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解剖脊柱區淺層結構操作過程

解剖脊柱區淺層結構操作過程

發布時間:2021-06-28 03:56:13

1、局部刨是什麼意思

局部解剖學(附盤)除緒論外,分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與會陰、脊柱區、上肢和下肢8章。本教材內容包括:①基本要求:介紹需重點學習和掌握的內容;②解剖與觀察: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地介紹局部操作的步驟和觀察的結構;③基本內容:在完成解剖操作之後,全面系統地介紹局部的層次關系,器官和結構的位置、毗鄰、動脈供應、靜脈和淋巴迴流以及神經支配;④病例與問題:結合所學內容介紹數個相關的病例,並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供學生思考。
局部解剖學(附盤)配有精美插圖250餘幅,圖注均採用中、英文雙語標注,專業名詞後標注英文名詞,為學生學習專業外語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局部解剖學(附盤)配有學生用光碟1張,內容為全身各部位實地解剖操作的課件,從切口開始逐層顯示各器官結構及解剖操作程序,可供學生預習、復習和教師課堂示教使用。
局部解剖學(附盤)供臨床、基礎、預防、護理、口腔、檢驗、葯學等專業用。

2、局解的實驗課考試都讓找什麼結構?

緒 論
一、 了解局部解剖學的定義和學習目的。
二、 了解解剖器械的准備和使用。
三、 掌握各種結構的解剖要領。
四、 掌握解剖操作的具體要求。
五、 了解局部解剖學的學習方法。
第一章 頭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頭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頭部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面 部
一、面部的淺層結構
(一)了解面部的皮膚、淺筋膜和肌肉配布特點。
(二)了解面部血管和神經的行程、分布及特點。
(三)掌握三叉神經末支的出顱腔位置及分布。
二、面側區
(一)掌握腮腺的形態、分部、腮腺鞘及穿過腮腺的結構,了解腮腺管的體表投影。
(二)了解面神經的分段、分支及其分布。
(三)了解面側深區的位置、境界及面部間隙之間的交通。
第三節 顱 部
一、顱頂
(一)了解額頂枕區的境界、層次,掌握頭皮的概念、腱膜下間隙、顱骨外膜的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二)了解顳區的境界和層次。
二、顱底內面
(一) 了解顱底各窩境界、特點及臨床意義。
(二) 掌握海綿竇的位置、構成、穿行結構及交通。
第二章 頸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頸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頸部的表面解剖及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
第二節 頸部層次結構
一、了解頸部淺層結構中的淺靜脈和皮神經。
二、了解頸部筋膜的層次、附著和筋膜間隙及其交通。
第三節 頸前區
一、舌骨上區
了解頦下三角和下頜下三角的構成及內容。
二、舌骨下區
(一)了解頸動脈三角的境界、內容、毗鄰關系。
(二)掌握甲狀腺前面的層次結構及甲狀腺的位置、被膜、毗鄰、血管和神經。
(三)掌握氣管頸部前面的層次結構及毗鄰關系。
第四節 胸鎖乳突肌區及頸根部
一、胸鎖乳突肌區
(一) 了解胸鎖乳突肌區的范圍、內容及毗鄰。
(二) 了解頸根部的范圍、內容及毗鄰。
第五節 頸外側區
了解枕三角和肩胛舌骨肌鎖骨三角的境界、內容及毗鄰。
第六節 頸部淋巴
一、了解頸上部和頸前區的淋巴結位置和收集范圍。
二、了解頸外側區的淋巴結位置、收集范圍及其臨床意義。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胸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胸部的體表標志和標志線。
第二節 胸 壁
一、了解胸壁的淺層結構,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淋巴迴流及其臨床意義。
二、了解胸壁深筋膜及肌層的分布,掌握肋間隙內的走行結構及排列。
三、了解胸廓內動脈的行程及胸內筋膜的分布。
第三節 膈
一、了解膈的位置、分部,掌握膈裂孔的位置及穿行結構。
二、了解膈的血管、淋巴和神經。
第四節 胸膜和胸膜腔
一、掌握胸膜的分部、胸膜腔和胸膜隱窩的構成、胸膜頂和肋膈隱窩的位置和臨床意義。
二、掌握壁胸膜返折線的體表投影。了解胸膜的血管、淋巴和神經。
第五節 肺
一、 掌握肺的位置和體表投影。
二、 掌握肺門的走行結構、肺根的構成及各結構的毗鄰關系。
三、 了解支氣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節 縱 隔
一、了解縱隔的位置、境界與分區。
二、上縱隔
(一)了解胸腺位置、毗鄰和上腔靜脈及其屬支。
(二)了解主動脈弓的位置、毗鄰及其三大分支,掌握動脈韌帶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三)了解迷走神經、膈神經、氣管、食管和胸導管的排列關系。
三、下縱隔
(一)掌握心包腔的構成和心包斜竇、橫竇、前下竇的位置與臨床意義。
