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節面指哪幾方面
暈 這兒是問電腦問題的地方 你怎麽問生理方面的問題啊 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三種器官所組成。它們占人體體重的大部分,並構成人體的輪廓。 運動系統顧名思義其首要的功能是運動。人的運動是很復雜的,包括簡單的移位和高級活動如語言、書寫等,都是以在神經系統支配下,肌肉收縮而實現的。即使一個簡單的運動往往也有多數肌肉參加,一些肌肉收縮,承擔完成運動預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則予以協同配合,甚或有些處於對抗地位的肌肉此時則適度放鬆並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以使動作平滑、准確,起著相反相成的作用。運動系統的第二個功能是支持,包括構成人體體形、支撐體重和內部器官以及維持體姿。人體姿勢的維持除了骨和骨連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緊張度來維持。骨骼肌經常處於不隨意的緊張狀態中,即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地維持一定的緊張度,在靜止姿態,需要互相對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所取得的動態平衡。運動系統的第三個功能是保護,眾所周知,人的軀干形成了幾個體腔,顱腔保護和支持著腦髓和感覺器官;胸腔保護和支持著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臟器;腹腔和盆腔保護和支持著消化、泌尿、生殖系統的眾多臟器。這些體腔由骨和骨連接構成完整的壁或大部分骨性壁;肌肉也構成某些體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側壁,胸廓的肋間隙等,或圍在骨性體腔壁的周圍,形成頗具彈性和韌度的保護層,當受外力沖擊時,肌肉反射性地收縮,起著緩沖打擊和震盪的重要作用。 人體骨有206塊,借關節、韌帶、軟骨連結其中。骨以不同形式(不動、微動或可動)的骨連接聯結在一起,構成骨骼skeleton,形成了人體體形的基礎,並為肌肉提供了廣闊的附著點。(見人體骨骼示意圖)肌肉是運動系統的主動動力裝置,在神經支配下,肌肉收縮,牽拉其所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杠桿運動。 人體各骨連結基本上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直接連結包括顱頂各骨之間的膜性連結(縫);椎體間的軟骨連結;骶椎間的骨性連結。這是三種直接連續的方式。間接連結又稱關節。盡管人體的關節有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不外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各骨相互接觸處的光滑面叫關節面。關節面為一層軟骨復蓋稱關節軟骨。關節囊由結締組織組成,它附著於關節面周圍的央面上。關節腔就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間所密閉的窄隙。 軀干骨包括脊柱骨26塊,肋骨24塊,胸骨1塊。這些骨互相連接構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塊椎骨(其中頸椎七快,胸椎十二塊,腰椎五塊)一塊骶骨和一塊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軟骨和胸骨組成。肋骨共十對,左右對稱,肋骨前端借肋軟骨與胸骨連結構成胸肋關節,後端與胸椎連結構成肋椎關節,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與上位的肋軟骨連結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與上位肋軟骨相連,稱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 顱骨包括腦顱骨8塊,面顱骨15塊,聽骨6塊。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 ①上肢骨包括鎖骨,肩胛骨,上臂的肱骨,前臂的尺骨及橈骨和手的八塊腕骨,五個掌骨和十四節指骨。 腕骨可分為兩排:近側排由拇指側向小指側,有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豆骨;遠側排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掌骨由拇指向小指依次稱第一、二、三、四、五掌骨。 