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極拳中怎樣算是含胸拔背?怎樣能做到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不是胸向內凹就行的,而是要向周圍撐開,門里要求含胸拔背時強調背部要撐圓,老師要求練拳時背部的脊柱不能有內凹的溝,要始終撐圓。
「人體的胸和背即胸廓的前壁和後壁,是前後對應的兩個部位。胸廓是由12個胸椎、12對肋骨和肋軟骨,1塊胸骨以用關節和韌帶裝置構成。成人的胸廓近似前後略扁的圓錐形,上窄下寬,其結構有相當的穩定性和牢固性。
在胸廓中,肋軟骨與胸骨構成胸肋關節。肋骨的肋結關節面與胸椎橫突凹構成肋橫突關節,其肋頭與相鄰椎體旁上下肋凹構成肋頭關節。胸椎相鄰椎體之間由椎間盤連結。每個胸椎的1對上關節突與上位胸椎的下關節突相關節,還有1對下關節突與下位胸椎的上關節突相關節。整個胸廓除了12個椎體間的椎間盤連結之外,其關節多達80餘個。
眾多關節多屬微動關節,聯合關節;某一環節的運動 通常會引起另一關節的運動;各個環節的運動都有著力學上的相互關系,正是」一動無有不動「。因此,楊澄甫將「含胸」與「拔背」合二為一,提出了「含胸拔背」之說,這完全符合機能解剖學原理。然而,因胸廓結構的牢固和穩定,故含胸並不簡單易行,拔背也非輕而易舉。為了尋覓太極拳的真諦,必須從人體內部去找那些「極精微巧妙」之處。因此,把太極拳身法和人體機能解剖學結合起來研究和習練,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2、練太極拳怎麼松腰,講得太透徹了
上下蹲起法(亦稱面壁蹲牆法)
它是太極拳松透形體的關鍵一環,是一項全身性的均勻運動,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狀態的便捷之法。
基本動作
面壁而立,兩腳並攏,周身中正,全身放鬆,會陰上提,腳尖頂牆根,兩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後突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後仰、不可傾斜,徹底蹲下後再緩緩上起。
如此反復多次。下蹲時,可先想一下腳底湧泉穴,同時注意全身放鬆,腰向後突,使脊柱逐節放鬆下落;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或先想一下藍天,然後再將脊柱逐節抻起、拉直。
特別說明
剛開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確定身體的姿勢和兩腳的距離。腳尖可以先離開牆,離多遠以盡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為度。
如年紀大或行動不便者,可以兩腳尖離開牆根,兩腳分開,以降低難度。甚至還可扶住樹、床架,拉住門把手等支撐物往下蹲。一開始,動作不標准不要緊,關鍵是要堅持。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隨著脊柱、腰部松動程度的提高,就能順利下蹲、上起了,此時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兩腳並攏,腳尖抵牆,完成上下蹲起動作,每次下蹲以30個為一組,每天至少要蹲一組以上,多多益善。
3、太極里說行坐立卧都是在練功,請問如何理解,怎樣做到?多謝
哈哈,我理解這句話是說練習太極拳要鑽研和投入,時常揣摩。
比如我見過一個老師在學習太極拳,有一天他和同事去書店買書,同伴忽然發現他不見了,後來找到時發現在書店門口練開拳了。我認為他做到了這句話的要領。
4、練太極拳有練脊柱的好辦法么
別急。你想練脊柱,說明你身體的確有些僵。 練太極拳不要急。即使你發現自己的缺點。也不要想著一下就糾正。
你可以對著鏡子,慢慢改進自己的某些動作。積少成多,水滴石穿。練習1年也許5年,也許就會明顯改善。
當然,如果你足夠年輕。恢復能力比較強。20歲以下。也許可以幾個月就改正了。
主要是彈性不夠。, 上身太硬。 通常是軍訓之類的練多了。腰背太硬了。 所以脊柱活動的范圍,與整體性不夠。
脊柱就是一個大鞭子
5、打太極拳時怎麼做到松腰落胯?
