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屈曲攣縮試驗

髖關節屈曲攣縮試驗

發布時間:2020-08-09 01:14:16

1、55歲股骨骨折,置換股骨的話這個年齡是不是比較尷尬?

你可以去好一點的中醫院,如果骨移位不厲害,就不用手術,打個骨牽引癒合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手術的話對組織的損傷會影響骨折的癒合。可以配合口服六位地黃丸以促進骨折的癒合。

2、腰脊椎結核臨床表現有哪些?怎麼檢查?

臨床表現:腰痛是腰椎結核最常見的症狀,疼痛的性質多為鈍痛或酸痛,伴有壓痛和叩擊痛,在勞累、咳嗽、睡前,疼痛會加重,上腰椎結核可有大腿痛,下腰椎結核可能有坐骨神經痛,這是由於結核膿腫,肉芽組織及壞死的椎間盤和植骨向後突入椎管內,使脊椎或神經根受到壓迫和刺激,出現放射性疼痛。

診斷依據:通常有典型疼痛、關節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畸形等臨床表現;X線攝片表現為骨質破壞和椎間隙狹窄,有一側腰大肌陰影模糊等表現,有助於確診。

金冠

3、對於大腿較短,或有髖膝關節屈曲攣縮的患者應使用什麼座位 前座位?

應該使用後座位

4、陽根很緊的時候怎麼控制

分散注意力

5、股骨頭壞死早期的典型症狀(有經驗的醫師進)

在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症狀中,有膝蓋疼的特徵,還可能伴有臀部外側放射性疼痛,且疼痛為漸行性,也就是說,逐漸增強,並有從陣痛向持續性疼痛轉變的趨勢。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症狀很難在X光片上發現,所以,容易被忽略不見。hui!

6、患上股骨頭壞死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span股骨頭壞死患病的跛行。為進行性短縮性跛行,由於髖痛及股骨頭塌陷,或晚期出現髖關節半脫位所致。早期往往出現間歇性跛行,兒童患者則更為明顯。/span
span局部深壓痛,內收肌止點壓痛,4字試驗陽性,髖關節屈曲攣縮實驗陽性,髖外展內旋實驗陽性,臀中肌試驗陽性。外展、外旋或內旋活動受限,患肢可縮短,肌肉萎縮,甚至有半脫位體征。有時軸沖痛陽性。/span