(二)掌握心的體表投影及其臨床意義。
(三)掌握心、食管、胸主動脈、胸導管等器官的毗鄰關系及其臨床意義。
(四)了解奇靜脈、半奇靜脈的行程以及與食管靜脈的關系。
(五)了解縱隔間隙和縱隔內淋巴結的位置。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腹部的境界與分區,掌握腹部的表面解剖。
二、了解腹膜腔與腹腔臟器的關系。
第二節 腹前外側壁
一、掌握腹前外側壁的皮膚及淺筋膜的特點,了解淺靜脈的流注和皮神經的分布。
二、了解肌層各肌配布特點、血管和神經的分布,了解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的分布及形成物,掌握腹直肌和腹直肌鞘的位置、形態。
三、了解腹股溝區的境界與層次,掌握腹股溝管的位置、構成及其內容。
四、了解腹股溝區的薄弱處與疝形成的關系。掌握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及腹壁下動脈的行程和分布。
第三節 結腸上區
一、掌握胃的位置與毗鄰、韌帶與網膜、淋巴迴流、血管與神經的分布。
二、掌握十二指腸的分部、毗鄰及其與腹膜的關系、十二指腸乳頭和十二指腸懸肌的位置。
三、掌握肝的位置、毗鄰及體表投影。了解肝的韌帶與膈下間隙的位置,肝門與肝蒂的位置及內部的結構關系。了解肝的分葉和分段。
四、掌握肝外膽道的組成、胰的位置、分部和毗鄰,了解其血管分布和淋巴迴流。
五、掌握脾的位置,了解脾的毗鄰、韌帶及血管。
六、掌握肝門靜脈的組成類型、位置、毗鄰、屬支與迴流范圍。
第四節 結腸下區
一、了解空、回腸的形態結構及區別。
二、了解盲腸的位置、形態,掌握闌尾的位置、形態、根部的體表投影及闌尾動、靜脈的走行。
三、掌握結腸的分部、位置和血管,了解各部的毗鄰及其淋巴迴流。
第五節 腹膜後間隙
一、了解腹膜後間隙的范圍及內容。
二、掌握腎的位置和毗鄰,掌握腎門、腎蒂和腎竇的位置、結構及排列,掌握腎被膜的層次。了解腎的血管與腎段,腎的淋巴迴流與神經支配。
三、了解輸尿管的位置和毗鄰。
四、了解腎上腺的形態、位置及血管。
五、了解腹主動脈的位置、分支及分布。
六、 了解下腔靜脈的位置、屬支、睾丸靜脈(卵巢靜脈)的行程和注入部位。
七、了解腰交感乾的位置。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節 概 述
一、 了解上肢的境界與分區。
二、 掌握上肢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肩 部
一、掌握腋窩的構成、內容,腋鞘及其交通。
二、了解三角肌區及肩胛區的血管、神經分布,掌握肌腱袖的構成及其意義。
第三節 臂 部
一、了解臂前區淺層結構的皮神經分布和淺靜脈的行程、注入,了解肱動脈的行程及分支,了解正中、尺、肌皮神經的行程。
二、了解臂後區四條皮神經的分布,掌握肱骨肌管的構成及內容,橈血管神經束的組成及內容。
第四節 肘 部
一、掌握肘前區淺靜脈的吻合類型及臨床應用,掌握肘窩的境界及內容。
二、了解肘後三角和肘外側三角的構成及臨床意義。
三、了解肘關節動脈網的構成。
第五節 前臂部
一、了解前臂前骨筋膜鞘的構成和肌肉配布。掌握尺、橈血管、神經及正中神經的行程與分布。了解旋前圓肌的起止意義。
二、了解前臂後骨筋膜鞘的構成及肌肉配布,骨間後血管、神經的行程和分布。
第六節 手 部
一、掌握腕管的構成及其內容物的排列關系。
二、了解手掌皮膚、皮下組織的特點和手掌筋膜。
三、了解掌腱膜的構成及手掌筋膜鞘的構成,了解手掌的結構層次。
四、了解掌中間隙、魚際間隙的位置和交通。
五、掌握手背的淺靜脈和皮神經的分布。了解肌腱的排列及結構特點和筋膜間隙的交通。
六、了解手指皮膚、淺筋膜、神經和血管,了解腱纖維鞘和腱滑膜鞘。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下肢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下肢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臀 部
一、了解臀部皮膚、淺筋膜和皮神經及其分布范圍。
二、了解臀部深筋膜及臀肌,掌握梨狀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結構。
三、了解坐骨小孔及其穿行結構,了解髖周圍動脈網的形成。
第三節 股 部
一、掌握大隱靜脈及其屬支。了解腹股溝淺淋巴結、闊筋膜、髂脛束及隱靜脈裂孔。
二、了解骨筋膜鞘、肌腔隙與血管腔隙。
三、掌握股三角的境界、內容和股管與股鞘,了解收肌管及閉孔血管。
四、掌握坐骨神經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第四節 膝 部
一、了解膝前區的淺、深層結構。
二、了解膝後區的淺層結構,掌握腘窩的境界及內容。
三、了解膝關節動脈網的形成。
第五節 小腿部
一、了解小腿前外側區淺層結構,前骨筋膜鞘內脛前血管和腓淺、深神經的起止、行程及分布。
二、了解小腿後區淺層結構,掌握小隱靜脈的起止、行程和注入。
三、掌握脛後血管、脛神經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
第六節 踝與足部
一、了解踝前區與足背皮膚、淺筋膜的特點,淺靜脈及皮神經的分布,足背動脈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與腓深神經的關系。
二、掌握踝管的構成及內容物的排列,了解腓骨上、下支持帶,踝關節內、外側韌帶的位置及作用。
三、了解足底腱膜及筋膜鞘,了解足底的血管及神經。
四、了解足內、外側弓及橫弓的構成及作用。