對於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系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位叫作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 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練松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盪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為同心,以骨盆為半徑的旋轉運動; 盪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落胯運動。放鬆骶髂關節對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鬆,注意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如此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果練拳時真的松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鍾錘,向左偏時左胯落的同時,右胯盪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閭已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及腳下湧泉。放鬆腹股溝和會陰穴、松腰斂臀(亦俗稱塌腰)對松胯圓襠亦起到較大作用。另外, 注意放鬆胯關節,並放鬆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松胯起碼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青能靈活轉動,不產生輔助肌肉韌帶做 負功的現象。二是松腰沉穩,通過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地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對形體而言,堅持長期科學、系統的胯鍛煉,可使胯范圍渚如骶髂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鬆伸展性練習,既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胯襠為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 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出的運轉,最後練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其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 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
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 上領勁(即虛靈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 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足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 ,仍習慣本能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抑或是被輕松化掉。太極拳名師林文濤先生在教學中常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 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6、太極拳如何練轉腰胯?
常言道,傳拳不傳腰,傳腰師不高。太極拳武技不高的重要原因,腰腿有病:一在腿腳不能松虛合一,二在腰胯不能靈活變轉。論壇中言腰胯的貼子也不少,可惜大都術語連篇,或者說一漏萬,也不言操作方法,故而等於白搭。本論僅對腰胯簡要描述如下:
1、腰胯總的要求是松虛靈活,沉降隨意,旋轉如輪。身法要領上可以這樣表述,腰脊貫直命門鼓,尾閭內合要中正,圓襠松胯准頭平,會陰吸起懸百會,松腹沉氣下湧泉。
2、放鬆腰胯基本操作方法:
一是馬步站樁定軸轉腰松胯,以平面方式或者螺旋升降方式進行。一般使髖盆轉到肚臍能對准左膝或右膝的內側為宜,而頭宜正,眼神往前方鼻中線遠視。過則易扭腰反而失勢。
二是弓步站立定軸轉腰松胯,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成弓步,轉腰以平面方式或者螺旋升降方式進行。要定住雙膝不動,從向前正向轉髖盆到側身向計90度樣子,意念往肚前中線上合,上體不能成扭狀。
三是虛實樁定軸轉腰松胯,同樣以平面方式或者螺旋升降方式進行。以白鶴亮翅樁為基本練習方法,髖盆的轉幅也達90度樣子,而上體不能成扭狀。
四是藉助拳架中的海底針、下勢練習腰胯折疊,用內擺腳、外擺腳幫助松胯。反復多練,注意尾閭無形垂線要指向兩腳根連線,一腳全虛時尾閭無形垂線指向實腳的腳根。
五是適當向後折腰盪胯,輔助達到松腰活胯目的。但是在盤拳、推手、打手時切記不可向後折腰,不然失勢必敗。
六是不要強行用物理拉伸的方式松腰活胯,而是藉助貫注意念上行玉枕(甚至到百會去)的方法來進行。不然,後果自負。
七是在練習可以配合雙手運動,但只是為了體會雙手之動由轉腰帶動的圓活之趣。
八是練習腰間太極球運化中虛提實沉的狀態,配合練習蹲牆功。
以上練習,不出一周,在推手打手化勁時中自顯其效。然而,若要松得透徹,仍需許多時日。
[補充] 本人言的腰胯,僅指人體大髖骨及其周邊結構(腰部骨間架,包括兩胯、尾閭、兩大髖骨、命門處腰脊),腰各處筋腱,神經及其肉組織。
腰胯要求松整合一,系人體協調運動的發動機,是內勁貫通的重要媒介。
1、尾閭內合而松垂,鼓起命門。尾閭不前去也不後拖(相對於兩腳跟連線而言的前與後),因為前去必致挺胯,後拖必致突臀。尾閭只能合住會陰而松垂。
2、發揮尾閭無形垂線的定軸作用。雙腳平開或前後開立,腰胯及其上身整體以此定軸作協調旋轉,不貪不欠,貪則扭腰,欠則不能最大程度得到旋轉效果。
3、尾閭無形垂線在兩腳跟連線的滑動。此滑動使腰胯及其上身整體位移,不要轉體。 4、定住尾閭,沉住腰胯,兩胯要平,松腹部而鼓命門,並使上身左右彎轉,前後折疊,或圓形擺開至極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放鬆腰胯各個關節,在一定程度上對練習化勁化掉來勢有些作用。當然,這種化勁是沒有中定狀態的化發來得快捷,因此只是一種輔助功夫。
7、太極拳的勁力是如何由胯傳到脊柱的
太極拳是內家拳,由胯傳到脊柱是不對的。除非是外家拳的練法。
《太極拳十三勢論》"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
中醫理論:腎主全身之陽和全身之陰。腎是生命之源!
