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於MRI上崗證考試的資料
MRI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稱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後來不稱為核磁共振而改稱磁共振,是因為日本科學家提出其國家備受核武器傷害,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
MR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沖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經過處理轉換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解析度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帶有正電,許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進行自旋運動。通常情況下,原子核自旋軸的排列是無規律的,但將其置於外加磁場中時,核自旋空間取向從無序向有序過渡。自旋系統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漸增長,當系統達到平衡時,磁化強度達到穩定值。如果此時核自旋系統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頻率的射頻激發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應。在射頻脈沖停止後,自旋系統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維持這種狀態,將回復到磁場中原來的排列狀態,同時釋放出微弱的能量,成為射電信號,把這許多信號檢出,並使之能進行空間分辨,就得到運動中原子核分布圖像。原子核從激化的狀態回復到平衡排列狀態的過程叫弛豫過程。它所需的時間叫弛豫時間。弛豫時間有兩種即T1和T2,T1為自旋-點陣或縱向馳豫時間T2,T2為自旋-自旋或橫向弛豫時間。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氫原子核質子(1H),因為它的信號最強,在人體組織內也廣泛存在。影響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質子的密度;(b)弛豫時間長短;(c)血液和腦脊液的流動;(d)順磁性物質(e)蛋白質。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是,磁共振信號愈強,則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號弱,則亮度也小,從白色、灰色到黑色。各種組織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如下;脂肪組織,松質骨呈白色;腦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內臟、肌肉呈灰白色;液體,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質、氣體、含氣肺呈黑色。
核磁共振的另一特點是流動液體不產生信號稱為流動效應或流動空白效應。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狀結構,而血液為無信號的黑色。這樣使血管很容易軟組織分開。正常脊髓周圍有腦脊液包圍,腦脊液為黑色的,並有白色的硬膜為脂肪所襯托,使脊髓顯示為白色的強信號結構。核磁共振已應用於全身各系統的成像診斷。效果最佳的是顱腦,及其脊髓、心臟大血管、關節骨骼、軟組織及盆腔等。對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觀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變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進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診斷,可作多個切面圖,空間解析度高,顯示心臟及病變全貌,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優於其他X線成像、二維超聲、核素及CT檢查。在對腦脊髓病變診斷時,可作冠狀、矢狀及橫斷面像。
檢查目的:顱腦及脊柱、脊髓病變,五官科疾病,心臟疾病,縱膈腫塊,骨關節和肌肉病變,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腎、胰等部位的病變。
優點:1.MRI對人體沒有損傷;
2.MRI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
3.能診斷心臟病變,CT因掃描速度慢而難以勝任;
4.對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的檢查優於CT。
缺點:1.和CT一樣,MRI也是影像診斷,很多病變單憑MRI仍難以確診,不像內窺鏡可同時獲得影像和病理兩方面的診斷;
2.對肺部的檢查不優於X線或CT檢查,對肝臟、胰腺、腎上腺、前列腺的檢查不比CT優越,但費用要高昂得多;
3.對胃腸道的病變不如內窺鏡檢查;
4.體內留有金屬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核磁共振檢查的注意事項
由於在核磁共振機器及核磁共振檢查室內存在非常強大的磁場,因此,裝有心臟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術後留有金屬夾、金屬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狀動脈、食管、前列腺、膽道進行金屬支架手術者,絕對嚴禁作核磁共振檢查,否則,由於金屬受強大磁場的吸引而移動,將可能產生嚴重後果以致生命危險。一般在醫院的核磁共振檢查室門外,都有紅色或黃色的醒目標志註明絕對嚴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情況。
身體內有不能除去的其他金屬異物,如金屬內固定物、人工關節、金屬假牙、支架、銀夾、彈片等金屬存留者,為檢查的相對禁忌,必須檢查時,應嚴密觀察,以防檢查中金屬在強大磁場中移動而損傷鄰近大血管和重要組織,產生嚴重後果,如無特殊必要一般不要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有金屬避孕環及活動的金屬假牙者一定要取出後再進行檢查。
有時,遺留在體內的金屬鐵離子可能影響圖像質量,甚至影響正確診斷。
在進入核磁共振檢查室之前,應去除身上帶的手機、呼機、磁卡、手錶、硬幣、鑰匙、打火機、金屬皮帶、金屬項鏈、金屬耳環、金屬鈕扣及其他金屬飾品或金屬物品。否則,檢查時可能影響磁場的均勻性,造成圖像的干擾,形成偽影,不利於病灶的顯示;而且由於強磁場的作用,金屬物品可能被吸進核磁共振機,從而對非常昂貴的核磁共振機造成破壞;另外,手機、呼機、磁卡、手錶等物品也可能會遭到強磁場的破壞,而造成個人財物不必要的損失。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有許多骨科內固定物,特別是脊柱的內固定物,開始用鈦合金或鈦金屬製成。由於鈦金屬不受磁場的吸引,在磁場中不會移動。因此體內有鈦金屬內固定物的病人,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時是安全的;而且鈦金屬也不會對核磁共振的圖像產生干擾。這對於患有脊柱疾病並且需要接受脊柱內固定手術的病人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鈦合金和鈦金屬製成的內固定物價格昂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的推廣應用。
2、MRI的基礎知識
一、什麼是MRI?
