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功能解剖學第二版

脊柱功能解剖學第二版

發布時間:2021-06-05 04:29:01

1、學習任務古脊椎動物特徵及化石鑒定

【任務描述】 ①了解脊椎動物特徵,熟悉脊椎動物亞門各綱特徵;②掌握脊椎動物化石常見類型;③了解脊椎動物化石在地層古生物研究中的作用。

一、脊椎動物特徵

脊椎動物是脊索動物門的3個亞門之一,另外兩個亞門是尾索動物亞門和頭索動物亞門。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徵:①頭部顯著分化,腦和感覺器官有更完善的發展,也稱有頭類。②身體背側具有脊索,少數類群脊索終身存在,大部分類群脊索僅存在於胚胎期,成年後被脊柱所代替。③骨骸發達,可區分為頭骨,脊柱和附肢骨等。④咽腔側壁上有成對鰓裂,鰓裂外圍無圍鰓腔。⑤心臟肌肉質,腹位;循環系統閉管型。⑥腎管組合成的腎臟,有專司排泄的輸尿導管。⑦雌雄異體,有性生殖。

脊椎動物亞門各類化石代表及現生種類均繁多,通常依據脊椎動物的骨骼構造、活動方式、生殖特點、胚胎發育的變化等可將其分為九個綱(表2-5)。

表2-5 脊椎動物亞門的分類及主要特徵簡表

(據孫躍武等,2006)

脊椎動物最早出現於寒武紀直到現在,泥盆紀為魚類的時代,石炭紀至二疊紀為兩棲類時代,中生代為爬行類時代,新生代為鳥類和哺乳類的時代(圖2-49)。

圖2-49 脊椎動物亞門各綱的地史分布

(據Colbert,1980)

二、魚形動物

(一)魚形動物的一般特徵及魚體各部度量

魚形動物包括全部水生、冷血、鰓呼吸、自由活動的脊椎動物。它們身體多呈紡錘形,不具五趾的肢骨,而具發育的鰭,其中背鰭、臀鰭和尾鰭位於身體的對稱面上,因不成對,統稱奇鰭。胸鰭及腹鰭成對在身體左右兩側,統稱偶鰭。鰭內有骨質棘,稱鰭棘。鰭在身體的部位及相互關系,鰭刺及鰭條的排列情況,對鑒定魚類化石有重要意義。魚體各部名稱及度量如圖2-50所示。

圖2-50 魚類形態

◎尾鰭:是魚類重要的運動器官,也是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根據之一。根據魚的尾部脊柱延伸狀況和尾鰭形態及對稱性等,可將尾鰭劃分為3種類型(圖2-51)。

◎鱗:多數魚類體表披鱗,有保護作用,一般可分為4種(圖2-52):①楯鱗,外形似盾,基板部分埋於皮層內,尖錐狀小棘突出體外;②硬鱗,多為菱形,厚板狀,表面具琺琅質層;③圓鱗,為骨質鱗,表面無琺琅質,可見同心狀生長線紋;④櫛鱗,也是一種骨質鱗,只是鱗片表面具小棘,後緣具小鋸齒。

圖2-51 魚尾鰭類型

圖2-52 魚鱗類型

(二)魚類的演化與陸生四足動物的起源

一般認為,現代各種魚類是由盾皮魚綱(Placodermi)發展演化而來的。該類化石發現於志留紀後期地層中,繁盛於泥盆紀,因具成對鼻孔、頜及偶鰭,從而增強了盾皮魚類的感覺、取食和運動的能力。泥盆紀時,由於地殼運動,古地理環境發生巨變,原在淡水棲息的魚類,有的不能適應炎熱乾旱的環境而逐漸絕滅,也有部分由陸地水域被迫遷居海中。盾皮魚的一支演變出早期軟骨魚類即是淡水魚類遷到海洋生活的代表;另一支為適應乾旱的環境,體內長出一對囊狀突起,司原始肺臟的功能,代替鰓的作用,因此演變為早期的硬骨魚類。

