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練太極拳有練脊柱的好辦法么
別急。你想練脊柱,說明你身體的確有些僵。 練太極拳不要急。即使你發現自己的缺點。也不要想著一下就糾正。
你可以對著鏡子,慢慢改進自己的某些動作。積少成多,水滴石穿。練習1年也許5年,也許就會明顯改善。
當然,如果你足夠年輕。恢復能力比較強。20歲以下。也許可以幾個月就改正了。
主要是彈性不夠。, 上身太硬。 通常是軍訓之類的練多了。腰背太硬了。 所以脊柱活動的范圍,與整體性不夠。
脊柱就是一個大鞭子
2、太極拳如何練習腰
看到樓上一大堆文字,眼花。。。各派太極的功法五花八門,但萬法不離其宗
把道理想通,理解消化了,比盲目練功更有效直接。
老師說你腰用不上,是因為樓主你還沒找著「腰」,勁在腰那就斷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勁的傳遞,是「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腰起到關鍵作用。
太極說「腰」,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平常理解的腰部,「腰」是丹田、命門所在的關鍵部位,以此部位表現最為顯著,
有時「腰」也可以放大到「大椎」到「會陰」這一整段,就是肩胯之間。
怎樣解決樓主「腰用不上」的問題,下面這幾點需要注意
一:六合
想信很多人也知道「六合」,其中「肩與胯合」,很大一部分是太極腰的作用,或者說胸腹的作用。
如果初學練拳時多抓住「外三合」練拳,很快就會體會到「整勁」。進而尋求「內三合」。
二:一身備五弓
「一身備五弓」這話我們練太極的應該都很熟悉,兩手臂兩腿是四張「弓」,脊椎是一張「弓」。「腰」就在脊椎這張「弓」上,多尋找脊椎「弓」的感覺,腰自然就找著了。弓需要一個把手,一個支點,才能挽弓,這個點就是「命門」或者說「後丹田」。
三:中正
李經梧先生說過,要練出一根「鐵軸」。這是「活似車輪」的前提。當然在這我只說人體中心線這一根「軸」,也是我們練太極拳要找的第一根「軸」。位置是人直立時,頭頂百會向地面的垂線(必定垂於兩腳之間,人體重心投影)。
初練時,這根軸絕不允許歪斜,始終垂直地面平移(使「百會」「會陰」「重心點」一垂直線)。腰,自然也貫穿其中。腰正,整個身體才能中正。體會身體中正,也有利於規范自己的「腰」。
話又說回來,太極不提倡「練」腰,應該「空腰」。只是得經過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不懂腰就尋求空腰,那是痴人說夢。所以去體會「太極腰」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找到後,我們又要丟掉。
可能說的有點玄了,呵呵。。。有些東西實在不知道怎麼用文字表達,還忘樓主見諒
以上僅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請同道指正
本人郵箱taiji-china@foxmail.com
歡迎交流
3、太極拳中怎樣算是含胸拔背?怎樣能做到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不是胸向內凹就行的,而是要向周圍撐開,門里要求含胸拔背時強調背部要撐圓,老師要求練拳時背部的脊柱不能有內凹的溝,要始終撐圓。
「人體的胸和背即胸廓的前壁和後壁,是前後對應的兩個部位。胸廓是由12個胸椎、12對肋骨和肋軟骨,1塊胸骨以用關節和韌帶裝置構成。成人的胸廓近似前後略扁的圓錐形,上窄下寬,其結構有相當的穩定性和牢固性。
在胸廓中,肋軟骨與胸骨構成胸肋關節。肋骨的肋結關節面與胸椎橫突凹構成肋橫突關節,其肋頭與相鄰椎體旁上下肋凹構成肋頭關節。胸椎相鄰椎體之間由椎間盤連結。每個胸椎的1對上關節突與上位胸椎的下關節突相關節,還有1對下關節突與下位胸椎的上關節突相關節。整個胸廓除了12個椎體間的椎間盤連結之外,其關節多達80餘個。
眾多關節多屬微動關節,聯合關節;某一環節的運動 通常會引起另一關節的運動;各個環節的運動都有著力學上的相互關系,正是」一動無有不動「。因此,楊澄甫將「含胸」與「拔背」合二為一,提出了「含胸拔背」之說,這完全符合機能解剖學原理。然而,因胸廓結構的牢固和穩定,故含胸並不簡單易行,拔背也非輕而易舉。為了尋覓太極拳的真諦,必須從人體內部去找那些「極精微巧妙」之處。因此,把太極拳身法和人體機能解剖學結合起來研究和習練,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4、太極拳里怎樣做到手是稱盤脊柱是稱桿重心是稱坨
心靜,體松。如何能做到:時間,從招熟到心靜到體松。需要堅持不懈的習練。
5、太極強脊柱操的定義?
