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rom

髖關節rom

發布時間:2020-08-12 20:18:34

1、有沒有人知道強直性脊柱炎可不可以痊癒,要用哪些葯物?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簡稱AS) 又名類風濕脊柱炎。本病為脊柱各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其後由於病變發展逐漸累及腰椎、胸椎和頸椎,出現小關節間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體骨質疏鬆破壞、韌帶骨化,終致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主要症狀為發病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常見病。

症狀:
起病緩慢,全身症狀輕微,早期可有倦怠,體征減輕,或有惡心、發熱等。逐漸出現下腰部疼痛,肌肉痙攣及僵硬,休息後症狀往往加重,活動後減輕。以後逐漸出現典型的骶髂關節疼,並呈上行性累及脊柱,受累部位疼痛、壓痛、僵硬、活動受限,並逐漸出現屈曲畸形,陰天或勞累後症狀加生,遇暖或休息後減輕。常有復發性虹膜炎並存,部分患者可出現坐骨神經痛。病變若波及肋椎關節,還可出現呼吸時胸部擴張受限或喪失以及肋間神經痛等。
晚期患者脊柱強直在畸形位,頸腰部不能旋轉,側視時必須轉動全身,可出現嚴重的駝背畸形,不能前視。病變有時也可波及髖膝關節,髖關節受累時,呈搖擺步態。隨著受累部位的骨性強直,疼痛等症狀逐漸消失,而遺留終生畸形。

什麼是強直性脊柱炎?

2、脊髓損傷作業治療有幾個階段?

脊髓損傷的作業治療大致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急性期)是受傷0~4周,以醫療管理為主的卧床階段,此階段以床邊訓練為主;第二階段(訓練前期)是受傷5~12周,本階段以提高靜態坐位保持的耐久性,恢復功能為主;第三階段(訓練中期)是受傷13~19周,本階段以提高坐位平衡的耐久性恢復功能獲得各種能力為主;第四階段(訓練後期)是受傷20周以後,該階段訓練患者應用所掌握的能力,學習如何適應家庭適應社會,過有意義的生活,本階段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的基礎訓練為主以頸髓損傷為例,作業療法從急性期到回歸社會的訓練過程如下(見表7-4-6)

表7-4-6急性期到回歸社會的OT訓練經過

1.第一階段(急性期)———保持良好肢位和心理性的支持階段此階段的患者處於受傷後的急性期,由於受傷的脊椎尚處於不穩定階段,所以一般都禁止做損傷部位的關節運動受傷部位負重或抗阻運動例如:頸椎受損時,嚴禁做頸部的屈曲伸展旋轉等動作在此期間,作業治療以關節攣縮浮腫變形等繼發症狀的預防及調整全身狀況為主進行治療另外,此階段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心理支持,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以便盡快適應目前的生活

(1)良姿位保持:在急性期,由於長時間保持同一體位,容易發生變形短縮或者痙攣;四肢癱瘓由於肌力分布不平衡,容易產生變形,所以需要保持正確的良好肢位,良好肢位同時也能夠有效預防褥瘡的發生良肢位的主要目的是:①骨折部位進行正骨;②預防變形短縮;③預防褥瘡發生;④抑制痙攣

患者在急性期,頸椎多需要固定為了保持上肢的良肢位,可以利用自製的矯形器或者自助具進行以消遣為目的進行的作業活動(寫字繪畫進食動作的練習等)

在急性期,就要判斷是否需要夾板四肢癱瘓的患者由於肩胛骨上抬肘關節屈曲,容易導致潛在的疼痛和ROM受限上肢間歇性置於外展80°外旋肩向下肘關節完全伸展的位置,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前臂應置於旋前位,避免出現旋後攣縮而下肢由於常出現髖關節屈曲內收攣縮膝關節屈曲攣縮和足下垂等問題,也應注意良肢位的擺放作業治療師在必要時應選擇適當的夾板類型,並進行適當的組合,使夾板更適合患者的功能需求

(2)卧床期間的體位更換:脊髓損傷患者的皮膚感覺喪失,長期卧床容易造成骨隆突部位皮膚長時間受壓,最終導致神經營養性改變使皮膚出現壞死,即臨床上所謂的壓瘡,這是脊髓損傷患者最常見的並發症之一最常發生的部位為骶部跟結節後方坐骨結節區等預防的辦法為每2小時翻身一次,翻身時應注意檢查皮膚有無發紅破損等現象

保持皮膚乾燥,可對局部皮膚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可使用氣墊床紅外線燈烘烤等方法,防止壓瘡形成

(3)進行被動的ROM訓練,維持擴大關節活動度:受傷後,脊髓處於休克狀態,受傷部位的1~2個髓節或者在受損的下位有出血浮腫,反射活動低下,從而出現遲緩性麻痹所以在關節活動度訓練時尤其要注意避免引起關節損傷

脊髓從休克狀態開始恢復,脊髓反射通路和反射弧存在的肌肉,容易出現痙攣痙攣是由於上位中樞的抑制機制消失,脊髓反射弧從中樞的抑制中被釋放出來而產生的痙攣肌肉即使受到很小的刺激,也會引起伸張反射所謂的痙攣,是指以速度依賴性的張力牽張反射(肌張力)增強,伴隨牽張反射興奮性增高所致的腱反射亢進為特徵的一種運動障礙,被認為是上運動神經元綜合征(uppermotorneuronsyndrome)的一部分

被動ROM訓練是指針對禁忌活動部位以外的各個關節進行各個方向的被動運動

由於骨折導致的脊髓損傷患者,在骨折固定期內,應慎重進行被動ROM訓練被動ROM訓練應先從遠端逐步開始,然後逐漸轉向近端損傷部位,活動量也應從小到大,循序漸進

為避免關節攣縮,全身各關節的被動活動,1~2次/天,每一關節在各軸向運動不少於3次進行被動運動時要注意動作輕柔緩慢有節奏,活動范圍應達到但不超過最大生理范圍,以免拉傷肌肉或韌帶高位脊髓損傷患者為了防止肩關節半脫位,可以使用矯形器肩胛骨和肩帶肌的被動運動和訓練對於恢復上肢功能意義重大,不可忽視

