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加強髖關節柔韌性
1.軀干穩定性
重要性——軀干肌肉,包括支撐腹部、脊椎、臀部與骨盆的身體中部肌肉,對於任何運動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提供了脊柱的穩定,而脊柱穩定才能使人產生更大的力量。無論是速度力量還是基礎力量在各種運動中都不可缺少。
問題——影響軀干力量的最常見原因是處於腹部深層的腹橫肌軟弱無力。人們通常進行的腹肌練習由於動作幅度有限並不能使深層的腹橫肌得到有效鍛煉。
自我測試——屈膝90度,仰卧,雙腳平放地面。兩臂伸直放在體側,手心向下。注意在動作全過程中保持手臂與地面平行,雙腳不離開地面。用5秒鍾時間以緩慢的動作向上團身至坐姿,停頓1秒,然後用5 秒鍾還原。
合格標准:能不藉助動作的慣性完成10次以上。
不合格:不能完成10次。通常是在團身起到30度時腹肌無力繼續完成動作。
改進方法:每星期進行2次加強腹橫肌的練習,要在鍛煉開始時做。
練習之一:俯撐收腹
用肘支撐成俯卧撐姿勢,身體從肩到腳踝要伸直。用力收緊腹肌,向脊椎靠近, 同時收緊臀肌。這個動作會把骨盆向後旋,並把腰部的脊椎拉直。這樣會使腹橫肌更多地參與動作。保持這個姿勢30~45秒,其間呼吸要淺。休息30秒後再做1次。
練習之二:仰卧慢起團身
與測試動作相同,但是屈膝45度而不是90度。開始練2組,每組8~10次,中間休息30~60秒。 體能進步後可把腳向身體靠近,膝關節成90度。組數可盡量多做。
2.肌肉力量平衡
重要性——肌肉力量的平衡對於有跑步動作的運動項目極為重要,比如籃球與足球。平衡的肌肉會提高跑動的靈活性,減少關節與肌肉可能發生的拉傷。我們不是說所有肌肉必須同等強壯,但是它們的差別應該在合理的比例之內。
問題——當一塊或一組肌肉相對過弱,在劇烈運動中它們就可能被強壯的肌肉產生的力量拉傷甚至撕裂。研究證明,股二頭肌受傷的最主要原因是與股四頭肌的力量相比不太平衡。
自我測試——單腿下蹲手觸物
把一個啞鈴豎著放在身體前面手可以摸到的地面。一條腿屈膝90度懸在身體後面,下降身體重心,同時雙手觸摸身前的啞鈴。在下蹲的最低點大腿應與地面平行或者更低。稍做停頓後站立還原。
合格標准:能夠不抬起支撐腿的腳跟並且腿與臀部不前移而觸摸到啞鈴。
不合格:不能始終保持腳跟著地,這是股二頭肌 無力的表現,而且髖關節前屈肌太緊(見柔韌性部分)。或者腳跟能夠保持著地,但是膝向內側靠及髖內旋,這表明大腿內收肌太緊,肌肉偏弱。
改進方法——在鍛煉中每做1組股四頭肌動作(如前深蹲與箭步蹲)要做4組股二頭肌的練習,包括普通硬拉與羅馬尼亞硬拉。大腿內收肌過於僵硬者要練盤腿抻拉。做盤腿抻拉時可盤腿坐在地上,腳跟並攏拉向身體。兩肘放在腿的內側,適當用力下壓15秒。休息30秒。共做3組。大腿內收肌較弱的改進方法是每星期練2次保加利亞箭步蹲,每次2~3組,每組6~8次。具體做法是肩扛杠鈴站在長凳前80~90厘米。後腿的腳面放在長凳上,前腿腳尖稍向外指。挺胸收腰下降身體重心,直到前腿膝關節成90度。小腿應與地面成直角,後腿膝蓋幾乎觸地。然後立起重復。
