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膝關節結核的臨床表現
膝關節結核我們要歸於一個大類的話,實際上它是骨關節結核在膝關節部位的一種表現。它實際上是一種多見於肺結核以後,轉移到關節的一種疾病,像這種疾病又多見於兒童,10歲以下的兒童較為常見。
它的表現是多變的,例如他的膝關節結核以後,有原發灶,有原發灶有症狀,例如有肺結核的症狀。
另外在我們關節,就是你到底是單純的滑膜結核,還是說單純的骨結核,還是全關節結核,它的症狀是不一樣的,例如像有結核以後,我們這一病人一般可能有盜汗、潮熱、消瘦、食慾不振,因為疼痛或者活動,造成的關節疼痛加重。
像小孩的話,有時候夜晚由於關節失去保護,然後被動活動的時候,有可能有夜間的吵鬧、哭鬧這種情況出現,所以這個症狀,又有原發病跟繼發病一些表現。
2、骨結核的症狀
一、骨結核症狀主要包括全身症狀和局部症狀:
1.全身症狀:輕重不一,一般為慢性發病過程,多為低熱,消瘦等症狀,如合並感染,可有高熱,傷口流膿等。紅血球沉降率多增速。
2.局部症狀:發展緩慢,早期多為偶然的關節疼痛,逐漸加重並轉為經常疼痛,活動時疼痛加重,有壓痛,疼痛可放散至其它部位,如髖關節結核疼痛常放散至膝關節。因活動時疼痛而有肌痙攣,致使關節的自動和被動活動受限,持久性肌痙攣可引起關節攣縮或變形,患肢因廢用而肌肉萎縮。在晚期因骨質破壞,或骨骺生長影響,形成關節畸形、病理脫臼或肢體短縮等。在脊椎結核因骨質破壞椎體塌陷及膿腫、肉芽組織形成,可使脊髓受壓而發生截癱。脊椎結核和其它關節結核常有寒性膿腫,如穿破可合並感染使症狀加重,形成竇道傷口長期不愈。
二、診斷:根據病史、結核接觸史及上述全身和局部症狀進行診斷。因病程緩慢,應注意早期確診。
三、治療:苗寨生骨方膠囊方是由鹿角膠、穿山甲、蜈蚣、蛇蛻、蟬衣、僵蠶、牛黃、乳香、沒葯、熟地黃、甘草、肉桂等苗嶺野生葯材組方而成,使用時只需直接內服,葯效直達病灶,有效調理人體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抽膿拔毒,化腐生肌骨的療效。
3、髖關節結核怎麼治療最好?
你好,可以採用純中葯靶位定向體液療法,不手術,無痛苦。
重慶貽青中醫院是一家治療骨結核的專科中醫院,採用中醫外治,治療這病已有30幾年,有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
詳細的你可以登錄骨病無憂網址詳細的去了解。
4、髖關節結核有什麼表現?是一種什麼病?
典型症狀
1.全身中毒症狀
患者常有食慾減退、消瘦、全身無力、脾氣變壞以及低熱、盜汗等症。小兒常出現某種激動狀態,易哭、睡眠不良,以至行為變得不太活潑,容易疲勞。
2.疼痛和壓痛
一般發病隱漸,最早出現的髖部疼痛比較輕微,活動加重,休息後減輕,往往伴有患側下肢的無力或沉重感。偶有少數患者發病急驟,髖部疼痛比較劇烈。兒童對疼痛的定位能力較差,往往陳訴疼痛在膝關節,較少在髖關節。有時夜間啼哭不絕,甚至不敢平卧睡覺。
3.跛行
輕微跛行多與疼痛同時發生,或者是其家長仔細觀察而發現。早期患病小兒有曳足而行,常常絆倒。疲勞之後即開始跛行,尤其在傍晚。經過短時間的休息之後或在第二天晨起後可以消失。這時往往被誤認為「扭傷」而不大引起重視。在成人,最早的症狀大多是感到下肢酸困無力。
4.肌肉萎縮
患側肢體肌肉萎縮是髖關節結核的另一特徵。由於肌肉營養不良和失用性萎縮,使髖關節周圍及該側肢體肌肉的張力減低,逐漸轉為肌肉的體積縮小。早期通過測量可以發現,較晚的病例肉眼也能看出整個肢體消瘦,尤其是股四頭肌。這時臀肌的萎縮也較明顯,患側臀部消瘦,臀溝展平和下垂。患肢皮下組織增厚,皮膚皺紋增厚的症狀,也具有一定的意義。髖關節結核後期,下肢各部位大腿、小腿及踝均發生顯著的肌萎縮和營養障礙。
5.腫脹、膿腫或竇道形成