指骨除拇指為兩節,其餘各指為三節,共計十四節。指骨由肢體近端到遠端,分別稱第一(近),第二(中)和第三(遠)指節。 肩關節由關節囊包圍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屈伸和迴旋運動。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尺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女性約為135°)。橈腕關節 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同活動的范圍是:屈最大,約90°,伸45°,內收40°,外展20°,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由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關節能作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餘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②下肢骨包括髖骨、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脛骨及腓骨以及足骨。 足骨分為跗、跖、趾骨。跗骨:7塊,分別叫做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跗骨位於足的後半部,內側是距骨,它與脛腓骨構成踝關節;距骨下方是跟骨,形成足跟;距骨前內是足舟骨;跟骨前外是骰骨;骰骨內側依次排有外側、中間和內側楔骨。三塊楔骨與第一、二、三跖骨形成第一、二、三跗跖關節。骰骨與第四、五跖骨形成第四、五跗跖關節。跖骨:5塊,與趾骨一起構成足的前半部。近端與跗骨相關節,遠端與趾骨相關節。趾骨:14塊,趾2節,余均3節。第一跖趾關節附近常見有一對籽骨。 骨盆由兩塊髖骨與骶、尾骨連結而成。兩塊髖骨的前部借軟骨連結在一起稱恥骨聯合。該聯合僅在女性分娩時有一定的活動性。 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於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囊及其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固性比肩關節大。髖關節脫位也僅次於肘關節和肩關節。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後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後移位的作用。膝關節內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板,其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於內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囊堅韌,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後方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於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連結起來;在外側有距腓前、後韌帶和跟腓韌帶連結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外踝發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 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人體肌肉可分為骨骼肌(又叫橫紋肌)、平滑肌、心肌三種。按著是否可以隨人的意志而收縮,可分成隨意肌和不隨意肌。骨骼肌是隨意肌,心肌、平滑肌是不隨意肌。 運動系統所講的肌肉屬於骨骼肌。在神經的支配下,肌肉收縮產生運動。 肌肉的形態多種多樣,可概括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四肢肌多為長肌,收縮力強,活動幅度大。短肌多分布於各椎骨之間。腹部多為闊肌,對內臟起支持和保護作用。輪匝肌由環形肌纖維構成,分布於眼、口、肛門周圍,收縮時關閉各孔裂。 錐體外系統是運動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錐體系統以外的運動神經核和運動傳導束,由基底神經節(新紋狀體——尾狀核、殼核,舊絞狀體——蒼白球、黑質)和丘腦底核、紅核、網狀結構等組成,主要調節肌張力、肌肉的調節運動和平衡。錐體外系統損害,可出現肌張力的改變,不自主多動,如帕金森氏綜合征、舞蹈症、舞蹈樣手足抽動症和扭轉性痙攣等