3.肩關節的穩定性
重要性——肩關節的穩定對預防因動作重復次數太多而造成的損傷,比如棒球的投球與網球的正手擊球,非常重要。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如果較弱就可能 發生關節、韌帶與神經的損傷。
問題——肩關節的穩定性差可能是由於肩肌太弱造成,也有可能是其相對肌肉過於強大引起。因此經常進行力量練習的人也有可能受傷。
自我測試——通過觀察身體的姿勢可以判斷肩關節的穩定性如何。做法是側對鏡子站好,肩放鬆,然後觀看鏡子中的姿勢。
合格標准:肩線直而且正處於耳朵下方。
不合格:肩向前傾成含胸姿勢,或者兩臂下垂於大腿前面而非兩側。
改進方法:①集中注意力進行將肩胛骨向後拉再靠近的練習,比如坐姿劃船、俯身劃船及俯身側舉啞鈴(做俯身劃船與坐姿劃船時用寬握距,讓上臂在動作完成時與身體成直角)。在鍛煉中每做1組胸肌練習(卧推、雙杠臂屈伸)要相應地做2組上述肌肉練習與背肌練習(上拉與下拉)。
②抻拉內旋肌,也就是做卧推與下拉時用的肌肉。練法見「柔韌性」內容。
③每周做2~3次,每次2 組,每組10~12次的外旋肌力量練習。具體做法是雙手握啞鈴站好,把啞鈴向上拉起,這時肘關節成90度,小臂垂直向下。然後保持肘、腕與上臂穩定,轉肩將啞鈴翻到肩上,盡量向後。還原後重復。
4.柔韌性
重要性——柔韌性在任何需要做大幅度動作的運動項目中都很重要,因為柔韌性越好,動作幅度越大,優勢就越大。
問題——大多數男性的屈髖肌,即負責抬起大腿的肌肉都比較緊。另外肩關節的活動范圍比較小。這些都是限制運動表現並可能引起傷害的原因。
自我測試——抓舉支撐下蹲。雙手正握一根杠鈴桿或者木棍,握距為兩個肩寬。舉過頭頂,兩臂伸直,鎖肩,兩個肩胛骨向中間靠攏。雙腳站距同肩寬,挺胸收腰,眼向前看。下降身體成下蹲姿勢,越低越好。保持身體直立,手舉的橫桿不向前傾。停頓一下後立起,重復1~2次。
合格標准——腳跟始終接觸地面,臀部在最低點幾乎與腳跟相觸。橫杠保持在頭頂。
不合格——腳離開地面是屈髖肌薄弱的表現。橫杠前傾則說明肩關節靈活性欠佳。如果二者同時出現就意味著上下關節的柔韌性都不夠好。
改進方法:
①3點抻拉。屈膝,把一隻腳的腳背放在身後高度相當於臀部的牢固物體上。(如一個訓練凳),腳跟抵住臀部。另一條腿伸直站好,雙手卡腰。然後支撐腿屈膝,身體向後下方坐,身體向後靠,讓後大腿前部拉緊。保持這個姿勢15秒。休息30秒後重復,共做3組,每周2~3次。②肩後旋抻拉。右手握住木桿一端,兩腳同肩寬站立。右臂做側平舉;上臂與地面平行,屈肘90度。木桿從上臂後面插到身前,左手握住向前拉,使得右臂向前旋,右手向後移動。保持這一姿勢20秒。然後換做另一側。每側共做2~3組,1周練2~3次。
2、1歲9個月髖關節角度偏大,晚上睡覺帶矯正支架大哭,睡不好,一般幾天會習慣,戴這個睡覺不能翻身,有沒
病情分析:
您的情況單從症狀還不好判斷.