MRI是英文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縮寫,即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應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新技術。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切面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因而被譽為醫學影像領域中繼X線和CT後的又一重大發展。
二、什麼是T1和T2?
T1和12是組織在一定時間間隔內接受一系列脈沖後的物理變化特性,不同組織有不同的T1和T2,它取決於組織內氫質子對磁場施加的射頻脈沖的反應。通過設定MRI的成像參數(TR和TE),TR是重復時間即射頻脈沖的間隔時間,TE是回波時間即從施加射頻脈沖到接受到信號問的時間,TR和TE的單位均為毫秒(ms),可以做出分別代表組織Tl或T2特性的圖像(T1加權像或T2加權像;通過成像參數的設定也可以做出既有Tl特性又有T2特性的圖像,稱為質子密度加權像。
三、MRI在臨床的應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磁共振成像的圖像與CT圖像非常相似,二者都是「數字圖像」,並以不同灰度顯示不同結構的解剖和病理的斷面圖像。與CT一樣,磁共振成像也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例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等的檢查。
磁共振成像無骨性偽影,可隨意作直接的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或任何角度)切層,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變的顯示,尤優於CT,磁共振成象借其「流空效應」,可不用血管造影劑,顯示血管結構,故在「無損傷」地顯示血管(微小血管除外),以及對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鑒別方面,有獨到之處。磁共振成像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它能敏感地檢出組織成分中水含量的變化,故常可比CT更有效和早期地發現病變。近年來,磁共振血流成像技術的研究,使在活體上測定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已成為可能;心電門控的使用,使磁共振成像能清楚地、全面地顯示心臟、心肌、心包以及心內的其他細小結構,為無損地檢查和診斷各種獲得性與先天性心臟疾患(包括冠心病等),以及心臟功能的檢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隨著各種不同的快速掃描序列和三維取樣掃描技術的研究和成功地應用於臨床,磁共振血管造影和電影攝影新技術已步入臨床,且日臻完善。最近又實現了磁共振成像和局部頻譜學的結合(即MRI與MRS的結合),以及除氫質子以外的其他原子核如氟、鈉、磷等的磁共振成像,這些成就將能更有效地提高磁共振成像診斷的特異性,也開闊了它的臨床用途。
磁共振成像術的主要不足,在於它掃描所需的時間較長,因而對一些不配合的病人的檢查常感困難,對運動性器官,例如胃腸道因缺乏合適的對比劑,常常顯示不清楚;對於肺部,由於呼吸運動以及肺泡內氫質子密度很低等原因,成像效果也不滿意。磁共振成像對鈣化灶和骨骼病灶的顯示,也不如CT准確和敏感。磁共振成像術的空間分辨室,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顱腦與脊髓 MRI對腦腫瘤、腦炎性病變、腦白質病變、腦梗塞、腦先天性異常等的診斷比CT更為敏感,可發現早期病變,定位也更加准確。對顱底及腦乾的病變因無偽影可顯示得更清楚。MRI可不用造影劑顯示腦血管,發現有無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MRI還可直接顯示一些顱神經,可發現發生在這些神經上的早期病變。MRI可直接顯示脊髓的全貌,因而對脊髓腫瘤或椎管內腫瘤、脊髓白質病變、脊髓空洞、脊髓損傷等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對椎間盤病變,MRI可顯示其變性、突出或膨出。顯示椎管狹窄也較好。對於頸、胸椎,CT常顯示不滿意,而MRI顯示清楚。另外,MRI對顯示椎體轉移性腫瘤也十分敏感。
(二)頭頸部 MRI對眼耳鼻咽喉部的腫瘤性病變顯示好,如鼻咽癌對顱底、顱神經的侵犯,MRI顯示比CT更清晰更准確。MRI還可做頸部的血管造影,顯示血管異常。對頸部的腫塊,MRI也可顯示其范圍及其特徵,以幫助定性。
(三)胸部 MRI可直接顯示心肌和左右心室腔(用心電門控),可了解心肌損害的情況並可測定心臟功能。對縱隔內大血管的情況可清楚顯示。對縱隔腫瘤的定位定性也極有幫助。還可顯示肺水腫、肺栓塞、肺腫瘤的情況。可區別胸腔積液的性質,區別血管斷面還是淋巴結。
(四)腹部 MRI對肝、腎、胰、脾、腎上腺等實質性臟器疾病的診斷可提供十分有價值的信息,有助於確診。對小病變也較易顯示,因而能發現早期病變。MR胰膽道造影(MRCP)可顯示膽道和胰管,可替代ERCP。MR尿路造影(MRU)可顯示擴張的輸尿管和腎盂腎盞,對腎功能差、IVU不顯影的病人尤為適用。
(五)盆腔 MRI可顯示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器官的病變。可直接看到子宮內膜、肌層,對早期診斷子宮腫瘤性病變有很大的幫助。對卵巢、膀胱、前列腺等處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也有很大價值。
(六)後腹膜 MRI對顯示後腹膜的腫瘤以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有很大價值。還可顯示腹主動脈或其他大血管的病變,如腹主動脈瘤、布—查綜合征、腎動脈狹窄等。
(七)肌肉骨骼系統 MRI對關節內的軟骨盤、肌腱、韌帶的損傷,顯示率比CT高。由於對骨髓的變化較敏感,能早期發現骨轉移、骨髓炎、無菌性壞死、白血病骨髓浸潤等。對骨腫瘤的軟組織塊顯示清楚。對軟組織損傷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四、MRI在什麼方面優於CT?
