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拉鉤

髖關節拉鉤

發布時間:2020-08-06 01:16:20

1、關節置換術後出血常發生在術後幾小時?血腫形成在術後幾小時?

【摘要】 [目的]觀察預見性護理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影響。[方法]將12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採用預見性護理,對照組採用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觀察並比較兩組病人術後DVT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病人術後DVT發生2例(3.33%),對照組9例(15.00%),觀察組明顯少於對照組(P<0.05)。 [結論]預見性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下肢DVT的發生率。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全髖關節置換術;深靜脈血栓形成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成為治療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手段,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一個常見問題,發生率高達40%~70%[1]。為預防和控制DVT的發生,2007年4月—2009年3月我科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並與比較,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4月—2009年3月我科收治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齡45歲~85歲;股骨頸骨折102例,股骨頭無菌壞死18例;既往均無深靜脈血栓、肺栓塞、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病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採用預見性護理,對照組採用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觀察並比較兩組病人術後DVT發生情況。 1.2.1 預見性護理干預方法 從入院到出院由責任護士給予全程護理干預,進行預見性護理。 1.2.1.1 心理支持 主動與病人交流,應用適當的溝通技巧促使病人表達自己的擔憂和疑慮。講解發生DVT的病因、危險因素、後果,提高病人的警惕性,尤其對易發生DVT的高齡、女性、吸煙、糖尿病、肥胖、下肢靜脈曲張等病人,更為詳細講解。講解DVT常見症狀及術後早期活動的重要性,結合成功病例,介紹治療效果。解除病人的恐懼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護理。 1.2.1.2 觀察患肢反應 注意患肢皮膚溫度、顏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2],每日測量雙下肢髕骨上10 cm,髕骨下10 cm周徑,正常情況下皮膚顏色是淡紅色,有光澤、富有彈性。患肢與健肢周徑相比較不超過1.5 cm,當周徑超過1.5 cm時,患肢應避免熱敷,以免加重局部耗氧量,而加重病情[3]。若患肢出現疼痛、腫脹、潮紅或發紺,應警惕DVT。 1.2.1.3 飲食護理 避免進高膽固醇飲食,進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多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粗纖維素的食物;多飲水防止血液濃縮和保持大便通暢,以免便秘時腹壓增加,影響下肢靜脈迴流。 1.2.1.4 功能鍛煉 早期指導病人在床上行股四頭肌、腓腸肌的等長收縮訓練及踝關節屈伸活動,每組20次~30次,每天3組;督促病人行深呼吸,每小時10次~12次;逐日增加活動量和髖關節、膝關節活動度,但應避膝下墊枕和過度屈髖,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迴流[4]。如病情允許早期協助病人下地和走路[5]。 1.2.1.5 足底靜脈泵的正確使用 用充全帶包住病人的足部連接到一個空氣脈沖發生器上,設定適當的脈沖壓力,脈沖持續時間和脈沖間隔時間。根據個體差異,每天2次或3次,每次1 h~2 h,療程10 d,如病人肢體循環不良,皮膚易破損,肢體感覺遲鈍,患有糖尿病者,應添加墊料。同時,患肢注意保暖,避免肢體受涼。 1.2.1.6 預防性使用抗凝葯物 我科常在術後當天即使用低分子葡萄糖酐、低分子肝素鈣,使用前要掌握這些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用葯期間應嚴密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皮膚有無淤斑、口腔黏膜及消化道有無出血、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穿刺點有無活動性血腫形成等,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1.2.3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1.5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採用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表1 兩組病人術後DVT發生情況例(略) 3 討論 預見性護理干預是將護理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因此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非常重要,其次護士應具有較高專業知識水平,高度的責任心,細心、動態的觀察病情,有針對性的做好病人的護理。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易發生下肢DVT,其發病往往與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①疾病和手術本身激發體內凝血機制,使血液凝聚增加;②術中制動,術後卧床及膝後墊枕;③骨水泥熱聚反應及拉鉤等醫療器械損傷血管壁[6]。針對上述發病原因,我們對髖關節置換術後病人早期預見性護理干預,最大限度促進靜脈迴流,避免了血流滯緩,達到預防DVT的目的。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病人術後DVT發生2例(3.33%),對照組9例(15.00%),觀察組明顯少於對照組(P<0.05)。提示,預見性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下肢DVT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金麗霞,湯淑芬.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早期並發病的預防和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4,3(1):2728. [2]張淑萍,張淑梅,王秋開.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手術特點及護理對策[J]. 護理研究,2007,21(11C):3036. [3]路金梅.早期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11):11931194. [4]李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護理和術後康復護理[J].護理研究,2007,21(1C):232233. [5]張寶芹.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病人的功能鍛煉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6,20(4A):676. [6]陳雁西,俞光榮.動靜脈泵在骨科臨床應用中的現狀和展望[J].中華創傷雜志,2005,21(4):135137.
採納哦

2、骨科都有什麼大型的醫療器材?急!!!!