硬骨魚綱的肺魚類,總鰭魚類中的扇鰭魚類具內鼻孔及肉質偶鰭,能夠在環境多變的淡水水域中生活。過去認為總鰭魚類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但近年來新的資料表明,兩棲類不一定從總鰭魚類演化而來,有人重提肺魚類可能是有足兩棲類的祖先。總之,陸生四足動物的起源問題還有待解決。

三、兩棲綱

兩棲類是水陸兩棲的動物,一生中有變態過程。兩棲類在身體結構及機能上發生了許多重大變革:①由用鰓呼吸轉變為用肺呼吸,但幼蟲在水中生活時仍用鰓呼吸;②早期類型體外被蓋骨甲或堅硬的皮膜,以防止水分過分蒸發;③以四肢支持身體並司運動,其尾主要起平衡作用;④繁殖方式上,以水中產卵為主,部分是在潮濕地方產卵,卵孵化後,幼蟲仍需在水中生活。

最古老的兩棲類化石為晚泥盆世的魚石螈,其身體側扁,有一條魚形的尾鰭,它的頭骨和牙齒的結構都和總鰭魚很相似,但是它們已經長出四肢,脊椎上也已經長出了允許脊柱彎曲的關節突,前肢的肩帶與頭骨已失去連接並能活動,已屬兩棲類范疇(圖2-53)。我國兩棲類化石發現較少,保存完整和良好的有山東臨朐中新世地層中的玄武蛙。

圖2-53 魚石螈 (Ichthyostega stensiovi)

(據何心一等,1993)

四、爬行綱

爬行類比兩棲動物更進步,是真正的陸生四足動物,最先能在陸地上繁殖,這是因為爬行類的卵中有了能防止胚胎中水分蒸發的羊膜,卵可以在陸地上孵化,幼蟲不再變態,在羊膜卵內有羊水能供給胚胎發育的養分,因此爬行類擺脫了在水中繁殖的束縛,而向陸地發展。

根據爬行動物頭骨上的顳顬孔的有無、多少及相對位置來分類。顳顬孔位於頭骨後部(眼眶後方),用以容受和擴大頜肌,增強咬嚼的能力。顳顬孔一般可分四種類型(圖254)。

圖2-54 爬行類頭骨顳顬孔類型

(據Romer,1966,改繪)

依據顳顬孔類型可將爬行動物分為四個亞綱,無孔亞綱、下孔亞綱、上孔亞綱和雙孔亞綱。爬行類出現於晚石炭世,二疊紀增多,全盛於中生代,所以中生代又稱為「爬行類時代」。中生代末大多數爬行類絕滅,僅少數種類殘留到現代,如龜、鱷、蜥、蛇等。爬行類在中生代最繁盛的門類是恐龍類,一般身體龐大,四足或兩足行走,肉食和植物食性都有,最早出現於中晚三疊世,到白堊紀末全部絕滅。

五、鳥綱

鳥類是脊椎動物進化系統上從爬行類發展出去的一個旁支,適應於飛行,鳥類不是唯一能飛行的脊椎動物,但它對飛行的適應是最成功的。為適應飛行的需要,它的骨骼變得中空而輕,髓腔大,前肢變為翼,身披羽毛,心臟分隔完全,恆溫等。

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但其直接祖先尚未查明。最早的鳥類化石產於德國巴伐利亞索侖霍芬晚侏羅世地層中的始祖鳥(圖2-55),其特點是除具有羽毛外,其餘骨骼特點均與爬行類一致,如有尾,有牙,前肢末端仍具爪等。現在一般認為始祖鳥不是現代鳥類的直接祖先,只是進化中的一個側支,真正鳥類的祖先可能出現得更早。我國新疆、甘肅的白堊紀、青海的始新世地層發現過零星的鳥骨化石。1996 年,我國遼西侏羅世地層中採到一塊珍稀鳥類化石,取名中華龍鳥,也同時具有鳥類和爬行類特點,所以有人認為它是一隻恐龍,不管它是鳥還是恐龍,至少也是鳥類起源於爬行類的有力證據。

