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較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的骨骼系統,各有什麼特點
1、 軟骨魚類 骨骼系統完全由軟骨組成。
(1)脊柱和肋骨
脊椎位於腦顱後邊,由一串軟骨或硬骨的脊椎骨關連而成,取代脊索成為體軸,具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脊柱:軀干椎和尾椎。
椎骨:中央支撐部分-椎體(centrum),背面為椎弓(neural arch),腹面為脈弓(haemal arch),椎弓向背面延伸-椎棘(neuralspine),脈弓向腹面延伸-脈棘(haemal spine)
軀干椎:椎體、椎弓、椎棘、錐體橫突,無脈弓和脈棘。
尾 椎:椎體、椎弓、椎棘、脈弓、脈棘
魚類的椎體兩端凹入,叫雙凹型椎體。相鄰的脊椎骨借前後關節突相連,中央形成球狀腔,內有殘留的脊索。椎體中央有小管與殘留脊索相連,因此殘留脊索呈念珠狀。 各椎骨的髓弓連成椎管,內有脊髓通過。脈弓連成脈管,內有尾動、靜脈通過。
頭骨 腦顱,咽顱
腦顱:包圍腦、嗅、視、聽等器官。
魚類有一完整的腦顱。
鯊魚具有一完整的軟腦顱,底部平坦,無骨縫,背前方有一孔,稱囟,腦顱前端為吻軟骨,其基部兩側是鼻囊眼窩後方有一對聽囊。
咽顱(splanchnocranium):圍繞消化管前段,支持頜、舌、 鰓,由7對軟骨弓組成。第1對 頜弓(mandibulararch),形成上、下頜。
上頜:一對齶方軟骨,下頜: 一對麥氏軟骨,
軟骨魚類的頜是脊椎動物最早出現的原始頜,稱為初生頜(primary jaw)。具有上下頜骨支持口緣的動物稱頜口類(Gnathostomata)。大提高了主動捕食和防禦功能,提高了生存競爭力。
第2對 舌弓(hyoid arch)
舌頜骨2(hyomandibular背),角舌骨2(側),基舌骨1(腹)。魚的舌頜骨上端固著於腦顱,下端與下頜相連。 這種頜弓與腦顱借舌頜骨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方式,叫舌聯型(hyostylic)。
第3-7對 鰓弓(branchial arch)由背向腹成半環狀以支持鰓部,每側由4-5塊軟骨
(3)帶骨是直接或間接地將偶鰭懸掛到中軸骨上的骨骼,懸掛胸鰭的帶骨為肩帶(pectoralgirdle),懸掛腹鰭的帶骨為腰帶。
軟骨魚類的肩帶呈半環形,緊位於咽顱之後,橫列身體腹面,不與頭骨或脊柱直接關連,稱為肩胛烏喙骨,兩側各有一關節面與胸鰭關節,稱肩臼。
腰帶位於泄殖腔前方,為一橫列的坐恥骨,兩端通過關節面與腹鰭骨關連。魚類的腰帶不與中軸骨直接相連。
(4)鰭骨
軟骨魚類的鰭骨由基鰭骨(basipterygium)和輻鰭骨(radialium)和鰭條(fin rays)組成,由近到遠依次排列。雄性軟骨魚類的腹鰭內側一塊基鰭骨延伸形成一對棒狀交配器官,稱為鰭腳。 奇鰭骨的結構排列與偶鰭骨的近似,歪型尾的末端也有鰭條。
2. 硬骨魚類 多數種類骨骼完全硬骨化。
(1)脊柱和肋骨似軟骨魚類,肋骨發達,彎刀形,與軀干椎的橫突相關節。尾椎無肋骨。
(2)頭骨骨片增加、復雜,骨塊數在脊椎動物中最多。
腦顱:完整,由許多骨片合成,構成腦顱的骨塊數多於脊椎動物中任何一綱。
腦顱分四個區: 鼻骨區、蝶骨(眼)區、耳骨區、枕骨區以及腦顱的背面與腹面。
