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ia

髖關節ia

發布時間:2020-08-12 00:03:52

1、恐龍是什麼目的動物?

 恐龍屬於:真核域---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初龍下綱-----雙孔亞綱。
其在生物學上被列為一個總目。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體軀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種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或三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鳥臀目(Ornithischia)與(慢龍類?)。

2、恐龍顱骨的結構是怎樣的?

恐龍與現代鳥類、鱷魚都屬於主龍類。主龍類的顱骨擁有兩個洞孔,稱為顳顬孔(Temporal fenestrae),以提供顎部肌肉附著處,眼窩前方則有眶前孔(Antorbital fenestra)。大部分的爬行動物與鳥類,都屬於雙弓動物;哺乳類與似哺乳爬行動物擁有一個顳顬孔,合稱單弓動物;烏龜與早期的副爬行動物,沒有顳顬孔,則屬於無弓動物。恐龍與其他主龍類擁有許多生理構造上的特徵,例如:牙齒位於齒槽中,而非直接從顎部骨頭延伸。在主龍類中,恐龍的最顯著特徵是它們的步態。恐龍的後肢直立於身體下方,而蜥蜴與鱷魚的四肢則是往兩側攤開。

恐龍常被認為是總目,或是未定位的演化支。恐龍總目以下分為兩大目: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以其骨盆結構來區分。根據定義,蜥臀目的范圍是:與鳥類具有最近共同祖先,而與鳥臀目具有較遠共同祖先的所有恐龍;鳥臀目的范圍則是:與三角龍具有最近共同祖先,而與蜥臀目具有較遠共同祖先的所有恐龍。

蜥臀目意為「蜥蜴的髖關節」,骨盆型態比較接近早期的祖先,恥骨朝前。[19]數個生物群的恥骨個別演化成朝向後方,例如:艾雷拉龍下目、[34]鐮刀龍超科、[35]馳龍科、[36]以及其後代鳥類。[24]蜥臀目主要包括兩個亞目:二足、大部分是肉食性的獸腳亞目;長頸部、四足、草食性的蜥腳形亞目。某些蜥臀目大約在侏羅紀時期演變成為鳥類的祖先。

鳥臀目意為「鳥類的髖關節」,擁有類似鳥類的骨盆結構,恥骨朝向後方,但這是趨同演化的結果。與鳥類不同的是,鳥臀目的恥骨有個朝前的突出部分。鳥臀目包含多樣性的草食性動物。
以下為恐龍各科的簡易列表,大部分種類都已滅絕。
艾雷拉龍下目 Herrerasauria
獸腳亞目 Theropoda
腔骨龍超科 Coelophysoidea
角鼻龍下目 Ceratosauria
角鼻龍科 Ceratosauridae
阿貝力龍科 Abelisauridae
堅尾龍類 Tetanurae
棘龍超科 Spinosauroidea
斑龍科 Megalosauridae
棘龍科 Spinosauridae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暴龍超科 Tyrannosauroidea
似鳥龍下目 Ornithomimosauria
鐮刀龍超科 Therizinosauroidea
偷蛋龍下目 Oviraptorosauria
恐爪龍下目 Deinonychosauria
馳龍科 Dromaeosauridae
傷齒龍科 Troodontidae
鳥綱 Aves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原蜥腳下目 Prosauropoda
里奧哈龍科 Riojasauridae
板龍科 Plateosauridae
大椎龍科 Massospondylidae
蜥腳下目 Sauropoda
近蜥龍科 Anchisauridae
黑丘龍科 Melanorosauridae
貝里肯龍科 Blikanasauridae
火山齒龍科 Vulcanodontidae
鯨龍科 Cetiosauridae
峨嵋龍科 Omeisauridae
圖里亞龍類 Turiasauria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梁龍超科 Diplodocoidea
大鼻龍類 Macronaria
圓頂龍科 Camarasauridae
腕龍科 Brachiosauridae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法布爾龍科 Fabrosauridae
裝甲亞目 Thyreophora
腿龍科 Scelidosauridae
劍龍下目 Stegosauria
甲龍下目 Ankylosauria
結節龍科 Nodosauridae
甲龍科 Ankylosauridae
角足亞目 Cerapoda
畸齒龍科 Heterodontosauridae
鳥腳下目 Ornithopoda
棱齒龍科 Hypsilophodontidae
禽龍科 Iguanodontidae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頭飾龍類 Marginocephalia
厚頭龍下目 Pachycephalosauria
角龍下目 Ceratopsia
鸚鵡嘴龍科 Psittacosauridae
原角龍科 Protoceratopsidae
角龍科 Ceratopsidae

3、這是帕金森綜合症嗎?

