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乳癌術後脊柱側彎的原因

乳癌術後脊柱側彎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1-07-21 17:30:58

1、請問為什麼有人會脊柱側彎?導致脊柱側彎的原因是什麼? 請專家回答~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脊柱側彎發病很多因素有關的,一個正常的為什麼變彎曲呢?這要從分類開始談起,學科上分先天性突發性的還有神經肌肉型的等等十幾種,目前臨床上常見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發性,就是現有的科學條件下不能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原因不太明確的側彎用特發性側彎,那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還有先天性側彎,是椎體不平衡而造成脊柱發育過程中向一邊或者向另一邊側方偏移,也有因為有孩子得了大腦癱小腦癱,神經兩邊肌肉不一樣造成的,有時候一些腫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稱分類
過去對脊柱側彎有不同稱呼,現在根據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建議使用結構性彎曲(原發性)和非結構性彎曲(繼發性)的名稱,後者又稱功能性的或代償性的彎曲。非結構性包括骨盆傾斜性彎曲、刺激性側彎及癔病性側彎;結構性包括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神經纖維瘤病及其他。
2 發病率
此病如能及時及早的發現對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檢查此病一般都採取以下方法:①彎腰試驗,②背部雲紋攝像法,③X線檢查。根據國內外一些報道,在診斷此病上,很多學者也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X線超長現格全脊柱攝影裝置[1]以及紅外熱象圖在此病上的應用[2]。由於普查所採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獻報道脊柱側彎的發病率也不一致。國內馬迅等[3]檢查24130名中小學生cobb角大於或等於10°者為347人,側彎患病率為1.44%,男女比例為1:1.17;田紀偉等[4]檢查10073名6~15歲學生,患病者為487例,患病率為5.56%,男女比例為0.54:1;王旭生等[5]對13560名10~19歲在校中小學生普查中,側彎患病率為0.75%,男女比例為1:1.2。可見各地情況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發病率還是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3 病因學
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迄今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學者對其發病機理在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3.1 遺傳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報道過遺傳因素可導致脊柱側彎。在這一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多基因遺傳,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鏈的顯性遺傳,具有不完全顯現率。
3.2 生活習慣 實驗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側彎體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現腰部畸形,Goldberg[6]通過脊柱側彎與手足使用習慣的關系的研究調查中,提示了脊柱側彎與大腦優勢半球的關系。
3.3 代謝異常 [7]有人發現6~18歲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內脯氨酸的氫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減少,且脊柱側彎的椎間盤髓核內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減少。
3.4 脊柱平衡機制受損 顧耀明等[8]在對家兔的實驗中通過單純於兔肩胛骨與同側股骨大轉子間連以鋼絲,使脊柱發育成側彎且進行性加重椎體旋轉出現三維結構變化,但不直接損傷脊柱,結果表明凹側椎體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壓力而凸側骺板受力相對小,因此凹側骺板由於逐漸增加的超高力作用從而使縱行生長受到抑制,椎體楔形變,脊柱側彎進行性加重。
3.5 神經因素 [7]有人發現在脊柱側彎中相當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調,本體反射及眼反射系統均有失調,這一現象後來又被別的作者所證實。
3.6 軟組織因素 梁棟等[9]對側彎脊柱主弧兩側的軟組織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學探討。發現主弧凹側的各層軟組織均有攣縮現象並產生了張力。光鏡及電鏡下觀察其組織相亦證實均有明顯變性,而主弧凸側的各層軟組織只有輕度萎縮變性,從而指出側彎的脊柱凹側軟組織變性攣縮成為脊柱側彎畸形發展的重要因素。袁澤農、肖子范等[10]通過研究認為脊柱側彎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數的減少也可能是側彎發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療
對脊柱側彎較輕者,可以進行觀察,重者需要治療,由於本病可進行性加重,對有陽性家族史又表現有結構性彎曲者,亦應早期治療,其治療目的是恢復軀乾的對稱性,並使之保持第一胸椎棘突對准臀中皺襞,同時使兩肩與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側彎曲度在40°以下,輕度進行性加重的脊柱側彎,每年加重不超過5°者;側凸曲度介於40~50°之間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復性強而年齡較小者均可採取保守方法治療。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採用Risser設計的合葉石膏固定法,但是方法繁瑣,患者需長期卧床,不易為病人所接受,後來問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點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該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單純脊柱融合術的輔助治療方法。
4.1.2 支具療法 是目前公認有效的非手術療法且應用最廣,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學三點或四點力矯正規律,以達到防止脊柱側彎加重的目的。其適用於側彎曲度在20~40°之間、側彎畸形尚不固定、有較大可能恢復的未成年患者。1948年,Milwaukee支具應用最早而風行一時,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側彎者有20%畸形可望矯正,但腰椎側凸矯正略少,頸椎則更少。且長期穿戴支具可妨礙下頜骨的發育而導致頜面部畸形,故此療法已不盛行。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療效顯著開始被廣泛接受。目前,多應用改良的塑料貼身支具治療胸椎以下的脊柱側彎畸形。
4.1.3 牽引療法 牽引治療脊柱側彎有頭圈牽引法、Cotrel牽引法、頭圈石膏牽引法、頭圈股骨牽引法等,多與石膏、矯形器或手術等療法合並使用。
4.1.4 電刺激療法 是另一種公認的較為有效的非手術療法,[11]1983年Axellgaarod推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治療儀對治療脊柱側彎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國內有學者認為電刺激療法的機制是凸側有關肌群在電刺激下長時間收縮鍛煉,變得比凹側粗壯有力,使脊柱兩側產生不平衡牽拉收縮從而獲得矯正,甚至是脊柱內側不平衡牽拉收縮,使凹側半的椎體骺板受到拉伸,導致骺板內增殖細胞生長分裂加快,而使凹側半的椎體生長加快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