圖2-55 始祖鳥 (Archaeopteryx siemensii)

(據成都地院,1981)

六、哺乳綱

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一個綱,具有更高的適應環境能力。恆溫,胎生,哺乳,腦發達,牙齒分化,頭骨中具有較大的腦腔,四肢骨由肩帶和腰帶與脊椎相接。

哺乳動物的牙齒是其硬體中最堅硬的部分,易保存為化石,其組合形態隨動物食性不同而多變化,因此,對分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哺乳動物的牙齒一般分化為門齒(I)、犬齒(C)、前臼齒(P)、臼齒(M)四種,牙齒類型通常以齒式來表示,其公式為:

地層古生物基礎

前臼齒和臼齒合稱為頰齒,根據其形態和食性關系大致可分三種類型:①切尖型,食肉動物;②脊齒型,食草動物;③瘤齒型,雜食動物(圖2-56)。

圖2-56 哺乳動物頰齒的主要類型

(據何心一等,1993)

(a)側視;(b)齒冠面;P.前臼齒;M.臼齒

七、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這里的人類起源指的是人類怎樣由古猿演化而來。是否習慣性地以兩足直立行走作為主要的行動方式,是目前學術界通常採納的區分人類和猿類的標准。能否製造工具已不再是區別標准。人猿分界的重新劃分,使得能夠兩腿直立行走,但還不會製造工具的南方古猿等進入到了人的范疇。截至2000年的化石資料,從南方古猿到現代人,人類的演化大致經歷了以下4個階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圖2-57)。

(一)南方古猿

440萬~100萬年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和東部,以具有粗壯的頜及厚層琺琅質的齒為特徵,能夠兩足直立行走。南方古猿在形態上具有猿和人的鑲嵌特徵,身高1.3 m以上,腦量400~500 mL。南方古猿至少包括了9種類型,其中以1994年公布的發現於衣索比亞距今440萬年的南方古猿始祖種最為古老。著名的「露西」屬於南方古猿阿法種,是迄今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古人類骨骼之一(保存了40% 的骨骼),生存年代約為350 萬年前。

(二)能人

250萬~160萬年前,其主要特點是頭骨壁薄,眉脊不明顯,腦量500~700mL,比南方古猿明顯擴大,頰齒,特別是前臼齒比南方古猿非洲種窄,下肢骨明顯顯示兩足直立行走的特徵,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夠對握,但還不是很精確。能人最著名的化石代表是發現於肯亞的1470號頭骨,該頭骨比任何南方古猿的頭骨都要進步,腦容量可達775mL,肢骨基本上和現代人相似,地層年齡測定為190萬年左右。與能人同時發現的還有不少石器,典型的石器是用礫石製成的砍砸器,這種石器文化被稱為奧杜韋文化。

圖2-57 人科演化樹

(據Mader,1998)

(三)直立人

生活年代大致定在距今180 萬~30 萬年之間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亞、歐、非洲等地都有發現。直立人的名稱是根據其下肢骨能夠採取直立的姿勢而來,但並不表示他是最早直立行走的人。直立人最早由杜布瓦1892年發現於印尼的爪哇,其大腿骨後部有股骨脊,表明已能直立行走,但當時由於沒有發現共生的石器,其是否屬於古人類化石一直受到很多人的質疑,直到我國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現,這一問題才得到解決。我國已發現的直立人化石比較多,有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北京猿人、南京湯山人等。

(四)智人

在分類上屬於人屬智人種,包括化石智人和現生智人,從解剖學上區分,智人可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兩類。

