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損傷的脊髓症狀都有哪些?
脊髓損傷的程度和和位置不一,病理也不一,確切的講是脊髓損傷平面以下的肢體感覺二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像,嚴重時會發性截癱,繼發性脊髓損傷和高位脊髓損傷治療不當易遲發痙攣性截癱。搶時間治療方有恢復之望。
2、患脊髓損傷後都有哪些症狀?
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最嚴重的並發症,往往導致損傷節段以下肢體嚴重的功能障礙。
(1)頸脊髓損傷
1)第一、二脊髓損傷 患者多數立即死亡,能到醫院就診者只有下列神經病學改變:①運動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發出纖維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當其受傷時,會影響這些肌肉功能。②感覺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的前支參與構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當寰樞推骨折、脫位、齒狀突骨折時,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檢查時可發現有局部痛覺過敏或減退。
2)第三頸脊髓損傷 該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間肌,損傷後不能進行自主呼吸,傷員多於受傷後立即死亡。常見的損傷原因為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頸椎脫位,第二頸椎雙側椎弓骨折。這種骨折脫位亦可因上部頸椎於過伸位受傷引起。
3)第四頸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為完全性四肢癱瘓。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頸神經支配,第四頸脊髓節段損傷後,創傷性反應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頸神經,故患者的自主呼吸喪失。創傷性反應消退後,膈肌機能可望恢復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較微弱。②感覺改變 鎖骨平面以下的感覺消失,其他如括約肌功能、性機能、血管運動、體溫調節機能等均消失。
4)第五頸脊髓損傷 損傷早期因第四至五頸脊髓受到創傷性水腫的影響,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創傷後患者發生腸脹氣等更會加重呼吸困難。①運動改變 雙上肢完全無自主活動而放置於身體兩側;肩部則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牽拉而能聳肩。②感覺改變 患者除頸部及上臂前方一個三角區以外,所有感覺全部消失。③反射改變 患者除肱二頭肌腱反射明顯減弱或消失外,其餘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頸脊髓損傷 患者由於脊髓創傷性反應及腸脹氣的影響,呼吸功能可受到明顯干擾。①運動改變 胸大肌、背闊肌、肩胛下肌、三頭肌癱瘓,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頭肌仍可收縮,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頭部附近。橈側伸腕長肌呈下遠動單位性損害,而第六頸脊髓節段以下的神經所支配的手指、軀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癱瘓狀態。②感覺感變 上肢的感覺,除上臂外側、前臂背外側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餘部分均有感覺缺失現象。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肱橈肌反射均正常,肱三頭肌反射消失。
6)第七頸脊髓損傷 傷後膈神經機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遠動改變 上肢輕度外展,前臂屈曲於胸前,腕可向橈側偏位。伸指總肌肌力減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減弱尤為明顯;旋前圓肌、橈側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淺肌、屈拇長肌均顯力弱,故手呈半握狀態。肱二頭肌肌力正常。②感覺改變 軀干、下肢、上臂、前臂內側、手的尺側3個手指、有時示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均存在,三頭肌反射消失或減退。
7)第八頸脊髓損傷 患者可見有單側的或雙側Horner氏征;由卧位改為直立位時,可出現血管運動障礙,即位置性低血壓,經過鍛煉以後,此種現象可消失。①運動改變 屈拇長肌、伸拇短肌、骨間肌、蚓狀肌、對掌肌、對指肌肌力減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癱瘓而呈爪形手。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范圍包括4—5指、小魚際及前臂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三頭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8)第一胸脊髓損傷 Horner氏征陽性,面部、頸部、上臂不出汗。①遠動改變 拇收肌、骨間肌、蚓狀肌部分癱瘓,拇展短肌完全無功能,肋間肌及下肢癱瘓。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發生在上臂遠端內側、前臂之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上肢無反射改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2)胸髓損傷 僅影響部分肋間肌,對呼吸功能影響不大,交感神經障礙的平面也相應下降,體溫失調也較輕微。主要表現為軀干下半部與兩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以及相應部位的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紊亂。