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尚存在腕關節伸展能力的患者,必須注意確保手指的正常活動范圍因為,在利用腱效應獲得抓握功能的時候,基本條件之一是手指的屈曲活動不受限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腕關節伸展狀態下的手指屈曲和腕關節屈曲狀態下的手指伸展同等重要

(4)急性期功能維持訓練:

1)急性期腕關節和手指的管理:頸髓損傷患者從向醫院搬運時就需要開始進行腕關節和手指的管理麻痹的手放在桌上呈如圖7-4-2所示的狀態

圖7-4-2手部肌肉表現左:手掌右:手背

手掌向上時,腕關節呈現中立位,掌指關節(MPJ)呈現伸展位,近端指間關節(PIPJ)和遠端指間關節(DIPJ)呈現屈曲另外,拇指由於重力的作用拉向床的方向,和手掌在同一平面,失去了拳的形狀手掌朝下放置,手掌失去了抓握而呈現平坦,拇指也在手掌的旁邊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拉曳手指屈曲,使PIPJ和DIPJ出現屈曲,從指尖到MPJ呈現過伸展狀態,拇指和手掌的距離漸漸變大了這種肢位持續進行,常常發生關節攣縮也就是說,關節的活動范圍受限,MPJ出現過伸展,導致屈曲受限PIPJDIPJ出現屈曲攣縮,導致不能伸展手指屈曲不論拉長指淺屈肌還是指深屈肌,肌肉均喪失彈性

2)腕關節的腱效應作用:正常情況下,腕關節背伸時,手指自然屈曲,腕關節掌屈時,手指自然伸展,這個作用叫作腕關節的腱效應(如圖7-4-3所示)

圖7-4-3腕關節的腱效應

腕關節從掌屈過渡到背伸時,指淺屈肌和指深屈肌的距離變長,在此狀態下牽拉指尖的肌肉,以及重力的作用,手指下垂,MPJPIPJDIPJ共同屈曲,完成抓握物品的動作

拇指也是根據同樣的原理,腕關節一屈曲,拇指向食指靠近,完成側腹捏的動作C6頸髓損傷患者腕關節具備背屈功能,雖然手指不能活動,但是利用腱效應能夠抓握瓶子卡片等總之從早期開始,就要注意進行手的管理,盡量保持關節不出現攣縮,肌腱保持適度長度適當的緊張度,腕關節維持背屈功能等,這些對保持手指的實用性十分重要

3)良肢位固定:在患病初期,利用綳帶或支具,使腕關節處於稍稍背屈MPJ和IPJ屈曲的位置,手掌放一毛巾卷,避免手指屈肌肌腱和MPJ產生不必要的伸展(如圖7-4-47-4-5所示)手指ROM訓練時也要引起注意

圖7-4-45

(5)預防手部浮腫:在急性期,因肩關節產生疼痛性的攣縮,手部會出現浮腫,並產生攣縮,在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易引起屈曲受限,從而影響手的抓握功能,所以必須從早期開始積極預防預防的方法之一是卧床時利用枕頭或懸吊裝置將上肢托起,使上肢位置高於肩部

(6)肌力維持強化訓練:受傷後經過1~2周,從被動運動開始進行關節活動訓練,經過主動輔助運動逐漸過渡到抗阻運動訓練患者的肌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功能恢復的程度,所以必須從初期在不對損傷部位造成不良影響的前提下,在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訓練對於任何一個有恢復可能的患者,都要進行肌肉功能的再訓練,特別應注重強化上肢的肌力,為將來移動身體使用輪椅或者使用拐杖步行做准備出現自主運動的患者,可進行徒手輔助自主運動和自主運動在確保脊椎穩定的前提下,要盡早利用鐵啞鈴彈簧拉力器等進行抗阻自主運動;也可在仰卧位利用肌肉的等長收縮進行編織捏黏土疊紙玩具等動作在恢復和訓練的各個階段,需要反復進行肌力檢查,密切注意和掌握肌力變化情況,隨時檢測訓練效果,必要時調整訓練方法

(7)支具自助具的製作:在急性期,為保持良肢位可使用長對指支具患者卧床期間,應根據需要製作一些為患者提供方便的輔助用具,並對環境進行必要的調整例如:

呼喚鈴的操作方法,需根據患者的功能水平進行改制,設法將其盡可能接近患者,並將開關設計為按動呼吸等控制方式以便患者操作;另外,最好將電視收音機閱讀台及閱讀燈等的開關也設計成患者能夠自行控制的形式

(8)心理支持:受傷之後,大部分患者都會經歷休克→期望恢復→失望苦惱和混亂→逐步接受現實並進行康復訓練→適應生活環境等幾個過程,而且在其中的幾個過程容易出現反復與通常認為的觀點相反,損傷平面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截癱和四肢癱瘓患者都將經過同樣的心理過程初期,治療者要特別注意觀察和了解患者情緒的變化情況,接觸患者之前,應首先與主管醫生聯系或者通過閱讀病歷,了解患者的一般狀況,掌握患者對自身預後情況的理解程度,允許並鼓勵患者表達沮喪憤怒恐懼和其他情感,使其壓抑的心情得以宣洩此期患者功能喪失感強,悲觀情緒明顯,所以在這個時期可嘗試著讓患者理解功能恢復的進展,同時選擇患者能完成的作業活動使其獲得成就感總之這個時期對患者進行心理性支持,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除損傷部位的疼痛以外,突然出現的下肢或四肢的癱瘓,嚴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產生劇烈的心理波動,大部分患者會產生心理障礙或出現絕望輕生的念頭,缺乏或喪失治療信心,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氣因此,要耐心細致地觀察患者的言語情緒行為並做好心理護理,尊重患者,細心呵護其自尊心,努力培養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認識到使用合理的醫療技術和措施,可使自己的病情緩解和功能改善