6810矯形外科(骨科)手術器械
序號 名 稱 品 名 舉 例 管理類別
-1 矯形(骨科)外科用刀、錐 椎管鏟刀、椎管銼刀、手錐 Ⅱ
絲錐、髓腔鉸刀、加壓螺紋釘鉸刀、截斷刀、截骨刀、脛骨切刀、石膏刀、脛骨切割器、髖關節成型凹凸鑽、鑽頭、鉸孔鑽、手槍式手搖骨鑽 Ⅰ
-2 矯形(骨科)外科用剪 雙關節棘突骨剪、雙關節咬骨剪、骨剪、膝關節韌帶手術剪、石膏剪、鋼絲剪 Ⅰ
-3 矯形(骨科)外科用鉗 頸椎咬骨鉗、頸椎雙關節咬骨鉗、脊柱側彎矯正鉗、髓核鉗、椎板咬骨鉗、彎頭平口棘突骨鉗、槍形咬骨鉗 Ⅱ
膝關節息肉鉗、咬骨鉗、持骨鉗、腐骨鉗、復位鉗、持釘鉗、持板鉗、持棒鉗、持鉤鉗、螺桿夾持鉗、撐開鉗、壓縮鉗、槍形取樣鉗、骨克絲鉗、鋼板彎曲鉗、鋼絲鉗 Ⅰ
-4 矯形(骨科)外科用鋸、鑿、銼 環鋸、腰椎用梯形骨鑿、椎間盤手術用環鋸、C-D椎板剝離器、頸椎測深鑿、頸椎直角骨鑿、椎板骨鑿、椎體骨鑿、椎體前方剝離器 Ⅱ
弓鋸、指鋸、骨鋸、小園刮鑿、丁字鑿、骨銼、弧形鑿、髖關節成型鑿、石膏鋸、梯形鏟、肘關節肱骨成型骨鑿、髓腔銼、椎管銼、骨鑿、座導鑿 Ⅰ
-5 矯形(骨科)外科用鉤、針 單側椎板拉鉤、半月板鉤、下肢截斷拉鉤、骨鉤、頸椎拉鉤、頸前路深部縫合針、骨牽引針、加壓螺紋釘導引針 Ⅰ
-6 矯形(骨科)外科用刮 頸椎刮匙、可變神經剝離子器、刮匙、骨膜剝離器(子) Ⅰ
-7 矯形(骨科)外科用有源器械 風動開顱器、電池式自停顱骨鑽、電動胸骨鋸、電動骨鑽 Ⅱ
電動石膏剪、電動石膏鋸 Ⅰ
-8 矯形(骨科)外科用其它器械 骨接合用金屬鈦縫線 Ⅱ
鋼針螺釘定位架、定位外套管、骨錘、快換絲錐套、張力器、持針鑷、測深器、攻螺絲器、人工股骨假體加壓固定器、CD棒推進器、CD鉤推進器、拔釘器、扳手、槌骨器、假體打入器、導向器、拔出器、骨旋鑿保護器、骨壓縮器、骨折固定夾、加壓器、間隔器、髖關節成形鑽柄、髖關節帽打孔器、人工髖關節臼定位器、人工肘關節關節桿退出器、三翼釘打拔器、石膏攤開器、灣釘器、膝關節加壓固定器、植骨器、椎骨打孔器、椎間盤手術用導引鋼絲、椎間盤手術用定位器、椎間盤手術用探棒、椎間盤手術用針套管、鑽頭限位器、骨起子、導板、槽柱、扣打器、可調式持扳器、彎壓器、六角萬向起子、鋼板彎曲板手(器)、定向器、六角螺釘起子、粗鋼針牽引器、股骨延長器、小切口牽開器、多功能牽開器、骨盆撐開器、脛骨牽開器、雙關節深部牽開器、胸腰段牽開器、椎板牽開器、骨 、骨科牽引架、床頭牽引架、骨科牽引器、胸背部矯正裝置、可重復使用骨水泥槍、肢體延長架、多功能單側外固定支架 Ⅰ

3、第一類醫療器械具體包括什麼產品

太多了。只能給你舉例說明。
手術刀柄和刀片、皮片刀、疣體剝離刀、柳葉刀、鏟刀、剃毛刀、皮屑刮刀、挑刀、鋒刀、修腳刀、修甲刀、解剖刀
普通手術剪、組織剪、綜合組織剪、拆線剪、石膏剪、解剖剪、紗布綳帶剪、教育用手術剪
普通止血鉗、小血管止血鉗、蚊式止血鉗、組織鉗、硬質合金鑲片持針鉗、普通持針鉗、創夾縫拆鉗、皮膚軋鉗、子彈鉗、紗布剝離鉗、海綿鉗、帕巾鉗、皮管鉗、器械鉗
小血管鑷、無損傷鑷、組織鑷、整形鑷、持針鑷、保健鑷(簡易鑷)、拔毛鑷、帕巾鑷、敷料鑷、解剖鑷、止血鑷
動脈瘤針、探針、推毛針、植毛針、挑針、教學用直尖針、靜脈拉鉤、創口鉤、扁平拉鉤、雙頭拉鉤、皮膚拉鉤、解剖鉤
刀片夾持器、麻醉口罩、麻醉開口器、照明吸引器頭、粉刺取出器、黑頭粉刺壓出器、皮膚刮匙、皮膚套刮器、皮膚刮劃檢測器、皮膚檢查尺、皮膚組織鑽孔器、開口器、卷棉子
牙挺、丁字形牙挺、牙根尖挺、牙用銼、牙骨錘、牙刮匙、根管充填器、牙骨膜分離器、牙齦分離器、潔治器、刮治器、剔挖器、研光器、粘固粉充填器、銀汞合金充填器、去冠器、口鏡、拔髓針柄、水槍頭、熱氣槍頭、吹火管、咬合器、印模托盤、汞合金輸送器、磨牙帶環就位器、結扎桿、帶環推子、弓絲成型器、測量器
鋼針螺釘定位架、定位外套管、骨錘、快換絲錐套、張力器、持釘鑷、測深器、攻螺絲器、人工股骨假體加壓固定器、CD棒推進器、CD鉤推入器、拔釘器、扳手、槌骨器、假體打入器、導向器、拔出器、骨旋鑿保護器、骨壓縮器、骨折固定夾、加壓器、間隔器、髖關節成型鑽柄、髖關節帽打孔器、人工髖關節髖臼定位器、人工肘關節關節桿退出器、三翼釘打拔器、石膏攤開器、彎釘器、膝關節加壓固定器、植骨器、椎骨打孔器、椎間盤手術用導引鋼絲、椎間盤手術用定位器、椎間盤手術用探棒、椎間盤手術用套針套管、鑽頭限位器、骨起子、導板、槽錘、扣打器、可調式持板器、彎壓器、六角萬向起子、鋼板彎曲扳手(器)、定向器、六角螺釘起子、粗鋼針牽引器、股骨延長器、小切口牽開器、多功能牽開器、骨盆撐開器、脛骨牽開器、雙關節深部牽開器、胸腰段牽開器、椎板牽開器、骨撬、骨科牽引架、床頭牽引架

