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前側入路

髖關節前側入路

發布時間:2020-08-07 23:03:35

1、我的髖關節附近疼痛是怎麼回事

請盡快排查是否為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疼痛的特點: 1.在髖部,痛在腰骶部和膝關節 2.持續性、間接性,放射性疼痛;在靜態、動態時可出現疼痛。 3.痛無定所,隨病情發展,可出現大腿內、外、前、後側或腰膝部; 4.股骨頭在修復期,有時也會出現髖關節不適或疼痛。 本病疼痛常向大腿的前側膝關節區和大腿內側放散,有的病人也會出現腰骶部疼痛,這些症狀會往往掩蓋髖關節症狀,所以臨床常誤診為膝關節炎、腰間盤突出等疾病

2、髖關節在哪?

病情分析:就是平時綁皮帶的地方。指導意見:腰這個地方,不是有兩塊骨頭特別大的嗎?這個地方就是髖。髖關節就在這個地方附近。你大腿運動的時候,這個地方會痛的話,還是需要懷疑是髖關節有問題的。

3、強直使用得寶松對髖關節有壞處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種血清學陰性的慢性進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和髖關節等,至今病因不明。對AS晚期引起的髖關節畸形施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公認的改善關節功能的有效方法[1-2]。1999年4月至2006年1月我院對19例(38髖) AS並發髖關節雙側骨性強直患者施行一次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9例患者全部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根據1984年修訂的紐約診斷標准[3]),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齡25-57歲,平均37歲。病程5-25年,平均12年。全部為雙髖關節骨性強直,髖關節活動度為0,屈曲畸形角度<10°8髖,10-30°18髖,30-50°12髖,平均21°。生活不能自理8例,生活部分自理,需扶雙拐或藉助輪椅11例,5例伴膝關節疼痛但無膝關節功能障礙,8例輕到中度駝背畸形。
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口插、鼻插下施行雙側全生物型全髖關節置換術,其中2例採用氣管切開插管麻醉。首先閉合下行內收肌腱松解,手術均採用後外側切口入路,採用先截骨後髖臼成形的方法截斷股骨頸,松解是根據屈曲攣縮程度首先松解髂腰肌,切除關節囊其前側瘢痕攣縮部分,進一步從大轉子處橫斷闊筋膜張肌,松解闊筋膜張肌和臀中小肌間隙。用髖臼銼在原臼的位置上造臼,顯露馬蹄窩內脂肪,銼至馬蹄窩骨質相平水平,安裝大一號生物臼進行螺釘固定,股骨柄假體同樣採用大一號生物柄緊密壓配。術後指導患者早期肌肉及關節功能鍛煉,循序漸進。術後1周內進行下肢及臀部肌肉的收縮運動,以及遠端關節及鄰近關節的抗阻力運動,1周後,進行關節無負重活動。2周後以低負荷關節活動為主,3周後藉助助行器輔助行走,兩下肢平地行走,6周後練習下蹲,擴大活動范圍,8周扶雙拐行走,4-6月後過渡到無拐行走。
3.結果