2.第二階段(訓練前期)———提高靜態坐位保持的耐久性,恢復功能階段這一時期的患者能夠坐在輪椅上,開始承受自上而下的力為此,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減輕坐位壓力,以達到預防坐骨股骨粗隆和骶骨骨性突起部位壓瘡的目的,並在此基礎上安全地開展適當的各種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

(1)從卧床到坐位的適應性訓練:患者最初從長期卧床狀態逐步過渡到半卧位或坐位,傾斜的高度應逐漸增加,以無頭暈等低血壓不適症狀為度,循序漸進下肢可使用彈力綳帶,同時可使用腹帶,以減少靜脈血液瘀滯從卧位到坐位需要1~3周的適應時間,適應時間長短與損傷平面有關坐起時,通常會引起體位性低血壓,一般表現是面色蒼白出冷汗眩暈等脊髓損傷患者良好的坐位姿勢保持能力是移動和移乘的基礎,因此能夠安全穩定地保持坐位對患者非常重要可利用脊柱椎間關節的骨性鎖定及韌帶限制它的活動性(制動機制),利用非麻痹肢體(雙上肢頭頸部肩胛帶)的位置,控制重心的移動以保持坐位四肢麻痹及截癱患者長坐位平衡的特徵如下(表7-4-7和7-4-8):

表7-4-7.8

坐位平衡的穩定性需要依靠非麻痹肢體的調節能力,脊柱的向後彎曲的姿勢對維持坐位平衡非常重要為此,有必要保持脊柱和下肢的柔韌性坐位保持訓練包括以下幾項內容:首先進行利用雙上肢支撐的保持坐位訓練,然後進行雙上肢支撐於膝上的保持坐位訓練具體訓練內容舉例如下:反復做雙上肢肘關節伸展向前方上舉保持約5秒鍾的動作練習;患者保持坐位時,治療者輕輕推動患者軀干,誘發伸張反射出現,囑患者保持坐位平衡通過反復進行類似上述動作的訓練,使患者的坐位平衡能力逐步提高,最終達到能夠自如地安全地保持正確的坐姿

進行站立訓練的初期,應避免將起立台調整到過大的角度,並隨時觀察和詢問患者的狀況,遇到情況做到能夠及時調節直立的角度每次的訓練時間需根據患者的適應情況逐漸增加,最初以30分鍾一次為宜,每天有規律地進行1~2次這樣的訓練也有利於預防壓瘡泌尿系合並症等的發生

高位頸髓損傷的患者,最好使用可調節靠背角度的輪椅,患者坐在輪椅上出現上述症狀時能夠立即調整靠背角度,如果使用的是普通輪椅,應採取將輪椅向後傾斜(藉助支撐物,如床)使雙下肢抬高的措施,如圖7-4-6所示

圖7-4-6體位性低血壓的處置

(2)關節活動度的維持擴大訓練和肌力強化訓練:關節運動情況和肌力恢復的水平,對脊髓損傷患者將來各種能力恢復的程度起決定性的作用關節運動的受限或肌力的減弱,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獨立進行日常生活活動例如,肩關節運動范圍的受限,影響更衣動作完成的質量;踝關節的攣縮或變形,影響鞋的正常穿著並妨礙正常的站立;肩部的內收旋轉肘關節伸展等肌肉,是做上肢支撐並進行轉移動作的關鍵,而且支撐是避免局部皮膚長時間受壓預防褥瘡的基本動作;腕關節的伸展指長屈肌的功能,以及手指屈曲的正常關節活動度對手的抓握能力起決定作用因此,應指導患者堅持持續的進行維持關節活動度的基本練習,如雙上肢上舉,伸展軀干雙上肢支撐抬高臀部的動作等,還應鼓勵患者做自我主動輔助運動,如利用自己的雙上肢做雙下肢各關節的活動度訓練

另外,在這一階段應根據患者的功能評定結果,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在站立台上的訓練階段,可開展一些手工藝和使用上肢的游戲動作;能坐到輪椅上之後,可開始學習一些工具的使用和操作,如鋸子錘子編織針等;還可以開展一些簡單的在桌面上可以完成的,例如棋牌類的游戲,當下肢出現恢復,可選擇包含下肢動作的作業活動,例如,踏板式治療器腳踏式線鋸或伴有大動作的立位木工作業(如鋸開長板推刨子動作等)

(3)功能性訓練:單純的肌力增強或肌肉牽張都不會直接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而是需要通過訓練,讓脊髓損傷患者學會充分利用良好的關節活動度和肌肉力量,並掌握利用殘存肌力的代償和一些運動技巧,達到日常生活活動的自理及適應生活環境的目的所以,功能性訓練是康復訓練計劃中的重要內容

功能性訓練應盡早開始,而不應把它放在肌力和關節活動范圍得到改善之後早期的功能訓練具有巨大的心理效果,受傷初期的患者自己獨立完成一些實用動作後,可以體會到通過努力就確實能夠獲得進步,而當患者不斷掌握及學會使用更多的技巧後,其活動水平的提高也有助於提高肌力和身體的柔軟性

3.第三階段(訓練中期)———以提高坐位平衡的耐久性獲得各種能力為主要內容的功能恢復階段

(1)肌力訓練:肌力訓練的重點是肌力2~3級的肌肉,可以採用漸進抗阻訓練;肌力2級時可以採用滑板運動或主動運動;肌力1級時需要採用功能性電刺激的方式進行訓練肌力訓練的目標是使肌力達到3級以上,恢復肌肉的實用功能脊髓損傷者為了使用輪椅拐杖或助行器,在卧位坐位時均要重視鍛煉肩胛帶肌力,包括上肢支撐力訓練肱三頭肌和肱二頭肌訓練和握力訓練對於採用低靠背輪椅者,還需要對腰背肌進行訓練步行訓練的基礎是要對腹肌髂腰肌腰背肌股四頭肌內收肌臀肌等肌肉進行訓練卧位時可採用舉重支撐動作,坐位時可利用倒立架支撐架等工具進行訓練