4、全髖關節置換術

可以理解你的擔心,現在不靠 譜的多啊!比如說一個醫院,南京邦德骨科醫院呢,幫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後期的功 能 鍛 煉和 康 復 保 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主 張治 療與功 能 鍛 煉同時進行,避免 愈 後並 發 症,配 合 正 確的功 能 活 動,形成一個良 好的生活習慣,康 復 後的保 健 至 關 重 要

5、Miles手術的Miles手術 - 手術方式

(一)體位:本手術須經腹部及會陰部兩處進行,所以應取膀胱截石位,同時麻醉後將手術台搖成頭低足高位,使手術台與水平面大約成15°角左右,這樣有利於腹腔內的小腸移向上腹部,能很好的顯露下腹腔及盆腔,有利於操作。截石位時的軀體與大腿之間、大小腿之間的角度均應擺在舒適的功能位置上,以防止損傷髖關節及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及損傷腓總神經。
(二)消毒:消毒應包括腹部及會陰部兩部分,腹部上至乳頭水平,會陰部直達大腿的上2/3。以碘酊、酒精消毒、或以絡和碘、洗必泰均可,陰囊最好用新潔爾滅消毒,女性患者應進行陰道消毒。然後鋪足夠厚度的無菌單。
(三)切口:以選擇腹部正中切口最方便,同時有利於兩側淋巴結的清除。術者應站在患者的左側,切口自恥骨聯合向上,左側或右側繞臍直達其上10cm左右。本人的體會是以左側繞臍較為方便,有利於左側結腸的游離。因造瘺口的位置低於臍,不會增加污染機會。
(四)切開腹壁:在上述選定的切口處,切開皮膚、皮下脂肪、腹白線,向下切開錐狀肌,直達恥骨聯合。然後採用透光照射的方法切開腹膜前脂肪及腹膜,向下推開膀胱,以免損傷。同時腹膜切開盡量在中線,這樣有利於關腹。如果想一側推開膀胱,偏向另一方切開腹膜,則給關腹時縫合腹膜增加一些困難。
(五)腹腔及盆腔檢查:開腹後應注意有無腹水,依次檢查肝臟有無轉移以及轉移的程度,仔細檢查全部腹膜有無播種結節,檢查大網膜上有無轉移結節,再依次檢查上腹部的胰腺、脾、胃等以及雙腎,再沿腹主動脈及腸系膜下動脈走行探查上方及側方淋巴結有無腫大,以及植物神經有否受浸潤,髂血管有無受浸潤等,最後探查原發病灶,主要確定病灶的位置是否已侵犯周圍的組織以及與其他器官和骶前筋膜的關系,然後再根據術前檢查綜合判斷採用根治性術式的切除范圍。
(六)腹腔無瘤技術:探查結束後,開始手術前,首先以大塊紗墊將所有小腸推向上腹腔、使之與術區隔離。再以紗布帶在腫瘤的上方結扎直腸上部,以防止腸腔內的脫落癌細胞沿腸壁向上移動,這樣以紗布帶結扎後提起直腸也有利於操作。找到腸系膜下靜脈向其中注入5-Fu 250mg,向紗布帶以下的直腸腔內注射5-Fu 250mg。
(七)游離乙狀結腸及直腸上段系膜及清除淋巴結:助手將乙狀結腸提向右側,此時常常可見乙狀結腸系膜與側盆壁(腹壁)之間生理性粘連,逐一分離之。然後在乙狀結腸系膜左側的最低部剪開一小孔,以血管鉗提起後,如無嚴重浸潤,腹膜即與後面的組織分開,用長剪刀在腹膜下作鈍性分離出一隧道後擴大腹膜開口。向下直達腹膜返折處後,再向前轉折,剪開直腸膀胱(或直腸子宮)凹表面的腹膜。接著游離松解腹膜後的結締組織,並找到左側輸尿管,以紗布帶提起,同時游離出左精索動靜脈,以免損傷。將乙狀結腸翻向左側,在腹主動脈的前面剪開乙狀結腸系膜的右側葉,同樣以剪刀先作鈍性分離後,剪開或是以剪刀切開右側葉,向上達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向下直達右側腹膜返折處,並與在左側腹膜的剪開處會合。在下腔靜脈的右側緣處找出右輸尿管,以紗布帶提起,以免損傷。當游離開了乙狀結腸左、右側系膜後,在腸系膜下動脈與腹主動脈的夾角中,術者以左手的食指及中指從右側向左側深入,將腸系膜下動脈牽直,助手將乙狀結腸展平。此時術者以左手仔細觸摸,判定腸系膜下動脈的走行及其分支的走行,並確定其自腹主動脈發出處,剪開腹主動脈前結締組織,直達腹主動脈的固有膜,顯露出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將其周圍的結締組織全部清除,自根部向下,以左手引導扶持,清除沿該動脈走行的結締組織並清除顯露出乙狀結腸諸分支及直腸上動脈,在終末支乙狀結腸動脈分出的下方結扎切斷直腸上動脈;也可以在腸系膜下動脈根部2 cm處結扎切斷。自腸系膜下動脈根部高度,在其左側約2cm處可找到腸系膜下靜脈清除其周圍的結締組織,在與腸系膜下動脈相同的高度結扎切斷之。分離切除左右髂總動脈前的脂肪淋巴組織。
(八)游離直腸: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excision,TME)原則游離直腸.在直腸固有筋膜與盆壁筋膜間隙內進行,勿損傷下腹下神經、盆神經叢及骶前靜脈叢。先分離其後部及側部,下達尾骨尖及兩側提肛肌平面,再分離直腸前方至前列腺尖端平面。
1)前方的游離:淋巴結清除結束後,以血管鉗將盆底腹膜最低點剪開處的前葉夾起,助手將前面的膀胱或子宮陰道用深部拉鉤向前上,此時可見到稍呈堅韌的膜狀組織,即為Denonvillies筋膜,在此筋膜的前方進行游離,即可見到精囊腺與前列腺(精囊距肛緣的高度約為5cm,前列腺上緣距肛緣高度約為4cm),向下沿此間隙進行游離,盡量達低位(因腹部游離越低,會陰部操作越容易),如無明顯浸潤,可達前列腺的下極,只要層次認准,很少有出血。
2)直腸後方的游離:清除淋巴結之後,在腹主動脈分叉部的下方,仔細解剖出骶前筋膜,在骶前筋膜的壁層與臟層之間進行游離。以電刀或長剪刀自上而下在此間隙中游離,此時可以見到位於骶前筋膜深面的骶中動脈及骶前靜脈叢,注意一定不要損傷骶前筋膜的壁層及臟層,否則易造成癌細胞的擴散及難以收拾的大量出血。如癌腫無明顯的浸潤,則骶前間隙僅為疏鬆的結締組織,很容易分離,當達到第3骶椎水平時,可見到比較堅韌、緻密的Waldeyer筋膜(在直腸後壁固有筋膜的第3骶骨水平,與骶前筋膜之間連接著一膜狀的筋膜,稱之為Waldeyer筋膜,也稱骶骨直腸筋膜)同樣以長剪刀靠近骶前筋膜剪斷之,否則易損傷直腸壁。繼續向下游離直達肛提肌處。後壁的游離一般不至於造成出血。