2、乳腺癌的術後問題

根據患者目前的狀況,建議以中葯調理和服用硒維康,硒是對癌細胞有很好的抑製作用,可清除體內殘余癌細胞,防止病情惡化和轉移,提高免疫力,以免再次受其他細菌感染而影響到病情的恢復。飲食上多加強營養,更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經常動怒,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到戶外散散步,呼吸一些新鮮空氣,保持愉悅的心情對病情更有幫助。

3、3一4胸椎骨代謝增高是怎麼回事?乳癌術後6年體檢骨掃描發現椎骨增高。

你好,3一4胸椎骨代謝增高,乳癌術後6年體檢骨掃描發現椎骨增高,這個是需要進一步檢查的排除骨轉移的。

4、;乳腺癌術後半年發病時間及原因:治療情況:切出左乳

你好,如果你之前的月經周期正常的話在用葯或者停葯過程中出現的停經,可能由於個體因素導致的內分泌調節發生異常的,不用過於緊張可以B超檢查子宮及附件看有無異常,沒有異常的觀察即可

5、乳腺癌術後一直腰疼跪求原因

病情分析:你好!那麼請詳細介紹一下乳腺癌的分期和病理診斷,這是判斷是否有轉移的可能性的關鍵。
另外請准確的介紹一下腰部的疼痛的部位和范圍,這是判斷可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疼痛的主要依據。如果是骨轉移,一般是轉移到椎體,那麼應該是中間的疼痛,不是脊柱兩側的疼痛的。另外下肢是否有什麼症狀?
指導意見:確定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腰痛,這需要詳細的病情介紹才能分析和判斷的。
或者到正規醫院骨科就醫檢查一下,根據疼痛的准確部位和范圍,才能判斷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一般較常見的原因是腰肌的疼痛和腰間盤病變(常見的是間盤的膨出或突出)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必要時需要拍片或間盤CT檢查才能確定原因。