3、生物解刨

一、人體解剖學的定義和地位

人體解剖學(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屬於生物科學的形態學范疇,是醫學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

變異:超出正常變動范圍;

異常:超出變異范圍(胚胎發生時的改變,機能的改變。),有的稱畸形。

編輯本段

二、人體解剖學的分科

廣義的解剖學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細胞學和胚胎學。

解剖學又可分為: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

系統解剖學:按機能劃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態、位置和構造(六個系統:運動系統、內臟學、脈管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

研究對象:器官(形態不一,位置不同,構造相近);

重點觀察:位置、形態和構造。

器官的位置:大體定位、對比關系(起點、止點)、周圍毗鄰。

器官的形態:大體形態、局部劃分、表面結構。    人體解剖器官的構造:實質性器官,切面描述;管性器官,分層描述。

骨:主要觀察形態。(長骨分一體和端及其表面結構,扁骨分面、緣、角及表面結構,短骨分面及其表面結構,不規則骨分體突及其表面結構。)

關節:主要觀察組成及運動方式。

肌肉:主要觀察分布位置及功能。

內臟器官:主要觀察形態,

血管:主要觀察起止及分支。

周圍神經:主要觀察分支分布。

中樞神經:主要觀察表面結構及內部結構。

局部解剖學:按部分劃分,研究人體各局部內各器官間的毗鄰關系(八個局部:下肢、上肢、脊柱區、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

組織學:藉助顯微鏡,研究人體器官、組織的微細構造。

胚胎學:研究人體胚胎發生、發展規律。

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主要通過肉眼觀察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又稱巨視解剖學。

組織學和胚胎學主要通過顯微鏡觀察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又稱微視解剖學。

由於研究角度、方法和目的不同,人體解剖學又分為:外科學解剖學、表面解剖學、X-線解剖學、斷面解剖學、運動解剖學、年齡解剖學、藝術解剖學等。

4、人體解剖學學什麼

從課件上COPY下來的.- -|你看看..

