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後並發症
前護理
2.1 心理護理 主動與患者交談,觀察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及時採取相應疏導和心理幫助,講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介紹手術醫師的臨床經驗及技術水平,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介紹相同病例術後恢復良好的患者情況,增加患者的信心,介紹手術的大致過程及配合方法。告訴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會降低機體的抵抗力,不利於疾病的恢復。另外還應讓患者了解手術只是治療過程的第一步,術後需積極有效的康復鍛煉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2 術前檢查和准備 了解患者術前用葯史,有無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和激素葯物,停用激素者是否超過2年。術前做好心、肺、肝、腎功能檢查,了解患者心、肺、肝、腎的功能,測凝血、出血時間。術前1天做好配血及術區皮膚的准備,不可傷及皮膚。還應教會患者如何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以免術後在床上排便困難。術前晚應給患者創造良好的環境,囑患者保證良好的睡眠,必要時遵醫囑給予安定2片口服促進睡眠。
3 術後護理
3.1 一般護理 術後床邊備好氧氣、監護儀、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傷口敷料的滲血情況,傷口負壓引流量、性質、保證其引流通暢有效,術後抬高患肢15~20°,樣有利於患者靜脈、淋巴迴流防止或減輕術後腫脹。應用自控鎮痛泵者觀察其效果,以降低患者的痛感及應激反應,確保患者身心處於較舒適的狀態,以利於術後恢復。穿矯正鞋以防患肢內收、外旋,有利於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關節脫位。
3.2 引流管的護理 術後患肢傷口處一般留置2根引流管,外端接負壓吸引器,它可將關節腔中的淤血吸出體外。24~48h後引流量明顯減少即可拔除。在此期間活動時不要讓引流管打折、受壓、扭曲、脫出等。引流期間保持引流通暢和負壓狀態,必要時擠壓引流管,避免因引流不暢而造成感染。如引流液驟減,患者主訴傷口腫痛需及時查找原因查看負壓引流是否通暢,觀察患肢的末梢血循環。如患者自覺患肢有麻木感、疼痛、感覺減退等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查明原因進行處理。
3.3 講解並示範術後功能鍛煉的方法
(1)正確的翻身方法:首先告知病人術後翻身的目的,以提高患者的認識使其主動配合。手術當日可以向患側15~20°翻身,身下墊軟枕。為避免他人翻身帶來的疼痛與不適,可以囑患者健側下肢屈曲,利用患者健側足部及雙肘的力量支撐床鋪,腰部稍用力使身體(臀部)上抬以助減壓或用雙手墊在臀下並按摩臀部,以防止臀部皮膚長期受壓造成皮膚破損的發生。另外,還應鼓勵患者深呼吸、咳嗽,以防止肺部感染。術後第一日可將床頭抬高10~20°,鼓勵患者在床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如上肢運動、踝關節背伸、跖曲練習。
(2)術後2~3天疼痛緩解後指導患者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未固定關節的活動,拔除引流管拍攝X線片後結合病人的全身情況在床位醫生的指導下開始康復鍛煉。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以患者無不適感為宜。
床上練習:髖、膝關節屈伸練習,每日2~3次,每次15~20min,注意屈髖不能大於90°。要正確搬運患者,保護患側髖部,始終保持對患肢外展中立位,4周內禁止向患側側卧,4周後向患側側卧時,兩腿之間應夾40cm厚的棉枕,避免髖關節內收。在使用坐便器時應首先使床頭抬高30°左右,使髖關節稍成屈膝位,下肢外展,內旋的基礎上將坐便器送入,注意保護患側髖關節。
立位行走練習:據手術及患者恢復情況而不同,如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肢,術中無植骨、骨折等情況,術後3~5天即可扶起藉助行器並需在旁給予協助下床活動,指導患者上下床,下床行走時保持兩腿分開,雙手提起助行器向前移動10cm左右再放下,依靠助行器支撐身體的重量。患肢邁向前一小步。繼續向前移動助行器,健肢再向前走一步,與患側平行或稍向前,再重復上述動作。在轉彎時應以健側為支點,患側向健側轉動,逐步移動患肢完成轉彎動作,以避免患肢過度外旋。在活動中護士應在旁協助並觀察患者面色、呼吸、脈搏,以防止發生意外。
3.4 防止並發症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人體較大的重建手術,術後易發生多種並發症,本組就有1例出現患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為防止並發症的發生,術後制定並執行全面細致的護理計劃。
(1)為防止人工髖關節的脫位,除嚴格控制患者的體位、正確搬運患者、指導並協助患者翻身外,術前應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放置坐便器的方法,充分做好術前指導,講明術後的注意事項,並讓患者掌握,配合治療和護理,加強自護知識指導,提高自理能力。正確早期功能鍛煉,開始走路後的一段時間用小步走,以避免髖關節大幅度伸展。從輪椅或坐便器起立時,要兩腳叉開,張開雙膝,挺胸,不至於上半身向前倒下,以上肢負擔體重慢慢起身。
(2)為防術後切口感染術前須嚴格做好皮膚准備。預防笥應用抗生素,注意攝取平衡飲食,提高機體抵抗力。術後嚴密觀察切口負壓引流情況及傷口敷料的滲血情況。加強抗生素的使用,合理用葯。