3)側壁的游離:沿後壁游離的邊緣向左右側延伸,沿髂內動脈向下游離。當達腹膜返折下約2cm處,髂內動脈與直腸側壁之間可見到稍堅韌的結締組織,即直腸側韌帶,銳性剪斷之(靠近血管處),然後清除膀胱直腸間隙中的結締組織。同時於根部結扎切斷直腸中動脈。至此,直腸的游離結束。接著分兩組同時進行腹壁造設人工肛門及會陰部的操作。
(九)會陰部的操作:會陰部操作之前,一定縫閉肛門。切口:會陰部切口不宜過小,其界限為:前為會陰中點,後為尾骨尖,兩側為坐骨節結。作一橢圓形切口,先以手術刀切開皮膚,環行一周,然後術者與助手分別牽開皮膚的內緣與外緣,用電刀切開皮下脂肪組織,直至顯露出臀大肌前緣及肌纖維,兩側達坐骨結節,及會陰淺橫肌的後緣為界線,繼續向深層以電刀清除坐骨直腸凹中的脂肪組織,直達肛提肌的下方。在坐骨直腸凹脂肪中的最深處有直腸下動脈自髂內動脈延續而來,其走行方向為由外向內,於根部切斷結扎之。切斷肛提肌:先在直腸與尾骨之間,切斷肛管尾骨韌帶,然後逐漸向兩側沿骨盆的側壁,在肛提肌的止點處,依次切斷肛提肌中的髂骨尾骨肌、恥骨尾骨肌及恥骨直腸肌。至此,會陰部操作中的後面及兩側的創面均可與腹腔中游離的創面相通。此時可將乙狀結腸的斷端及要切除的肛管自直腸後壁相通了的孔道翻出至肛門外。以左手用力前拉提出的肛管,並以拇指及食指將前壁剩餘的相連部分組織夾住,從前壁切開的創面中仔細解剖出前列腺包膜(女性為陰道後壁)與Denonvilliers筋膜之間的界限,自外向內仔細游離,可用電刀進行。逐步向內進行,直達會陰體部,先於會陰淺橫肌後方切斷肛門外括約肌淺部的交叉纖維,向深進行達會陰深橫肌及恥骨直腸肌,沿會陰深橫肌的後緣切斷恥骨直腸肌。此時可根據觸摸下的導尿管位置的位置,判定尿道的正常位置,進行操作,以免損傷。切斷恥骨直腸肌後,可見到直腸尿道肌,其後方連接直腸縱肌,前方連接尿道膜部。判定正確位置後切斷。再向上切斷會陰三角韌帶,可與腹部創面相通,然後將標本移除。直腸前壁的腫瘤,常常使Denonvilliers筋膜與前列腺的包膜或女性的陰道後壁粘連甚至浸潤,此時行前壁游離時,常常造成前列腺包膜撕裂出血,或陰道後部外膜的出血,因該部的靜脈叢豐富,極易出血,所以,①游離時一定要找好層次,盡量從腹部進行游離,這樣層次可能會更清楚,盡量減少會陰的游離;②一旦發生該部出血,應盡量縫合止血,單純結扎或電灼往往不確切,不易奏效;③如果腫瘤浸潤,可行前列腺或陰道後壁的部分切除,然後進行前列腺的縫合或陰道修補。
(十)腹壁造設人工肛門:當在預定線處切斷乙狀結腸後,會陰部操作開始的同時,腹部手術組即可進行人工肛門的造設。目前國內外均採用經腹膜外一次性開放造瘺法。造口部位的選擇:常選擇的造口的部位有二種,一種為臍與左側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另一種為左腹直肌外緣與髂前上棘與其連線交點的外上角處。首先在腹腔內在預定造瘺口的高度,提起乙狀結腸,剪開處的外側腹膜作潛行游離,上下約10cm左右,直繞過前腹壁,大約達腹直肌中線水平。術者以左手深入潛行隧道中,作引導,然後在預定造瘺口處,消毒,助手以止血鉗提起,預定造口部的中點,半徑約2cm,作圓形切口,切開皮膚,在以電刀與該處腹壁相垂直切除一直徑為4cm的圓柱形脂肪,深達腹直肌前鞘或腹外斜肌腱膜,長度與皮膚切除范圍相當。在十字型分開腹直肌或切開腹外斜肌,顯露出腹直肌後鞘,或腹橫筋膜,將其十字切開,切開的長度要充分,但也不宜過大。不充分,會使腸道內容物通過受阻,過大也易造成切口旁疝。此時應不要損傷已游離的側腹膜。用4把血管鉗子將腹直肌後鞘提起。經已游離的側腹膜外將擬行造瘺的乙狀結腸拉出腹壁之外,拉出時要注意乙狀結腸不可扭曲,應使乙狀結腸系膜對准恥骨聯合。拉出腸管的斷端一般以高出皮膚2~3cm為宜。然後將乙狀結腸的相應高度先在深層與腹直肌後鞘作一圈縫合固定,注意勿損傷乙狀結腸的血管,影響造瘺腸管的血運。再將腸管的斷端與皮膚的真皮層作一周環形,外翻縫合,針距不宜過大,宜縫合12~16針為宜。另外,因作外翻時系膜緣外因系膜脂肪較多,不易外翻,因此縫合時,應盡量偏低,而其他部位稍高,這樣外翻後,造瘺口一周腸管高度一致。 縫合固定側腹膜與拉出的乙狀結腸,以封閉腸管外側的孔隙以免造成內疝,先將剪開的乙狀結腸外側的側腹膜的上部斜行蓋於乙狀結腸上,作間斷縫合固定,再將其下方的切緣與乙狀結腸系膜縫合固定。注意蓋於乙狀結腸上面的腹膜一定要鬆弛,不可勒住了乙狀結腸,至此,人工肛門造設結束。
(十一)關閉腹腔及會陰部創口:上述操作結束後,反復沖洗腹腔,沖洗液自骶前創面中流出。最後再以含有5-Fu的鹽水沖洗,沖洗後檢查有無出血點,一一結扎止血後,縫合剪開的後腹膜。閉合盆底腹膜時應注意:①針距不可過大,以不大於0.8cm為宜,否則極易造成內疝;②宜提起兩側的腹膜,在其邊緣縫合,如縫合過多時,一是易誤縫輸尿管,二是縮小了腹腔而增大了骶前腔的容積,延遲骶前腔的癒合;③勿將盆底腹膜縫合成很尖的圓錐形,而盡量縫合成一比較圓滑的創面,否則小腸移至盆腔後易粘連成角造成梗阻。後腹膜縫合完後,清查腹腔並將全部小腸按順序置回原來的位置,再將大網膜覆蓋其上,清點器械、敷料無誤後逐層關閉腹腔。同時會陰組人員於骶前腔里放置膠管引流二枚,在一側或二側坐骨節結的內側另開口引出。最後封閉創口(可一層縫合,如果允許也可二層縫合)。固定引流管,會陰創面如果過大,縫合時有張力,估計一期癒合有困難時,也可以不置引流,不予以縫合,而以大塊凡士林紗布敷貼創面後,以大紗布填塞,手術結束。術後2~3天,拔出大紗布,然後以1/5000的PP溶液反復沖洗,坐浴,待其自然癒合。