全部患者1-8年(平均5.5年)隨訪,本組19例(38髖)中,33髖關節無疼痛,4髖輕度疼痛不適,無需服止痛葯物,有1髖主訴時有大腿中上段疼痛,隨時間延長逐漸減輕。所有19例髖關節主動屈伸活動由手術前的0°增加到隨訪時的平均81°(65-115°),活動度平均達到160°(110-230°),術後34髖屈曲畸形消失,4髖仍有10-15°屈曲畸形。伸屈功能改善明顯大於旋轉功能。術後患者均能生活自理,需扶單拐或手杖者5例。術後2例出現脫位,經及時手法復位後未再出現脫位現象,2髖在擴髓時擊入假體股骨柄時出現股骨距裂紋骨折,未達小粗隆下,未做特殊處理。6髖發生異位骨化,根據Brooker分期,Ⅰ級3髖,Ⅱ級3髖,病人除感不適外,對功能無明顯影響。放射學評定:骨皮質較前有明顯增粗,骨小梁稀疏改善明顯。
4.討論
4.1術前檢查 
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由於胸腔擴張受限,呼吸功能易出現損害,腎臟可能出現澱粉樣變,心功能不全及由於胃腸道結腸炎等引起一系列重要臟器損傷。因此術前應全面了解患者一般情況。另外除常規檢查外還可包括血沉及血清肌磷酸激酶等特殊檢查以明確病變的活動情況。
強直性脊柱炎因脊柱間和脊肋關節的固定使胸廓活動受限,肺活量降低,其降低幅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有的可下降到正常的60%,最低降至30%,嚴重者胸廓活動受限,使胸部活動消失,只有膈肌呼吸,此種病人應當注意,避免造成嚴重呼吸困難。
4.2 麻醉方法的選擇
大部分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椎間關節強直,椎間盤、黃韌帶、棘間韌帶鈣化、骨化,使常規硬膜外穿刺不可能施行。普通氣管插管全麻可用於腰椎活動困難,而大部分頸椎受累較輕的患者。若患者的頸椎呈屈曲強直,頜柄距(下頜下緣至胸骨柄上緣的距離)變小,有的僅3-4cm,患者頭後仰受限,無法使用喉鏡;部分患者顳頜關節受累,張口困難,使氣管插管非常困難或不可能實現。我們採用氣管切開的方式進行全麻。
4.3切口的選擇
本組病例全部採用後外側入路,由於本組屈曲畸形角度<50°,採用此切口操作簡便,顯露充分,從髖臼的後沿測定髖臼位置容易,特別是顯露臀肌清楚,便於准確評價外展肌的功能,在髖關節強直的病人中,往往測定外展肌力非常困難,可通過術前的觸診及術中的觀察來判斷,如臀肌較厚,顏色紅潤,有活動性滲血,則術後患者可達到近似正常的步態;如臀肌較薄,顏色較差,但仍連續,那麼術後患者步態恢復較差;如臀肌連續性中斷,則不能採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4.4術中松解
本組病例髖關節已侵蝕到完全骨性融合,髖部痙攣性疼痛非常嚴重,在不正常的位置上融合,而內收肌長期痙攣疼痛而導致攣縮,加之前方關節囊及炎症組織的侵蝕攣縮使得本手術需在內側、前側及外側根據病人屈曲攣縮情況進行松解。所以我們常規採用閉合切腱法首先進行內收肌的松解,對於骨性融合的病人其頸的長度變化不大,從後側入路松解前側組織並不是特別困難。而闊筋膜張肌由於其腱性部分較長,伸展性較差,又位於關節的前外側,手術時可在粗隆部橫斷松解,並進行臀肌間隙進一步松解。髂脛束可在小轉子處剝離,餘下肌肉皆可隨功能鍛煉而逐漸適應延長。松解髖周圍攣縮軟組織時要避免損傷血管和神經組織。如進行徹底的松解仍殘留有屈曲畸形時,術後可輔助康復牽引治療來逐漸適應。
4.5手術方法
強脊炎骨性強直病例中,很難分辨股骨頭與髖臼的界限,給截骨和成形帶來很大困難,應用傳統的截骨方法不僅很難掌握髖臼的成形方向,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將股骨頭清理干凈。我們採用兩次截骨後髖臼成形的方法,髖臼周圍馬蹄窩內脂肪不會消失來確定髖臼的位置及深度,防止去骨太多而致假體的松動和中心性脫位,髖臼及股骨皮質非常脆弱,容易磨穿髖臼使骨皮質折斷,術中切勿暴力以免骨折,或股骨頭殘留太多而誤將髖臼假體裝入原股骨頭骨質內。
