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和骶骨的角度

脊柱和骶骨的角度

發布時間:2021-03-24 04:31:44

1、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結構的正常解剖,一般見於教科書,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脊柱的結構。有的患者檢查過後,很是茫然,如腰椎L3-L4椎間盤突出,總是問個不停,不知道病因,更有甚者不知道腰椎在哪兒?
人在出生後一年,胸腰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是在第2年融合,骶椎較晚,約在7~10歲融合。正常人有24個椎骨,即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腔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出生3個月就會形成永久性彎曲,18個月學走路時,出現前凸彎曲,使身體在腰部以上直立。這樣就出現了4個矢狀面彎曲,這幾個彎曲部位,也是經常發病的部位,尤其是腰骶交界處的慢性勞損,常為腰背痛的發病基礎。
椎體主要為松質骨構成,骨皮質薄。椎管錐孔之間的一條椎管,用以保護其中的脊髓。腰3的橫突最長,是腰背肌肉的著力點,棘突是由左右椎板匯合而成的。各椎骨之間靠椎間關節及許多韌帶連結,椎間盤是連接各椎體的主要結構,是由位於中央的髓核和周圍包繞著的纖維環構成。脊柱的血液供應,是穿椎弓供應椎弓根,橫突和棘突。脊柱的神經供應是脊柱的返支(竇椎神經)的作用,刺激竇椎神經可引起背痛和坐骨神經痛。腰骶關節與骶髂關節是脊柱連接骨盆和下肢,並將軀干所承受的力傳遞到下肢的交接點,作用在於穩定和有效的傳達動力。
腰背痛可分為原發痛和繼發痛,牽涉痛或感應性痛,以及神經性痛三種。具體病種可分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椎弓崩裂、胸腰椎骨折、椎管狹窄症、胸腰椎結核症、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及椎管內腫瘤、脊柱側彎、骨質疏鬆症、退變滑脫、化膿性脊柱炎、腰骶畸形、小關節紊亂、頸肩痛和風濕勞損所致的腰背痛。
臨床檢查,頸椎用C代替,胸椎用T代替,腰椎用L代替,骶椎用S代替。如C4-C5退行性病變,指的就是第四頸椎和第五頸椎,L5-S1椎間盤突出,指的就是第5腰椎和骶椎第1節的椎間盤突出,以此類推。希望本文能對大家有幫助,對脊柱的結構能有所了解。

2、](急!)請問脊柱後凸成角怎麼判斷多少度,拍X片行嗎?

脊柱側凸的手術治療開展已有40多年的歷史,後路手術自從第三代內植物出現以後,矯正效果、穩定性以及術後角度的丟失等均有了明顯改善。前路內固定器械是Dwyer在1964年首先使用的[1], 1976年Zielke和Stunkat開發了VDS(Ventrale Derotation Spondylodesse腹側去旋轉脊柱固定術),為前路手術提供了良好的開端[2]。但其對椎體旋轉的矯正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術後矯正率的丟失以及內植物的斷裂說明這種內固定系統存在生物力學方面的缺陷,近幾年,部分學者開始研究改善VDS的內固定系統[3,4,5]。本研究使用中華長城系統(Tri-Fix System),對胸腰段、腰段脊柱側彎患者進行前路手術矯正,從側凸、後凸的矯正,矯正率的損失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克服了Zielke手術所存在的問題,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男性3例,女性17例,特發性脊柱側彎15例,先天性脊柱側彎5例,均為KingI型。
1.2 材料 中華長城系統(Tri-Fix System),椎體釘,墊片,5.5cm棒。
1.3 手術方法
1.3.1 體位和切口 患者側卧位,凸側朝上,切口為側方斜切口。
1.3.2椎橫動脈的處理 所固定節段需結扎椎橫動脈,zielk報道2000餘例,未出現一例因結扎椎橫動脈影響脊髓供血的情況。
1.3.3 椎間盤切除 此步驟是直接影響矯形效果和術後融合的重要環節,徹底切除松解,但一般切除對側凹面的外層纖維環是不必要的,因為它們可以作為矯正畸形時的鉸鏈,並可防止矯形過度。
1.3.4 椎體螺釘旋入 椎體板上的螺孔是用來控制螺釘旋入方向的。一要避免螺釘穿入椎管。二要提供很大的生物力學穩定性。每個螺釘都應穿過對側皮質以達到最大穩定性。
1.3.5 矯正旋轉 矯正旋轉是矯正脊柱側彎三維畸形的一個重要步驟。首先對旋轉棒進行預彎,用一對持桿器夾住桿的兩端,然後一點點地旋轉桿以減少旋轉後凸。脊柱被向腹側矯正旋轉,使之更接近解剖位置。這個步驟可矯椎體的旋轉和後凸畸形。
1.3.6 椎間植骨 在矯正旋轉後,將截下的肋骨切成1~2cm的小塊,並從前方放入間盤切除後間隙內1~2塊,以保持重建的生理曲線(胸腰段豎直,腰椎前凸)。
1.3.7 側彎的矯正-壓力的應用 以進一步矯正側彎和減少後凸畸形。將上下螺釘向中間加壓,最後,用扳手擰緊固定螺釘,使桿可靠地固定於椎體螺釘上。