2、人身體最靈活的關節是什麼?
人體之最
人體最靈活的關節是肩關節
人體最大的關節是髖關節
人體最特殊的關節是肘關節
人體最大的籽骨: 髕骨
人體最大的產熱器官: 肌肉
人體最粗最長的骨骨: 股骨
最大最復雜的關節: 膝關節
全身最長的肌肉: 縫匠肌
最大的肌肉: 股四頭肌
最堅硬的器官: 牙
人體最大的腺體: 肝
人體最大的排泄器官: 腎
全身最長的淺靜脈: 大隱窩靜脈
人體最粗大的靜脈: 下腔靜脈
人體最重要的防禦系統: 淋巴系統
人體最大的淋巴導管: 胸導管(左淋巴導管)
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 脾
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 胃
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 小腸
鼻竇中最大的一對: 上頜竇
喉軟骨中最大的一個:甲狀腺軟骨
3、人體一共有多少塊骨頭
成人骨頭共有206塊,分為頭顱骨、軀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個部分。但兒童的骨頭卻比大人多。因為:兒童的骶骨有5塊,長大成人後合為1塊了。兒童的尾骨有4~5塊,長大後也合成了1塊。兒童有2塊髂骨、2塊坐骨和2塊恥骨,到成人就合並成為2塊髖骨了。這樣加起來,兒童的骨頭要比大人多11~12塊,就是說有217~218塊。醫學書上說,初生嬰兒的骨頭竟多達305塊。
不過,某些骨頭會再生出「副骨」或「子骨」來。例如,有些人每隻手和腕部有「副骨」或「子骨」來。例如,有些人每隻手和腕部有「副骨」及「子骨」24塊,每隻腳有26塊。在身體的膝、肘、脊椎部位,有時也會另外長出小骨來,不過各人額外長出的骨頭多少不一樣。要是把「融骨」或「子骨」算進去,成人的骨頭那就遠不止206塊了。
4、膝關節DR示:關節間隙未見明顯變窄及增寬,腘窩內可見籽骨影?這個籽
不一樣,籽骨是正常的,很多人都有。
5、人有幾塊骨頭
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其中,有顱骨29塊、軀干骨51塊、四股骨126塊。由於骨在人體各部位的位置不同,功能各異,所以,它們的形狀也多種多樣,分別被稱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長骨呈長筒狀,中部較長的一段稱骨幹,長骨兩端比較膨大,叫骨骺。骨幹內的空腔稱為骨髓腔,里邊有骨髓。骨髓有造血功能。長骨多分布在四肢,如尺骨、橈骨、股骨等。短骨多數呈立方體,如跗骨、腕骨。扁骨大多又寬又扁,呈板狀,如顱頂骨、肩胛骨。不規則骨的形狀不規則,如脊椎骨。
骨與骨之間,主要藉助關節連接。人體較大的關節有肩關節、肘關節、橈關節、髖關節、膝關節等。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腔和關節囊組成。
人的骨骼的骨頭名單
典型的成人人的骨骼包括以下206 根骨頭。
在頭骨(22):
頭蓋骨骨頭:
前面骨頭
頭頂骨骨頭(2)
世俗骨頭(2)
occipital 骨頭
sphenoid 骨頭
篩狀骨頭
面部骨頭:
下顎骨
上顎骨(2)
palatine 骨頭(2)
zygomatic 骨頭(2)
鼻骨頭(2)
lacrimal 骨頭(2)
vomer 骨頭
下等鼻外耳(2)
在中耳(6):
錘骨(2)
砧骨(2)
stapes (2)
在喉頭(1):
舌骨的骨頭
在肩膀girdle (4):
肩胛骨或肩胛骨(2)
鎖骨或鎖骨(2)
在胸部(25):
胸骨
肋骨(2 x 12)
在椎骨專欄(24):
子宮頸椎骨(7) incl. 地圖集& 軸
胸部椎骨(12)
腰部椎骨(5)
在胳膊(6):
肱骨(2)
半徑(2)
尺骨(2)
在手(54):
腕子(腕骨) 骨頭:
scaphoid 骨頭(2)
半月形的骨頭(2)
triquetral 骨頭(2)
pisiform 骨頭(2)
trapezium (2)
梯形骨頭(2)
頭狀的骨頭(2)
hamate 骨頭(2)
棕櫚或metacarpal 骨頭:
metacarpal 骨頭(5 □2)
手指骨頭或phalanges:
接近phalanges (5 □2)
中間phalanges (4 □2)
末端phalanges (5 □2)
在骨盆(4):
尾椎骨
骶骨
ossa 髖關節(hip 骨頭或無名的骨頭) (2)
在腿(8):
股骨(2)
臏骨(2)
脛骨(2)
腓骨(2)
在腳(52):
腳腕(tarsal) 骨頭:
calcaneus (腳跟骨頭) (2)
talus (2)
navicular 骨頭(2)
中間楔形文字的骨頭(2)
中間楔形文字的骨頭(2)
側向楔形文字的骨頭(2)
長方體骨頭(2)
腳面骨頭:
metatarsal 骨頭(5 □2)
腳趾骨頭:
接近phalanges (5 □2)