不是帕金森 倒像是特發性震顫 喝點酒看看會不會好點

4、恐龍的質料

恐龍與現代鳥類、鱷魚都屬於主龍類。主龍類的顱骨擁有兩個洞孔,稱為顳顬孔(Temporal fenestrae),以提供顎部肌肉附著處,眼窩前方則有眶前孔(Antorbital fenestra)。大部分的爬行動物與鳥類,都屬於雙弓動物;哺乳類與似哺乳爬行動物擁有一個顳顬孔,合稱單弓動物;烏龜與早期的副爬行動物,沒有顳顬孔,則屬於無弓動物。恐龍與其他主龍類擁有許多生理構造上的特徵,例如:牙齒位於齒槽中,而非直接從顎部骨頭延伸。在主龍類中,恐龍的最顯著特徵是它們的步態。恐龍的後肢直立於身體下方,而蜥蜴與鱷魚的四肢則是往兩側攤開。

恐龍常被認為是總目,或是未定位的演化支。恐龍總目以下分為兩大目: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以其骨盆結構來區分。根據定義,蜥臀目的范圍是:與鳥類具有最近共同祖先,而與鳥臀目具有較遠共同祖先的所有恐龍;鳥臀目的范圍則是:與三角龍具有最近共同祖先,而與蜥臀目具有較遠共同祖先的所有恐龍。

蜥臀目意為「蜥蜴的髖關節」,骨盆型態比較接近早期的祖先,恥骨朝前。[19]數個生物群的恥骨個別演化成朝向後方,例如:艾雷拉龍下目、[34]鐮刀龍超科、[35]馳龍科、[36]以及其後代鳥類。[24]蜥臀目主要包括兩個亞目:二足、大部分是肉食性的獸腳亞目;長頸部、四足、草食性的蜥腳形亞目。某些蜥臀目大約在侏羅紀時期演變成為鳥類的祖先。

鳥臀目意為「鳥類的髖關節」,擁有類似鳥類的骨盆結構,恥骨朝向後方,但這是趨同演化的結果。與鳥類不同的是,鳥臀目的恥骨有個朝前的突出部分。鳥臀目包含多樣性的草食性動物。
以下為恐龍各科的簡易列表,大部分種類都已滅絕。
艾雷拉龍下目 Herrerasauria
獸腳亞目 Theropoda
腔骨龍超科 Coelophysoidea
角鼻龍下目 Ceratosauria
角鼻龍科 Ceratosauridae
阿貝力龍科 Abelisauridae
堅尾龍類 Tetanurae
棘龍超科 Spinosauroidea
斑龍科 Megalosauridae
棘龍科 Spinosauridae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暴龍超科 Tyrannosauroidea
似鳥龍下目 Ornithomimosauria
鐮刀龍超科 Therizinosauroidea
偷蛋龍下目 Oviraptorosauria
恐爪龍下目 Deinonychosauria
馳龍科 Dromaeosauridae
傷齒龍科 Troodontidae
鳥綱 Aves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原蜥腳下目 Prosauropoda
里奧哈龍科 Riojasauridae
板龍科 Plateosauridae
大椎龍科 Massospondylidae
蜥腳下目 Sauropoda
近蜥龍科 Anchisauridae
黑丘龍科 Melanorosauridae
貝里肯龍科 Blikanasauridae
火山齒龍科 Vulcanodontidae
鯨龍科 Cetiosauridae
峨嵋龍科 Omeisauridae
圖里亞龍類 Turiasauria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梁龍超科 Diplodocoidea
大鼻龍類 Macronaria
圓頂龍科 Camarasauridae
腕龍科 Brachiosauridae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法布爾龍科 Fabrosauridae
裝甲亞目 Thyreophora
腿龍科 Scelidosauridae
劍龍下目 Stegosauria
甲龍下目 Ankylosauria
結節龍科 Nodosauridae
甲龍科 Ankylosauridae
角足亞目 Cerapoda
畸齒龍科 Heterodontosauridae
鳥腳下目 Ornithopoda
棱齒龍科 Hypsilophodontidae
禽龍科 Iguanodontidae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頭飾龍類 Marginocephalia
厚頭龍下目 Pachycephalosauria
角龍下目 Ceratopsia
鸚鵡嘴龍科 Psittacosauridae
原角龍科 Protoceratopsidae
角龍科 Ceratopsidae

5、帕金森早期有那些症狀呢?

帕金森病通常發病於40~70歲,60歲後發病率增高,30多歲前發病少見,在一組380例PD患者中僅4例;男性略多。起病隱襲,發展緩慢,主要表現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和運動遲緩等,症狀出現孰先孰後因人而異。首發症狀震顫最多(60%~70%),其次為步行障礙(12%)、肌強直(10%)和運動遲緩(10%)。症狀常自一側上肢開始,逐漸波及同側下肢、對側上肢及下肢,呈N字型進展(65%~70%);25%~30%的病例可自一側下肢開始,兩側下肢同時開始極少見,不少病例疾病晚期症狀仍存在左右差異。

但不論如何治療,慢性進展性病程、數年後多數患者需要幫助是其固有的臨床特點。根據PD的典型表現及對多巴葯物的正性反應,一般可以做出明確的診斷。但是,對於某些亞臨床症狀或非典型病例在早期確難以認識,而早期確診、早期治療對後期生活質量有著重要影響,這也是目前臨床學界研究的重點。對於大部分患者和臨床醫師來說,很難肯定和判定PD的發病日期、首發症狀,以及確定動作緩慢、震顫症狀出現的時間。據國內李大年等的報告,推測PD的臨床前期症狀可能有3~5年之久,為此,可將PD症狀分為臨床前期症狀和臨床期症狀兩個階段。