2 結果
後前立位(PA)和側立位影像被用來評價術前、術後和隨訪時的情況,以下參數是從影像中測量而得的,冠狀面Cobb角,固定節段的矢狀面Cobb角,及其下腰骶區(最下內固定節段與骶椎上緣之間)的前凸角,椎體的旋轉度。
胸腰椎術前側凸平均64Ο(45Ο-83Ο),術後矯正至6Ο(0-8Ο),矯正率91%。2年隨訪為7Ο(0-10Ο),矯正率89.1%,術前後凸10Ο(4-30Ο),術後前凸15Ο(12-18Ο),2年後隨訪為前凸11Ο(4-14Ο),融合節段最下一椎體與骶骨所成角度術前前凸42Ο(30-50Ο),術後前凸30Ο(28-34Ο),2年後前凸28Ο(25-32Ο),2年後椎間植骨均融合,旋轉度矯正術前2-4Ο,術後1-2Ο。並發症:2例出現凸側下肢發熱,3月內消失;1例對側肢體出現麻木,考慮為椎體釘位置欠佳,神經根受到刺激,2周後症狀消失;3例男性患者未出現逆反射精等情況。未出現斷棒、假關節形成。

3 討論
1969 年Dwyer 報道了前側施加矯正手術,切除椎間盤為矯形創造了較大的可能性,脊柱縮短而減少了神經損傷的危險,以及更為滿意的節段固定。其主要缺點:前路凸側加壓而不伴隨去旋轉會引起脊柱後凸畸形,鋼纜斷裂可致假關節形成,以及鋼纜進入螺釘頭部的固定不牢[1]。
Zielke手術是切除構成主彎的各有關椎間盤,楔形切除椎間隙的軟骨面,置入螺絲釘,用帶螺絲的金屬棒從上下兩端進行加壓,使側彎的脊柱向中央靠攏,再用特製旋轉矯正器扣緊在壓縮棒的中點和上下兩端,構成三點壓力,徐徐拉向原來脊柱旋轉畸形的相反方向,並伸直復位,將冠狀面上的彎曲轉變到矢狀面上來,最後將各節的螺帽向中央旋緊,使脊柱固定在較伸直的矯正位。但是Zielke器械還存在以下的問題:植入器力學方面的缺陷;即使有脊柱旋轉的矯正,也不能達到矢狀面的滿意矯正;已獲得的三維矯正的術後丟失較大(即穩定性問題)[2]。
"中華長城",使用的是直經5.5mm的金屬棒,首先將金屬棒進行預彎,通過旋轉金屬棒將脊柱冠狀面上的彎曲轉變到矢狀面上來,達到三維矯正的效果,尤其是椎體旋轉度和脊柱的後凸,簡單而有效,大大簡化了手術步驟,提高了內植物的穩定性,更有利於植骨融合。
3.1 適應症 前路治療脊柱側彎的適應證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前路多節段器械對特發性胸腰段和腰椎側彎的矯正和穩定最有效。該系統也適用於癱瘓性、先天性和其它起因的胸腰段和腰椎側凸的治療。相對於後路矯形手術,可以減少融合節段,對治療伴有骨性L5/S1關節強直的胸腰椎側彎十分重要。胸腰椎側彎的高度矯正,同時矯正旋轉及恢復生理矢狀曲線是該系統的重要優點之一。椎間盤切除能對脊柱在冠狀面的傾斜產生顯著的矯正。先天性胸腰段或腰椎後凸並側凸,及半椎體畸形引起的側凸在切除半椎體後也是該系統的適應證。反之該系統不適用於大的復合性的先天彎曲。一般來說,高質量的椎骨是進行前路器械手術的基本條件。從這一點來說,一些神經纖維瘤病不是適應證,超過100°的嚴重側彎和長的C型側彎也不適合本方法。
3.2 存在的一些問題
3.2.1 側前路手術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最高盡量不超過T8,最低不應低於L4,一般僅限於的胸腰段、腰段部分病例。T8以上椎體較小,不利於固定。低於L4術後疼痛率過高。
3.2.2 因為技術要求較高,且僅限於下胸段、腰段的側凸,比較局限。
3.2.3 部分伴有胸段側彎的病例需要二次手術才能矯正,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作者將對此類病例另行總結。