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損傷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損傷平面越低,對肋間肌的影響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癱及括約肌失控症狀以外,尚有血管運動障礙,患者坐起時常因位置性低血壓而出現暈厥。①運動改變 損傷平面以下的肋間肌、腹肌、軀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癱狀。②感覺改變損傷平面以下感覺消失。③反射改變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發生障礙。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傷時,上段腹直肌的神經支配未受損害,具有收縮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則喪失收縮功能。在第十胸脊髓節段以下損傷時,由於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下部的肌纖維癱瘓,患者咳嗽時腹壓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癱狀態。②感覺改變 第六胸脊髓受傷時為劍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為肋下,第九胸脊髓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臍,第十一胸脊髓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為腹股溝。③反射改變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樞分別為胸7-8、胸9-10、胸11-12節段。
(3)腰髓及腰膨大損傷
1)第一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腰部肌肉力量減弱;下肢肌肉癱瘓,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縫匠肌以及髖關節的外展肌;膀胱、直腸的括約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覺改變 整個下肢、腹股溝、臀部及會陰部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髂腰肌及縫匠肌肌力減弱,股薄肌隱約可見有收縮,下肢其餘肌肉癱瘓。肛門、直腸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除大腿上1/3感覺改變以外,整個下肢及會陰部鞍區均有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陽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礙。
3)第三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導致伸膝力量弱,膝關節以下肌肉癱瘓。②感覺改變 大腿中下1/3交界處平面以下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顯減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陰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可勉強站立、行走,但由於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態不穩,極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的鴨步,上樓困難;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內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約肌和直腸括約肌沒有功能。②感覺改變 鞍區及小腿以下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減弱。
(5)第五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因髂腰肌及內收肌沒有拮抗肌,故患者髖關節呈屈曲內收畸形,嚴重者可脫位。又由於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癱瘓,可出現膝過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彎曲畸形。此外,由於闊筋膜張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時呈搖擺步態。脛前肌及脛後肌力量較強而腓骨肌、小腿三頭肌癱瘓,可導致馬蹄內翻足。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足背、小腿外側及偏後方、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小腿三頭肌及屈趾肌癱瘓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頭肌癱瘓或有少許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減弱;膀胱括約肌及直腸括約肌仍無功能。②感覺改變 跖面、足外側、小腿外側、大腿後側及鞍區感覺減退。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屈趾長肌及足部小肌肉癱瘓,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於足之內在小肌肉癱瘓,足趾呈爪狀。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小腿後上方及大路後外側,足之跖面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跟腱反射可能減弱。
(8)脊髓圓錐損傷 骶髓3-5和尾節稱脊髓圓錐。損傷後,會陰部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呈馬鞍狀分布。由於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無張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機能障礙。肛門反射和球海綿體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圓錐以上,故下肢功能無影響。
3、脊髓損傷有什麼症狀?