6、胸椎彎曲是怎麼引起的

一個正常的為什麼變彎曲呢?這要從分類開始談起,學科上分先天性突發性的還有神經肌肉型的等等十幾種,目前臨床上常見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發性,就是現有的科學條件下不能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原因不太明確的側彎用特發性側彎,那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還有先天性側彎,是椎體不平衡而造成脊柱發育過程中向一邊或者向另一邊側方偏移,也有因為有孩子得了大腦癱小腦癱,神經兩邊肌肉不一樣造成的,有時候一些腫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稱分類
過去對脊柱側彎有不同稱呼,現在根據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建議使用結構性彎曲(原發性)和非結構性彎曲(繼發性)的名稱,後者又稱功能性的或代償性的彎曲。非結構性包括骨盆傾斜性彎曲、刺激性側彎及癔病性側彎;結構性包括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神經纖維瘤病及其他。
2 發病率
此病如能及時及早的發現對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檢查此病一般都採取以下方法:①彎腰試驗,②背部雲紋攝像法,③X線檢查。根據國內外一些報道,在診斷此病上,很多學者也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X線超長現格全脊柱攝影裝置[1]以及紅外熱象圖在此病上的應用[2]。由於普查所採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獻報道脊柱側彎的發病率也不一致。國內馬迅等[3]檢查24130名中小學生cobb角大於或等於10°者為347人,側彎患病率為1.44%,男女比例為1:1.17;田紀偉等[4]檢查10073名6~15歲學生,患病者為487例,患病率為5.56%,男女比例為0.54:1;王旭生等[5]對13560名10~19歲在校中小學生普查中,側彎患病率為0.75%,男女比例為1:1.2。可見各地情況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發病率還是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3 病因學
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迄今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學者對其發病機理在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3.1 遺傳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報道過遺傳因素可導致脊柱側彎。在這一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多基因遺傳,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鏈的顯性遺傳,具有不完全顯現率。
3.2 生活習慣 實驗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側彎體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現腰部畸形,Goldberg[6]通過脊柱側彎與手足使用習慣的關系的研究調查中,提示了脊柱側彎與大腦優勢半球的關系。
3.3 代謝異常 [7]有人發現6~18歲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內脯氨酸的氫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減少,且脊柱側彎的椎間盤髓核內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減少。
3.4 脊柱平衡機制受損 顧耀明等[8]在對家兔的實驗中通過單純於兔肩胛骨與同側股骨大轉子間連以鋼絲,使脊柱發育成側彎且進行性加重椎體旋轉出現三維結構變化,但不直接損傷脊柱,結果表明凹側椎體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壓力而凸側骺板受力相對小,因此凹側骺板由於逐漸增加的超高力作用從而使縱行生長受到抑制,椎體楔形變,脊柱側彎進行性加重。
3.5 神經因素 [7]有人發現在脊柱側彎中相當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調,本體反射及眼反射系統均有失調,這一現象後來又被別的作者所證實。
3.6 軟組織因素 梁棟等[9]對側彎脊柱主弧兩側的軟組織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學探討。發現主弧凹側的各層軟組織均有攣縮現象並產生了張力。光鏡及電鏡下觀察其組織相亦證實均有明顯變性,而主弧凸側的各層軟組織只有輕度萎縮變性,從而指出側彎的脊柱凹側軟組織變性攣縮成為脊柱側彎畸形發展的重要因素。袁澤農、肖子范等[10]通過研究認為脊柱側彎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數的減少也可能是側彎發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療
對脊柱側彎較輕者,可以進行觀察,重者需要治療,由於本病可進行性加重,對有陽性家族史又表現有結構性彎曲者,亦應早期治療,其治療目的是恢復軀乾的對稱性,並使之保持第一胸椎棘突對准臀中皺襞,同時使兩肩與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側彎曲度在40°以下,輕度進行性加重的脊柱側彎,每年加重不超過5°者;側凸曲度介於40~50°之間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復性強而年齡較小者均可採取保守方法治療。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採用Risser設計的合葉石膏固定法,但是方法繁瑣,患者需長期卧床,不易為病人所接受,後來問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點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該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單純脊柱融合術的輔助治療方法。
4.1.2 支具療法 是目前公認有效的非手術療法且應用最廣,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學三點或四點力矯正規律,以達到防止脊柱側彎加重的目的。其適用於側彎曲度在20~40°之間、側彎畸形尚不固定、有較大可能恢復的未成年患者。1948年,Milwaukee支具應用最早而風行一時,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側彎者有20%畸形可望矯正,但腰椎側凸矯正略少,頸椎則更少。且長期穿戴支具可妨礙下頜骨的發育而導致頜面部畸形,故此療法已不盛行。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療效顯著開始被廣泛接受。目前,多應用改良的塑料貼身支具治療胸椎以下的脊柱側彎畸形。
4.1.3 牽引療法 牽引治療脊柱側彎有頭圈牽引法、Cotrel牽引法、頭圈石膏牽引法、頭圈股骨牽引法等,多與石膏、矯形器或手術等療法合並使用。
4.1.4 電刺激療法 是另一種公認的較為有效的非手術療法,[11]1983年Axellgaarod推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治療儀對治療脊柱側彎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國內有學者認為電刺激療法的機制是凸側有關肌群在電刺激下長時間收縮鍛煉,變得比凹側粗壯有力,使脊柱兩側產生不平衡牽拉收縮從而獲得矯正,甚至是脊柱內側不平衡牽拉收縮,使凹側半的椎體骺板受到拉伸,導致骺板內增殖細胞生長分裂加快,而使凹側半的椎體生長加快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