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第一章 頭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2.1 體表標志
2.2 體表投影
第二節 面 部
1、面部淺層結構
1.1 面部皮膚及淺筋膜
1.2 面肌、面部血管及神經: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點,面神經的分布,三叉神經末支出顱部位及分布
2、面側區
2.1 腮腺咬肌區:腮腺咬肌筋膜,腮腺的位置和形態及穿經腮腺的結構,腮腺管。
2.2 面側深區:上頜動脈和下頜神經的分布。
3、面部的間隙
第三節 顱 部
1、顱頂
1.1 額頂枕區:境界及層次
1.2 顳區:境界及層次
2、顱底內面:12對腦神經出顱部位,海綿竇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第二章 頸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第二節 頸部層次結構
1、淺層結構: 頸闊肌、淺靜脈及皮神經的分布
2、頸筋膜的層次、附著及筋膜間隙交通關系
第三節 頸前區
1、 舌骨上區
1.1 頦下三角
1.2 下頜下三角:下頜下腺及其毗鄰的血管、神經
2、舌骨下區
2.1 頸動脈三角:境界及內容
2.2 肌三角:甲狀腺的位置、被膜、毗鄰、固定裝置,甲狀腺的血管及喉的神經。甲狀旁腺。氣管及食管頸部的毗鄰。
第四節 胸鎖乳突肌區及頸根部
1、胸鎖乳突肌區
1.1 境界
1.2 內容及毗鄰
2、頸根部
2.1 境界
2.2 內容及毗鄰
第五節 頸外側區
1、枕三角
1.1 副神經的走行和分布
1.2 頸叢和臂叢的分支
2、 肩胛舌骨肌鎖骨上三角
第六節 頸部淋巴
頸部淋巴結群的名稱、位置流注關系及臨床意義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第二節 胸 壁
1、淺層結構
1.1 皮膚、淺筋膜、淺血管及皮神經
1.2 乳房位置、形態結構及淋巴迴流
2、深層結構
2.1 深筋膜及胸廓外肌層
2.2 肋間隙的構成
2.3 胸廓內動脈的行程及其臨床意義,肋間血管、神經的排列位置及關系
第三節 膈
膈的毗鄰關系,主動脈裂孔、食管裂孔、腔靜脈裂孔的位置
第四節 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及其血管和神經,胸膜腔及胸膜竇,胸膜的體表投影
第五節 肺
1、位置和體表投影,肺門和肺根
2、肺葉和肺段
3、肺的血管和神經
第六節 縱隔
1、概述
1.1 縱隔的境界、位置與分區
1.2 縱隔側面觀
2、上縱隔
2.1 上腔靜脈及其屬支,主動脈弓及其分支。動脈韌帶和動脈導管三角。
2.2 氣管胸部和支氣管
3、下縱隔
3.1 心包的組成,心包竇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3.2 心的位置和毗鄰,心的血管和神經。
3.3 食管的血管、神經及毗鄰,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的行程及其與食管靜脈的關系。胸導管和胸交感乾的行程及毗鄰。
3.4 縱隔間隙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3、腹膜腔與腹腔臟器
第二節 腹前外側壁
1、 淺層結構
1.1 皮膚
1.2 淺筋膜:層次,淺血管及皮神經
2、深層結構:腹直肌及腹直肌鞘,三層扁肌及腱膜,腹壁深層血管及神經,腹股溝管的構成,腹股溝三角。
第三節 結腸上區
1、 胃
1.1 胃的毗鄰和韌帶
1.2 胃的血管和神經。
1.3 胃的淋巴
2、 十二指腸
2.1 十二指腸的分部和毗鄰
2.2 十二指腸的血管和神經
2.3 十二指腸懸韌帶。
3、 肝
3.1 肝的體表投影,肝蒂
3.2 肝的分葉與分段,肝的韌帶。
3.3 肝的淋巴
4、 肝外膽道
4.1 肝外膽道的構成
4.2 膽囊三角、膽囊底的體表投影
4.3 膽總管的分段
5、胰
5.1 胰的位置及毗鄰
5.2 胰的血管及神經
5.3 胰管與副胰管
6、脾
6.1 脾的位置、毗鄰及體表投影
6.2 脾的血管和韌帶
7、肝門靜脈