1.脊髓震盪與脊髓休克
(1)脊髓震盪 脊髓損傷後出現短暫性功能抑制狀態。大體病理無明顯器質性改變,顯微鏡下僅有少許水腫,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未見破壞現象。臨床表現為受傷後損傷平面以下立即出現遲緩性癱瘓,經過數小時至兩天,脊髓功能即開始恢復,且日後不留任何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嚴重創傷和病理損害時即可發生功能的暫時性完全抑制,臨床表現以遲緩性癱瘓為特徵,各種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喪失。其全身性改變,主要可有低血壓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動過緩,體溫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礙等。
脊髓休克在傷後立即發生,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周。兒童一般持續3~4天,成人多為3~6周。脊髓損傷部位越低,其持續時間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剋期一般小於24小時。出現球海綿體反射或肛門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結束的標記。脊髓休剋期結束後,如果損傷平面以下仍然無運動和感覺,說明是完全性脊髓損傷。
2.脊髓損傷的縱向定位
從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平面來判斷損傷的節段。
(1)頸脊髓損傷
1)第一、二脊髓損傷 患者多數立即死亡,能到醫院就診者只有下列神經病學改變:①運動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發出纖維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當其受傷時,會影響這些肌肉功能。②感覺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的前支參與構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當寰樞推骨折、脫位、齒狀突骨折時,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檢查時可發現有局部痛覺過敏或減退。
2)第三頸脊髓損傷 該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間肌,損傷後不能進行自主呼吸,傷員多於受傷後立即死亡。常見的損傷原因為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頸椎脫位,第二頸椎雙側椎弓骨折。這種骨折脫位亦可因上部頸椎於過伸位受傷引起。
3)第四頸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為完全性四肢癱瘓。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頸神經支配,第四頸脊髓節段損傷後,創傷性反應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頸神經,故患者的自主呼吸喪失。創傷性反應消退後,膈肌機能可望恢復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較微弱。②感覺改變 鎖骨平面以下的感覺消失,其他如括約肌功能、性機能、血管運動、體溫調節機能等均消失。
4)第五頸脊髓損傷 損傷早期因第四至五頸脊髓受到創傷性水腫的影響,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創傷後患者發生腸脹氣等更會加重呼吸困難。①運動改變 雙上肢完全無自主活動而放置於身體兩側;肩部則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牽拉而能聳肩。②感覺改變 患者除頸部及上臂前方一個三角區以外,所有感覺全部消失。③反射改變 患者除肱二頭肌腱反射明顯減弱或消失外,其餘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頸脊髓損傷 患者由於脊髓創傷性反應及腸脹氣的影響,呼吸功能可受到明顯干擾。①運動改變 胸大肌、背闊肌、肩胛下肌、三頭肌癱瘓,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頭肌仍可收縮,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頭部附近。橈側伸腕長肌呈下遠動單位性損害,而第六頸脊髓節段以下的神經所支配的手指、軀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癱瘓狀態。②感覺感變 上肢的感覺,除上臂外側、前臂背外側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餘部分均有感覺缺失現象。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肱橈肌反射均正常,肱三頭肌反射消失。
6)第七頸脊髓損傷 傷後膈神經機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遠動改變 上肢輕度外展,前臂屈曲於胸前,腕可向橈側偏位。伸指總肌肌力減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減弱尤為明顯;旋前圓肌、橈側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淺肌、屈拇長肌均顯力弱,故手呈半握狀態。肱二頭肌肌力正常。②感覺改變 軀干、下肢、上臂、前臂內側、手的尺側3個手指、有時示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均存在,三頭肌反射消失或減退。
7)第八頸脊髓損傷 患者可見有單側的或雙側Horner氏征;由卧位改為直立位時,可出現血管運動障礙,即位置性低血壓,經過鍛煉以後,此種現象可消失。①運動改變 屈拇長肌、伸拇短肌、骨間肌、蚓狀肌、對掌肌、對指肌肌力減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癱瘓而呈爪形手。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范圍包括4—5指、小魚際及前臂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三頭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8)第一胸脊髓損傷 Horner氏征陽性,面部、頸部、上臂不出汗。①遠動改變 拇收肌、骨間肌、蚓狀肌部分癱瘓,拇展短肌完全無功能,肋間肌及下肢癱瘓。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發生在上臂遠端內側、前臂之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上肢無反射改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2)胸髓損傷 僅影響部分肋間肌,對呼吸功能影響不大,交感神經障礙的平面也相應下降,體溫失調也較輕微。