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布氏桿菌脊柱炎mri表現

布氏桿菌脊柱炎mri表現

發布時間:2021-03-16 18:28:49

1、布魯氏桿菌病的臨床表現

(一)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半數正常或輕度減少,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分類可達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輕或中度貧血。
2.細菌學檢查 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宮分泌物均可做細菌培養。急性期陽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標本較血液標本陽性率高。
3.免疫學檢查
(1)血清凝集試驗(Wright試驗) 試管法較靈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現陽性反應,1:100以上有診斷價值。病程中效價遞增4倍及以上意義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傳染病的假陽性率可達30%以上,如兔熱病該凝集效價升高;注射霍亂疫苗的人90%可呈假陽性;接種布魯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價也增高。診斷時要注意分析。另外由於抗體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則可出現患者血清低稀釋度為陰性,高稀釋度反為陽性的所謂前帶現象。因此做該實驗時應增大患者血清稀釋范圍。
(2)補體結合試驗補體結合抗體主要為IgG,出現較遲,持續較久,一般1:16以上即為陽性。對慢性患者有較高特異性。
(3)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test)用於測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體。不全抗體可阻斷完全抗體與抗原的凝集反應,使凝集試驗呈假陰性。Coombs試驗是使不完全抗體與不可見抗原結合的復合物通過抗人球蛋白血清結合成塊,直接可見。故凝集試驗陰性者可作此檢查。1:160以上為陽性。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1:320為陽性。此法比凝集法敏感100倍,特異性也好。
(5)皮膚試驗為細胞介導的遲發型變態反應,一般發生在起病20天以後。其方法是以布魯氏菌抗原作皮內試驗,陰性有助於除外布魯氏菌感染。陽性僅反映過去曾有過感染。接種疫苗也可呈陽性,所以對無症狀的陽性者可視為本病病人。
(6)其它實驗檢查 瓊脂擴散,對流電泳、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及免疫熒光抗體試驗等均可應用。
(二)影像學檢查
1、X線表現
(1)椎體炎:邊緣型骨質破壞最常見,病灶呈多灶性或跳躍性,多侵害1~2個椎體上緣,少數為多個椎體。早期表現小骨質稀疏灶,數周後出現骨質缺損病灶,較大的病灶呈「島嶼狀」。病灶呈軟組織密度未見死骨,病灶邊緣清晰銳利,呈不規則蟲蝕狀破壞或刀鋸樣外觀,後期硬化,增生形成骨刺,呈鳥嘴狀向外或鄰近椎體緣伸展,形成骨橋。椎體中心亦可被侵犯,通常椎體中心病灶迅速硬化,不形成深部骨質破壞缺損,以後逐漸被新生骨代替,無椎體壓縮徵象。
(2)椎間小關節炎:多發生於鄰近病變椎體,關節面破壞不規則,關節間隙進行性變窄,以致於消失,也可表現為繼發性增生性關節炎,產生骨性強直,數個關節同時受侵。
(3)韌帶鈣化:以下腰椎多見,表現為自下而上逐漸發展的前後縱韌帶呈索條狀鈣化影。
(4)椎間盤炎:早期特徵為椎間隙狹窄,密度增高,上下椎體面及椎體緣不規則,有骨質破壞傾向,後期椎體緣骨質硬化增生,附近韌帶鈣化。
2、CT表現
(1)骨改變:骨破壞灶多為2~5 mm直徑的多發、類圓形低密度灶,周邊有明顯的增生硬化帶。多分布在椎體邊緣,少數見於椎體中心,椎小關節亦見類似改變。新生骨中又見新破壞灶,鄰近椎體密度普遍增高,無死骨及椎弓根破壞。
(2)椎間盤改變:椎體破壞均伴有相鄰的椎間隙狹窄,椎間盤破壞,CT表現為等密度影,骨關節面增生硬化。
(3)椎旁軟組織腫塊:椎旁軟組織影與椎體破壞區相連,形態不規則,界限清楚,推壓鄰近的腰大肌。
(4)腰大肌膿腫:少數患者椎體破壞平面的兩側腰大肌增寬,其內有膿腫形成。
(5)骨膜改變:椎體骨膜肥厚,由中間向兩側膨出,使椎體呈斑駁狀不均勻密度增高,梭狀變形,椎體邊緣骨膜增生肥厚鈣化,形成「唇狀」骨贅,新生骨贅加上其間的破壞灶構成「花邊椎」之特徵性表現,但鈣化的骨膜和椎體間仍清晰可辨。相鄰椎體骨贅連結形成椎體側方融合。有時橫突的骨膜表現為橫突頂部帽狀增厚。
(6)韌帶改變:主要表現在前縱韌帶和棘間韌帶鈣化。
3、MRI表現