最早提出臨床前期症狀僅見於Fletcher(1973)等人的報告,但他們提出的這些症狀至今尚未得到人們的重視。這些症狀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事實上早在Parkinson《震顫麻痹》一書中就描述部分PD病例在其運動症狀出現之前可出現風濕樣疼痛,同年Charcot也對2例PD患者作了同樣的描述。直到20世紀70年代,Fletcher和Snider等人才對PD的臨床前期症狀及感覺障礙作了比較詳細的描述。到20世紀80年代,William等人結合電生理學對感覺障礙進行了分類,他報告的感覺症狀主要表現為患肢關節處無緣由的麻木、刺痛、蟻行感和燒灼感,以腕、踝處為主,開始多為間歇性或遊走性,後期表現為固定性。常規神經系統查體無明顯客觀感覺異常,電生理檢查可見部分病例的體感誘發電位(SEP),特別是下肢的潛伏期和傳導時間延長。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對150例患者作了回顧性調查,結果是全部患者不同程度的在PD臨床症狀出現前體驗過患肢感覺異常,而且這種異常可一直持續下去,但與運動障礙不成平行關系。電生理檢查主要是體感、皮質誘發電位有皮質延擱(centre delay)和傳導延遲及潛伏期延長。

除主觀感覺異常外,約1/2患者在早期曾體驗過患肢難以描述的酸、脹、麻木或疼痛等不適感,而且這種不適感多在勞累後的休息時發生或明顯,經敲、捶打後可緩解,酷像不寧腿綜合征的表現。另則,部分患者的患肢易出現疲勞感,特別是上肢的腕關節、肩關節,下肢的踝關節和膝關節,當勞累後這些部位可出現難以發現的輕微震顫。對這些症狀開始時服用一般鎮痛葯可有效,數月後則無作用。此時服用多巴葯物後可出現明顯療效。

首發症狀存在著明顯個體差異,有報告統計主觀感覺異常為85%、震顫為70.5%、肌僵直或動作緩慢為19.7%、失靈巧和(或)寫字障礙為12.6%、步態障礙為11.5%、肌痛痙攣和疼痛為8.2%、精神障礙如抑鬱和焦慮緊張等為4.4%、語言障礙為3.8%、全身乏力或肌無力為2.7%、流口水和面具臉各為1.6%。

常為PD首發症狀,少數患者尤其70歲以上發病者可不出現震顫。其機制是受累肌群與拮抗肌群規律性、交替性不協調活動所致。早期常表現在肢體遠端,始於一側,以上肢的手部震顫為多見,部分患者始於下肢的膝部。當伴有旋轉的成分參與時,可出現拇指、示指搓丸樣震顫。震顫頻率一般在4~8Hz,靜止時出現,大力動作時停止,緊張時加劇,睡眠時消失。經數年後累及到同側上下肢或對側,嚴重者可出現頭部、下頜、口唇、舌、咽喉部以及四肢震顫。令患者活動一側肢體如握拳或松拳,可引起另側肢體出現震顫,該試驗有助於發現早期輕微震顫。後期除靜止性震顫外,部分患者可合並動作性或姿勢性震顫。

肌強直是PD的主要症狀之一,主要是由於主動肌和拮抗肌均衡性張力增高所致。如果在被動運動中始終存在,則被稱之為鉛管樣強直或張力,若同時伴有震顫時,被動運動時可感到有齒輪樣感覺,則稱之為齒輪樣強直或張力。肌強直最早發生在患側的腕、踝,特別是患者勞累後,輕緩的被動運動腕、踝關節時可感到齒輪樣肌張力增高。由於肌張力的增高,可給患者帶來一系列的異常症狀,如瞬目、咀嚼、吞咽、行走等動作減少。

以下臨床試驗有助於發現輕微肌強直:

①令患者運動對側肢體,被檢肢體肌強直可更明顯;

②頭墜落試驗(head droppingtest):患者仰卧位,快速撤離頭下枕頭時頭常緩慢落下,而非迅速落下;

③令患者把雙肘置於桌上,使前臂與桌面成垂直位,兩臂及腕部肌肉盡量放鬆,正常人此時腕關節與前臂約成90度屈曲,PD患者腕關節或多或少保持伸直,儼若豎立的路標,稱為ldquo;路標現象。老年患者肌強直引起關節疼痛,是肌張力增高使關節血供受阻所致。

表現隨意動作減少,包括始動困難和運動遲緩,因肌張力增高、姿勢反射障礙出現一系列特徵性運動障礙症狀,如起床、翻身、步行和變換方向時運動遲緩,面部表情肌活動減少,常雙眼凝視,瞬目減少,呈面具臉(maskedface),手指精細動作如扣紐扣、系鞋帶等困難,書寫時字愈寫愈小,為寫字過小征(micrographia)等。

PD患者的運動緩慢或不能是致殘的主要原因。過去認為PD的運動不能是由於肌強直所致,事實上兩者並無因果關系。現已初步證明,PD的運動減少和不能是一個很復雜的症狀,它主要和皮質下錐體外系的驅動裝置功能或錐體外系下行運動激活裝置障礙有關。因為對運動不能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後,肌強直症狀明顯改善,但其運動頻度並非像服用多巴葯物後成一致性改善。

姿勢反射障礙是帶給PD患者生活困難的主要症狀,它僅次於運動減少或運動不能。患者四肢、軀乾和頸部肌強直呈特殊屈曲體姿,頭部前傾,軀干俯屈,上肢肘關節屈曲,腕關節伸直,前臂內收,指間關節伸直,拇指對掌;下肢髖關節與膝關節均略呈彎曲,早期下肢拖曳,逐漸變為小步態,起步困難,起步後前沖,愈走愈快,不能及時停步或轉彎,稱之為慌張步態(festination),行走時上肢擺動減少或消失;轉彎時因軀干僵硬,軀干與頭部聯帶小步轉彎,與姿勢平衡障礙導致重心不穩有關。患者害怕跌倒,遇小障礙物也要停步不前。隨疾病進展姿勢障礙加重,晚期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難。目前對PD患者這種固有的姿勢反射障礙的機制尚無明確解釋,有人認為該症狀主要與蒼白球經丘腦至皮質的傳出環路損害有關。