7、我母親45歲,得了乳腺癌,去年10月份做了手術,情況好轉多了,請問以後應該注意什麼

乳腺癌康復指南
一、乳腺癌不是不治之症
乳腺癌是不治之症的說明在今天顯然是言過其實了,對於乳腺癌,如果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做到及時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充分而有效的治療,那麼就會治癒,其關鍵在於早防、早診、早治。據濟民腫癌研究院資料表明,早期乳腺癌的5年治癒率可達90%以上;早期發現和早期施以有效的治療措施,不僅能提高病人的治癒率,而且還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使病人過著健康的生活,顯而易見,使乳腺癌從「不治之症」到治癒的關鍵,完全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二、乳腺病人應正確看待自己的疾病

有些病人一旦患了乳腺癌,就錯誤理解為「癌症=死亡」,產生緊張、恐懼、疑慮和痛苦的心理反應,這些都是能理解的。但緊張、恐懼、疑慮和痙是無法使疾病好轉的,相反卻會加重病情的發展,那麼病人怎樣才能從中解脫出來,正確對待疾病,從而戰勝疾病呢?
(1)面對現實,配合治療:一經明確診斷為乳腺癌,就應積極配合醫生,完成各種治療計劃,使之獲得治癒。千萬不要增加精神負擔,甚至精神崩潰,這樣只會加重病情,而且即使採取了正規的治療,其療

效也不如一般人,愈後也相應會差。病人要做好忍受一切治療所帶來的痛苦和並發症的思想准備,盡可能配合醫生,使整個治療計劃得以順利完完成,為戰勝疾病創造良好條件。
(2)生活規律,營養合理:乳腺癌是癌症中治療效果最好的癌症之一,絕大多數病人可長期生存。一般病人經過治療後的療養和一定時期的隨訪後,可重返工作崗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家療養期間,要以樂觀的精神去戰勝疾病,將每日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每月按時作乳腺自我檢查。生活要有規律,按時起居,配合適當的戶外活動及鍛煉,如保健操、太極拳等。以及必要的文誤活動。要搞好飲食,加強營養,少吃肥肉和脂肪。多吃蔬菜和水果,戒除煙酒。
(3)定期隨訪,掌握病情,乳腺癌患者經過治療之後當終生隨訪,隨訪可盡早發現有無復發癌灶或轉移病灶,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採取相當治療措施。

