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肢靜脈曲張中醫療法哪個醫院
1.避免長時間站或坐,應經常讓腿做抬高、放下的運動。可能的話,最好能小走一專番。
2.經常抬高雙屬腿,高於心臟水平,並維持膝蓋彎曲,以促進腿部血液循環。
3.避免經常提超過10千克的重物。
4.保持正常體重,以免因超重使腿部靜脈負擔增加。
2、我母親63歲,畏寒怕冷、虛汗多20年了,(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身體虛弱),請問怎樣治療怕冷?
芍葯甘草附子湯
三味葯 網上有方,附子最好先熬一小時以上,用舔一下舌不麻才可以用。
3、御骨貼膏葯能貼好靜脈曲張嗎?
不建議盲目用葯。一般葯物對靜脈曲張的作用甚微,只能暫時的緩解。如果靜內脈曲張已經開始病變,症狀比較明容顯;手術類治療以開刀手術和綜合微創為主,療效最確切。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到專業的醫院檢查確診後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4、中醫方劑學里有治強直性脊柱炎的方劑嗎?
?
5、本溪四院治療靜脈曲張效果怎麼樣
小腿靜脈曲抄張可以採用針灸方法:
小腿靜脈曲張就是由於曲張部位所在的經絡不通。例如,在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等經絡的穴位上進行針灸;為了增加刺激范圍,可以在穴位之間加針。承山穴、湧泉穴必須進行針刺。
還可以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採用芍葯甘草附子湯方,炮附子加量。
6、靜脈曲張腿子像螞蟻一樣動是好還是壞
復小腿靜脈曲張可以採用針制灸方法:
小腿靜脈曲張就是由於曲張部位所在的經絡不通。例如,在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等經絡的穴位上進行針灸;為了增加刺激范圍,可以在穴位之間加針。承山穴、湧泉穴必須進行針刺。
還可以採用芍葯甘草附子湯方,炮附子加量。
7、四川西昌彝族醫生阿子阿越,我是一名風濕二十三年,強直脊柱炎病人,
僅供參考
風濕、類風濕治療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8、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強直性脊柱炎以背部疼痛、僵直為特徵,其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腰椎、胸椎及頸椎。約半數患者四肢關節也可受累。由於其臨床病理及X線改變均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故目前已公認其為一獨立的結締組織病。
一、病因病機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為痹證總的外因。其內因與稟賦不足,腎、督陽虛有關;外因感受寒濕或濕熱之邪為主,或與外傷後瘀血內阻督脈有關。由於素體虛弱,風寒濕熱之外邪乘虛而入,內外合邪,陽氣不化,寒邪內蘊,著於筋骨,影響筋骨的營養潤澤,閉阻經絡,氣血不暢,發為本病。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中醫認為本病大多由於寒濕外襲,濕熱浸淫,跌打損傷,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或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骨脈失養所致。
(1)風濕寒邪外襲:由於久居濕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勞汗當風,衣著濕冷,或氣候劇變,冷熱交錯而致風濕寒之邪侵襲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氣血痹阻而致本病。
(2)濕熱浸淫:歲氣濕熱行令,或長夏之際,濕熱交蒸或寒濕蘊積日久,郁而化熱,濕熱之邪浸淫經脈,痹阻氣血,筋骨失養而致本病。
(3)瘀血阻絡:跌仆挫傷,損及腰背,瘀血內停,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而致。
(4)腎精虧虛: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累太過,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或房室不節以致腎精虧損,筋骨失養而發本病。
綜上所述,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筋骨失養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而寒濕痹阻,濕熱浸淫,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則是造成本病發生的基本病理因素。
2.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主要有下列六項指標:
(1)骶髂關節炎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根據之一,正常的骶髂關節幾乎可以排除本病。骶髂關節的X線改變比脊柱的X線改變更早,這有利於早期診斷。骶髂關節炎的X線表現分三期:①早期可見關節邊緣模糊,並稍緻密,關節間隙加寬。②中期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增生與腐蝕交錯,呈鋸齒狀,髂骨側骨緻密帶增寬,最寬可達3cm。③晚期可見關節間隙消失,骨緻密帶消失,骨小梁通過,已呈骨性強直。
(2)胸椎疼痛及強直。
(3)下腰痛、強直已超過3個月,雖休息也不能緩解。
(4)腰椎活動受限。
