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區的表面解剖有哪些

脊柱區的表面解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6-14 20:55:48

1、縱隔的解剖四分法

解剖學常採用四 分法,即以 胸骨角和第4胸椎體下緣的平面,將縱隔分為上縱隔 ,縱隔和下縱隔,下縱隔又以 心包的前、後壁為界劃分為前縱隔、中縱隔和後縱隔。臨床上多採用三分法,即以氣管和支氣管的前壁以及心包後壁為界分為 前縱隔和 後縱隔又以胸骨角平面分為上縱隔和下縱隔。

縱隔間隙為縱隔器官間的窄隙,其內填充以疏鬆結締組織,適應器官活動和胸腔容積的變化。間隙內的結締組織與頸部器官周圍和 腹膜後隙的結締組織相延續,因此頸部血腫 或炎症積液可向下蔓延至縱隔,胸部創傷空氣可向上擴散至頸部,炎症積液也可向下蔓延至腹膜後隙。

(1)脊柱區的表面解剖有哪些擴展資料:

1、縱隔九分法概念側位時,縱隔被分為9個區。胸骨之後,心臟、升主動脈和氣管之前的較透亮的倒置狹長三角形區域為前縱隔,其中主要有胸腺和前縱隔淋巴結。

食管為中、後縱隔的分界線,食管及食管以後的後縱隔,主要包含食管、降主動脈、胸導管中下段、奇靜脈、半奇靜脈、交感神經干及後縱隔淋巴結。前、後縱隔之間即為中縱隔,

主要為心臟、主動脈弓、氣管和肺門占據。自胸骨角至第4胸椎體下緣之橫線為上、中縱隔分界線,通過第8胸椎下緣的水平線為中、下縱隔之分界線。

2.縱隔大體和X線解剖

縱隔位於兩側胸腔之間,其范圍上起胸廓入口,下至膈,為心臟、大血管、氣管、食管、胸骨及胸椎等重疊在一起的高密度影。縱隔右緣自膈面向上,依次為右房、上腔靜脈和右頭臂干。升主動脈部分地組成右側縱隔陰影。

縱隔左緣自膈面向上依次由左心室、左心耳、肺動脈主幹和主動脈結等組成。胸腺位於前縱隔上部,胸骨之後,氣管、心臟及大血管之前。奇靜脈於氣管與右主支氣管交界處投影,呈小橢圓形緻密影。正常成人寬徑為3~7mm。

各類縱隔胸膜線的影像解剖如下:①胸椎旁線:為左側縱隔胸膜反折到降主動脈內側所形成,位於降主動脈左緣與胸椎左緣之間,平行於脊柱椎體外緣。②前縱隔線:為左、右兩側肺壁、臟層胸膜在胸骨後接近所形成。

③後縱隔線:為兩肺臟、壁層胸膜在食管後方相互靠近所形成,可分為主動脈弓上段與下縱隔段。弓上段起於鎖骨下方,止於主動脈結上緣,呈凸面向左的弧狀細線。下縱隔段重疊於心影內,呈凸面向右的細線,終於膈頂。④食管胸膜線為右肺胸膜與充氣的食管右壁形成。

3.縱隔橫斷解剖

胸骨切跡層面:前方見兩側鎖骨的胸骨端,氣管居中線,位於胸椎前方。氣管前方可見甲狀腺下極,氣管的左後方為食管。氣管兩旁可見3對血管斷面,氣管兩旁偏前可見雙側頸總動脈,頸總動脈的前外側為頭臂靜脈,頸總動脈後外側為鎖骨下動脈。

胸鎖關節層面:前方是胸骨柄。氣管仍居中,氣管左後緣鄰接食管。氣管前方的血管斷面為頭臂動脈,氣管左側為左頸總動脈,其後外方為左鎖骨下動脈。頭臂動脈及左頸總動脈的前外方分別為右側及左側頭臂靜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縱膈