①反復輕敲患者眉弓上緣可誘發眨眼不止(Myerson征),正常人反應不持續;可有眼瞼陣攣(閉合眼瞼輕度顫動)或眼瞼痙攣(眼瞼不自主閉合)。

②口、咽、齶肌運動障礙,使講話緩慢,語音低沉單調,流涎等,嚴重時四、PD的分類:

(1)原發性(特發性帕金森病,即震顫麻痹):

①按病程分型:

A.良性型:病程較長,平均可達12年運動症狀波動和精神症狀出現較遲。

B.惡性型:病程較短,平均可達4年。運動症狀波動和精神症狀出現較早。

②按症狀分型:

A.震顫型。

B.少動和強直型。

C.震顫少動和強直型伴痴呆型。

D.震顫少動和強直型不伴痴呆型。

③按遺傳分型:

A.家族性帕金森病。

B.少年型帕金森病。

(2)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症狀性帕金森綜合征):

①感染性(包括慢性病毒感染)腦炎後帕金森綜合征(嗜睡性腦炎、其他腦炎等)。

②中毒性(一氧化碳、錳、二硫化碳、氫化物、甲醇等)。

③葯物性(抗精神病葯物如吩噻嗪類、丁醯苯類、蘿芙木生物鹼及alpha;-甲基多巴等)。

④腦血管病變。

⑤腦腫瘤(特別是腦部中線腫瘤)。

⑥腦外傷。

⑦中腦空洞。

⑧代謝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基底節鈣化、慢性肝腦變性等)。

(3)症狀性帕金森綜合征(異質性系統變性):

①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②紋狀體黑質變性。

③皮質齒狀核黑質變性。

④橄欖腦橋小腦萎縮。

⑤Shy-Drager位置性低血壓綜合征。

⑥痴呆[關島帕金森-痴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綜合征,Jacob-Creutfeldt病(皮質紋狀體脊髓變性),Alzheimer及Pick病,正常顱壓腦積水]。

⑦遺傳性疾病(肝豆狀核變性、Hallerrorden-Spatz病、Huntington病、脊髓小腦黑質變性等)。

二、診斷

(1)中老年發病,緩慢進行性病程。

(2)四項主征(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障礙)中至少具備2項,前兩項至少具備其中之一,症狀不對稱。

(3)左旋多巴治療有效,左旋多巴試驗或阿朴嗎啡試驗陽性支持原發性PD診斷。

(4)患者無眼外肌麻痹、小腦體征、體位性低血壓、錐體系損害和肌萎縮等。PD臨床診斷與屍檢病理證實符合率為75%~80%。

王新德執筆1984年10月全國錐體外系會議制定的標准如下:

①至少要具備下列4個典型的症狀和體征(靜止性震顫、少動、僵直、位置反射障礙)中的2個。

②是否存在不支持診斷IPD的不典型症狀和體征,如錐體束征、失用性步態障礙、小腦症狀、意向性震顫、凝視麻痹、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明顯的痴呆伴有輕度錐體外系症狀。

③腦脊液中高香草酸減少,對確診早期帕金森病(PD)和特發性震顫(ET)、葯物性帕金森綜合征與PD是有幫助的。

一般而言,ET有時與早期IPD很難鑒別,ET多表現為手和頭部位置性和動作性震顫而無肌張力增高和少動。

①葯物性PS(MPS):葯物性PS與IPD在臨床上很難區別,重要的是依靠是否病史上有無服用抗精神病葯物史。另外,葯物性PS的症狀兩側對稱,有時可伴有多動症側會先出現症狀。若臨床鑒別困難時,可暫停應用抗精神病葯物,假若是葯物性,一般在數周至6個月PS症狀即可消失。

②血管性PS(VPS):該征的特點為多無震顫,常伴有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征(如錐體束征、假性球麻痹、情緒不穩等),病程多呈階梯樣進展,L-多巴制劑治療一般無效。

①進行性核上性變性:有時與帕金森病很難鑒別。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的臨床特點主要為動作減少,頸部強直並稍後仰及假性延髓麻痹和向上凝視麻痹。

②橄欖腦橋小腦萎縮:原發性帕金森病應與本病進行鑒別。橄欖腦橋小腦變性臨床也可表現為少動、強直、甚至靜止性震顫。但多同時有共濟失調等小腦症狀。CT檢查亦可見特徵性的改變。血谷氨酸脫羧酶活力減低。

③紋狀體黑質變性:本病與原發性帕金森病很想像,臨床上很難鑒別,主要依靠病理診斷。若臨床上L-多巴治療無效時,應考慮紋狀體黑質變性可能。

④Shy-Drager位置性低血壓綜合征:臨床表現為位置性低血壓、大小便失禁、無汗、肢體遠端小肌肉萎縮等。有時也可伴有帕金森病綜合征。若臨床發現患者有帕金森病綜合征和輕度自主神經障礙症狀,就需要與原發性帕金森病鑒別。