主要表現為軀干下半部與兩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以及相應部位的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紊亂。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損傷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損傷平面越低,對肋間肌的影響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癱及括約肌失控症狀以外,尚有血管運動障礙,患者坐起時常因位置性低血壓而出現暈厥。①運動改變 損傷平面以下的肋間肌、腹肌、軀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癱狀。②感覺改變損傷平面以下感覺消失。③反射改變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發生障礙。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傷時,上段腹直肌的神經支配未受損害,具有收縮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則喪失收縮功能。在第十胸脊髓節段以下損傷時,由於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下部的肌纖維癱瘓,患者咳嗽時腹壓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癱狀態。②感覺改變 第六胸脊髓受傷時為劍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為肋下,第九胸脊髓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臍,第十一胸脊髓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為腹股溝。③反射改變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樞分別為胸7-8、胸9-10、胸11-12節段。
(3)腰髓及腰膨大損傷
1)第一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腰部肌肉力量減弱;下肢肌肉癱瘓,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縫匠肌以及髖關節的外展肌;膀胱、直腸的括約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覺改變 整個下肢、腹股溝、臀部及會陰部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髂腰肌及縫匠肌肌力減弱,股薄肌隱約可見有收縮,下肢其餘肌肉癱瘓。肛門、直腸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除大腿上1/3感覺改變以外,整個下肢及會陰部鞍區均有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陽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礙。
3)第三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導致伸膝力量弱,膝關節以下肌肉癱瘓。②感覺改變 大腿中下1/3交界處平面以下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顯減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陰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可勉強站立、行走,但由於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態不穩,極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的鴨步,上樓困難;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內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約肌和直腸括約肌沒有功能。②感覺改變 鞍區及小腿以下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減弱。
(5)第五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因髂腰肌及內收肌沒有拮抗肌,故患者髖關節呈屈曲內收畸形,嚴重者可脫位。又由於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癱瘓,可出現膝過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彎曲畸形。此外,由於闊筋膜張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時呈搖擺步態。脛前肌及脛後肌力量較強而腓骨肌、小腿三頭肌癱瘓,可導致馬蹄內翻足。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足背、小腿外側及偏後方、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小腿三頭肌及屈趾肌癱瘓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頭肌癱瘓或有少許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減弱;膀胱括約肌及直腸括約肌仍無功能。②感覺改變 跖面、足外側、小腿外側、大腿後側及鞍區感覺減退。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屈趾長肌及足部小肌肉癱瘓,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於足之內在小肌肉癱瘓,足趾呈爪狀。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小腿後上方及大路後外側,足之跖面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跟腱反射可能減弱。
(8)脊髓圓錐損傷 骶髓3-5和尾節稱脊髓圓錐。損傷後,會陰部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呈馬鞍狀分布。由於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無張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機能障礙。肛門反射和球海綿體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圓錐以上,故下肢功能無影響。
3.橫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損傷)