第四節 結腸下區
1、 空腸及回腸
1.1 空、回腸位置、形態結構及腸系膜
1.2 空、回腸血管及神經
2、盲腸和闌尾:回盲部、闌尾根部體表投影、闌尾常見位置
2、 結腸
2.1 結腸分部、位置、毗鄰及血液供應
2.2 結腸淋巴
第五節 腹膜後隙
1、 概述
2、 腎
2.1 腎的毗鄰、腎蒂、腎被膜
2.2 腎的位置、腎門、腎竇
3、 輸尿管
4、 腎上腺
5、 腹主動脈
6、 下腔靜脈
7、 腰交感干
第五章 盆部與會陰
第一節 概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盆部
1、 骨盆整體觀
2、 盆壁肌
3、 盆底肌與盆膈
4、 盆筋膜
5、 盆筋膜間隙
6、 盆部的血管和神經,盆部的淋巴
7、 盆腔臟器與腹膜
7.1 盆腔臟器的位置安排
7.2 盆腔腹膜的配布
7.3 直腸毗鄰、血管及淋巴
7.4 膀胱、前列腺及精囊
7.5 子宮的毗鄰及血管,子宮韌帶及子宮附件
第三節 會陰
1、肛區:肛管及坐骨直腸窩
2、男性尿生殖區
3、女性尿生殖區
第六章 脊柱
第一節 概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層次結構
1、 淺層結構
2、 深筋膜
3、 肌層
4、 血管和神經
5、 椎管及內容物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肩 部
1、 腋區
1.1 腋窩的構成:頂、底、前、後壁層次,三邊孔、四邊孔的構成及穿行內容。
1.2 腋窩的內容:腋動脈的分段、分布及毗鄰,腋靜脈及臂叢,腋鞘和腋窩蜂窩組織,腋淋巴結。
2、 三角肌區及肩胛區
3、 肩胛動脈網
第三節 臂 部
1、 臂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和神經。
2、 臂後區
2.1 淺層結構
2.2 深層結構: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神經束。
第四節 肘 部
1、 肘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肱二頭肌腱膜,肘窩的境界和內容。
2、 肘後區
3、 肘關節動脈網
第五節 前臂部
1、 前臂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深筋膜,前臂肌前群,血管神經束
2、 前臂後區
2.1 淺層結構
2.2 深層結構:深筋膜,前臂肌後群,骨間後血管神經束。
第六節 手 部
1、 手掌
2、 手背
3、 手指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臀 部
1、 境界
2、 淺層結構
3、 深層結構
3.1 深筋膜
3、2 臀肌
3.3 梨狀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結構
第三節 股 部
1、 股前內側區
1.1 淺層結構:淺動脈及大隱靜脈,淺淋巴結及皮神經。
1.2 深層結構:髂脛束及隱靜脈裂孔,肌腔隙與血管腔隙,股三角的境界與內容,收肌管,股內側區的血管和神經。
2、 股後區
1、 淺層結構
2、 深層結構
2.1 後骨筋膜鞘
2.2 坐骨神經
第四節 膝 部
1、 膝前區
2、 膝後區:腘窩的境界和內容
3、 膝關節動脈網
第五節 小腿部
1、 小腿前外側區
1.1 淺層結構:淺靜脈與皮神經
1.2 深層結構:脛前血管神經素數束,腓淺神經。
2、 小腿後區
2.1 淺層結構:小隱靜脈和腓腸神經
2.2 深層結構:脛後血管神經束
第六節 踝與足部
三、學時分配
章 序 講 授 內 容 理 論 學 時 實驗、實習、
討論學時
第 一 次 頭部 (一) 1 3
第 二 次 頭部 (二) 1 3
第 三 次 頸部 (一) 1 3
第 四 次 頸部 (二) 1 3
第 五 次 胸 壁 1 3
第 六 次 腋 窩 1 3
第 七 次 上 肢 1 3
第 八 次 胸 腔 1 3
第 九 次 腹前外側壁 1 3
第 十 次 結 腸 上區 1 3
第 十 一 次 結 腸 下區 1 3
第 十 二 次 腹膜後隙及脊柱 1 3
第 十 三 次 盆部與會陰脊柱 1 3
第 十 四 次 下肢 (一) 1 3
第 十 五 次 下肢 (二) 1 3

