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鑽石色心是什麼
您好
色心是指透明晶體中由點缺陷、點缺陷對或點缺陷群捕獲電子或空穴而構成的一種缺陷。
在特定的條件下,很多材料中都可觀察到色心。容易產生色心的材料有鹼金屬鹵化物、鹼土金屬氟化物和部分金屬氧化物。色心可以在電離輻射的照射下產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氧化或還原性氣氛中加熱晶體得到,還可以用電化學方法產生出一些特定的色心。最常見並研究的最充分的是鹼金屬或鹼土金屬鹵化物中的F色心,F色心是俘獲了電子的負離子空位。正離子空位缺陷俘獲空穴形成的色心稱做V色心。另外,還有其他類型的色心,如H色心、M色心和R色心等。BaFBr:Eu中的F色心有F(F)和F(Br)兩種,分別對應於材料中俘獲了電子的兩種陰離子空位。這種材料中的色心可以被用來存儲X射線的圖像,當由BaF-Br:Eu材料製成的屏在X射線照射下,X射線的圖像在存儲屏內產生由F色心構成的潛像,在紅色激光的激勵下,F色光中的電子被釋放出來,與Eu2+離子復合並發出的特徵光,利用光接收設備和計算機處理可以得到X射線衍射圖像儀中,這種圖像儀可以提高醫學檢驗的效率和圖像的質量。
鑽石色心:N3色心
IB型鑽石晶體中的離散氮原子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會逐漸聚合形成2個或2個以上氮原子的聚合體,使得IB型鑽石變成了IA型鑽石。在氮的聚合過程中,最有利於生成含3個氮原子的聚合體,其次是含2個和4個氮原子的聚合體,生成其他氮原子聚合體的可能必 小。這些氮原子的聚合體都會對光產生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2個和4個氮原子的聚合體會在紅外波長范圍產生吸收,3個氮原子的聚合體會吸收藍色可風遜色使鑽石呈黃色,被稱為N3色心,是鑽石中最重要的色心之一。N3色心由三個氮原子與一個碳原子結合而成。N3色心的零聲子峰值位於415NM處,其吸收波段主要擴展到短波紫外波長,同時也向長波波段擴展到波長約420NM處。
一般情況下,N3色心總是伴隨著一個的峰值位於478NM處的N2吸收峰。N2吸收峰的強度與N3色心的強度有關,N3色心越苦心經營,N2吸收峰也越強。相對於N3色心,N2吸收峰在可見光范圍的吸收強度較弱。N2吸收峰不是一條零聲子線,因而N2吸收峰不代表一個色心,其原因是N2吸收峰不能產生相應的熒光輻射。由於在可見短波范圍波長越短人眼顏色視覺越低,位於478NM處的N2吸收峰產和平衡牟效能大於位於415MN秘的N3色心零聲子線。
N3色心和N2吸收峰組成著名的「開普「吸收光譜。」開普「光譜最早是在產於南非開普城附近的黃色鑽石中發現的,因故得名。N3色心和N2吸收峰形成一個可風遜色吸收帶,一般在光譜儀下觀察到的是位於415MN處的一條強吸收峰線,所以N3吸收峰又被之為「開普」線。所有的IA型鑽石都具有「開普」線,因而絕大多數的天然鑽石都具有吸收強度不同的「開普『線。
當IA型和IB型鑽石含量相同時,IA型鑽石要比IB型鑽石的黃色飽和度低很多。這一現象說明,當IB型鑽石中的離散氮原子在高溫高壓下形成IA型鑽石中的聚合氮色心時,氮原子對可風遜色的吸收減弱。IB型鑽石中的離散氮原子在可見光的短波范圍產生一個很寬的吸收帶。IA型鑽石中的聚合氮所產生的N3色心在可見了光波長范圍主要產生一個很窄的415NM吸收峰,其寬吸收帶位於可見光的短波末端和紫外范圍,對於顏色的視覺影響很小。另外一部分氮原子生成2個和4個氮原子的聚合體,在可見光波長范圍沒有吸收。由於以上原因,IB型鑽石中的氮離散原子要比在IA型鑽石中相同含量的氮原子聚合體對短波光的吸收強很多,鑽石產生的黃色飽和度也相應高很多。人工合成鑽石時,氮原子以離散的形式存在,屬於IB型。當含離散氮的合成鑽石再經高溫高壓處理後,部分離散的氮原子會形成聚合體,產生聚合氮色心,其黃色變淺,從而達到改善顏色的目的。
2、子女的血型與父母的血型是什麼樣的關系?
