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做過髖臼截骨手術嗎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自2002年12月~2003年3月採用改良髖臼周圍截骨術治療髖臼發育不良9例9髖。全部為女性。手術時平均年齡為36.5歲(15~48歲)。骨性關節炎分級:Ⅰ級3例,Ⅱ級5例,Ⅲ級1例。1例另一側進行了Chiari截骨術。無股骨頭畸形。術前和術後進行臨床和放射線分析。平均隨訪4個月(3~6個月)。選擇患者的標准:CE角<20°,髖關節疼痛,最大外展位骨盆正位片髖關節對合良好,並據此進行術前設計。
1.2 手術技術 全麻。側卧位,患肢在上,可被動活動。切口呈弧形,頂點位於大粗隆尖端近側8cm,兩端沿股骨縱 軸,止於大粗隆基部。Y形切開闊筋膜張肌。在臀中肌大粗隆止點處顯露臀中肌的前後緣,骨膜剝離子從關節囊剝離開臀中小肌。用擺鋸橫截大粗隆,然後連同臀中小肌翻向頭側至髖臼緣上3cm,牽拉固定在髂骨。結扎並切斷梨狀肌和短外旋肌群的近側部分(防止損傷供應股骨頭血供的旋股內側動脈)。
關節內探查。顯露出關節囊前上後面,「T」形切開(在關節囊外側縱形切開,沿著髖臼緣橫行切開)。探查關節內結構,1例Ⅲ級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了囊變刮除植骨。
髖臼緣上1.5cm處截骨,C型臂X線透視確定截骨的角度和方向。先用直鑿截骨至10cm深,然後用彎鑿沿著髖臼弧度球形截骨,直至髖臼內板。注意截骨後的髖臼不能太薄。從關節囊上鈍性分離股直肌的反折頭,顯露髖臼前緣。屈曲髖關節,向前方牽拉開髂腰肌,觸及恥骨上支的基部,這樣可直視下進行恥骨截骨。
將截骨後的髖臼旋轉至所需要的部位,C型臂X線透視證實髖臼完全覆蓋股骨頭後,用2或3枚斯氏針固定髖臼。生理鹽水沖洗手術野,將大粗隆復位並用鋼絲固定。筋膜下放置負壓引流管。
術後,卧床3周,兩個腋杖支撐下負重10kg8周,單個腋杖支撐下步行4周。3個半月左右X線片示截骨處骨癒合後取斯氏針。
2 結果
2.1 臨床分析 平均手術時間為2h50min。術中失血量平 均為700ml。術前5例Trendelenburg征陽性,術後為0例。
2.2 放射線分析 見表1。平均CE角:術前6.3°,術後為34.5°。平均Sharp角:術前48.6°,術後為36.9°。髖臼指數角:術前25.9,術後8.7。平均髖臼-頭(A-T)指數:術前61.2%,術後為88.0%。平均股骨頭垂直指數:術前1.09,術後0.83。水平指數:術前1.66,術後1.57。
表1 放射線指標評價略
2.3 並發症 關節內截骨1例,術後血腫1例。無深部感染或深靜脈血栓,無異位骨化,無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無固定物移位和折斷,無髖臼截骨節段壞死和移位,無截骨部位(髖臼和大粗隆)骨不連和延遲癒合。
3 討論
手術治療髖臼發育不良的方法包括:各種(即:單,雙,三相)骨盆截骨,Chiari內移截骨,髖臼造蓋成形術,髖臼周圍截骨術(髖臼旋轉截骨術,Bernese髖臼周圍截骨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
許多類型的骨盆截骨術用以恢復髖臼發育不良的髖關節為更加正常的力學結構,但其中一些很難用於青少年或成人。單相(Salter)截骨術矯正的角度受到限制,因為恥骨聯合作為旋轉軸缺乏彈性。Steel三相截骨術 〔1〕 的坐骨截骨處距離關節非常遠,當矯正角度大時,可能造成坐骨畸形和骨不連。髖臼旋轉截骨 〔2~4〕 的優點為球形截骨,截骨處移位後接觸良好,利於骨癒合,使用較小的內固定就能獲得較 大的穩定。但是,這種截骨術經常造成關節內截骨,截骨後的髖臼容易出現壞死,而且球形髖臼截骨的技術要求高。Bernese髖臼周圍截骨術 〔5〕 通過多邊形截骨將髖臼從周圍的骨盆中分離出來。其優點是截出的髖臼節段大,缺血性壞死的危險性小,截骨部位相對穩定,不需要髖人字石膏固定。其缺點為不是所有截骨都在直視下進行,非球形截骨面容易造成髖臼移動後髖關節中心向前移位,而且移位後多邊形截骨面成為點狀接觸,不利於骨癒合。手術技術要求高。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大。全髖關節置換術無論骨水泥還是非骨水泥假體治療年輕、活動量大的患者都存在較高的失敗率和較短的假體生存率。