3.2.4 同後路手術一樣,同樣存在神經系統損傷的情況,但發生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3.3 未來發展方向 雙棒進行矯正,加強矯正的強度和穩定性[3,5]。通過胸腔鏡進行高位胸段的矯正手術。此兩項目前均為近幾年新開展的項目,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脊柱側彎是一種涉及三維空間各方向的畸形,因此手術矯正也應該是三維的。我們所作體內和體外的生物力學研究證實,在間盤切除後脊柱有最大的可活動性。因此,VDS對側彎,前後突,特別是旋轉畸形能做到最佳的改善。堅固的後路內固定,能否因其產生強大矯正力而抵消不作前路松解的優點則尚無證明,因此前路手術雖然對技術要求較高,但是對一個熟知脊柱生物力學並能分析畸形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技術熟練並有足夠經驗的骨科醫生來說,很少發生並發證。VDS內植物必須是一種可屈型易控制的內植物,它允許進行復雜的矯正手法。"中華長城"器械用於VDS,是一種很好的手術方法,內固定有效而穩定。
探討一期前路手術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自1999年9月至2003年5月23例脊柱角狀後凸畸形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其中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齡27歲。本組中先天性脊柱後凸14例,脊柱結核後凸畸形5例,外傷後脊柱後凸畸形4例,術前後凸平均76度。所有患者均採用一期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及釘-棒系統矯形固定治療。 結果 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術,無嚴重手術並發症,後凸平均矯正47度(61.8%)。術後隨訪平均24個月,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時間平均為4.2個月。隨訪中82.6%的患者對治療結果表示滿意。結論 一期前路手術可重建脊柱的穩定性,減壓徹底,是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脊柱後凸;脊柱融合術;前路減壓;內固定

脊柱後凸畸形是引起截癱的常見原因,近年來有關脊柱後凸畸形治療的報道多採用後路椎體截骨、椎弓根螺釘固定或前、後路聯合截骨矯形,其並發症相對較多[1-3]。我科自1999年9月-2003年5月採用一期前路減壓、植骨加脊柱內固定術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齡9-53歲,平均27歲。其中先天性椎體畸形14例(I型(椎體形成障礙)9例,II型(椎體分節障礙)5例);陳舊性結核性後凸5例,病史6-20年,其中1例9年前曾在外院行側後方病灶清除術;椎體骨折後凸畸形癒合4例,病史8-35個月,2例曾行椎板切除減壓及內固定術。後凸頂椎部位:T6、T7各1例,T8 2例,T9-104例,T11 3例,T12-L19例,L2 3例。後凸最多受累椎體為3個,平均受累椎體數1.6個。其中有9例伴有不全癱,Frankel分級B級2例,C級5例,D級2例。術前後凸角度(Cobb法)53°-95°,平均76°。術前患者均進行詳細的影像學檢查(平片、CT、MRI),以了解畸形的結構和脊髓情況。