父母的血型和自己的關系
父母血型———子女可能有的血型————子女不可能有的血型
O×O--------------O-----------------------A、B、AB
A×O--------------A、O--------------------B、AB
A×A--------------A、O--------------------B、AB
A×B--------------O、AB、A、B-------------無
B×O--------------B、O--------------------A、AB
B×B--------------B、O--------------------A、AB
AB×A-------------A、B、AB-----------------O
AB×B-------------A、B、AB-----------------O
AB×AB------------A、B、AB-----------------O
AB×O-------------A、B---------------------O、AB
3、GHS-R1a是什麼受體
GHS-R1a--Ghrelin功能性受體。Ghrelin是近年來發現的內源性生長激素促泌受體(GHSR)的天然配體。99年kojima1等首次在大鼠及人的胃中分離了這一多肽。因其在促進GH分泌,調節能量代謝過程,調節胃腸功能,調節心血管系統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故已成為各科的研究熱點之一。
GHSR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其結構在不同屬中高度保守,受體分布也很廣。6 GHSR可分為Ia型和Ib型。其中GHS和ghrelin與Ia型GHSR結合發揮促GH作用6, ghrelin的功能性受體GHS-RIa主要分布於下丘腦弓狀核,腹內側核,漏斗核,海馬區及腺垂體,其中在弓狀核前外側,背側及連接三腦室底漏斗部,腹內側核的腹側和背側的神經元可同時表達GHSRmRNA和GHRHmRNA。
4、空調IA型與IB型有什麼不同
表示空調適應的氣候類型,也就是空調所能承受的最高環境溫度的高低不同。
5、請詳細介紹Ia,Ib,Ic超新星的區別和誕生條件、過程
天文學家利用超新星的光度曲線和不同的化學元素在光譜中會產生不同的吸收線嘗試來為它們分類,作為了解超新星的一部分。分類的第一個依據是是否存在氫元素造成的吸收譜線。如果一顆超新星的光譜中包含氫的譜線(在可見光部分的譜線是巴耳末系),它就屬於II型超新星;否則就是I型超新星。在這兩種類型中,每種都會依據存在於譜線中的其它元素或光度曲線的形狀再細分 (依據這顆超新星的視星等相對於時間的函數關系圖) 。
I型超新星
I型超新星依據譜線為基礎再細分,典型的Ia型超新星有強烈的硅吸收線。這條譜線不明顯或不強烈的I型超新星被歸類為Ib或Ic型超新星,Ib型超新星顯示出強烈的中性氦譜線, Ic型超新星則缺乏這種譜線。所有I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線都與Ia型超新星相似,所以光度曲線不是I型超新星分類的依據。
少數的Ia型超新星顯現出不尋常的特徵,如非標準的光度或寬廣的光度曲線,但檢視它們在早期的樣本中都會顯示出與分類典型相似的特徵。例如,低光度的 SN 2008ha通常分類為類SN 2002cx或是Ia-2002cx。
II型超新星
II型超新星也可以依據光譜來細分。大部分的II型超新星都顯現非常寬的發射線,這表示它是以每秒數千公里 (Km/Sec.) 的速度在膨脹。有些,像是SN 2005gl,有著相對狹窄的譜線,它們被分類為IIn型超新星,其中的'n'代表'狹窄'。
少數的超新星,像是SN 1987K和SN 1993J,顯示出不同的類型:初期,它們顯示出氫的譜線,但是經過幾周或幾個月的衰減期之後,光線中主要是氦的譜線。IIb型超新星的功能就是用來描述II型超新星和Ib相關聯的組合。
II型超新星在光度下降的過程中,依然廣泛的呈現由氫主導的光譜,因此細分類主要是依據其光度曲線。最常見的類型是在最大亮度之後不久,光度的下降曲線中會出現"高原區",視星等會維持幾個月的穩定不變,然後才繼續下降。這一形稱為II-P型超新星,P代表高原。較罕見的缺乏高原區特徵的II-L型超新星,"L"代表是線性的,因為光度曲線實際上是一條直線。
並不是所有的超新星都能正常的分類,不能吻合上述特徵的分類為特異型超新星,或標示為'pec'。