(1)中央性脊髓損傷綜合征 這是最常見的不全損傷,症狀特點為:上肢與下肢的癱瘓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輕,或者單有上肢損傷。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也可能人觸覺障礙及深感覺障礙。有的出現膀胱功能障礙。其恢復過程是:下肢運動功能首先恢復,膀胱功能次之,最後為上肢運動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復最慢。感覺的恢復則沒有一定順序。
(2)脊髓半切綜合征 也稱Brown-Sequard綜合征,損傷水平以下,同側肢體運動癱瘓和深感覺障礙,而對側痛覺和溫度覺障礙,但觸覺功能無影響。由於一側骶神經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節段受傷,同側顏面、頭頸部可有血管運動失調徵象和Horner綜合征,即瞳孔縮小、瞼裂變窄和眼球內陷。此種單側脊髓的橫貫性損害綜合征好發於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則很少見。
(3)前側脊髓綜合征 可由脊髓前側被骨片或椎間盤壓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動脈分支的損傷或被壓所致。脊髓灰質對缺血比白質敏感,在損傷、壓迫或缺血條件下,前角運動神經細胞較易發生選擇性損傷。它好發於頸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頸髓,主要表現為四肢癱瘓,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的痛覺、溫覺減退而位置覺、震動覺正常,會陰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覺和位置覺。在不全損傷中,其預後最壞。
(4)脊髓後方損傷綜合征 多見於頸椎於過伸位受傷者,系脊髓的後部結構受到輕度挫傷所致。脊髓的後角與脊神經的後根亦可受累,其臨床症狀以感覺喪失為主,亦可表現為神經刺激症狀,即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有對稱性頸部、上肢與軀乾的疼痛和燒灼感。
(5)馬尾—圓錐損傷綜合征 由馬尾神經或脊髓圓錐損傷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結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嚴重損傷。臨床特點:①支配區肌肉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表現為弛緩性癱瘓;②因神經纖維排列緊密,故損傷後其支配區所有感覺喪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喪失,膀胱和直腸呈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因括約肌張力降低,出現大小便失禁。馬尾損傷程度輕時可和其他周圍神經一樣再生,甚至完全恢復.但損傷重或完全斷裂則不易自愈。
4.神經功能分級
(1)Frankel分級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將損傷平面以下感覺和運動存留情況分為五個級別,該方法對脊髓損傷的程度進行了粗略的分級,對脊髓損傷的評定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但對脊髓圓椎和馬尾損傷的評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約肌功能判斷,尤其是對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狀況表達不夠清楚。
(2)國際脊髓損傷神經分類標准 1982年美同脊髓損傷協會(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損傷神經分類評分標准,將脊髓損傷量化,便於統計和比較。1997年ASIA對此標准進行了進一步修訂,使之更加完善。該方法包括損傷水平和損傷程度。
1)脊髓損傷水平 ①感覺水平檢查及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感覺功能(痛覺、觸覺)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的28個皮區的關鍵點,在每個關鍵點上檢查2種感覺,即針刺覺和輕觸覺,並按3個等級分別評定打分(0為缺失;1為障礙;2為正常。不能區別鈍性和銳性刺激的感覺應評為0級)。檢查結果每個皮區感覺有四種狀況,即右側針刺覺、右側輕觸覺、左側針刺覺、左側輕觸覺。把身體每側的皮區評分相加,即產生兩個總的感覺評分,即針刺覺評分和輕觸覺評分,用感覺評分表示感覺功能的變化。正常感覺功能總評分為224分。②運動水平的檢查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運動功能(肌力3級以上)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10對肌節中的關鍵肌。檢查順序為從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臨床分級法。這些肌肉與相應節段的神經支配相一致,並且便於臨床做仰卧位檢查(在脊髓損傷時其他體位常常禁忌)。按檢查結果將兩側肌節的評分集中,得出總的運動評分,用這一評分表示運動功能的變化。正常運動功能總評分為100分。③括約肌功能及反射檢查 包括肛門指檢、肛門反射、尿道球海綿體反射,測試肛門外括約肌。該檢查用於判定脊髓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損傷。
2)脊髓損傷程度 鞍區皮膚感覺的檢查應環繞肛門皮膚黏膜交界區各個方向均仔細檢查,任何觸覺或痛覺的殘存均應診斷為不完全性損傷。臨床醫生需行肛門指檢後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損傷的診斷,肛門指檢應注意肛門深感覺有無和外括約肌有無自主收縮。脊髓休剋期確定完全性脊髓損傷是不可能的。即使說脊髓休剋期已結束,仍須對骶區功能仔細檢查後才能確定脊髓損傷完全與否。
4、胸椎損傷了會怎麼樣?
你好,胸椎受傷後,最常見的損傷是胸椎壓縮性骨折。這是可以留下後遺症的。會導致胸背部及下肢疼痛。如果非常嚴重,可以會導致截癱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意見建議:你好,胸椎受傷後,最常見的損傷是胸椎壓縮性骨折。這是可以留下後遺症的。會導致胸背部及下肢疼痛。如果非常嚴重,可以會導致截癱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5、脊髓損傷的症狀有哪些
1.完全性損害中運動功能受損表現為膝關節及其以下諸肌受累,膝、踝關節及足部功能障礙,步態明顯不穩,由於足伸、屈功能喪失,跨步時需抬髖關節呈「涉水步態」;大、小便失禁。感覺功能受損為損傷平面以下深淺感覺喪失,表現為...
2.不完全性馬尾損害則僅表現為損傷的神經根支配區的肌肉運動和感覺區功能障礙,余未受損傷的馬尾神經仍能正常發揮感覺和運動功能。 治療的方法:以綜合治療為主,以減少並發症,為功能恢復和重建創造條件。
6、當脊椎受傷時,身體都會出現哪些症狀?
