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轉移瘤影像學表現
?
2、醫學脊柱骨科專業問題, 檢查項目:腰椎正側位片(放射) 影像所見:L5棘突及椎弓峽部骨質不連,
這里腰椎下部有兩處相當於骨折,一是峽部不連,一是隱性椎裂,會導致腰痛經常發生。
建議手術糾正。
3、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應做哪些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
放射學檢查是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關鍵。因為來所有強直性脊柱炎均有骶髂關節炎,且骶髂關節為本病最早受累部位,所以對懷疑有強直性脊柱炎者,應攝骨盆正位片。骶髂關節的X線上可以表現為骶髂關節兩側的斑點狀硬化、侵蝕、關節間隙狹窄,最後骶髂關節融合強直。雖然骶髂關節病變發生早,而且是診斷的重自要依據,但最為典型的X線表現是腰椎的竹節樣病變,因此,腰椎的正、側位片在這些病人不能省去。當骶髂關節在平片上表現不明顯時,CT、放射性核掃描、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對百疾病的早期診斷會提供很大幫助。需提醒病人注意的是:在做骶髂關節X線檢查前一天的晚間應服用導瀉劑,在晨起排便後再拍片,以保證X線片的清晰度。強直性脊柱炎的血液化驗常無特異性改變。雖然90%以上病人血清度中HLA—B27陽性,但也只能作為診斷的參考。疾病活動期的病人大多血沉增快,半數以上的病人血清C反應蛋白增高和免疫球蛋白升高,因此可用作輔助指標來監測疾病的活動程度。
4、腰椎前方游離骨塊,是骨折嗎?腰椎椎緣骨的影像學特點及其產生機制
椎緣骨的影像學表現及命名椎緣骨(limbus vertebra)在腰椎影像檢查中經常會遇到,多見於椎體前上角,次為前下角,偶見於後上角,罕有發生於椎體側緣者。發病機制學說不一,包括外傷、永存骨骺及椎間盤突出等學說。以後者最多見,椎體軟骨板和(或)椎體骨骺交界處存在薄弱區,在異常外力的作用下誘發髓核突出,使得椎體骨骺與椎體分離,形成三角形骨塊。椎體中的稱「許莫氏」結節,椎體後緣稱軟骨結節。好發於青少年,因青少年時期的軟骨板與椎體融合不牢,在受到異常擠壓時容易折裂,其破裂的軟骨板症狀較輕或未得到及時治療者,則在異位與椎體融合,形成前移的水平骨贅,而破裂區則遺有裂隙為髓核組織充填。最常見於L4 及L5 的前上緣。側位片上見椎體前上(下)角大小不一的三角形骨塊,與椎體缺損區相對應,周邊硬化如皮質,內為松質,形成假關節狀。CT 示椎體前部局限性骨質缺損,游離骨塊位於缺損區前方,邊緣硬化,周圍無軟組織改變,有時缺損區見軟組織密度影,為突出的椎間盤。MRI 示游離的骨塊呈長T1 短T2 信號,游離骨塊與椎體間缺損區與同層椎間盤等信號。椎緣骨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椎緣骨依據好發部位、三角形骨塊,與椎體間有等距的透亮間隔並伴有硬化邊緣或硬化帶,一般不難診斷。需與下列幾種病變鑒別:(1)椎體前緣骨折:常有急性外傷史,椎體後緣骨塊與椎體骨質缺損相吻合,無硬化帶,CT 、MRI 可見周圍軟組織損傷徵象,MRI 還可發現骨水腫徵象。(2)骨質破壞:密度長不均勻,邊緣不規則,周圍無硬化帶。(3)椎體前緣骨質增生:與椎體緊密相連,密度較高,高密度中不含軟組織密度影。(4)板間骨(骨隙骨):為椎間韌帶的鈣化,呈等腰三角形(側位片),位於椎間隙前緣的正中,底與椎體前緣平齊,尖向內指向椎間盤,兩相鄰椎角完整。此外,尚需與青年脊柱後突(休門氏病)、強直性脊柱炎和晚發型脊柱骨骺發育不良(STD)等相鑒別。此類疾病多多個椎體或全部脊椎廣泛發病,累計椎體前端上下角,與本病絕大多數單一椎體受累不同。STD只有男性發病,椎體普遍變扁並有駝峰表現,椎間隙均變窄等,與本病常單發,椎間盤無改變。此病常見,影像學徵象較典型,但病名不統一,又稱椎體前緣軟骨結節、椎體前緣骨、邊緣骨、椎體邊緣體、椎體離斷症、永存骨骺、骨隙骨及椎角離斷體等,現在文獻中常用的稱謂是「椎緣骨」,初學者一般對此病認識不足,注意在外傷病人時不要誤診骨折。另外,通過提高影像檢查質量、及時復查及密切結合臨床情況,可以有效避免誤診、漏診。
5、脊柱CT影像怎麼看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