三、乳腺癌病人的家屬應當配合治療

乳腺癌病人治療的成功與否是與醫生、病人及期家屬的互相配合分不開的。病人與醫生只是醫患關系,病人思想上有什麼痛苦、疑濾、畏懼、擔憂和想法,首先告訴的是患者是親近的家屬,而醫生去不可能全面了解這些。因此,病人家屬除了在生活上對病人做到周到照顧外,還要配合醫生進行一部分心理治療,說服病人堅持完成各種治療,對任何可能帶來的並發症,後遺症都能理解和接受,使病人不至於對治療產生抵觸情緒。在病人心情抑鬱、痛苦、態度粗暴、煩燥不安時,家屬應設法減輕病人的痛苦,在精神上、思想上積極地給予安慰和鼓勵。就某種意義來說,減輕病人的一份痛苦,就等於增加機體的一份抗癌力量。
乳腺癌病人在化療、放療期間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引起各種消化道不適症狀,這時家屬應晝滿足病人在食物上的要求,盡可能做一些富有營養、質軟、色香味俱全的飯菜,在白細胞減少期間,為防止各種感染的發生,家屬應力勸病人避免接觸過多的人,少去公共場所。乳腺癌病人手術後,家屬應盡早進行術後的康復功能鍛煉,幫助和督促病人對水腫肢體皮膚的保護,不要搔破,避免水腫肢體操作重物。此外,乳腺病人需要終於隨訪,家屬應協助進行。因此無論是醫院隨訪或是答復的隨訪信,家屬都應盡力協助配合完成。這除了對病人的治療有好處外,還可以為乳腺癌的研究提供大量的資料和數據,有利於乳腺癌防治工作的開展。

四、乳腺癌病人不需要忌口

對於大多數癌症病人來說,忌口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特別是社會上流傳著:「不能吃雞」、「能吃蟹」「不能吃雞蛋」等說法,使得病人及其家屬畏首畏尾,不知所措。乳腺癌術後病人需要充分營養支持才能保證治療方案能按計劃進行。因此癌症病人需要較好的營業員養補充。所謂「忌口」,實質上是疾病、葯物和食物三個方面相互影響的問題。在祖國醫學中早已有忌口之說。忌口主要出於對病情本身需要以及用葯的需要,乳腺癌病人世在放療、化療時及以後的一段時間里,味覺和食慾可能會有一定下降。消化道功能也暫時不太正常。此時患者的飲食應在營業員養豐富的前提下,在色、香、味上下功能,以進食清淡而易消化的食物為原則。目前需要強調的是,要防止「忌口」擴大化,對於癌症病人,不但可能吃雞蛋,也可以吃雞,兩者都沒有必要禁忌,值得提醒的是:腫瘤患者最好不飲酒、吸煙,因為它們可以減弱機體的消化功能和免疫防禦機制。加重放療、化療帶來的不良反應。而且飲酒後全身血管處於擴張狀盛態,血液循環活躍旺盛,有促進癌細胞轉移的可能,必須加以提防。

五、合理安排乳腺癌病人的欽食

乳腺癌病人除了在治療期間服用葯物或因病情化需要注意提案 醫囑忌食外,一般在飲食上和正常人並無特殊之處,下面這些飲食建議可讓病人和家屬參考:
(1)飲食要配合治療:乳腺病人在手術前應努力的進餐,補充營養,豐富的營養可促進機體順利地經歷手術關,促進切口癒合,早日恢復健康。在放療、化療期間,由於治療帶來的不良影響,病人的味覺的食慾有所下降,可產生惡心,嘔吐等胃腸反應。這時病人應認識到,這是暫時給自己帶來的一定程度的痛苦,而自覺地以樂觀主義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去克服這里副作用,堅持適量進食一些易消化、高營養的食物,以保證身體能按期接受各種治療計劃。
(2)飲食要有節制,不過量:過度營養以及肥胖對於乳腺癌的發生,發展都有不利影響。因此,在乳腺癌病人治療後的長期生活過程中,應在保證營業員養的擔提下,恪守飲食有節制不過量的原則。
(3)合理選擇食物,適當選食對防治乳腺癌有益的食物是有好處的。這些食物包括海帶、海參等海產品,因為從海產品中可提取多種抗腫瘤活性物質;又如豆類食物和蔬菜、水果等,可補充必要的維生素、電解質。當然,這些食物可以因人、因地採用,不必強求一致。