(3)帶骨 硬骨魚類肩帶位置靠前,由伸向前背面的肩胛骨(scapule)、腹面的烏喙骨(coracoid)、上匙骨(supracleithrum,鎖骨)、匙骨(cleithrum)等組成,並通過上匙骨與頭骨的後顳骨(posttamporal)相癒合,使頭、肩帶、軀干形成一個穩定支架,增加了游泳運動的力度,是硬骨魚類所特有的。 多數硬骨魚類偶鰭骨中的基鰭骨消失,輻鰭骨退化或消失,真皮鰭條常直接連接在帶骨上。
(4)鰭骨
魚類的奇鰭與脊柱密切相關,為游泳時防止滾翻的平衡器。背鰭和腹鰭的骨片由一系列深埋在體肌內並插入椎棘或脈棘內的基鰭骨組成,其上部有不發達的輻鰭骨。每個基鰭骨的上部支持一根棘或鰭條。尾鰭是魚類游泳時的主要推進器,最後幾枚尾椎骨癒合翹向上方,借上、下部的椎弓或脈弓支持尾鰭鰭條。
2、簡述硬骨魚類主要特徵及分類概況。
(1)內骨胳或多或少是硬骨性的;
(2)體外被骨鱗或硬鱗,或裸露無鱗,鰭條為骨質鰭條;
(3)鰓裂外方覆以有骨片支持的鰓蓋,鰓間隔退化;
(4)雄性腹鰭里側無鰭腳,尾儲多為正形尾,肩帶連於頭骨後方背面;
(5)鏢通常存在,大多數種類腸內無螺旋瓣,心臟沒有動脈圓錐。
硬骨魚共分四個亞綱,即肺鰭亞綱、總鰭亞綱、腕鰭亞綱和輻鰭亞綱。其中輻鰭亞綱有多數種類可供葯用。
(2)硬骨魚脊柱特點擴展資料
歷史發現
199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余小波研究員在雲南曲靖西郊發現了斑鱗魚,當時把它鑒定為是一種生活在4億多年前泥盆紀早期的原始肉鰭魚類。肉鰭魚類是硬骨魚類大家族中的一支,硬骨魚類的另一支是輻鰭魚類。
在1999年4月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研究員通過對斑鱗魚進一步研究發現,斑鱗魚不僅可能是最原始肉鰭魚類,而且可能是整個硬骨魚類最原始代表。
斑鱗魚中保留的許多非硬骨魚類特徵填補硬骨魚類和非硬骨魚類之間形態上的缺環。泥盆紀中期,硬骨魚類分化成走向不同進化道路的兩大分支:輻鰭魚類(亞綱)和肉鰭魚類(亞綱)。
硬骨魚遍布淡水及海水水域,洞穴、深海、溫泉中皆有其蹤跡,各種外形與習性皆有。體型小自鰕虎的12毫米,大至旗魚科槍魚和劍魚的4.57米長,及翻車魨的900公斤重。
3、脊椎動物的特點?
①出現明顯的頭部,中樞神經系統成管狀,前端擴大為腦,其後方分化出脊髓。
②大多數種類的脊索只見於發育早期(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例外),以後即為由單個的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
③原生水生動物用鰓呼吸,次生水生動物和陸棲動物只在胚胎期出現鰓裂,成體則用肺呼吸。
④除圓口綱外,都具備上、下頜。
⑤循環系統較完善,出現能收縮的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生理機能。
⑥用構造復雜的腎臟代替簡單的腎管,提高排泄機能,由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量廢物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外。
⑦除圓口綱外,水生動物具偶鰭,陸生動物具成對的附肢。該亞門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各綱的特徵雖然有顯著差別,但組成軀體的器官系統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4、簡述在脊椎動物發展史上魚類的進步特徵?