長期攣縮的關節的矯正、骨盆傾斜者和髖關節骨性融合者的髖臼假體精確放置是技術性的難點。常規全髖關節置換術時,髖臼假體置入時應保持與骨盆橫軸45°外展與20°前傾,股骨假體應保持10-15°前傾。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髖關節常伴多種畸形,如屈曲畸形、內收或外展畸形、內旋或外旋畸形等。嚴重髖關節畸形的患者,術中雖然可矯正至正常,但術後仍有畸形復發傾向。如按照常規方法安放假體,會增加術後髖關節脫位的可能性。為保證術後髖關節的穩定,術中假體置入的角度應根據髖關節畸形的具體情況即髖關節融合的位置和角度進行適當調整。對單純髖關節屈曲畸形者,可按常規方法安放假體。對合並下肢內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加大。對合並下肢外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加大,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或保持0°前傾。對合並內收畸形者,術中可切斷部分攣縮的內收肌肌腱,髖臼假體外展角應適當減小,這樣雖然可能會影響髖關節的外展,但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在脊柱有輕度到中度後凸畸形時,為防止出現髖關節前脫位,調整前傾角至關重要。由於存在脊柱後凸,需靠髖關節的過度後伸來代償,所以如果髖關節置換手術中髖臼假體的前傾角仍按正常的10-20°安放,術後極易出現髖關節的前脫位,當脊柱有重度後凸畸形時,應與脊柱外科醫師協同評估脊柱矯正的角度和髖臼的前傾角,先行THA,再行脊柱截骨矯形,達到矯正力線,解除畸形,穩定關節的目的[4]。所以前傾角的大小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AS患者普遍存在骨質疏鬆,股骨髓腔常呈「煙囪」狀,骨組織增生反應能力差,很難有骨組織長入到多孔層而達到生物固定的效果[5],我們認為術後假體的松動除上述原因外,還與此病患者多為年輕人,活動量大造成的機械性松動有關。另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柱和膝關節也常常伴有僵硬疼痛使其活動功能受限,髖關節的代償性活動相對增大也是造成假體松動的重要因素。國產假體材料及製造工藝的落後使得假體在髓腔內不能得到良好的匹配和固定也是假體松動的原因。
我們本組病例採用了非骨水泥大一號固定型假體,在考慮骨質疏鬆的前提下,又保持緊密壓配的特性,提供可靠的初期穩定,由於此類病人皆年輕,而骨質疏鬆為廢用引起,由於術後活動量的增加,骨質代謝會得到有效的改善,骨質結構的好轉從我們隨訪中已得到證實,同時為再次置換留有餘地。
4.6術後早期功能恢復的難點
術後患者的康復較其它病程短的患者不全相同,因為病程長,肌肉萎縮,其協同性及其下肢神經反射弧的建立都要一個過程,所以其下床及扶拐時間相對較長。
總之,本組病例隨訪顯示雙髖關節同時置換對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意義重大,雙側髖關節同時置換有利於雙下肢關節功能的協調發展,也可避免兩次擇期手術間隔時間里因使用不當導致的人工關節損壞,同時可以能節約患者醫葯費用,減輕患者痛苦,利於其它矯形手術開展和負重功能恢復。但我們所做病例多為強脊炎合並單純髖關節病變患者,膝部及踝部症狀不明顯。此種病人術後療效觀察和評價易於進行,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明顯。