1.2 手術方法:採用氣管插管全麻,T11以上部位後凸採用經胸腔入路,T12以下採用胸腹聯合或腹膜後入路。病人取側卧位,通過比後凸頂椎高2個平面的肋骨平面進入胸腔內,顯露畸形椎體及上、下各1個正常椎體,結扎節段血管。切除畸形椎體上下椎間盤以及頂椎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逐漸切除畸形椎體前方骨塊,包括同側椎弓根,直至椎管前壁。有神經症狀者通過切除椎管前壁和椎間盤進行椎管減壓。對椎體分節障礙的,用骨刀沿殘留的白色軟骨線進行截骨,直至經撐開鉗檢查椎體完全松動。對於結核所導致的畸形,由於椎間隙已經破壞,需要使用銳利的骨刀在相應的部分進行截骨,截骨時根據術前CT掃描的數據確定深度和角度,避免損傷椎管內的脊髓。進行松解時,注意一定要將椎體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和對側的纖維環徹底松解,否則會導致矯正效果不佳。然後於上、下正常椎體的中部,平行於椎體的上下終板,略偏前方,各植入1枚螺釘(螺釘加墊圈),螺釘尖端穿過椎體對側骨皮質。對於畸形嚴重者,可以在畸形頂點上下各2個椎體置入螺釘,以獲得良好的矯正力和穩定性(本組2例超過90度畸形者均採用上下2個節段置釘)。安裝連接棒,用撐開器撐開,矯正後凸,鎖固螺帽。本組採用的內固定系統為中華長城鈦合金釘棒系統。測量手術間隙的高度,將切取的肋骨修剪成合適的長度(3-4條)植於其間,並將椎體切除時取下的碎骨植於肋骨條的前方。開胸組常規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

術後1、3、6、12、24月拍片隨訪了解植骨融合和矯正維持情況,並在術後一年時採用標準的問卷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的症狀、日常生活和對手術的滿意度。

2. 結果

本組患者均安全完成手術,平均手術時間160min (130-270),平均出血量610ml (300-1300)。術後病人卧床1-2周後下地活動,使用胸腰骶支具保護6個月。術後後凸平均29°(8°-45°),平均矯正47°(61.8%)(圖1)。術前伴有神經損害者,術後多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善,Frankel分級2例D級及2例C級恢復至E級,2例C級恢復至D級,1例C級無恢復,1例B級恢復至D級,1例B級恢復到C級。本組1例術後發生一過性雙下肢痛覺過敏,經過脫水、神經營養等葯物治療後於術後10天症狀消失。1例病人術後發生肺部感染,經積極排痰、抗炎後治癒,無其他並發症發生。本組病例全部獲隨訪,平均24個月(12-42)。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時間平均為4.2個月,無螺釘斷裂松動,無後凸角度的丟失。一年隨訪時82.6%(19/23)的患者對手術效果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

3. 討論

脊柱後凸是常見的脊柱畸形,尤其是角狀後凸,引起脊髓損害的幾率較高[4,5]。而一旦出現脊髓損害,手術效果直接與手術時機及手術方法有關。李危石等[2]提出要在出現脊髓損害之前積極治療,防止畸形進一步加重。目前對脊柱後凸的治療,多採用後路截骨、椎弓根內固定矯形或前、後路聯合手術矯形[1-5]。單純採用後路截骨矯形,並發症較多[3,6],由於要繞過脊髓對前方進行減壓,容易導致減壓不徹底,並增加對脊髓的騷擾或損傷,對術中出血不易控制。且後方截骨,椎管是縮短的,如果存在椎管狹窄,易擠壓脊髓引起神經症狀。而前、後路聯合截骨,雖然提高了矯正率,但對病人的創傷較大,不利於病人的恢復(7)。