6、一類醫療器械包括哪些

7、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6810 和6801包括什麼

答:查到了,具體如下:
6801基礎外科手術器械
1:醫用縫合針(不帶線)
2;基礎外科用刀:
手術刀柄和刀片、皮片刀、疣體剝離刀、柳葉刀、鏟刀、剃毛刀、皮屑刮刀、挑刀、鋒刀、修腳刀、修甲刀、解剖刀
3:基礎外科用剪
普通手術剪、組織剪、綜合組織剪、拆線剪、石膏剪、解剖剪、紗布綳帶剪、教育用手術剪
4:基礎外科用鉗
普通止血鉗、小血管止血鉗、蚊式止血鉗、組織鉗、硬質合金鑲片持針鉗、普通持針鉗、創夾縫拆鉗、皮膚軋鉗、子彈鉗、紗布剝離鉗、海綿鉗、帕巾鉗、皮管鉗、器械鉗
5:基礎外科用鑷夾
小血管鑷、無損傷鑷、組織鑷、整形鑷、持針鑷、保健鑷(簡易鑷)、拔毛鑷、帕巾鑷、敷料鑷、解剖鑷、止血夾
6:基礎外科用針、鉤
動脈瘤針、探針、推毛針、植毛針、挑針、教學用直尖針、靜脈拉鉤、創口鉤、扁平拉鉤、雙頭拉鉤、皮膚拉鉤、解剖鉤
7:基礎外科其它器械
刀片夾持器、麻醉口罩、麻醉開口器、照明吸引器頭、粉刺取出器、黑頭粉刺壓出器、皮膚刮匙、皮膚套刮器、皮膚刮劃測檢器、皮膚檢查尺、皮膚組織鑽孔器、開口器、卷棉子

6810矯形外科(骨科)手術器械
1:矯形(骨科)外科用刀、錐
椎管鏟刀、椎管銼刀、手錐
絲錐、髓腔鉸刀、加壓螺紋釘鉸刀、截斷刀、截骨刀、脛骨切刀、石膏刀、脛骨切割器、髖關節成型凹凸鑽、鑽頭、鉸孔鑽、手槍式手搖骨鑽
2:矯形(骨科)外科用剪
雙關節棘突骨剪、雙關節咬骨剪、骨剪、膝關節韌帶手術剪、石膏剪、鋼絲剪
3:矯形(骨科)外科用鉗
頸椎咬骨鉗、頸椎雙關節咬骨鉗、脊柱側彎矯正鉗、髓核鉗、椎板咬骨鉗、彎頭平口棘突骨鉗、槍形咬骨鉗
膝關節息肉鉗、咬骨鉗、持骨鉗、腐骨鉗、復位鉗、持釘鉗、持板鉗、持棒鉗、持鉤鉗、螺桿夾持鉗、撐開鉗、壓縮鉗、槍形取樣鉗、骨克絲鉗、鋼板彎曲鉗、鋼絲鉗
4:矯形(骨科)外科用鋸、鑿、銼
環鋸、腰椎用梯形骨鑿、椎間盤手術用環鋸、C-D椎板剝離器、頸椎測深鑿、頸椎直角骨鑿、椎板骨鑿、椎體骨鑿、椎體前方剝離器
弓鋸、指鋸、骨鋸、小園刮鑿、丁字鑿、骨銼、弧形鑿、髖關節成型鑿、石膏鋸、梯形鏟、肘關節肱骨成型骨鑿、髓腔銼、椎管銼、骨鑿、座導鑿
5: 矯形(骨科)外科用鉤、針
單側椎板拉鉤、半月板鉤、下肢截斷拉鉤、骨鉤、頸椎拉鉤、頸前路深部縫合針、骨牽引針、加壓螺紋釘導引針
6: 矯形(骨科)外科用刮
頸椎刮匙、可變神經剝離子器、刮匙、骨膜剝離器(子)
7: 矯形(骨科)外科用有源器械
風動開顱器、電池式自停顱骨鑽、電動胸骨鋸、電動骨鑽
電動石膏剪、電動石膏鋸
8: 矯形(骨科)外科用其它器械
肢體延長架、多功能單側外固定支架
請採納,謝謝。