除CT表現特徵外,可以早期發現骨和周圍累及的軟組織有信號異常,在T1 加權像呈低信號,T2 加權像呈高信號。炎性病變顯示為壁厚、不規則強化,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不清。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脊柱結核、化膿性脊柱炎三者的臨床表現均有發熱、乏力、持續性腰痛、下背痛及放射性疼痛等。影像學表現有椎體骨質破壞、早期椎體骨質疏鬆,後期硬化、增生,椎間隙變窄等相似之處,故容易發生誤診,現將三者區別如下:
1、病因
(1 )布氏桿菌病多發生於農牧區有病畜接觸者,或與含菌標本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以及飲用未經消毒滅菌達標的乳品或食用未熟的牛、羊肉的人群。該病最易侵犯脊柱,其流行病學已經從一個主要是職業相關疾病變成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
(2) 脊柱結核多由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感染所致,是一種慢性炎症病變,無明顯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為全身慢性中毒症狀:低熱、乏力、盜汗等。
(3) 化膿性脊柱炎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感染引起,國外有學者認為其有四種不同的臨床表現:①髖關節綜合征:髖部急性疼痛,屈曲收縮;②腹部綜合征:表現如急性闌尾炎;③腦膜綜合征:表現如急性化膿性或結核性腦膜炎;④背痛綜合征:可為急性或漸進性。
2、影像學表現
(1)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在X 線攝影上表現為骨質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椎體骨質增生、硬化,少見椎旁囊腫,以下腰椎多見。CT 可顯示小的、多發的骨質破壞灶,破壞邊緣見骨的不同程度增生硬化,死骨少見。MRI 可早期發現骨周圍軟組織和骨髓內炎性的改變,在T1 加權像呈低信號,T2 加權像呈高信號。炎性病變顯示為壁厚、不規則強化,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不清,此點與脊柱結核膿腫壁薄、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晰相鑒別。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形成的膿腫主要位於受累椎間盤的周圍,不發生流注,椎體破壞輕。此點可以與脊柱結核鑒別。
(2)脊柱結核的X 線表現為椎體骨質破壞,椎間隙變窄,成角畸形及寒性膿腫形成,以胸椎下段及腰椎上段多見,常累及相連的2~3 個椎體,病變以溶骨性破壞為主,骨增生硬化則不顯著。CT 平掃顯示椎體松質骨破壞,骨皮質失去完整性,可見死骨和輕微骨增生和塌陷,早期椎間盤相對完整,後發生破壞,間隙變窄,膿腫呈單房或多房。脊柱結核脊椎炎形成的膿腫最大,可以發生遠距離流注,椎體破壞最重。此點可以與其他兩種鑒別。
(3) 化膿性脊柱炎椎體病變可發生在椎體邊緣或中心部,起初為溶骨性破壞,進展迅速,繼而出現骨硬化增生,這一點可與脊柱結核相鑒別。脊柱結核以破壞為主,一般要在半年後才出現骨增生硬化。化膿性脊柱炎一般很少引起椎體塌陷,但累及附件的機會較多。CT 可顯示椎體骨質破壞、死骨形成及因水腫和炎性滲出所造成的低密度椎旁軟組織腫塊及其中的氣體,對比增強可見炎性腫塊強化。MRI 可在明顯的骨質破壞之前發現脊髓和椎間盤的炎性病變,是早期診斷的重要方法。椎間盤感染在T2 加權像上呈不規則高信號,失去其正常結構。化膿性脊柱炎在三種疾病中形成的膿腫最小,破壞最輕,大多數僅僅患者遠期僅僅表現為椎間隙狹窄。此點在與脊柱結核鑒別上有價值。
3、臨床表現
(1)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臨床發熱,可以表現為弛張熱。疼痛劇烈,僅僅限於受累的腰部周圍。疼痛的嚴重程度,介於其他兩種脊椎炎之間。多數發生於腰椎,沒有脊髓損傷症狀。穿刺獲得的膿液表現為粉紅色、洗肉水樣。血常規檢查常常介入正常和異常之間。
(2 )脊柱結核性脊椎炎常表現為低熱,疼痛可以很劇烈,多數相對比較輕,疼痛的嚴重程度低於其他兩種疾病。腰椎發生率最高,可以發生於全身脊柱。20%左右的患者可以表現出脊髓壓迫症狀。穿刺獲得的膿液表現為淡黃色、淡黃色、米湯樣。血常規可以正常。
(3) 化膿性脊柱炎的急性期表現極度高熱,可以達到40度以上。疼痛劇烈,嚴重時靠近床位的步伐、接觸床位的動作都可以引起劇烈的抽搐。疼痛是三種脊椎炎中最嚴重的。多數發生於腰椎,沒有脊髓損傷症狀。膿液表現為稀薄的、粘稠的膿性液體。血常規嚴重異常。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脊柱結核、化膿性脊柱炎在病因、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方面有其特徵性表現,也有許多相似之處,臨床診斷需結合病史、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點及影像學特徵綜合判斷,確診需要依靠病理學和血清學培養診斷。