4、如何提高髖關節的運動幅度

原地徒手練習法
(1) 兩腿左右開立(大於肩寬),體前屈,兩臂伸直,手握踝,復原姿勢後連續做。

(2)原地弓步壓腿頂髖。要求軀干與地面垂直,前腿大小之間大於90度,後腿伸直,腳前掌撐地,身體重心壓在前後腿的結合點上,主要牽拉後腿前側的腹股溝部位。

(3)左腿伸直,前腳掌著地頂髖,雙手抱右膝,使其盡量觸胸。兩腿交換做。

(4)前後劈腿:兩膝伸直並前後保持在一直線上,上體保持正直,難度逐漸加大,使髖部接觸地。

(5)左右劈腿:兩膝伸直,兩腿左右分開,上體盡量保持正直,盡量使兩腿和臀部完全觸地。進行時可兩手扶地,逐漸加大難度。

(6)左腿屈膝下蹲,右腳側伸直成左弓步,腳尖綳直,右手壓右髖,兩腿交替做。

(7)兩腿側分成坐勢,兩臂上舉,做體前屈轉髖伏地動作。

(8)仰卧雙腿交替側擺轉髖:上體仰卧姿勢不變,兩腿交替側擺,擺動腿的大腿與上體基本成直角,擺至觸地後回擺。

(9)肩肘倒立姿勢,兩手撐腰。兩腿前後交叉擺腿以提高髖部扭轉幅度。

3.2行進間練習法

(1)行進間做弓箭步,增大送髖幅度。

(2)行進間的屈體壓腿:上體盡量前屈做有節奏的振動動作,膝關節充分伸直。

(3)行進間單腿屈膝外展:一側大腿外展,屈膝,與髖關節成90度,另一腿髖,膝,踝三關節始終保持充分蹬直,兩腿交替做。

(4)行進間連續做正踢腿,里合腿,外擺腿練習。要求正踢腿勾腳尖,里合腿,外擺腿劃圓盡量大寫些。

(5)行進間做擺臂跑跳步動作練習。

(6)行進間做體轉跑步動作練習。

(7)行進間做髖下擊掌跑跳步動作練習。

(8)行進間做交叉步轉髖練習,練習時上體要保持正直。

(9)高抬腿練習:要求通過高抬腿充分伸展後蹬腿的一側髖,高抬擺側骨盆,保持一個高重心,重心是使骨盆支撐腿這個支點的額狀軸,垂直軸,尤其是骨盆的水平面繞點狀軸運動的能力,從而起到加大運動幅度的作用。

(10)後蹬跑練習:要求擺側骨盆的額狀面繞垂直軸轉動,提高骨盆繞三軸運動的能力。跑時支撐腿,膝,踝三關節充分蹬直,其支撐反作用力應通過身體重心與軀干,最後以腳尖離地。同時擺動腿大腿前擺高抬,推動骨盆部位前移,並與支撐腿保持平衡。

(11)雙足或單足起跳的多級跳:多級跳時注意上體基本正直,積極前擺高抬大腿,落地用全腳掌,髖的伸展幅度要大,上下肢配合協調。

利用器械練習法

(1)面對肋木站力,兩手扶肋木,連續做前擺腿和後蹬腿:做前擺時膝可伸直也可微屈,擺動發力時迅速有力,擺動幅度要大,後擺幅度小且放鬆;做後擺時,後擺幅度要大,挺髖,前擺幅度小且放鬆。髖關節周圍肌群發力。

(2)面對肋木,前擺置於肋木上,後腿伸直用前掌支撐地,身體重心壓在兩腿上,做髖部用力向前下方頂送動作。

(3)面對肋木站力,兩手扶肋木,連續做側擺腿:要求膝關節放鬆,內擺時幅度小且放鬆,外擺時幅度要大,注意髖關節周圍肌群發力。

(4)側對木架站立,右手扶架,左腿支撐,右腿屈膝置於木架上,挺胸,頭後仰,接著做體前屈動作,復原姿勢後反復做。

以上的練習,由於動作舒展大方,難度低,幅度大,變化多,易掌握,因此很適宜男女孩練習,而運動強度較大,經常練習對提高蹬擺力量,強化送髖運作,對身體各部分的協調配合很有幫助,也可作為訓練的素質練習內容。

5、股骨頭懷死的症狀。我懷疑我是。

拍個CD或者是做一個磁共振
間髖疼不一定就是股骨頭壞死
如果髖關節發炎,肌肉拉傷,等等都會隨著左右內外側運動都或多或少會疼

建議你先去拍個X照片,是不是股骨頭壞死一看就知道,先別著急

現在很多治療股骨頭壞死的醫院他們為了盈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假如你不是股骨頭壞死他們說是壞死那你就完了』