脊柱角狀後凸畸形對脊髓所造成的壓迫常來自前方後凸頂點,因而採用前路減壓更直接,由於是在直視下減壓,對脊髓損傷的可能性較小,術中可以同時清除畸形椎體及變性的椎間盤對脊髓的壓迫,減壓充分,有利於神經功能的恢復。本組9例術前不全癱的患者有8例有明顯的神經功能恢復,無1例發生神經損害。

後凸矯正時,畸形頂點處的松解非常關鍵。除了切除半椎體和其他發育不良的椎體結構外,將椎體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和纖維環徹底松解切斷,可以獲得更好的松解,從而增加後凸的矯正率。對於椎體分節不良或脊柱結核後凸畸形的患者,直視下沿原來椎間隙的部位進行截骨,截骨時根據術前CT掃描的數據確定深度和角度,避免損傷椎管內的脊髓。本組均採用自體肋骨條進行椎間植骨,減少了再取自體髂骨的並發症,縮短了手術時間。植骨時同時將取下的椎體松質骨碎骨植於肋骨前方,增加了植骨量,促進了植骨的融合。本組23例均發生了植骨融合,無1例假關節形成。由於採用前方撐開,恢復了脊柱前、中柱的高度,根據Denis的三柱理論,一期前路減壓、植骨加堅強的內固定,恢復了正常的前、中柱,符合生物力學原理。本組後凸畸形平均矯正47°,高於後路單平面截骨矯正率。

一期前路手術矯正脊柱角狀後凸畸形,需要注意掌握手術適應症。對於T6以上部位為頂點的脊柱後凸,由於前路顯露困難,建議採用後路手術。而重度(大於90°)的脊柱後凸畸形,單純採用前路矯形有一定的困難,建議採用前、後路聯合矯正手術。

本研究結果表明,一期前路手術可以切除畸形椎體,解除脊髓的壓迫,穩定脊柱,矯正畸形,是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3、腰椎和脊椎的區別

腰椎:椎體較大;棘突板狀水平伸向後方,相鄰棘突間間隙寬,可作腰椎穿刺用,關節突關節面呈矢狀位. 人體有五個腰椎,每一個腰椎由前方的椎體和後方的附件組成。椎板內緣成弓形,椎弓與椎體後緣圍成椎孔,上下椎孔相連,形成 椎管,內有脊髓和神經通過,兩個椎體之間的聯合部分就是椎間盤。它是由纖維環和髓核兩部分組成。髓核位於椎間盤的中央,它是一種富有含水分 、呈膠凍狀的彈性蛋白。在髓核的周圍是纖維環,一層層的纖維環把兩個椎體連接在一起,並把髓核牢牢地固定在中央。 脊椎亦稱脊柱、脊樑骨,由形態特殊的椎骨和椎間盤連結而成,位於背部正中,上連顱骨,中部與肋骨相連,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合成)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共24塊(成年人)獨立的椎骨。脊椎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4、骶椎和骶骨有什麼區別

人的骶椎[sacral vertebrae]位於對耳輪上下腳起始部隆起處至腎穴外上方這一段,由下而上依次為骶1至骶5。
骶骨(sacrum),人體的五塊骶椎合成的一塊骨。為骨盆的後壁。骶骨是脊椎骨的組成部分,由五塊骶椎合成,上接第五腰椎,下連尾骨。

5、背部骶棘肌對脊柱骨的角度為多少?

?

6、骶椎在身體的哪個位置啊?

