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龍江中德骨科醫院的專家團隊
黑龍江中德骨科醫院管理團隊,借鑒國內外醫療管理界尤其是德國醫療集團的管理經驗的同時,聘請資深議員管理專家、著名醫院管理人才和知名骨科主任組成。
實行行政院長主要負責醫院經營,醫療院長主要負責醫院的醫療、技術、學術、研究、交流以及醫療安全的管理模式,二者兼取其長,互相促進,鑄造高效簡介的管理理念,為醫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將聘請黑龍江、北京、台灣、和德國等地的海內外頂級骨科專家,組成專家團。
根據脊柱中心、關節中心、手足外科中心和創傷中心等不同學科中心,聘請各學科內最知名專家擔任學科帶頭人。每一學科,由學科帶頭人負責學科團隊建設,著力培養青年醫師等,養成專家帶領培養副高職以上醫師,副高職以上醫師帶領醫師的良好風尚,逐步形成合理的老、中、青骨科人才梯隊培養模式,全力打造國內知名骨科醫療團隊。
憑借專家團隊優勢,在診斷與治療上,通過專家特診、知名專家會診、網上會診和知名專家手術等靈活方式,使骨科疾病患者,不論普通病情還是疑難雜症,都能第一時間精準診斷與治療。
王毅關節科主任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鏡學組委員原哈醫大醫院關節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會員
黑龍江中德骨科醫院關節科主任、教授
黑龍江省醫學會骨關節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骨與關節損傷雜志》、《中國骨質疏鬆雜志》編委
對骨關節外科、人工關節外科、關節鏡外科,頸腰椎外傷、蛻變、結核、腫瘤、四肢骨折及股骨頸骨折等疾病的診治具有豐富臨床經驗。
關利 麻醉科主任 副主任醫師 副教授畢業於黑龍江中醫葯大學,從事麻醉工作30餘年,能熟練掌握各類麻醉與適應症的選擇,對各種麻醉方法的應用及術中術後特殊情況的處理有豐富的經驗,尤其對危重患者的復甦、搶救獨有建樹。國家及省內醫學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金雷 主任醫師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專業,從事影像診斷工作30餘年,擅長骨骼創傷、骨壞死、結締組織病及其它骨骼疑難疾病的診斷(X光、CT)。
在國內及省內影像學雜志及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一項。
鄧可平 中醫科主任 主任醫師
畢業於黑龍江中醫葯大學,省級腎病學科帶頭人。從事臨床工作3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腎系疾病(急、慢性腎炎,早期尿毒症,血尿,蛋白尿等),中風後遺症治療有較深造詣。對膽、腎結石病,脾胃病等常見病、多發病均有滿意療效。
撰寫醫學論文《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35例》《茵陳蒿湯加味治療黃疸型肝炎的體會》等二十餘篇,分別在國家及省級刊物上發表,合編《生理學備考》一書。
郁菲 影像科主任 主任醫師
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專業,在三甲醫院從事醫學影像工作30餘年,對X光、CT、磁共振的臨床醫學影像學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尤其對肺部惡性腫瘤及人體八大系統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有獨到之處。
曾在國家、省級醫學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參與編寫《X線診斷綱要》一書。
錢子英 心電室主任 副主任醫師
畢業於哈爾濱職工醫學院,從事臨床工作30餘年,對電生理基礎知識有深入地了解,特別對疑難心電圖識別有豐富的經驗。
《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老年性偏癱100例》在全國學術會議上發表。《心率變異對冠心病與植物神經紊亂鑒別診斷的初步探討》獲哈爾濱科技成果獎。
2、脊柱相關病的疾病概述
《靈樞·本臟篇》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特別是華佗夾脊理論的創立,就明確指出五臟六腑的病變為通過經絡傳輸於脊柱兩側的腧穴上,並在這些特異穴位上進行針刺、指壓、按揉,就能對五臟六腑進行診斷和治療。經絡學說中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均循行於脊背兩側部位。歷代醫學家認為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足太陽膀胱經中五臟六腑均有腧穴走行於背部,《真氣運行論》,記載有莊周說:「緣督以為治,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這里所說的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而陰陽互根,相為表裡,陽生陰才能長。故全身十二經脈,都是緣督脈而發源的,所以說督脈是十二經的根本。因而背部的督脈線可作為治療疾病的中樞治療線。