中間phalanges (4 □2)
末端phalanges (5 □2)
嬰兒骨骼有以下骨頭除那些之外上述:
sacral 椎骨(4 或5), 熔化在成人形成骶骨
尾骨的椎骨(3 到5), 熔化在成人形成尾椎骨
腸骨、坐骨和恥骨, 熔化在成人形成骨盆girdle
6、以下的骨:分別屬於什麼?短骨、不規則骨、籽骨、扁骨、長骨
長骨:10/11/12/15/16/17/19/20/22/23
短骨:14/20
不規則骨:3/4/5/6/8/13/24/25/26
籽骨:18(籽骨屬於不規則骨)
扁骨:1/2/9/27/28
鎖骨形似長骨,分一體兩端,然無髓腔
7、一個完整的人有多少塊骨頭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206塊骨頭,構成人體的支架。骨頭的大小、形狀和用途都各有不同。頭骨扁平、堅硬,,用來保護腦袋。臂骨和腿骨又粗又長,適宜拿東西和走路。最小的骨頭是耳朵里的三塊小骨,用來聽聲音。而鼻子里具有彈性的軟骨,把鼻子分隔成兩個鼻孔。
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其中,有顱骨29塊、軀干骨51塊、四股骨126塊。由於骨在人體各部位的位置不同,功能各異,所以,它們的形狀也多種多樣,分別被稱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長骨呈長筒狀,中部較長的一段稱骨幹,長骨兩端比較膨大,叫骨骺。骨幹內的空腔稱為骨髓腔,里邊有骨髓。骨髓有造血功能。長骨多分布在四肢,如尺骨、橈骨、股骨等。短骨多數呈立方體,如跗骨、腕骨。扁骨大多又寬又扁,呈板狀,如顱頂骨、肩胛骨。不規則骨的形狀不規則,如脊椎骨。
骨與骨之間,主要藉助關節連接。人體較大的關節有肩關節、肘關節、橈關節、髖關節、膝關節等。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腔和關節囊組成。
8、解剖學大腿分為幾個部分
指人下肢從臀部到膝蓋的一段,也叫股。大腿,是腿部的上半部分,與膝蓋連接小腿。 反過來說小腿,是腿部的下半部分,與膝蓋連接大腿。
1髂腰肌:定義髂(qià)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髂肌呈扇形,起自髂窩;腰大肌長形,起自腰椎體側面及橫突。向下兩肌相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止於股骨小轉子。作用:近側支撐時,它的拉力是由下向上前,收縮時能使大腿屈,在跑動中大腿能否快速前擺和高抬與髂腰肌收縮的速度和力量有很大的關系。而在遠側支撐時,兩側髂腰肌同時收縮,使軀干前屈和骨盤前傾,又為跑動中身體重心積極前送完成抬腿下壓動作從而獲得向前的速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臀中肌:臀中肌位於臀大肌的深面,起於髂嵴外側,止於股骨大轉子。其神經支配源於L4、5S1的臀上神經。此肌收縮時能外展和內旋大腿,是髖部主要的外展肌之一。單足站立時,此肌能保證骨盆在水平方面的穩定,對於維持人們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關系極大。
4.縫匠肌:縫匠肌呈扁帶狀,是人體最長的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內下方,經膝關節內側,止於脛骨上端內側面。每一縫匠肌可有動脈5~13支,平均為7.6支,它們大致均勻地分布於肌的縫匠肌是使腿部彎曲的細長的大腿肌肉,負責將膝蓋舉起、放下與盤腿的動作。作用:屈髖、屈膝、大腿外旋外展、小腿內旋。起止點:髂前上棘-脛骨結節, 以不明顯的窄短腱起自髂前上棘前面及其下方的骨面,行向下內到股內側面,在關節運動軸的稍後方跨過膝部,在膝下轉向前並形成扁薄腱,大部分在股薄肌和半腱肌的上方和前面。共同形成鵝足止於脛骨體上部的內側面。部分移行於膝關節囊和小腿內側深筋膜。肌的長度50cm,肌腹寬2cm,厚度5mm
神經支配:股神經的分支2-3支
血供:股動脈、股深動脈、旋股外側動脈及其降支、旋髂前動脈、膝最上動脈及腘動脈。階段性分布約8支,約距離7cm就有一支動脈,在肌肉內緣進入。伴行靜脈1-2支。
比鄰關系:在闊筋膜的深面,股外側皮神經在髂前上棘內下方7mm處又內向外越過縫匠肌,縫匠肌至點注意與髕骨尖平面行於縫匠肌與股薄肌之間的隱神經。
股外側皮神經在髂前上棘內下方7mm處又內向外越過縫匠肌,縫匠肌至點注意與髕骨尖平面行於縫匠肌與股薄肌之間的隱神經。
5.闊筋膜張肌:位於大腿上部前外側,起自髂前上棘,肌腹被包在闊筋膜的兩層之間,向下移行為髂脛束,止於脛骨外側髁。
作用:緊張闊筋膜並屈大腿。
臨床意義:由於闊筋膜張肌位置表淺,有恆定的血管神經分布,竊取後有臀肌等代償,對功能影響不大,是臨床常選用的肌皮瓣或骼脛束瓣的供體。
6.恥骨肌:
7.股薄肌:股薄肌是位於大腿內側扁薄的帶狀肌,以腱膜起自恥骨下支,向下於恥骨內上髁平面移行為條索狀肌腱,最後以扇形放散,止於脛骨粗隆內側。股薄肌血供豐富,為多源性,有股深動脈的股薄肌支、旋股內側動脈、閉孔動脈和膝降動脈等。供血於股薄肌中、上部的動脈,以來自股深動脈股薄肌支占絕大多數,多數從股深動脈內側壁和前壁發出,發出後恆定向下斜行於長收肌的深面,與之伴行的靜脈多數為雙支 ,少數為單支。供血於股薄肌下部的血管絕大多數來自膝降動脈。股薄肌上、中、下段之間的動脈吻合豐富,結扎切斷該肌的中、下端來源動脈,肌瓣血供可通過血管吻合溝通。支配股薄肌的神經均來自閉孔神經前支的分支,該神經進入大腿後,在長收肌與短收肌之間向內下斜行,逐漸與股薄肌的主要血管伴行,形成血管神經束,在股薄肌中上交界處前緣深部進入肌肉。
8.長收肌:
9.股直肌:
10.股四頭肌: 大腿肌肉前面有股四頭肌,後面有股二頭肌,內側有縫匠肌、內收大肌。要使大腿強壯首要是發展股四頭肌,因為股四頭肌是人體最大、最有力的肌肉之一。它由四個頭即股直肌、股中肌、股外肌和股內肌組成,肌腱構成人體最大的籽骨-髕骨和髕骨韌帶。股四頭肌的功能是使小腿伸、大腿伸和屈,伸膝(關節)屈髖(關節),並維持人體直立姿勢。
其英文名quadriceps意為四個頭。股四頭肌包括四大塊肌肉---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和股中間肌,此肌肉位於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縮時,拉動膝上的腱並使膝伸直。人類是用這些肌肉行走和奔跑。
2.臀中肌:臀中肌位於臀大肌的深面,起於髂嵴外側,止於股骨大轉子。其神經支配源於L4、5S1的臀上神經。此肌收縮時能外展和內旋大腿,是髖部主要的外展肌之一。單足站立時,此肌能保證骨盆在水平方面的穩定,對於維持人們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關系極大。
3.臀大肌:略呈四邊形,起自髂骨、骶、尾骨及骶結節韌帶的背面,肌束斜向下外方,以一厚腱板越過髖關節的後方,止於臀肌粗隆和髂脛束。
作用:後伸並外旋大腿;
神經支配:臀下神經支配。
7.股薄肌:股薄肌是位於大腿內側扁薄的帶狀肌,以腱膜起自恥骨下支,向下於恥骨內上髁平面移行為條索狀肌腱,最後以扇形放散,止於脛骨粗隆內側。股薄肌血供豐富,為多源性,有股深動脈的股薄肌支、旋股內側動脈、閉孔動脈和膝降動脈等。供血於股薄肌中、上部的動脈,以來自股深動脈股薄肌支占絕大多數,多數從股深動脈內側壁和前壁發出,發出後恆定向下斜行於長收肌的深面,與之伴行的靜脈多數為雙支 ,少數為單支。供血於股薄肌下部的血管絕大多數來自膝降動脈。股薄肌上、中、下段之間的動脈吻合豐富,結扎切斷該肌的中、下端來源動脈,肌瓣血供可通過血管吻合溝通。支配股薄肌的神經均來自閉孔神經前支的分支,該神經進入大腿後,在長收肌與短收肌之間向內下斜行,逐漸與股薄肌的主要血管伴行,形成血管神經束,在股薄肌中上交界處前緣深部進入肌肉。
11.股二頭肌:大腿肌肉前面有股四頭肌,後面有股二頭肌英文名(biceps femoris muscle ),內側有縫匠肌、內收大肌等。
股二頭肌(又稱:腿二頭肌, )交叉在膝關節附近的肌腱群,主要負責控制膝蓋彎曲與大腿伸展的動作,位於大腿後側,有長短二個頭,基本功能是使小腿後屈。腿後肌群較腿前肌群不容易使用到,基於平衡的原則,當腿前肌群漸漸發達之後,有必要特別鍛煉一下腿後肌群。【右圖中紅色部位即為股二頭肌】當大腿肌肉發達到一定圍度時,就應著重細節部位的雕塑,尤其是股二頭肌。因為在健美造型中不論是後展肱二頭肌,還是側展胸部,股二頭肌都是一個「亮點」,它能使大腿有一種巨大的膨脹感和美感,
12.半腱肌:半腱肌位於大腿後側,起自坐骨結節,終止於脛骨上端內側面,主要作用是伸髖關節、屈膝關節並微旋外,由坐骨神經支配。
13.半膜肌:半膜肌位於大腿後側,起自於坐骨結節,終止於脛骨內側髁後面,主要作用是伸髖關節,屈膝關節並微旋內,由坐骨神經支配。
9、最大的游離骨是什麼
人體之最
●人體毛細血管分布最豐富的部位:頭皮。
●人體最重要的生命中樞:延髓。
●人體最靈敏的神經反射:眼角膜反射。
●人體最小的骨骼:內耳蹬骨。
●人體硬度最高的部位:牙齒。
●人體最靈活的關節:肩關節。
●人體最穩固的關節:髖關節。
●人體觸覺最敏感的部位:食指指尖。
●人體鹼性最大的體液:胰液。
●人體酸性最大的體液:胃液(酸)。
●人體消化吸收功能最強的部位:小腸。
●人體最大的細胞:卵細胞。
●人體最大的種籽骨(游離骨):髕骨。
●人體最長的管狀骨:股骨。
●人體最長的神經纖維:坐骨神經。
●人體最長的靜脈:大隱靜脈。
●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肝臟。
●人體最重要的內臟器官:心臟。
●人體最基本的活動方式:反射。
●人體對缺血(缺氧)最敏感的部位:大腦。
乾脆告訴你一個人體世界之最長的河流--毛細血管,其總長相當於亞馬遜河的15倍哦,夠分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