⑤痴呆:痴呆伴有帕金森綜合征不罕見。A.Alzheimer病:晚期Alzheimer病除痴呆外,尚有錐體外系症狀,如少動、強直和口面多動。另外由於帕金森病甚至早期也可伴有痴呆,因此需依靠隨訪對兩者進行鑒別;B.正常顱壓腦積水:本病表現為步態障礙、尿失禁和痴呆。有時也可出現帕金森病的症狀,如少動、強直、和靜止性震顫等。CT檢查對鑒別有幫助。放射性核素腦池造影對診斷正常顱壓腦積水也有重要意義。

⑥遺傳變性疾病:

A.蒼白球-黑質色素變性病(Hallervorden-Spatz disease)。

B.Huntinton舞蹈病。

C.Lubag(X-連肌張力失常-PDS)。

D.線粒體細胞病伴紋狀體壞死。

E.神經棘紅細胞增多症(beta-脂蛋白缺乏症)。

F.肝豆狀核變性(Wilson病)。

原發性PD在這些臨床類型中占總數75%~80%;繼發性(或症狀性)PD相對少見;遺傳變性病與帕金森疊加綜合征佔10%~15%。

對大多數已有明顯的動作緩慢、減少、肌強直、震顫的中老年患者均會被考慮到IPD,而對那些早期或症狀不典型的病例有時確會被誤診。為此,Takahashi等(1992)和Calne等(1992)提出原發性帕金森病(IPD)早期診斷的必要條件和刪除條件的初步標准(表1、2)。

6、交通事故傷了左手小指,應為幾級?怎麼賠償

根據《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GB 18667-2002)