2、布氏桿菌病屬於公務員正常病假嗎?

國家對國家公務員(機關工作人員)休假的規定:
(一)參加工作時間滿1年不滿5年的,每年休假期為3天。
  (二)參加工作時間滿5年不滿10年的,每年休假期為7天;
(三)參加工作時間滿10年不滿20年的,每年休假期為10天;
(四)參加工作時間滿20年不滿30年的,每年休假期為15天;
(五)參加工作時間滿30年及以上的,每年休假期為20天。 上述人員在參加工作時間滿規定年限後,從次年起享受相應的年休假假期。年休假假期應當年用完,不得跨年度使用。
(六)個人的年休假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段安排。遇法定節日和公休假日可以順延相應的假期期限。
(七)病事假可先用年休假抵扣,全數抵扣後再按病事假規定扣減工資、獎金待遇。
(八)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當年不享受年休假待遇:1、上年度考核不稱職(不合格); 2、當年事假累計超過20天;3、當年病假累計超過30天;4、當年病假、事假累計相加超過40天。如當年享受了年休假以後,其病、事假假期超過了本條第2、3、4款其中一款規定的,則其不再享受下一年度的年休假。(九)年休假待遇 符合休假條件的工作人員在休假期間工資照發,福利待遇不受影響。
另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病假期間生活待遇的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傷病殘人員,不符合退休、退職條件,經醫院證明不能堅持正常工作,所在單位批准修養的,其病假期間的工資發放比例為:工作人員病假在2個月以內的,發給原工資;病假超過2個月的,從第3個月起,工作年限不滿10年的,發給本人工資的90%,工作年限滿10年的,工資照發;病假超過6個月的,從第7個月起,工作年限不滿10年的,發給本人工資的70%,工作年限滿10年的,發給本人工資的80%。工作人員在病休假期間,繼續享受所在單位的生活福利。 工作人員病假超過6個月以上的時間不計算連續工齡。病休人員要求恢復工作的,需出具醫院關於病癒的證明。恢復工作後,因工作過於勞累舊病復發,或另患其他疾病需要繼續休養的,其病假時間可以重新計算,否則其恢復工作前後的病假時間連續計算。

3、能造成脊椎感染的細菌有哪登?

脊椎感染是一種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現,它是由於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而細菌可以是通過靜脈、呼吸道、消化道等進入到體內,或者是細菌直接定植到脊椎上。

比如說通過靜脈的細菌,這種情況主要是見於一些吸毒的患者不注意衛生。經呼吸道最常見的是結核桿菌,經消化道的細菌比較常見的是布魯氏桿菌。另外,脊椎的感染還可以由細菌直接到達脊椎引起的,譬如針灸,或者是醫源性的脊椎感染,都是由細菌直接定植到脊椎繁殖引起的。

還有可能就是有些手術消毒不徹底或者是手術的時候,全身其他的地方有炎症沒有進行很好的處理,也會造成脊椎的感染。

4、布氏桿菌病怎麼治療

本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造成動物流產,故又稱為傳染性流產病。
(1)病原
為布氏桿菌,是一種很小的球形桿菌。分牛、羊、豬三型,有時三型有互相感染,人對三型均可感染,但以羊型危害最大。經消化道、皮膚傷口及呼吸道均能傳染給健畜。病畜的胎衣、羊水及乳汁中均含有這種病菌。凡是病畜接觸過的畜舍、墊草、殘余飼料、擠奶用具和助產人的手,都是危險的傳染媒介。
(2)症狀
本病為慢性病,從病羊外表很難看出,但孕母羊發生流產是該病的主要症狀。在流產前,全身發燒,卧地不喜吃草料,喜喝水,陰戶發紅,流出黃紅色的液體。經過1~2天流產,流產的母羊常發生乳房炎、關節炎和水腫,表現跛行。公羊表現睾丸腫大。
(3)剖檢
常見胃腸黏膜出血、水腫、潰瘍或壞死。
(4)治療
①土黴素粉劑:0.2~0.3克,或加等量胃蛋白酶用水灌服,每日2次。
②磺胺咪0.5克,次硝酸鉍0.2克,鞣酸蛋白0.2克,小蘇打0.2克,加水適量,混合後一次內服,每日3次。
③大蒜搗爛取汁半匙,白酒半匙,醋半匙,混合一次內服,每日2次,見效後喂至痊癒。
④白頭翁10克,黃連10克,秦皮10克,生山葯30克,山萸肉12克,訶子肉10克,茯苓10克,白術5克,白芍10克,乾薑5克,甘草6克,將上述葯煎2次,每次煎湯300毫升,混合後每隻羔羊灌服10毫升,每天2次。
⑤補液可用5%葡萄糖鹽水20~100毫升靜脈注射,強心用10%安鈉咖2.0~5.0毫升。食慾欠佳的可用人工胃液(胃蛋白酶10克,稀鹽酸5毫升,水1升)10毫升,每天一次。
(5)預防
①加強懷孕母羊後期飼養管理,提高羔羊抗菌能力。實行計劃配種,避免在最寒冷的季節產羔。羊舍要保溫乾燥,按時合理哺乳。
②每年秋季對母羊進行羔羊痢疾菌苗的預防性注射,產前2~3周再接種一次。
③羔羊在出生後12小時,灌服土黴素0.15~0.2克,每天一次,連用3天。

5、布氏傳染病

布氏桿菌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牛、羊、豬等動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傳染性流產。人類接觸帶菌動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製品,均可被感染。我國部分地區曾有流行,現已基本控制。布氏桿菌也是帝國主義者列為失能性生物戰劑之一。布氏桿菌屬分為羊、牛、豬、鼠、綿羊及犬布氏桿菌6個種,20個生物型。中國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豬(Br.suis)三種布氏桿菌,其中以羊布氏桿菌病最為多見。

主要為抗菌葯物治療及對症療法。急性期最有效葯物為四環素,0.25~0.5g/次,每天四次。連服4周為一個療程。停一周後可依病情再用葯1~2個療程。必要時可以加用鏈黴素。TMP-SMZ也可選用,對於關節症狀頑固,變態反應強的較重症例可以考慮特異性菌苗療法。關節有積液時,可抽出液體,內注鏈黴素0.2g;對有脊柱炎病例可加用脫敏療法。此外應卧床休息,或用石膏床或支具固定,有利於肌肉的痙攣緩解,減輕疼痛。若因膿腫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或截癱者,應及時進行探查術,根據病變行膿腫切開引流及病灶的清除術,脊髓的減壓術,椎板減壓成形術,脊椎融合術等。關節病變疼痛者可行適當外固定,以利減輕症狀及維持功能位,加強未受累的關節功能的鍛煉。骨病變有「自愈」趨勢,但需時較長,經上述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6、急急急!!胸口痛!

