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內家拳脊柱

內家拳脊柱

發布時間:2021-04-06 22:28:04

1、內家拳和外家拳怎麼區分的

內家拳和外家拳的區分:

1、特點不同

內家拳的特點是柔和,放鬆,以柔克剛。

外家拳的特點是剛猛有力。

2、修煉方式不同

內家拳以鬆柔入手,養練雙修,且偏重於養,內家拳勁路連綿,不易斷勁。

外家拳以剛猛入手,主練筋骨皮,肌肉後天之力,注重招式,不重內養,到一定階段才注重內養,外家拳勁路剛烈,招式明朗,必須換式換勁,時有斷勁。

3、訓練方法不同

內家拳注重內功和後天力的訓練,通過內功培養內力,通過試力、聽力來力的敏感度和發力效果。

外家拳偏重於外功和先天力的訓練。

4、修煉外形不同

修煉內家拳的高手,神光內斂,修煉內家拳的人皮膚較細膩,肌肉柔和不突顯發達,青筋血管順暢,兩肩斜削,舉止輕靈飄逸。

修煉外家拳的高手,神光如電,神態威猛。修煉外家拳的人皮膚較粗厚,肌肉發達,青筋血管暴起虯結,兩肩結實,舉止威猛剛烈。


2、練太極拳需要脊椎拉直嗎

脊椎是有生理彎曲的,無法簡單拉直

生理彎曲對人有保護作用。拉直對人有害

練太極有頸領虛頂,氣沉丹田的說法,也就是說,頭向上拉,腳向下沉,把脊柱拉伸。但不是把脊柱拉直。而是把不正確的受力點放鬆。如駝背,彎腰等等。在無外力的情況下本來拉直就是一個偽命題。

命門外凸,有人說命門外頂,這個不知道學醫的朋友怎麼看,但是的確可以做到。推拿科的朋友說對腰間盤突出有很好療效,這個也許可以算成拉伸脊柱

太極拳是一個放鬆,伸長的運動,絕對不是拉直。

內家拳有說法,脊柱是一張大弓,才好蓄力。所謂一身具五弓

3、內家拳和外家拳的區別是什麼

武術流派「外家」和「內家」的武功概念源於黃宗羲的《王征南墓誌銘》:「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於少林為外家……。」然而,少林拳家和一些武術研究者對此說持有不同看法,認為少林拳也是內外兼修的拳術。清代以後,特別是民國以來,民間將以太極、形意(心意、六合、意拳)、八卦、通背(內外兼修)等為代表的武術稱為內家拳,此外的拳種統稱為外家拳。現在普遍的內外家武術之分即是依據此說法的。 目前社會上亦有將外家拳分為武術套路和武術散打兩類。
內家拳源於宋時張三豐、武當張三豐,是指的內家拳的另一大來源——道家理論、功法。宋時,百家拳術匯聚少林,始成少林一派。大槍在戰場上的應用也更加廣泛。元末明初,張三豐嵩山訪道,得習少林拳術。有感於自己所習道家丹道功夫,遂將之與武術相結合。於是輝煌燦爛數百年的內家拳誕生了。後張三豐苦心求道終有所成,傳說成仙。其著述主要為丹道。後明成祖大修武當。亦使得張三豐內家理論和丹道理論都得以傳之後世。明中期,張三豐所創內家理論經過不斷發展至張松溪時已然完善成型,影響愈來愈大。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發展。武學也大發展。職業武術家也越來越多。一些主要修習大槍術的武術家接受了內家拳理論。並加以發展創新,形成了一種完全不同於明張松溪原始武當內家拳風格的內家拳。

4、如何開胯?(傳統武術內家拳)

1、「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襠和胯很容易混淆,馬步開橫襠, 弓箭步開直襠。開襠使下盤穩固。
2、胯的部位。指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開胯則能打通上下的勁,但開胯很難。
3、用骨不用(肌)肉-行拳、盤架要慢練。慢才能體會內在的氣息運行、骨節的 催動。盤得這樣慢,是要體會「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節節催勁;
4、同樣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發,往往做成背發。 不要誤會,叉劈開後並不意味著就是開胯了,開胯是傳統武術的不傳之密, 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 展胯。 想練劈叉自己完全可以, 我不知道舞蹈是怎樣的, 武術里的劈叉主要通過原地支撐下叉壓腿和平時的壓腿,溜腿來練,先壓腿,再 溜腿,然後下叉。
開胯有兩種解釋:①武術練功用語。即開活兩胯,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 活性,配合腿法動作而靈活轉使。主要方法有壓、搬、擺、轉等。以橫叉能坐地 者為"開"。②步型弊病之一。做弓步時,後蹬一腿之胯向外向後捌開,或稱"放 胯"。坐胯,為步型錯誤之一。做馬步時,臀髖下坐,重心後移,迫使上體前俯, 以維持平衡。②馬步樁功訓練要領。即力坐(注)於兩胯而形不變,以求步固勢穩。 ③不動胯。螳螂拳嘗有"走腰不走胯"之說。
胯和襠是倆嗎事啦"襠"是倆腿所夾之角,而"胯"其實是骨盆之位的一塊地域. 有沒有練過"摟膝拗步"啊?其中的提膝 開胯 出腳 ...,不是提襠啦.
襠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隱私部位,難以示範。當時老師要求我們開胯,我 們也是在拚命開襠。馬步開橫襠,弓箭步開直襠。開襠使下盤穩固。開胯則能打 通上下的勁,但開胯很難。 同樣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發,往往做成背發。
老師的文中就有秘訣啊:「我一下子明白了馬步的含義,找到了感覺,既圓 襠又夾緊,既下沉又上拎。可以說內家拳就是找感覺的拳,感覺找對了,就會突 飛猛進,感覺找不到,只能形似。比如,在盤架子中做陳式太極拳單鞭勢、斜形 拗步勢、前膛拗步勢時,右(左)膝外展旋轉,以身領手,丹田運轉,勢子結束 時兩膝微微內合,使胯撐開,上下相隨,外形如城牆之拱門,達到了「胯撐襠圓」 的要求。 ——這個帖子重新讀來,又有新的體會
太極拳之「胯」來源:少林與太極 200805 諸多太極拳理論中,對於太極拳中 胯的問題歷來強調不多, 對胯的重要性也鮮有提及, 往往籠統稱之為「腰際」、 「腰 襠」、「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強調「腰」的作用,對胯幾乎忽略不提。 其實,這是太極拳修煉的一大誤區。 這里,我們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腰 胯的「腰」是指人類身體臀上肋下中間部分;而「胯」是指人類骨骼的一部分,即胯 骨,它是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統稱為髖骨。 因此,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腰體現在外,而胯則 隱藏於內。 正因為胯的隱蔽性, 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 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師界有「傳拳 不傳胯」一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

