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合臀位必須剖嗎
臀位俗稱「立生」或「坐生」,指分娩時胎兒的足或臀部先從陰道娩出,是異常胎位中最常見的一種。孕婦在妊娠6-7個月時,臀位比較多見。8個月以後,一般都能自行到轉為頭位,若在分娩前仍未能轉為頭位,即為臀位。
臀位可分為三類:
一、單臀位或腿直臀位,即胎兒的雙髖關節屈曲,雙膝關節伸直,只有臀為先露部位。一般說來,這種情況發生較多。
二、完全臀位或混合臀位,即胎兒的髖關節及雙膝關節均為屈曲,先露部位既有臀又有足。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
三、足位,即先露部位為一足或雙足。
胎體中,頭圍比臀位大,頭先露分娩時,可有充分的時間使胎頭塑型形,以適應骨盆內腔而娩出。當胎頭一經娩出,胎體其餘部分也隨之迅速娩出。在單臀和完全臀位時,先露部分如已降至陰道口並外露時,子宮口已充分開全,這時,如使胎兒臀部和頭部按一定分娩機制轉動,可減少臀位的圍產兒死亡率。但在足先露時,即使在陰道口看到胎足,子宮口也未必充分開全,這時須堵臀,不使胎足脫出於陰道口,直至胎足和臀均已降至陰道口處,子宮口全開大,才可按全臀位分娩的方法全部娩出胎兒。因此,胎兒足位對分娩較為不利。但只要處理得當,也會順利分娩。
在何種情況下,臀位需做剖腹產呢?產婦骨盆狹窄;胎兒偏大,胎頭後出有困難;產婦有內外科合並症;有難產史;35歲以上高齡初產婦;宮縮力弱;產婦精神緊張等等,需做剖腹產。但所有這些都要由醫生在產前根據產道、母體、胎兒的各方面情況綜合考慮,然後再決定是否需要做剖腹產。
在分娩過程中,胎兒的狀態也非常重要,若胎心不好,胎兒在宮內窘迫,就須盡快做剖腹產。
2、胎兒臀位是要通過剖腹產的方式出生,胎兒臀位的危害有哪些?
胎兒臀位就是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位置異常。一般來說,在懷孕7個半月之前,寶寶在子宮里的狀態都呈臀位姿勢,這時候的臀位姿勢是正常的,准媽媽也無需憂慮;在7個半月以後,寶寶們會自己轉成頭位,而一些極少數的寶寶卻沒有轉動,依然呈現臀位姿勢,這就是胎兒臀位。
3、臀位是什麼意思?
臀位是臀先露的簡稱,臀先露是指最先進入母體骨盆入口平面的胎兒部分是臀部,臀位是一個異常的胎位,經陰道分娩有一定的風險,另外難產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大。
因此如果是第一胎臀位,要對孕婦進行充分的評估,如果孕婦有自然分娩的意願,要了解胎兒的大小,尤其是胎兒雙頂徑的大小。另外母體骨盆是否允許胎兒經陰道分娩,臀位的風險還有就是引起臍帶脫垂。
如果在妊娠中晚期出現胎膜早破,臍帶有可能會隨著破裂的胎膜、羊水流出陰道口造成臍帶脫垂,而臍帶脫垂是造成胎兒宮內缺氧、急性缺氧,甚至胎兒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是臀位的孕婦,一定要盡量避免出現胎膜早破,一旦發生要及時就醫。
4、寶寶因為臀位剖腹產出生有必要去醫院檢查一下髖關節?
寶寶臀位剖腹產後2個月需要檢查髖關節如果發現臀紋不對稱,不過胯關節活動蠻自如的,腿也有力,實在不放心,就去查查
5、單胎臀位是什麼意思?
臀位是先露部為臀,是異常胎位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發生率約佔分娩總數的3%~4%。
一般所說的臀位,並不都是臀為先露部,這要根據胎兒下肢所取的姿勢而定。大致可分為三類。
*單臀位或腿直臀位。胎兒的雙髖關節屈曲,雙膝關節伸直,只有臀為先露部分。這類比較多見
*完全臀位或混合臀位。胎兒的髖關節及雙膝關節均呈屈曲姿勢,先露部既有臀又有足。這類也比較多見。
*足位。是胎兒的一足或雙足為先露部分,這類比較少見。
6、臀紋不對稱真的很要緊嗎?
臀紋不對稱只是提示寶寶髖關節發育可能存在問題,但並不是說一定有問題。如果B超檢查顯示沒有問題,那就沒必要太擔心,平時帶寶寶要注意,可 以有意識的多用尿不濕,用騎跨的方式抱寶寶。這樣可以讓寶寶的雙腿自然的外展,也有利於病情的恢復。另外要注意,以後可定期帶寶寶檢查。如有問題隨時就 診。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最常見的四肢畸形之一,指出生前及出生後股骨頭和髖臼在發育和(或)解剖關系中出現異常的一系列髖關節病症。
在很多年前認為是一種先天性疾病,近二三十年來,美國和歐洲等學者認為病原因多種。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很多小朋友在發育的過程中也會逐漸出現此病,故改名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雖然此病病因目前不明,但是本病20%有家族史,且不同種族的發病率差異很大;另外在臀位產、關節鬆弛和女孩子中也比較多見。並且本病還常伴有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先天性斜頸。此外,還與分娩、生活習慣和環境等有關系。比如,在北方寒冷地區冬天嬰兒雙下肢伸直像「包粽子」一樣被包裹住,在南方嬰兒雙髖經常處於外展位被父母抱著或背著,北方發病率就高於南方。
嬰幼兒表現為雙下肢不等長,雙側臀紋不對稱,雙髖外展受限等。可以走路的小朋友會有走路不穩、甚至像小鴨子一樣搖擺走路。
出現臀紋不對稱、雙髖外展緊等表現,只是提示存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可能,正常嬰幼兒也可能出現此表現。兒骨科專科醫生會根據需要進行進一步專業體檢。此外,6月以內寶寶需要做髖關節B超,大於6月的寶寶則是需要拍攝骨盆平片。醫生根據B超和骨盆平片的測量數據進行診斷,並根據需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核磁共振成像、CT三維成像等進一步檢查。
主要分為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髖關節脫位三種。
年幼時會有走路困難等表現,年長後會出現髖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等,髖關節退行性關節炎,影響生活和工作,嚴重者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等治療。
治療
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患兒的年齡採取不同治療方案。總的來說,年齡越小,治療方法越簡單有效,無創治療成功率越高,比如說雙髖經常像小青蛙樣外展,使用Pavlic吊帶;而發現越晚,治療越復雜且效果不佳,比如說髖關節手法閉合復位、石膏固定、佩戴支具,嚴重者需要行髖關節切開復位、骨盆截骨、股骨近端截骨等大手術,非常嚴重且年齡大的小朋友往往只能實行一些姑息手術。
因此一旦嬰幼兒常規體檢提示存在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可能,就需要抓緊時間到兒科專科醫院請專業兒骨科醫生進行檢查,早診斷早治療,治療效果才會好。千萬不要拖很久才就診,以防錯過最佳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