《難經正義》曰:「五臟之俞皆在背,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第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又有膈俞者,在七椎下,皆夾脊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總屬足太陽經也。」又注曰:「胃俞在十二椎間,大腸俞在十六椎間,小腸俞在十八椎之間,膽俞在十椎之間,膀胱俞在十九椎之間,三焦俞在十三椎之間。又有心包俞在四椎之間,亦俱夾脊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總屬足太陽經也。」因此祖國醫學中許多治療內臟疾病的療法都常規的在背部進行。其實這就是最早脊柱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西方醫學關於脊柱相關疾病的學說,是在一百多年前(1885年),美國醫生D.D.Palmder首先提出了「脊柱與疾病相關理論」。1983年美國Porker手治法研究會在廣州學術交流時,曾報道說脊柱錯位後引起神經根、交感神經、椎動脈或脊髓損害出現相應的內臟症狀。Rurhjackson在《頸椎綜合征》一書中亦有頸椎病引起頸部、眼、耳、喉、胸部及心臟等器官症狀的報道。1895年,美國有一個名叫Harvey的民間醫生,他沿用一種源自2500年前希伯克拉底時代的自然療法,為一位因外傷引起聽力喪失17年的打更人檢查,發現患者第四頸椎棘突向後移位。他認為若將後突棘突復位可能會對患者有所幫助,經打更人同意後便採用手法復位,將後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先生的聽力奇跡般的恢復了。至此便拉開了一個新專業的序幕,即脊椎矯正學。隨著脊柱矯正醫師在臨床上的不斷觀察及治療,發現許多似乎與脊柱無關的內臟疾病通過脊柱矯正也得到了改善或治癒,脊柱相關疾病學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前蘇聯謝爾巴克及其學派對節段反射理療法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頸交感神經區域電療有調節大腦及器官營養的功能。據有關資料證明,目前世界醫學界在通過治療脊椎而達到治療內臟器官的病症已達七十餘種,可見脊柱相關性疾病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脊柱病因學說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在國內最早進行臨床治療及研究脊柱相關疾病的學術帶頭人,是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的魏徵教授和龍層花教授,他們總結編著的《脊柱病因治療學》一書,60年代,他們研究脊椎遭受損害後,造成脊髓、周圍神經、血管及自主神經損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並採用治脊療法治療的一門新學科。其核心內容為脊柱及骶髂關節出現損傷或退變,從而出現脊柱功能紊亂(脊椎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滑膜嵌頓)、韌帶鈣化、骨質增生,刺激和壓迫了神經根、椎動脈、椎靜脈、脊髓、自主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候。龍層花對脊柱的微細解剖及生物力學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並創立了著名的龍氏整脊手法,為手法治療脊柱相關疾病作出了重要貢獻。
宣蟄人教授自50年代初,從事軟組織損害性疼痛的診療研究,在6000多例椎管內外的軟組織松解手術中,發現椎管內外軟組織損傷,單純的機械性神經壓迫,不會引起疼痛,只會根據壓迫程度不同出現麻木徵象。提出了脊柱軟組織損害所產生的疼痛,主要因素是軟組織無菌性炎症刺激,創立了無菌炎性學說。並應用「以針代刀」的密集型壓痛點銀質針針刺治療脊柱周圍的軟組織損傷疾病,取得了確切療效。為脊柱病變、軟組織損傷病變治療作出了重要貢獻。
50年前,羅有明教授在繼承中醫骨傷科正骨手法的基礎上,對整脊手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創立了著名的羅氏整脊正骨手法。同時,羅金殿主任,對羅氏手法經過五十餘年的努力,在繼承發展傳統中醫正骨手法的基礎上,對羅氏正骨絕技進一步的發展完善,尤其對高難度的頸、胸、腰骨折的整脊復位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