六、乳腺癌病人術後早期進行康復鍛煉

乳腺癌手術治療後會給病人造成一定程序的形體改變,這就要求病人要有充分的思想認識和准備,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去配合醫務人員,有計劃、有步聚地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以促進肢體血液淋巴迴流,減少肢體腫脹,使之早日恢復正常功能。
為什麼要進行功能鍛煉呢?
乳癌根治術後,由於手術的損傷,患側手臂活動將會受了,有時出現腫脹。適進進行功能鍛煉,可以使的手臂恢復原有的功能。術後近期主要進行握拳、屈腕、屈肘、上舉的循序漸進的鍛煉。術側手臂在2個月內能越過頭頂摸到側耳部,這對於今後生活自理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進行鍛煉?
鍛煉的步驟這:
(1)術後第1-3日(卧慶階段),練習伸指,握拳,屈腕活動。
(2)術後第3-4天(傷口引流拔除後),練習坐屈肘活動。
(3)術後第5-8天(胸帶鬆懈後),練慣用手摸同側肩部和耳部。
(4)術後第9-13日,(練習患側上肢伸直,抬高,內收和屈伸,肩關節抬至平肩水平。
(5)術後第14日(縫線拆除後)練習肩關節。健側手幫助患側手旋轉頸後,由低頭位練後抬頭挺胸位。

進行練習手越過頭頂摸到對側耳部。
抓強練習。身體盡量貼近牆壁,患肢手掌貼寺,手指一步一步向上摸,直至感到疼痛不能耐受為止。練習最終要求患側上肢輕松自如上舉180度。以肩關節為中心,做向有,向後的旋轉運動。根據自己身體及傷口癒合情況,每項天4-6次,每次30分鍾左右。多數病人在一個月以後,患肢活動能力基本恢復。
注意:
凡有下列情況,肩關節的活動應適當延遲和減少;
(1)有腋下積液、積氣、皮瓣尚未充分與胸壁、腋壁貼和;
(2)術後第一流天腋窩引量過多;
(3)近腋區的皮瓣有較大面積壞死或值皮於近腋窩區。(具體運動方式可以參照上面講到的乳房術後運動)

七、乳癌術後自我心理調整

1、痛苦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當乳房切除清醒過來後,好像做了一場惡夢。雖然手術切除了癌腫,給病人和家屬帶來了生的希望,但是你第一次看到自己殘缺的軀體時,有幾個不淚流滿面呢?這種深深的心靈痛苦,是乳房切除術後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是如果不能及時調整,任其發展,就會使人消沉,會把一個人的精神推向崩潰邊緣,形成心理障礙。

2、積極、主動、有意識地及時調整心理

軀體的傷殘已成為現實,只有敢於正規這個現實,我們才能積極主動地,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被這種內心的痛苦所壓倒,更不會被這種內心的痛苦淹沒了生存的歡樂。我們已經頑強的精神戰勝了手術,我們更能以振奮的精神戰勝痛苦,不能讓心理障礙我們走向新生活。

3、怎樣調節自己的心態?

宣洩 當你的心情不好,當你被痛苦壓得喘不過氣百,可以尋找一種方式發泄心中的郁悶,比如大哭一場。
傾訴 把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想法,向你的家人、朋友、向你的醫生、護士講述,在交流中他們會給你理解、幫助和鼓舞。
了解 向醫務人員了解有關乳腺癌的知識,以及談癌色變的錯誤觀念。乳腺癌並不比其他疾病更嚴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有新的葯品問世,新的治療手段出現,在你的國內外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乳腺癌被攻克的日子不久將會來到。
參加活動積極參加一些病人自助的活動,比如「抗癌樂園」、「抗癌協會」等組織、通過集體活動可以使你獲得有關活動,康復信息,忠告和友情。
彌補缺陷恢復原有形體,是走出痛苦,恢復自信的物質基礎。手術傷口癒合後,應及時佩戴義乳。義乳可以迅速彌補身體缺陷,讓您不再有殘缺的感覺,走路不再低頭含胸,害怕別人的注視。從一開始就不要給你的家人,朋友,尤其是自己的心理留下殘缺的印象。你仍然美麗,有魅力。
繼續原有生活當你的身體基本恢復、感到力氣,有精力時不要再自己當成病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參加朋友的聚會等,逐步恢復性生活,和諧的性生活,對夫妻雙方的健康和家庭的和睦是十分重要的。