◎早期智人:生活於距今20萬~10萬年期間,發現於非洲、歐洲及亞洲,具有大腦殼,前臼齒及臼齒窄,臉平、頭骨薄,骨骼纖細,腦量已達現代人水平等特點。早期智人代表是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河谷。尼人的主要特徵包括強壯的身體,指、趾短,前牙、鼻子大,大鼻子可能是對寒冷的更新世氣候的適應。尼人可能直接從直立人演化而來,保存在胳膊中的DNA研究結果表明,尼人祖先在60萬年前就從演化主線上分離出來,但在演化上最終走進了死胡同,為晚期智人所代替。我國的早期智人化石有廣東的馬壩人、湖北的長陽人、山西的丁村人、遼寧的金牛山人、陝西的大荔人等。早期智人製造的石器已經有了很多改進,能夠狩獵巨大的野獸,能用獸皮當作粗陋的衣服,不僅會使用天然火,而且可能已會取火。

◎晚期智人:在形態上已非常像現代人,出現的時間約為10萬年前,與早期智人的區別是前額高,腦殼短、高,骨骼輕薄。晚期智人化石最早發現於1868年法國的克羅馬農村,稱克羅馬農人,主要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8萬年,身材高大,顱骨的高度增大,額部隆起,有明顯突出的下頜,前臂比上臂長,小腿比大腿長,腦很發達,有相當的智慧。我國的晚期智人化石包括廣西的柳江人、四川的資陽人、內蒙古的河套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等。在晚期智人階段,除了石器比早期智人加工精細外,還有不少骨器、角器,以及用石頭或骨角製成的長矛等復合工具,已有相當好的捕魚技術,能夠摩擦取火。

八、技能訓練——常見脊椎動物化石鑒定

(一)目的和要求

(1)對脊椎動物各綱化石保存特點有進一步了解,如魚類的完整骨骼、魚鱗、甲片,哺乳綱的牙齒等。

(2)通過化石標本、各種有代表性的模型、掛圖、幻燈片、照片的觀察進一步理解脊椎動物各綱演化關系。

(二)使用儀器、工具、用品

多媒體設備,雙目實體顯微鏡,放大鏡(15~20 ×),實驗報告,化石標本。

(三)實習報告要求

每人至少觀察5塊標本,選3塊標本作圖並描述主要構造特徵。

(四)鑒定內容

主要鑒定魚類化石,重點觀察魚尾形態、魚鱗形態及腹背鰭的發育。

1.盾皮綱

化石多為頭和軀乾的甲片。

Wudinolepis Chang,1965 (武定魚)(圖2-58):個體小,頭甲和軀甲的背、側壁均具左右對稱,排列規則的棱脊骨片。中泥盆世。

圖2-58 Wudinolepis (武定魚)

2.棘魚綱

鰭棘及中間棘常保存為化石。

Sinacanthus Pan,1957 (中華棘魚)(圖2-59):鰭棘大,扁平,長而寬,末部顯著彎曲,形成尖刀狀,其上布滿細長的縱脊及溝痕,相互平行,並與棘的彎曲一致,大部分向末端聚合。早泥盆世。

圖2-59 Sinacanthus (中華棘魚)

胸棘印模,× 1.5

圖2-60 Heliooprion (旋齒鯊)

× 1.4,P1

3.軟骨魚綱

多保存尾牙齒、魚鰭河糞化石。

Heliooprion Karpinsky,1899 (旋齒鯊)(圖2-60):牙齒在上、下頜左、右兩塊頜骨接合處向下、向內捲曲成環圈狀,二疊紀—三疊紀。

4.硬骨魚綱

硬骨魚綱可保存完整的骨架和鱗片化石。研究時頭骨,鰭和尾部特徵最重要。

Lycoptera MulIer,1848 (狼鰭魚)(圖2-61):頭大,眼大,眶上骨一塊,眶上感覺溝止於頂骨;具顳孔,齒骨一塊,牙齒排列成行,前鰓蓋骨的下支較上支寬大,下鰓蓋骨很小;椎體呈筒狀,中部略收縮;胸鰭大,內側有一粗大而不分節的鰭條。晚侏羅世。