7、腦癱兒冬天怎麼做按摩

(一)整體點穴:包括頭頸部點穴、軀幹部點穴和四肢點穴,共治療10分鍾。 1、頭頸部點穴:點按、叩擊百會、印堂、四白、陽白、絲竹空、睛明、迎香、廉泉、承漿、天柱、腦府、風府、風池、率谷、垂根(武功穴,位於耳垂根部)、完骨、大椎等穴,沿督脈、太陽、陽明、三焦經走向點叩頭頸部經脈,同時叩擊頭部運動區、感覺區,有醒腦、解痙、活血、止涎作用。 2、軀幹部點穴:點壓肩井、膈俞、腰眼、關元俞等穴位,沿督脈、膀胱經走向點叩經脈,點壓華佗夾脊穴,點撥骶棘肌,有活血通絡作用,對加強腰背肌肉力量、改善坐姿、調節平衡有積極意義。 3、四肢點穴:分別在四肢沿三陰經、三陽經循經點穴,重點點叩經過痙攣肌群的經絡和穴位。同時結合掐法刺激指關節(武功穴)、指甲根(武功穴)、十二井等穴位,有活血通絡、解痙熄風作用。 (二)區域點穴:包括局部點穴和矯形手法,共治療10~20分鍾。主要是針對肌肉痙攣引起的關節攣縮(畸形)的治療。 1、局部點穴主要點叩、按壓受累肌肉、關節部的穴位,注重肌肉起止點、肌腹、肌腹與肌腱移行處、肌間隔以及周圍神經的走向和分布區域,刺激力度可稍重,指力要垂直、深透,以患者有痛感為度。 2、矯形手法是指在點穴治療的同時,間斷結合扳法、撥法、推法等手法。扳法是反向用力牽拉攣縮的關節,緩慢牽拉痙攣肌肉(肌群),注意動作要和緩,以令肌肉不致反射性痙攣為妥。撥法是在肌肉放鬆狀態下和扳法牽緊時,用手指彈撥肌肉的起止點、肌腹以及肌腹與肌腱移行處的方法。推法則是順肌肉、經絡走向推捋的一種方法。矯形手法操作的要點示範(以右側為例): (1)肩關節內收攣縮畸形。被動外展肩關節,同時點揉、彈撥胸大肌、背闊肌,點擊三角肌等。 (2)肩關節後伸攣縮畸形。被動前屈、外旋肩關節,同時點揉、彈撥背闊肌、大圓肌等。 (3)肘關節屈曲攣縮畸形。被動伸直肘關節,彈撥肱二頭肌、肱肌,點擊肱三頭肌。 (4)前臂旋前畸形。醫生左手托拿患孩右肘部,拇指點扣曲池,右手拿住尺橈骨遠端,拇指置於橈骨背側,兩手相對用力,令患孩右前臂被動旋後。同時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緊扣,彈撥旋前圓肌,右手則適當彈撥旋前方肌。 (5)腕關節屈曲攣縮畸形。被動伸腕,用扳法矯正。 (6)拇指內收、屈曲攣縮畸形。醫生右手抓住患者右手2~4指,左手則抓住其拇指,令其拇指被動伸直、外展、背伸,並做患腕背伸和前臂旋後活動。 (7)手指屈曲攣縮畸形。醫生右手抓住患者右手2~4指,左手則抓住其左掌部,令手指被動伸直、過伸。 (8)髖關節內收攣縮畸形。做蛙式試驗動作,屈髖90º,令雙膝被動分開,並彈撥股內收肌群。 (9)髖關節屈曲攣縮畸形。仰卧位按壓膝前,俯卧位則按壓骶髂部,令髖關節後伸,並點撥髂腰肌下部。 (10)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仰卧位按壓膝前,俯卧位則壓按骶髂部及足踝部,令膝關節伸直。 (11)馬蹄足畸形。用整足法:患者仰卧,醫生立其右側,先做踝關節被動背伸牽拉,彈撥、推捋小腿三頭肌,然後令右足放平,醫生右掌托前足部,左手掌根置足弓高處下壓,右手同時向遠端牽抬,可聞響聲。 (12)踝關節內翻攣縮畸形。用扳法令踝關節被動背伸、外翻,彈撥脛後肌。 (三)放鬆手法:充分放鬆,輕手法刺激肌肉,包括推捋、捻搓、拍揉等法2分鍾。 (四)特殊症狀的治療:流口水、言語不利者,點壓、揉按承漿、廉泉、迎香穴各4次,拇食指相對,按摩喉結、舌骨及舌骨上方的小肌肉各15次。流口水者加點垂根穴,言語不利者加點啞門穴。 (五)平衡肌力:除針對痙攣肌肉直接治療外,還要注意其相應拮抗肌群的刺激治療。 (六)功能鍛煉:針對患兒功能障礙情況,制定相關的鍛煉方法,並讓家長掌握、配合練習。主要是練習伸手上舉、拿東西、用手持物、吃飯、穿衣、擠紐扣,以及下肢伸直位足跟落地站立、行走等功能。 (七)外固定的運用:對嚴重的肌肉痙攣導致的關節攣縮畸形者,如嚴重的馬蹄足畸形、膝關節屈曲攣縮等可結合採用石膏托外固定的方法協助矯正。

8、女性的強直性脊柱炎的主要有明顯症狀是什麼?