8、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雙側股骨頭壞死的原因是什麼,年齡多大?---直接關繫到手術的術式,比如是生物性關節,還是骨水泥型,是半髖置換還是全髖置換。當然也可以雙側同期置換。一般情況下,骨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CFH要全髖置換,至於手術技術:基本上成熟了,但有很大差別,引用骨科學術會議上一位很牛的專家的話:「全髖手術誰都能做,但你做的關節只能用10年,我做的能用15年,20年,你說水平有差距嗎?」。國產關節的壽命是10-15年,進口的不超過25年,因此,年輕型的置換指征嚴格,一般地講65歲以上患者,或者預期壽命10年以上,應行全髖置換。我所在的地區醫療保險可以報銷55%的總費用(包括材料),但進口假體的報銷率較低。

9、人工骨頭置換術後康復護理

術中配合主要是專用器械配合,不同廠家器械不通用。
給你一個我寫的東西:
髖關節後外側入路手術方法:
體位
病人取伸直的正側位,用側卧骨盆固定架於病人腹側抵住患側髂前上棘,背側抵住骶髂關節。固定後被動屈伸患側髖關節,保證患側髖關節屈曲90º不受側卧架影響。固定必須牢固可靠,防止術中體位變化影響關節假體安放位置的准確性。
手術入路
自髂後上棘與大轉子頂點的連線遠側1/2切開皮膚,並沿大腿長軸方向向遠側延伸5~10cm。處,做一切口(圖4-1)。沿切口方向切開深筋膜,向切口近端鈍性分離臀大肌(注意保護切口上部的臀上血管)。用紗布向後下方推開臀大肌深面的脂肪纖維組織,放置腹腔拉鉤協助顯露外旋肌群。坐骨神經即包裹在這些脂肪纖維組織內,注意切勿牽拉過度而造成損傷。用兩把髖關節拉鉤分別將臀中肌、股方肌拉開,稍稍內旋髖關節,於轉子窩處切斷外旋肌群的止點,用剝離器分離外旋肌與關節囊的間隙,切開關節囊,屈曲、內收、內旋髖關節,使股骨頭脫位。
4、手術中的注意事項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基本標准化的手術,只有正確地選擇切口,嚴格按操作步驟進行,才能減少創傷、減少出血、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後外側入路手術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項有:
(1)去除大轉子滑囊 避免術後形成滑囊積液;
(2)經臀大肌間顯露外旋肌群,注意結扎臀大肌纖維間的血管。切斷外旋肌時應緊貼轉子窩處的骨面。這樣做的好處有:外旋肌的腱性組織較短,此法切斷利於重建時縫合;外旋肌血運豐富,於腱性部分切斷肌肉,血管不會回縮,利於止血;
(3)必須保持臀中肌的完整 臀中肌是保持術後髖關節張力的最重要的結構,如果切斷其腱性部分,術後癒合困難,影響早期功能鍛煉。如果大轉子上移較多,需作軟組織松解,如有需要,即使行大轉子截骨也不得切斷臀中肌。
(4)盡量保留前方關節囊 關節囊的切除范圍以利於手術顯露為度。保留前方關節囊的好處是:○1術後關節前方結構完整,關節外旋穩定 ②閉孔動脈髖關節囊的前方,切除前方關節囊時容易誤傷閉孔動脈引起出血,且出血點難以顯露,止血困難;
(5)髖臼的顯露必須完整、清晰 推薦使用4把髖臼拉鉤,可方便充分顯露髖臼;
(6)保留髖臼橫韌帶 髖臼橫韌帶是保持髖臼完整的重要結構,應予保留;
(7)盡量保留髖臼的關節下骨 除非髖臼發育較淺或變形,必須加深髖臼外,銼髖臼時,應盡量保留軟骨下骨。因軟骨下骨是皮質骨,可提供對髖臼良好的支撐。新鮮銼出的軟骨下骨未滲血時為白色,與軟骨顏色相同,有時不易區分。其鑒別要點是:○1軟骨下骨會有點狀出血 ②用刮匙搔刮骨面,如果是關節軟骨則很容易被刮除;
(8)髖臼壁鑿孔增加骨與骨水泥接觸面積,早期可能增加骨水泥與髖臼骨之間的結合穩定性,但骨水泥與骨骼的彈性模量不同,鑿孔後骨水泥與骨的銳性界面增加,骨水泥與骨之間的相對運動增加,可能是造成骨水泥松動、髖臼骨溶解的原因之一,因此不推薦應用;
(9)鑿除髖臼緣增生的骨贅,以顯露真正的髖臼邊緣,使髖臼假體假體的邊緣與骨性髖臼邊緣平行。因髖關節後外側入路髖臼前下緣顯露不良,因此常犯的錯誤是髖臼假體的後上緣低於真臼的邊緣,從而使髖臼假體外傾過大。
(10)防止將股骨柄假體安放在內翻位 盡量靠近轉子窩開髓;
(11)確定髓腔銼未穿出股骨髓腔 在安放股骨假體之前必須以長刮匙等器械測試股骨上端上段的完整性,防止假體安放時骨水泥或假體柄穿出股骨髓腔;
(12)下肢長度的保持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保持下肢等長當然是最理想的。但臨床上這一點往往很難做到。統計資料表明,術後下肢不等長的發生率是50~80%,術後患肢平均增長1㎝。術後常見的是術側肢體增長。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許多,主要是後外側入路使軟組織松解較多,麻醉下肌肉鬆弛,為保證關節足夠的張力避免脫位而採用較長的假體頭。盡管文獻中有若干術中測量的方法以盡量保證下肢等長,但至今還沒有一種公認的有效方法。根據我們的經驗,解決此問題,術前計劃很重要。在雙髖正位x片上仔細測量,術前即選好假體的型號,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術後下肢不等長的發生。