4.8 Ⅷ級傷殘
4.8.l顱腦、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致:
a. 輕度智力缺損或精神障礙,日常生活有關的活動能力部分受限;
b. 中度失讀伴失寫症;
c. 半身或偏身型深感覺缺失;
d. 陰莖勃起功能障礙。
4.8.2頭面部損傷致:
a. 一眼盲目4級以上;
b. 一眼視野接近完全缺損(直徑小於5°);
c. 上頜骨、下頜骨缺損,牙齒脫落12枚以上;
d. 一耳極度聽覺障礙;或一耳重度聽覺障礙,另一耳中度聽覺障礙;或雙耳中等重度聽覺障礙;
e. 一側耳廓缺失(或嚴重畸形);
f. 鼻尖及一側鼻翼缺損(或畸形);
g. 面部瘢痕形成面積18cm2以上;
h. 面部大量細小瘢痕(或色素明顯改變)25%以上;
i. 頭皮無毛發50%以上;
j 頜面部骨或軟組織缺損32立方厘米以上。
4.8.3脊柱損傷致:
a. 頸椎腰椎畸形癒合,頸部或腰部活動度喪失50%以上;
b. 胸椎或腰椎二椎體以上壓縮性骨折
4.8.4頸部損傷致前三角區瘢痕形成50%以上。
4.8.5胸部損傷致:
a. 女性一側乳房缺失(或嚴重畸形),另一側乳房部分缺失(或畸形);
b. 12肋以上骨折。
4.8.6腹部損傷致:
a. 胃、腸、消化腺等部分切除,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b. 脾切除;
c. 一側腎切除或腎功能重度障礙。
4.8.7盆部損傷致:
a. 骨盆傾斜,雙下肢長度相差6cm以上;
b. 雙側輸尿管嚴重狹窄,或一側輸尿管缺失(或閉鎖),另一側輸尿管狹窄;
c.尿道嚴重狹窄。
4.8.8會陰部損傷致:
a. 陰莖龜頭缺失(或畸形);
b. 陰莖包皮損傷,瘢痕形成,嚴重影響功能。
4.8.9外陰、陰道損傷致陰道狹窄,嚴重影響功能。
4.8.10 肢體損傷致:
a. 雙手缺失(或喪失功能)30%以上;
b. 雙手感覺缺失75%以上;
c. 一足弓結構完全破壞,另一足弓結構破壞1/3以上;
d. 雙足十趾完全缺失或喪失功能;
e. 雙下肢長度相差6cm以上;
f. 一肢喪失功能50%以上;
4.8.11 皮膚損傷致瘢痕形成達體表面積20%以上。
4.9 Ⅸ級傷殘
4.9.1顱腦、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致:
a. 輕度智力缺損或精神障礙,日常活動能力部分受限;
b. 外傷性癲癇,葯物不能完全控制,大發作一年一次以上或局限性發作平均每六月三次以上或小發作平均每月四次以上或精神運動性發作平均每六月二次以上;
c. 嚴重失讀或嚴重失寫症;
d. 雙側輕度面癱,難以恢復;
e. 半身或偏身型淺感覺缺失;
f. 嚴重影響陰莖勃起功能。
4.9.2頭面部損傷致:
a. 一眼盲目3級以上;
b. 雙側眼瞼下垂(或畸形);或一側眼瞼重度下垂(或嚴重畸形);
c. 一眼視野極度缺損(直徑小於10°);
d. 上頜骨、下頜骨缺損中,牙齒脫落8枚以上;
e. 口腔損傷,牙齒脫落16枚以上;
f. 口腔或顳下頜關節損傷,中度張口受限;
g. 舌尖缺失(或畸形);
h. 一耳重度聽覺障礙;或一耳中等重度聽覺障礙,另一耳中度聽覺障礙;
i. 一側耳廊缺失(或畸形)50%以上;
j. 一側鼻翼缺損(或畸形);
k. 面部瘢痕形成面積12cm2以上,或面部線條狀瘢痕20cm以上;
l. 面部細小癱痕(或色素明顯改變)面積30cm2以上;
m. 頭皮無毛發25%以上;
n. 頜面部骨及軟組織缺損16立方厘米以上。
4.9.3脊柱損傷致:
a. 頸椎或腰椎畸形癒合,頸部或腰部活動度喪失25%以上;
b. 胸椎或腰椎一椎體粉碎性骨折。
4.9.4頸部損傷致:
a. 嚴重聲音嘶啞;
b. 頸前三角區瘢痕形成25%以上。
4.9.5胸部損傷致: 、
a. 女性一側乳房缺失(或嚴重畸形);
b. 8肋以上骨折或4肋以上缺失;
c. 肺葉切除;
d. 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Ⅰ級。
4.9.6腹部損傷致:
a. 胃、腸、消化腺等部分切除;
b. 膽囊切除;
c. 脾部份切除;
d. 一側腎部分切除或腎功能中度障礙。
4.9.7盆部損傷致:
a. 骨盆傾斜,雙下肢長度相差4cm以上;
b. 骨盆嚴重畸形癒合;
c. 尿道狹窄;
d. 膀胱部分切除;
e. 一側輸尿管缺失或閉鎖;
f. 子宮部份切除;
g. 直腸、肛門損傷,遺留永久性乙狀結腸造口。
4.9.8會陰部損傷致:
a. 陰莖龜頭缺失(或畸形)50%以上;
b. 陰囊損傷,瘢痕形成75%以上。
4.9.9肢體損傷致:
a. 雙手缺失(或喪失功能)10%以上;
b. 雙手感覺缺失50%以上;
c. 雙上肢前臂旋轉功能完全喪失;
d. 雙足十趾缺失(或喪失功能)50%以上;
e. 一足足弓構破壞;
f. 雙上肢長度相差10cm以上;
g. 雙下肢長度相差4cm以上;
h. 四肢長骨一骺板以上粉碎性骨折;
i.一肢喪失功能25%以上。
4.9.10 皮膚損傷致瘢痕形成達體表面積12%以上。
4.10 Ⅹ級傷殘
4.10.1 顱腦、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致:
a. 神經功能障礙,日常活動能力輕度受限;
b. 外傷性癲癇,葯物能夠控制,但遺留腦電圖中度以上改變;
c. 輕度失語或構音障礙;
d. 單側輕度面癱,難以恢復;
e. 輕度不自主運動或共濟失調;
f. 斜視、復視、視錯覺、眼球震顫等視覺障礙;
g. 半身或偏身型淺感覺分離性缺失;
h. 一肢體完全性感覺缺失
i. 節段性完全性感覺缺失;
j. 影響陰莖勃起功能。
4.10.2 頭面部損傷致:
a. 一眼低視力1級;
b. 一側眼瞼下垂或畸形;
c. 一眼視野中度缺損(直徑小於60°);
d. 淚小管損傷,遺留溢淚症狀;
e. 眼內異物存留;
f. 外傷性白內障;
g. 外傷性腦脊液鼻漏或耳漏;
h. 上頜骨、下頜骨缺損,牙齒脫落4枚以上;
i. 口腔損傷,牙齒脫落8枚以上;
j. 口腔或顳下頜關節損傷,輕度張口受限;
k. 舌尖部分缺失(或畸形);
l. 一耳中等重度聽覺障礙;或雙耳中度聽覺障礙;
m. 一側耳廓缺失(或畸形)10%以上;
n. 鼻尖缺失(或畸形);