1.出現了上下頜。從魚類(盾皮魚、軟骨魚、硬骨魚)開始,有了能活動的上下頜。在脊椎動物進化史上,上下頜的出現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有了上下頜,動物就能主動去追捕咬牢食物,增加了動物獲得食物的機會,並通過頜上牙齒的撕割和研磨等機械性加工,使原來不能利用的食物變為可利用的,從而開拓了廣泛利用食物資源的領域。此外,上下頜也是防禦的工具,又是營巢、鑽洞、求偶、育雛等多種活動的工具。與主動捕食及多種活動相適應,動物的其他器官系統,如運動器官、感覺器官、神經系統也必然相應得到發展。因此,頜的出現帶動了動物體制結構的全面提高。
2.有了成對的附肢,即一對胸鰭和一對腹鰭。偶鰭的出現大大加強了動物的游泳能力,並為陸生脊椎動物四肢的出現提供了先決條件。
3.脊柱代替了脊索。雖然雛形的脊椎骨是從圓口綱開始的,但是從魚類開始,脊柱才逐漸成為支持身體和保護脊髓的主要結構。加強了支持、運動和保護的機能。
4.腦和感覺器官更為發達,促進了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5、硬骨魚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硬骨魚是地球上所有生活在水裡的動物中進化最成功的一類,包括輻鰭魚和肉鰭魚兩大類。
這些魚的骨骼是由硬骨頭組成的。「額外的」鰭退化消失,所有功能性的鰭內部均由硬骨質的鰭條支撐。原始的硬骨魚類具有機能性的肺,但大多數後來的硬骨魚類的肺轉化成了有助於控制浮力的鰾。硬骨魚類的脊椎骨有一個線軸形的中心骨體,稱為椎體,椎體互相關聯,並連成一條支撐身體的能動的主幹。椎體向上伸出棘刺,稱為髓棘;尾部的椎體還向下伸出棘刺,稱為脈棘。胸部椎體的兩側與肋骨相關聯。此外,具有肉質魚鰭的肉鰭魚類關繫到四足動物的起源,早期認為只有肉鰭魚類的肺魚有現代種類存在,而1938年在非洲南部海域打撈到一條總鰭魚,是肉鰭魚類的活化石,被命名為拉蒂邁魚。硬骨魚類已經占據了地球上所有水域中的各種生態位,從小的溪流到大的河流,從大陸深處的小小池塘到各類湖泊,從淺淺的海灣到浩瀚大洋中各種深度的水域,到處都有硬骨魚類在漫遊。硬骨魚類各個物種之間體型大小上的差別也很懸殊,有些小魚永遠長不到1厘米以上,而鮪魚卻可以長得非常巨大。硬骨魚類身體的形狀和生態適應類型也是千差萬別,各有千秋。而且,硬骨魚類無論是物種數量還是個體數量都遠遠超過許多其他脊椎動物的總和。因此,硬骨魚類才是地球上真正的水域征服者。在硬骨魚類中,輻鰭魚類不僅數量多,而且類型也十分豐富,現生的大多數常見的魚類也屬於硬骨魚。
6、硬骨魚亞綱有什麼特點?
從外表看,硬骨魚的身體和軟骨魚有些相似,但是二者實際上差別很大。硬骨魚骨架包括鰭在內,都是由骨頭構成的;它們的鰓通常由帶皮的骨質鰓蓋保護起來;身體有重疊的鱗片覆蓋著;通常有魚鰾;尾巴也很有特點,上下兩片大小也不盡相同。無論是淡水還是海水中都有品種數量眾多且形狀、大小各異的硬骨魚。世界上現有的硬骨魚約有24000種,約占現存所有脊椎動物數量的一半。
偽裝
很多魚類利用的偽裝躲避捕食者的侵襲。有些魚類身上的斑點或條紋能與周圍的岩石和植物混淆起來。生活在海洋淺層的魚類背黑,腹白。從上面看它與深水的顏色相仿,從下看它的顏色與表面閃光水的顏色相稱。深海魚類魚體顏色大多灰暗無光且與淤泥和沙子的顏色類似。把身子藏在沙子和石頭中的鰈類扁形魚能夠隨著周圍的背景改變顏色。
7、脊柱動物包括哪幾個綱?各綱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1、圓口綱(Cyclostomata)
無頜,缺乏成對的附肢,單鼻孔,脊索及雛形的椎骨(verte-brae)並存。又名無頜類(Agnatha)。
2、魚綱(Pisces)
出現上、下頜,體表大多被鱗,鰓呼吸,成對的前後肢形成適於水生生活的胸鰭和腹鰭。本綱與更高等的四足類(Tetrapoda)脊椎動物合稱為有頜類(Gnathostomata)。
3、兩棲綱(Amphibia)
皮膚裸露,幼體用鰓呼吸,以鰭游泳,經過變態後的動物上陸生活,營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pentadactyl limb)運動。
4、爬行綱(Reptilia)
皮膚乾燥,外被角質鱗、角盾或骨板。心臟有二心房、一心室或近於兩心室。本綱與鳥綱、哺乳綱在胚體發育過程中出現羊膜(amnion),因而合稱為羊膜動物(Amniota),其他各綱脊椎動物則合稱為無羊膜動物(Anamniota)。
5、鳥綱(Aves)
體表被羽(feather),前肢特化成翼,恆溫,卵生。
6、哺乳綱(Mammalia)
身體被毛,恆溫,胎生,哺乳。
8、硬骨魚的特點是什麼?