有,胸口有胸骨和肋骨。二者相連正好在胸正中線位置。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種,我國目前關節炎患者估計有1億以上,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另據統計,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在我國的患病率為0.34%~0.36%,據介紹,類風濕關節炎病情嚴重者壽命約縮短10~15年。
[編輯本段]關節炎分類:
關節炎是指由炎症、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關節炎性病變,屬風濕學科疾病。它的主要特徵是關節紅腫、熱、痛和功關節炎關節變化能障礙。很多疾病均可引起關節炎性病變,以下幾種在臨床中較為常見。
骨關節炎
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骨質增生與人體衰老密切相關,多數老人都可能伴有骨質[2]增生,自然容易得骨關節炎。臨床數據顯示,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在醫生看來,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該病常表現為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等)疼痛,且發病關節呈對稱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因其病因與遺傳、感染、環境、免疫有著復雜關系,臨床尚無法徹底根治,只能通過葯物治療控制病情,維持關節功能。
強直性脊柱炎
多表現為脊柱、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病變。病因不清,一般認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該病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前,嚴重者可導致脊柱和關節畸形而影響日常生活。
反應性關節炎
因腸道系統、泌尿系統等關節外感染因子觸發的炎症性關節病變。降低感染率、提高免疫力有一定防治作用。
痛風性關節炎
因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關節炎。發病多為急性單側關節炎,以腳部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為主要症狀,病程持續一周左右可緩解,但易復發。預防方法是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少吃內臟、海鮮等誘發高尿酸的食物。
[編輯本段]關節炎是怎麼形成的:
關節炎產生的過程:
1. 健康的關節包括強健的骨骼,它主要由必需礦物質在膠原蛋白基質中形成。關節中有一個含有滑液的囊,它保護骨骼的末端不會受到相鄰骨頭和軟骨的沖擊,因為滑液可以有效地潤滑關節。
2. 關節過度疲勞和膳食不平衡會導致酸性體質,軟骨浸泡在酸性體液中就會降解,滑液的潤滑效果也會變差。損失的軟骨成分同時存在於軟骨和骨骼中,導致骨骼末端變得不平滑並形成骨刺(大的骨骼突起)。由此引起的發炎會限制關節的運動。
3.酸性體質的人會造成大量的鈣流失,鈣平衡的失調會導致鈣在軟組織中堆積,引起肌肉疼痛,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骨骼末端會接合,融合在一起。
[編輯本段]關節炎症狀:

關關節炎根據病因可分為: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骨性關節炎及化膿性關節炎
1、風濕性關節炎為風濕熱的表現之一,多見於成年人,常發生於膝、肩、肘、腕等大關節,發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出現遊走性關節痛、腫及發熱和其它風濕熱的表現。
2、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見於青壯年,起病緩慢,常發生於手足小關節及骶髂部,並逐漸累及全身關節。初始患病關節亦表現出紅、腫、痛及活動不便等,久則關節畸形或強直。
3、外傷性關節炎多因外傷或持續慢性勞損引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或形成骨刺,表現為患病關節腫、痛及運動障礙,易發生在持重關節、如肩、膝、踝等關節,運動員及青壯年中多見。
4、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病變,骨關節炎的名稱極多,如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均指一種病,國內統一使用骨關節炎。其患病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發。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骨性關節炎由組織變性及積累性勞損引起,多見於肥胖超重的中老年人,最常發病的部位是膝、手指、頸、腰椎等處,症狀主要為關節疼痛、僵硬(經輕微活動後會覺疼痛減輕),重者可出現關節腫脹、肌肉萎縮等。
5、化膿性關節炎往往由細菌侵入關節腔引起,多見於少年兒童,常發生於髖關節,主要症狀為局部紅、腫、痛、熱和功能障礙,以及高熱等全身中毒症狀。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關節炎或何種類型的關節炎,均應及早診治,以免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障礙甚至致殘。
[編輯本段]關節炎鑒別診斷:
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所修訂的診斷標准,對本病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在90%以上,為目前廣泛採用的診斷標准。具體診斷條件是①早晨關節僵硬至少持續一個小時。②具有三個以上關節腫脹。③手關節掌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④關節腫脹呈對稱性。⑤包括手部關節X線照片上的變化(表現為關節及其鄰近骨質 疏鬆或明顯的脫鈣現象)。⑥皮下結節。⑦類風濕因子陽性。其中一、二、三項應持續6周以上。應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
(一)強直性脊椎炎Anky Losing spondylitis以往認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種變型,現知兩者各異。強直性脊炎的特點有①絕大多數為男性發病。②發病年齡多在15-30歲。③與遺傳基因有關,同一家族有較高發病率,HLA-B27陽性達90-95%。④血清類風濕因子為陰性,類風濕結節少見。⑤主要侵犯骶髂關節及脊椎,四肢大關節也可發病,易導致關節骨性強直,椎間韌帶鈣化,脊柱呈竹節狀。⑥手和足關節極少發病。⑦如四肢關節發病,半數以上為非對稱性。⑧屬良性自限性疾病。
(二)Reiter氏綜合征 又稱Reiter氏病,多侵男性20-40歲,反復發作多關節炎,主要發生在下肢,骶髂關節及脊椎。病人伴有泌尿及生殖道炎症。腹瀉、結膜炎、虹膜炎、粘膜及皮膚病變也較常見。關節炎以膝、踝、 跖趾及趾間關節等受累較常見,多為急性起病,受侵關節不對稱。皮膚出現紅斑,壓痛明顯。跟腱炎achilles tendinifis或跖筋膜炎明顯,可發生痛性後跟綜合征Painful heeli syndrome。骶髂關節炎可引起強烈下部背痛。這些症狀在三個月內自行緩解。復發常伴有結膜炎、尿道炎、膀胱炎或皮疹。繼之,逐漸發生脊椎炎。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www.konjia.com
(三)銀屑病性關節炎Psoriaatic arthrieis又稱牛皮癬性關節炎,屬血清陰性關節炎。伴有牛皮癬的皮膚表現。關節病變多發生在手指末端指間關節,母指指間關節及及足趾間關節,骶髂關節和脊柱也常受侵。當皮膚病變發展到指甲時指間關節炎相繼發生。早期的關節病變就可呈強直性變,後期累及骶髂關節及脊柱。脊柱中以頸椎較多見。無皮下結節,但血沉加快,有時血尿酸增高,在診斷銀屑病性關節炎時,首先應肯定牛皮癬的診斷。
(四)腸病性關節炎 潰瘍性結瘍炎和局限性迥腸炎,約20%合並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約10%合並腸病。說明這些疾病在病因及發病機理方面有某些聯系。腸病性關節炎可分二型;①周圍關節炎,先有慢性腸炎,後發生關節炎。不對稱性關節炎,有自限性,一般不出現侵蝕性病變,若出現也很輕微。以膝、踝及腕關節最常受侵,但髂關節、肩及肘關節也可發病,往往同時伴發結節性紅斑。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②腸炎並發強直性脊椎炎,病變主要在脊椎及骶髂關節,X線攝片與典型強直性脊椎炎沒有區別。
(五)感染性關節炎 有兩種類型一為病原體直接侵犯關節,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及鏈球菌等感染,尤其發生敗血症時。在原發感染的基礎上,病人出現寒戰、高熱、受累關節劇烈疼痛,關節腫脹活動障礙。以下肢負重關節。如髖關節和膝關節發病最多,不對稱,多為單關節炎。關節腔穿刺液呈化膿性改變。塗片或培養可找到細菌。X線關節攝片可見關節局部脫鈣、骨質侵蝕及關節間隙變窄。易並發骨膜炎及骨髓炎。另一為感染性變態反應性關節炎;在感染過程中,由於細菌毒素或代謝產物所致。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後關節炎、菌痢後關節炎、腦膜後關節炎及布氏桿菌性關節炎等。主要表現為四肢大關節遊走性疼痛,可有局部紅腫,一般經1-2周自愈。