人的骶椎位於對耳輪上下腳起始部隆起處至腎穴外上方這一段,由下而上依次為骶1至骶5。骶骨(sacrum):呈倒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陷,上緣中分向前隆突稱岬,中部有 4條橫線,橫線兩端有4對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正中部為骶正中嵴,中間部為骶中間嵴,此嵴外側有4對骶後孔,孔外側部有骶外側嵴.骶前後孔與骶管相通, 有骶神經前,後支通過.骶管下端的裂孔為骶管裂孔,兩側向下突出為骶角.骶骨外側部上份有耳狀面,與髖骨耳狀面相關節,耳狀面後方骨面凹凸不平稱骶粗隆.人體的五塊骶椎合成的一塊骨。為骨盆的後壁。上與第五腰椎相連,下與尾骨相連。

7、脊柱的結構

8、人體在前俯時,脊柱彎曲的角度是多少?

脊柱俗稱脊樑骨.人體軀干中央的一串骨胳.由24塊椎骨,1塊骶骨和1塊尾骨組成,正常化情況下脊柱可作多種方向的運動與刺激的方向沒有關系,是植物適應環境的表現,一般有感溫,感震能用矣震及感光等運動.但是這些都說說明不了,植物就具有思想,只能說是一種自然選擇,.畫中美人美人畫脊柱俗稱脊樑骨.人體軀干中央的一品串骨胳.由24塊椎骨,12塊骶骨和1塊尾骨組成,,正常正常化情況下屈達90度,後伸達30度,側屈達20-30度,側旋達45度.經過訓練的人,脊柱的屈度可以達到更高.
就像是一些雜技演員,還有一些體術.

9、骶椎和尾骨在哪?有圖最好高分高分

骶骨由融合成一體的五節椎骨組成。在嬰幼兒,骶骨的各節段間以軟骨分隔,至 18 歲時融為一體。每一節段腹側的橫嵴代表融合的部位。

骶骨的形狀象倒三角形,底邊位於骶骨的頂部。這樣,骶骨就象一個楔狀物嵌於骨盆的兩塊髂骨之間。脊柱的軸向載荷就是通過這種結構傳向骨盆及下肢。骶骨的兩側分別與髂骨構成 骶髂關節 (見第 7 節,骶髂韌帶)。骶髂關節即是滑膜關節也是韌帶關節。

骶骨向前旋轉,S1 的上終板與水平面的成角大約為 30-60 度。這一角度因人而異,常被稱為「骶骨傾斜角」。由於這一傾斜角的存在,使得 L5 椎體及 L5-S1 間盤承受很大的剪切應力。

骶骨富含松質骨,還有兩個(前、後)薄層的皮質骨。因此,在骶骨上做螺釘固定時需要雙皮質技術,以防螺釘拔出。

S1 上方最前端的部分稱為 骶骨岬,兩邊稱為 骶骨翼 。由於骶骨翼直接與骨盆構成關節,且軀乾的重量通過此處傳導至下肢,因此骶骨翼中含有最密實的骨質,常被用作螺釘的固定點。

五節融成一體的骶骨中含有 骶管 。神經根通過腹、背兩側的孔道出骶管。在骶骨上安放螺釘時,應特別注意避免損傷神經根。

在融合成一體的骶骨中有 椎弓根,然而,由於它們很小,一般僅有 S1 及 S2 用作螺釘固定。放置螺釘前應注意識別骶骨椎弓根的解剖標志。

在骶孔的兩側有一個區域叫做 側塊(PARS LATERALIS ),由骶椎的橫突融合而成。

骶骨和尾骨,前面觀

在骶骨的中線上有一個嵴稱作中線 骶骨嵴(MEDIAL SACRAL CREST ),由 S1-S5 棘突融合而成。

骶骨下部的背側面骨質缺如,形成一個末端的孔洞稱之為 骶孔(SACRAL HIATUS ),內有終絲,固定脊髓及馬尾神經。

尾骨

尾骨(COCCYX )由四節(有時五節)退化的椎骨融合而成,常稱之為「尾巴骨( tail bone ) 」 。

骶骨和髂骨,前面觀

髂嵴 在脊柱外科顯得很重要,因為自體骨移植物常常取自於此。皮質 - 松質骨及松質骨移植物都可從兩側髂嵴獲得。後方的髂嵴有時被用作長棒結構的附加支撐及固定點。這常被稱作骶骨 - 盆腔固定。

與脊柱和骶骨的角度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