硬骨魚骨架包括鰭在內,都是由骨頭構成的;它們的鰓通常由帶皮的骨質鰓蓋保護起來;身體有重疊的鱗片覆蓋著;通常有魚鰾;尾巴也很有特點,上下兩片大小也不盡相同。無論是淡水還是海水中都有品種數量眾多且形狀、大小各異的硬骨魚。世界上現有的硬骨魚約有24000種,約占現存所有脊椎動物數量的一半。
9、硬骨魚和軟骨魚的區別
魚類的骨骼按性質分軟骨和硬骨兩類。軟骨魚類終生保持軟骨,軟質中因有石灰質的沉澱物,又叫鈣化軟骨。硬骨魚的骨骼主要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又分為軟化硬骨和骨膜兩種:在軟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軟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由真皮和結締組織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額骨、頂骨、鰓蓋骨等。魚類的骨骼按部位不同,分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部分。
(1)中軸骨骼分頭骨和脊椎
1)頭骨數目最多:硬骨魚類的頭骨由130塊左右骨片組成(指現存魚類,古代的原始魚類頭骨可多達180塊),是脊椎動物中腦骨數目最多的一類動物。魚類的頭骨分為腦顱和咽顱兩部分。
①軟骨魚的腦顱為一軟骨腔保護著腦部,構造簡單,無分界和縫合,僅背面留有腦囟由膜覆蓋,這樣的腦顱稱軟顱。有軟骨魚類的軟顱骨骨化成的幾塊枕骨、耳骨、蝶骨、篩骨,還有由膜骨來源的鼻骨、額骨、頂骨、犁骨等膜顱部分,因而結構非常復雜。硬骨魚類的腦顱由許多塊骨片合成,形成頭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動物自魚類開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頜,井形成咽顱,魚類的咽顱最為發達,由7對「>」形的咽弓形成,第一對增大成頜弓,頜弓背段叫齶方軟骨,腹段叫麥克爾氏軟骨。二者構成軟骨魚的上、下頜。上、下頜的出現較圓口綱更先進,能積極主動攝取食物。而硬骨魚類進化為膜性硬骨前頜骨和上頜骨,代替了軟骨上頜(齶方軟骨),麥氏軟骨進化為軟骨性硬骨的關節骨、齒骨和隅骨等,第二對舌弓由兩側舌頜軟骨、角舌軟骨和中央、的基舌軟骨組成,主要為舌的支持物,也協助支持上、下頜,第3~7對為鰓弓,支持鰓和鰓隔,讓鰓裂彼此分開,利於呼吸。
2)脊柱代替了脊索:魚類的脊柱由許多塊椎骨彼此連結成1條柱狀骨,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脊索,具支撐身體,保護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較圓口類更為進步。魚類的脊椎骨具有前後兩面都向內凹陷的特點,稱為兩凹椎體或雙凹椎體,為魚類特有,在相鄰的兩個椎體間隙及貫穿椎體中的小管內可見殘存的脊索。脊椎動物從魚類開始,脊椎的基本結構已形成。軟骨魚和硬骨魚的脊椎骨都分為椎體、髓弓、髓棘、脈弓和脈棘。其中椎體為主要部分,肋骨與脊椎骨的橫突相連,硬骨魚類的肋骨大都較發達。
(2)附肢骨為鰭骨骼
附肢骨分奇鰭骨骼和偶鰭骨骼。奇鰭中的背鰭、臀鰭和尾鰭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鰭骨(輻鰭骨)支持鰭條,硬骨魚的支鰭骨又叫鰭擔骨。偶鰭骨骼包括帶骨(肩帶和腰骨)和鰭骨(鰭擔骨和鰭條)兩部分。魚類中除硬骨魚的肩帶與頭骨相連以外,所有的附肢骨與脊柱均沒有直接聯系,這也是魚類的特徵之一,這是由於魚類的運動方式是游泳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