腎的位置是後腰處,所以腰為主宰符合中醫理論。
太極拳要松著打,一松身體就成為一體了。而不是身體各部位各自發勁。
所以,腳下有根,由腿的轉換陰陽虛實,傳導到腰脊背。最後由手指領勁發出來。
8、練太極拳怎樣轉腰?
第二個回答是最搞笑的,當然是錯的!那不是轉腰那是晃腰,到精神病院去看看,那裡的回人基答本都會。
第一個雖然比較接近,但也不完全正確。因為電鑽的鑽頭的自轉是有向前的力的,而脊柱如果向前鑽著轉,能鑽到哪裡去?呵呵。比較直觀而貼切的比喻是象小孩子玩的貨郎鼓,中間一個軸,上面一個小鼓,兩邊各有一個繩子拴著個小球。用手捻轉動中間的桿,整個就轉起來了,兩邊的小球就會甩著打響小鼓。那個中間的軸就是脊柱,整個貨郎鼓就是人的身體,兩個小球就象人的兩只手臂。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轉腰,其實確切地來講應當是轉胯,轉的不是腰而是胯。設想你用兩手扶住兩胯外側使其不能轉動,然後上身向後擰轉試試,看能轉多大的幅度?這樣的轉是單純的腰轉。你可以感覺到,這樣既沒什麼力量,轉的幅度也極小,腰的轉動只此而已。所以說真正的是胯在轉,因此胯關節放鬆是關鍵。
9、太極拳如何練習腰
看到樓上一大堆文字,眼花。。。各派太極的功法五花八門,但萬法不離其宗
把道理想通,理解消化了,比盲目練功更有效直接。
老師說你腰用不上,是因為樓主你還沒找著「腰」,勁在腰那就斷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勁的傳遞,是「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腰起到關鍵作用。
太極說「腰」,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平常理解的腰部,「腰」是丹田、命門所在的關鍵部位,以此部位表現最為顯著,
有時「腰」也可以放大到「大椎」到「會陰」這一整段,就是肩胯之間。
怎樣解決樓主「腰用不上」的問題,下面這幾點需要注意
一:六合
想信很多人也知道「六合」,其中「肩與胯合」,很大一部分是太極腰的作用,或者說胸腹的作用。
如果初學練拳時多抓住「外三合」練拳,很快就會體會到「整勁」。進而尋求「內三合」。
二:一身備五弓
「一身備五弓」這話我們練太極的應該都很熟悉,兩手臂兩腿是四張「弓」,脊椎是一張「弓」。「腰」就在脊椎這張「弓」上,多尋找脊椎「弓」的感覺,腰自然就找著了。弓需要一個把手,一個支點,才能挽弓,這個點就是「命門」或者說「後丹田」。
三:中正
李經梧先生說過,要練出一根「鐵軸」。這是「活似車輪」的前提。當然在這我只說人體中心線這一根「軸」,也是我們練太極拳要找的第一根「軸」。位置是人直立時,頭頂百會向地面的垂線(必定垂於兩腳之間,人體重心投影)。
初練時,這根軸絕不允許歪斜,始終垂直地面平移(使「百會」「會陰」「重心點」一垂直線)。腰,自然也貫穿其中。腰正,整個身體才能中正。體會身體中正,也有利於規范自己的「腰」。
話又說回來,太極不提倡「練」腰,應該「空腰」。只是得經過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不懂腰就尋求空腰,那是痴人說夢。所以去體會「太極腰」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找到後,我們又要丟掉。
可能說的有點玄了,呵呵。。。有些東西實在不知道怎麼用文字表達,還忘樓主見諒
以上僅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請同道指正
本人郵箱taiji-china@foxmail.com
歡迎交流
10、怎樣找太極拳的感覺(三)」脊柱行拳」的感覺
多練,多體悟,太極拳的慢就是感受全身肌肉與肌肉之間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