5.總鰭魚亞綱

Osteolepis Valenciennes et Pentland,1829 (骨鱗魚)(圖2-62):體呈紡錘形,表面歪尾型,有尾上葉。齒鱗菱形,頭骨排列方式與早期兩棲類相似。中泥盆世。

圖2-61 Lycoptera middenderffi (狼鰭魚)

圖2-62 OsteolepisMacroiepidota (骨鱗魚)復原圖

(據何心一等,1987)

6.肺魚亞綱

Coraios Agassiz,1838 (角齒魚)(圖2-63):顱頂都由兩大塊中板和兩對側板組成;顱骨底部有一塊長的副蝶骨,前端菱形;兩邊為翼齶骨,每塊翼齶骨上著生一塊大的三角形齒板,齒板上具輻射排列的嵴。三疊紀—中侏羅世。

圖2-63 Coraios (角齒魚)

2、學習人體解剖學的方法和意義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呢??

解剖學知識總結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其任務在於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和毗鄰關系,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奠定基礎。
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分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兩部分進行。系統解剖學是按照人體各器官、系統來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局部解剖學則是按照身體局部來研究各器宮的形態結構和相互間的位置關系。
要運用進化發展的觀點,形態與功能相結合的觀點,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和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人體的形態與構造。學習時要重視標本、模型的觀察和活體觸摸要學會用工具書,如圖譜。
掌握人體的軸、面和方位術語:
解剖學姿勢——身體直立,兩眼向正前方平視,兩足並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干兩側,手掌向前。對人體結構描述,均以此姿勢為標准。
人體的軸——根據標准姿勢,人體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種類型的軸。即:
(1)矢狀軸:由前→後,與身體長軸和冠狀軸相垂直的軸。
(2)冠狀軸:由左→右,與身體長軸和矢狀軸相垂直的軸,又稱額狀軸。
(3)垂直軸:由上→下,與身體長軸平行的軸。
人體的切面——亦分三種:
(1)矢狀面:以前後方向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部的縱切面。若將身體分成相等的左右兩半,稱為正中矢狀面。
(2)冠狀面:以左右方向將身體分成前後兩部的縱切面。
(3)水平面:與垂直軸相垂直,將身體分為上、下兩部的斷面。
常用方位術語:
腹側——近腹面 背側——近背面
上(顱側)——近頭 下(尾側)——近足
內側——近正中面 外側——距正中面較遠
內——近內腔 外——距內腔較遠
淺——近體表 深——距體表較遠
近側——近肢根 遠側——距肢根較遠
第一篇 運動系統
掌握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組成。
運動系統構成了人體的支架和基本形態,起保護、支持和運動的作用。
第一章 骨 學
第一節 總 論
正常成人共有206塊骨,可分為顱骨、軀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組織等構成的骨,堅硬而有彈性,並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活體骨是一種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的特點,並有修復和改建的能力。正常的體力勞動和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促進骨骼的良好發育。
掌握骨的分類:
分 類 形 態 功 能 分 布
長 骨
短 骨
扁 骨
不規則骨 長管狀
立方形
板 狀
不規則形 在肌肉牽引下,起杠桿作用
能承受較大的壓力
圍成骨腔,保護器官
某些頭骨內部形成充滿空氣的
腔,起共鳴作用(含氣骨) 四肢,如肱骨、股骨。
腕、踝部,如腕骨、跗骨等。
頭、胸部,如頂骨、肋骨。
脊柱、顱底如椎骨、顳骨、上頜骨
掌握骨的構造
骨由骨質、骨膜、骨髓和神經、血管等構成。
骨質----是骨的主要成份,分二部:
1、密質 由緊密排列的骨板層構成,抗壓、抗扭曲能力強,分布於骨的表層。長骨的骨幹(中間較細的部分)由密質構成。在顱蓋骨,密質構成內板與外板。
2、松質 由交織成網的骨小梁構成,位於骨的內部,如長骨兩端(稱骺)及其它類型骨的內部,顱蓋骨的松質稱為板障。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的規律。
骨膜——是纖維組織構成的膜,新鮮骨的表面(除關節面的部分外)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含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骨膜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對骨的營養、新生、修復和感覺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紅、黃二種:
1.紅骨髓 具有造血作用,胎兒及幼兒的骨內全是紅骨髓,成人僅含於松質腔隙內。
2.黃骨髓 為脂肪組織,無造血作用,存在於長骨骨髓腔內。
血管、神經
長骨的骨幹與骺相鄰的部分稱為干骺端,幼年時,骨幹與骺之間有骺軟骨,通過軟骨細 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斷加長,成年後,骺軟骨停止生長,並被骨化,在干骺結合處形 成骺線。
骨的化學成分及物理性質:
有機物占骨重量的1/3,它作成骨的支架,賦予骨的彈性及韌性;無機物佔2/3,使骨挺硬堅實,注意幼兒和老年人骨的特點。
骨的X線象的基本特徵:
骨密質,骨松質、骨髓腔、骺軟骨和骺線。
復習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1.骺軟骨 2,骺線 3.骨膜
4.含氣骨 5.紅骨髓
二、問答題
1.骨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一根長骨從幼年到成年是怎樣增長和增粗的?
2.老年人在外力作用下,為什麼容易發生骨折?
3.骨膜的主要功能和臨床意義是什麼?