5、求下面這一套解剖學試題的標准答案

一、選擇題
1.C 2.C 3.D 4.B 5.A 6.B 7.A 8.B 9.C 10.A 11.A 12.A 13.C 14.C 15.D
三、名詞解釋
1.內環境: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體液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存在於細胞內的部分,叫做細胞內液;存在於細胞外的部分,叫做細胞外液。細胞外液主要包括組織液(組織間隙液的簡稱)、血漿(血液的液體部分)和淋巴等。人體內的細胞外液,構成了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這個液體環境叫做人體的內環境。
2.生物膜:鑲嵌有蛋白質和糖類(統稱糖蛋白)的磷脂雙分子層,起著劃分和分隔細胞和細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與許多能量轉化和細胞內通訊有關的重要部位,同時,生物膜上還有大量的酶結合位點。細胞、細胞器和其環境接界的所有膜結構的總稱。
3.條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後天形成,有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兩種形式。非條件反射是條件反射形成的基礎。
4.動脈:動脈是由心室發出的血管。動脈在行徑中不斷分支,愈分愈細,小動脈最後移行為毛細血管。動脈管壁較厚,平滑肌較發達,彈力纖維較多,管腔斷面呈圓形,具有舒縮性和一定的彈性,可隨心臟的收縮、血壓的高低而明顯的搏動。動脈管壁的功能是,心室射血時,管壁擴張;心室舒張時,管壁回縮,促使血液繼續向前流動。中小動脈,在神經支配下收縮舒張,以改變管腔的大小,從而影響局部血流量和血液阻力,維持和調節血壓。
5.骶角:骶管裂孔兩側有向下突起的結構,稱為骶角。
四、簡答題
1.簡述生理功能的調節方式及其特點。
1、神經調節 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反射的結構基礎為反射弧,包括五個基本環節: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器官,效應器是產生反應的器官;中樞在腦和脊髓中,傳入和傳出神經是將中樞與感受器和效應器聯系起來的通路。例如當血液中氧分壓下降時,頸動脈等化學感受器發生興奮,通過傳入神經將信息傳至呼吸中樞導致中樞興奮,再通過傳出神經使呼吸肌運動加強,吸入更多的氧使血液中氧分壓回升,維持內環境的穩態。反射調節是機體重要的調節機制,神經系統功能不健全時,調節將發生混亂。
2、體液調節 體液調節是指某些化學物質(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過細胞外液(如血漿、組織液、淋巴等)的傳送對人和動物體的生理活動所進行的調節。
許多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各種激素,就是借體液循環的通路對機體的功能進行調節的。例如,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能調節組織、細胞的糖與脂肪的新陳代謝,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內環境血糖濃度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穩定,主要依靠這種體液調節。
二者的區別主要是體液調節較慢 但是范圍廣,時間長;神經調節快可是范圍小,時間段 由此可看出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2.簡述呼吸道的構成和作用。
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由 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組成,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
1.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2.呼吸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的作用
1.進行氣體交換

