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椎動物脊柱進化意義

脊椎動物脊柱進化意義

發布時間:2021-04-18 13:57:42

1、個人認為脊椎動物的脊椎在進化上有明顯缺陷。請高手解惑

脊椎動物強大就是由於它們有發達的神經系統
這個神經系統要支配全身必然要貫穿全身
而且脊椎動物對腦和脊椎都做了特別的保護
脊椎動物本來都是橫著的
只有前後,沒有背部的問題
無脊椎動物沒有發達的神經系統

2、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有幾大進步事件,意義何在?

要點:(1)五大進步事件:具上下頜、五指型附肢、羊膜卵、恆溫、胎生哺乳。
(2)進步意義。
五指型附肢的進步意義
(1)適應陸生的五趾型附肢,這是動物演化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2)作為魚類運動器官之一的偶鰭結構比較簡單,肩帶直接附在頭骨後緣,活動的方式和范圍受到很大限制,它與魚鰭之間只有一個單支點,以此作為杠桿,完成單一的轉動動作。兩棲動物的五趾型附肢與魚鰭不同,肩帶游離,前肢在擺脫頭骨的制約後,不但獲得了較大的活動范圍,而且也增強了動作的復雜性和靈活性;腰帶一方面直接與脊柱牢固地聯結,另一方面又與後肢骨相關節,構成支持體重和運動的主要工具,使登陸的目標得以實現。
羊膜卵出現的進步意義:
羊膜卵可以產在陸地上並在陸地 上孵化。
體內受精,受精作用可無需藉助水作為介質。
胚胎懸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發育,環境更穩定,既避免了陸地乾燥的威脅,又減少振動,以防機械損傷。
恆溫出現的進步意義:
恆溫的出現,是動物有機體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與環境條件對立統一的結果。
高而恆定的體溫,促進了體內各種酶的活動、發酵過程,使數以千計的各種酶催化反應獲得最大的化學協調,從而大大提高了新陳代謝水平。
高溫下,機體細胞(特別是神經和肌肉細胞)對刺激的反應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滯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縮快而有力,顯著提高了恆溫動物快速運動的能力,有利於捕食及避敵。
恆溫還減少了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性,擴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圍,特別是獲得在夜間積極活動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區生活。這也是中生代哺乳類能戰勝在陸地上占統治地位的爬行類的重要原因。
胎生和哺乳的進步意義
胎生和哺乳對後代的發育和生長具有完善、有利的保護。從受精卵、胚胎、胎兒產出、至幼仔自立的整個過程均有母獸的良好的保護,使後代的成活率大為提高,而使哺乳類在生存競爭中佔有較高的起點,在地球上的生存和發展中具有較大的優勢。
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各是何種體腔。

3、恆溫對脊椎動物進化的意義?

1.提高酶的活性.因為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恆溫提供了適宜的溫度.

2.擴大了活動范圍.蛇與蛙就是因為不能在低溫下進行生命活動,才冬眠的,兩極地區沒有分布..而哺乳類與鳥類能夠恆溫,所以生活范圍擴大到了兩極地區.

3.恆溫提供較高的溫度,使哺乳動物與鳥類的皮膚較為松馳,有利於皮下的肌肉運動.

4、最初的脊椎動物是怎麼進化來的?

最初的脊椎動物是從5億年前生活在海底泥層中小小的像蟲一樣的動物進化而來,這種動物看上去和與脊椎動物關系密切的文昌魚相似。文昌魚頭露在沙子外面,從海水中過濾小的食物顆粒。盡管沒有骨架,文昌魚卻有類似於脊椎的脊索延伸至整個背部。

5、各綱脊椎動物脊柱的演化特徵如何?在進化上有什麼意義

?

6、脊椎動物的演化

古近紀早期是古有蹄類及肉齒類(古老類型)是以植物為食的有蹄哺乳動物。與後來的有蹄類(奇蹄類、偶蹄類)相比,個體較小,齒比較原始,四肢和腳粗短,比較笨拙。包含幾個平行進化的不同類別,主要是鈍腳類、踝節類、裂齒類和恐角類等(圖10-1,1)。在古新世及始新世早、中期極度發展,到始新世晚期或漸新世大都滅絕。如我國古新世的Bemalambda(階齒獸),個體大小如狼。早始新世的Coryphodon(冠齒獸)。此外,亞洲特有的Anagalida(亞獸類),在我國華南有不少發現。肉齒類也是已滅絕的古老類型哺乳動物,在古近紀早期很繁盛,如始新世的Hyaenodon(鬣齒獸)。

