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脊骨在幼兒期就完全成長定型了嗎?
脊柱最早的發育在胚胎時期,在母親肚子里時,脊柱發育出完整的雛形。
出生時,新生兒脊柱無彎曲且柔軟,呈現輕微後凸,出生後3個月,嬰兒抬頭動作的發育出現,形成了頸椎生理性前凸,以保持頭在軀幹上的平衡。
6個月時,幼兒能直立靠坐,出現胸椎生理性後凸。
在9個月到1歲時,幼兒學習行走時,開始出現腰椎生理性前凸。
直到6-7歲學齡時期,人體脊柱彎曲才會徹底固定下來,形成骶椎生理性後凸。
所以,ICA(國際脊骨神經科學會)認為,在嬰幼兒到學齡時期,家長應密切注意孩子的脊骨生長變化。
2、人的骨骼到幾歲才算完全發育好了?如題 謝謝了
在青春期生長突增中,身高的增長非常快。長高的原因主要是骨骼的發育。男孩平均每年可增高7~9厘米,最多可達10~12厘米。女孩平均每年可增高5~7厘米,最多可達8~10厘米。這主要靠下肢和脊柱的增長。一般女性在19~23歲、男性在23~26歲身高才停止增長。 這時因為骨骺閉合,所以不能再生長了。由於女性的骨骺閉合一般比男性早,所以成年女性比男性矮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希望自己有較高的身材,這就要進一步了解可能影響身高的因素: (1) 身高與性成熟早晚有關 成熟年齡的遲早會影響急速成長的身高。一般是急速成長現象發生較早的人,就較快達到終止點;較晚發生的,也較晚達到其終點。當性早熟的少女不再長高時,性晚熟的少女卻還在長高。因此,性晚熟的少女就比較高。身高長得最快的時期是青春前期。女孩在月經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達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長的巔峰期是青春期頭一年,約13~14歲,身高增加可達10~12厘米。 (2 )身高與營養有關 從某種意義上說,身高是營養物質(特別是蛋白質)「堆砌」起來的。構成人體的蛋白質的物質有5~10萬種,組成這些蛋白質的8種必需氨基酸要靠食物供給。如果食物能提供足量的8種必需氨基酸,就能加速蛋白質的合成,有助於全身各組織器官的生長發育,特別是骨骼和骼軟骨的生長發育。對學齡前兒童的試驗表明,每餐麵包中增加0.5克賴氨酸的實驗組的身高體重顯著超過其他兒童。日本將6對孿生嬰兒分兩組進行試驗,第一組給予正常營養,第二組在食物中增添賴氨酸。1300天後,第二組的嬰兒比第一組平均高1.7厘米,重1公斤。可見,全面、合理的營養是影響身高的因素,同時也是補救身高的必要條件。骨骼,尤其是下肢和脊柱,在性發育期新陳代謝最旺盛,這就需要豐富的營養供給。飲食中的高蛋白質,尤其是動物蛋白質和鈣、磷、維生素等無機鹽類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魚類以及各種促進新陳代謝的維生素B族、E族,豆類、雜糧及新鮮水果 、蔬菜等所含營養成分,都有助於骨骼的充分發育,即骨骼的增長、增粗、增寬和骨皮質增厚。 (3) 身高與睡眠有關 生物學家研究內分泌腺分泌規律時發現,對少年兒童來說,睡得好長得高。身高的增長,取決於骨骺的不斷增長,而骨骺的生長又受內分泌腺的控制。控制身高的內分泌激素主要有腦下垂體分泌的生長素、黃體化激素和性激素,其中生長激素作用最顯著。生長激素的分泌有其明顯的規律性,即白天分泌較少,夜晚睡眠時分泌較多。研究人員發現,當兒童深睡1小時後,生長激素的分泌量,超過白天5~7倍,而深睡時性激素和黃體化激素的分泌也很旺盛。顯然,這對兒童身高的增長非常有利。青春期是生長激素和雄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期。生長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四肢骨骼增長;雄性激素則使骨骼增粗,更結實。這兩種激素的分泌在睡眠中尤其旺盛, 所以青少年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每晚至少要睡足8個小時。 (4) 身高與遺傳有關 據研究,人體的最終身高75%取決於遺傳因素。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但是,父母身高不是影響子女身高的唯一因素,外在因素即環境條件對身高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外在因素主要是指營養、生活習慣、體育鍛煉等。 (5)身高與體育鍛煉有關 據調查,一年的體育鍛煉就能使男孩子的身高比不鍛煉的同齡者多長1~2厘米,女孩子多長2~3厘米。經常鍛煉的小學生比不鍛煉者高5厘米左右。體育鍛煉所以能促使身材長高,一是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二是加強了骨細胞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提高骺軟骨的增殖能力,三是對骺軟骨的增殖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據研究,運動以後生長激素分泌明顯增加,同時,運動還會鍛煉肌肉、骨胳,使之更加健壯。因此,國內外研究者一致肯定:運動有助於長高。專家建議,下面一些運動特別有助於孩子長高。A.摸高練習;B.爬桿或爬繩梯鍛煉;C.上體前引;D.交叉伸展;E.跳繩、跳皮筋、踢毽子;F.單桿懸垂;G.游泳。這些訓練會增加關節、韌帶的柔韌性,有助於身高發育。像舉重、杠鈴、鉛球、鐵餅等負重訓練,不宜作為18歲以前少年的經常訓練項目,即使過了青春發育期,也不適於進行這類運動,以免影響身高的發育。 (6)身高與精神因素有關。研究發現,精神上受過嚴重創傷的孩子生長發育遲緩,甚至停滯。這是因為不良情緒會影響腦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輕者影響身體發育,重者