2、解剖的基本分科

廣義的解剖學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細胞學和胚胎學。
解剖學又可分為: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
系統解剖學:按機能劃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態、位置和構造(六個系統:運動系統、內臟學、脈管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
研究對象:器官(形態不一,位置不同,構造相近)。
重點觀察:位置、形態和構造。
器官的位置:大體定位、對比關系(起點、止點)、周圍毗鄰。
器官的形態:大體形態、局部劃分、表面結構。  器官的構造:實質性器官,切面描述;管性器官,分層描述。
骨:主要觀察形態。(長骨分一體和端及其表面結構,扁骨分面、緣、角及表面結構,短骨分面及其表面結構,不規則骨分體突及其表面結構。)
關節:主要觀察組成及運動方式。
肌肉:主要觀察分布位置及功能。
內臟器官:主要觀察形態,
血管:主要觀察起止及分支。
周圍神經:主要觀察分支分布。
中樞神經:主要觀察表面結構及內部結構。
局部解剖學:按部分劃分,研究人體各局部內各器官間的毗鄰關系(八個局部:下肢、上肢、脊柱區、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
組織學:藉助顯微鏡,研究人體器官、組織的微細構造。
胚胎學:研究人體胚胎發生、發展規律。
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主要通過肉眼觀察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又稱巨視解剖學。
組織學和胚胎學主要通過顯微鏡觀察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又稱微視解剖學。
由於研究角度、方法和目的不同,人體解剖學又分為:外科學解剖學、表面解剖學、X-線解剖學、斷面解剖學、運動解剖學、年齡解剖學、藝術解剖學等。

3、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有什麼不同

1、解剖內容不同

系統解剖學: 是按照人體的器官系統(如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等),分別加以敘述的人體解剖學。

局部解剖學:主要講述了下肢、上肢、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與會陰、脊柱區等內容。

2、內容簡介不同

系統解剖學:國際接軌、國內獨創、真實、典型案例與課堂理論教學相結合,引領當代醫學教育教材發展趨勢。

理念先進、模式創新、強調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的聯系、結合,強化臨床理論向臨床實踐的過渡。

突出實用、引導就業、配套教育部教學大綱,緊跟研究生入學考試和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案例分析的命題方向。

品質優良、價位適中、國內少見的設計精美、圖文並茂,彩色或雙色印製的全新系列醫學教材。

定位明確、服務教學、供高等醫學院校臨床、預防、基礎、口腔、麻醉、影像葯學、檢驗、護理、法醫等專業使用。

局部解剖學:是為了適應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根據我國5年制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而編寫的。在內容方面除了借鑒國內外同類教材的優點外,力求做到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的統一,並增加了知識框、中英文圖注和臨床聯系等內容。

3、作者不同

系統解剖學:作者顧曉松,1953年12月生於江蘇南通,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博士,中共黨員。南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九屆、十屆和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局部解剖學:是2010年7月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健。

4、關於醫學解剖學的一些簡單試題

第一題 單項選擇題
3、B

4、B
解答:脊神經的後支為混合性,經相鄰椎骨橫突之間或骶後孔向後走行,一般脊神經後支繞上關節突外側向後行至相鄰橫突之間再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

第二題 多項選擇題
2、ACDE
解答:被覆於斜方肌和背闊肌表面的深筋膜較薄弱,但在豎脊肌周圍的筋膜特別發達,稱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包裹在豎脊肌和腰方肌的周圍,在腰部筋膜明顯增厚,可分為淺、中和深層。淺層向內附於棘上韌帶,中層和淺層在豎脊肌外側會合,構成豎脊肌鞘。三層筋膜在腰方肌外側緣會合而成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點。

第三題 判斷題
1、錯誤
解答:第七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長,末端不分叉,活體易於觸及,常作為計數椎骨序數的標志。

5、正確

5、脊柱相關病的診療區劃分

<

6、脊柱區正中矢狀斷面上頸段的標志是什麼

你說的這種情況呢?可以把那個檢查結果給我看一下,還有就是敘述一下病情,不明確病情以後再告訴你回去治療

7、解剖學--聽診三角的具體范圍(界線)是什麼

在斜方肌的外下方,肩胛骨下角內側有一肌間隙,臨床稱聽診三角,又稱肩胛旁三角。其內上界為斜方肌的外下緣,外側界為肩胛骨脊柱緣,下界為背闊肌上緣。三角的底為脂肪組織、深筋膜和第6肋間隙,表面覆以皮膚和淺筋膜,是背部聽診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當肩胛骨向前、外移位時,該三角范圍會擴大。

與脊柱區的表面解剖有哪些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