頸部在人體頭顱與軀乾的連接中起著「交通」樞紐的作用,頸椎是這樞紐的「彈簧」。
如果頸椎、頸部出了問題,人就無法過「太平日子」了。
頸椎是脊柱中活動度較大,而且十分靈活的部分。
平時不注意或持久的不良姿勢,容易引起慢性或急性損傷,從而促進頸椎的退行性改變。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和不良姿勢的繼續,會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脊柱是人體的「主心骨」或「脊樑骨」。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既保護脊髓和神經根,還支持體重、傳遞重力,又參與胸、腹、盆腔的構成,而且是骨骼肌的附著部。
一旦脊柱受到損傷或染上「疾病」,就會「株連九族」,引發全身疾病,嚴重者還會導致人體癱瘓。
脊柱共有26個椎骨,其中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骨1個和尾骨1個。
椎骨的結構由椎體、椎弓、棘突與橫突組成。椎間盤有23個,約占脊柱全長的三分之一。
正常脊柱各段均具有一定弧度,稱為「生理曲度」。
胸段及骶段凸向後方,頸段和腰段突向前方。
脊柱的弧度可協助減少椎間盤振盪。
但也使支撐力減弱,在彎曲交界處易產生損傷(如胸11、12椎,腰1椎)及慢性勞損(頸5、6椎及腰4、5椎),成為頸胸腰背痛的易發部位。
脊柱的關節及韌帶較多。
關節有關節突、鉤椎關節、椎間盤(也是關節)、腰骶關節和骶髂關節。
韌帶包括前、後縱韌帶,黃韌帶,棘間及棘上韌帶。
脊柱韌帶眾多,長短不一,具有強壯韌力,好似脊柱上的「鋼筋」,剛柔相濟,保持脊柱的穩定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但是這些韌帶在腰骶交界處比較薄弱,容易受到損傷而引起腰痛。
與韌帶相伴對脊柱起支撐作用的另一股力量是強大的腰背部、胸腹部和臀髖部肌肉。
特別是骶棘肌,又稱「伸脊肌」「堅脊肌」,長大而有力,為伸腰和轉腰提供動力。
如果這些肌肉出了問題,則椎間關節或韌帶也因此受到擠壓和牽拉而引起腰痛。
6、佛教的打坐和練習太極拳,會沖突嗎?