八、外置義乳

切除乳房後需要配戴義乳的原因:
(1)維持體形均勻對稱。
(2)減少因不相稱姿勢而引起的頸肩痛。
(3)提高自我形象及自信心。
失去一側乳房引起胸部重量分布不平均,病人往往要側起肩來平衡身體;這樣一來,頸部、肩部都會受牽拉而引起疼痛。因此,切除乳房手術後的復健過程中,應包括配戴合適的義乳。
手術後4星期,乳房傷口完全癒合,無不適後,即可裝配義乳。
裝配義乳除了選擇形狀、大小和重量外,合適的胸圍亦非常重要,一個附有放置義乳內袋的胸圍可以維持義乳於正常位置。如胸圍合身,義乳不需要放入內袋亦能固定。許多亞洲婦女誤以為胸圍是用來「遮蓋」她們乳房。其實,胸圍是用來盛托乳房(或義乳)的。
在任何情況下,合身的義乳均不會令你有尷尬的場面出現,你可以如常跳舞、遠動等而無需擔心義乳移位;合身的義乳具有合適的形狀,放在穩當的位置,亦應該給予你正常的外觀,合適的義乳可當成你身體的一部分。
裝配義乳時,請帶一緊身上衣,以便觀察配戴的效果。請帶一摯友,她可以為你提供較中肯的意見。

義乳為什麼有些沉?
硅膠義乳有一定的重量是為了維持身體平衡,防止斜肩和脊柱側彎的發生。在手中感覺沉些,戴上後的感覺沉些,戴上後的感覺會越來越好。這也是與普通義乳相區別之處。
乳癌切除手術切除的不僅是乳房,還有部分胸肌和皮下組織,造成嚴重的胸部塌陷。同時,失乳會使身體脊柱側彎等身體狀況。

8、引發脊柱側彎的原因是什麼?

