)會使包腫痛加重。
延遲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是指在激烈運動後8-24h所發生的肌肉酸痛現象,通常在運動後24~72h達到最到最高點,並持續數天才會完全恢復。DOMS好發於不習慣、大強度的離心訓練之後,在訓練結束數小時發作,並持續數日。它是運動訓練中的常見症狀,以離心訓練結束後延遲發作的疼痛和肌力減退為主要表現。由於推拿方法在各運動隊的廣泛運用及其獨特的優勢,所以在DOMS的防治上越來越受重視。
運動關節類按摩手法
1.搖法
動作要領
(1)頸部搖法:病人取坐位,術者立其身後,一字托住下頜部,另一手扶住後枕部,治療師雙手相對用力作前後左右的環轉搖動。
(2)肩部搖法:病人取坐位,術者立其患側,一手扶持患側肩部,另一手握其手腕部或肘部,治療師雙手相對用力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肩關節環形運動。
(3)大幅度搖肩法:受術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兩上肢自然下垂並放鬆。術者於其前外方,兩足前後開立呈前弓步,令其一側上肢向前外上方抬起,以一手反掌托於其腕部,另一手扶壓其上呈挾持狀。操作步驟是先將其上肢慢慢向前外上方托起,位於下方的一手應逐漸翻掌,當上舉至160°左右時,即可自虎口向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隨上舉之勢由腕部沿前臂、上臂外側滑移至其肩關節上方,略停之後,兩手協調用力,使按於肩部的一手將肩關節略向下方按壓並予以固定,握腕一手則略上提,使肩關節伸展,隨即握腕一手握腕搖向後下方,經下方至前外方45°位稍停,此時扶按肩部一手已隨勢沿其上臂、前臂滑落於腕部,呈兩手挾持其腕部狀,然後將其手臂上抬經術者胸前運轉至初始位,此過程中握腕一手應逐漸變成手掌托腕,另一手則經其腕部的下方交叉滑移回返至其腕關節的上方。此為肩關節大幅度的搖轉一周,可反復搖轉數次。
注意:在大幅度搖轉肩關節時,要配合腳步的移動,以調節身體重心。即當肩關節向上、向後外方搖轉時,前足進一小步,身體重心在前;當向下、向前外下方搖轉時,前足退一小步,身體重心後移。
(4)肘部搖法:體位同上,術者一手握待患肢腕上部,另一手托其肘部,作肘關節的小幅度環轉運動。
(5)腕部搖法:體位同上,術者一手握持患肢腕上部,另一手握持手掌部,作腕關節的小幅度杯轉運動或左右搖動。
(6)髖部搖法:病人取仰卧位,術者立其患側,一手按持膝部,另一手托持足跟,兩手協調用力,作髖關節自前向後或自後向前的大幅度旋轉運動。
(7)膝部搖法:術式基本同上,以術者托持足跟的手為主作環轉活動,小幅度搖動膝關節。
(8)踝部搖法:體位同上,術者一手托持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掌部,作踝關節的小幅度環轉運動。
(9)腰部搖法:仰卧位搖腰法:受術者取仰卧位,兩下肢並攏,屈髖屈膝。術者雙手分按其兩膝部或一手按膝,另一手按於足踝部,兩手臂協調用力,做環形搖轉運動。
坐位搖腰法:受術者取坐位,兩下肢伸直。術者一手按壓其腰部,另一手托抱住雙肩關節稍上方,兩手臂協調施力,做環形搖轉運動。
俯卧位揺腰法:受術者取俯卧位,兩下肢伸直。術者一手按壓其腰部,另一手托抱住雙下肢膝關節稍上方,兩手臂協調施力,做環形搖轉運動。
動作要領
(1)搖轉的幅度應控制在人體生理活動范圍內,由小到大,逐漸增加。由於人體各關節的活動度不同,故各關節的搖轉幅度亦不同。
(2)搖轉的速度宜慢,尤其是在開始操作時更宜緩慢,可隨搖轉次數的增加及受術者的逐漸適應適當增快速度。
(3)搖轉方向可以按順時針方向或按逆時針方向,一般情況下是順逆時針方向各半。
(4)搖動時施力要協調、穩定,除被搖關節肢體運動外,其他部位應盡量保持穩定。
(5)對習慣性關節脫位、椎動脈型頸椎病及頸部外傷、頸椎骨折等病症禁止使用患處關節搖法。
2.拔伸法
拔伸法又名「牽引法、「牽拉法」、「拉法」,包括全身各部位關節、半關節的拔伸牽引。
操作方法
(1)頸椎拔伸法:包括掌托拔伸法,肘托拔伸法和仰卧位拔伸法三種。
①掌托拔伸法:病人坐位,術者站於其後。以雙手梅指端和縲紋面分別頂按住其兩側枕骨下方風池穴處,兩掌分置於兩側下頜部以托挾助力。然後掌指及臂部同時協調用力,拇指上頂,雙掌上托,緩慢地向上拔伸1~2分鍾,以使頸椎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持續牽引。
②肘托拔伸法:病人坐位,術者站於其後方,以一手扶於其枕後部以固定助力,另一側上肢的時彎部托住其下頰部,手掌則扶住對側顏面以加強固定。托住其下額部的肘臂與扶枕後部一手協調用力,向上緩慢地拔伸1~2分鍾,以使頸椎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持續的牽引。