低層次的沒有沖突,把時間錯開就行。如果到了高深的境界,會有些沖突的,因為每一種師承都有自己一套潛在的信息。
7、太極氣功練法
1.調息、調身、調心
練功之法,首先是要在調息、調身、調心上下功夫。所謂調心,就是自覺控制意識活動, 所謂氣功鍛煉的中心環節。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慾」,排除雜念,達到「入靜」狀態。難以入靜是初練氣功的一大障礙,由於入靜與效果有關,所以往往求靜心切,反生急躁,越練越煩,更難入靜。所謂「入靜」,就是通過「意守」,改「胡思亂想」為「靜思專想」,進而做到「無思無想」,恬靜愉快,悠然自得。所謂「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於體內某一定部位或某種活動,或意想某種對身體有益的事情。最常用的「意守」方法,是意守呼吸結合意守「丹田」。丹田,指臍下一寸半的「氣海穴」。意守呼吸與意守丹田結合,就叫做「氣貫丹田」。氣貫丹田的一般方法是:行腹式呼吸,吸氣時膈肌下降,腹壓增加,使小腹外鼓,好像氣經肺吸入丹田;呼氣時小腹回縮,好像氣從小腹經肺而出。這種氣貫丹田法是氣功產生良好效果的主要措施,它既可健脾,又可交通心腎。
所謂調息就是自覺控制呼吸,其基本要求是「細、靜、勻、長」,逐步達到無聲無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的境地。初練時,求其自然,不可勉強,慢慢做到從有聲到無聲,由短促到深長。最好是練「氣貫丹田」法,至於「大周天」、「小周天」等運氣方法,待有一定功夫後再去學習。
運氣是通過深長呼吸和停閉呼吸,以意領氣,打通經脈,意隨氣行,運行周天,這在古代也稱「閉氣」、「引氣」、「行氣」、「運氣」等。若運氣攻患處,給自己治病稱「行氣」;若運氣外出,發氣給他人治病,則稱「布氣」。
調息的意義首先在於提高了呼吸效率,雖然每分鍾通氣量下降,但潮氣量上升,肺活量增加、呼出氣與肺泡氣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氣減少,說明消耗最少的能量,獲得最多的氧氣。更由於緩慢的呼吸運動,有節奏地改變著胸腹腔的壓力,對內臟起了柔和地按摩作用,從而改善了內臟的血液循環。
所謂調身就是自覺控制身體的姿勢和動作。調身一般分行、立、坐、卧、做。五種情況都必須與調心和調息配合進行。調身的總要求是寬衣解帶,舒適自然,不拘形式。行,要平正不搖,注意道路,氣貫丹田,呼氣提肛,吸氣放鬆。
立,兩足平行與肩同寬,雙膝微屈,軀干平直,含胸收腹,兩臂向前半舉,屈時屈腕如抱球狀,兩目半閉凝視鼻端,然後調息,意守丹田,此所謂「三圓式站樁」。
坐,有自由式和盤膝式兩種:自由式,選適當高度之椅。凳或床,雙腳踏地而坐,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仰掌疊放一起置於小腹前,目半睜,視鼻端,或雙手合掌如佛,目半睜視指端。盤膝坐,有單盤膝、雙盤膝和自然盤膝。單盤膝是將一側小腿放另一小腿上面;雙盤膝是先將右小腿放在左小腿上面,再把左小腿搬起放在右小腿上面,兩小腿交叉,兩足底朝天放在大腿上;自然盤膝是兩小腿自然交叉成八字形,兩足壓在大腿下。上身姿勢皆同自由式。行功應備軟墊,兩腿發麻時,可行自我按摩後收功。
卧,適於病弱或失眠者,可於睡前行此功。以右側卧位為佳,頭稍向前。下面的一隻手自然屈肘放枕前,手心向上,上面一隻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手心向下,或放丹田處,手心按腹。腿的姿勢是,下面的自然伸直或略屈,上面的屈膝120°放另一腿上面。