脊柱損傷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傷害,如果傷害後沒有治療和治療,它會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並且,如果很難,很可能導致癱瘓。因此,有必要了解脊柱損傷的症狀。此外,應在確定損傷後及時採取正確的處理方法。
首先,脊柱損傷的症狀是什麼?
1.當頸椎被損壞時,頸部到肩部疼痛,以及當地的活動受到限制。
2.當胸部腰椎損壞時,胸部是痛苦的,背部疼痛,並且難以翻身,它不能忍受自己。此外,由於由於腹膜血腫引起的植物神經的刺激,患有支點和腹痛的症狀將會發生。
3.脊柱腫脹,教導,脊柱會在踢脊柱時產生疼痛。
4.如果脊柱損傷損壞,脊髓損壞,導致疼痛在下面的較低水平下消失,產生麻木的症狀。
第二,脊柱損傷的正確治療方法是什麼?
1,冰或其他冷壓縮可以減少損傷期間的溫度,降低血液循環,從而減少疼痛和腫脹。
2,在脊柱損壞,如果有人被救出,這次應該提醒它不能移動脖子和腰部。如果目前尚不清楚頭部和頸部是否有損壞,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3,當有傷口或感染時,應及時使用抗生素以防止進一步感染。同時,還有必要預防和治療其他傷口以防止尿路感染和呼吸系統並發症。
4,提高肢體,有助於減少腫脹,促進血液迴流。
5,去醫院及時治療,防止情況惡化。治療後,當治療基本固化時,可以進行關節周圍的肌肉的訓練。
如果有些人發生意外,那麼身體感受到障礙,反映異常或自主主義障礙,必須盡快去醫院,不要錯過脊髓損傷的黃變時期。脊髓損傷的患者也應該保持良好的態度,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信心,如果脊髓損傷可以給予及時治療,有良好的康復治療,但患者不僅可以坐,站立,線,甚至參加工作。
7、脊髓損傷有哪些症狀?
在臨床上 脊髓損傷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疾病 當出現這種疾病的時候 患者常常會有脊髓的一些傷害 也會直接的引起後遺症的出現 脊髓損傷往往是由於感染導致的 或者是間接外力所造成的 脊髓損傷症狀有哪些 下面我給大家說說
脊髓損傷症狀有哪些
脊髓損傷的病症常常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感覺障礙 在損傷的平面下 患者的各種感覺都會失去的 等到脊髓休克恢復後我們的感覺才能開始表現 有的時候脊髓休剋期肛門和會陰的部位也能有所感覺的
運動功能性障礙會因為脊髓損傷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傷害 患者在出現脊髓損傷後 自己的肌張力就會逐漸的增高 反射能力就會比較的亢進 而且部分患者在脊髓休剋期恢復時 肌肉的自主活動能力也會下降
由於出現脊髓損傷症狀 那麼在這個時候就會直接的造成關節軟骨營養方面出現障礙 這損傷就會造成關節的腫脹現象 還會直接地引起積液症狀和超限情形 患者往往會通過x線能顯示出關節的骨端骨與軟骨出現破壞情況
注意事項
我們在上面所說的就是脊髓損傷的一些後遺症 那麼患者在出現脊髓損傷疾病之後 患者的胸脊柱就會出現側彎 也會直接的影響其眼球震顫 甚至會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所以要盡早進行治療
8、胸腰段脊椎骨折的臨床表現
(一)胸腰椎骨折的分類
1.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這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量,使脊柱向前屈曲所致,後方的結構很少受影響,椎體通常成楔形。該型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穩定性。此類骨折通常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身體猛烈屈曲,產生了椎體前半部壓縮。
2.穩定性爆破型骨折:這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通常亦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脊柱保持垂直,胸腰段脊柱的椎體受力最大,因擠壓而破碎,由於不存在旋轉力量。脊柱的後柱則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了脊髓而產生神經症狀。
3.不穩定性爆破型骨折:這是前、中、後三柱同時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以及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旋轉,可能還有沿著z軸的旋轉力量參與,使後柱亦出現斷裂。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