早期患者有關節之腫脹,但由於髖部肌肉肥厚不易被察覺。如果髖部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腫脹時,則證明結核性炎症的變化顯著增劇。
6.髖關節活動受限
最早表現為某種活動稍受限,因此在檢查時要與健側比較。常見的是外展和過伸活動受限,這只有在臨床檢查時被發現。
7.畸形
患病早期無畸形出現,僅在兒童往往見到患肢略微增長,這是由於炎症變化(血液供給增多)刺激了骨生長的結果。
金冠醫師表示:平時一定要多加註意,發現身體不適時,及時就醫。
5、髖關節結核都有什麼症狀?除了疼痛
1.年齡特點
髖關節結核的年齡特點比其他關節結核(如膝關節結核)表現將更為明顯。本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60%的患者在10歲以下。成人患者,也多是在童年時罹患,到後來由於機體免疫力的降低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出現才發病。
2.全身中毒症狀
患者常有食慾減退、消瘦、全身無力、脾氣變壞以及低熱、盜汗等症。小兒常出現某種激動狀態,易哭、睡眠不良,以至行為變得不太活潑,容易疲勞。
3.疼痛和壓痛
一般發病隱漸,最早出現的髖部疼痛比較輕微,活動加重,休息後減輕,往往伴有患側下肢的無力或沉重感。偶有少數患者發病急驟,髖部疼痛比較劇烈。兒童對疼痛的定位能力較差,往往陳訴疼痛在膝關節,較少在髖關節。有時夜間啼哭不絕,甚至不敢平卧睡覺。
4.跛行
輕微跛行多與疼痛同時發生,或者是其家長仔細觀察而發現。早期患病小兒有曳足而行,常常絆倒。疲勞之後即開始跛行,尤其在傍晚。經過短時間的休息之後或在第二天晨起後可以消失。這時往往被誤認為「扭傷」而不大引起重視。在成人,最早的症狀大多是感到下肢酸困無力。
5.肌肉萎縮
患側肢體肌肉萎縮是髖關節結核的另一特徵。由於肌肉營養不良和失用性萎縮,使髖關節周圍及該側肢體肌肉的張力減低,逐漸轉為肌肉的體積縮小。早期通過測量可以發現,較晚的病例肉眼也能看出整個肢體消瘦,尤其是股四頭肌。這時臀肌的萎縮也較明顯,患側臀部消瘦,臀溝展平和下垂。患肢皮下組織增厚,皮膚皺紋增厚的症狀,也具有一定的意義。髖關節結核後期,下肢各部位大腿、小腿及踝均發生顯著的肌萎縮和營養障礙。
6.腫脹、膿腫或竇道形成
早期患者有關節之腫脹,但由於髖部肌肉肥厚不易被察覺。如果髖部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腫脹時,則證明結核性炎症的變化顯著增劇。
7.髖關節活動受限
最早表現為某種活動稍受限,因此在檢查時要與健側比較。常見的是外展和過伸活動受限,這只有在臨床檢查時被發現。
8.畸形
患病早期無畸形出現,僅在兒童往往見到患肢略微增長,這是由於炎症變化(血液供給增多)刺激了骨生長的結果。
6、成人髖關節結核治療多久
本病的治療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身治療:主要為全身支持療法及葯物療法。支持療法包括增進營養、新鮮空氣,適當陽光和患者的精神安慰等。葯物治療主要為適當聯合使用抗結核葯物,可增加葯效,並可減少細菌的耐葯性。 (二)局部治療:應用牽引與固定,預防與矯正患肢畸形,保持關節在功能位,約需4~6月。 (三)手術治療。 在全身支持療法和抗結核葯物的控制下,及時、徹底地進行手術治療,可以縮短療程,預防或矯正畸形,減少殘廢和復發。 1.病灶清除術:此手術是直接進入病灶,完全或近乎完全將病變去除干凈。 2.關節融合術。 3.寒性膿腫的處理:為了防止自行突破引起合並感染及壓迫器官,可採用反復抽吸法。較大寒性膿腫形成,需手術治療。 4.糾正畸形:如關節結核愈後骨性強硬,有嚴重畸形,應考慮截骨術糾正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