做,有兩個含意:其一是指日常勞作時,根據工作的性質,採取合理的不易疲勞姿勢,配合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其精神實質是時時處處都可意守丹田練丹功;其二是指導引、太極拳等各家各派的動功功法,其姿勢動作五花八門,學者應選其一種,認真實行。
總之,調身即調整形體,使自己的身體符合練功姿勢。形態的要求。
2.練習氣功的要領
著名氣功師認為,練習氣功要掌握以下要領。
(1)松靜相輔,順乎自然。松與靜的關系密切,全身放鬆能促進入靜,而入靜後,也必然呈現全身放鬆,故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所謂松,一方面是全身肌肉放鬆,這個松必須掌握松而不懈的狀態。採用卧式,全身放鬆較易實現,但在擺好姿勢以後,還應全身微微晃動幾下,達到卧之舒適。站、坐兩式的維持,都必須有一定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但也需最大限度的放鬆。放鬆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意識的放鬆,首先要伴隨著全身肌肉放鬆,使整個身體有一個舒適鬆快的感覺,另外,就是意守呼吸或意守丹田都不能思想過於集中,要消除緊張狀態,達到精神意識的放鬆。所謂靜,是指相對安靜而言,在呼吸方面出入無聲,體會悠閑自得,在意識方面強調通過意守,排除雜念,達到入靜。總之,松靜自然是練功的關鍵,掌握得好,可以迅速獲得良效,掌握不當,往往會出偏差。
(2)練意練氣,意氣合一。
氣功之「氣」,主要指真氣(元氣)而言。練氣之初,必須由練肺氣(呼吸之氣)入手。肺氣的鍛煉,由於功法的不同,採用的呼吸方式也各異。雖然如此,但不論什麼功法,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勻、細、長、緩。練功有素之人、每分鍾呼吸次數,甚至可達二三次,形成緩慢的腹式呼吸。呼吸氣的鍛煉,必須由淺入深,由快至慢,逐漸練習,不能要求在短時間內即形成完整的深長呼吸。初練時必須以意念誘導,練到一定程度,便可達到自然而規律的呼吸。所謂練意:一為排除雜念,達到入靜;二為意守丹田,使整個機體發生更深刻的變化。初練氣功者欲想很快排除雜念是很困難的,必須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使雜念逐漸減少,達到入靜的要求。
練功過程中怎樣把練意和練氣結合起來?開始鍛煉呼吸時,同時也要意守呼吸,以幫助呼吸盡快練好。待深長。均勻的呼吸形成後,再注意腹部隨呼吸起落。當呼吸鍛煉得很純熟時,即使不注意呼吸也能自然達到氣貫丹田,此時,單純意守丹田即可以了。這樣練氣練意,二者就能密切結合,實現意氣合一,使真氣充沛,達到治病健身。
(3)情緒平衡,心情舒暢。
在氣功治療中必須強調情緒平衡,心情愉快,這樣才能促進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後都會有舒適和欣快的感覺。
(4)循序漸進,勿急求成。
初期練功不能急於求成,要求功效,效果都是隨著練功時間的進程逐漸顯現出來的。練功方法雖然不很復雜,但要掌握得比較熟練,也要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以內養功為例,可以先掌握姿式和鍛煉深呼吸,在深呼吸比較熟練時,再加上停閉,在停閉呼吸熟練以後,再加默念字句,然後再加舌抵上齶,在這些動作都比較熟練了,再加上意守丹田,這樣一步一步地掌握,往往比較順利。
(5)練養相兼,密切結合。