4.chance骨折:為椎體水平狀撕裂性損傷。以往認為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最大,使脊柱過伸而產生損傷。例如從高空仰面落下,著地時背部被物體阻擋,使脊柱過伸,前縱韌帶斷裂,椎體橫形裂開,棘突互相擠壓而斷裂,可以發生上一節椎體向後移位。而目前亦有人認為是脊柱屈曲的後果,而屈曲軸則應在前縱韌帶的前方,因此認為是脊柱受來自Y軸軸向牽拉的結果,同時還有沿著x軸旋轉力量的參與。這種骨折也是不穩定性骨折,I臨床上比較少見。
5.屈曲牽拉型損傷:屈曲軸在前縱韌帶的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中柱部分損傷形成後縱韌帶斷裂}後柱部分損傷表現為脊椎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種損傷往往還有來自Y軸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性不穩定型骨折,原因是黃韌帶、棘問韌帶和棘上韌帶都有撕裂。
6.脊柱骨折一脫位:又名移動性損傷。暴力來自z軸,例如車禍時暴力直接來自背部後方的撞擊;或彎腰工作時,重物高空墜落直接打擊背部。在強大暴力作用下,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被破壞,在損傷平面,脊椎沿橫面產生移位。通常三個柱均毀於剪力。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同時還有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脊椎骨的上關節突的前方,互相阻擋,稱關節突交鎖。這類損傷極為嚴重,脊髓損傷難免,預後差。
另外還有一些單純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與橫突骨折,不會產生脊椎的不穩定,稱為穩定型骨折。特別是橫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擊後腰部肌肉猛烈收縮而產生的撕脫性骨折。
1. 胸腰椎損傷後,主要症狀為局部疼痛,站立及翻身困難。腹膜後血腫刺激了腹腔神經節,使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痛、腹脹甚至出現腸麻痹症狀。
3.檢查時要詳細詢問病史,受傷方式,受傷時姿勢,傷後有無感覺及運動障礙。
4. 注意多發傷:多發傷病例往往合並有顱腦、胸、腹臟器的損傷。要先處理緊急情況,搶救生命。 ,
5.檢查脊柱時暴露面應足夠.必須用手指從上至下逐個按壓棘突,如發現位於中線部位的局部腫脹和明顯的局部壓痛,提示後柱已有損傷;胸腰段脊柱骨折常可摸到後凸畸形。
檢查有無脊髓或馬尾神經損傷的表現,如有神經損傷表現,應及時告訴家屬或陪伴者,並及時記載在病史卡上。
6影像學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確定損傷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x線攝片是首選的檢查方法。老年人感覺遲鈍,胸腰段脊柱骨折往往主訴為下腰痛,單純腰椎攝片會遺漏下胸椎骨折,因此必須註明攝片部位應包括下胸椎(T10-T12)在內。通常要拍攝正側位兩張片子,必要時加攝斜位片。在斜位片上則可以看到有無椎弓峽部骨折(圖65-7)。
由於頸椎前方半脫位是一種隱匿性損傷,沒有明顯的骨折,普通的x線攝片檢查時很容易疏忽掉而難以診斷。如果仔細讀片,仍可發現有四種特徵性x線表現:①棘突間間隙增寬;
②脊椎間半脫位;③脊椎旁肌痙攣使頸椎喪失了正常的前凸弧。上述各種表現在屈曲位攝片時更為明顯,可能還伴有④下一節椎體前上方有微小突起,表示有輕微的脊椎壓縮性骨折。
x線檢查有其局限性,它不能顯示出椎管內受壓情況。凡有中柱損傷或有神經症狀者均須作cT檢查。cT檢查可以顯示出椎體的骨折情況,還可顯示出有無碎骨片突出於椎管內,並可計算出椎管的前後徑與橫徑損失了多少。cT片不能顯示出脊髓受損情況,為此必要時應作MRI檢查。在M砌片上可以看到椎體骨折出血所致的信號改變和前方的血腫,還可看到因脊髓損傷所表現出的異常高信號。
急救搬運:脊柱骨折者從受傷現場運輸至醫院內的急救搬運方式至關重要。一人抬頭,一人抬腳或用摟抱的搬運方法(圖65—8)十分危險,因這些方法會增加脊柱的彎屈,可以將碎骨片向後擠入椎管內.加重了脊髓的損傷。正確的方法是採用擔架,木板甚至門板運送。先使傷員雙下肢伸直,木板放在傷員一側,三人用手將傷員平托至門板上(圖65-9);或二三人採用滾動法,使傷員保持平直狀態,成一整體滾動至木板上(圖65-9)。
9、脊髓損傷的症狀有哪些?