你好,早期的強直性脊柱炎主要以腰、骶部位的疼痛為主,並伴有腰背部的僵硬感,這種僵硬感以早晨起來較為明顯,白天活動後減輕。該病也可由膝、踝、足跟、坐骨神經痛引起。
意見建議:建議患者可以進行游泳,游泳是強直性脊柱炎最適宜做的運動,同時可以做俯卧撐,下肢前屈後伸等,這些運動可以保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各個器官的活動度,能夠保持各個器官的運動功能。治療可以去風濕免疫科或專業醫院進行專項的全面檢查,並規范診療,是可以實現解除疼痛,實現阻斷病情發展,保護關節的目的。

9、先天性腦癱的點穴療法

點穴療法是在病人身體特定部位上施行點、按、叩、掐、拍的一種方法,操作上可分為整體點穴和區域治療,每次治療20~30分鍾,每周五次,40次為一療程。
點穴療法的操作規范:
(一)整體點穴:包括頭頸部點穴、軀幹部點穴和四肢點穴,共治療10分鍾。
1、頭頸部點穴:點按、叩擊百會、印堂、四白、陽白、絲竹空、睛明、迎香、廉泉、承漿、天柱、腦府、風府、風池、率谷、垂根(武功穴,位於耳垂根部)、完骨、大椎等穴,沿督脈、太陽、陽明、三焦經走向點叩頭頸部經脈,同時叩擊頭部運動區、感覺區,有醒腦、解痙、活血、止涎作用。
2、軀幹部點穴:點壓肩井、膈俞、腰眼、關元俞等穴位,沿督脈、膀胱經走向點叩經脈,點壓華佗夾脊穴,點撥骶棘肌,有活血通絡作用,對加強腰背肌肉力量、改善坐姿、調節平衡有積極意義。
3、四肢點穴:分別在四肢沿三陰經、三陽經循經點穴,重點點叩經過痙攣肌群的經絡和穴位。同時結合掐法刺激指關節(武功穴)、指甲根(武功穴)、十二井等穴位,有活血通絡、解痙熄風作用。
(二)區域點穴:包括局部點穴和矯形手法,共治療10~20分鍾。主要是針對肌肉痙攣引起的關節攣縮(畸形)的治療。
1、局部點穴主要點叩、按壓受累肌肉、關節部的穴位,注重肌肉起止點、肌腹、肌腹與肌腱移行處、肌間隔以及周圍神經的走向和分布區域,刺激力度可稍重,指力要垂直、深透,以患者有痛感為度。
2、矯形手法是指在點穴治療的同時,間斷結合扳法、撥法、推法等手法。扳法是反向用力牽拉攣縮的關節,緩慢牽拉痙攣肌肉(肌群),注意動作要和緩,以令肌肉不致反射性痙攣為妥。撥法是在肌肉放鬆狀態下和扳法牽緊時,用手指彈撥肌肉的起止點、肌腹以及肌腹與肌腱移行處的方法。推法則是順肌肉、經絡走向推捋的一種方法。矯形手法操作的要點示範(以右側為例):
(1)肩關節內收攣縮畸形。被動外展肩關節,同時點揉、彈撥胸大肌、背闊肌,點擊三角肌等。
(2)肩關節後伸攣縮畸形。被動前屈、外旋肩關節,同時點揉、彈撥背闊肌、大圓肌等。
(3)肘關節屈曲攣縮畸形。被動伸直肘關節,彈撥肱二頭肌、肱肌,點擊肱三頭肌。
(4)前臂旋前畸形。醫生左手托拿患孩右肘部,拇指點扣曲池,右手拿住尺橈骨遠端,拇指置於橈骨背側,兩手相對用力,令患孩右前臂被動旋後。同時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緊扣,彈撥旋前圓肌,右手則適當彈撥旋前方肌。
(5)腕關節屈曲攣縮畸形。被動伸腕,用扳法矯正。
(6)拇指內收、屈曲攣縮畸形。醫生右手抓住患者右手2~4指,左手則抓住其拇指,令其拇指被動伸直、外展、背伸,並做患腕背伸和前臂旋後活動。
(7)手指屈曲攣縮畸形。醫生右手抓住患者右手2~4指,左手則抓住其左掌部,令手指被動伸直、過伸。
