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度百科
2、人體一共有多少脊椎骨
人體一共有33塊脊椎骨。
椎骨(vertebrae)又稱脊柱骨(backbone),有33塊,根據它們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和4塊尾椎。在成年人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4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
根據所在部位不同,椎骨又分頸椎骨,特點是椎體小,椎孔為三角形,棘突短,橫突中央有孔等:胸椎骨,較頸椎大,較腰椎小,其特點是椎體象心形,兩側有關節面接肋骨頭,椎孔較小,棘突長而多斜下,橫突斜向後外側等。
(2)糖尿病脊柱百度百科擴展資料脊椎骨分型
腰椎骨較大,特點是椎體兩側無關節面,橫突向外側,沒有橫突孔及關節面等;骶骨是由五節骶椎骨合成,特點是底向上前與未節腰椎合成骶骨岬,分前、後及外側面。五塊骶椎的分界線為橫嵴,嵴的兩端叫骶前孔,後面正中線有縱嵴,是骶棘脊突聯合而成。
嵴外側有孔叫骶後孔,第五骶椎向尾側伸出兩突起叫骶骨角,接尾骨之尾骨角;尾骨是由四至五節尾椎聯合成的,其特點是沒有椎弓、棘突和椎孔,尾骨角接骶骨。
3、人體一共有多少脊椎骨?
人體一共有33塊脊椎骨。
椎骨(vertebrae)又稱脊柱骨(backbone),有33塊,根據它們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和4塊尾椎。在成年人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4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
(3)糖尿病脊柱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典型的椎骨主要包括四部分:
(1)椎體,短圓柱形,上下兩面澀,接椎間纖綿軟骨,體的中份稍細,是支持體重的主要部分。
(2)椎弓,與椎體連接的部分叫椎弓根,有神經橫過形成上下切跡,兩椎骨上下切跡對在一起即成椎間孔。椎弓背側稱椎板。椎弓與椎板相合成的孔稱椎孔,所有椎孔連成椎管,內容脊髓。具有保護脊髓的作用。
(3)棘突和橫突,椎弓向後下方突出一個棘突。從椎弓根與椎板連接處向兩側伸出兩個橫突,用以附著肌肉。
(4)關節突,起於椎弓的上方和下方,鄰近的上下二關節突相接成關節,構成一條縱貫身體的脊柱。其決定運動的方向。
4、人體脊柱標識L、C、T、S分別代表什麼?
C代表頸椎,T代表胸椎,L代表腰椎,S代表骶椎。
人類脊柱由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N塊脊椎組成的)
(4)糖尿病脊柱百度百科擴展資料結構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如圖:脊柱側面||脊柱後面)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 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5、糖尿病名稱的來歷
糖尿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
公元前400年,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及《靈樞》中就記載過「消渴證」這一病名。漢代名醫張仲景《金匱》的消渴篇對「三多」症狀已有記載。唐朝初年,我國著名醫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證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世界上最早確認和治療糖尿病的醫生是中國唐代名醫王燾。王燾根據其父患口渴難忍,飲量大增,身上多癤瘡,小便水果味,並根據甄立言《古今條驗》一書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麩片甜。於是他親口嘗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
故針對消渴病制定了治療方案,輔以調整飲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這些經驗寫進了《外台秘要》一書。
《外台秘要》比10世紀阿拉伯醫生阿維森納的《醫典》中關於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早200多年。公元600年以後英國醫生托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小便「其味如糖似蜜」。據考證,糖尿病在古代為帝王貴族之病,多發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5)糖尿病脊柱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糖尿病的病因
1、遺傳因素
舉世公認,糖尿病是遺傳性疾病,遺傳學研究表明,糖尿病發病率在血統親屬中與非血統親屬中有顯著差異,前者較後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遺傳因素的重要性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達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遺傳因素明顯高於糖尿病Ⅰ型。
2、肥胖因素
目前認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約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均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與糖尿病的發病率呈正比,有基礎研究材料表明:隨著年齡增長,體力活動逐漸減少時,人體肌肉與脂肪的比例也在改變。
自25歲至75歲,肌肉組織逐漸減少,由占體重的47%減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別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顯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6、人體的脊椎一共有幾節
人類脊柱有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6)糖尿病脊柱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
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
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
7、糖尿病和脊椎有關系嗎
刁文鯧文摘:糖尿病康復新視角——胸椎保健很多人可能會奇怪,糖尿病和脊椎病看著風馬牛不相及的,又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按照現代醫學觀點來講,糖尿病是由於胰腺的功能失調所致,而按照中醫的說法是脾功能失調所致,歷史上糖尿病就是消渴症。糖尿病都跟脾、胃、肝、腎有關系,嚴重還會牽扯到心臟。消渴症的病因、病理,再加上脊神經病變的病因病理,綜合幾十年的臨床經驗,我認為胸椎保健對於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是有一定的作用。
我們認為,脊神經尤其是胸神經(T7-T9),其分支通向脾、胰腺,一旦胸椎錯位就會壓迫到支配胰臟的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是起抑製作用的,會使胰島素分泌減少。
一般來說,胸椎錯位導致的糖尿病,首先會有胸椎疼痛,特別是活動時疼痛加重的現象出現。由於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並不是很明顯,很多人難以察覺,即使感覺胸部不舒服也不會往糖尿病上去想。但是如果有多尿、多飲、多食、消瘦這「三多一少」的表現的話,就要多注意了,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
既然是胸椎錯位導致的糖尿病,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正脊復位來治療。當我們把錯位的椎體逐步歸位後,糖尿病的指標就會逐漸降低,症狀也會相應減輕。
三陰交穴、中都穴、夾脊穴是最好的降糖丹
糖尿病是個很難治癒的病,因此平時還要加強調養,以控制血糖。除了堅持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五、六節外(詳見「刁氏脊椎醫學」微信公眾平台),還可以點揉三陰交穴、中都穴,並配T7-T9處的夾脊穴。
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名穴,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為什麼三陰交穴可治糖尿病呢?我們知道,糖尿病與脾、肝、腎有密切關系,而三陰交穴是脾經、肝經及腎經三條陰經的交會處。肝主藏血,脾主統血,腎主藏精,刺激三陰交穴,對三條經絡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三經氣血調和,則先天之精旺盛,後天氣血充足,對糖尿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中都穴是足厥陰肝經上的穴位,調肝的效果好,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多從生活入手控制血糖
想要更好地控制血糖,我們還要從日常生活中入手。
糖尿病與飲食有很大關系。一個人長期過食甘美厚味,會使脾的運化功能失調,胃中積滯,蘊熱化燥,傷及陰津,更會使胃中燥熱,消谷善飢加重。因此合理飲食是控制血糖的一個重要因素。平時一定要少吃高脂肪、高糖和高熱量的食物;不吃動物的腦、內臟,蛋黃等高膽固醇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
肥胖的人最容易患上糖尿病。因為肥胖的人多痰,痰阻化熱,會耗損陰津,陰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熱,燥熱又再次傷陰。這樣就很容易發生消渴症。
平時生活也要有規律。工作不要太勞累,不要經常熬夜,多運動,少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