第二節 中 軸 骨
一、軀干骨
掌握軀干骨的組成:
軀干骨包括七個頸椎、十二個胸椎、五個腰椎、一塊骶骨、一塊尾骨、十二對肋及一塊胸 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體 內為松質,表面為密質。是椎骨負重的主要部份。
椎弓根 上、下緣各有一切跡,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參與構成椎間孔。
椎弓
椎弓板 由此發出七個突起:橫突、上、下關節突各一對和一個棘突。
椎孔 由椎體和椎弓圍成。各椎骨的椎孔連成椎管,內容脊髓及其被膜。
掌握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徵:
取典型的頸、胸、腰椎各一,進行比較,然後完成下列表格。
名 稱 椎 體 椎 孔 橫 突 棘 突 肋凹
頸 椎
胸 椎
腰 椎
特殊頸椎的特徵:
第1頸椎:又名寰椎,環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
第2頸椎:又名樞椎,自椎體向上有一突起,稱齒突。
第7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別長,末端不分叉。
骶骨的形態特點:
由5個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背面隆凸。骶骨岬、骶前孔、骶正中嵴、骶後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上份有耳狀面(與髖骨相關節)、骶粗隆。
尾骨的形態特點:
僅第一尾椎還有橫突和上關節突的痕跡。
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態結構
形態:長形扁骨,上寬下窄。
分部:自上而下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胸骨劍突。
重要標志:胸骨頸靜脈切跡(胸骨柄的上緣)、胸骨角(在胸骨柄和胸骨體相接處,其兩側連接第2肋軟骨)。
掌握肋的一般形態:
分類 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12)。
肋 骨
結構 肋頭、肋頸、肋結節、肋角、肋體、肋溝。
肋 第1肋軟骨與胸骨之間為軟骨結合。
肋軟骨 第2—7肋軟骨與胸骨構成胸肋關節。
第8—10肋軟骨各與上位肋軟骨相連形成肋弓。