山東威海頸椎病研究所潘之清教授從70年代初,對頸椎病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頸椎病與血壓異常、心律失常、缺血性腦病、視力障礙、運動神經元性疾病等有密切關系,對脊柱相關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馮天有教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軟組織損傷》提出了局部軟組織發生解剖位置的微細變化是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病理基礎,總結出了著名的現代馮氏整脊手法。
韋貴康教授在《軟組織損傷與脊柱相關疾病》一書中,提出了脊柱相關性疾病是指由於脊柱軟組織損傷出現局部症狀外,還伴有腦神經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一系列的復雜的臨床症狀。其病理改變是由於有脊柱力學平衡失調或其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引起其他系統出現病症。提出「脊柱與症狀相關聯」的觀點。
董福慧教授《脊柱相關疾病》,總結出了脊柱相關疾病是由於脊柱力學不平衡而致肌張力失衡,骨關節輕度位移,刺激壓迫周圍的血管神經,涉及臨床各科,引起相關的臨床癥候群,治療時通過中西醫療法相結合,配合整脊手法,整復錯位的小關節,恢復脊柱的力學平衡,從根本上治療該類疾病。
王燮榮教授對脊柱相關疾病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一套頸椎成角定點復位法、胸椎反向推按復位法、腰椎反向推按法糾正脊柱錯位。
田紀均教授應用田氏手法對脊柱周圍的小關節錯位,即「骨錯縫」「筋出槽」進行田氏手法調整復位,恢復動態失衡小關節的原有位置。
張吉林教授根據其提出的椎間病理論,在中醫正骨推拿和傳統牽引的基礎上,模擬中醫推拿正骨手法中關鍵的整脊手法,設計出了治療脊柱椎間病的三維正脊儀,可瞬間完成人工推拿正骨所不能達到的復合動作。
王遵來主任在繼承羅氏手法基礎上,根據脊椎病變特點,創立了脊診診法及「三小一高」整脊手法(即小角度、小力度、小手法、高療效)。
作者經過二十餘年臨床應用水針刀微創針法,配合呼吸動靜整脊手法治療脊柱相關性疾病取得了顯著療效,同時對脊柱病變及脊柱相關疾病,提出了自己初步認識與見解。
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工作強度的不斷增加,脊柱相關疾病逐年呈快速上升趨勢,而發病年齡呈下降趨勢。從開始的中青年發病,逐漸發展為15歲以上的青少年發病。由於青少年學習壓力增加,負荷加重,長期俯案學習,使頭頸部後群肌肉長期性靜態拉力損傷,引起靜力性肌損傷,引發青少年出現脊柱相關性疾病。如頸源性頭痛、視力障礙、健忘等相關症狀。因而發現青少年發病率佔20~25%,20歲以上佔30%以上,30歲以上佔35%,40歲以上佔45~50%,而50歲以上佔60~75%,70歲以上佔85%。
因而脊柱相關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百病之首。近期,國內外許多從事人體脊柱與健康研究的專家學者指出:人體衰老與疾病的根源,主要源於脊柱本身的病變與衰老,因而呼籲人類要重視脊柱、保護脊柱,延緩其退變,防其衰老,這樣才能預防和控制脊柱病變及脊柱相關疾病的發生。
脊柱相關性疾病多是由於以下原因引起。
一、椎管內外無菌炎症的病理機制:
脊椎病變及脊柱相關疾病的發生,椎管內外軟組織損傷,所引起的無菌炎性反應,炎性致痛物質一方面刺激神經根鞘及神經根周圍的痛覺纖維,引起頸肩腰腿痛等臨床癥候群。另一方面,導致無菌炎性軟組織粘連、結節構成的炎性粘連物,累及椎周的脊神經、交感神經節,出現臨床脊柱相關性疾病癥候群。這些所累及的症狀,上至頭顱部,下至足趾,同時可累及深至內臟、淺至皮膚的相關症狀,涉及臨床各科,如:內科病症、神經外科病症、心腦血管病症、五官科病症、口腔科病症、婦科病症、兒科病症、男性科病症。
二、脊柱立體三角動靜態失衡原理:
脊柱作為人體骨骼框架的中心力軸,是由多節動態椎骨與其間的椎間盤、椎間關節及椎周的肌腱、韌帶穩定結構緊密連結,構成的人體三維動態的中心平衡力軸。脊柱的穩定是靠周圍的肌腱韌帶構成的無數立體三角區來維系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穩定整體。構成脊柱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和脊柱與內臟功能之間在機構上的聯系、在功能上的協調、在病理上的影響。脊柱及其聯系的各個組織器官之間,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脊柱和各組織器官之間在生理上是互相聯系,在病理上則是互相影響的。