所謂練養相兼,就是練功和合理休養並重。只練功,不注意合理休養,對戰勝疾病將是個障礙,故練、養必須密切結合。合理休養應包括的內容為:注意適當休息、生活規律、情緒樂觀、飲食有節、適度體力活動等。這些內容在整個練功過程中乃至一生,都應當注意,這往往是戰勝疾病取得健康的保證。每次練功均應貫徹練養相兼的要求。如練內養功或強壯功時,練上半個小時以後,就可以放棄停閉呼吸,放棄意守丹田,單純全身放鬆,平卧床上,靜養10~20分鍾。養後還可以繼續再練,如此練練養養,效果也很好。
(6)固定功法,功時適宜。
當前各地流傳的功法甚多。有的功法已在臨床廣泛採用,效果不錯;也有些功法,僅限於個別人練習,尚未完全公開,或使用之人甚少,功效究竟如何,尚難定論。練功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體質和日常習慣等,選擇1~2種合適功法,進行鍛煉,這樣既便於掌握,又易獲效果。
(7)總結經驗,避免偏差。
氣功療法主要是患者自行掌握練功要求和方法,不斷地進行鍛煉。在鍛煉中大都不能一帆風順,嚴重者可產生偏差。造成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原因是急於求成,不能循序漸進,呼吸用力過大,一味追求深長緩慢,或意守強度太大,或盲目追求某些感覺,結果造成呼吸不暢,胸悶氣短甚則呼吸紊亂,頭痛頭昏,精神緊張等。
偏差的形成,往往是由微至顯,由輕到重,當開始有所表現時,糾正比較容易,需時也短,如果偏差已經形成,糾正起來就比較費力。因此練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細致地體會,總結經驗,找到不足,及時糾正,以免形成偏差。
3.練功注意事項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練功場所。環境安靜對初學者尤為重要。在室外練功,最好能選擇樹林、草坪、花圃等空氣新鮮的地方;在室內練功,也應保持空氣流通。練功場所的光線宜暗些,有利於較快入靜。但無論室內室外,都不宜讓風直接吹在身上,尤其要避免吹在後頸部分。 其次,功前要擺脫煩惱,心情愉快。在上功前20分鍾即應停止較劇烈的體力和腦力活動,以保證練功時全身肌肉放鬆、心情平靜,有益於調整呼吸和意守入靜。作功前要寬衣松帶,以便於全身肌肉放鬆和呼吸通暢。若採用卧式,應脫掉外衣,安卧床上。練功之前還要排除大小便。
還要注意練功的次數和時間。初學者每天宜練一次,練習10~15分鍾即可;練功熟練者,可增加一次練功時間,每次延長到20~30分鍾。在療養院或在家中休養者,也可以每天練功3~4次。在練功期間,生活要有規律,飲食上可適當增加營養,去掉煙酒嗜好,同時,要注意避免七情干擾,保持情緒穩定。練功完畢後,不要匆忙站起,應該先用兩手擦面,輕輕揉揉兩眼,然後再緩緩起立,活動活動四肢。但要注意的是在飢餓和飽食之後,都不宜練功;發熱、腹瀉、重感冒或身體過度疲勞時,均應暫停練功。
對初學者練習氣功的七條建議
文:張映雪
有很多人都不相信氣功的存在。他們會這么認為:氣功是什麼?氣功只是一種消磨時光的無聊玩意。如果有一個老年人,閑來無事,打打太極拳,再順便練練氣功,很正常。但如果有一個青年人喜歡氣功,在他們的眼裡,簡直就是異端。各種善意的勸告或是冷嘲熱諷就會像潮水一樣的向這個青年人傾倒過去。甚至他們還會這樣看待氣功,傳播氣功的人全是騙子,練氣功的人全是傻子,被人騙的傻子。
我們這一代可憐可悲的人們啊,不關心生命,不相信自己的潛能,只關心權力、金錢,只相信虛偽的愛。我們的可憐可悲的氣功界啊,做了那麼多讓人誤解自己的傻事,出了那麼多的騙子,以致於搞到今天地步,不是很正常的么?