(13)骨水泥的使用 推薦使用骨水泥槍。在無骨水泥槍的情況下,即使在髓腔放導尿管也不易將骨水泥塞入股骨髓腔。可將吸引器管放入髓腔,此時向股骨髓腔內塞骨水泥非常容易;
(14)重建外旋肌 在大轉子後側鑽孔,可減少肌肉張力,利於縫合;對於大轉子上移較多的病例,可將外旋肌縫合固定在臀中肌的肌腱上;
(15)反復沖洗 逐層沖洗,逐層縫合;推薦使用脈沖沖洗器。據研究表明,脈沖沖洗可使感染的幾率降低數十倍;
(16)關節周圍、深筋膜淺層各放置負壓引流管。手術操作難免造成脂肪組織的壞死,深筋膜淺面即脂肪層內放置負壓引流可使液化的組織及時排出,減少、避免感染。
5、術後處理
(1)復查x線片 最好在手術室拍雙髖關節中立位的正位x線片,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應盡早拍片,術後即刻到放射科進行x線拍片檢查,證實假體安裝滿意方可進入病房;
(2)抗生素應用 無特殊情況,用至術後第3天停葯;
(3)不得應用止血葯及抗凝劑;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本身影響下肢靜脈迴流,病人術後因為疼痛等因素下肢活動少,容易誘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應用止血葯將增加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
(4)術後第二天復查血常規,了解失血情況,及時補充血容量。定期復查血沉、CRP。
(5)體位 後外側入路前方穩定,故通常不需穿矯形鞋。保持患髖外展15º位平卧為主,兩腿間夾枕保持體位。需要說明的是,不要在患側膝關節下墊枕。可以將床的靠背搖起,但不得超過80º,時間不得超過30分鍾/次。翻身時兩腿間夾枕,注意保持雙下肢外展,術側在上。特別注意,病人變換體位必須在護士或醫生幫助下完成,病人及陪人不得擅自進行,以防重建的外旋肌撕裂及人工關節脫位;
(6)卧床期間,除進行床上康復練習外,應囑陪人對下肢經常按摩,利於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推薦使用靜脈泵;
(7)拔引流管 24~48小時拔除引流管。同時拔除導尿管;
(8)下床時間 術後第3天,拔除引流管後即可下地扶雙拐練習行走;
(9)出院前復查ESR及CRP;
(10)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術中也沒有植骨、骨折等情況,出院前病人應做到:獨立上下床,由坐位起立,穿衣,穿鞋,獨立扶拐行走,上下樓梯。
(11)出院前由專人講解、指導康復練習計劃。
康復訓練指導
成功的手術對於THR病人而言僅僅是第一步。術後的康復功能鍛煉對於病人迅速康復關節功能、恢復獨立的生活十分重要。但目前THR病人術後康復計劃至今尚無統一通用的標准。
(一)住院期間的康復訓練及指導
床上康復練習 術後即刻進行。這樣做的好處是麻醉作用未完全消失,疼痛不重,越早進行越有利於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內容包括:深呼吸,足踝活動,股四頭肌、臀大肌運動,下肢輕度的內外旋活動。
姿勢:平卧,患髖外展15º,
動作:雙腳內外旋;雙臀肌收縮運動;股四頭肌等張收縮。告訴病人將膝關節壓向床面;屈膝運動,使膝關節離開床面20~30㎝;踝關節屈伸運動,幅度要大,引起小腿三頭肌緊張為度。另外,可利用設施進行上肢鍛煉,為使用拐杖作準備。
注意:直腿抬高動作會使假體柄在早期受到旋轉應力,並引起腹股溝區疼痛,增加痛苦,對功能恢復沒有幫助,應避免。
活動量:每小時做5次,肌肉緊張後從1數到5,放鬆後再從1數到5,注意雙腿同時做,速度要慢,不要太快,以免引起肌肉酸痛。運動的目的是促進下肢靜脈血液迴流,消除腫脹,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伸展屈髖肌練習:平卧,患肢伸展,對側下肢作屈膝、屈髖活動,術後第5天,可以俯卧位練習,以伸展髖關節的屈肌。
下床練習 術後第2天,可以坐床邊,但注意患髖屈曲不大於90º,每次最多不得超過30分鍾。術後第3天,拔除引流管即可下地行走,如廁。注意要用加高的坐便器,要有堅固的扶手,否則要有人保護。
動作:雙手將上身撐起呈半坐位,旋轉90º使雙腿垂於床旁,休息片刻後由兩人扶持站立。 要有醫生或護士指導並協助,起立過程中髖關節必須始終保持屈曲不大於90º。
步行練習 抬頭,挺胸,收臀,用助行器或雙拐輔助練習行走。注意要有人陪護,不要穿拖鞋。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人,初次下地行走會有恐懼感,應予鼓勵。盡可能多作行走練習,但不要讓病人過度勞累。最好是每天多走幾次,每次持續時間短一些,而不是一次長時間遠距離行走。例如,每次行走100~400步,行走練習後應平卧休息,每天至少平卧4次,每次30分鍾。出院時應達到扶雙拐獨立行走。
(二)出院後康復練習 因為目前我們大多數醫院並沒有專業的康復機構,因此病人出院後的康復指導仍由醫生來完成,故在此簡要的介紹這部分內容。除繼續進行住院期間進行的步行練習外,還應教會病人做如下練習。這些練習可以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在手術後期或隨訪期進行。
髖關節伸展練習:
後伸術下側肢,對側髖、膝關節半屈,抬頭挺胸,作骨盆前移動作,拉伸髖關節前關節囊和攣縮的屈髖肌群;
骨盆左右搖擺練習:可用來練習髖關節的內收、外展。伸直下肢,左右搖擺骨盆,使雙側髖關節交替外展、內收。如病人靠牆固定雙肩、雙足,那麼練習的效果會更佳。一般情況下除了術中大粗隆截骨移位外,很少見到髖關節外展位的攣縮現象,更常見的畸形為髖關節的內收位攣縮。因為,做這一練習時,應針對性地多練髖關節的外展動作,不做內收動作;
髖內外翻畸形矯正練習:伸直健側下肢,適當墊高,而患肢直接踩在地上。這樣可以保持患肢處於外展位。多用於術前有髖關節內收畸形的患者。反之,如患側下肢墊高,則可用於糾正外展畸形;
屈髖練習:抬高患肢,擱在一定高度的凳子上,上身用力前傾,加大髖關節屈曲。通過調節登子的高度來控制患側髖關節的屈曲程度;
旋轉練習:固定術側下肢,通過對側下肢前後移動,練習術側髖關節的內、外旋。
(三)出院時應交代的注意事項
1、一般注意事項
①在上下樓練習時,要求「好上壞下」,即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術側先下。
②若下肢不等長,配矯形鞋矯正。
③6周前盡量平卧或走動,用助行器或雙拐,盡量不要坐。
④不穿系帶的鞋子,繼續穿彈力襪。
⑤坐位時要兩腿分開。暫時不能坐沙發,低凳,要坐有扶手、牢固的椅子。除了吃飯、會客外,坐凳不得超過30分鍾。
⑥6周復查,以後3個月,6個月復查,或在復查時聽從醫生安排。
⑦建議6周內不要開車或乘車。
⑧穿衣、洗漱時可能不需拐杖站立,但要平分體重。洗澡時要淋浴而非盆浴。
⑨預防感染。補牙、拔牙前要使用抗生素,任何手術前要使用抗生素,下肢有任何病灶要使用抗生素。
⑩自地板上取東西時,手要自兩腿之間拾取。6周前不可做此動作。
○11用拐時間:骨水泥型假體:扶拐行走3個月,雙拐1.5個月,單拐1.5個月。非骨水泥型假體:用拐時間比骨水泥型延1~2個月。
何時恢復工作?
①3個月後可恢復較輕松的工作。
②全日制伏案工作: 3~4個月
③輕體力勞動 4~6個月後
④游泳 3~6個月後
⑤騎自行車 6個月~1年後
⑥門球: 1年以後
⑦95%的機會恢復正常工作。
2、如何延長人工關節的壽命?
告訴病人即使術後完全康復,仍然有許多限制。通常的日常活動不包括沖擊性的運動或活動,這些活動會增加關節假體的額外應力。盡管人工關節可以翻修,但第二次的植入物通常不如第一個好。
告訴病人假體松動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最常見的並發症,直接影響假體的使用壽命,並成為術後翻修術的主要原因。引起假體松動的原因很多,除去手術操作及假體材料質量原因以外,關節面磨損產生的聚乙烯、金屬碎屑是與患者最密切的引起假體松動的原因。
影響關節磨損的因素有許多,包括:①患者的活動量:活動量越大,磨損就越快;②人工假體本身的質量如材料耐磨性能、關節面光潔度、材料厚度、製造工藝等,③頭臼匹配情況等……
上述②③由人工關節本身的質量決定,患者無法改變,但①是可以控制的,為減少關節的磨損,增加關節的壽命,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及參加諸如等需要髖關節大范圍劇烈活動的運動項目,減少長距離行走。以下可延長人工關節的壽命:
○1避免經常性的搬運重物;
②避免過度的爬樓梯活動;
③保持合適的體重;
④避免沖擊性負重,如奔跑、跳迪斯科、溜冰、滑雪、登山、跳躍、大運動量健身操;
⑤開始一項新運動前先請教你的醫生;
⑥避免任何體力性活動,如任何快速的移動,旋轉;
⑦負重時避免過分彎腰,如上樓梯時;
⑧不舉或推重物;
⑨不作屈膝下跪動作;
⑩按醫囑定期復查,術側髖關節出現任何異常情況,均應及時與醫生聯系。
3、如何積極預防並發症?
人工關節置換術的並發症直接影響人工關節壽命,應重視預防。與患者日常生活有關的主要有以下3個術後並發症,應告知病人積極功能鍛煉,預防並發症:
(1)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前文已經詳細介紹,DVT是一種危及生命的並發症。預防措施是早期下肢活動。鼓勵病人麻醉過後進行下肢肌肉等張收縮活動和下肢被動伸曲活動,並盡早進行康復體操練習和應用靜脈泵。
(2)預防人工關節脫位
永遠要牢記: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是最容易導致髖關節脫位的體位。術後2個月內是最易發生脫位的時期,要特別當心。為防止脫位的發生,術後2個月內要做到:①不要蹲位如廁;②不坐矮凳、小轎車;③注意正確的系鞋帶及穿鞋姿勢;④避免在不平或光滑的道路上行走;⑤經常保持腳尖向外的姿勢;⑥術後6~8周內屈髖不要超過90º;⑦術後6~8周內應避免性生活;⑧避免術側關節受壓;⑨禁止盤腿及二郎腿。
(3)預防感染
告訴病人,人工關節對細菌的抵抗力很低。任何身體其他部位小的感染灶如癤腫等均可通過血液循環造成關節感染。因而①對拔牙、扁桃體摘除、插導尿管等有可能造成感染的任何手術或操作,均應提前告知醫生人工關節置換史並採取防範措施預防感染;②對身體任何部位特別是術側肢體的感染灶均應認真治療;③認真修剪趾甲,避免形成嵌甲感染;④認真處理術側肢體特別是術側足部的外傷及足刺;⑤術側臀部不得接受肌肉注射;⑥認真治療足癬。

與髖關節拉鉤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