(一)沒有電離輻射;
(二)多方位成像(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和斜面);
(三)解剖結構細節顯示較好;
(四)對組織結構的細微病理變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潤,腦水腫);
(五)由信號強度可以確定組織的類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六)組織對比優於CT。
五、MRI造影劑的種類及適應症有哪些?
(一)種類
1、順磁性陽性造影劑。常用的有Gd-DTPA(馬根維顯;磁顯葡胺)、Mn-DPDP等。其作用主要使T1縮短,在T1加權像上呈高信號。
2、超順磁性物質。常用的有超順磁性氧化鐵顆粒(SPIO),有AMI-25和Resovist等。其作用主要使T2縮短,在T2加權像上是低信號。
(二)適應症
1、某些腫瘤的鑒別診斷。
2、確定血腦屏障是否被破壞。
3、提高病變的發現率。
3、求醫學影像技術 論文題目 關於MRI方面的
http://ke.baidu.com/pic/1/11455284513734360.jpg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稱是: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後來不稱為核磁共振而改稱磁共振,是因為日本科學家提出其國家備受核武器傷害,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
MR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沖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經過處理轉換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解析度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
磁共振成像是斷層成像的一種,它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並重建出人體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學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學的Edward Purcell各自獨立的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磁共振成像技術正是基於這一物理現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發展了一套對核磁共振信號進行空間編碼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重建出人體圖像。
磁共振成像技術與其它斷層成像技術(如CT)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它們都可以顯示某種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間中的分布;同時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斷層圖像,三維體圖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間-波譜分布的四維圖像。
像PET和SPET一樣,用於成像的磁共振信號直接來自於物體本身,也可以說,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種發射斷層成像。但與PET和SPE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這一點也使磁共振成像技術更加安全。
從磁共振圖像中我們可以得到物質的多種物理特性參數,如質子密度,自旋-晶格馳豫時間T1,自旋-自旋馳豫時間T2,擴散系數,磁化系數,化學位移等等。對比其它成像技術(如CT 超聲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樣,成像原理更加復雜,所得到信息也更加豐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為醫學影像中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帶有正電,許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進行自旋運動。通常情況下,原子核自旋軸的排列是無規律的,但將其置於外加磁場中時,核自旋空間取向從無序向有序過渡。自旋系統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漸增長,當系統達到平衡時,磁化強度達到穩定值。如果此時核自旋系統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頻率的射頻激發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應。在射頻脈沖停止後,自旋系統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維持這種狀態,將回復到磁場中原來的排列狀態,同時釋放出微弱的能量,成為射電信號,把這許多信號檢出,並使之能進行空間分辨,就得到運動中原子核分布圖像。原子核從激化的狀態回復到平衡排列狀態的過程叫弛豫過程。它所需的時間叫弛豫時間。弛豫時間有兩種即T1和T2,T1為自旋-點陣或縱向馳豫時間T2,T2為自旋-自旋或橫向弛豫時間。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氫原子核質子(1H),因為它的信號最強,在人體組織內也廣泛存在。影響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質子的密度;(b)弛豫時間長短;(c)血液和腦脊液的流動;(d)順磁性物質(e)蛋白質。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是,磁共振信號愈強,則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號弱,則亮度也小,從白色、灰色到黑色。各種組織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如下;脂肪組織,松質骨呈白色;腦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內臟、肌肉呈灰白色;液體,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質、氣體、含氣肺呈黑色。