o. 面部瘢痕形成,面積6cm2以上;或面部線條狀瘢痕10cm以上;
p. 面部細小疲痕(或色素明顯改變)面積15cm2以上;
q. 頭皮無毛發40cm2以上;
r. 顱骨缺損4cm2以上,遺留神經系統輕度症狀和體征;或顱骨缺損6cm2以上,無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s. 頜面部骨及軟組織缺損8立方厘米以上。
4.10.3 脊柱損傷致:
a. 頸椎或腰椎畸形愈台,頸部或腰部活動度喪失10%以上;
b. 胸椎畸形癒合,輕度影響呼吸功能;
c. 胸椎或腰椎一椎體三分之一以上壓縮性骨折。
4.10.4 頸部損傷致:
a. 瘢痕形成,頸部活動度喪失10%以上;
b. 輕度影響呼吸和吞咽功能;
c. 頸前三角區瘢痕面積20cm2以上。
4.10.5 胸部損傷致:
a. 女性一側乳房部分缺失(或畸形);
b. 4肋以上骨折;或2肋以上缺失;
c. 肺破裂修補;
d. 胸膜粘連或胸廓畸形。
4.10.6 腹部損傷致:
a. 胃、腸、消化腺等破裂修補;
b. 膽囊破裂修補;
c. 腸系膜損傷修補;
d. 脾破裂修補;
e. 腎破裂修補或腎功能輕度障礙;
f. 膈肌破裂修補。
4.10.7 盆部損傷致:
a. 骨盆傾斜,雙下肢長度相差2cm以上;
b. 骨盆畸形癒合;
c. 一側卵巢缺失或完全萎縮;
d. 一側輸卵管缺失或閉鎖;
e. 子宮破裂修補;
f. 一側輸尿管嚴重狹窄;
g. 膀胱破裂修補;
h. 尿道輕度狹窄;
i. 直腸、肛門損傷,瘢痕形成,排便功能障礙。
4.10.8 會陰部損傷致:
a. 陰莖龜頭缺失(或畸形)25%以上;
b. 陰莖包皮損傷,瘢痕形成,影響功能;
c. 一側輸精管缺失(或閉鎖);
d. 一側睾丸缺失或完全萎縮;
e. 陰囊損傷,瘢痕形成50%以上。
4.10.9 外陰、陰道損傷致陰道狹窄,影響功能。
4.10.10 肢體損傷致:
a. 雙手缺失(或喪失功能)5%以上;
b. 雙手感覺缺失25%以上;
c. 雙上肢前臂旋轉功能喪失50以上;
d. 一足足弓結構破壞1/3以上;
e. 雙足十趾缺失(或喪失功能)20%以上;
f. 雙上肢長度相差4cm以上;
g. 雙下肢長度相差2cm以上;
h. 四肢長骨一骺板以上線性骨折;
i. 一肢喪失功能10%以上。
4.10.11 皮膚損傷致癱痕形成達體表面積4%以上。
5 附則
5.1 遇有本標准以外的傷殘程度者,可根據傷殘的實際情況,比照本標准中最相似等級的傷殘內容和附錄A的規定,確定其相當的傷殘等級。同一部位和性質的傷殘,不應採用本標准條文兩條以上或者同一條文兩次以上進行評定。
5.2 受傷人員符合2處以上傷殘等級者,評定結論中應當寫明各處的傷殘等級。兩處以上傷殘等級的綜合計算方法可參見附錄B。
5.3 評定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程度時,應排除其原有傷、病等進行評定。
5.4 本標准備等級間有關傷殘程度的區分見附錄C。本標准中「以上」、「以下」等均包括本數。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傷殘等級劃分依據
A1Ⅰ級傷殘劃分依據
Ⅰ級傷殘劃分依據為:
a.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b. 意識消失;
c. 各種活動均受到限制而卧床;
d. 社會交往完全喪失。
A2Ⅱ級傷殘劃分依據
Ⅱ級傷殘劃分依據為
a. 日常生活需要隨時有人幫助;
b.僅限於床上或椅上的活動;
c. 不能工作;
d. 社會交往極度困難。
A3Ⅲ級傷殘劃分依據
Ⅲ級傷殘劃分依據為
a. 不能完全獨立生活,需經常有人監護;
b.僅限於室內的活動;
c. 明顯職業受限;
d. 社會交往困難。
A4Ⅳ級傷殘劃分依據
Ⅳ級傷殘劃分依據為
a. 日常生活能力嚴重受限,間或需要幫助;
b.僅限於居住范圍內的活動;
c. 職業種類受限;
d. 社會交往嚴重受限。
A5Ⅴ級傷殘劃分依據
Ⅴ級傷殘劃分依據為
a. 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需要指導;
b. 僅限於就近的活動;
c. 需要明顯減輕工作;
d. 社會交往貧乏。
A6 Ⅵ級傷殘劃分依據
Ⅵ級傷殘劃分依據為
a. 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但能部分代償,部分日常生活需要幫助;
b. 各種活動降低;
c. 不能勝任原工作;
d. 社會交往狹窄。
A7 Ⅶ級傷殘劃分依據
Ⅶ級傷殘劃分依據為
a. 日常生活有關的活動能力嚴重受限;
b. 短暫活動不受限,長時間活動受限;
c. 不能從事復雜工作;
d. 社會交往能力降低。
A8 Ⅷ級傷殘劃分依據
Ⅷ級傷殘劃分依據為
a. 日常生活有關的活動能力部分受限;
b. 遠距離活動受限;
c. 能從事復雜工作,但效率明顯降低;
d. 社會交往受約束。
A9 Ⅸ級傷殘劃分依據
Ⅸ級傷殘劃分依據為
a. 日常活動能力大部分受限;
b. 工作和學習能力下降;
c. 社會交往能力部分受限;
A10 Ⅹ級傷殘劃分依據
Ⅹ級傷殘劃分依據為
a. 日常活動能力輕度受限;
b. 工作和學習能力有所下降;
c. 社會交往能力輕度受限。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多等級傷殘的綜合計算方法
B.1 多等級傷殘的綜合計算
多等級傷殘的綜合計算是按傷者的傷殘賠償計算方法加以計算。
B.2 根據傷殘賠償總額、賠償責任系數、賠償指數等,有下式:
式中:C――傷殘者的傷殘實際賠償額,元;
Ct――傷殘賠償總額,元;
C1――賠償責任系數,即賠償義務主體對造成事故負有責任的程度,
Ih ――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即多等級傷殘者,最高傷殘等級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Ia ――傷殘賠償附加指數,即增加一處傷殘所增加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