柱側彎發病很多因素有關的,一個正常的為什麼變彎曲呢?這要從分類開始談起,學科上分先天性突發性的還有神經肌肉型的等等十幾種,目前臨床上常見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發性,就是現有的科學條件下不能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原因不太明確的側彎用特發性側彎,那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還有先天性側彎,是椎體不平衡而造成脊柱發育過程中向一邊或者向另一邊側方偏移,也有因為有孩子得了大腦癱小腦癱,神經兩邊肌肉不一樣造成的,有時候一些腫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稱分類
過去對脊柱側彎有不同稱呼,現在根據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建議使用結構性彎曲(原發性)和非結構性彎曲(繼發性)的名稱,後者又稱功能性的或代償性的彎曲。非結構性包括骨盆傾斜性彎曲、刺激性側彎及癔病性側彎;結構性包括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神經纖維瘤病及其他。
2 發病率
此病如能及時及早的發現對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檢查此病一般都採取以下方法:①彎腰試驗,②背部雲紋攝像法,③X線檢查。根據國內外一些報道,在診斷此病上,很多學者也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X線超長現格全脊柱攝影裝置[1]以及紅外熱象圖在此病上的應用[2]。由於普查所採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獻報道脊柱側彎的發病率也不一致。國內馬迅等[3]檢查24130名中小學生cobb角大於或等於10°者為347人,側彎患病率為1.44%,男女比例為1:1.17;田紀偉等[4]檢查10073名6~15歲學生,患病者為487例,患病率為5.56%,男女比例為0.54:1;王旭生等[5]對13560名10~19歲在校中小學生普查中,側彎患病率為0.75%,男女比例為1:1.2。可見各地情況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發病率還是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3 病因學
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迄今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學者對其發病機理在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3.1 遺傳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報道過遺傳因素可導致脊柱側彎。在這一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多基因遺傳,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鏈的顯性遺傳,具有不完全顯現率。
3.2 生活習慣 實驗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側彎體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現腰部畸形,Goldberg[6]通過脊柱側彎與手足使用習慣的關系的研究調查中,提示了脊柱側彎與大腦優勢半球的關系。
3.3 代謝異常 [7]有人發現6~18歲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內脯氨酸的氫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減少,且脊柱側彎的椎間盤髓核內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減少。
3.4 脊柱平衡機制受損 顧耀明等[8]在對家兔的實驗中通過單純於兔肩胛骨與同側股骨大轉子間連以鋼絲,使脊柱發育成側彎且進行性加重椎體旋轉出現三維結構變化,但不直接損傷脊柱,結果表明凹側椎體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壓力而凸側骺板受力相對小,因此凹側骺板由於逐漸增加的超高力作用從而使縱行生長受到抑制,椎體楔形變,脊柱側彎進行性加重。
3.5 神經因素 [7]有人發現在脊柱側彎中相當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調,本體反射及眼反射系統均有失調,這一現象後來又被別的作者所證實。
3.6 軟組織因素 梁棟等[9]對側彎脊柱主弧兩側的軟組織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學探討。發現主弧凹側的各層軟組織均有攣縮現象並產生了張力。光鏡及電鏡下觀察其組織相亦證實均有明顯變性,而主弧凸側的各層軟組織只有輕度萎縮變性,從而指出側彎的脊柱凹側軟組織變性攣縮成為脊柱側彎畸形發展的重要因素。袁澤農、肖子范等[10]通過研究認為脊柱側彎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數的減少也可能是側彎發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療
對脊柱側彎較輕者,可以進行觀察,重者需要治療,由於本病可進行性加重,對有陽性家族史又表現有結構性彎曲者,亦應早期治療,其治療目的是恢復軀乾的對稱性,並使之保持第一胸椎棘突對准臀中皺襞,同時使兩肩與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側彎曲度在40°以下,輕度進行性加重的脊柱側彎,每年加重不超過5°者;側凸曲度介於40~50°之間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復性強而年齡較小者均可採取保守方法治療。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採用Risser設計的合葉石膏固定法,但是方法繁瑣,患者需長期卧床,不易為病人所接受,後來問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點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該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單純脊柱融合術的輔助治療方法。
4.1.2 支具療法 是目前公認有效的非手術療法且應用最廣,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學三點或四點力矯正規律,以達到防止脊柱側彎加重的目的。其適用於側彎曲度在20~40°之間、側彎畸形尚不固定、有較大可能恢復的未成年患者。1948年,Milwaukee支具應用最早而風行一時,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側彎者有20%畸形可望矯正,但腰椎側凸矯正略少,頸椎則更少。且長期穿戴支具可妨礙下頜骨的發育而導致頜面部畸形,故此療法已不盛行。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療效顯著開始被廣泛接受。目前,多應用改良的塑料貼身支具治療胸椎以下的脊柱側彎畸形。
4.1.3 牽引療法 牽引治療脊柱側彎有頭圈牽引法、Cotrel牽引法、頭圈石膏牽引法、頭圈股骨牽引法等,多與石膏、矯形器或手術等療法合並使用。
4.1.4 電刺激療法 是另一種公認的較為有效的非手術療法,[11]1983年Axellgaarod推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治療儀對治療脊柱側彎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國內有學者認為電刺激療法的機制是凸側有關肌群在電刺激下長時間收縮鍛煉,變得比凹側粗壯有力,使脊柱兩側產生不平衡牽拉收縮從而獲得矯正,甚至是脊柱內側不平衡牽拉收縮,使凹側半的椎體骺板受到拉伸,導致骺板內增殖細胞生長分裂加快,而使凹側半的椎體生長加快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

與乳癌術後脊柱側彎的原因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