先去醫院拍個片吧!!
我以前也有和你一樣的情況 後來檢查是髖關節發炎吃葯休息是可以好的。

最重要的一點別自己嚇自己
理性的考慮問題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股骨頭壞死症狀主要包括三點:疼痛、跛行和功能障礙。疼痛的部位是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或膝部。早期疼痛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以緩解或減輕。但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不管是勞累還是休息,甚至躺在床上也痛。而且,疼痛逐漸加重。此時在X線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形態異常改變,但是髖關節已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比如病人患側髖關節外展、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等早期症狀是以疼痛為主,伴有功能受限;晚期症狀以功能障礙為主,伴有疼痛。

到了晚期,股骨頭壞死患者股骨頭出現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直接關系。活動時關節內因骨性磨擦而疼痛,靜止時頭臼之間不發生磨擦,疼痛也就不明顯了。所以說,行走、活動疼痛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或減輕。

6、髖關節彈響的原因有哪些?

髖關節彈響的原因一般分為:關節內側因素、關節外側因素和關節內因素。其中外側因素較常見。

關節外側彈響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髂脛束的後緣或臀大肌肌腱部的前緣增厚,在髖關節作屈曲、內收、內旋活動時,增厚的組織在大粗隆部前後滑動而發出彈響,同時可見到和摸到一條粗而緊的纖維帶在大粗隆上滑過。這種彈響往往是自發的出現,可以發展到走一步響一聲的嚴重程度,但一般無疼痛,如出現疼痛,則常是並發大粗隆部滑囊炎的結果。

誘因:長時間的重復運動,常見於運動員、芭蕾舞演員等;長期肌內注射史、臀部外傷或勞損,可使臀肌組織痙攣或攣縮,可牽拉髂脛束過度緊張,使其與大轉子更為貼近,反復摩擦損傷,最終使髂脛束後緣增厚,形成束狀帶而產生彈響。

關節內側彈響主要涉及兩個肌肉:髂腰肌和股直肌。

髂腰肌和股直肌作為跨髖關節的肌肉,因為損傷、攣縮、或者張力改變等因素都有可能改變肌肉正常收縮機制,引起受累肌肉與周圍骨性結構產生摩擦導致髖關節前側或內側彈響。

誘因:病因機制尚不能確定有研究推測,骶髂關節紊亂、髂股韌帶滑過股骨頭、髂腰肌在小轉子前內側的骨性突起部位處受到摩擦,都可引起彈響。

關節內彈響的原因:

關節內彈響是一種病理性彈響,比較嚴重可能是由於髖關節脫位、撞擊、關節唇撕裂、關節內游離體等原因造成可能會演變成更多的損傷,甚至關節壞死。如果你是這種彈響以及有以上問題,就要引起重視,尋求醫生的幫助。

7、髖關節在哪個位置清晰圖片

髖關節是人體股骨最上端的股骨頭和骨盆形成的髖臼兩者之間組成的關節,叫做髖關節。在人體前側看,是在大腿的最上端和身體的連接處,在後方看是處於臀部的深處。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它具有屈曲、伸直、內旋、外旋、外展、內收等多個角度的活動范圍,而且它主要是起到人體負重以及下肢活動的功能。

由於負荷較大,活動范圍較大,比較靈活,髖關節容易發生滑膜炎,髖關節脫位,而且由於股骨頭特殊的血供來源,也比較容易發生股骨頭壞死等疾病。髖關節是人體最重要的關節之一。

(7)髖關節前側入路擴展資料

髖關節疼痛大部分是因為骨節十字韌帶長期性挫傷導致的,一些常常從業體育競賽的人非常容易產生這類狀況,長期性骨節遭受外力作用碰撞,骨節處炎症敏感,肌肉拉傷,便會造成 疼痛,應當立即醫治而且適度的歇息,修復身心健康。

骨節發炎長期性反復發病是造成 髖關節疼痛的關鍵原因。

與髖關節前側入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