圖10-1 古近紀哺乳動物

(據溫獻得,1998)

古近紀中、晚期奇蹄類高度發展和食肉類繁榮時期。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已基本出現,奇蹄類是演化發展的極盛時期,大部分奇蹄類在古近紀末期滅絕,而馬卻適應得很好。雷獸類Brontotheriidae最初出現於始新世早期,到漸新世中期發展到繁盛頂峰時,但很快滅絕。兩棲犀類Amynodontidae是已絕滅奇蹄類的另一代表,到漸新世不久即滅絕。

新近紀是偶蹄類大發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時期,動物總貌與現代更為接近。偶蹄類一般每腳有2個或4個趾,腳的中軸是在第三和第四趾上,多數具有反芻功能。偶蹄類與奇蹄類都於始新世興起,但古近紀是奇蹄類的繁榮時期,而偶蹄類在新近紀大為繁盛(如長鼻類)(圖10-2)的演化主要反映在齒及頭骨方面。由於象的演化快,分布廣(除澳洲外遍布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層劃分意義。肉食類繼續發展,奇蹄類中的馬及犀等在鑒定地層時代上仍比較重要。

漸新世的古始祖象、中新世的板齒象(圖10-1,3)、上新世至更新世的乳齒象,逐漸演化為全新世的真象。著名的馬的系列演化在古近紀、新近紀也有其重要意義,到第四紀演化為真馬。新近紀時食肉類也繼續發展,如狗、狼、劍齒虎(圖10-1,2)等均很繁盛。

總的來講,歐亞、北美、北非的哺乳動物面貌大體一致,說明各大陸間有陸地相連,但是澳洲情況特殊,古近紀、新近紀時只發育了無胎盤類的有袋類和單孔類,這個特點並保持至今,這是由於澳洲大陸一直為太平洋海水所隔絕的緣故。

圖10-2 新近紀長鼻象演化

(據溫獻得,1998)

圖10-3 新生代水生物脊椎動物

(據溫獻得,1998)

1—貨幣蟲(Nummulites sp.);2—抱球蟲(Globigerina);3—硅藻類Fennales;4—海扇(Pecten);5—牡蠣(Ostrea);6—田螺(Viuiparus);7—平卷螺(Planorbis);8—金星介(Cypris);9—真星介(Encypris);10—玻璃介(Candona);11—小玻璃介(Candoniella);12—土星介(Ilyocypris);13—湖花介(Limnocytthere)

7、列舉五種在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產生的飛躍性結構,出現的動物及在進化史上的意義.

1;肺 使脊椎動物可以離開水面生活。 兩棲動物
2;羊膜卵 為受精卵提供了一個安全的,不需要水的環境,使脊椎動物幼體的成長離開了水。
爬行動物
3;翅膀 使脊椎動物飛上了天空。 爬行動物的翼手龍類
4;子宮 使脊椎動物在母體內就可以安全成長,避免卵在母體外孵化時遭遇危險。 哺乳動物
5;乳腺 使動物母體給幼體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同時長期的哺育幼體的過程也使幼體從母親那裡獲得了豐富的生存技能以及成長所需的安全環境。 哺乳動物

8、脊椎動物的發展與演化

泥盆紀魚類特別繁盛,可稱為魚類的時代。它們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或河口地區,魚類的繁盛是動物征服大陸的起始標志。魚類化石的大量出現是從早泥盆世開始的,早泥盆世多無顎類(甲胄魚類)和原始的有顎類(盾皮魚類)。如 Hemicyclaspis(半環魚)等。中晚泥盆世除甲胄魚類和盾皮類外,出現了軟骨魚類(鯊類)和高等的硬骨魚類(硬鱗魚類、肺魚類和總鰭魚類)。如Bothriolepis(溝鱗魚)等。總鰭魚類具堅固的肉鰭,能用肉鰭在泥灘上爬行,並能用鰓和肺進行呼吸,因而它的發展有可能適應兩棲生活,為後來兩棲類的祖先。到晚泥盆世末,甲胄魚類絕滅,大部分盾皮魚類也絕滅,便開始出現原始的兩棲類。

石炭紀晚期,原始爬行類的出現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事件。原始爬行類以產於北美的林蜥為代表,至二疊紀,爬行類的種類更加多樣,重要的代表有發現於北美的異龍類和遍布世界各大洲的二齒獸類。這些生物因演化迅速、分布廣泛,成為陸相地層中的重要化石和大陸漂移的重要證據。

與脊椎動物脊柱進化意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