(2)坐位保持訓練:正確的獨立坐位是進行轉移輪椅和步行訓練的前提條件床上坐位可分為長坐位(膝關節伸直)和端坐位(膝關節屈曲)實現長坐位的獨立才能進行床上轉移訓練和穿褲襪和鞋的訓練,獨立保持長坐位的前提是腘繩肌必須牽張度良好,髖關節屈曲活動范圍超過90°坐位訓練還應包括平衡訓練(即軀干向前後左右側傾斜時的平衡以及旋轉活動時的平衡)這種平衡訓練與中風和腦外傷患者的平衡訓練相似

(3)轉移訓練:包括獨立轉移和輔助轉移輔助轉移是指患者在他人的輔助下進行體位轉移,可有兩人輔助和一人輔助等方法獨立轉移是指患者獨立完成轉移動作,包括從卧位到坐位轉移床上或墊上橫向和縱向轉移床至輪椅和輪椅至床的轉移輪椅到凳或凳到輪椅的轉移以及輪椅到地面和地面到輪椅的轉移等在轉移時可以藉助移乘板等輔助具

(4)輪椅操縱訓練:①適當的姿勢可採用身體重心落在坐骨結節上方或後方(後傾坐姿)或相反的前傾坐姿前傾坐姿的穩定性和平衡性更好,而後傾坐姿較省力和靈活,要注意防止出現骨盆傾斜和脊柱側彎②輪椅操縱上肢力量及耐力是輪椅操縱的基本條件在技術上包括前後輪操縱,左右轉進退操縱,前輪翹起行走及旋轉操縱,上一級樓梯訓練以及下樓梯訓練乘坐輪椅期間,應注意每隔30分鍾,必須用上肢撐起軀干,或前傾/側傾軀干,以減輕臀部的壓力,以免坐骨結節處發生壓瘡

在進行功能訓練時,掌握在各種姿勢下的從簡單到復雜的運動控制能力,是有效地進行良好的功能性活動的基本條件很多功能性活動是由一個相當復雜的動作系列組成的

因此,在試圖完成一個復雜活動之前,可先把這個動作分解成幾個組成部分來分別學習掌握,在患者分別掌握了各個環節的分解動作之後,再把這些環節組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功能性活動

以輪椅乘坐訓練為例,一般情況下脊髓損傷後3~4個月,非外傷性截癱後一個月,當患者被動坐起能保持15~30分鍾的時侯,即使不能完全保持坐位平衡也可以在輔助下進行輪椅乘坐練習輪椅動作的訓練大體上分為基本動作移乘和應用動作幾個步驟

基本動作:輪椅坐位平衡;在輪椅上練慣用雙臂支撐身體;將下肢移到地面上的動作;驅動輪椅

移乘動作:包括從輪椅到床從輪椅到椅子從輪椅到地面的移乘動作

應用動作:坐在輪椅上出門進門開關門,從輪椅到衛生間坐便器的移乘,從輪椅到洗澡間的移乘,從輪椅坐位姿勢起立等動作

(5)輔助器的選用:頸髓損傷造成四肢癱瘓的患者,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並合理地使用各種輔助器具,是能夠達到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動有效減輕護理強度目的的,如何為患者設計和製作方便患者使用對患者有幫助的輔助具是作業療法訓練中非常重要的課題之一

4.第四階段———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的准備階段患者經過治療和訓練,終有一天會離開醫院,回歸家庭或者重返工作崗位因此,在醫院治療期間,必須針對每一個患者的功能水平恢復情況和其他特點,進行綜合評定,有的放矢地進行針對性訓練

(1)回歸家庭:對於回歸家庭的患者,為了保證他們能夠盡可能多地獨立完成日常生活動作,治療師必須根據患者的功能水平動作特點等,設法對患者的生活環境加以改造,或者對患者家屬提出建議,為患者提供最大的便利一般情況下,針對脊髓損傷患者的生活環境,需要做以下幾方面的調整

1)洗手池的下方,需要足以容納坐在輪椅上的雙下肢的空間,便於患者的身體更加接近洗手池

2)水龍頭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更換根據患者手的功能情況,選擇便於使用的水龍頭的類型例如,市場上出售的有觸摸式感應式,以及各種形狀的開關把手

3)剪指甲以及梳頭等動作,一般需要使用自助具例如,將梳子或牙刷的把手加粗加長,便於患者抓握和使用

(2)心理社會支持:康復的目的是幫助患者在身體殘存殘疾的狀態下回歸社會回歸家庭,並最大限度享受高質量的生活因此,作為作業療法治療師,不能僅滿足於教會患者一些獨立生活的一些身體動作和功能訓練因為這些僅僅是享受生活的基本條件,作業治療更加關注患者精神層面的心理社會方面的適應,包括在患者自身心理心態方面的調整,提供必需的社會支持和幫助,在心裡和精神方面幫助患者重塑自身形象,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對世界的重新認識,重新設計自身的未來,在社會中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同時,應該認識到脊髓損傷後的社會適應並不僅限於患者本人,患者的家庭成員也面臨著很重要的適應問題當家庭成員需要適應這些改變時,治療師就應該為其家庭提供很好的幫助和支持家庭成員如果能夠很好地接受現實積極面對現狀,對患者適應殘疾生活具有極大的幫助支持作用為此,為使患者能順利地完成康復治療並獲得預期的效果,治療師在初期制定治療方案時,就應該將患者和其家屬吸收為治療小組中的一員,患者和家屬積極參與,有利於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患者學習功能性活動掌握日常生活自理的方法選擇各種輔助器具確定各方面的護理問題時,都可以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協商

通過這樣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有效地培養脊髓損傷患者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做法對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及以後獨立生活習慣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職業准備:如果患者出院後將重新就職,需要每天到單位上班,那麼,作業治療師必須從患者的角度出發,針對患者24小時的生活和工作進行全方位的分析,預測患者在哪些環節容易出現問題,必要時進行實地檢測,力爭在問題出現之前預先准備好對策

