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的家庭護理
1.術後搬動要小心,保持外展、外旋、輕度屈曲位。睡覺時梯形枕夾在雙下肢間固定3-6月。
2.術後24小時預防應用抗生素,如傷口、體溫無感染徵象,24小時後可停用抗生素。如有情況應繼續使用。
3.有效的負壓吸引極為重要,主要為防止感染,又可觀察和記錄引流液顏色的改變及引流量。引流管留置不應超過72小時,24小時引流量少於20ml後才可拔管。
4.術後24小時內常規拍X線片,檢查人骨頭在髖臼內的位置,也便於術後隨診比較。
5.術後麻醉清醒後即應活動未固定的關節,作肌肉收縮鍛煉,下肢按摩,以防深靜脈栓塞。身體較好的患者術後24內即可下床,試著站立,情況較差者可術後2-3日下床;術後14-21日拆線;一般情況下術後1月可持雙拐下地行走,術後2月扶單拐行走,2月後多數患者可丟雙拐自由行走,並加強屈髖、外展髖鍛煉,一般要求屈曲不低於90°(根據關節材料確定,好的材料可屈曲120-130°),外展不低於40°。鍛煉過程可輔以理療,如有疼痛、局部炎症等出現應及時隨診治療。
6.嚴格定期隨診(術後1、2、3、6、12月以及以後每年),以便指導鍛煉和了解情況。定期攝X線片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並發症,如有疼痛、炎症,應查找原因,及時處理。X線片檢查應注意觀察有無骨與骨水泥、與柄間透亮帶,柄折斷,骨水泥折斷,柄端與髓腔內側的關系,假體下沉,股骨距吸收,股骨上端內側骨水泥裂開,骨質吸收等
如果手術後處理不當都會導致疾病的復發;這也是很多患者擔心的;以為是醫院的治療不到位。
2、全髖關節置換後如何保養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3,5〕:康復的重點是減輕患者症狀,促進創口癒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具體方法:
(1)維持患側下肢於特殊低位:在髖關節無旋轉的情況下,取輕度外展位(20°~30°),在雙大腿之間安放枕頭保持兩腿分開,絕對避免患髖內收,必要時讓患者穿上「丁」字鞋或箱型足夾板防止髖內/外旋。
(2)由骨科醫生決定是否採用患肢持續皮牽引(同術前指導1.2)。
(3)對取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術後第2天取半坐位(30°~45°),坐位時間不宜過長,開始5分鍾,逐漸增加至15~20分鍾。而取後側入路切口的患者不宜過早坐起。
(4)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加強對髕骨的滑動和擠壓,同時進行髕骨周圍、膝關節後部及小腿後部的按摩與擠壓,防止關節粘連,改善患側下肢血液循環。
(5)繼續加強健側下肢各關節主動活動和肌力練習(同術前指導1.4)。
(6)術後第2天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或抗阻活動,由他人在患者足背、足底施加一定阻力,或做踝關節靜力性背屈、
3、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有什麼需要的?髖關節置換術後日常防護應該做些什麼?
需要好好的注意休息,因為病關節的置換術並不是一個小手術,是一個非常大的手術,如果休息不好,很有可能影響以後的生活,再手術之後的一個月內,我們盡量保持卧床休息,一個月之後,可以輕微的活動一下,但是避免做收縮關節的運動,避免我們的賓關節沒有長好,再次脫落,還需要再次手術對肉體上和精神上來說是一種折磨。手術後,我們一定要在病人旁邊守著密切的關注一下我們的家人的脈搏,呼吸狀況,還要隨時監控著心率和血壓的狀況,如果發生異常,一定要及時呼叫醫生,畢竟做這個手術的人大多數都是老年人,股骨頭壞死導致的,何況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手術,老年人不一定能承受得起,手術順利度過了,術後我們一定要看好我們的老人,在恢復期間,我們還要隨時注意傷口的情況,有沒有出血和感染的情況?因為老年人手術後免疫力通常比我們要低很多,很容易造成細菌感染,一定要密切的關注傷口。在手術傷口恢復後,一定要進行鍛煉,在室內鍛煉就可以,一般我們躺一段時間之後就要站起來鍛煉一下,對於我們關節的恢復非常的有效果,絕對不可以一直躺著,一直躺著,我們的關節是永遠恢復不好的,關節的疾病就一定要配合運動來治療,不需要做什麼其他運動就慢慢的走幾圈就好?累了就及時的卧床休息,休息好了就抓緊站起來走走,早日恢復獨自的自理能力我們要隨時准備一些抗生素,因為術後發燒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不要亂用抗生素,一定要跟醫生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避免發生過敏,再引起其他重要的疾病,其次,一定要給患者進行保暖,我們的術後恢復的時候會經常感覺到酸痛和很冷的感覺,這也是正常的,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讓患者受涼。
4、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2.2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2.3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2.4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5、人工髖關節置換如何護理
沒什麼的特殊護理,在你出院時醫生或護士會告訴你,傷口沒癒合前不能濕水,還有保持傷口周圍清潔。
6、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需注意什麼?
做了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後,患者需要在今後漫長的生活中注意多加保護,注意護理,這樣才能保證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的注意事項1、減輕體重:髖、膝關節承受的力量大部分是人體的重力,所以減輕體重就能減少對關節的壓力。術後要合理安排飲食,保持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以減輕對關節的磨損。2、保持正常的肢體對線和步態:正常的肢體對線和步態能夠使關節面保持足夠的接觸面積,均勻受力,這樣就不至於使力量過於集中在某些區域,加重磨損。所以在站立時,必須保證腿伸直,走路時要邁開大步,不能蜷著腿走路。3、增強肌肉力量:良好的肌力不僅能使患者活動自如,增強運動協調性和姿勢反射靈敏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關節受力,平時要堅持鍛煉患肢肌力。4、避免大量和高難度活動:做了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應該減少活動量,尤其是老年患者,通常關節置換2-3個月後能夠不需要扶拐行走,您可以從事大多數日常活動,可以散步,騎車,跳舞,游泳。還可以練練氣功,打打太極拳,避免長時間行走、站立,避免蹲起動作。另外,爬山,爬樓梯,跑步有損於人工關節,建議不做或少做。您可以扛些重物,但扛太重的東西,尤其是在上下樓或者走坡道時,就不合適了。5、防治骨質疏鬆:前面說過,疏鬆的骨質不利於假體的固定,支持力也弱,長期會發生假體的松動和下陷,所以要從飲食、葯物和鍛煉三方面防治骨質疏鬆,延長假體壽命。總之,關節置換手術後需要注意方方面面的問題,才能最大可能的延長關節的壽命。
7、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1)遵醫囑繼續進行功能鍛煉且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量,避免活動過度引起肢體腫痛,注意患肢不做盤腿動作。(2)術後3個月內不彎腰系鞋帶,不做下蹲動作,不坐矮板凳。穿襪子時要在伸髖屈膝後進行,保持患肢屈髖不大於90°。(3)鼓勵患者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提高自身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充足的睡眠,每晚持續睡眠應達到6~8h,遵醫囑按時服葯,告訴患者如有異常及時來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