指導意見:
建議咨詢你的經治醫生。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祝健康。
3、髖關節痛
建議做腰椎CT
甚至可做MRI
4、狗狗髖關節發育不良是缺鈣嗎
狗狗的髖關節發育不好的,確實可能是缺鈣導致的,犬髖關節發育不好這是一種是犬的一種嚴重的遺傳病。金毛、拉不拉多、德國黑背以及挪威那犬和松獅犬出現髖關節發育不好是比較常見的,如果幼犬除了前腿關節彎曲的情況下,還出現喜卧、不願運動;特別不願上下樓梯;躺下後起立費勁;奔跑時呈現三腳跳走路時臀部扭動劇烈等情況。
一、狗狗缺鈣導致的
狗狗正是在發育成長的時期,正是需要補鈣的時期,如果狗狗平時在經常上下樓梯,也不注意鈣質的補充,容易導致骨骼發育不好,出現前腿彎曲的情況,因此寵物主人在狗狗骨骼尚未定型的時候,在上下樓梯的時候可以抱著行動,要等狗狗成年之後,骨骼發育完全再讓它自己上下樓,然後准備一些補鈣的營養品進行餵食,如汪力概,拌在食物中進行餵食。
二、關節問題導致的
如果狗狗平時頻繁上下樓或者也有缺鈣的表現,那麼對於關節的不好影響還是會產生的,可能會導致關節腫脹、前腿彎曲等,不過關節問題出現在狗狗身上的幾率是比較小的,一般是老年犬多會被關節炎症困擾,還有過於肥胖的狗狗,但是在狗狗時期就應該要養護它的關節,除了適當補鈣外,還需要准備節力趣進行餵食,拌在食物中進行餵食。
5、做什麼動作可調整骶髂錯位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征: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范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復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復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杠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並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杠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杠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杠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松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杠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韌帶痙攣或攣縮等原因,某些關節緊張度較大,活動度較小,在施行這一手法時,常可因髖部、大腿兩側或腹股溝部的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而感到一過性疼痛。此時醫者應立即將患者雙腿迅速屈髖屈膝懸抱於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緩解。必要時術畢再以放鬆手法適當按摩髖部、兩大腿外側及腹股溝部肌肉,緩解其痙攣。
5、此法應在患者閉目,注意力集中於腹部雙手及深呼氣時,瞬間完成,如此,患者雖有可能有一過性疼痛,但卻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醫者雙手上,則全身及肌肉處於緊張防衛收縮狀態,此時用力壓膝強行復位,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故不可取。
6、此法對老年人,骨質疏鬆者宜慎重使用(確有必要時,可施以輕緩手法,多次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術時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結核、腫瘤、骨折、股骨頭壞死、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復位。
8、必要時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溝部相應病變處先行針刀松解,然後再施以復位手法,效果會更好,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6、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都有什麼表現啊?
1.兩腿有粗細或長短,有病一側的腿會比較細和比較短2一側或兩側的胯關節不易向外展開。3一側腿部的皮紋或皺折比另一側多或深,兩側不對稱。4一側的臀部偏大,向外隆起。5一側會陰部增寬,雙側脫位時更為明顯。6一側髖關節活動少,活動時受限。蹬踩力量較健側弱。常處於屈曲位,不能伸直。 即使把腿拉直,手鬆掉後還是會縮回去。7.牽拉患者下肢時有彈響聲或彈響感,有時患者會哭鬧。8.換尿布時發現寶寶的雙腿不易分開,即使分開也會聽到'卡塔’的聲音有1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蛙式試驗:讓孩子仰卧在桌面或床上,將其雙腿髖、膝關節各屈曲90度,再使兩腿外展。若兩膝能同時接觸桌面為陰性;如哪條腿的膝外側不能平放在桌面上,就有脫位的可能。這是早期發現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最簡便的檢查方法。有病的那側的腿是不能做到這個姿勢的。這個病的治癒率幾乎是百分之一百的,但是治療過程比較麻煩對寶寶而言比較難受,寶寶難受就是媽媽的最大痛苦,所以盡早發現,寶寶所受的痛苦就越少。要寶寶一天23個小時都要帶著那個矯正器的話,怕是媽媽的心都要難過死了但是要記住一點,臀紋不齊是先骻的一個表現,但臀紋不齊不是一定就有先骻這個病。看到寶寶臀紋不齊,不要覺得就一定是先骻,要去有實力的大醫院檢查,做BC確診,最好多去幾家,不要匆忙決定或接受治療。目前已有很多其實不是先骻,但被診斷為先骻的例子了,我不去xx醫院檢查的理由之一也是這個。拍x光的結果不是十分准確,因為寶寶不可能按照標準的姿勢固定不動讓你拍的,稍微動一動這個拍攝數值就不準確。BC的准確些。B超測量先髖有兩個指標:α角和β角。α角是髖臼頂線與基線之間的夾角,用以測量骨性髖臼的凸度。α角小表明骨性髖臼淺。β角是基線與斜線之間的夾角,指示軟骨性髖臼緣對股骨頭附加覆蓋的范圍。在測量結果上,I型正常,α角大於60°β角小於55°;II型骨化延遲,α角介於44°-60°,β角介於55°-77°;III型α角小於43°,β角大於77°;Ⅳ為髖關節完全脫位寶寶的骨骼要到7,8歲才完全發育好,大家媽媽們平時也在家裡可以多做一些有關的寶寶被動操。讓寶寶生長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