(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較常見的並發症之一。深靜脈血栓形成三大因素是:靜脈內皮損傷、血流狀態的改變、血液高凝狀態。由於術中大量異體庫存血的輸入及術後卧床制動,使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增高。為防止這一並發症的發生,術中用血應盡可能輸入新鮮血。術後預防性應用活血化瘀葯物,按摩肢體、早期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和跖曲運動,動態觀察患肢腫脹情況,注意生命體征變化,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觀察患肢腫脹及感覺的變化並做好記錄交接班。如患肢腫脹明顯、疼痛加劇時要及時通知醫生,採取相應措施。本組1例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由於發現及時、經積極的溶栓治療、使用肝素鈉後很快得到緩解。
出院指導:出院前應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出院後有關事項,將有關資料交給患者或家屬,並告知復診時間及日常生活、鍛煉中的注意事項:(1)遵醫囑繼續進行功能鍛煉且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量,避免活動過度引起肢體腫痛,注意患肢不做盤腿動作。(2)術後3個月內不彎腰系鞋帶,不做下蹲動作,不坐矮板凳。穿襪子時要在伸髖屈膝後進行,保持患肢屈髖不大於90°。(3)鼓勵患者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提高自身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充足的睡眠,每晚持續睡眠應達到6~8h,遵醫囑按時服葯,告訴患者如有異常及時來院就診。
參考資料:http://www.39kf.com/cooperate/qk/medicalpractice/0603/2006-08-20-239357.shtml
2、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常見並發症有哪些
1.股骨上段破裂。發生率為6.0%——15.3% 。發生原因:(1)股骨頸截骨時,骨刀太鈍,用力過大,造成對側骨皮質及小粗隆破裂。(2)股骨上段髓腔較細,擴大不足,當人工股骨頭柄插入時,用力捶擊,因力大而致破裂。(3)柄太粗,與髓腔不匹配。此外,病人年齡偏大,骨質疏鬆,骨皮質薄與骨破裂也有一定關系。
2.人工髖關節脫位。人工髖關節脫位是全髖置換術的早期主要並發症,其發生率各家報道不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脫位的原因很多,引起人工假體脫落的原因主要有:股骨距切除過多,髖周圍軟組織剝離、松解過大或高齡患者髖周軟組織鬆弛等。術後搬運不當,或術後患肢體位放置錯誤也是原因之一。
3.嚴重疼痛。嚴重疼痛佔4% ,原因與人工股骨頭過大、松動、移位,頸領部刺激髂腰肌,關節內鈣化、骨化、感染和金屬刺激有關。早期負重是疼痛的原因之一,一般認為輕度疼痛可自行緩解,中重度疼痛較少見,需服鎮痛葯。
4.感染。感染發生率為2.1% ~10.3%。在現代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感染的發生率已降至1.0% 以下 ,但由於每年進行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數目龐大,故感染的病例數也十分可觀。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球菌、綠膿桿菌及革蘭陰性桿菌。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無論是急性、亞急性或慢性感染,都會產生嚴重後果,最終導致假體松動,手術失敗。感染的原因主要為無菌操作不嚴格、手術操作粗暴、止血不徹底、術後引流不暢等。
5.假體松動。假體松動是人工關節置換失敗的最常見原因,也是術後返修術的主要原因。據報道,假體材料選擇、設計、手術技巧、病人個體差異、體重大小及活動量,尤其骨水泥及其技術等均對THR術後松動有重要影響。松動的主要原因是骨水泥機械性能差、假體與骨水泥分離。臨床實踐證明,通過提高骨水泥技術,改進假體材料及設計,注重手術技巧,個體選擇及生物相容性,應用葯物治療等,松動是可以延期或預防的。
以上這些都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常見的並發症的介紹,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並發症很多,如果這些並發症得不到有效的護理後果是嚴重的,有可能癱瘓。這就要求患者在手術前要慎重考慮,而且對醫院及醫生的技術水平要有很高的要求,在手術後要做到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盡量把手術並發症降到最低。這樣才能更好的恢復。
3、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置換術後不能內收內旋,內收內旋時疼痛難忍,有哪些原因可能?
你好,手術的並發症:
1、 麻醉意外,導致呼吸,心跳驟停,危及生命。
2、 手術中損傷周圍大血管,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3、 手術後易引起下肢腔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等並發症。
4、 手術後易造成關節松動,假肢柄折斷,髖關節脫位。
5、 手術後易合並低血容量性休克,導致生命體征變化,危及生命。
6、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股骨頭缺失綜合症」:因為股骨頭的缺失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綜合症,病發率約45-81%。採用的「原位移植」療法,就是根據股骨頭壞死的分型分級等綜合情況,進行辨證分析,進而採取內服中葯,外貼膏葯的措施,實現控制症狀、刺激終末血管側肢旁道建立,實現原位移床、爬行植骨、塑性修復的治療效果,從而實現股骨頭壞死非手術康復的目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你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