溫暖:
1.鼻腔表面的黏膜中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使氣體變得溫暖。
濕潤:
1.鼻腔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使氣體變得濕潤。
2.氣管處的腺細胞分泌黏液,使氣管內濕潤。
清潔:
1.鼻腔前部生有鼻毛,可防止灰塵細菌進入。
2.鼻腔內的黏膜中分泌的黏液可黏住空氣中的細菌和灰塵。
3.氣管中的纖毛向咽喉方向擺動,把外來的塵粒、細菌等和黏液混合產生痰排出體外。
4.氣管處的腺細胞中分泌出的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細菌和病毒的物質。
3.簡述骨的構造有哪些?
骨由骨質、骨膜、骨髓和神經、血管等構成。
骨質是骨的主要成分,分為骨密質,骨松質。
骨膜是緊貼於骨表面的一層結締組織膜,富有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對骨具有營養,生長和修復作用。
骨髓填充於骨髓腔和骨松質間隙內。紅骨髓有造血功能。
4.與延髓相連的腦神經有哪些?
腦神經亦稱「顱神經」。從腦發出左右成對的神經。腦神經共12對,與腦相連,主要分布於頭面部,其中第10對迷走神經還分布到胸、腹腔臟器。在12對腦神經中,第Ⅰ,Ⅱ,Ⅷ對腦神經是感覺神經;第Ⅲ,Ⅳ,Ⅵ,Ⅺ,Ⅻ對腦神經是運動神經;第Ⅴ,Ⅶ,Ⅸ,Ⅹ對腦神經是混合神經。從腦發出左右成對的神經,依次為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位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12對腦神經連接著腦的不同部位,並由顱底的孔裂出入顱腔。這些神經主要分布於頭面部,其中迷走神經還分布到胸腹腔內臟器官。各腦神經所含的纖維成分不同。按所含主要纖維的成分和功能的不同,可把腦神經分為三類:一類是感覺神經,包括嗅、視和位聽神經;另一類是運動神經,包括動眼、滑車、展、副和舌下神經;第3類是混合神經,包括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經。近年來的研究證明,在一些感覺性神經內,含有傳出纖維。許多運動性神經內,含有傳入纖維。腦神經的運動纖維,由腦干內運動神經核發出的軸突構成;感覺纖維是由腦神經節內的感覺神經元的周圍突構成,其中樞突與腦干內的感覺神經元形成突觸。1894年以來,先後在除圓口類及鳥類以外的脊椎動物中發現第「0」對腦神經(端神經)。在人類由1-7條神經纖維束組成神經叢,自此發出神經纖維,經篩板的網孔進入鼻腔,主要分布於嗅區上皮的血管和腺體。腦神經的運動纖維,是由腦干內的腦神經運動核發出的軸突構成;感覺纖維是由腦神經節內的感覺神經元的周圍支構成,其中央支與腦干內的腦神經感覺核相連。凡是具有感覺纖維成分的腦神經,都有與脊神經相類似的神經節。腦神經節的位置就在相應的腦神經所穿過的顱底骨的孔、裂附近。節的大小、形態和名稱各不相同。第十對腦神經(迷走神經)由延髓發出!
五、論述題
1.長期卧床的患者突然站起直立行走,為什麼會覺得頭暈目眩?
考慮一、體位性血壓低,如果長時間坐著突然站起時,頭暈是正常的,並不是什麼不祥的預兆,每個人都會有頭暈、心跳加快、胸悶的時候,那隻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體位性低血壓分為突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突發性多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直立性小動脈收縮功能失調所致。主要表現是直立時血壓偏低,還可伴有站立不穩,視力模糊,頭暈目眩,軟弱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嚴重時會發生暈厥。繼發性多見於脊髓疾病,急性傳染病或嚴重感染(如大葉性肺炎),內分泌紊亂,慢性營養不良或使用降壓葯、鎮靜葯之後。
為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發生,在站立時動作應緩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備動作,即做些輕微的四肢活動,也有助於促進靜脈血向心臟迴流,升高血壓,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發生。