當前的模型
Ia型
這一類的超新星的形成途徑有多種,但這些途徑都共有一個相同的內在機制:如果一個以碳-氧[nb 2]為主要成分的白矮星吸積了足夠多的物質並達到了約為1.38倍太陽質量的錢德拉塞卡極限(對於一個不發生自轉的恆星而言),它將無法再通過電子簡並壓力來平衡自身的引力從而會發生坍縮。不過,當今天體物理學界普遍認為在一般情形下這個極限是無法達到的:在坍縮發生之前隨著白矮星內核溫度和密度的不斷上升,在白矮星質量離極限還差1%時就會引爆碳燃燒過程。在幾秒鍾之內白矮星的相當一部分物質會發生核聚變,從中釋放足夠的能量(1-2×1044焦耳)而引起超新星爆發。一束向外擴散的激波會由此產生並可達到5000-20000千米/秒的速度,其大約相當於光速的3%。同時恆星的光度會有非常顯著的增加,絕對星等可達-19.3等(相當於比太陽亮五十億倍),並且這一光度幾乎不會變化。
研究此類超新星形成的模型之一是一個密近雙星系統。雙星中質量較大的一顆恆星在演化過程中會更早地離開主星序並膨脹為一顆紅巨星[45]。隨著雙星的共同軌道的逐漸收縮,紅巨星最終將其絕大多數外層物質向外噴射,直到它內部不能繼續進行核聚變。此時它演化為一顆主要由碳和氧構成的白矮星。其後系統中的另一顆恆星也將演化為紅巨星,並且這顆紅巨星的質量會被臨近的白矮星吸積,使後者質量不斷增長。在軌道足夠接近的情形下,白矮星也有可能從包括主序星在內的其他類型的伴星吸積質量。
Ia型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另一種模型是兩顆白矮星的合並,屆時合並後的質量將有可能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但此類情形較前者發生幾率較低。
Ia型超新星具有特徵性的光度曲線,在爆炸發生後它的光度是時間的函數。它所發出的光輻射來自內部從鎳-56經鈷-56到鐵-56的放射性衰變所釋放的能量。現在一般認為那些由單一質量吸積形成的Ia型超新星的光度曲線普遍都具有一個相同的光度峰值,這使得它們可被輔助用作天文學上的標准燭光,並用於測量它們宿主星系的距離。不過,最近的觀測表明它們的光度曲線的平均寬度也會發生一定的演化,這意味著Ia型超新星的固有光度也會發生變化,盡管這種變化在一個較大的紅移尺度上才表現得較為顯著。
Ib和Ic型
這兩類超新星的形成機制很可能類似於大質量恆星內部核反應燃料耗盡而形成II型超新星的過程;但有所不同的是,形成Ib或Ic型超新星的恆星由於強烈的恆星風或與其伴星的相互作用而失去了由氫元素構成的外層。Ib型超新星被認為是大質量的沃爾夫-拉葉星坍縮後的產物。另外還有一些證據認為少量的Ic型超新星是伽瑪射線暴的產生原因,但也有觀點認為任何氫元素外層被剝離的Ib或Ic型超新星在爆炸的幾何條件允許的情形下都有可能生成伽瑪射線暴。
II型
質量不小於九倍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具有相當復雜的演化風格[5]。在恆星內核中的氫元素不斷地通過核聚變產生氦元素,其中釋放的能量會產生向外的輻射壓,從而保證了內核的流體靜力學平衡而避免恆星自身巨大的引力導致的坍縮。
而當恆星內核的氫元素消耗殆盡而無法再產生足夠的輻射壓來平衡引力時,內核的坍縮開始,這期間會使內核的溫度和壓力急劇升高並能夠將氦元素點燃。由此恆星內核的氦元素開始聚變為碳元素,並能夠產生相當的輻射壓來中止坍縮。這使得內核膨脹並稍微冷卻,此時的內核具有一個氫聚變的外層和一個更高溫高壓的氦聚變的中心。(其他元素如鎂、硫、鈣也會產生並在某些情形下在後續反應中燃燒。)
上述的過程會反復幾次,每一次的內核坍縮都會由下一個更重的元素的聚變過程而中止,並不斷地產生更高的溫度和壓力。星體由此變成了像洋蔥一樣的層狀結構,越靠近外層的元素越容易發生聚變反應。每一層都依靠著其內部下一層的聚變反應所產生的熱能和輻射壓力來中止坍縮,直到這一層的聚變燃料消耗殆盡;並且每一層都比其外部一層的溫度更高、燃燒更快:從硅到鎳的燃燒過程只需要一天或幾天左右的時間。