脊柱是人體負重和運動的骨骼框架的重心力軸,其穩定是靠連接脊柱的軟組織由韌帶、關節囊、筋膜、椎間盤及肌肉構成無數的軟組織立體三角區來維護起平衡。由於姿勢不良或者在某一特定姿勢下做重體力勞作而不適當的調節、劇烈運動前沒有做適當的預備動作、反復長期的輕度扭挫傷及頭頸、腰部受撞擊等因素均可造成椎周軟組織的損傷,從而出現軟組織的鬆弛、變硬(纖維化、鈣化、粘連、瘢痕形成、攣縮)或炎性改變,導致了維持脊柱軟組織立體三角的失衡,刺激壓迫了脊神經後內外支、自主神經、交感神經節、椎動脈甚至脊髓,從而引起多種脊柱相關性疾病及臨床疑難病症。
3、西安中醫看抑鬱的專家帶頭人是誰 聖和醫院好嗎?
這是標準的莆田系,不要信啊
4、臨床中葯學的帶頭人物
臨床中葯學的老一代學術帶頭人顏正華教授是我國中葯學高等教育學科創建人之一,素有南凌北顏之稱他學驗俱豐,德高望眾,參加了《中葯學》(二版、五版)教材的編寫,並多次出國講學,深受國內外同 行的尊重和贊譽。為國內外兄弟院校培養了一批中葯學教學、科研和中醫臨床的骨幹。
南凌北顏中的另一人即是已故成都中醫葯大學(原成都中醫學院)教授凌一揆。他是我國第一位中葯學博士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葯學學術帶頭人。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曾擔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高等院校中醫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北京「九一」國際傳統醫葯大會學術顧問、衛生部葯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葯品審評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科技顧問團成員、成都市人大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四川省副主委、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50年代末,他完成了主編《中葯學》統編教材的任務(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60,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第二版) 。1973~1984年,該書又經修訂,出第三版,凌教授始終是該書的主編。
學術帶頭人高學敏教授兼任中國中醫葯學會理事、中成葯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葯品監管局中葯品種保護委員會委員、葯品審評專家委員會委員、科技部保密技術級專家評審組專家、衛生部葯典委員會委員、麻醉葯品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大疾病研究專家組成員。長期從事中醫葯學教學、醫療、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葯學理論及臨床應用研究。承擔教育部博士點課題2項。出版專著13部。
學科帶頭人張冰教授,中葯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是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北京市普通高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兼任衛生部健康相關產品評審委員,全國高等中醫葯教學管理委員會副理事長,主持國家科技部重點攻關項目菊苣雙降膠囊葯理及臨床研究等國家、部局級科研課題6項,出版著作3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5、吳惠明的浙江中醫葯大學副教授
吳惠明,主任醫師,骨傷科主任,學科帶頭人,浙江中醫葯大學兼職副教授,中國中醫葯學會骨傷專業分會委員,溫州市中醫骨傷專業主任委員,溫州市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浙江省中醫葯學會骨傷專業分會委員,溫州市中醫葯學會副秘書長,溫州市勞動局傷殘鑒定專家組成員,《現代中醫葯雜志》編委。1987年畢業於浙江中醫葯大學本科。
吳惠明從事骨傷專業20餘年,擅長診治各種類型頸椎病、頸性頭痛頭暈、頸腰椎間盤突出、頸腰椎骨質增生、膝關節骨質增生、肩周炎、骨質疏鬆、椎管狹窄、坐骨神經痛、股骨頭壞死、風濕與類風濕關節炎、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各種骨折脫位、骨傷疑難雜病,在運用中西葯物、正骨整脊手法、小針刀、骶管沖擊、推拿、針灸、拔罐、刮痧、膏葯、熏蒸、離子導入、機械牽引、手術等方法治療以上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堅持突出中醫特色的同時,根據病情需要熟練開展骨與關節損傷的各種手術治療、人工關節置換、各種經椎弓根內固定系統治療脊柱骨折、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椎管擴大術等三、四類手術。