B.3 傷殘賠償指數
傷殘賠償指數是指傷殘者應當得到傷殘賠償的比例。B.2中的傷殘賠償指數是按本標准3.6條規定,以傷殘者的傷殘程度比例作為傷殘者的傷殘賠償比例。
附 錄 C
(規范性附錄)
有關傷殘程度的區分
C.1 面部的范圍和瘢痕面積的計算
C.1.1 面部的范圍
面部的范圍指上至發際、下至下頜下緣、兩側至下頜支後緣之間的區域,包括額部、眼部、眶部、鼻部、口唇部、頦部、顴部、頰部和腮腺咬肌部。
C.1.2 面部瘢痕面積的計算
本標准採用全面部和5等分面部以及實測瘢痕面積的方法,分別計算瘢痕面積。面部多處瘢痕,其面積可以累加計算。
C.2 心臟功能的區分
根據體力活動受限的程度,將心臟功能分為:
a. Ⅰ級:無症狀,體力活動不受限;
C. Ⅱ級;較重體力活動則有症狀,體力活動稍受限;
c. Ⅲ級:輕微體力活動即有明顯症狀,休息後稍減輕,體力活動大受限;
d. Ⅳ級:即使在安靜休息狀態下亦有明顯症狀,體力活動完全受限。
C.3 呼吸功能障礙程度的區分
C.3.l呼吸功能障礙
因事故損傷所致的呼吸功能的改變。
C.3.2呼吸功能障礙程度的區分
本標准根據體力活動受限的程度,將呼吸功能障礙分為:
a. 呼吸功能嚴重障礙:安靜卧時亦有呼吸困難出現,體力活動完全受限。
b. 呼吸功能障礙:室內走動出現呼吸困難,體力活動極度受限;
c. 呼吸功能嚴重受影響,一般速度步行有呼吸困難,體力活動大部分受限;
d. 呼吸功能受影響,包括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蹬樓梯出現呼吸困難[4.4.3,4.4.4b],4.4.5a),4.5.3,4.5.4b)屬此情況];
第二種情況:快步行走出現呼吸困難[4.5.5a],4.10.3b),4.10.4b)屬此情況)。
C.4 手缺失和喪失功能的計算
C.4.1 手缺失和喪失功能
指因事故損傷所致的手掌和手指的缺失或喪失功能。
C.4.2 手缺失和喪失功能的計算
一手拇指佔一手功能的36%,其中末節和近節指節各佔18%;食指、中指各佔一手功能的18%,其中末節指節佔8%,中節指節佔7%,近節指節佔3%;無名指和小指各佔一手功能的9%,其中末節指節佔4%,中節指節佔3%,近節指節佔2%。一手掌佔一手功能的10%,其中第一掌骨佔4%,第二、第三掌骨各佔2%,第四、第五掌骨各佔1%。本標准中,雙手缺失或喪失功能的程度是按前面方面累加計算的結果。
C.5 手感覺喪失功能的計算
C.5.1 手感覺喪失功能
指因事故損傷所致手的掌側感覺功能的喪失。
C.5.2 手感覺喪失功能的計算
手感覺喪失功能的計算是相應手功能喪失程度的50%計算。
C.6 肩關節、肩關節復合體喪失功能的計算
C.6.1 肩關節及肩關節復合體
肩關節指由肩胛骨的孟臼與肱骨頭之間形成的關節,它與肩鎖關節、胸鎖關節、肩胛胸關節共同組成肩關節復合體。肩關節功能受肩關節復合體其他關節功能的制約;肩關節復合體其他關節功能通過肩關節功能予以體現。
C.6.2 肩關節及肩關節復合體喪失功能
因事故損傷所致肩關節及肩關節復合體其他關節的功能喪失。
C.6.3 肩關節及肩關節復合體喪失功能的計算
肩關節復合體喪失功能的計算是通過測量肩關節喪失功能的程度,加以計算。
C.7 足弓結構破壞程度的區分
C.7.1足弓結構破壞
因事故損傷所致的足弓缺失或喪失功能。
C.7.2足弓結構破壞程度的區分
a. 足弓結構完全破壞:足的內、外側縱弓和橫弓結構完全破壞,包括缺失和喪失功能。
b. 足弓1/3結構破壞或2/3結構破壞,指足三弓的任一或二弓的結構破壞。
C.8 肢體喪失功能的計算
C.8 .1肢體喪失功能
因事故損傷所致肢體三大關節(上肢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或下肢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功能的喪失。
C.8.2 肢體喪失功能的計算
肢體喪失功能的計算是用肢體三大關節喪失功能程度的比例分別乘以肢體三大關節相應的權重指數(腕關節0.18,肘關節0.12,肩關節0.7,踝關節0.12,膝關節0.28,髖關節0.6),再你這情況應該是九到十級傷殘。用它們的積相加,分別算出各肢體

你這情況應該是九到十級傷殘。賠償標準是:一級傷殘為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乘以二十年再乘以100%,二級傷殘則乘以90%,依此類推,九級傷殘乘以20%,十級傷殘乘以10%。

各種賠償項目及計算標准如下:

(一)醫療費 醫療費包括當事人為治療傷疾而支付的掛號費、檢查費、治療費、手術費、醫葯費、住院費、康復費、整容費和後續治療等費用。

(二)誤工費 誤工費根據當事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

(三)護理費 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定。

(四)交通費 根據當事人和必要的陪護人員因就醫或者轉院治療,以及參與死亡事故處理的死者親屬(不得超過三人)實際發生的費用計算。

(五)住宿費 當事人本人及其陪護人員從外地到本市處理交通事故,實際發生的住宿費。

(六)住院伙食補助費 參照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予以確定。
(七)營養費 營養費是指當事人為輔助治療或使身體盡快康復而購買日常飲食以外的營養品所支出的費用。營養費根據當事人傷殘程度參照醫院意見及營養費支出憑證確定。

(八)殘疾賠償金 殘疾賠償金根據當事人傷殘等級,按照當地公布的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根據上面的標准你子算一下就知道了。

與髖關節ia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