一般來說,患者重新就職時面臨的問題不僅僅限於身體方面的功能,還包括精神持久力精力集中的程度時間觀念心理狀態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問題需要整個康復小組進行全面綜合的調整

以乘坐輪椅出勤為例,作業治療師需要確認患者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①日常生活完全自立包括更衣動作床和輪椅間的轉移動作洗漱動作(女性包括適當的化妝)入廁動作洗衣做飯吃飯收拾整理房間等

②家與單位之間的移動可能有多種形式,距離較近時可以選擇直接驅動輪椅出勤,但是這種情況下需要進行實地訓練,比如學習如何躲避實際狀況中擁擠的人流交通指示燈的運用台階處理等問題而距離較遠的需要駕駛汽車時,就必須經過駕駛培訓獲得有效資格目前,在我國還沒有明確的殘疾人駕駛汽車的法規,今後隨著殘疾人參與社會的逐步普及,殘疾人用車的配套工程的出現和完善,殘疾人駕車上路將成為事實這種情況下,作業治療部門需要做的工作是,指導患者學習輪椅和汽車座位之間的轉移動作以及如何將輪椅折疊並送入汽車內

③基本的職業能力包括與他人交流計算書寫打字電腦操作等能力

④單位內公共設施的利用能力單位的公共設施指單位的茶水間廁所食堂等設施,患者必須能夠運用自如治療師應前去觀察了解,注意有無台階取餐櫃台的高度廁所的坐便器的樣式等,是否會成為患者的障礙,必要時需要與單位的有關部門聯系,進行安裝扶手改台階為坡道等環境改造

(4)社會的再適應:為了再次適應社會,具體設計每一個生活活動,以下從中期到後期分別敘述作業療法的援助方法

①家務勞動訓練:在家務勞動中最重要的是做飯烹調活動C7以上的頸髓損傷患者因手指沒有抓握能力,使用菜刀等工具工具時會困難,解決的方法是利用殘存功能,選擇代償固定和抓握的自助具,比如可以在刀柄上安裝U型把手菜板上安裝釘子板下鋪墊防滑墊等,如圖7-4-7所示

圖7-4-7代償固定功能的菜板

這些輔助器具和自助具在使用前,需要反復練習,才能獲得良好的實用性為了確保安全提高效率,可以考慮使用萬能攪拌器切片器微波爐電磁爐洗碗機消毒器等器具,還有可以適當選擇冷凍食品半成品等

C8以下的頸髓損傷患者因為殘存抓握和捏的功能,如果將灶台洗菜池櫥櫃和冰箱等環境改造成乘坐輪椅時也便於操作的狀態,患者幾乎不需要使用輔助器具和自助具

洗衣機的使用方面,需要考慮操作台的高度和從洗衣桶中拿取衣物時和晾曬時的需求,需要調整洗衣機的高度,選擇具有橫向開關門的洗衣機和可調高度的曬衣桿

掃除時使用吸塵器,C7以上的頸髓損傷患者因不能抓握,可把手柄改造成可卡在手部的自助具,C7以下也要考慮衣櫃的擺放等環境的調整要適合乘坐輪椅者

②房屋改造:確定脊髓損傷者今後主要在輪椅上生活以後,住宅等生活環境改造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作業療法師應從早期就開始收集患者住宅的相關信息,結合訓練的進展情況患者本人的打算和家屬的希望,就環境改造等事宜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指導

對於上肢功能障礙不明顯軀干平衡良好的截癱患者,如果住宅房屋內沒有台階並且通行幅寬足夠,一般無需改造而四肢癱的患者由於身體功能受限明顯,必須精心設計謹慎進行

患者生活自立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手否具備移乘能力為了減輕介助量,可利用室內升降機或者電動床等器具,房間的擺設設計也應考慮實用性和合理性C6-C7損傷個體差異較大,必須根據每一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具體設計

一般情況下輪椅坐位高度與移乘物的高度一致,確保輪椅能與移乘物充分的接近

排便時,多使用坐葯臀部如果沒有感覺,在座便器上插入葯物非常困難另外,排便時間長,最理想的是在側卧位插入坐葯,進行排便,如圖7-4-8和7-4-9所示

圖7-4-8自理用廁所樣式:側卧位型

圖7-4-9自理用廁所樣式:前方移動型

浴室:注意噴頭的位置(手能拿到的地方)和形狀(容易抓握的形狀)另外,為避免有感覺障礙的患者造成燙

3、人工關節的作業治療方法有哪些?

人工關節置換術可以緩解關節疼痛,矯正關節畸形,改善關節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術前術後進行康復訓練,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假體關節功能圍手術期的處理和術後康復是否正確直接影響手術效果的好壞精湛的手術僅給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病人創造功能恢復的條件,欲達到預期目的,則必須強調康復治療康復計劃的制定必須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和全面性三大原則

(一)治療目的

作業治療是整個康復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①訓練患者體位安全轉移的方法②在保護人工關節的前提下,提高患者ADL的安全性和獨立性③為患者設計製作必需的輔助器④人工關節的護理及安全教育⑤改善功能性作業活動的能力,使患者的肌力關節活動度協調性等各方面得到提高

(二)治療方法

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作業治療

(1)ADL練習:ADL練習與骨折部位及其嚴重程度手術方式內固定物或人工關節承受應力狀況骨的完整性患者的體重以及認知等因素有關

1)治療師應根據手術側下肢允許負重的體重百分比,為患者選擇並教會患者使用步行器或拐杖(表11-5-3)

表11-5-3髖部手術負重的進程

2)治療師應教會患者安全地進行ADL活動,該ADL應與醫囑以及術後允許負重體重相一致當患者處在非負重或接觸式負重階段,為了保存能量和保證活動的安全性,患者應在坐位下完成一些ADL當患者處在部分負重階段,可安全的在站立位完成個人衛生動作對於存在人工關節脫位的危險因素的患者,ADL活動需要在其他人的幫助下進行,如下肢穿褲沐浴動作

3)康復治療組成員之間的密切交流,可以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對於出院前患者的作業療法重點是:評估患者BADL和IADL的安全性和獨立性的能力,以及所需要的輔助具或需要他人的幫助