採納哦
3、人體脊椎發育的四個階段代表嬰兒的哪些動作完成
----生長發育是有階段性和有程序的連續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量的變化,也有質的變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發育階段,各階段都有其一定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再加上生活環境的不同,就把人的生長發育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胚發育期:一般從妊娠期8周起為胚發育期。從受精卵開始分化,直至大體成形,形成內胚層、外胚層、中胚層三層組織。 ----(2) 胎兒期:從妊娠8周至胎兒出生為止。此期以組織及器官的迅速生長和功能漸趨成熟為特點。在胎兒時期可以測定胎盤功能和檢查羊水內的細胞染色體、酶量及生化內容,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防治。必要時可行人工流產,以免出生後貽害家庭與社會。 ----(3) 新生兒期:從胎兒娩出開始至生後28天。新生兒適應子宮外的新環境,經歷了解剖生理學的巨大變化。全身各系統的功能從不成熟轉到初建和鞏固是此期特點。 ----(4) 嬰兒期:指生後至1周歲。嬰兒期的特點是生長特別快。1年內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身長可達到出生時的2倍。此期必須加強營養要素,才能預防營養不良及消化不良。否則易發生佝僂病等。 ----(5) 幼兒前期:1-3歲。此期體格生長速度比嬰兒期漸變緩慢,但語言、行動與表達能力明顯發育。前囟閉合、乳牙出齊,能控制大小便。在斷奶後如對營養供應不加重視,往往可引起身高不增或少增。 ----(6) 幼兒期:3-6、7歲。相當於目前"幼兒園"階段。此期的特點是生長發育變慢,動作及語言能力逐步提高,能跳躍、登樓梯、唱歌、畫圖,開始識字認字。往往好奇、多問。不小心也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7) 童年期:6、7-11、12歲。亦稱小學年齡期。此期特點是腦的形態結構基本完成,智能發育進展較快,能較好地綜合分析、認識自己。此期要保證足夠的營養,加強體育鍛煉。 ----(8) 青春發育期(簡稱青春期):約10-18歲(女性較早,男性較晚,約相差2年).這是童年過渡到成年的發育階段.此時的特徵為:體格發育首先加速,繼而生殖系統發育成熟。女性的青春期普遍為11-12歲到17-18歲,男性則為13-15歲到19-21歲。這里存在著個體差異,且與地區、氣候、環境及種族有關。 ----(9) 青年期:約16-20歲。此期的特徵為思維活躍,智能發展,開始鍛煉獨立生活,參與比較復雜的社會活動,但情緒易多變,可發生異常心理,應當適當的誘導和教育. ----以上的各年齡期按順序銜接,不能跳越。前一年齡期的發育為後一年齡期的發育奠定必要的基礎。任何一個階段的發育受到障礙,都會對後一個階段產生不良影響
4、幼兒脊柱的特點是什麼
胎兒和新生兒的脊柱從側面觀看沒有成人特有的彎曲,幾乎是直的,當小兒開始抬頭時(生後2~3個月),就出現頸椎前凸,當6~7個月小兒開始能坐時,就形成胸椎後凸。當1歲時小兒開始站立及行走,就形成腰椎前凸。最初這些彎曲是不恆定的,當小兒仰卧時仍可伸平。小兒的兩塊脊椎骨之間,軟骨層特別發達,所以在體位不正或長時間一側擴張,都會引起脊柱變形。患有佝僂病時,坐位常出現脊柱呈弧形後凸。所以為了防治脊柱發育畸形,應注意使小兒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脊柱長期負重,及早治癒佝僂病。
5、應該如何把握寶寶一生一次的脊椎發育黃金期養成良好體態?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他們頭部稍稍前傾、肩部偏窄、背挺不直,身高偏低,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脊椎沒有發育好所致。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身體就在不斷發育,包括脊椎方面,如果相關骨骼在發育階段受到外力壓迫、不正確的生活習慣所影響,那麼脊椎的生理彎曲程度就會發生異常,如果不及時改善,未來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形和身高。
了解寶寶脊椎發育“黃金期”!