(六)風濕性關節炎 多見於兒童及青年,以急性發熱及關節腫痛起病。主要侵犯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腕、肘、肩等關節,關節紅腫熱痛,呈遊走性,一處關節炎症消退,另處關節起病。關節炎症消退後不留永久性損害,X線關節攝片骨質無異常,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抗鏈球菌溶血素、抗鏈激酶及抗透明質酸酶陽性。
(七)結核性關節炎 為全身性結核及低熱、盜汗等結核病毒性症狀。初期關節腫及瘺管形成。另一類型為結核變態反應性關節炎。好發於青年而有肺或淋巴結結核病者。急性期關節有輕度紅腫熱痛,呈遊走性,有周期性好轉與惡化。主要侵犯指、腕、肩、踝及膝關節,可有結節性紅斑,無骨質異常,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結核菌素試驗陽性。
(八)系統性紅斑狼瘡 本病多見於青年女性,面部有蝶形紅斑,有心、腎、肺、腦等多臟器損害,雷諾氏現象常見,而皮下結節罕見,血清抗核體陽性,可找到狼瘡細胞。本病的關節表現,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
(九)痛風 痛風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多趨勢,痛風早期易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相混淆。痛風多見於男性,好發部位第一跖趾關節也可侵犯踝、膝、肘、腕及手指等關節。發作時多急驟起病,數小時內出現紅、腫、熱、痛、疼痛劇烈時不能觸,同尿酸血症,尿酸結晶沉積於關節附近或皮下,形成痛負結節。結節逐漸增大,致使局部畸形及骨質破壞。血清尿酸常在357μmol(6mg/dl)以上,關節腔穿刺或結節活檢,可見到針狀尿酸結晶。
[編輯本段]關節炎的診斷方法:
臨床檢查: 1. 一般檢查,觀察病人步入診察室非常重要。注意患者有無活動時的僵硬或跛行?患者是否有提示其患有炎症疾病時的形體消瘦或面色蒼白?是否有皮疹?如果懷疑有炎症性關節炎,則應仔細檢查指甲部,頭皮和肘膝伸側有無銀屑病。 2 、關節檢查,建議檢查所有關節,即使是症狀局限於少數關節,因為無症狀的關節在檢查時可可存在關節炎體征。同一關節需作雙側比較。對所有關節作下列項目的檢查僅需數分鍾:紅斑、活動范圍、畸形、軟組織腫脹、關節滲液、骨性腫脹、骨擦音、壓痛、肌萎縮或肌無力、神經根受壓。紅斑多見於急性炎症性疾病,如化膿性、代謝性或反應性關節炎。
3.實驗室檢查應該與患者的臨床表現相符合,因為整套的篩選實驗檢查沒有什麼意義。實驗檢查應用來說明一個具體的問題,檢查結果應該用作支持或者推翻一個臨床診斷。對於大多數的患者而言,做一些簡單的實驗檢查就可以了。建議對所有患者作急性反應相檢測。若有超乎尋常的升高,則要考慮炎症性關節炎的可能性。大多數患者應該做血常規檢查,若有貧血,表明有系統性或炎症性疾病,但是也有可能是繼發於抗炎葯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若有炎症性關節炎的臨床體征則應作免疫學檢查,但沒有關節炎的人群中也會有些低滴度陽性的自身抗體。需要結合臨床表現考慮,否則「假陽」性結果常常會引起誤導作用。如果症狀傾向於骨關節炎的診斷,那麼除了血沉和血常規以外的檢查就沒有必要,否則會有潛在的誤導作用。4.影像學檢查,B超、X線攝片、CT、MRI等。
[編輯本段]關節炎的診斷方法二:
美國風濕病學院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准(1987年)內風濕關節炎關節炎的診斷條件:
①早晨關節僵硬至少持續1小時。(大於或等於6周)
②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脹。(大於或等於6周)
③對稱性關節腫。(大於或等於6周)
④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大於等於6周)
⑤包括手部關節X線照片上的變化(表現為關節及其鄰近骨質 疏鬆或明顯的脫鈣現象,關節間隙的狹窄)。
⑥皮下結節。
⑦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其中一、二、三項應持續6周以上。應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
[編輯本段]關節炎的治療:
根據病情發展程度不同,骨關節炎的治療包括葯物治療、輔助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對於疾病已經發展到晚期的病人,不失為一種好的治療手段;對於早中期的病人,一般採取葯物治療並配合其他方法輔助治療。要積極採取正確、有效的手段,盡早治療疾病,盡早控制病情。
骨關節炎的手術治療
目前,骨關節炎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包括關節鏡手術、截骨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
軟骨碎片脫落到關節腔內,形成游離體,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關節鼠」,可採用關節鏡手術清除。關節鏡手術可以很好地鑒別和估計關節的病變程度,對關節腔進行灌洗和清理,能清除關節腔內的游離體,使患者的活動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各種矯形截骨術是用以改善關節力線平衡的。脛骨截骨術主要用於膝關節內外翻畸形(即「O」型或「X」型腿)的患者,通過手術使彎曲的腿盡量恢復到正常狀態。
如果患者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關節軟骨丟失嚴重,關節間隙過小,關節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保守治療無效,應考慮人工關節置換,主要是人工膝關節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通過關節置換能比較好的恢復關節的活動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創傷較大,置換的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也有一定限度,並且手術費用較高。
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
輔助治療是患者的關節疾病處在早、中期時,配合葯物治療使用的一種方法。輔助治療,就是平時我們說的理療和體療,比如烤電、推拿、按摩、針灸等一系列方法。雖然輔助治療對骨關節炎沒有根本性的療效,但可以減輕患者局部的不適,對患者有鎮靜、鬆弛和止痛的作用。