4)對於那些不能負重或接觸式負重的患者,最好在採用坐位的姿勢下進行ADL從能量守恆以及安全性角度考慮,一旦患者能部分負重,患者即可安全地站立進行洗漱對於有些患者,在術後第一周即可開始上述活動;對於另外一些患者可能推遲到第三周或第四周進行;有些患者需要推遲到第六周由於這些限制,使患者身體不能過度屈曲或將足靠近手,所以需要使用輔助具來解決沐浴穿衣功能性活動以及家務勞動等問題(表11-5-4)

表11-5-4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需採用的輔助具

患者必須記住:髖關節術後屈曲不能超過90°;不能旋轉髖關節;手術側下肢不能交叉於健側下肢或內收手術側髖關節不能主動或被動屈曲,或者下肢內收超越中線(表11-5-5)

給患者提供長柄穿衣器及修飾用自助具,治療師教會患者使用自助具,進行身體手術側的洗澡穿衣動作,避免過度屈髖或下肢過度內收假如允許患者洗澡,有些患者可進行站立位淋浴,為了安全考慮,應在浴室處安裝扶手及防滑墊為安全起見,一些患者必須採取坐位洗澡,洗澡椅子高度應適宜,髖關節屈曲不能超過80°~90°,也需要安裝扶手及防滑墊

表11-5-5髖關節術後的運動限制

5)安全用廁方法:為了減少患者坐下和起立時的髖關節屈曲,應教育患者使用加高的廁所坐墊床墊和椅墊,並應教會他們起立時不能過度屈曲手術側髖關節如果患者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患者將身體移動至椅子前緣,保持手術側髖關節伸直位,雙手支撐扶手,不要向前屈曲軀體如果坐在無扶手椅子上,患者將身體移至椅子一側邊緣,使手術側大腿超過椅子邊緣,足放置於椅子的中線,保持手術側髖關節伸直位,使足靠近身體重心,使患者瞬間起立,而不需要過度屈曲髖關節健側髖膝和踝關節應置於適當位置負重

在術後6周,幾乎所有患者能使用手杖步行,大多數患者能恢復駕駛汽車游泳及工作在穿鞋襪時應限制患者身體屈曲及手術側側卧位睡眠繼續使用加高的坐墊至術後8~12周

(2)預防教育1)手杖的使用:手杖所提供的支持,特別是對側手杖,可以減少手術側髖關節外展肌力,據估計下降幅度在40%左右,因而關節負荷也大為減少手杖使用時限應至無疼痛及跛行時,方可棄杖最好終生使用單手杖,減少手術側髖關節的磨損,尤其是外出旅行或長距離行走時

2)控制體重:減輕體重是最有效的減少關節負荷的方法體重減少1kg,則髖關節的受力可減少約3kg

3)預防及控制感染:對拔牙扁桃體摘除插導尿管等有可能造成感染的任何手術或治療措施都應及時預防,防止血運傳播造成關節內感染

4)術後6~8周內避免性生活,性生活時要防止手術側下肢極度外展,並避免受壓

5)避免重體力活動及需要髖關節大范圍劇烈活動的運動項目,以減少術後關節脫位骨折假體松動等問題

6)避免將髖關節放置在易脫位的姿勢:髖關節過度屈曲內收內旋位,手術側髖關節伸直內收外旋位

7)避免在不平整或光滑路面行走,以防跌倒

8)保持患肢經常處於外展位或中立位術後6~8周內屈髖不要超過90°

9)出現手術側髖關節任何異常情況,均應及時與手術醫生聯系

(3)其他康復治療方法:

1)術後第1~7天A.手術當天:仰卧位,在手術側肢體外下方墊入適當厚度的軟墊,使髖膝關節稍屈曲,患者穿防旋轉鞋(丁字鞋),避免下肢外旋,並減輕疼痛

B.手術後第一天:撤除軟墊,盡量伸直手術側下肢,以防屈髖畸形根據引流量,術後24~48小時內拔除引流管,引流物作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術後使用足底靜脈泵,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可適當服用鎮靜止痛葯,減少疼痛刺激,保證好病人休息

C.手術後前3天:深呼吸練習;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股四頭肌腘繩肌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術後1~2天,拔除引流管,拍攝X光片,判斷假體的位置,如無特殊問題,可開始下列練習

D.手術後4~7天:髖膝關節屈伸練習練習時臀部不能離開床面,可以在床上坐起至髖關節屈曲小於45°逐漸由起初的被動運動向助動,再到完全主動練習過渡髖關節伸直練習,可在仰卧位屈曲健側髖膝關節,手術側髖關節主動伸直,充分伸展屈髖肌及關節囊前部,股四頭肌等張練習,上肢肌力練習

E.注意點:①避免手術側髖關節置於外旋伸直位為防止患者向對側翻身而髖外旋,床頭櫃應放在手術側②保持手術側肢體的外展或在雙腿間置入三角墊,但須防止下肢外旋③如有手術側髖關節中度屈曲不穩定,在坐位進行髖關節練習時,應避免上身向手術側傾斜④手術後入路,應避免患側下肢過度屈曲內收內旋,特別是屈曲內收內旋的聯合動作手術側方入路和前側入路,應避免患側下肢的過度伸展內收外旋,特別是伸展內收外旋的聯合動作

2)手術後第2~6周:使用骨水泥固定假體的患者可以進行下列練習,但必須在醫生PT師的直接指導下進行

A.床上練習:屈髖肌力量練習:髖關節半屈位的主動或主動抗阻屈髖練習須注意:

術後不宜主動早期進行直腿抬高練習,因為不僅對屈髖肌鍛煉的意義不大,相反卻經常引起髖臼承受過高壓力,不利於非骨水泥固定的髖臼假體的骨組織長入同時傷口區疼痛,影響患者鍛煉,故術後早期不提倡這項練習如無特殊情況,可允許患者翻身正確的翻身姿勢是:伸直手術側髖關節,保持旋轉中立位,伸直同側上肢,手掌墊在大粗隆後面,向手術側翻身,防止患肢外旋俯卧位,有利於被動伸展髖關節