早期階段(3個月前)
該階段寶寶的身體相對柔軟,骨骼方面硬度還不夠,包括脊椎也是如此。由於寶寶早期階段主要是躺在床上度過的,所以對脊椎發育並不會造成不良影響。不過,有不少新手爸媽很喜歡在這個階段抱著寶寶,如果抱娃方式不正確,就會導致寶寶頭部、頸部壓迫脊椎,對脊椎的後續發育會造成阻礙。在這里要提醒各位家長,如果寶寶月份比較小,那麼在抱娃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其保護好,盡可能用手臂環住寶寶的整個身體,這樣做不僅寶寶的身體感受會更好一些,還能避免危險的發生。
成熟階段(6個月後)
當寶寶成長到6個月左右時,脊椎方面相比早期階段來說,已經發育的相對成熟了,脊椎有足夠的力量和穩定性,去承受頭部、頸部帶來的壓力,以滿足寶寶轉動脖子觀察周圍的需求。要提醒一點的是,家長普遍認為經過半年的成長,寶寶的體格已經不斷變強,應該抱著寶寶進行更多的活動才有利於發育,出現豎著抱娃的現象,殊不知,寶寶6個月脊椎力量並沒有家長認為的那麼強,如果經常豎抱,頭部力量就會壓迫脊椎,對脊椎發育造成阻礙。
為了更好保護寶寶脊椎,家長在脊椎發育“關鍵期”要做些什麼?
1、適當減少抱娃的次數
經常性隨意抱起寶寶,對寶寶的身體來說是一種負擔,尤其是早期階段,不必要的身體活動,會增加脊椎受力,對脊椎發育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在寶寶月份較小的時候,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抱娃,讓寶寶的身體在相對穩定的環境和狀態下發育,才更有利於脊椎的生長。
2、避免過早豎著抱娃
寶寶早期階段脊椎力量薄弱,並不具備承受頭部壓力的能力,如果家長過早豎抱,就會增加脊椎受力,時間長了,寶寶脊椎的彎曲度就會增加,難免形成駝背。家長們要明白,寶寶身體發育需要一個過程,照顧時需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調整照顧方式,包括如何抱娃也是如此。比如說,寶寶只有2、3個月,那麼他的脊椎力量是完全不足以支撐頭部的,應該採取托抱的方式,將手掌和小手臂放在寶寶脊柱部位,托起寶寶上半身,這樣寶寶的脊椎得到保護,才能更好的發育。
3、學坐立的時間不要太早
坐立時間超前,也會影響到寶寶的脊椎發育,要知道,寶寶坐立時需要直立上身,這就意味著坐立過程中,整個脊椎都會受力,如果脊椎方面不具備這個能力,那麼寶寶上身的重量就會全部壓在脊椎上,容易加大脊椎的彎曲度形成駝背現象。一般來說,寶寶至少要6個月後才能學坐立,在脊椎具備一定承受能力時學習坐立,才更有利於脊椎的發育。
6、錯誤姿勢傷娃的脊柱,寶媽記住兩個技巧,寶寶多大可以豎抱?
過去認為新生兒只能橫著抱,因為小傢伙的頭實在是又大又笨重,豎抱很容易向後仰,很容易損傷寶寶的頸部和脊椎。那麼寶寶多大才能豎抱呢?