③仰卧位拔伸法:病人仰卧位,術者置方凳坐於其頭端。以一手托扶其枕後部,另一手扶托下頜部。雙手臂協調施力,向其頭端緩慢拔伸,拔伸時可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使頸椎得到持續的水平位牽引。
(2)指間關節拔伸法:以一手握住病人腕部,另一手搜住患指末節,兩手同時施力,向相反方向拔仲。
動作要領
(1)拔伸動作穩而緩,用力均勻而持續,方向相反。
(2)在拔伸的開始階段,用力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拔伸一定程度後,則需要一個穩定的持續牽引力。
注意事項
(1)不可用突發性的暴力進行拔伸,以免造成牽拉損傷。
(2)要注意拔伸的角度和方向。
(3)不可在疼痛、痙攣較重的情況下拔伸。
臨床應用
適用部位:本法適用於頸椎、腰椎以及四肢關節。
作用:具有整復關節,松解軟組織粘連、攣縮等功能。
應用:多用於四肢關節傷筋、錯位、脫臼以及頸、腰椎關節、椎間盤的病變。
........
5、呼啦圈的正確搖法是什麼?
用你的垮垮肘子,左搖三圈,右搖三圈。
拓展:
一、簡介:
呼啦圈又稱健身圈,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歐美、澳日等國。由於其輕便美觀,練習活動佔地不大,很快成為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熟練者能獲得腰腹肌肉、臀部肌肉、腿部肌肉較好的運動與發展,能有效提高人體腰、髖、膝關節的靈活性、柔韌性。呼拉圈除了可當成一般玩具之外,也常用於比賽、雜技表演,或當成減肥用具使用。
呼啦圈可用藝術體操的圈代替,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練習者通過四肢或身體其他部位繞環運動,使呼拉圈繞身體旋轉。圈繞身體某一部位旋轉的時間越長,或一人同時旋轉的圈的數量越多,則表明其水平越高。這項運動對素質要求不高,練習的身體各關節的運動幅度不超出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屬自然性動作,適合不同年齡的人。呼拉圈運動趣味性強,形式生動活潑,既能培養練習者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又能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在美國中小學課外活動開展得較為廣泛。自從八十年代呼啦圈傳入中國之後,就被大眾所喜愛,呼啦圈在全國各地都相當普及。
二、運動技巧
1.雙腳站立,與肩同寬,兩臂在身後呈3點和9點位置,握住呼啦圈,使之與身體保持30公分遠。吸氣挺胸,盡力夾緊肩胛骨。
2.順時針轉動呼啦圈,直到左手置於頭部正上方,右手置於臀後。堅持10秒鍾,慢慢深呼吸,感到肌肉在拉長。
3.回到初始姿勢,逆時針轉動呼啦圈,直到右手置於頭部正上方,左手置於臀後。堅持10秒鍾,慢慢深呼吸,之後恢復初始狀態。
6、誰可以幫我在百度文庫下載按摩推拿學啊,給高懸賞財富值 未解決 回答:0 | 1分鍾前
文檔摘要:
推橋弓
橋弓穴是指翳風至缺盆的連線。自上而下推。
作用及應用:本法有降壓作用,用於治療高血壓。
2. 鳴天鼓:鳳池穴
3. 搖法
注意事項:對於眩暈的患者慎用;搖動的速度不宜快,幅度大不宜大,僅在受限區域內搖動即可;搖動時應囑患者睜開雙眼以免頭暈。
4. 肩部搖法
動作要領:前下—錢前上—後上—後下—前下。
作用及應用:恢復肩關節正常運動范圍,治療肩周炎及因創傷後固定導致的肩關節粘連。
5. 髖部搖法
作用及應用:本法可增加髖關節活動范圍,治療髖關節功能受限,還可用於治療小兒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
6. 膝部搖法
作用及應用:可加大膝關節屈伸,旋轉運動的幅度。
7. 踝部搖法
作用及應用:可加大踝關節屈伸,旋轉運動的幅度。
8. 背法(後伸背法)
動作要領:醫生的臀部應頂住患者的腰部;迅速伸膝挺臀的同時,醫生應加大腰部前屈,從而加大患者腰部後伸的角度;在將患者放下時,應先確認患者能夠站穩,然後再鬆手,以防患者摔倒。
作用及應用:本法可加大腰部後伸角度,用於治療急性損傷致腰後伸功能受限時,常有立竿見影之效。還可用於腰肌急性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症之腰部後伸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