B.坐位練習:術後6~8周內,患者以躺站行走為主,坐的時間盡量縮短,每天4~6次,每次30分鍾因為坐位下髖關節最易出現脫位半脫位,如果患者術中關節穩定性欠佳,不宜坐位練習坐位練習的內容:伸髖,屈髖,屈髖位旋轉

C.立位練習:髖關節伸展,骨盆左右搖擺,髖內外翻畸形矯正,屈髖練習,髖旋轉

D.步行練習:若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體又是初次髖關節置換術,術中也沒有植骨骨折等情況,患者術後第3天即可步行練習若用非骨水泥固定型假體者,則至少在術後6周才能開始步行練習有大粗隆截骨術中股骨骨折的患者,行走練習更應根據X線片情況,推遲到術後至少2個月先用步行器輔助行走,待重心穩定,改用雙側腋杖步行練習時,手術側下肢至少負重20~30kg

E.踏車練習:開始時間多在患者步行練習之後,一般在術後2~3周開始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開始時,稍用力,保持車速25m/h左右,術後6~8周逐漸加快,以踏車10~15分鍾後出現疲勞感為宜雙足踩板後,盡可能升高車坐墊以減少屈髖程度能踏滿圈後,逐漸調低坐墊以增加髖關節屈曲度先練後跟蹬,熟練後改前掌蹬身體前傾,可增加髖關節屈曲,雙膝並攏或分開,可使髖關節內外旋

3)手術後第7周:患側下肢可以全負重,可以坐普通的椅子,但不可蹲下

手術後6~8周進行第一次隨訪,根據復查髖關節的正側位X線片結果及體檢情況,提出下一步的康復計劃此階段康復重點是提高肌肉的整體力量,指導患者恢復日常活動能力對髖關節某些活動仍受限者,應加強針對性的功能鍛煉

手術後第二次隨訪時間為術後4個月評定內容:①肌力恢復是否正常②能否獨立行走(無需支具輔助),無跛行,能行走較長距離③關節活動度能否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如無疼痛跛行,可棄拐此階段康復重點是提高肌肉的耐力,方法包括抗阻力的直腿抬高練習側卧位髖關節外展和俯卧伸髖練習等

(4)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後患者注意事項1)手杖使用時限應至無疼痛及跛行時,方可棄杖最好終生使用單手杖,減少手術側髖關節的磨損,尤其是外出旅行或長距離行走時

2)預防及控制感染:對拔牙扁桃體摘除插導尿管等有可能造成感染的任何手術或治療措施都應及時預防,防止血運傳播造成關節內感染

3)手術後6~8周內避免性生活,性生活時要防止手術側下肢極度外展,並避免受壓

4)避免重體力活動及需要髖關節大范圍劇烈活動的運動項目,以減少手術後關節脫位骨折假體松動等問題

5)避免將髖關節放置在易脫位的姿勢:髖關節過度屈曲內收內旋位,手術側髖關節伸直內收外旋位

6)避免在不平整或光滑路面行走,以防跌倒

7)保持患肢經常處於外展位或中立位術後6~8周內屈髖不要超過90°

8)出現手術側髖關節任何異常情況,均應及時與手術醫生聯系

9)第三次復查在術後1年,以後每年復查一次復查內容包括髖關節正側位X線片人工髖關節功能評分等

2.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的作業治療及其他方法(1)手術前:此期康復重點,是讓患者了解術後康復的一般程序,恢復體力,盡可能增強股四頭肌及腘繩肌肌力,增強關節活動范圍

(2)手術當日至手術後第3天:

1)注意患者有無心肺功能異常休克傷口出血過多等症狀,必須待患者全身和局部狀況平穩後方可開始功能訓練

2)深呼吸鍛煉

3)手術側下肢肌肉等長收縮訓練;伸直膝關節,主動或被動踝關節屈伸

4)雙上肢主動性活動訓練

5)手術後第2~3天拔引流管,引流管尖部及其管內凝血塊做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拍膝正側位及屈膝45°髕骨軸位X線片

(3)手術後第4天~2周:康復訓練的主要目標是逐步恢復膝關節ROM,至少0°~90°恢復股四頭肌繩肌肌力每次訓練強度應在病人耐受程度內進行,並且訓練完畢後,不應加重肢體原有的疼痛腫脹

1)CPM練習,開始運動范圍20°~70°

2)主動膝關節運動(去掉CPM器械後訓練)

3)股四頭肌繩肌訓練

4)使用骨水泥者,一般情況下,術後第4天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練習站立行走

如關節不穩,可帶膝支架對術前有嚴重屈膝畸形者,在此期間夜間仍需用石膏托固定於伸膝位,一般應連續4~6周

5)CPM活動范圍0°~110°

(4)手術後第2~6周:

1)繼續關節活動度和肌力訓練

2)ADL訓練作業治療理療

3)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

(5)手術後第6~12周:膝關節ROM0°~125°,自行車踏車蹦床緩步游泳手術側下肢負重斜板平衡訓練

(6)手術後第12~20周:散步靈敏技巧訓練跨越障礙訓練側向運動

4、強直性脊椎炎和白血病有關系嗎?