其實豎抱最重要的不是看月齡,而是看寶媽採取的姿勢,如果姿勢不對,大寶寶同樣也會受傷的。豎抱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怎樣的?兩個技巧三項注意,寶媽收藏起來吧!
寶寶的脊柱發育:正常成人,脊柱有4個生理彎曲:頸曲、胸曲、腰曲、骶曲。但這4個生理彎曲並不是一出生就已經形成了,剛出生的寶寶脊柱幾乎是一條直線。
之後隨著寶寶生長發育,會抬頭抬胸、翻身、獨坐等技能後,才逐漸形成的。可不要小看這4個「彎曲」,它們可以在活動時對脊柱起到保護作用。
新手爸媽常見的 3 個抱娃誤區:1. 不扶寶寶的頭頸
很多父母在抱寶寶的時候,會格外小心的托住寶寶屁股,或者扶住寶寶的腰,卻忽略了脆弱的頸部。新生兒的頭佔全身的 1 / 4 ,而且他們的頸肌還沒有完全發育。
頸部肌肉無力。抱起寶寶的時候,小腦袋的重量會全部壓在頸椎上,如果大人的手沒有給予很好的輔助支撐,就可能會對寶寶脊椎造成損傷。
這些損傷當時不易發現,但可能影響孩子將來的生長發育。
2. 一邊抱娃一邊晃動哄睡
不少家長都喜歡抱著寶寶,輕輕搖晃著哄睡,即便是哭鬧不安的小寶寶,也能在這種「律動」中很快進入睡眠。其實這種「抱著搖晃」的方式。
並不適合用來哄睡,看起來寶寶很快睡著了,但是大多數一放到床上,就會醒來,對於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是沒有好處的。在寶寶清醒的時候。
抱起來輕柔的晃動,是親子互動的好時機。如果寶寶喜歡這種方式,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搖晃的幅度哦。
3. 長時間一個姿勢抱娃
小寶寶軟軟糯糯的,抱起來就會乖乖的倚靠在大人懷里,這樣的場景雖然很甜蜜,但時間卻不宜太久。長時間的懷抱會限制寶寶活動,長此以往會影響正常的發育。
如果用了不正確的抱娃姿勢,更會對寶寶嬌嫩的骨骼造成傷害。比如橫抱寶寶時,寶寶的大腿通常會自然的並向大人的手臂內側。
這時小嬰兒的髖關節是不在原本位置上的,長此以往可能會造成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其實,正確的抱娃方式有很多種,大人可以多嘗試幾種抱法。
豎抱有哪些優點:豎抱可以減輕寶寶頭部的壓力,幫助塑造完美的頭型;豎抱可以幫助寶寶消化,減少吐奶。要知道,小寶寶的胃是平著的。
如果寶寶一直平躺著,是很容易吐奶的。豎著抱就好多了;豎抱還能滿足寶寶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不要以為小寶寶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很好奇呢。
應該怎麼抱孩子才能避免傷害到寶寶的脊椎:1.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寶寶的背部、頸部和頭部,右手托住他的臀部和腰部。這個抱孩子的方法主要是針對於從床上把寶寶抱起來或者把寶寶放到床上去。
抱寶寶的時候,動作要輕柔。若是寶寶是醒著的,媽媽要微笑地看著寶寶的眼睛,抱起的動作不能太快、太暴力。就算寶寶是在哭鬧的狀態下,媽媽也不要驚慌。
2.腕抱法
將寶寶的頭部靠在左手臂彎里,手肘保護寶寶的頭部,手腕和左手保護背部和腰部,右手臂從寶寶的身上伸過去保護寶寶的腿部。
右手包住寶寶的臀部和腰部。這個方法就是平常能夠看到的抱寶寶的一個常用的姿勢。
情商育兒寄語: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也是每個家庭的核心。每個家庭都希望孩子健康長大。從小注重抱寶寶的姿勢,了解新生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
科學的育兒,選擇正確的方法去擁抱孩子是十分必要的。作為新晉寶媽寶爸,每個人都會經歷人生的這個第一次,這個第一次對於家長來說很重要。
對於寶寶也很重要。不要因為寶寶的哭鬧而手足無措,也不要不知道如何抱寶寶而手忙腳亂。清楚知道寶寶的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用正確的姿勢抱寶寶,寶寶會平安的度過嬰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