5、練習內家拳做不做俯卧撐之類的運動?

一、 內家拳不是不練力量,關鍵是練哪裡的力量,能不能刺激到位。

二、內家拳練力量。例如內家拳練深蹲,但是其動作標准要求不同於現在流行的深蹲。俯卧撐倒是不練,但有類似的東西,內家拳很重視練「鐵牛耕地」,網上有動作要求,練俯卧撐的可以試試看能否做得了這個動作。此外,還可以舉兩個例子,心意拳里的「狸貓上樹」、「燕子抄水」也是兩個「力量」訓練。

練拳得有力量訓練,比如太極大桿。俯卧撐是可以做的,用拳面做還可以增強腕部力量。有興趣的可以嘗試下自己做得了不。與其說是力量,不如說是強度。

6、那些是內家拳,那些是外家拳,太極拳是什麼拳?

三大內家拳是: 太極拳 形意拳 八卦掌 。
內家拳一般指不靠身體硬性條件來對敵的拳法,也就是說不是主要靠力量和身體的硬度來練習的拳法(注意 是主次的關系 而不是說完全不要力量)
外家拳一般是說靠身體的力量和硬度來練習並對敵的拳法 少林拳大多為外家拳 當然其中也不乏內家拳
但是要搞清楚內外兼修和內外家拳的關系 所謂內外兼修 一般是說內練一口氣 外練筋骨皮 這里得內有時是指內家拳的內勁 有時候是指外家拳中的內(內氣和氣功)
外家拳容易習練 出功夫較快 但是需要自身的身體素質 要不然雖然同樣能練成 但是練到一定的程度後受身體條件局限 和身體素質較好的人拉開較大差距(同等努力的情況下)
內家拳不易練習 出功夫很慢(不是較慢而是很慢)但是基本對身體素質的要求較低 在功力達到一定高度後本身的身體條件所受到的限制較小(例如身高等先天條件)
有一些拳 比如詠春拳 比較不好歸類 有的說算是內家拳 有的說是外家拳 也有的建議詠春化為內外家兼修的(不過好像始終沒有定論)
除了前面所說的三大內家拳 比如武當逍遙掌也屬於內家拳 但現有的套路和地方武術基本上大部分武術都屬於外家拳

7、武術里的內家拳法基本功,看清腰部是如何發力

以下資料為百度查詢。
曲腰:「點頭哈腰」,中軸扭曲之謂也。
拳諺曰:「點頭哈腰,武藝不高。」或稱「低頭貓腰,傳授不高」。形象地描述了曲腰的弊病。
「腰為一身之主宰」,是人上下體轉動的關鍵,對協調全身動作,調整重心,平衡身體,輸送勁力,都起主導作用。
內家拳對腰的要求是松而沉著,直而不僵。「松而沉著」,使下盤穩固有力而不失輕靈,「直而不僵」,使中軸旋轉穩定靈活而不失沉著。這樣方能做到支撐八面而穩固厚重,八面轉換而輕靈圓活。
此外,腰部的「松而沉著,直而不僵」,避免了脊椎的生硬挺拔,使脊椎有正常的自然「彎曲」,形成了俗說的「身弓」,增加了脊柱的彈性,緩解了行拳過程中所產生的震動,既起到了護腦的作用,又穩定了重心,平衡了身軀。這樣才能使「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
其實,「曲腰」本身就屬於「歪斜」的范疇。這里的內容可視作對「歪斜」的進一步說明。而內家拳術把「曲腰」單獨視作一大忌,可見對它的重視了。

8、太極拳的勁力是如何由胯傳到脊柱的

太極拳是內家拳,由胯傳到脊柱是不對的。除非是外家拳的練法。

《太極拳十三勢論》"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
中醫理論:腎主全身之陽和全身之陰。腎是生命之源!
腎的位置是後腰處,所以腰為主宰符合中醫理論。

太極拳要松著打,一松身體就成為一體了。而不是身體各部位各自發勁。
所以,腳下有根,由腿的轉換陰陽虛實,傳導到腰脊背。最後由手指領勁發出來。

9、內家拳之龍虎二勁,胯有多重要

其勁力發自脊柱,經過嚴格正...

與內家拳脊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