(5)胸部擴展受限。
(6)虹膜炎或其他繼發症。
以上6項指標中第1項再加其他任何一項即可確診,在後5項中有4項也可診斷。
三、辨證施治
1.風濕寒邪外襲型
【辨證】背腰拘急疼痛,或連髖股,或引膝脛,或見寒熱,腰背覺冷,遇寒則重,得溫痛減。脈浮緊,苔白膩。
【施治】疏風散寒,祛濕止痛。
【方葯】三痹湯加減:熟地15g,秦艽、當歸、杜仲、黨參、黃芪、續斷、茯苓各12g,獨活、川芎、芍葯、桂枝、牛膝、防風、制川草烏各10g,細辛6g。
2.濕熱浸淫型
【辨證】背腰及腿部疼痛,活動後痛可減輕,口乾不欲飲,無明顯畏寒,但惡熱。舌紅苔黃厚膩,脈濡數。
【施治】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方葯】四妙丸加味:薏苡仁、雞血藤各30g,川牛膝15g,蒼術、黃柏、梔子、川斷、杜仲各10g,乳香、沒葯各8g。
3.瘀血阻絡型
【辨證】腰背及腿部疼痛,日輕夜重,脊背活動受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施治】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方葯】身痛逐瘀湯加減:牛膝、地龍、香附各15g,川芎12g,當歸、桃仁、紅花、沒葯、五靈脂、秦艽、土元、羌活各10g。
4.腎陽虧虛型
【辨證】腰背及腿部酸軟疼痛,喜溫喜按,腰膝無力,遇勞加重;畏寒,肢體怕冷,遇冷痛重,得溫則舒,面色咣白,手足不溫。舌質淡,脈沉細。
【施治】溫補腎陽,佐以活血祛風止痛。
【方葯】烏頭桂枝湯加味:制川烏、草烏、炙甘草、制乳香、制沒葯、蜂房、紅花、肉桂各9g,熟地、當歸、川芎各10g,獨活、菟絲子各12g,桑寄生、川斷、杜仲各15g,細辛3g。
5.腎陰虧虛型
【辨證】腰背及腿部酸軟疼痛,喜溫喜按,腰膝無力,遇勞加重,心煩失眠,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足跟疼痛。舌質紅、脈弦細。
【施治】滋補腎陰,佐以活血祛風止痛。
【方葯】芍葯甘草湯加味:生地30g,丹參25g,白芍20g,麥冬、木瓜、桑寄生、枸杞子各15g,龜版10g,乳香、甘草、沒葯、蜂房、川斷、獨活各9g。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雷公藤片(適用於風濕痹阻型)。
(2)風濕寒痛片(適用於風濕寒邪痹阻型)。
(3)腰痛寧膠囊(適用於瘀血阻絡兼寒濕痹阻型)。
(4)類風濕靈液(適用於腎精虧虛,風濕寒邪痹阻型)。
(5)知柏地黃丸(適用於屬陰虛火旺者)。
(6)骨刺消痛液(適用於寒濕阻絡型)。
(7)活絡丹(適用於寒濕閉阻型)。
(8)壯腰健腎丸(適用於腎虛型)。
(9)雞血藤膏(膠)(適用於瘀血阻滯型)。
2.驗方
(1)丹參、薏苡仁各30g,白芍20g,生地、川牛膝、木瓜各15g,威靈仙、獨活、千年健、鑽地風、香附各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強直性脊柱炎早期)。
(2)雞血藤30g,丹參25g,桑寄生、川牛膝、當歸、白芍、木瓜、威靈仙各15g,獨活、淫羊藿、何首烏、甘草、黑豆各10g,黃酒30g。日1劑,水煎分2次內服(適用於強直性脊柱炎中後期)。
(3)露蜂房10g,白芥子6g,海藻9g,昆布9g,炒牛蒡9g,山甲片6g,血竭3g,生黃芪6g,當歸12g,葛根12g,桂枝6g,枸杞子30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早、中期強直性脊柱炎,屬正氣不足,痰濁阻絡型)。
(4)威靈仙30g,羌活、獨活各15g,生黃芪、川楝子、元胡各25g,全蠍6g,土元、當歸、遠志各20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血虛血瘀,風濕痹阻型)。
(5)雙花、寄生、川斷、雞血藤、枸杞子、威靈仙、茯苓各30g,狗脊、連翹、丹參各20g,菟絲子、黃芩、赤芍、白術各15g,桂枝10g,附子15~20g,木香6g。日1劑,水煎,分早、晚分服(適用於瘀血阻絡,風寒痹阻型)。
(6)雷公藤25g,生地黃30g,川斷15g,金銀花30g,川牛膝18g,赤芍15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風濕之邪痹阻經脈,兼有瘀滯型)。
(7)青風藤40g,生麻黃、桂枝、生薑各10g,制附子(先煎1小時)24g,木通6g,生石膏18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寒濕痹阻,陽氣偏虛型強直性脊柱炎)。
3.體針療方
(1)取穴:大椎、身柱、脊中、命門、腎俞、陽關等。合並坐骨神經疼痛者,選用環跳、委中、承山等穴。用捻轉法進針。風濕寒邪偏盛者,用瀉法;肝腎虧虛者用補法。每次選4~5個穴位,每日1次。
(2)取穴:人中穴。以手針或電子捻針器捻針,使其自上而下,從內向外發熱以驅除風寒。
4.外治方
(1)麻油240ml熬滾入黃蠟
7.5g,化開,次入松香30g,再下黃丹30g,銅綠6g,輕粉3g,制乳沒各9g,共末攪勻成膏。敷貼患處(適用於濕熱型強直性脊柱炎)。
(2)松香1500g(第1次薑汁煮,第2次蔥汁煮,第3次白鳳仙汁煮,第4次燒酒煮,第5次鬧羊花煮,第6次商陸根煮,第7次醋煮),桐油1500ml,川烏、草烏、白芥子、蓖麻子、乾薑、官桂、蒼術各120g,用桐油熬諸葯至葯枯,濾去渣,入牛皮120g,烊化,用制過松香漸漸收入,離火,加樟腦30g,麝香9g,厚紙攤之。貼腰脊痛甚處(適用於寒濕型強直性脊柱炎)。
五、調護
(1)早期進行適當活動,可減少脊柱及關節畸形的程度。
(2)維持直立姿勢和正常身高。睡低枕以減少頸椎前彎。睡硬板床。平時注意減少脊椎的負重,避免長期彎腰活動。過於肥胖的病人,應減輕體重,從而減輕關節的負擔。
(3)病人每日進行擴胸運動及深呼吸。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給予翻身拍背,鼓勵咳嗽。同時,注意補充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