二、如果很嚴重的話才說明低血糖,一般人都會這樣,蹲著時,下肢呈屈曲狀態。這時下肢的血管受到擠壓,血液不容易往下肢流動,下肢就會處於輕微缺血狀態,時間長了還會感覺麻木。當久蹲後突然站起時,下肢血管一下子恢復暢通,就像猛然打開了閘門,血液會大量地往下肢涌去。
2.試述耳的基本結構,以及各部分所處的位置,及其相應的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是傳輸聲音的通道。但沒有感覺聲音的功能,人的外耳只能引導聲音並給予一定程度的增強。配戴助聽器時還可以起支持和懸掛的作用。結構:耳輪、耳垂、耳甲腔、耳屏、外耳道。 耳道呈「S」型的通道,外1/3含有耵聹腺體和耳毛的皮膚和軟骨組成,其餘部分為骨性的又具有一層緊貼外耳道的皮膚與鼓膜密切相連。長約2-2.5厘米。外耳會引起大約在1500HZ--7000HZ的范圍的聲音增強或擴大,可增強10-15分貝。這是由於共振造成的。聽道共振頻率大約為2500HZ 。耳廓的共振頻率接近5000HZ 。
中耳:鼓膜、聽小骨、鼓室、咽鼓管。鼓膜:朝內耳方向呈錐狀,色灰白半透明,是區分外耳及中耳的重要標志。分三層:外層為皮膚層,朝內耳方向呈錐狀,中層由淺層的放射狀和深層的環狀纖維組成。內層由覆蓋室腔的粘膜構成,因此鼓膜能夠承受諸如水壓、空壓及抗感染。聽骨:錘骨、砧骨、鐙骨統稱聽骨鏈。中耳肌:鼓膜張肌和鐙骨肌。是人體最小的肌肉。鼓膜張肌與錘骨炳連接,錘骨肌與鼓室壁連接。兩條肌肉的另一端都附著在中耳腔的粘膜上。這些小肌肉的功能是a.中耳肌是聽骨鏈懸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使聽骨鏈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有利於聲音的傳輸。b.中耳肌還能起保護作用,中耳肌收縮使通過聽骨鏈的聲壓傳遞減低,使得人們能減少暴露於大響度聲音中。咽鼓管:是中耳通氣引流的唯一途徑,也是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徑。通過咽鼓管在鼻腔的開口。空氣可從外界進入中耳腔。咳嗽或吞咽時它是開放的。可以調節鼓室內壓和外界大氣壓的平衡。兒童咽鼓管相對較短且兩端的開口幾乎一樣高是細菌容易通過鼻咽部進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中耳的作用:1.是一個換能器,將來自鼓膜的聲能轉換成機械能,送到卵圓窗。 2.是一種升壓器,由於鼓膜(60平方毫米)與卵圓窗(3平方毫米)面積大小的差異,有助於增加外耳道空氣壓力,再利用聽骨鏈的杠桿原理使這種壓力大約提升約30分貝 的增益並驅動密度較大的內耳液體。
內耳:是耳朵最復雜的部分,它位於中耳的後方,是由岩石般的骨頭構成的空腔,空腔內裝滿液體,岩石般的骨頭起保護作用。由於內耳將振動的聲波轉變為神經脈沖,因而非常重要。從解剖學觀點來看,內耳由三部分組成:前庭、半規管及耳蝸。在它的外壁有兩個窗:卵圓窗和圓窗。 半規管維持人體的平衡,並涉及聲音的理解,伴隨著聽力問題而出現的平衡、眩暈、嘔吐等都與之有關。

6、關於醫學解剖學的一些簡單試題

第一題 單項選擇題
3、B

4、B
解答:脊神經的後支為混合性,經相鄰椎骨橫突之間或骶後孔向後走行,一般脊神經後支繞上關節突外側向後行至相鄰橫突之間再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

第二題 多項選擇題
2、ACDE
解答:被覆於斜方肌和背闊肌表面的深筋膜較薄弱,但在豎脊肌周圍的筋膜特別發達,稱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包裹在豎脊肌和腰方肌的周圍,在腰部筋膜明顯增厚,可分為淺、中和深層。淺層向內附於棘上韌帶,中層和淺層在豎脊肌外側會合,構成豎脊肌鞘。三層筋膜在腰方肌外側緣會合而成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點。

第三題 判斷題
1、錯誤
解答:第七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長,末端不分叉,活體易於觸及,常作為計數椎骨序數的標志。

5、正確

與解剖脊柱區淺層結構操作過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