對於這些不相信氣功存在的人,我實在沒有說很多的必要。因為馬克思主義原理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沒有經過實踐就對氣功指手劃腳的人,跟他們討論,簡直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任何一個企圖反駁氣功或是對氣功一竅不通但對氣功感興趣的人,都需要對氣功進行一些最基本的實踐,然後讓事實來說話。如果你按照我說的去實踐之後,還想再反駁氣功的話,那就證明氣功是一堆無用的垃圾。
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氣功有一些最為基本的原則需要遵守。有很多的氣功愛好者,或是認為這些原則太過簡單而不願意遵守或是不知道這些原則,從而練習氣功幾個月或是幾年都得不到任何進步最後不得不放棄氣功,實在是讓人遺憾。
這些原則包括:
一:在自己的意志最為清醒之時練習。對於一個初學者這一點很重要,很多練習者就是因為忽略了這一點而錯過了氣功。傳統的氣功界總是說:最佳的練習時間是子時(夜裡11點到凌晨一點)和午時(上午11點到下午一點)。試問,這個時候人的精力通常是處於低潮,練習氣功怎麼會有體會呢?你除了體會到昏昏沉沉和意志散亂之外,什麼也體會不到。
氣功的練習是意識的練習,是意識不段向前前進的一個過程。子時或是午時,你的意識通常處在一個散亂無序、昏昏沉沉的狀態,這個時間練習,你是在"逆水行舟",而不是"順水推舟"。對於初學者最適宜的事情就是"順水推舟",你在意志最清醒的時候練習,很容易的就讓自己向前前進一步。只要你跨出了一步,了解這其中的秘訣,下一步也就不難了,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你終會達到彼岸。最為愚蠢的事情就是你這一步怎麼也跨不出,在意志散亂之時練習就是在阻礙你跨出第一步。也許有人要問:氣功的練習是意識的練習,意識散亂我把它調整好不就行了么?但這只對訓練有素的人才適用,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最好在自己的意識清醒,精力集中的時候練習。最反對的是在自己的精力衰頹的時候練習,如果在精力衰頹的時間練習,你很快就厭倦了氣功。因為氣功佔用了你的時間而又什麼也沒有發生。
所以在早晨,你剛起床精力充沛,練習氣功很是適宜。
二:內外環境皆需要安靜。外環境是指自己物理上所處的環境。初學者練習氣功的時候,是很怕別人打擾的,不斷的打擾會使你心煩意亂,而心煩意亂正是練習氣功的大忌。你在練習氣功時,需要找一塊安靜的地方,最好是一間安靜的屋子,關掉你的手機拷機,順便告訴別人:"請不要來打擾。"同時,你要帶著平靜愉快的心情走進這間小屋子。平靜愉快的心情就是你的內在環境。如果你的心情憂傷或是憤怒或是興奮等等,你有著很強的情緒,這個時候,不適宜練習氣功。雖說氣功的練習會把你的情緒調整到平靜,你憂傷的話會讓你忘卻憂傷,你興奮會讓你平靜,你憤怒會讓你領會到憤怒其實是不必要的。同樣的道理,這只對那些訓練有素的人才適用,對於初學者來說,情緒化的時候不要練習氣功。
三:遵守自然而然的原則。氣功是一個過程,是意識不斷向前前進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需要人為的揠苗助長,只要你走在正確的路上,就會看到沿途的風景。只要你走在正確的路上,一切都會發生。你播下一粒種子,只要你用正確的方法澆水、施肥,種子自會長成花朵,不需要你費任何的心。請一定要記住:自然而然。只有自然,才能不出偏差,才能走在正確的路上。你走在意識前進的路上,一定有很多的風景,也就是氣功界說的"氣感"、"幻覺"等等,你不要太在意,要記住,你不是它。氣感不過是生理的一些反應,幻覺是意識的一些反應,這些都不過是一個過程。對於這些現象,要遵守被動,自然的原則,絕不要主動去追求。
四: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事實上,練習氣功的人有很多的目的,這些目的五花八門,其中許多的目的都帶有很強的功利性,你總是想從氣功中得到什麼,或是想得到健康或是想得到對人生的理解,這些要求都不過分。過分的是想從氣功中得到名和利以及一些不合理的東西。無論你的目的是否有功利性,一定要有耐心,欲速則不達。只問耕耘,莫問收獲。你練習氣功需要兩三個月才能體現出它的效果。很慢么?是很慢。在氣功中沒有什麼速成的玩意。只要你走在正確的路上,只要你播下了種子,種子遲早變成花朵,你著急什麼?有一定的功利心是合理的,它是你練習氣功的動力,但不要被你的功利心盲目的所驅使。有很多的氣功練習者,一旦有所收獲,馬上就會被更強的功利心所驅使,想得到更大的成就,失去了冷靜的頭腦和理智,於是問題就出現了。