強直性脊柱炎屬於免疫系統疾病,確實有遺傳傾向,但是,強直性脊柱炎誘發白血病的報道極少極少。
引起白血病的因素有:
物理因素:(電離子輻射,X射線、r射線等)
化學因素:(從事化工、化肥、橡膠、皮革等工種)
生物因素:(細菌、病毒等)
遺傳因素:(白血病患者家族中有遺傳傾向) 等等。
實驗室診斷標准:血紅蛋白、紅細胞明顯較少,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明顯增高或者明顯減少,血塗片中原始加早幼粒、原單加幼單、原淋加幼淋大於30%。
體征:貧血、出血、感染、肝、脾、淋巴結腫大、骨骼疼痛等。
白血病本身就是就是基因突變

5、髖關節先天性(發育性)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由於股骨頭發育不良所致的,股骨頭扁平不能與髖臼構成穩定的關節,建議你換股骨頭,因為你還年輕,一般臨床對年輕患者採用股骨頭置換術,有一定手術失敗的風險,有病例是一次手術不成功需要二次或三次手術的,也有術後成功恢復良好的病例。置換物有國產和進口的,一般進口的耐用些,費用也高,但是不論進口和國產都需要定期更換,根據經濟情況而定吧。國內骨科最好的是積水潭醫院,你可以咨詢一下他們

6、求翻譯 急~~~~~

歷史的患者是一個雙胎妊娠的唯一倖存者,發表在妊娠28周,經剖宮產胎兒窘迫中學。她在新生兒ICU花了4個月,隨著通氣,支氣管肺發育不良,顱內出血(Ⅳ級),和嚴重的喂養問題。患者被診斷為痙攣型CP左側偏癱的年齡3歲。她在6歲和13歲的右髖關節重建術的脊神經後根切斷術。在右髖關節重建手術,患者是一個前臂拐杖社區測距儀;手術後,她用在社區和學校的移動電源的椅子。病人也有哮喘和癲癇發作史,並與沙丁胺醇的必要時,得控制。三個年輕的兄弟姐妹在一個單親家庭的病人的生活。患者的母親,作品第二班,所以無法學校協助病人。此外,三個年輕的兄弟姐妹會干擾病人的行走在國內是步行安全隱患的基線數據。什麼是必要的?系統評價/測試和兩患者最初走動大底座

7、我今年27歲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想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想請了解的朋友是否可以給我提供一些建議。

這個可以做的.先髖一側的股骨因為長期發育不良,比較狹窄,一般的髖關節假體不能做這個手術.強生公司有個髖關節假體叫做S-rom就是來專門做DDH(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你到你們省的最大醫院去做,骨科一定有辦法做這個手術給你.費用相自對會貴一些.做完以後可以基本恢復正常的外觀.很多女的做DDH手術不是因為關節炎或者是疼痛,而是因為外觀影響生活質量.還有就是建議手術前先把城市居民醫保或者是職工醫保先辦了,住院時候刷醫保卡,最少可以省60%的總費用.關節手術一般不會有生命危險,所以不用擔心.如果資金足夠的話建議做S-rom柄+Pinnacle陶對陶,術後會有一個很好的效果,具體治療方案還是要看醫生用標尺量你的X光片才能決定,有問題可以留言

8、大夫您好,26歲髖人工關節置換是否合適?【兩歲時摔傷髖關節脫位】

你是先髖四型,屬於全脫位類型,需要使用特殊假體S-ROM。可能只能使用第三代陶瓷對陶瓷,無法用第四代陶瓷對陶瓷,但是有可能使用第四代陶瓷對金屬的。第三代陶瓷對陶瓷全部費用約不到8萬元。而陶瓷對金屬的可能需要9萬多元。

(周勇剛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9、高手幫忙翻譯及,加20分啊

32
髖關節融合導致減少的生活質量特別是在一個高大的人有許多障礙。
最終它也將產生腰痛,對側髕骨疼痛,同側膝全球
不穩定。因此,有許多理由接受了髖關節融合。
作者回顧了自己做自己的案件在過去的17年。有28例被兩個雙邊。
一個取消水泥杯和SROM干被用於所有情況。手術並發症包括:
三股骨幹骨折處理長期干SROM 。
雖然所有病人將有再次手術完成80 %最終實現超過90 〜屈曲
和12 %以上的50 〜屈曲,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結果令人失望。林普巴茲是
缺席的20 % ,輕度的12 % ,嚴重的68 % 。利息,然而,只有4名患者使用拐杖。
問題是臀肌攣縮症。 Ifthey已去運作多年也無法保證
他們將返回的功能。一些改進方法提供電力的髖關節綁架是必要的。

10、髕骨粉碎性骨折

在髕骨骨折後無需手術的治療方法中,其髕骨骨折的康復訓練方法有:

1

根據臨床經驗,
在第一周開始訓練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
預防肌肉萎縮
;

2
、第
3-4
周進行鞏固和
ROM
練習,可以實行開閉鏈練習,用肌肉電刺激進
行股四頭肌的練習
;
可要求患者直腿抬高鍛煉臀肌,活動踝關節鍛煉小腿肌力,
並允許扶拐長時間負重練習行走
;

3
、第
6-12
周,對患者進行閉鏈練習,如半蹲和上台階練習
;
進行抗阻力髖
關節練習和半蹲練習
;

術後的髕骨骨折康復訓練方法:

1
、髕骨骨折張力帶鋼絲固定者,由於採用了堅強的內固定方法,在手術反
應過去後,一般
5

7
天可以扶拐下地步行,要鼓勵患者早期步行,
10

14
天拆
線後逐漸加大步行量。
在這個康復訓練時間段內加強膝關節的屈伸功能鍛煉,

以指導患者做各種膝關節的功能鍛練,
如蹬車活動、
搓滾舒筋等,
應在最大限度
內恢復膝關節的功能。

2
、在髕骨骨折手術
6
周後,根據情況可以進行主動肌力練習,讓患者自己
根據能力加強自我屈伸練習,治療師可協助做好輔助保護
;8
周後,可以進行抗
阻練習,
根據患者恢復情況給予一定阻力,
並進行牽拉動作,
一定要注意用力的
循序漸進。

3
、髕骨骨折採用鋼絲或絲線環扎固定者,髕骨骨折發生粉碎性骨折的,在
固定作用上不會像前一種牢固方法,
因此必須推遲下地步行的時間,
粉碎性髕骨
骨折的患者手術後,
可以早期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
在功能恢復中,
不能
忽視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

針對髕骨骨折的康復訓練方法,
骨科診療康復中心專家吳鴻鷹主任特意提醒
髕骨骨折的患者無論是在非手術的康復訓練方法,還是手術後的康復訓練方法
中,都是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髕骨骨折的康復訓練。

與髖關節rom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