在國家級、省級醫學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多篇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論文《兩種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比較》被推薦參加美國神經科學大會學術交流。主持及參與四項省、市級課題的研究,其中「速效消腫止痛膏的研製」已完成,省級課題「BMP復合物植入加丹參治療股骨頭壞死」正在進行中,參與編寫的《老年常見病中醫保健》一書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曾榮獲第六屆「溫州市十大優秀青年」提名獎,被省衛生廳授予「浙江省中醫臨床技術骨幹」稱號,並被《國際互聯網全球尋醫問葯名醫資料庫》、《國家人事部專家資料庫》收錄。
6、北京張德宏脊柱彎區研究院怎麼樣
北京張德宏脊柱彎曲病研究院,以中醫為主通過非手術方式治療脊柱彎曲病。由國家人事部評定的"全國自強模範"張德宏教授親自擔任學科帶頭人,推廣張氏專家團隊自主研發的非手術治療脊柱彎曲"張氏組合療法",40餘年間成功治癒眾多脊柱彎曲病患者,有效率高達97.4%。該療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享譽海內外。2003年張德宏院長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全國自強模範",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北京張德宏教授組織撰寫的關於治療脊柱彎曲的"張氏組合療法"論文先後榮獲"國際優秀論文獎"、"世界優秀醫學論文"榮譽。中央電視台曾對"張氏組合療法"予以高度評價,稱其療法"填補了世界醫學空白"。
服務只有起點,滿意沒有終點。優質的服務,是張德宏脊柱彎曲病研究院科永恆的宗旨,病人滿意是衡量醫院醫療服務的重要標准之一。經過多年不斷升級服務,科室形成了一整套個性化服務體系,對患者要做到"五心":即用心傾聽、細心診斷、耐心解答、精心治療、熱心服務。
世界衛生組織特別推薦"張氏組合療法"
"張氏組合療法"是根據傳統中醫學理論、人體的生理結構和脊柱生物力學原理形成的現代中醫保守治療脊柱彎曲病的新技術,是長期臨床實踐的結晶。該療法從治二經、三臟入手,九種療法、組合使用。
百度十下,不如咨詢一下,一分鍾預約掛號,醫務人員將會與您一對一進行溝通。我們有中國最專業的網上掛號平台,為您提供最便捷的預約就診服務,為您推薦全國資質最深、技術最好的治療專家,讓你從此刻開始擺脫疾病的困擾。
7、馮興華的介紹
馮興華,國家名老中醫,北京四惠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每周四齣診,廣安門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從事風濕免疫疾病臨床科研50年,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風濕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風濕免疫科原主任,曾參加國家科委「七·五」攻關課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與實踐》的研究;中國中醫研究院課題《強直性脊柱炎辨證規律》的研究。
8、朱立國的主要工作簡歷
1984.7-2000.10 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研究所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脊柱科副主任
1989.8-90.3 日本群馬中醫研究院中醫技術指導
2000.10- 中國中醫研究院望京醫院院長助理(主管醫療)、主任醫師、脊柱科主任、中國中院葯事委員會副主任、院葯品不良反應領導小組組長
2001.3-2001.6 新加坡宇宣中醫院中醫骨傷學教授兼中醫技術指導
2001.11- 中國中醫研究院望京醫院醫療副院長、脊柱科主任醫師、院葯事委員會副主任、院葯品不良反應領導小組組長;
2002.7- 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單位(骨傷科)學科帶頭人
2002- 國家重點骨傷專科(骨傷科)建設中心主任、第一學術繼承人。
2006- 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7.9-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專病)(骨傷科)建設項目協作組辦公室主任,主任委員,泰山學者
2008-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專病)(骨傷科)建設項目協作組辦公室主任,全國頸椎病協作組組長。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