五:每一次練習,都要讓自己有所體會。在氣功的練習中,"功力"這個說法很讓人懷疑。因為有很多人練習多年,自己仍然停留在原地。有些人短時間內就可以讓自己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因此每一次練習,都要讓自己有所進步。練習過後,要考慮一下,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有所進步。如果沒有進步,是什麼原因。《道德經》中雲: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邊界,引申為盡極之處,為萬物之所歸宿。)這句話的意思是:常泯滅自己的意志來認同於天地的奧妙、大道的意志,常使自己的意志來思索氣功的原理。你需要不斷的學習氣功的理論,思索氣功的原理,體會氣功的方法。
每一次練習,你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通常在半小時以上,最佳的時間在一小時左右。時間太短,你體會不到氣功的效果。時間太長,說不定你會厭倦氣功。初學者可能連半小時也達不到,你感覺到你好象靜坐了很長時間,但一睜開眼睛看看時間,才幾分鍾而已。不要緊,慢慢來,一開始你只需要練習十五分鍾到二十分鍾,慢慢的你很快就能練習半個小時了。
六:讓自己放鬆,保持正確的姿勢。對於初學者來說,體會氣功的最佳方法是放鬆自己的形體,從而進一步放鬆自己的意識。氣功有"三調"之說,即"調身"、"調息"和"調心"。調身作為氣功練習的一個重要的元素歷來備受重視。對於初學者,慢慢的讓自己放鬆就可以讓自己打開氣功的大門。放鬆是全身的放鬆,你的臉面、脖子、肩部、手臂、胸部、小腹、大腿、小腿都需要放鬆,尤其是你的額頭更是重點放鬆部位。一個愁眉不展的人是與氣功背道而弛的人。只有額頭放鬆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加年輕,才能為進一步的意識訓練打開大門。額頭的放鬆還有另一個效果,那就是防止一種叫做"著相"的偏差。
也許有人覺得放鬆太簡單了,而忽視它,你錯了。你覺得你已經夠放鬆了,但還是不夠。對於初學者來說,永遠都放鬆的不夠。只要你的氣功練習向前更進一步,你就發現你原來可以更加的放鬆。
氣功的練習肢勢有很多種,佛教就有幾十種之多,尤其佛教的密宗更多,多得有點讓人眼花繚亂,數不盛數之感。但所有的肢勢都強調一點,你一定要保持脊柱的正直。人越來越老化,脊柱就會越來越彎曲,能量的運行就會越來越不通暢。氣功的練習脊柱一定會有所反應,一定要挺直腰桿。在脊柱上,一個是後腰一個是背部這兩處最為重要。上了年紀的人總是腰酸背痛,你的脊柱已經開始老化了。你不斷的進行氣功的練習,等能量通過了腰部,腰部就變得年輕;等能量通過了背部,背部就變得年輕。要達到這樣的效果,訓練的時候你需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七:抑制與練習無關的意識,感覺自己的全身。氣功歸根結底是人的意識的練習。通過意識的練習,使人能夠控制他的意識。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集中他的意識。一切與練習無關的意識顯得有點多餘。氣功的意識集中在氣功體系中有一個術語叫做"意守",氣功練習有很多的意守的部位,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方法,有意守自己丹田的,有意守身外事物的,還有意守一個虛幻的景象的等等。但是在所有的意守中,你會發現你總是要感覺到自身。意守全身會創造一個平衡。你意守下丹田,你的意識太集中你身體的下面了,這有問題,能量越來越集中於你的下丹田,這不是一件好事,很危險,能量必須要疏導出去。你需要感覺你的身體來達到一個平衡,你意守下丹田的同時兼顧著全身。事實上,氣功中的很多經典都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這些經典使用了比如"內視"、"返照"等等的術語。說白了,就是感覺自己的全身。請注意:是感覺自己的身體內部,非為外部。
我可以保證,只要你用正確的方法練習三個月之後,你就會由衷的發出一聲感嘆:原來氣功是這樣的神奇又簡單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