第一肋的特點
寬、短,沒有肋溝和肋角,分上、下二面及內、外二緣。內緣前份有前斜角肌結節,上面,在前斜角肌結節的前、後方,各有一淺溝,前方為鎖骨下靜脈溝,後方為鎖骨下動脈溝。
掌握軀幹部的骨性標志:
頸靜脈切跡:胸前上部胸骨柄上緣凹陷處。
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處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軟骨連於此角的兩側,是計數肋骨的重要標志。
劍突:在胸骨下端,兩側肋弓構成的胸骨下角內。
肋弓:為胸廓前壁的下緣,由內上斜向外下,其下方為腹壁。
第七頸椎棘突:低頭時平肩處最顯著的突起。
第四腰椎棘突:與髂嵴最高點相平,(共他腰椎棘突可依此計數)
骶角:是第五骶椎的下關節突,臨床上以此來確定骶管裂孔位置。
二、顱骨
顱由23塊形狀、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除下頜骨和舌骨以外,彼此以縫或軟骨牢固連結成一體。
掌握顱的組成和功能:
腦顱——位於後上部,組成顱腔,容納腦,對腦有保護、支持作用。

面顱——位於前下部,組成面部支架,保護、支持感覺器官及消化、呼吸系統的起始部。
(一)腦顱骨:
在整顱上辨認構成腦顱的八塊顱骨:
成對的——頂骨和顳骨。
不成對的一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
顳骨、篩骨、蝶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見的主要結構:
顳 骨
鱗 部——位於外耳門的前上方。
乳突部——位於外耳門的後方,內含乳突小房。
鼓 部——位於外耳門下方。
岩 部——內含內耳及屬於中耳的鼓室。
篩 骨
篩 板——呈水平位,構成鼻腔的頂,板上有許多小孔,稱篩孔。
垂直板——構成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
篩骨迷路——內含篩竇,迷路內側壁上有二個向下捲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的中鼻甲。
蝶 骨
蝶骨體——位居中央,內含蝶竇,上面中央的凹陷為垂體窩。
蝶骨小翼——自蝶骨體向兩側伸展,構成顱前窩的後緣。
蝶骨大翼——位於小翼後方,在大翼的根部有三個孔,自前向後為圓孔、卵圓孔和棘孔。
翼 突——向下的一對突起,根部有一矢狀方向的翼管。
顱蓋骨的特點:
密質構成顱蓋骨的外板和內板(較外板薄,弧度又顯著,當顱頂受暴力時,內板易發生骨折)。兩板之間的松質、稱為板障,內有靜脈通過。
要的話去到http://wenku.baidu.com/view/1ab7d9573c1ec5da50e270ba.html去下載就行

3、肌肉解剖學

本書分為四部分,分別為運動功能學概述、上肢、中軸骨骼和下肢。介紹了人體骨骼肌肉的功能解剖學,把力學與生理學理論及原理應用到解剖學研究中,把靜態的解剖學轉化為動態、三維模式,生動形象地闡述了各個部位的骨骼和肌肉解剖結構、功能、運動與損傷的生物力學機制等,並配以大量的插圖。內容科學、嚴謹,是骨科醫師、康復治療醫師、解剖和生物力學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

4、學習解剖學的意義

一、概念:

1、解剖學是涉及生命體的結構和組織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可以分為動物解剖學和植物解剖學。解剖學的主要分支有比較解剖學、組織學和人體解剖學。

2、在解剖學研究中,研究大體器官常利用剖割的方法,組織、細胞、胞器的觀察則會利用顯微鏡。

二、人體解剖學的分科:

1、按研究方法分:

(1)大體解剖學: 

①系統解剖學;

②局部解剖學

(2)顯微解剖學

(3)特種解剖學

2、按研究觀點分:

(1)描述解剖學

(2)功能解剖學

(3)進化解剖學:比較解剖學和人類體制學

(4)發育解剖學:胚胎學和年齡解剖學

3、按應用目的分:

(1)醫用解剖學;

(2)藝用解剖學。

三、學習解剖學的意義:

學習人體解剖學的目的, 就是從醫學專業的實際需要出發, 掌握正常人體形態和結構的知識, 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與脊柱功能解剖學第二版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