實驗研究證明,原發性脊髓損傷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損傷後在局部有大量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釋放和蓄積,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痙攣、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靜脈破裂,產生繼發性出血性壞死。這種脊髓損傷後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積出血性壞死的自毀現象簡稱為出血性壞死,是脊髓損傷後繼發的重要病理過程。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的嚴重並發症,由於椎體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於椎管內,使脊髓或馬尾神經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胸腰段損傷使損傷平面以下的軀乾和肢體產生運動及感覺障礙,稱為截癱,而頸段脊髓損傷後,雙上肢也有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四肢癱瘓,簡稱「四肢癱」。
1、脊髓損傷
在脊髓休剋期間表現為受傷平面以下出現馳緩性癱瘓,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喪失,有感覺喪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口頭,2-4周後逐漸演變成痙攣性癱瘓,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並出現病理性椎體束征,胸端脊髓損傷表現為截癱,頸段脊髓損傷則表現為四肢癱,上頸椎損傷的四肢癱均為痙攣性癱瘓,下頸椎損傷的四肢癱由於脊髓頸膨大部位和神經根的毀損,上肢表現為馳緩性癱瘓,下肢仍以痙攣性癱瘓。脊髓半切綜合征:又名Brown-Sequard征。損傷平面以下同側的軀干及肢體的運動及深感覺消失,對側肢體痛覺和溫覺消失。脊髓前綜合症:頸脊髓前方受壓嚴重,有時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動脈閉塞,出現四肢癱瘓,下肢癱瘓重於上肢癱瘓,但下肢和會陰部仍保持位置覺和深感覺,有時甚至還保留有淺感覺。脊髓中央管周圍綜合症多數發生於頸椎過伸性損傷。頸椎管因頸椎過伸而發生急劇溶劑變化,脊髓受皺褶黃韌帶、椎間盤或骨刺的前後擠壓,使脊髓中央管周圍的傳導束受到損傷,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的四肢癱,上肢於下肢,沒有感覺分離,預後差。
2、脊髓圓錐損傷
正常人脊髓終止於第1腰椎體的下緣,因此第1腰椎骨折可發生脊髓圓錐損傷,表現為會陰部皮膚鞍狀感覺缺失,括約肌功能喪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礙,兩下肢的感覺和運動仍保留正常。
3、馬尾神經損傷
馬尾神經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終止於第1骶椎下緣,馬尾神經損傷很少為完全性的。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馳緩性癱瘓,有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及括約肌功能喪失,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沒有病理性椎體束征。
4、脊髓損傷後各種功能喪失的程度
可以用截癱指數來表現
「0」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1」代表功能部分喪失。「2」代表功能完全喪失或接近完全喪失。一般記錄肢體自主運動、感覺及兩便的功能情況。相加後即為該病人的截癱指數,如某病人自主運動完全喪失,而其他兩項為部分喪失,則該病人的截癱指數為2+1+1=4,三種功能完全正常的截癱指數為0,三種功能完全喪失則截癱指數為6。從節騰指數可以大致反映脊髓損傷的程度,發展情況,便於記錄,還可比較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