同時病人應當積極自我保健,注意減肥,適當鍛煉,如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避免不正確的姿勢以及有害關節的動作,如登山、長時間伏案等。保護關節,減少負重,如在膝關節使用護膝,久坐站起時藉助支持物等。在活動時,可利用拐杖、步行器協助活動或行走等。
骨關節炎的葯物治療
一般情況下治療疾病時,在採用外科手術以前,葯物治療是醫生和患者多選用的一種比較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對骨關節炎來說,治療葯物可以分為兩大類:非特異性治療葯物和特異性治療葯物,即「對症治療」葯物和「對因治療「葯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對症治療」和「對因治療」這兩個概念的區別,我們先來看看它們的含義:這里說的「對症治療」和我們平時說的含義有所區別,我們平時說只有「對症下葯」才能治好疾病,「對症」是說要正確地認識疾病,得什麼病就用什麼葯;而這里對症治療中的「症」則指的是疾病的表面症狀,比如牙齒被蛀壞了產生牙痛,牙痛就是表面症狀。
「對症治療」是指消除或改善疾病的表面症狀,也叫治標。就像牙痛時使用止痛葯來止痛,牙痛止住了,就是消除了表面症狀,但是不把牙齒補好,過一段時間又會疼痛。這種治療方法用我們平時的話形容就是「治標不治本」。
凡是能針對疾病原因進行的治療叫做「對因治療」,也叫治本。還用剛才牙痛的例子,把蛀牙補好,牙就不痛了,這便是對因治療。所以,對因治療較為徹底,一般不易復發。
非特異性葯物治療骨關節炎(對症治療)
骨關節炎的非特異性葯物治療,也就是對症治療,常用的是非甾體類抗炎葯,它們通常被稱為止痛葯。止痛葯,顧名思義,即具有止痛的作用,能緩解頭痛、肌肉痛,包括骨關節炎伴隨的關節疼痛,這類葯物不專門針對骨關節炎進行治療,所以我們也把這種葯物稱作「對症治療」葯物。這類葯物起效快,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其止疼效果比較好,緩解骨關節炎病人的關節疼痛效果也不錯。這類葯物在體內代謝較快,一旦代謝完畢疼痛馬上又開始了,維持時間很短。重要的是,止痛控制了疾病的表面症狀現象,卻掩蓋了病情仍在繼續發展的本質。
另外還有一種對症治療葯物——激素類葯物,該類葯物必須進行關節腔內注射,也能達到迅速消炎止疼的目的,但每年不能超過3——4次,若長期使用,可加劇關節軟骨的損害以及骨關節炎的症狀。
非特異性葯物治療骨關節炎,只能暫時緩解疾病症狀,而不能真正對骨關節炎的病因——關節軟骨起作用,也不能阻止骨關節炎病情的發展。
骨關節炎的中醫葯治療:
中醫中葯是傳統醫學的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中國的國粹,幾千年來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疑難雜症,一直以來被國人引以為驕傲。
對於關節疾病的治療,很多人也比較信賴中醫的推拿、按摩和中葯的治療。關節的推拿按摩,是物理治療手法,只要在正規醫療機構治療,患者一般是可以放心的。
中醫對於關節炎治療的傳統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葯治療一般是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的。
中醫葯的治療方法能使僵硬的關節肌肉得到放鬆,解除肌肉痙攣,可以達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我們今天的臨床醫學強調「循證醫學」,意思就是說,得出一個結論,就必須有充分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研究結果來支持這個結論。如果說某種治療方法或者葯物能夠「對因治療」骨關節炎,那就必須有證據證明,這種方法或這種葯物能對關節軟骨細胞恢復正常代謝起到一定作用。
目前尚未發現中葯能修復關節軟骨,或對關節軟骨細胞起作用。人體生理解剖學證明,關節軟骨中沒有血管,中醫經常提到的「活血化淤」理論能否對關節軟骨起作用,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但是,從80年代開始在日美歐等發達國家興起的關節炎代替醫療——利用鋸峰齒鮫軟骨粉再生軟骨已經取得了臨床驗證。
在歐洲,鯊魚軟骨粉的萃取物已經被認定為葯品,美國OAM(替代醫療事務局)也把鯊魚軟骨粉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進行研究和普及,而日本則採用鋸峰齒鮫軟骨粉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運用於關節炎的臨床,並歸納出最佳服用量為7.5g/天的統計數據,為人類徹底解決關節炎帶來了新希望。
[編輯本段]關節炎的預防和保養:
目前關節炎的預防和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控制自身飲食結構,避免酸性物質攝入過量,加劇酸性體質。飲食的酸鹼平衡對於關節炎的治療及並發症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飲食方面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機活性鹼的食品,少吃肉類,多吃蔬菜。恰瑪古富含植物有機活性鹼,能迅速排除體內酸性物質,達到體液的酸鹼平衡,從而預防和保養關節炎。
第二,要經常進行戶外運動,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從而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第三,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過大的心理壓力,壓力過重會導致酸性物質的沉積,影響代謝的正常進行。適當的調節心情和自身壓力可以保持弱鹼性體質,從而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第四,補充關節軟骨成分。人體關節軟骨在20歲過後將不再生長,逐年磨損。補充純天然鯊魚軟骨粉可以恢復關節已經得到醫學驗證。
[編輯本段]關節炎的飲食療法:
骨性關節炎是指主要關節如膝、脊柱和胯等軟骨退化。軟骨本身沒有神經,但當某一部分磨沒了,關節的邊緣就出現了問題,骨頭和骨頭之間產生摩擦,因此就產生了疼痛,同時關節出現間隙狹窄,比如羅圈腿、X形腿或腿部受傷使受力不均勻,關節的壓力增大,必然磨損就嚴重,一旦軟骨脫落,就會造成疼痛,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痛苦。在這里,我們介紹一些關於關節炎的飲食療法,患者朋友可以試試。