在這樣過程的後期,不斷增加的重元素參與了核聚變,而生成的相關元素原子的結合能也在不斷增加,從而導致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不斷減少。並且在更高的能量下內核會發生光致蛻變以及電子俘獲過程,這都會導致內核的能量降低並一般會加速核聚變反應以保持平衡。這種重元素的不斷合成在鎳-56處終止,這一聚變反應中不再有能量釋放(但能夠通過放射性衰變產生鐵-56)這樣的結果導致了這個鎳-鐵成分的內核無法再產生任何能夠平衡星體自身引力的向外的輻射壓,而唯一能夠起到一定平衡作用的是內核的電子簡並壓力。如果恆星的質量足夠大,則這個內核的質量最終將有可能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這樣電子簡並壓力也不足以平衡引力坍縮。最終在星體自身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內核最內層的原本將原子核彼此分開的力也無法支撐,星體由此開始毀滅性的坍縮,並且此時已沒有任何聚變反應能夠阻止坍縮的發生。
6、鑽石A級與B級的區別
鑽石的主要成分是碳(C),含C量96%-99.9%。即使很純凈的鑽石也含有0.001%的雜質。鑽石中的雜質組分有Si、Al、Ca、Mg、Mn、Ti、Cr、N 等。 除 N 以外,其餘雜質通常都以礦物包裹體形式存在,鑽石中常含有磁鐵礦、鈦鐵礦、鎂鋁榴石、鉻透輝石、橄欖石、石墨等礦物包裹體。
氮(N)是鑽石中一種重要的雜質組分,N在鑽石晶體結構中組成各種缺陷中心,可以單個N、A中心、B中心、N3小晶片等形式存在。根據N的含量和聚結形式可將鑽石劃分為Ⅰ型和Ⅱ型。Ⅰ型鑽石含N量較多(0.05%-0.3%)。 Ⅰa型鑽石中N以N3小晶片形式存在,Ⅰb型鑽石中N以分散狀態的順磁方式存在。
I型:鑽石含雜質「N」(氮),不能透過波長為250nm的短波紫外光,I型鑽石占所有鑽石的98%強,又分成兩個亞型,Ia和Ib。
Ia型:含「N」雜質,約0.1%,「N」的集合體「N3」形式存在於晶格中,並導致主要是415nm的吸收,從而引起黃色,並稱為Cape系列或黃色系列。大多數的Ia型鑽石在紫外光下,具有強弱不一的熒光,通常為藍白色。
Ib型:含「N」雜質,最多可達0.20%,「N」以孤立原子的方式替代鑽石晶格中的「C」原子。Ib型鑽石的光譜吸收比Ia更強,從500nm開始到紫外都有吸收,可形成黃色的彩色鑽石,並稱為Canary系列。Ib型約占所有I型鑽石的0.1%,但合成鑽石幾乎全是Ib型。
Ⅱ型:鑽石幾乎不含「N」,光譜可透過低於220nm的短波紫外光,Ⅱ型也分成兩個亞型,Ⅱa和Ⅱb型。
Ⅱa:幾乎所有的大鑽石都屬於Ⅱa型。顏色為無色或略呈灰色或褐色,約占所有鑽石的2%。
Ⅱb:含微量的硼「B」呈藍色,並且具有半導體特性,十分稀少。「鐵達尼號」影片中的那顆——「海洋之星」又被人稱為「希望之星」,當時在印度被發現時, 擁有者希望送英國呈獻給英女王以便獲得一官半職,遺憾的是一路上誰擁有它誰就死去。同時它還被稱為「災難之星」(意為誰擁有它誰就有災難)。
7、鑽石有幾種?
1、從顏色角度
從顏色的角度來看,鑽石有白鑽、紅鑽、藍鑽、綠鑽等,其中白鑽是常見的鑽石飾品鑲嵌的鑽石,純潔透明象徵著聖潔和永恆的愛情:紅鑽有粉紅到鮮紅組成,主要的產地是澳大利亞,是比較稀有的品種:藍鑽主要有天然到深藍色,這種顏色的鑽石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它含有具有導電性能的硼元素。
2、從等級角度
如果從等級的角度來劃分的話,鑽石有多少種?從鑽石4C也就是重量、顏色、凈度、切工等角度,可能多達上千種,因為從重量的劃分,有10分、20分、50分、一克拉等等:從顏色的角度有D-Z的劃分。
從凈度的角度有FI、IF等:從切工角度有EX、vG、 G、FAIR、POOR等劃分,這幾種因素排列組合的話,會有很多的種類型。
(7)髖關節ia型擴展資料
鑽石的顏色包括三大系列:
開普系列:包括無色、淺黃至黃色鑽石;
褐色系列:包括不同強度的褐色鑽石;
彩色系列:包括粉紅、紫紅、金黃、藍色、綠色等鑽石。
大部分的寶石級鑽石,其顏色屬於開普系列中的無色-淺黃色系列,這個系列鑽石也是消費者日常購買的最多的品種,其中顏色越白的鑽石,越為稀罕、珍貴,價值越高。
鑽石的顏色等級劃分
D級:完全無色級。最高的顏色等級,十分稀有。
E級:無色級。只有專家級的珠寶師才能察覺到細微色跡。屬於稀有鑽石。
F級:無色級。只有專家級的珠寶師才能察覺到細微顏色,但仍可視為「無色級」,屬於高品質鑽石。
G-H級:接近無色級。在與更高級別鑽石比較時可見顏色,但性價比極高。
I-J級:接近無色級。顏色輕微可見,性價比超群。
K-M級:顏色可見級。
N-Z級:顏色可見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