核磁共振的另一特點是流動液體不產生信號稱為流動效應或流動空白效應。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狀結構,而血液為無信號的黑色。這樣使血管很容易軟組織分開。正常脊髓周圍有腦脊液包圍,腦脊液為黑色的,並有白色的硬膜為脂肪所襯托,使脊髓顯示為白色的強信號結構。核磁共振已應用於全身各系統的成像診斷。效果最佳的是顱腦,及其脊髓、心臟大血管、關節骨骼、軟組織及盆腔等。對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觀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變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進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診斷,可作多個切面圖,空間解析度高,顯示心臟及病變全貌,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優於其他X線成像、二維超聲、核素及CT檢查。在對腦脊髓病變診斷時,可作冠狀、矢狀及橫斷面像。
檢查目的:顱腦及脊柱、脊髓病變,五官科疾病,心臟疾病,縱膈腫塊,骨關節和肌肉病變,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腎、胰等部位的病變。
優點:1.MRI對人體沒有損傷;
2.MRI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
3.能診斷心臟病變,CT因掃描速度慢而難以勝任;
4.對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的檢查優於CT。
缺點:1.和CT一樣,MRI也是影像診斷,很多病變單憑MRI仍難以確診,不像內窺鏡可同時獲得影像和病理兩方面的診斷;
2.對肺部的檢查不優於X線或CT檢查,對肝臟、胰腺、腎上腺、前列腺的檢查不比CT優越,但費用要高昂得多;
3.對胃腸道的病變不如內窺鏡檢查;
4.體內留有金屬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5. 危重病人不能做
6.妊娠3個月內的
7.帶有心臟起搏器的
核磁共振檢查的注意事項
由於在核磁共振機器及核磁共振檢查室內存在非常強大的磁場,因此,裝有心臟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術後留有金屬夾、金屬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狀動脈、食管、前列腺、膽道進行金屬支架手術者,絕對嚴禁作核磁共振檢查,否則,由於金屬受強大磁場的吸引而移動,將可能產生嚴重後果以致生命危險。一般在醫院的核磁共振檢查室門外,都有紅色或黃色的醒目標志註明絕對嚴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情況。
身體內有不能除去的其他金屬異物,如金屬內固定物、人工關節、金屬假牙、支架、銀夾、彈片等金屬存留者,為檢查的相對禁忌,必須檢查時,應嚴密觀察,以防檢查中金屬在強大磁場中移動而損傷鄰近大血管和重要組織,產生嚴重後果,如無特殊必要一般不要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有金屬避孕環及活動的金屬假牙者一定要取出後再進行檢查。
有時,遺留在體內的金屬鐵離子可能影響圖像質量,甚至影響正確診斷。
在進入核磁共振檢查室之前,應去除身上帶的手機、呼機、磁卡、手錶、硬幣、鑰匙、打火機、金屬皮帶、金屬項鏈、金屬耳環、金屬紐扣及其他金屬飾品或金屬物品。否則,檢查時可能影響磁場的均勻性,造成圖像的干擾,形成偽影,不利於病灶的顯示;而且由於強磁場的作用,金屬物品可能被吸進核磁共振機,從而對非常昂貴的核磁共振機造成破壞;另外,手機、呼機、磁卡、手錶等物品也可能會遭到強磁場的破壞,而造成個人財物不必要的損失。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有許多骨科內固定物,特別是脊柱的內固定物,開始用鈦合金或鈦金屬製成。由於鈦金屬不受磁場的吸引,在磁場中不會移動。因此體內有鈦金屬內固定物的病人,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時是安全的;而且鈦金屬也不會對核磁共振的圖像產生干擾。這對於患有脊柱疾病並且需要接受脊柱內固定手術的病人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鈦合金和鈦金屬製成的內固定物價格昂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的推廣應用。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醫療、醫學影像
參考資料:
1.醫學影像技術
貢獻者:
wtrecamel、yo不動、waterone83、袖吞乾坤小武侯、dairui725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海洛因、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原發性肝癌
「MRI」在英漢詞典中的解釋(來源:百度詞典):
MRI
abbr.
1.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醫】磁共振造影
2. = Machine Readable Information 【電腦】機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