鯊魚軟骨粉:以純天然鯊魚軟骨粉為宜,盡可能每天攝取7.5克。
川烏粥
原料:制川烏2克,薑汁10滴,粳米30克,蜂蜜適量。
烹制方法:將川烏研末,粳米洗凈,同放入瓦鍋,加適量水,沸後加入川烏,用文火煮2~3小時,待米熟爛後加入生薑汁和蜂蜜,攪勻,再煮1~2沸即可。
食用方法:佐餐食用,隨量服食。
牛藤桂心散
原料:山茱萸100克,懷牛膝100克,桂心60克。
烹制方法:將以上原料洗凈,曬干或晾千,共研成細末,備用。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3克,以黃酒送服。
牛膝酒糟
原料:牛膝500克,糯米1000克,甜酒麴適量。
烹制方法:先將牛膝洗凈,同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水煮2~3次,取部分葯汁浸糯米,另一部分葯汁於糯米煮熟後,拌和甜酒麴,於溫暖處發酵為酒槽。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取酒槽30克煮食。
桑葚桑枝酒
原料:新鮮桑葚500克,新鮮桑枝100克,紅糖500克,白酒1000克。
烹制方法:將桑枝洗凈、切斷,與桑葚、紅糖同入酒中浸泡,l個月後可飲。
食用方法:隨量飲用,以不醉為度。
茶療法
(1)川芎茶:川芎3克,茶葉6克,共研細末,和勻,開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次,常服。
(2)金銀菊花茶:茶葉5克研末,金銀花5克,菊花6克,開水沖泡,每日多次飲用。用於患者關節疼痛、發熱、發紅者。
(3)玄參麥冬茶:玄參8克,麥冬8克,與茶葉少許和勻,開水泡10分鍾後,飲用。可用於老年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口乾、心煩者。
(4)芪參茶:黃芪5克,西洋參5克,切成薄片,與茶葉混勻後,開水沖泡10分鍾,即可飲用。1天1劑,可飲6--8次。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老年患者由於氣陰兩虛而夜寐不安、多汗者。
[編輯本段]關節炎患者的注意事項:
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關節炎共有100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種,許多種關節炎影響不同年齡的人,兒童也不例外。全世界有3.55億關節炎患者,其中1.9億人患骨關節炎。超過1650萬人患類風濕關節炎。在亞洲,每6個人中就有1人患上關節炎。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的關節炎患者已超過1億人並正不斷增加。
骨關節炎可影響某個關節的所有部分,引起肌肉疼痛、炎症或行動不便。該病好發於中老年人,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群中50%患有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男性患有此病。
痛風是古代就有的帝王病,也是一種因飲食和不健康性生活引起的代謝病。吃海鮮、動物內臟,再加上喝酒,這很容易得這種病。因此正常年輕男性不得、女性不得、太監不得。
因為性病伴隨關節炎,而紅眼病、尿道炎有些也是關節炎病的症狀,但我國醫院目前尚無將這3種炎合在一處診療的專科。現在生活好了,要注意科學膳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了口味過癮,或作息無規律、晨昏顛倒,都是自殘的行為。人到30多歲就有可能患上骨刺即骨關節炎,目前中國10%的人患骨關節炎;1000人中就有4人患類風濕關節炎,35到50歲的人最容易得,女性患病的機率是男性的3倍。一旦得了病,無異於被判無期徒刑。
常穿高跟鞋可能致膝關節炎:
美國科學家日前提出警告,喜歡穿高跟鞋的女性,因膝關節壓力過重,長期下來,將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醫生建議愛美女性少穿為妙,不得不穿時,應避免蹲跪或爬樓梯動作。
或因為穿高跟鞋能讓姿態顯得更加婀娜多姿,或因為穿高跟鞋能讓自己「長」高一點……因此高跟鞋已經成為眾多女性不可或缺的裝扮之一。殊不知長期與高跟鞋共舞,必須付出沉「痛」的代價。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針對三十來歲、分別穿著寬跟與細跟高跟鞋的健康女性進行調查,拍攝下她們的腳部運動和著力的情況,結果發現兩組女性在膝關節產生的壓力幾乎相同。細高跟鞋讓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增加26%,而寬跟高跟鞋則增加22%左右。這種壓力將使膝蓋軟骨磨損,長期下來逐漸衍生為骨關節炎。不僅如此,高跟鞋還有造成腳踝扭傷、長雞眼及腳趾發炎的危險。
運動醫學專家也認為,女性常穿高跟鞋,對足部來說是不太健康的,因為高跟鞋通常不系鞋帶,鞋子開口又比較大,所穿的鞋子通常會比腳小一點,為了防止走路時鞋子松脫,女性通常利用腳的前後兩端卡住鞋子,產生足部擠壓的現象。再加上高跟鞋前端普遍設計成尖角的樣子,容易造成腳趾受壓,因而產生拇指外翻或小趾變形的現象。時間一長,脫去鞋子,變形依然存在,甚至於在腳部下方會產生胼胝,即一般人常說的「雞眼」,不僅足部皮膚角質層增厚,也是導致疼痛的根源。
無論是細跟或是寬跟的高跟鞋,只要穿著過久都是女性膝蓋的大敵,會造成女性膝蓋骨及股骨(大腿骨和骨盆交接的部位)壓力變大,增加關節炎面磨損,導致退化性膝關節炎提早報到。臨床上發現不少女性才四十歲就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毛病,多半都與長期穿高跟鞋有關。
根據統計,穿著高跟鞋且經常爬樓梯的女性,膝關節負荷壓力是體重的三倍;穿著高跟鞋下樓梯時,更可增加七至九倍,可見高跟鞋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如因出席正式場合,不得不穿上高跟鞋時,專家建議女性朋友盡量避免蹲跪或爬樓梯,也不要選擇對膝關節沖擊力較大的活動,只要把握這些小小的細節,都能有效避免退化性膝關節炎提前發生;一雙低跟或平跟鞋,更有助於保護膝部軟骨,遠離疼痛的折磨。

與布氏桿菌脊柱炎mri表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