本手術為了避免髖臼旋轉截骨和Bernese髖臼周圍截骨術的缺點,採用髖臼上後方環繞髖臼球形截骨,截至髂骨內板,這樣保存了截骨後髖臼的內板血供,減少了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率,而且避免了關節內截骨。本組出現1例關節內截骨是第一例手術,未截至內板所致。外側弧形切口,大粗隆截骨顯露避免了臀中肌的損傷,保護了髖關節的外展功能。這種入路可以顯露坐骨和恥骨近髖臼部位,兩部位的截骨能在直視下進行,避免了手術的盲目性。有大粗隆截骨後骨不連的報道,但是本組病例全部癒合。圍繞股骨頭旋轉中心的球形截骨,髖臼能夠大幅度地矯正,實現股骨頭的覆蓋和包容,術前後的X線片指標證實了這一點(表1)。髖臼截骨的關鍵是避免髖臼節段的外側移位,使股骨頭向內側和遠方移位。本組病例的術前後垂直和水平指數證實,截取的髖臼旋轉後可使股骨頭同時向遠方和內側移位。本手術改變骨盆內壁的形狀不明顯,不影響懷孕和陰道分娩。骨盆後柱完整,球形截骨後截骨面接觸良好,無需植骨,較少的內固定即可獲得良好的穩定性,允許早期活動,截骨部位癒合良好。本組病例未出現骨不癒合和內固定問題。良好的顯露和截骨後髖臼的良好血運允許術中切開關節囊檢查髖臼唇緣並行修復。旋轉後的近解剖位置的髖臼有利於將來可能的全髖關節置換術。
本手術通過相對簡單、容易掌握的技術,良好的顯露和 手術視野達到截骨後髖臼的重新定位,實現髖臼和股骨頭的最佳對合,獲得股骨頭的良好包含和覆蓋,從而增加關節面承重區域,防止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2、髖關節脫位的問題。
您好:
從你提供的資料上看,一個嬰兒4個月時查出來有脫位現象,略談我的幾點粗淺觀點: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
2、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
3、有時可合並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4、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早期診斷,嬰兒期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35歲以後,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獲得痊癒的重要措施;
5、典型性先天性髖脫位,若能早期正確治療,在正常功能刺激下,發展成正常髖關節可能性很大,3歲內治療者有很高治癒率;
6、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達到正常;
7、建議你到301醫院骨科就醫,醫生會根據病情進行相應處理及治療。
以上僅供參考,祝你的女兒早日康復!
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
1.髖臼發育不良是前提,而髖關節脫位是最終發展的結果。所以,他們往往是並存的。
2.樓上的已經把症狀描述的很詳細了,簡單的說就是:
雙側脫位-----走路搖擺,鴨行步態。
單側脫位-----患肢短縮的一系列症狀,比如:加氏征陽性( 將小孩平卧,兩下肢屈膝到85°~90°之間,兩踝放平對稱位,發現兩膝有高低)。
另外,其他的關節檢查(比如Ortolani征等建議專業醫生檢查)。
3.片子還是明確診斷的重要的依據。簡單可靠。
4.治療的問題:
一般,3周歲的兒童也可以考慮全麻下手法復位,然後石膏外固定。如果脫位嚴重或手法復位失敗既要考慮手術治療了。
.
4、為什麼要考慮附加偏心距
由於施工誤差、計算偏差及材料的不均勻等原因,實際工程中不存在理想的偏心距e0,為考慮這些因素的不利影響,引入附加偏心距ea,將e0+ea作為初始偏心距。
偏心距計算方法:X=1.5e(1-e/2d)
其中,X、墊片厚度,e、偏心工件的偏心距離,d、被卡爪夾住部分的直徑。大偏心通常要計算配筋,而小偏心按照構造配筋即可也就是最小配筋率0.2%。附加偏心距的物理意義:考慮由於荷載偏差、施工誤差等因素的影響,附加偏心距會增大或減小,另外,混凝土材料本身的不均勻性,也難保證幾何中心和物理中心的重合。其值取:20mm和偏心方向截面尺寸的1/30兩者中的較大者。偏心距(offset):指股骨頭旋轉中心與股骨幹縱軸的垂直距離,也是髖部外展肌群的杠桿臂。
偏心距增加,相應外展肌力臂增加,相應減少外展肌力,關節接觸應力減少,減少假體磨損。同時假體頸部應力減小,相應部位的股骨應力下降。因此,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需要恢復股骨正常的偏心距,從而減少假體磨損。對某些外展肌肌力較弱的髖部疾病,也可適當增加偏心距以恢復外展肌的力臂,以提高關節的穩定性。
5、關於髖臼角度
二樓好專業哦 做為一名年輕媽媽 我在女兒四個月時也遇到這樣的煩惱 我們是自己發現她的臀紋不對稱的 先去上海新華醫院看(我們是上海人),第一次專家叫拍個片子 第二次碰到的專家是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骨科主任陳教授 他每周二在新華坐堂 建議我們去後一家做個B超 檢查結果是沒問題 那天有好多小朋友 以女孩居多 但好象都查出正常 現在我女兒已經兩歲了 走和跑都很穩 如果你在上海或臨近地方 還是早點去查為好 那時候陳教授說這樣的B超設備只有他們一家醫院有 小兒骨科是周一下午 但最好大人早上就去掛號 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