(8)髖關節內收攣縮畸形。做蛙式試驗動作,屈髖90º,令雙膝被動分開,並彈撥股內收肌群。
(9)髖關節屈曲攣縮畸形。仰卧位按壓膝前,俯卧位則按壓骶髂部,令髖關節後伸,並點撥髂腰肌下部。
(10)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仰卧位按壓膝前,俯卧位則壓按骶髂部及足踝部,令膝關節伸直。
(11)馬蹄足畸形。用整足法:患者仰卧,醫生立其右側,先做踝關節被動背伸牽拉,彈撥、推捋小腿三頭肌,然後令右足放平,醫生右掌托前足部,左手掌根置足弓高處下壓,右手同時向遠端牽抬,可聞響聲。
(12)踝關節內翻攣縮畸形。用扳法令踝關節被動背伸、外翻,彈撥脛後肌。
(三)放鬆手法:充分放鬆,輕手法刺激肌肉,包括推捋、捻搓、拍揉等法2分鍾。
(四)特殊症狀的治療:流口水、言語不利者,點壓、揉按承漿、廉泉、迎香穴各4次,拇食指相對,按摩喉結、舌骨及舌骨上方的小肌肉各15次。流口水者加點垂根穴,言語不利者加點啞門穴。
(五)平衡肌力:除針對痙攣肌肉直接治療外,還要注意其相應拮抗肌群的刺激治療。
(六)功能鍛煉:針對患兒功能障礙情況,制定相關的鍛煉方法,並讓家長掌握、配合練習。主要是練習伸手上舉、拿東西、用手持物、吃飯、穿衣、擠紐扣,以及下肢伸直位足跟落地站立、行走等功能。
(七)外固定的運用:對嚴重的肌肉痙攣導致的關節攣縮畸形者,如嚴重的馬蹄足畸形、膝關節屈曲攣縮等可結合採用石膏托外固定的方法協助矯正。
(八)關鍵技術環節
1、選穴:
(1)根據被累及的肢體,採用局部選穴、循經選穴的原則選取穴位;
(2)結合頭部相應的運動區、感覺區點穴;
(3)根據四肢神經干走向選取穴位;
(4)根據肌肉走向選取穴位;
(5)關節周圍、肌肉起止點附近、肌腹與肌腱移行處附近的穴位比較敏感,可作為重點穴位。
2、操作:
(1)對攣縮的肌肉(肌群),點穴刺激力度可稍重(即瀉法),指力要垂直、深透,以患者有痛感為度。同時點擊其拮抗肌群,力度輕重結合,以輕為主,以重為輔(即補法)。
(2)對痙攣型腦癱做局部點穴時,間斷結合扳法、撥法、推法等矯形手法。
(九)注意事項
全面仔細檢查,明確導致功能障礙的受累肌群及所屬經絡,操作上要有的放矢。治療力度要適中,應根據患兒大小及操作部位合理掌握,操作要和緩,嚴禁粗暴,以免造成肌肉、韌帶或神經血管損傷,甚至出現撕脫性骨折或骨幹骨折。治療前醫生要剪掉過長的指甲, 避免患兒皮膚受傷。
(十)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1、皮下瘀斑與肌肉血腫。如果患者有出血性傾向,或醫生點穴力度過大,就有可能出現這種損傷,往往在第二天比較明顯。一旦出現,應停止治療,局部可不做處理。如屬醫生點穴力度過大者,觀察數天,待反應消退後仍可以繼續治療,但要注意控制力度。
2、皮膚擦傷。如果醫生指甲過長,就可能傷及皮膚。另外治療中,患兒躁動也是導致皮膚擦傷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現,應停止治療,局部根據傷情酌情做清創、包紮或葯物外用。
3、肌肉撕裂、韌帶損傷與撕脫性骨折。如果矯形手法操作過急、范圍過大,就可能引起肌肉反射性痙攣,導致肌肉撕裂、韌帶損傷,甚至出現撕脫性骨折。一旦出現,應停止治療。必要時進一步拍片檢查、治療。

與髖關節屈曲攣縮試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